驭君—— by坠欢可拾
坠欢可拾  发于:2024年03月11日

关灯
护眼

“哦?”程泰山立刻面东长揖,“陛下慈恩圣明。”
他复又坐下,端起茶杯,笑道:“陛下这么一嘱咐,若是莫节度使心平气和接了旨,供奉反倒要疑惑了吧。”
张供奉笑呵呵的,并不答话,一切都在三人心中了然——若是莫千澜心平气和接了旨,待张供奉回京,陛下就要生疑了。
“今日天公不作美——”程泰山正要另起话头,门外小厮撩起一侧帘子,进来向三位贵人禀告本届解元与四位同年已到,正在月台前等候通传。
“今天都来的早,叫他们过来,”程泰山站起来吩咐小厮,感觉这种暖意的屋子,他一刻也无法再忍受,屁股底下都是热气,“干脆往花园里去吧。”
三人出了花厅,莫千澜一出屋子便打了个寒颤,程泰山伸手扶他,这才发现他双手冷做生铁,瞥一眼他,又想到张供奉在一旁,不便言语,只默默收回了手。
李一贴的药对旁人来说是神药,对莫千澜而言,却如同泼在了石上。
三人走下石阶,略站了站,五位学子就一同走了过来,站到五步开外,遥遥一揖到底。
灯火自斗拱飞檐之下汇来,照亮这五位同年的面孔,莫千澜三人的目光毫不犹豫便落在了邬瑾身上——高挑劲瘦的少年神态谦恭安然,风采清隽,纵然粗布斓衫,也十分出众。
莫千澜漠然地袖着手,懒怠开口,程泰山却在一旁夸个没完,满腔爱才之意,只恨邬瑾不是他亲儿子似的。
张供奉就在一旁笑道:“莫节度使府上的斋学果然不同凡响,斋仆都是头名,程知府您家的小三爷若不是遭了无妄之灾,想必也是一鸣惊人。”
“哈哈……”程泰山尴尬地摸了摸鼻子,“三儿愚顽。”
张供奉道:“程知府过谦了,我看您家小三爷是很机灵的,又会——照顾人。”
说到最后三个字,他忍不住咬牙切齿起来。
莫千澜站在一旁,见程泰山朝他使眼色,开了口:“二位是打算在这里开鹿鸣宴?”
张、程二人连忙就此打住,与学子一同前往花园中。
学子们陆续而至,最后诸位考官与本路执事官也都到了,穿着朝服,依次入宴。
邬瑾身为本榜解元,在府衙中文士引导之下,领众人拜见各官,又朗读《鹿鸣》之章,读毕,便归位宴饮。
邬瑾一面举杯,一面留神莫千澜面色。
自莫千澜发病后,他就再没见到过莫千澜,此时见莫千澜居于首座,面容清瘦,旁人都穿朝服,他却仿佛是禁受不住朝服的重量了,穿一件道袍,双目半张半阖,目光微微地扫向谁,那人必定就要赔笑。
邬瑾见他威严依旧,便悄然收回目光。
“邬解元,”有同年举杯上前,“秋风无情,不如大家吟诗作赋,比试比试如何?”
诸位才子酒到酣处,免不了要在各位官员面前彰显自己的高才,争相做诗。
邬瑾心不在此,搜肠刮肚,勉强应付几首,都不甚佳,罚了数杯,等到宴近尾声时,他便头晕脑胀,面上潮热,起身去了两趟官房,再坐下时,却见莫千澜正望着自己。
火光在莫千澜脸上浮出一层柔光,没有人能从他脸上窥见他心中在想什么,无论是悲还是平静,他都密不示人。
随后莫千澜冲邬瑾一招手,示意他到自己身边来。
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邬瑾一愣,疑心自己是喝多了酒,揉了揉眼睛,才知莫千澜确实是在招手让自己上前。
众人纷纷侧目,目光拈酸、嫉妒、好奇、羡慕不一而足,不敢望向莫千澜,便悉数射向邬瑾——满宽州皆知,邬解元不仅是贫家子,还是莫府学斋斋仆。
邬瑾趋步上前,拱手行礼。
莫千澜站起身来,自然而然的将手搭在邬瑾肩膀上:“扶我去趟官房。”
他似是对邬瑾亲厚,又似是将他当做莫府奴仆,满园的下仆不用,非要让邬瑾扶着他去官房。
而邬瑾不理会他人目光,脸上也无难色,伸手搀扶住莫千澜,二人还未迈动脚步,就见张供奉也站了起来,笑道:“解元年轻,毛手毛脚,还是我一道去。”
话音落地,莫千澜、程泰山神情一滞,转眼之间又换了笑意,程泰山有意阻止:“张供奉,哪用得着......”
张供奉径直走到莫千澜身边,搀扶住他另一条手臂:“能伺候节度使,也是我的福分呢。”
邬瑾立刻明白过来——莫千澜有话要和他说。
然而张供奉像是一张黏而细密的蛛网,将莫千澜裹在了其中,纵使有泼天之力,也无处施展。

邬、张二人搀扶莫千澜,一同绕过竹园,前往官房。
在官房小厮舀热水时,张供奉便在一旁适时的捧澡豆、奉面巾,无需莫千澜开口,更不必邬瑾伸手。
邬瑾立在一旁,全无用处,然而也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以防错过莫千澜的只言片语。
三人出了官房,莫千澜边走边问邬瑾:“城中几家富户送你银两、田宅,你为何不受?”
邬瑾回答:“圣人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学生亦是。”
莫千澜冷笑:“迂腐。”
邬瑾一时无言,只能沉默,而莫千澜沉吟半晌,忽然道:“阿尨......”
他本想让邬瑾照顾好阿尨,可张了张嘴,忽觉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好像多年前他去京都时,程泰山兄妹也曾这般牵肠挂肚,那余下的话就变得不吉利起来。
不说也罢,他信得过邬瑾。
邬瑾听到了“阿尨”二字,也猜他是要自己照顾莫聆风,用力点了点头。
张供奉在一片丝竹声中未曾听见莫千澜这一声低语,问道:“您说什么?”
三人这时已经走至竹园,莫千澜伸手指向竹林中一尊小小地藏菩萨坐青莲花石像:“我说这里有佛像。”
林中竹叶枯黄坠地,积有一指深,是个凋敝景象,暗夜又无光,他不伸手,谁都没看出来这里还供奉着一尊地藏菩萨。
只有莫千澜和程家人不需眼睛看,就能知道石像在何处。
因为这一尊地藏菩萨的衣袍里,藏着程家女、莫夫人的亡灵,她已经出嫁,不能再在程家设灵,莫千澜又不忍她独在莫府孤单,因此在这个最靠近程家内宅的地方,塑了一座小小石佛,让她在此听经。
地藏菩萨前方,有人供奉一卷法华经,莫千澜忽然想起曾经听过的经文:“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他便是这谗曲心不实,他日必堕阿鼻地狱。
张供奉正待上前细看,莫千澜便收回目光,低声道:“我头疼,散了吧。”
鹿鸣宴就此曲终人散。
程泰山留莫千澜稍候,先送走学子与同僚,随后拿了一个朱漆长匣,打开给莫千澜看。
匣内衬有皂色锦布,里面收着一段色白、光润、无裂纹、长七寸的羚羊角。
程泰山合上盖,交给随莫千澜前来的随从,低声道:“李一贴说羚羊角镇惊定搐,于痫病大有益处,又说不要带一点黑,我找了好几年才买到,你拿去磨了吃,好歹多活几年。”
“多谢,”莫千澜笑了笑,“一时半会死不了。”
他眼睛里亮出了精光,悄悄展露出一点凶恶的獠牙,不过转瞬即逝,没有让任何人察觉,立刻又恢复成了一片死寂。
“我想在宽州办个贡士庄,”他思索道,“免学子后顾之忧。”
程泰山目光一亮:“这是好事!怎么个章程?你说,我来办。”
翌日,宽州节度使莫千澜有感邬瑾勤学之志,兴建贡士庄,以息养学,每次发解试,解元奖银三百两,解副奖银二百两,其余中举者奖银一百两。
此策一出,宽州好学之风一时无两,小小蒙学忽然间人满为患,爱上学的和不爱上学的都饱受困扰,先生也是苦不堪言——人太多,一到上课之时,蒙学中便“嗡嗡”作响,屡禁不止。
就连邬意眼见三百两银子送到家中,也备受激励,发愤图强了好一阵。
唯有邬瑾和程廷丝毫不受影响。
尤其是程廷,忙的脚不沾地,先是找到程家大姐,贱卖了自己一套翡翠十二月令童子,得了八十两银子——程家大姐若是去开当铺,必定能把地皮刮下来三分。
程廷再去找程家大哥,要把一个鎏金九连环卖他,说是古物,从莫府库房中得来的,程家大哥倒是不压价,爽快掏钱买了,然而扭头就告诉了程泰山。
程泰山担心程廷惹出事端,叫来两个亲随,让他们时时留意程廷动静。
程廷毫不知情,陆续卖了几样自己的心爱之物,连虎丘来的打跟斗小人都卖了,再加上自己几钱银子的积蓄,凑齐四百八十两,换成银票,在九月十九日,约了莫聆风当晚子时在莫家角门见面。
时辰一到,他悄悄至莫府角门,见莫聆风果然在那里等他,当即敞开袖袋,给她看里面的银票。
“咱们跑吧,”他对莫聆风耳语,“先走官道去济州,再从济州坐船南下,前往蜀中,等在蜀中玩够了,咱们再坐船南下,去湖州。”
莫聆风掏出薄薄的几张银票来,用心数了数,又塞回他的袖袋里。
程廷系好袖袋,拍拍胸脯:“我连邬瑾都没告诉,保证天衣无缝。”
“我不走。”
程廷气的想打开她的脑袋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你以为京都好?我听我爹说,姑父就去领了个节度使的差事,都差点丢了性命!”
他用力一拽莫聆风衣袖:“傻狗!你知不知道什么是君臣相疑!你是打算去送死吗?”
一把将莫聆风拉离角门,他连拖带拽的往前走:“我就是心思太细腻,这种事情都想的明白,等躲过这阵风头,我再送你——”
他看着不知何时出现在身后的程泰山,大叫一声,松开莫聆风的手,猛地往后退了三步,左脚绊右脚,“哐当”跌在地上,打了个滚。
“爹……”
“你是我爹!”程泰山气的语无伦次,咆哮一声。
平心而论,程廷这一番心意,在莫聆风这里,自然是珍而重之,但在程泰山这里,就只值一顿暴打。
真要让程廷把莫聆风带走,他和莫千澜立刻就得同喊“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两个程府心腹上前摁住程廷,反扭双臂,一路将他押至程泰山身边,程泰山劈头就要开揍,莫聆风却忽然道:“程姻兄,不要打他。”
她和程泰山是同辈人,然而年龄幼小,常让人把她当小辈疼爱,此刻一本正经叫住程泰山,为程廷求情,程泰山看在眼里,心头一酸,只觉她又可爱又可怜。
这样好的孩子,不生在莫家就好了。
“好,我不打他,我禁他的足。”
“那你还是打我吧。”
“闭嘴!”
程泰山一挥手,大刀阔斧扭走了哀嚎的程廷,莫聆风站在角门,看一只孤雁往南飞去,心想:“可怜。”

秋风越来越肃杀,宽州城外、朔水河边,已呈枯黄败象,新霜着瓦,倏忽侵人。
河道逐渐干枯,流沙冻的硬了,反倒热闹起来,不能用人骡的漏舶商开始来回跑货,羌人也动作频频。
宽州的秋日,总让张供奉错觉已是冬日,加之秋粮已经收缴完成,只待漕队运送入京都,他便催促莫聆风动身——边关重州之税、粮,都不入附近各路,直接入京都三司,便于皇帝握权于手。
九月二十日,卯时刚到,星隐月坠,天却未明,越发显得一片乌黑。
沉寂在茫茫暗夜中的莫府,正门廊下亮起灯火,依次是马房、角门,从府外蔓延至府内,高高在上地铺下光亮,供下人奔波忙碌。
这是莫府少见的热闹景象。
一个个箱笼搬上马车,犹恨不够,然而马车也不能无限地装下去,只能作罢。
拉车的数十匹马驮着行囊、车夫、小黄门、丫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重担,迈开沉重的步伐,打着响鼻,鼻子里冒出白气,怨声载道到了前门,排成长长一行,于寒风中等候主人。
良久后,两个小厮推开了门。
几点昏黄的灯火涌出来,莫千澜牵着莫聆风,一言不发,赵世恒跟在后头,因为话已经说尽了,神色很平静,大黄狗摆尾跟上,垮着一张狗脸,趁机踩了身边的张供奉好几脚。
奶嬷嬷坠在末尾,频频回头,很是不舍。
一行人下了石阶,到第一辆马车前,莫千澜蹲身下去,摸摸她的发髻,一把搂住莫聆风,将她那小小身体,悉数揽入怀中,心如刀绞,意似油煎。
他哑着嗓子问:“冷不冷?”
莫聆风摇头。
张供奉在一旁赔笑:“姑娘请上马车吧,路途遥远,漕队有官兵护送,要平安不少。”
莫聆风不动如山,莫千澜也不肯撒手,一时怕她冷,一时怕她饿,来来回回,没完没了。
张供奉不得人心的再三催促,赵世恒上前拉莫千澜起身:“并非永绝,节度使不要做此悲态,姑娘年幼,叫她伤心。”
他又嘱咐莫聆风一句:“沿途不要淘气,外面不比家里。”
莫千澜松开莫聆风,两手不住去拢她细碎的鬓发,又惊觉她还是总角之岁,碎发多,挽不成髻。
自己十八岁离家之时尚且忐忑不安,惶恐度日,阿尨如此年幼,心中不知如何伤心,顿时不敢再看,怕自己会亲去执鞭挽辔驾车,只低声道:“阿尨,忍耐一些时日,哥哥会去接你回来。”
莫聆风低头“嗯”了一声,转身上马车。
张供奉见状,亲自去放了上马凳,扶莫聆风进马车中去,奶嬷嬷也跟着坐了进去,陪在莫聆风左右。
殷北正拉着殷南絮絮叨叨,见状连忙放开殷南,殷南大刀阔斧坐在车前,夺了车夫的马鞭,在空中用力一扬。
“啪”的一声,马鞭在空中甩出一个清脆的鞭响,在节度使府外这阔大的街道上,响的干脆直白,又“啪”的一声,不像是抽在马身上,而是抽在了莫千澜身上。
小小娇儿,是他从地上抱起来,养在怀里,搁在心上,阿尨不在了,他就是能活一万岁,又有什么活头?
这种分别让他焦躁起来,忍不住往前迈出一步,赵世恒的手牢牢扣在他臂膀上,不许他轻举妄动。
马车走的远了,很快就要融入开始发青的天色里,就在此时,莫聆风忽然掀开窗帘,把自己的脑袋伸出来,尤嫌不够,连细弱的肩膀也挤了出来,上半身险伶伶地探出马车外,在颠簸中上下起伏,脸孔极力扭向莫千澜,发出撕心裂肺的吼叫:“哥哥!”
“一定要来接我!”
“哥哥!”
莫千澜忍了又忍,咬的满口是血,转身回到府内,疾步走入书房,颓然而坐。
阿尨走了。
莫聆风走了。
张供奉的敕使团在宽州南城外十里处和漕队汇合,漕队押着近百辆太平车,要先到济州,往东南方向走官道,靠近洛水时,再从码头改换水道,直到京都。
漕队运军纷立于太平车两侧,刀枪林立,令人望而生畏,负责约束运军的粮道押运官先至马车前给张供奉行礼,叙话几句,再次出发。
漕队走在最前方,敕使团走在中间,后方跟着赶考的学子,队伍迤逦出去两里多地。
莫聆风打开车帘,不住往后张望,片刻后回头对奶嬷嬷道:“阿婆,邬瑾在后面,还有王景蛤。”
奶嬷嬷也掀开车帘往后看,就见后方赶考的举子有七八十人,邬瑾很好辨认,穿的灰扑扑的,面皮倒是白回来些,身姿格外挺拔,身边有人和他说话,他都笑微微应下,偶尔抬头往前方长长的队伍看上一眼。
她扭头问莫聆风:“王景蛤是谁?”
“王运生的儿子,嘴最大的那个。”
奶嬷嬷并不知道王知州的儿子是哪一位,只知方才的赶考队伍里有十多个富家子弟,都骑着马,带着小厮,中间簇拥着一个少年郎,嘴巴一张一合,确实不小。
奶嬷嬷心想:“知州也是个大官,怎么给儿子取这么个名字?”
这一行队伍日行夜宿,过了十日,出佳县,到济州,漕队知晓宽州与济州交汇之处,匪贼甚多,本不欲在此停留,哪知刚入济州,就逢了大雨。
雨大的出奇,黑云湿而沉,直压头顶,四处水流如柱,难以行走,困住人马,只能在济州禾山县禾山馆驿停留。
禾山县地广,一个馆驿也修建的很大,屋子有二十四间,喂马、放粮之处一应俱全,堂守庐分,重垣四周,亦有侯人、守吏、门子,然而进去之后,却全不是这么回事。
馆驿之中,木料、石料都用的十分粗糙,屋外大雨纷纷,屋内小雨断魂,许多地方都是蛛网密结,尘土遍布。
侯人和守吏骤然见了大队人马,也手足无措,只能冒雨先将马和马车安置,漕队推着粮车,安置在库房中,眼看库房里地面积水,屋顶漏雨,都暗中叫苦,开始往粮车上铺第二层油布。
“来人帮忙!”粮道押运官对着廊下躲雨的学子大声叫唤,“快!别都呆站着!”
粮一粒都不能湿。

一道电光闪过,照亮学子们湿漉漉的面孔,眼中满是迟疑。
已是晚秋,雨水寒凉彻骨,他们都是学子,常年累月于学中苦读,身体不比押运官和运军健壮,若是伤风,轻受苦,重则延误考期,时运不济之人,还可能丢命。
粮食固然要紧,可与他们实在是不相干。
只是他们沿途还需运军护送,又沾光住在馆驿,住宿吃饭一个子都不用出,也不敢得罪押运官,因此踟蹰不前,只是低头整理行囊衣物回避。
押运官等了片刻,不见有人回应,脸色已经黑了大半,只能在滚滚雷声咒骂两句,踏步离去。
他一走,学子们松一口气,开始看屋子如何住,忽然有人道:“邬瑾去哪里了?”
“是不是去帮忙了?”
“这……他去了,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
众学子面面相觑,一时都停下手中动作,王景华冷笑一声,推开挡道之徒:“他才不会去自讨苦吃,我看他是去巴结莫姑娘去了,谁知道他这个解元怎么来的!”
他探头在屋子里看了一眼,见难得的不漏水,立刻指挥小厮进去擦床:“我就住这间,什么破馆驿!”
随后他张开大嘴,滔滔不绝开始抱怨,怨气从他喉咙里“汩汩”往外涌,很快就像雨水一样把其他人也打湿了。
前院如此嘈杂不安,敕使团和莫聆风所在的后院反倒安静很多。
奶嬷嬷领着两个丫鬟四面八方的擦拭厢房,千手观音似的忙碌,莫聆风坐在廊下,手掌托着帕子,帕子里放着一把干杏,两只脚一左一右缠住椅子腿,看邬瑾于暗处走过,赤着脚,扎着裤腿,挽着衣袖,悄无声息进了后头的库房。
她把脚从椅子腿上松开,托着杏干找到张供奉:“中贵人。”
张供奉正看天发愁,听到莫聆风冷不丁出声,吓得一个哆嗦,扭身低头,看向莫聆风:“姑娘,可是住不惯?”
莫聆风摇头,将帕子往上托了托:“您吃。”
“哎哟!”张供奉受宠若惊,连连摆手,“姑娘您自己吃——”
然而莫聆风高高举起手,将那把杏干一再往他面前送,张供奉盛情难却,只能捏了一粒,塞进嘴里,嚼了一嚼:“这杏干做的好,多谢姑娘。”
莫聆风收回手,不给他吃了,仰着脸道:“您让厨房里熬姜汤吧,他们在屋顶上盖瓦,会着凉。”
张供奉抬头看向后方,就见运兵架着梯子在屋顶上捡瓦,连忙道:“多亏姑娘提醒。”
他扭头就吩咐小黄门赶紧去厨房,要是没姜,就去农户家买,熬上一大锅,人人有份。
吩咐完,他准备趁这难得的机会再和莫聆风闲话两句,却见莫聆风已经走开,又坐回椅子里吃杏干去了。
他摸摸下巴,咂摸一下杏干滋味,莫名有种吃人嘴短之感。
莫聆风吃完杏干,数清楚头顶漆画上有四十八只麒麟、二十八只仙鹿、一十四朵灵芝,又看馆驿外面有一颗大山楂树,树上稀稀落落挂着几个红果,数完之后,屋子总算打扫出来了。
奶嬷嬷还找馆驿侯吏要了炭,点起炭盆,在上面熏蒸百花香片,遮掩住久无人住的霉味。
没有熏笼,奶嬷嬷领着丫鬟展开被褥,四手对持,将被褥熏干。
莫聆风自己洗手洗脸,等被褥烘好,躺在床上,闭眼睡觉。
奶嬷嬷见她睡下,长舒一口气,熄灭里间灯火,去取她明日要穿的衣裳来烘。
屋外大雨滂沱,越发显出屋内静谧,只有炭火偶尔发出的“噼啪”声,莫聆风面朝里而睡,一动不动。
雨势稍小时,奶嬷嬷将衣裳也烘好了,直起身来,刚想在屏风外安置,就听到莫聆风叫她:“阿婆。”
“姑娘,”奶嬷嬷连忙走进去,伸手摸她伸在外面的手,见暖烘烘的,就收回手,“您要什么?”
“我想吃松子栗糕。”
这时节,正是吃栗糕的时候,莫聆风爱吃。
奶嬷嬷面露难色,还未说话,莫聆风又道:“阿婆,还是不吃了,吃多了坏牙。”
奶嬷嬷给她掖好被子,笑道:“是了,您这牙要是再坏,就没地方换去了。”
她在心里长叹一口气,拍了拍莫聆风手臂,出去示意丫鬟留神守着,随后把门开了一条缝,侧身出门去了厨房。
库房中忙碌的人也近尾声。
邬瑾浑身湿透,奋力举起一张油布展开,用力抖去布上水珠,盖在太平车上,又四面扯平。
太平车上有稻有麦,有豆有粟,一旦让雨淋透,立刻就会发红发腐,宽州百姓所纳秋粮,都将毁于一旦。
众人忙的晕头转向,一不留神,三人撞坐一堆,一辆太平车放置不稳,头重脚轻的翘了起来。
邬瑾眼疾手快,两手奋力撑住,押运官也迅速出手,一并接住了粮车。
稳住这辆太平车,押运官看向邬瑾,这才发现队伍里混进来一个举子:“你是……邬解元!”
邬瑾笑了笑:“叫我邬瑾就行。”
押运官找麻绳捆粮包:“我叫常龙,比你早两届,是武举人。”
邬瑾一条腿压在粮包上,抽紧绳子:“常大哥,幸会。”
“你力气不小,听说你是卖饼出身?”
“是。”
两人捆紧粮包,其他人也陆续收尾,聚在一起去厨房喝姜汤,滚烫辛辣的姜汤一下肚,满身寒气立刻驱散大半,让人舒服的喟叹不已。
身体舒适,精神放松,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的闲话起来。
“张供奉真好,还记的给咱们熬姜汤。”
“难得。”
“还有火,把衣裳也烘烘。”
“我刚听说莫姑娘的嬷嬷来找栗糕,邬解元,你们读书人有句话怎么说的……路、路……什么臭?”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邬瑾端着姜汤,“但是用在这里不合适,莫姑娘并非骄奢之辈,她年幼离家,心中惶然,想吃喜欢的东西也是人之常情,再者栗糕也是寻常物,只是眼下不能得罢了。”
众人听他认真解释,都愣住了。
片刻后有人问:“莫姑娘的为人,你怎么知道?”
邬瑾笑了笑:“我是她家斋仆啊。”

虽未卖身,但学子为奴求荣,亦为人不耻。
运军众人一时默然,唯邬瑾一派自然,喝过姜汤,烘干衣裳,又借了一盏油灯,去前院取廊下的行李,找到一间无人住、四面渗水的屋子住进去。
床上堆着一坨被褥,潮的黏手,倒不如不盖。
他叠好被褥,扫干净床上灰尘,先将一张竹纸摊开在床上。
随后他接水研墨,跪坐在地,提笔写道:“元章二十二年十月初一,大雨,住济州禾山县馆驿。
驿大、屋广、顶漏、瓦残,与漕队抢铺油布,可免秋粮腐坏,一碗姜汤,亦能驱散晚秋初冬之寒。”
刚搁笔,王景华在隔壁打了个喷嚏,随后骂骂咧咧出去解手,一边开门一边骂小厮:“榆木脑袋,不知道提个马桶进来,还要我出去撒尿。”
他哆哆嗦嗦路过邬瑾门外,又往后退一步,伸进脑袋来:“邬大才子真忙。”
随后他啧啧两声:“我就不亲自去和莫姑娘打招呼了,明天你替我问个好。”
他心胸本就不宽阔,此次自己连个解副都不是,越发的狭窄成了针眼。
“可以。”邬瑾起身收了日录。
他见王景华只把一个脑袋伸进来,瞪着绿豆眼,嘴一张一合,显出黑洞洞一个大喉咙,直通肚肠,想起程廷给他取的外号,忍俊不禁,连忙抬手掩嘴咳嗽一声:“王少爷快去解手吧,不然又该下雨了。”
王景华冻的缩头缩脑,一溜烟走了,边走边埋怨他爹王运生不知变通,非得让他跟着漕队走。
他倒是没想到不跟着漕队,他很有可能走丢。
邬瑾关上房门——房门完好,只是嵌不进门框里,张着一丝缝隙,呜呜往里透风。
他只得拿一床被褥来堵住门缝,和衣而卧,睡了一夜。
翌日,邬瑾鸡鸣而起,在屋里狠狠活动开手脚,直到浑身都暖和起来,才收拾好屋子,站在床前,摸黑背了《南齐书》中的一卷天文志。
背完后,他出去迅速洗漱吃饭——学子赶考,跟着运送秋粮的漕队一起走,沿途住入馆驿,吃也和漕队一起。
厨房里备了稀饭和咸菜丝,他吃了两碗,向烧火的侯吏问明白去禾山县城的路,还没出门,王景华又出来解手。
“邬瑾,站住,你干什么去?”
邬瑾边走边道:“去县城。”
“等等!”王景华双眼一亮,也不尿急了,掏拿一个小银子出来,追上去给邬瑾,“给我带一桌席面回来,我就不亲自去了。”
“带不了。”邬瑾袖着手下石阶。
“哎哎哎……”王景华脚下一滑,险些摔个狗吃屎,两手牢牢拽住邬瑾才没有倒下,“不用席面,带点荤的!”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