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女技术员—— by半疏
半疏  发于:2023年09月04日

关灯
护眼

他说:“姑姑,我想正大光明地出现在她面前,以一个新的身份。”关于魏正的记忆,实在是有太多的不好,这个人的自尊.脊梁都是被人踩在脚底下的。他想换一个身份,去见沈爱立。
然而,他积极筹备的会面,一心想要找寻的故人,在十五年后,并没有认出他来。从清俊的青年,到满身世故的中年商人,时光在他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
爱立却和当年差不多,唯独一双眼睛比以前更有自信。
此时,黎东生不动声色地问道:“哦,那郑先生以前是在哪个城市生活?”
郑卫语调轻缓地道:“蓉城.申城.汉城.羊城,都待过一段时间。”只是记忆都不是很美好,建国前,父亲先是抗日后是参加国内战争,他们跟着母亲胆战心惊的,就怕前方会有不好的消息传来。
后来父亲死于战场上,他以为悬在他们一家人头顶上的那把刀,终于掉了下来。谁能想到,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是怕从远处而来的邮差的自行车铃声,而是墙外人的脚步声。
怕那忽然被破门的恐惧,那无差别的拳头和铁脚。
郑卫很快从自己的思绪中抽了出来,和面前的黎东生道:“黎所长,这次访问交流的流程结束,我就会回港城了,我并不想打扰沈所长的生活,也请你不必告诉她。”
黎东生见他言辞诚恳,颔首应道:“好的,这是郑先生的私事。”换了话题道:“我和梅院长都很感激您的鼎力帮忙,如果不是您亲自去西德采购,这一次的交流会,不会有这样好的开头。”
郑卫道:“这是我该做的。”他再次抬头,朝人群里的沈爱立看过去,虽然他在华国过得并不顺当,但是似乎爱立在这里过得很好,一路顺风顺水地由汉城的国棉一厂调到了京市的纺织科学研究院,成为单位里的中坚分子。
在这里,还有大好的前途在等着她。
接下来的半月里,爱立每天早出晚归,带着访问团参观了京市的棉纺厂和机械厂,又特地给他们介绍了边疆生产的棉花。
可以说,从纺织领域里的原材料,到零件的生产.机器的试制和运行,都与访问团做了友好的沟通和交流。
申城.青市.汉城和郑城都派了工程师.采购和销售人员来与访问团进行技术和业务上的交流。
事后,轻工业部对此次的交流活动做了统计,认为是成功打开了华国纺织工业在新时代的新局面。
关于郑卫的事,爱立则是完全抛于脑后了。现在不是特殊十年的时候了,即使再有人出来说她资助了魏正偷渡,也不会对她有什么影响。时间让这一段她曾经害怕.提防的隐秘,变得无关重要.平平无奇,不再对她的人生构成威胁。
再次见到郑卫,是在六月下旬的傍晚,爱立刚在科学院的门口送走了大卫,预备收拾东西,也回家去了。不妨被郑卫拦住了路。
微微皱眉道:“郑同志,是否有什么事?”
郑卫苦笑道:“沈所长,我刚从汉城回来,想对你说一句‘谢谢’和‘抱歉’。”谢谢你慷慨解囊,很抱歉,因为我而给你的生活带来很多的隐患和不便。
他还是低估了当年爱立对他的情谊,竟然会为了帮助他而饿的得了浮肿病,他现在才知道,当他在时代的暴风雨中艰难挣扎的时候,这个瘦弱的姑娘,竟然以这样的代价和决心,为他支撑起一把小小的雨伞。
这样语句有些矛盾的话,旁人听了,可能会觉得郑卫是在故弄玄虚,但是爱立瞬间就明白,他是作为魏正在说这句话,他可能从汉城的故人那里,得知了她近些年的消息,知道当初原主是从口粮里给他省下了那两百块钱,为此还得了浮肿病。
这个故人,有可能是叶骁华,也有可能是陈美云.严小琦。
俩人目光相对了一瞬,爱立就摇头道:“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事,郑先生不必放在心上。”
郑卫张了张嘴,想说她不必这样称呼他,又觉得他确实是“郑先生”,十五年前的那个魏正,已经留在了那个绑着油桶漂泊在海面上的夜里。
爱立见他不说话,后退了两步道:“郑先生,如果没有别的事,我先走一步了。”得知这个人真是魏正,爱立再对上他,就觉得浑身都有些不自在。
郑卫默默看了她一眼,才问道:“所以,沈所长一早就认出了我对吗?”
爱立如实回答道:“不是,只是有些猜测。”
她的冷静和平静,完全出乎郑卫的意外,他想,或许潜意识里,他是希望在这个他曾经迫不及待要逃离的国家,至少有一个人是惦记着他的。
但是没有。
郑卫朝她伸手道:“爱立,很高兴这次回来,能和你遇到。”纵然他明明是为了她,才有的这一趟旅程,但是这一刻,他忽然觉得没有挑明的必要。
正如她猜测了很久,也不曾上前来找他证实一样。
爱立微微点头道:“欢迎回来,这是我的国家,也是你的祖国。”她只字不提私人感情,言语间的疏离和冷淡,让郑卫都有些心惊。忍不住问道:“爱立,我们之间,是不是有些什么误会?”
爱立摇头道:“我想应该是没有的,”顿了一下又道:“郑先生,当年的事,你也不必再放在心上,我相信彼时任何一位有同情心的同学,都会对你伸出援助之手……”
郑卫不敢再听下去,匆匆道了一句:“叨扰了。”然后,就逃也似的走了。
相比较郑卫的狼狈,爱立是平静的,望了一眼他的背影,就按照原计划去收拾东西回家。今天是周六,妈妈叮嘱她要回去吃饭。
6月26日上午,访问团除了大卫这一拨以外,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离开。爱立需要找黎东生商量一下,与西德DK集团共同研制新机器的事,意外从他的助理那里得知,他去机场送人了。
爱立有些奇怪,“送的谁啊?”他们自动化研究所对接的一直是西德DK公司这边,大卫他们还没说要走啊?
助理道:“是郑卫先生。”
爱立忽然想起来,还有郑卫这么一个人呢!
下午,黎东生回来以后,主动和爱立谈起郑卫来,“郑先生说,以后大概不会回来了。”
爱立点头道:“可能这趟回来才发现,原来的亲人.故友都不在了。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她是看出来,郑卫此次回来,大概是有意来找原主的,但是事实上,在原来的世界里,和很多后来回来寻亲的人一样,他们得到的,只有一座孤零零的坟茔。
再者,当年郑卫赴港之前,其实已经为他和原主之间的感情划上了句号。
有些遗憾是注定的。

第326章 正文完
爱立回家以后,和铎匀说起来郑卫离开的事儿,樊铎匀沉默了好一会儿才道:“他也是不容易。”二十多岁的年纪,两次抱着丧生大海的可能,都要偷渡到港城去,他所经历的苦难,可能后人都难以想象。
爱立也觉得有些唏嘘,叹道:“在时代和历史面前,人总是渺小的。”这并不是郑卫一个人的苦难,而是一个民族的苦难。
想到这里,爱立快步走到桌子前面,从她带回来的包里,一番搜找,扒拉出一封信来,递给铎匀道:“我今天收到了俞老师弟弟的信,说要还给我当年帮助俞老师的钱。”
樊铎匀稍微想了一下,才记起来,爱立说的俞老师,是她大学时期的俄语老师,也是当年他们帮助的二十多人中的一个,1969年被遣返回东北老家,跟着侄孙生活。1974年得到了平反,但是本身年事已高,许是情绪波动过大,那一年春夏交际的时候就过世了,被安葬在东北。当时爱立还额外寄了一笔丧葬费过去。
没想到时隔五年,竟然还会有俞老师家人的消息。
边看信边问爱立道:“俞老师的弟弟,以前不在国内吧?”
“是,他是四十年代在米国读书,后来就留在了那边,前段时间回老家扫墓,看到了我们和俞老师来往的一些信,就顺着地址寄到了汉城国棉一厂去,张扬帮忙转寄到这边来了。”顿了一下,爱立接着道:“我想这笔钱,是我和俞老师的缘分,不准备要他还。”
樊铎匀道:“那是自然,回信的时候,你仔细和他说,免得人家心里还惦记着这事。”
爱立应道:“好。”
夫妻俩就坐下来,给俞老先生写回信:“俞先生您好,收到您的来信,非常意外。我是俞老师的学生,得知恩师晚年生活上有些不便,略尽了些绵薄之力,不值当您挂心。您信中所提的归还钱财一事,万万不可,都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我和俞老师的缘分,您不必放在心上……”
这笔钱,当初他们夫妻俩预备花出去的时候,就没准备收回来。
信写好以后,按照原来信封上的地址,寄了回去。
十天以后,爱立又收到了俞老先生的信,表示他准备给老家俞家坳购买一辆拖拉机,以感谢乡亲们对老姐姐的收留和照顾之情,说还给爱立夫妻俩寄了一份礼物,是她姐姐留下来的,他觉得这些东西,送给爱立夫妻俩更合适一些,希望他们注意查收一下。
爱立顺道就去邮局问了,今天确实到了一份她的包裹,并不是很大,爱立原本猜是一些书籍。到家打开一看,发现是一个绿玉小乌龟和一个翡翠式样的小茶壶,用报纸和棉花仔细地包了好几层,这大概是俞老师曾经钟爱的小玩意儿,一直带在身边。
樊铎匀拿过来仔细看了一下,“像是有些年头的东西,这种应该留给她后人的,既是纪念,也是一份传承。”
爱立叹道:“也许她的后人至今都没去俞家坳,不然这东西应该早就被拿走了。”俞老师是有一双儿女的,只不过那个年代和她断绝了关系,按常理来说,这对子女很不孝,但是退一步说,人处在动荡的时代中,可能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什么。
毕竟那是生养他们的母亲,就这样孤零零地在一个山坳里去世了。俞老师曾在信里和她说,她觉得自己像在坐山牢一样。一个学贯中西的老人,满肚子学问,却只能对着尚未开蒙的孩童,哼唱几句童谣。其中的辛酸和苦涩,爱立都觉得有些于心不忍。
但是按照政策,那些年俞老师是不能离开俞家坳的,就是去公社上剪个头发都不行,更别提把她接出来了。
爱立看着这一对小物件儿,心里有点为难,和铎匀道:“还是不留吧?以后俞老师的儿女得知东西在我们这,可能会有纠纷。”
铎匀却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先留下吧,俞老先生一番盛情,我们要是再退回去,他怕是真就给我们寄钱来了。”顿了一下又道:“我们再给俞老先生去封信,如果俞老师的后人想要,就来咱们这里拿。最近各地还有十年的展览馆,我们也可以捐到那里去。”
爱立也就没有再说,很快给俞老先生又去了一封信。
不成想,这次的信,引来了俞老先生十分激烈的回应,表示姐姐的那一对孩子,但凡还要点脸,都不该对这两样东西动贪心。
又说,他姐姐留下来的不止这两样东西,大部分都留给了照顾她的侄孙,这两样东西是年轻的时候就伴在他姐姐身边的,意义很不同,希望爱立能收下来。
至于收下以后怎么处置,俞老先生说,全凭他们作主。
这封信让樊铎匀很是感触,和爱立道:“现在形势缓和点,新的问题也随之来了,光是这几年的伤疤,都要疗治很久。”
爱立点点头,有多少人能面对自己,曾经遗弃病弱无依的母亲?曾经举报恩爱两不疑的爱人?曾经为了生存而放弃自己为人的底线?
这些灵魂上的灰迹,并不是一场雨水就能冲刷干净的。
夫妻俩正聊着,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在敲门,爱立朝窗外看了一眼,发现天都黑了,有些奇怪地问铎匀道:“这么晚了,谁会来啊?”
一旁写着作业的庆庆道:“是不是婆婆给我送好吃的来了啊?妈妈,我昨晚做梦,都是婆婆做的绿豆糕。”
爱立捏了一下她的脸,“周末去婆婆家,让你婆婆给你做。”
樊铎匀好笑地看着她们母女俩,“我去开门吧!”
不一会儿,爱立就听到樊铎匀喊她,“爱立,你过来一下。”
爱立走过去,就见一位穿着一身蓝色连衣裙的女同志,站在她家门口,借着院子里的灯光,隐约看出对方身形纤细高挑,即便是略微宽松的衣服,都难掩她的曼妙身姿。
爱立一下子就猜出来是谁了,就是想不到,时隔多年以后,这人会在这样一个夏季的夜晚,登门来访。
上前两步,喊了声:“谢微兰同志?”
谢微兰微微侧头,笑道:“嗯?爱立同志竟还记得我?”很快又道:“我今天来,是和你告别的,我准备出国了,左思右想,好像没有可以告别的人,就来你这里叨扰一下。”
爱立好奇道:“你怎么知道我的地址?”
谢微兰回道:“我问了森哥,他给我的。”谢林森一向不是很待见她,原本以为这次会从他那里碰壁,没想到她说了来意后,对方很干脆地就给了她地址。
爱立让她进来,问道:“以后还会回来吗?”
谢微兰缓缓地摇头,“不回来了,所以觉得应该郑重地和一些人.一些地方道个别。”虽然她在华国,也有很多不愉快的回忆,但是毕竟是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地方,临到走的时候,还是觉得有几分伤感,想有一个郑重的告别仪式。
她想了一圈,觉得还能说两句话,还想说两句话的人,好像只有沈爱立一个,一个知道她所有过往的人。她想告诉沈爱立,她即将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此时,谢微兰望着爱立笑道:“我是从羊城赶过来的,过几天办好手续,就从京市这边直接坐飞机去欧洲。”
爱立皱眉道:“你在那边有认识的人吗?”
谢微兰想了一下,点点头道:“算有吧,我生父那边有个姑姑,在我小的时候,回来找过我,我生母告诉她,我没了。”她说到这里,微微笑了一下,“她最近又回来了一趟,去了我生母的老家,想给我扫墓来着,意外得知我还活着,就碾转找到申城,知道我现在改名叫谢微兰,后来我们在羊城见了面,她邀请我去欧洲,说是给我留了房子。”
爱立点头道:“那还挺好,你去那边,也有人稍微看顾一点。”
谢微兰不以为然地摇头道:“不一定是谁看顾谁,她没有子女,我这回跟着去了,大概得给她养老送终吧?其实我觉得也不错,这么多年,只有她在找我呢!”
爱立也不知道说什么。
谢微兰笑问她道:“你最近还好吧?我看你家还有个小姑娘,今年多大了啊?”
“71年出生的,八岁了。”
谢微兰算了一下,笑道:“我婆婆收养我的时候,我也是这么大,她们这一代比我们那时候好些,至少不是兵荒马乱的时代了。”又问爱立道:“孩子叫什么名字啊?”
“小名叫庆庆,大名叫樊心艾。”
谢微兰默念了一遍,“都是好字,听着就知道是父母的宝贝。我也准备改名了,我本名是卢怀薇。”
谢粒粒和谢微兰的人生,对她来说,都过于沉重了一些。
俩人稍微聊了几句,谢微兰就提出了告辞,表示想和庆庆说两句话,问爱立可不可以?
爱立倒不担心她做什么,如果她要做的话,当初就不会伸手帮助小姨父从申城逃出来,去书房喊了庆庆过来。
八岁的庆庆长得很喜庆,齐耳的短发,越发衬得小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嘴巴很甜地喊了声:“阿姨好!”
谢微兰蹲下来抱了庆庆一下,温声道:“乖宝宝,好好听爸爸妈妈的话,好好读书,以后像你妈妈一样,做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庆庆脆生生地道:“好的,阿姨,我爸爸说你要出国去了,你也要多多保重!”
谢微兰眼眶微湿,从包里拿出来一个红色的小绒布袋子,塞到了庆庆手里,“阿姨送给小宝贝的,这个阿姨小时候可喜欢了,送给庆庆宝贝好不好?”
庆庆抬头看了一眼妈妈,见妈妈点头,才收了下来,软声道:“谢谢阿姨。”
谢微兰摸了摸她的头,又在庆庆脸上亲了一口。
重新站起来的时候,脸上又挂上了得体的笑容,和爱立挥手告别。
爱立望着她的背影,心里也有些伤感,忽然听女儿道:“妈妈,阿姨送了我一枚珍珠胸针,可漂亮了。”
爱立接过来一看,是蝴蝶样式的,在灯光下,散发着莹润的光泽,和当年她结婚的时候,佩戴的那枚很像。拿给铎匀看,铎匀仔细看了一下道:“应该和你那枚就是一对吧?”
爱立接过来,仔细辨认了一下,确实是一样的胸针,她忽然隐隐感觉,自己大概就是和谢微兰有点缘分的。
7月10日,曾仲才带着女儿回到了华国,沈玉兰带着儿女.庆庆在机场接他们,甫一相见,最激动的人是沈玉兰,隔着老远,就冲过去,喊了一声:“仲才老弟。”
正在寻找她们身影的曾仲才,仔细辨认了一下,才从面前这个双鬓染白霜的老大姐脸上,看到了一点故人的旧影,试探着问道:“是沈大姐?”
沈玉兰语带哽咽地点点头,“是,是我。”
曾仲才一时眼泪就没有忍住,轻轻抱了她一下,“大姐,没想到我们还有再见面的机会。”
沈玉兰带着厚重的鼻音道:“是啊,你一走就是三十多年,爱立上次出国,我叮嘱她一定要把你找到,你是我们家的恩人。”
曾仲才重重地握了下沈玉兰的手,“大姐,你也是我姑姑的恩人,不说这话。”
沈玉兰点头,“好,好,”又看向他旁边的姑娘,“这就是乔仪吧?爱立说起过你,在纽约上大学,可真是厉害。”
曾乔仪笑着喊了一声:“沈姨好,我是乔仪,姐姐今天来了吗?”
“来了,来了,你看,在那边等着呢!”
曾仲才父女俩都朝出口处看,就看爱立正牵着一个小女孩,朝他们招手,旁边还站着一位身形挺拔的男同志。
曾仲才问道:“大姐,那是爱立的爱人吧?”
沈玉兰笑道:“是,叫樊铎匀,和爱立是中学同学,1966年结的婚,人挺好的。”
到近前的时候,曾仲才打量了樊铎匀两眼,见他气度不错,像是有些身手的样子,心里先对这个女婿就满意了几分,和他握了下手:“很高兴你们来接我,给你们夫妻俩添麻烦了。”
“干爸,这是我应该做的,您和妹妹舟车劳顿,我们先回家休息一下好不好?中午我和爱立给您做餐饭,您尝尝我们的手艺。”
曾仲才一听这话就笑了,没有安排在饭店里,而是安排在家里,这是以示一家人的意思,没有多做不必要的客套。
庆庆也上前喊了一声:“外公好!小姨好!”
曾仲才摸了摸她的头,和沈玉兰道:“和爱立小时候真像,我走的那一年,爱立是不是也就这么高?”
沈玉兰笑道:“是,仲才,先回家再说。”
樊铎匀租了两辆电动三轮车,比坐公交要快很多。曾乔仪看到三轮车的时候,脸上微微有些诧异,试探着问爱立道:“姐姐,我爸爸说,京市是华国的首都。”
爱立知道她的未尽之言,笑道:“我们才刚刚开始搞改革开放,出租车也正在试点,羊城那边有,京市这边就电动三轮车稍微多点。”
曾乔仪看到的是,华国对比欧洲的落后,而曾仲才却看到了祖国这些年的发展,笑道:“比我走的时候,好很多了,那时候还是人力车呢!”
曾乔仪面色微红道:“我在德国和姐姐见面的时候,她对于欧洲的车水马龙.各式各样的餐馆.店铺,似乎都习以为常的样子,我以为京市也是这个样子的。”她没说的是,她们在机场的咖啡店喝咖啡的时候,姐姐从点单到品尝咖啡,可不像是从来没喝过的样子。
爱立笑道:“我们这边有句俗语,‘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
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曾仲才摇摇头,朝沈玉兰道:“她可比小时候能说多了。”
沈玉兰笑道:“也就结婚后,忽然嘴皮子就利索了起来,我看啊,是平时和铎匀拌嘴拌利索的。”
樊铎匀摸摸鼻子,并没有否认,只有庆庆小声嘀咕了一句:“咦,我怎么没听过爸爸和妈妈吵架呢?”
大家又哄笑了起来。
一行人上了电动三轮车,都没注意到在机场的一角,一直有两双眼睛在默默地看着她们。
等人真走了,谢微兰才问道:“姑姑,你也认识?”
卢晓云点头道:“认识的,中间的那个男的,我大概一辈子都会记得,是他一枪把你爸给崩了,当年我去给你爸收的尸。”
谢微兰微微笑道:“那真是巧了,我这个谢字,就来自刚才那女同志的生父家,她家认我当了很多年的女儿。”
卢晓云有些诧异地看了眼侄女,问道:“你不恨吗?”
谢微兰如实地摇头,“没什么感觉。”具体说起来,直接造成她幼年命运多舛的,又不是曾仲才,而是她的生母。
很可笑,当年她父亲被一枪崩了,她生母以为是把她们母女抛弃了,为了报复,然后把她扔了。
两鬓已经有些白霜的卢晓云见侄女的表情不似作假,好半晌才叹道:“也罢,那都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具体说起来,你爸也有责任,如果不是他以势欺人,未必会落得那个结果。”看了一眼手表,和侄女道:“走吧,飞机快起飞了。”
谢微兰朝机场外面,又看了一眼,才点头道:“好,走吧!”
等妈妈陪着干爸和乔仪去汉城以后,樊铎匀问起爱立西德纺织访问团后续的事宜,爱立立即提起精神道:“我们已经和DK公司签了合作协议,DK那边将会向我们提供所需要的零件和一点技术支持。梅院长预备上报轻工业部以后,就开始进行第三代梳棉机的研制。”
樊铎匀笑道:“爱立,属于你的时代,终于来了。”
“是!”说出这个字的时候,爱立觉得胸腔里有什么在轻轻震荡一样。
时间很快滑向了1980年,由纺织部研究院.申城纺织研究院.申城12棉.华国纺织大学等单位负责的,FA系列的梳棉机研制项目正式开启。
历时两年,吸取了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的FA201型高产梳棉机,终于研发了出来。
试制出来的那天,大家一起去机械厂参观,随着遮盖在上面的幕布缓缓掀下,爱立都不由屏住了呼吸。
李婧文在旁边抓着她的胳膊,眼里隐隐有泪意,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台新式的梳棉机,而对她们来说,从对梳棉机的分梳工艺进行改制,到真的参与进新一代的高速梳棉机的整体研制,中间整整隔了14年。
人生有多少个14年?这一路有人加入,也有很多人退出,比如许满莉大姐.周毅.王成君.刘滨,今天还能站在这里,见证第三代高速梳棉机诞生的人,在激动.欣喜之外,难免都有几分怅惘。
徐春风上前,摸着光滑.崭新的机器,喃喃道:“真好,比我想的还要好。”
黎东生拍了拍手道:“我们真的创作了梳棉机新的历史,接下来我们还要做更为周密.详细的试验,希望大家再接再厉,继续攻克新的难关。”
黎东生说完,又朝爱立道:“沈所长,你也说两句。”
爱立微微笑道:“我都觉得像做梦一样,第三代高速梳棉机就在我们手里制造出来了,同时我感觉,试制出来只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全力以赴,确保这台机器真的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
黎东生笑道:“大家确实马虎不得,过两年,在法国还有一个国际纺织展览会,如果不出意外,FA201型高产梳棉机将会被送展,在国际上接受检验。”
1986年9月,通过部级鉴定,FA201型高产梳棉机作为第三代国产高速梳棉机,参加法国的国际纺织展览会,预示着华国的高速梳棉机,进入全面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的阶段。

第327章 .番外一谢微兰篇
1976年干妈家出事以后,谢微兰就主动辞去了共青团的职务,在申城住了一年多,后来姚家事情告一段落,她就孤身南下到了羊城这边的小渔村。
她来这里的初衷,是离港城近,如果在大陆待不下去,就乘船去港城。
没想到改革开放的浪潮,很快向整个羊城冲刷过去,她隐隐感觉,这股浪潮将会带领整个中国的经济复苏。
1979年,经过认真思索,她选入了一家香洲毛纺厂公司。她本身是在共青团做宣传工作的,又有在棉纺织厂的工作经验,这边正是缺人的时候,半年的时间,她就在这边展露了头角,做到了高层的岗位,负责公司对外宣发这一块。
卢晓云找来的时候,她刚开完周会,听到秘书说有位姓卢的女士来找她,她心里隐隐就有了一点感觉。
看到卢晓云的那一刻,她就认了出来,这人是谁。
她被遗弃的那年,已经有七八岁,家里有哪些人,她已经有印象了。
但是她不知道,时隔多年,卢家的人来找她干什么?微微笑着问道:“卢女士您好,不知道您找我有什么事?”
对面的卢晓云,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仔细打量了她好一会儿,才喃喃道:“真的太像了,薇薇,你和你妈妈年轻时候可真像。”
听到张伽语,谢微兰脸上的程式化笑容,都不由得微微收敛了一点。
卢晓云也敏锐地察觉到,有些懊悔地道:“我不知道你母亲,竟然会做出这种事,薇薇,姑姑真的不知道,你当时还那么小,她怎么狠得下心来。”
是啊,怎么狠得下心?这个问题,一度成为她的心结。
卢晓云一边说,一边哭,谢微兰见她这样,反倒没什么感觉了,好像她在说的事情,和自己毫无关系一样,平静地递了一方手帕给她,“卢女士,您缓缓再说,不急。”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