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家子的科举路—— by小桂花婆婆
小桂花婆婆  发于:2023年09月02日

关灯
护眼

漆的颜色是最喜庆的红棕色,是林三柱给挑的。
相比起林家忙忙碌碌的置办嫁妆,得知婚期的好些族人,都在私下笑话了起来。
在他们看来,这么急着办喜事,这是担心时间长了,怕男方反悔吧。
可想到准备娶媳妇的那几个,不是家里穷的叮当响,就是瘸了腿的,当下觉得也没啥好说的,反正破土锅配破瓦盖,正正好。
下到秧田里的谷种,一般长上一个多月就能达到可插秧的标准。
每次去田间时,林远秋都会在册子上记下禾苗的长势,包括一开始生出的叶片有几张,还有就是禾苗的高度等等,以便日后有个参照。
到了四月初,禾苗已快一尺高了,林远秋让里正通知下去,未犁好地的人家加快速度,因为两日后就要开始插秧了。
这段时日,老林头也常会跟着小孙子去看秧苗,对于这种新鲜的种田方法,他自是非常感兴趣。
是以到了插秧的这日,老林头也起了一个大早,跟着小孙子一起去了后寺村。
高同知与钱通判也一样,也都早早来到后寺村。
等到了村上,林远秋看到,村民们已经在自己的秧苗地里等着了。
再看大家全是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林远秋也没耽搁,卷起裤腿后,很快就下到了秧田里。
四月初的水还有些冷脚,因着要下田做活,今日林远秋特地穿了一身短褐。
老林头也一样,多年未下地的他,这次也换上了短褐。等下到田里后,就开口说道,“远秋,你怎么说爷就怎么做,都听你的。”
“是,咱们都听知府大人的,您让怎么做,咱们就怎么做!”
在场众人异口同声,听着不是一般的有气势。
林远秋点头,随后弯腰做起了拔秧的示范,“你们看,就这样沿着秧苗的根部轻轻的拔,记住一定不要伤了根茎。”
秧田吃透了水,只需轻轻一下就能让秧苗与土壤分离。不消片刻,林远秋的脚边就有好些秧苗堆着了,他拿过一小把事先准备好的干稻草,而后把秧苗一捆一捆的绑了起来。
“记住,别绑的太紧,否则会伤了苗。”
“小民知晓了!”众人齐齐应声,听着别有一番气势,随后村民们都回到自家的秧田里,开始拔起秧苗来。
当天拔的秧最好当天能插完,是以等拔到差不多半数后,林远秋便让高同知还有钱通判一起把秧苗拎到隔壁水田里。
听到知府大人要开始教插秧了,众村民很快都又聚了过来。
前世林远秋是插过几回秧的,这会儿教起人来并不难,何况还有草绳拉着,肯定偏不到哪里去,果然等小半亩地的秧苗插下来,看着还是整整齐齐的。
对众村民来说,这种边拉草绳边种地的法子实在新奇,种一亩地下来,就跟玩似的,一点都不觉着累。
可等到了第二日,村民们不是腰酸就是腿疼,全身上下就好像被石磨碾了一遍。
不过只要能多种些粮食出来,再累再苦也是值得的。
四月初十这日,林远秋去了一趟定胡县。新知县上任,他自然要过去与人做个交接。
而新知县,正是原来的汪县丞,许是考虑到汪县丞对定胡县的熟悉,此次定胡知县一职,景康帝直接安排他顶上,并未派其他人过来。
对于这样的安排,林远秋自然是喜闻乐见的。
定胡县才起步没多久,若换了别人,林远秋还真有点不放心。而汪县丞就不一样了,当初县城的许多公务他都亲自经手,自然清楚定胡县接下来的方向。
到了四月十五这日,林远秋又去了一趟永宁州,和前几日去定胡县一样,这次他也是去办理交接事宜的。
新来的知州姓沈,看着四十岁不到的样子。林远秋对此人没有一点印象,想来人家并不是从京城过来,而是直接从地方升任上来的。
果然,没说上几句,沈知州就开门见山地介绍了自己,原来沈知州先前在呙锦州任同知一职。到去年年底,正好三年任期满,因着考评不错,就被圣上升任到永宁州当知州来了。
交了官印和兵符,林远秋算是把永宁州的担子真正放了下来,按理来说,少了许多事务,自己应该觉得轻松才对,可不知怎地,林远秋突然生出了许多不舍。
等回到石洲府,林远秋提起笔,写起了请诰封的奏折来。任知府已满三个月,此时正是请诰封的最佳时候。
大景朝有明文,凡四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给家中女眷请诰封,而这些女眷,指的正是嫡祖母、嫡母还有嫡妻。
林远秋并未多想,直接把祖母和母亲,还有钟钰柔都写了上去。
因着不知道圣上能不能恩准,所以请诰封的事,林远秋对谁都没说。
四月十七,送嫁妆日。
大喜的日子总要张灯结彩才显喜庆,一大早,吴氏就让家丁把红绸挂起来了。

第217章 出嫁(一)
自从府衙贴了要把所有山妻嫁给杨氏、赵氏以及陈氏族人的告示后,整个石洲府的百姓就一直在关注着这件事。
而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都认为知府大人要办成此事不太可能,毕竟嫁娶之事,意在双方你情我愿,若是强行逼迫,肯定会生出许多的事端。
所以在听到最后山妻们定下的夫婿,不是一贫如洗,就是伤了腿的瘸子后,众百姓觉得这样才正常。
原以为,接下来这件事就该翻篇了,没想到知府大人倒好,居然还要在府衙门口摆一场送嫁仪式,这不是闹笑话吗。
想到届时一个个寒酸样的新郎,以及新娘们枯瘦干巴的模样,众人都无比期待山妻们嫁人的日子快点到来。
至于这般期待为了啥,自然是准备过来瞧这场好戏的。
想来如此百年难遇的场景,定会让人捧腹大笑才是。
于是,不止石洲府城的百姓,就连周边县城,都有不少探奇之人闻讯而来。
至于各大茶楼的说书先生,自是更不必提,如此好的评书题材,他们怎可能错过。
一时间,府城内的大小客栈,足以用爆满来形容。
而这些,林远秋自然是不知道的。
是以,等他听到平安过来报信,说府衙门口围了很多人时,林远秋一时还有些愣怔。
啥叫衙门口围了很多人,好好的,来这么多人做啥?
很快,林远秋就想起先前杨赵陈三家过来讨说法的事,忙问道,“是杨族长和赵族长他们?”
平安摇头,正想说不是,就瞧见自家老爷满脸是笑的走了进来。
“远秋,府衙门口来了好些百姓,爹方才问过了,他们都是过来看咱们送嫁妆的。”
林三柱心情极佳,刚刚他领着家丁,准备把衙门口的大街好好清扫一遍,结果就看到对面街上,密密麻麻的站了不少的人,当时可把林三柱吓了一大跳,因为他也想到了先前那帮过来讨说法的那些族人。等稳了心神后,林三柱忙上前打听,一问才知道,这些人竟然都是过来看今日送嫁妆的。
来看送嫁妆好啊,林三柱心中大喜,他正愁自家狗子做了好事没人知晓呢,如今有这么多百姓过来见证,正好可以给他家狗子扬扬名。
真真是瞌睡送来了枕头啊。
林远秋很快去了前衙,等看对面街上果然有好多人站着,且还有不少人往这边来。林远秋忙喊来了衙差,让他们快些维护好秩序,待会儿街面上肯定会很热闹,别到时人挤人的,出了事故。
而此时,街对面的人群当中,不少人正说着嫁妆的话题。
大家的看法一致,那就是这些山妻哪来的嫁妆送去夫家啊。
一青年男子听后就有些不服气,“哪里就没嫁妆了,我四叔在城里木匠铺做活,听他说,前几日他们东家送了好些嫁妆到府衙,有子孙宝桶,有喜盆,对了,还有樟木箱和梳妆柜呢。”
边上的圆脸妇人一听,忙跟着点头,“对对对,我也瞧见了,就在大前日,足足拉了十几车,那衣箱还有梳妆台,用得可全是红漆,看着可喜庆了。原以为是哪家掌柜定的货呢,这会儿听你这么一说,才知道原来竟是嫁妆啊。哎呦,这也太体面了吧。”
听到这话,一个看着有些尖酸的中年妇人忍不住应声,“体面啥啊,不就木箱和桶吗,全是些木头家什,能值几个银钱。”
与中年妇人并排的另一名妇人,也跟着说道,“就是,就几样木头家什,才值几个钱啊。”
圆脸妇人不是个爱与人掰扯的性子,见两人这副不善的说话口气,便歇了话头。
今日过来看好戏的可不止城里的百姓,还有杨赵陈三家的一些族人也过来了。
而这两名口气不善的妇人正是陈氏宗族的。
之所以被蜂蛰了似的说话,那是因为两人都和陈大娘结着怨呢。
原本想着对方竟然给儿子定了山妻的亲事,心里早已乐的不行。可这会儿却听到知府大人居然给了备了嫁妆,她俩哪能高兴的起来。
再一想,五个儿媳,就有五副嫁妆,哪怕全是木桶啥的,那也有一大堆了。
这下,两人心里更加不舒坦了。
差不多辰时,正在讨论送嫁妆何时开始的众人,就看到街面上来了长长的兵卫队伍,瞧着有三四百人的样子。
统一的戎服,一式的马靴,远远望去,格外的有气势。
兵卫们才到衙门口,便有家丁模样的五六人,各挑着一担箩筐出来了。
就在大家猜测箩筐担子里有些啥时,就见那领头兵卫已带领着队伍陆续进了府衙。
而这边,家丁们放下担子后,就掀开箩筐盖子,从里头捧出一卷卷鞭炮。
竟然全是鞭炮,且还是足足的十几筐,这也太体面了吧。
众人纷纷感叹此趟没有白来。
还有,那些兵卫是过来帮着抬嫁妆的吧?
手脚麻利的几个家丁,已很快从衙门里拿出了备着的细竹杆,随后就开始往竹杆上挂起了鞭炮。
大约过了一刻钟,就有衙差兴冲冲从衙门内跑了出来,嘴里高喊,“快快快,快燃放鞭炮,嫁妆担子出来了!”
家丁们也不含糊,这边话刚落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
而在场众人的目光,则全聚到了衙门口。此时此刻,大家都在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嫁妆,才能配上这又是兵卫又是鞭炮声声的排场。
没让大家疑惑多久,第一抬嫁妆很快被两名兵卫抬了出来,可惜离得有些远,众人忙踮起了脚。
咦,怎么看着像是许多土块的样子啊?
不对,众人摇头,土块在嫁妆里可是代表着田地的意思。
所以,一定是他们看错了。
紧随在嫁妆担子后的则是三个官媒婆,今日她们的任务正是唱嫁妆名,所以才出了衙门,三人就齐齐喊唱道:“上等良田十亩!”
虽报了嫁妆名,可此时的几个官媒婆,还没从后衙看到的那一抬抬嫁妆中回过神。
这这这知府大人也太舍得了吧。
而人群这边,官媒婆的话还没落音,就听得“轰”的一声,犹如炸开了锅。
他们没听错吧,竟然真的是水田,且还是十亩来着。
有实在不敢相信的人,转头朝大家求证,“方才那几个官媒喊的是上等水田十亩对吧?”
“好像是的。”
“啥叫好像是的。”圆脸妇人伸手往前一指,“你们快瞧,那嫁妆担子里可有好些土块摆着呢。”
在场众人忙转头看,只见已经抬近许多的嫁妆担子上,果然整整齐齐码放着十个小土块。
所以,的确是十亩水田无疑。
可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
马上就有人恍然大悟道,“你们说,这十亩水田是不是所有新娘子的嫁妆啊?”
众人一听,点头如捣蒜,“对对对,应该就是这样的,许是知府大人担心这些新娘子日后会少了吃食,才特地给她们置办了十亩水田的嫁妆,到时打了粮食大家分一分,就不会饿着肚子了。”
其他人还未来得及点头附和,很快又有装着土块的嫁妆担子从衙门里抬出,一抬、两抬、三抬、四抬……
众百姓眼睛与嘴巴同步,都不约而同地一抬一抬的数着。
最后,算上最前面的那抬,一共是二十七抬的上等水田嫁妆。
老天,二十七抬,每抬十亩,那可就是两百七十亩水田了啊!
没等心情起伏的众人喘匀了气,随着官媒婆的一声声喊唱,一抬抬系着大红绸的嫁妆担子又相继被抬出了府衙。
“樟木箱一对!”
“子孙宝桶六件!”
“棉布六匹!”
“被褥两床!”
“四季衣裳各两套!”
“压箱银二十两!”
听到居然还有二十两的压箱银后,人群中的杨、赵、陈三家的好些族人,这下也顾不得要不要脸了,终于发出了忍无可忍的不满,“这可不行,我家也有未婚配的娃呢,凭啥只让他们娶了山妻!”
“对啊,我家小儿子也没成家呢,知府大人当初可是贴了告示的,说咱们族人都可以娶的!”
“就是就是,那陈婆子凭啥一家就娶走了五个,我家也不服!”
天知道,五个儿媳就是五十亩上等水田,和一百两压箱银子啊,谁能甘心。
然而句句不满声很快被喜庆的鞭炮声淹没,只留下大家朝抱怨之人投去看傻子般的目光。
兵卫们按着送往各家的嫁妆,分成了二十七支小队。
最后出了府衙大门的,则是二十七名捧着木如意的兵卫,待他们分别编入送嫁妆的小分队后,嫁妆队伍开始出发了。
一时间,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响;兵卫们满脸的喜色;系了大红绸的嫁妆担子;还有那崭新的二十个小银锭子,在日头的照射下,闪着耀眼的银光。
今日的陈家村,与平时没啥两样。一样的炊烟袅袅,一样的顽童嬉戏。
如果硬要说有哪里不同,那就是村里要办喜事的十几户人家,都在院门上贴了大红喜字,以及家里来了贺喜的亲戚。
其他的,就没有了。
而村民们,倒没想过今日就上这些人家的门,毕竟那新娘子不是要明日才过来吗,想凑热闹的话,肯定要等明天了。
至于成亲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妆的日子,大家都自动给忽略了。
也可以说,压根就没人往这上头想过,在他们看来,山妻拿啥置办嫁妆啊,届时顶多几个子孙桶,外加一只包袱里装着的几身衣裳。
所以等燃着鞭炮的嫁妆队伍到了村口后,村民们竟没有一人反应过来这是怎么回事。
只以为这送嫁队伍会不会找错了地方。
于是就有村民疾步上前,好心提醒,“兵卫大哥,你们这是准备去哪儿啊,这里可是陈家村。”
其他村民齐齐点头,“对啊,这儿可是陈家村。”
领头兵卫笑答,“咱们来的就是陈家村,对了,劳烦告知一下陈大郎家住哪儿,就是兄弟五人明日都要娶媳妇的那家,咱们这儿给送嫁妆来了。”
啥!陈大郎?五个兄弟?
哎呦,这不是陈土根家嘛。
村民们顿时傻了眼。
等再朝那长长的嫁妆队伍看过去时,早已没了方才的淡定。
谁来告诉他们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啊?
还有,这担子里的土块不会就是他们想的那样吧。
后头才下轿的官媒婆,担心兵卫们会送错了人家,忙三步并作两步,“可不单单是陈大郎家,还有陈贵年家、陈石柱家、陈兴财家,陈大牛家……”

第218章 出嫁(二)
在陈家村转了一个来月,对哪家住在哪儿,官媒婆早已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是以很快领着嫁妆队伍进了村。
此次陈家村娶亲的人家共有十二户,想到出门时,知府大人的再三叮嘱,让他可别张冠李戴了,官媒婆便直接拿出怀里的纸张,这上头,知府大人可是把一户户人家的如意图样都给分清楚了。
早有与陈大娘交好的妇人跑去给她报信,很显然,不管是陈大娘还是陈大郎兄弟五个,都没想到有这么多嫁妆的事。
所以知道嫁妆一抬抬进了院门,母子几个的脑袋都是发懵的。
官媒婆一句句喊唱:“上等水田十亩!”
“棉布六匹!”
“被褥两床!”
“压箱银二十两!”
与满是惊喜的陈家母子以及他们家兴奋非常的亲戚不同,趴在围墙上的村民,一个个眼里的酸意已快满了出来。
天爷,这可是五十亩水田啊,还有这么多的压箱银,没想到陈大郎几兄弟竟是靠着娶媳妇,就发家了啊。
等嫁妆担子全都进了门,官媒婆左手搂着五个木如意,而后照着右手纸张上的一个个花纹和名字,给陈大郎五兄弟分发了起来。
“陈大郎,喏,这柄刻了兰花的给你。陈二郎,你的是梅花。陈三郎,这柄刻着芙蓉的是你的,陈四郎,这支菊花的给你。”
官媒婆把手上最后一柄刻了荷花的木如意递给了陈五郎,而后叮嘱道,“明日新娘子手上也会有一柄如意拿着,我跟你们说哈,你们媳妇如意上的花纹和你们的一样,到时就依照这个标记接新娘子,记住,可千万别弄混了。”
陈家五兄弟齐齐点头,手里的木如意都握得紧紧的。
官媒婆没有耽搁,出了陈大郎家,就很快往不远处的陈贵年家走去。送嫁妆可有吉时的,他们得在巳时正之前,把十二副嫁妆都送到各家家里。
而此时的陈贵年,还有陈石柱和陈大牛,以及另外四户人家,早已心情激动的等候着送嫁妆的队伍上门了。
这一日的陈家村,是酸甜酸甜的。甜的是明日要娶媳妇的那几家,而酸的,自然是错过如此好姻缘的人家了。
其实不止陈家村,杨家村和赵家村亦是如此,后悔声可谓处处皆是。
唉,若知晓知府大人会贴补出这么多的嫁妆,他们肯定也会娶山妻的,其实什么山妻不山妻的,人家一个个都还是黄花大闺女呢。
好后悔啊。
不过往后应该还有机会的吧?
想到这里,就有头脑活络的族人,立马跑去了族长家,询问什么时候再给山神娶妻,自家儿子还小,再等上几年,正好可以娶山妻进门,到时知府大人应该还会贴补这么多的嫁妆吧。
赵族长瞪着眼,“如此缺德之事,亏你还问的出口!”
赵族长的声音是前所未有的响亮,仿佛只有这样,就能表明先前的缺德事自己从未参与过。
话说,赵族长还记得知府大人说的那句“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话呢。
有了花纹成对的木如意,第二日的迎亲自然格外的顺利。
府衙大门的空地上铺着红布,二十七个新娘披着绣了大红喜字的红盖头,由粗使婆子一一背到红布上站着。
新娘们把手里的如意朝上,这样正好能露出刻着的花纹。新郎们则站成排,然后挨个寻找着与自己手中如意一式的花纹,好以此找到自己的新娘。
对面一个个笑得咧嘴的百姓们,都直呼这样的接亲仪式实在太有趣。
小六子眼睛最尖,很快就找到了同样刻了一朵桃花的木如意。
他忙走到桃花的身边,与她并排站着,只是心里又有些担心自己会不会找错了人。
于是,小六子对着红盖头轻轻喊了声桃花,听到盖头下的人儿“诶”了一声后,他才真正放了心。
小六子是自己驾了马车来的,心情激动的他,还特地买了红绸在马车厢上系了一对大红花。
刚刚到了府衙时,小六子就直接给林远秋磕了好几个响头。
等再抬头,小伙子已是泪湿了眼眶。
想他一个无父无母的穷小子,若不是知府大人的小县大城之策,这会他恐怕除了城里的小租屋,剩下的就是村里的三间茅草房了。哪还有如今整洁漂亮的城中小院。若不是知府大人,这会儿自己更不可能娶上喜欢的媳妇了。
而边上的几名衙差,在听到小六子嘴里的“小县大城之策”时,朝他们的知府大人是看了又看。
几人心说,他们石洲府的“小县大城”怎么还没开始啊。
爆竹声声,锣鼓阵阵,很快到了新娘该上花轿的时候。
就在众人以为接下来新娘子由媒婆搀扶着上轿,然后送嫁仪式就到此结束时,却见所有新娘齐齐朝着知府大人跪下,而后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
这是出嫁女拜别父母的礼,众人见了,心中都极为震撼。
包括此时站立在旁的高同知和钱通判。
都说一方官员即是一方百姓的父母。在高、钱两人看来,今日新娘子们把林知府当作父母来拜别,实在太恰当不过。
话说,林大人为她们所做的一切以及思虑的周全,绝对担得起她们的这一拜。
一抬抬大红花轿,随着吹吹打打的鼓乐声离开了众人的视眼。
很快,整个衙门口只剩下了遍地火红的爆竹屑儿,虽是这样,可街对面的百姓们却舍不得离开,总有种意犹未尽之感。
不过也有步履匆匆的,那就是说书先生,对他们这些评书之人来说,抢得头筹尤为重要,今日的奇闻该怎样说,该如何讲,几人早已腹中有稿。而此时他们要做的,就是快快评书与世人知晓。
于是,不出一日,周边县城的许多茶楼就响起了说书先生洪亮高亢的评书声:“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首,青史几行名姓,北芒无数荒丘。旁的古文咱不论,且把奇谈说你听,话说,石洲辖内有山唤巫,其旁为桃、尢两屺,又说石洲林知府,曾是永宁有名人,杀得山戎三千贼,小县大城安民策……”
林远秋自然不知,一场集体送嫁仪式,竟让说书人当作奇谈评书与了众人。更是不知,才一个多月时间,此一奇谈就传到了京城,以至于后来他的老师还特地写信过来询问事情的详细经过,以满足他难得爆发出的好奇心。
进入五月,地里的秧苗到了长势喜人的阶段。
许是错落有致的缘故,后寺村的村民惊喜的发现,他们村的稻子看着要比隔壁村的长得更快一些。
其他村的村民一听,忙争相跑到后寺村来看。
其中有位细心的老农,还特地用草绳量了自家地里的稻子,结果拿着绳子过来一比较,顿时傻了眼,自家的稻子竟然差上了好几寸。
天知道,这才一个月时间都不到呢。
还有,后寺村的水稻看着也比旁的村子长得更壮一些。
“你们说,照这样的长势,咱们村里的稻子会不会比旁的村提早收割啊。”
一听这话,众村民的心立马砰砰跳了起来,对啊,既然长得快,那么能提早收割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能提早多少天。
因着气候的原因,塞北这边一年只能种一季的稻谷,四月份下种,差不多到了九月下旬才能收割,而进入十月后,天就开始冷了下来,所以接下来的时间,田地只能空闲着。
可要是稻谷能早上一个多月收割,那么他们就可以抓紧时间再种上一茬萝卜,这样不就多了收成了吗。
哎呦,真是越想越激动啊。
等林远秋再到后寺村时,已经兴奋了好多日的村民们,忙把这个可能报给了知府大人听。
村民们一个个满脸喜色的模样,让林远秋深受感触。
是啊,对靠地谋生的百姓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地里多了收成更让人激动的事呢。
说实话,之前搞实验田的目的,只是想着最好能提高稻谷的产量,对于会提早收割,然后还来得及种萝卜的事,林远秋是没想到的,所以这应该算是意外收获了吧。
不过能提早收割目前来说还是大家的猜想,具体能不能做到,只有到了稻谷成熟的那日方能知晓。
林远秋让大家不要心急,继续做好水田的排灌和除草。
“如今咱们应该把争取能多产粮食放在第一位。”
众村民一听,当即反应了过来,对啊,现下他们要做的可不正是想法子把稻谷产量提上去嘛,哪有这山还未翻过去,就巴望着别山风景的道理。
于是,收了旁的心思的村民,又专心侍弄起水稻来。
自搬到石洲府后,家里大一些的孩子基本都有了自己的院子。
而除了单独的院子,吴氏还给他们都安排上了侍候的丫鬟或是小厮。
特别是家里的几个女孩子,除了陶妈、徐妈,还有王妈她们几人的孙女,吴氏又让三儿子去牙行买了几个婆子和一群小丫头回来。
婉清今年十三岁,婉莹也有十二,两人都是大姑娘了,院子里该有的人手自然都得配齐了才是。
如此,等日后嫁人到了夫家,也好有自己得用的人。
还有七岁的婉雪和六岁的婉瑜,吴氏给她俩也各配了两个丫鬟和一个粗使婆子。
至于墨宣、墨昊,还有墨晟和墨诚,吴氏只给他们每人配了一个跑腿的小厮。
用老林头的话说,男孩子可不比小姑娘,哪能娇生惯养着。你看咱们家墨逸,才这么点大,他爹就每日念书给他听了。
老林头觉得,按着小孙子这种教孩子法,将来他们林家,说不定还能出个状元来。
行之有效的决策,林远秋自然不会抛到脑后。何况这一决策,对带动地方经济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石洲府下辖县城共有七个。
林远秋知道,现下除了已经执行了“小县大城”的定胡县,其他六个县城的知县,如今正在效仿这一做法。
林远秋还知道,府城周边的好些村民,都巴望着能快些开始小县大城之策,好让他们也能住进城里。
可治理地方不能千篇一律,位置不同,治理起来肯定会有区别,哪能生搬硬套的不做分析。
当初自己之所以会让定胡县和永宁州的村民搬进城里,除了山戎人的侵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城里有不少空置的土地。
可作为七县的首府,石洲城里并没有这么多的空闲地块。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