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按他出生地称呼,估计得“巩县野老”了。
巧的是,杜家当初举家迁到河南巩县也是因为杜甫曾祖当了巩县县令。
一个县令就足以让他们拖家带口迁两京户口,可见京畿诸县的县官都是极好的差使!
三娘一开始听说王昌龄只当了个县尉,还觉得当官可真难。
等听王昌龄告诉她进士都是得熬个七八年资历并且考核优等才有机会当上县县尉的,她就觉得更不容易了。
三娘说道:“等您安顿下来,我去虎牢关看您!”
王昌龄哈哈笑道:“你是想去看虎牢关吧?”
三娘被一眼看穿心里的想法,很有点不好意思,忙回道:“都看,都看!”
王昌龄不再逗她,笑着允诺道:“好,等我安顿下来便写信给你。”
县尉之职远不是他所求,不过他也知道张九龄当初曾尚书建言“不历州县,不拟台省”,圣人也采纳了他的进谏当场下诏明言以后就按这个办。
所以趁他现在还年轻,去底下的州县历练历练不是什么坏事,毕竟这是升迁的必经之路——至少张九龄当宰相期间不会为他们破这个例。这条规则可是他早年极力推崇的,不可能当了宰相就自打脸。
王昌龄满怀壮志地赴任去了。
三娘从王昌龄这儿了解了满脑子的基层官员升迁常识,跑回去跟她祖父感慨:“您能当上刺史可真不容易!”
郭家祖父说道:“世上做什么事能容易?”
他不是进士出身,而是武官起家,朝中诸多文官都不爱带他玩,所以他终身都没摸到过朝官的边。好在郭敬之也没有文官那种死活赖在两京不走的执念,在外地任职还叫他更自在哩!
至于以后的事,那就看自家儿孙有没有出息了,反正他已经给他们攒了些家底,保证把他们健健康康养大。剩下的只能靠他们自己去争取。
三娘便央着她祖父给她讲在任地上的光辉事迹。
人上了年纪最爱什么?最爱的就是回想当年!
有三娘这么个好听众,郭家祖父每天都抽空给她讲自己搜肠刮肚回忆起来的奇人异事。
自己仿佛也回到了风华正茂的年纪。
偶尔还拔出佩剑给三娘演示一番自己环游大唐所依仗的高超剑术。
三娘也拿着驸马萧衡赠她的佩剑跟着比划来比划去。
可惜老了就是老了,白天倒也没什么,到了晚上郭家祖父就得让人给他搓药酒。
郭家祖父没让宝贝孙女知晓,只是更坚定了要赶快把嵩山别业也赶紧敲定下来的决心。
于是三娘才送别了王昌龄没多久,就被她祖父趁着休沐日带去嵩山玩耍。
三娘一大早跟着她祖父出门,到了门口却碰上跑来找她玩耍的萧戡。
得知三娘要去外面玩儿,萧戡积极表示他也要去,他都好久没出去玩啦!
三娘道:“你得问家里人才行。”
萧戡道:“那你先不要走,我这就回去问。”他风风火火地说完了,又风风火火地往回跑,看起来还真是说干就干的性格。
萧戡回去没多久,就带了一串人再次出现在三娘眼前,与他一起过来的还有老熟人驸马萧衡。
三娘乖乖向萧衡问好。
一行人出城往嵩山而去,一路上两个小娃娃时而坐马车上玩博戏,时而央着萧衡、郭幼明带他们骑马,全程都在兴高采烈地玩耍和聊天,看得萧衡他们都觉得沿途多了几分趣味。
他们出发得早,没到中午便到了嵩山脚下。
相比于大多已经被达官贵人圈占的近郊,嵩山一带风光还是极宜人的。
走了一路,大伙都饿了,索性就近寻了个村子掏钱命人杀鸡宰鸭做些家常菜,吃饱喝足正好在周围边看庄子边散步消食。
不想却在半路遇到个熟悉的人——不是王维又是谁?
三娘最先注意到正在山脚下信步徐行的王维,登时挣开她八叔牵着她的手开开心心地跑过去喊人:“老师!”
王维转头瞧见三娘,微讶,问道:“你怎么在这儿?”
三娘一口气跑到王维面前,才仰着头回道:“阿翁说要这里置办个庄子,带我过来看看。”
王维道:“这里的风光确实不错。”
三娘关心地问:“老师你什么时候过来的?”
王维耐心答道:“正巧刚到这边没多久,用过饭后到处看看。”
他母亲在嵩山潜心礼佛,他也曾经在嵩山这边长住过一段时间,所以回到嵩山便分外感慨,忍不住独自出来看看周围那既熟悉又陌生的景致。
听闻王维会暂住在嵩山这边,三娘积极询问他现在住哪儿。
王维道:“在东溪一带,不过住处还没有收拾好,今晚暂且住在一个朋友那儿,他也住在东溪那边。”
三娘便跑回去央着她祖父买东溪那边的庄子。
郭家祖父自是依了她的意。
一行人除了萧衡这个驸马都尉都是无官无职的闲人,交游起来倒是没犯什么忌讳,所以等郭家祖父定好买哪个庄子以后便一同去了王维那个朋友的别业。
王维这个朋友叫李颀,也是个诗人。
早些年李颀曾考过进士,后来当了好些年的县尉,一直没机会升迁,便决定归隐山林。
可见有的人到基层去是为了履历好看,有的人到基层去就是扎根基层、深入到群众中去——最后全家都变成当地群众,为当地人口增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碰上那些个心存傲气、不靠俸禄养家糊口的家伙,那当然是二话不说挂冠而去。
李颀就是弃官隐居大部队中的一员。
他少年时家里可有钱了,这处嵩山大别业就是他家祖产之一。
虽然其余祖产早已被他败光了,可剩下这一星半点已经足够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得知来的是王维收的学生和驸马萧衡父子俩,李颀笑着命人张罗酒宴招待客人,还去请借住在他家的一位琴师朋友出来弹琴助兴。
李颀吩咐负责跑腿的小厮:“就说今儿好酒管够,他一定愿意过来。”
郭家祖父在旁听见“好酒管够”几个字,当即来了劲头:“看来今晚我们得叨扰一宿了,喝醉了可回不了洛阳。”
李颀本身就很爱交朋友(当初他那些祖产就是交朋友挥霍没的),闻言朗笑着说道:“你要走,我还不乐意放你们走,今晚谁没喝醉往后再有好酒可不带他了。”
大唐不管文人还是武将, 鲜少有不爱喝酒的。
哪怕是王维这种受母亲影响终日修禅的“居士”,那也是劝人喝酒的一把好手,比如他那句有名的“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给人送行时写的劝酒诗。
唯独三娘和萧戡两个小孩儿对此不太感兴趣,离她们上次到庄子上玩耍已经是一个多月前的事了, 难得到了嵩山脚下,他俩自然又开始遍地撒野。
要不是绕梁眼疾手快地拦着,萧戡差点就用他的小剑去捅草丛里藏着的蜂窝。
既然不让捅,两个小不点就蹲在那儿远远地看蜂窝, 有蜜蜂回巢她们也不动, 就那么眼也不眨地观察了半天。
也不知到底在观察什么。
光是这么东玩玩西看看,竟也叫他们玩到了日落时分。
眼看快开席了, 郭幼明出来把他俩捞回去吃吃喝喝。
三娘这才注意到席上多了个人, 是个三四十岁的落拓中年人,他穿着一身粗布衣裳, 通身没半件东西是贵重的, 坐在席间却怡然自得,仿佛自己也是遍身锦衣似的。
这应当便是李颀那位琴师朋友了。
李颀、王维都是好琴之人,酒过三巡便请对方弹奏一曲。
三娘悄悄跑到王维身边,小声问王维此人是谁,这才晓得此人名为董庭兰,在家中排行老大, 所以朋友们都喊他“董大”。
董庭兰少时不事生产,到处拜访擅琴之人相互切磋, 但凡知道谁家有琴谱便死皮赖脸央着别人给他看看。
这种一心扑在琴技上的结果就是他人到中年依然家徒四壁、穷途潦倒,路上没钱了甚至直接当乞丐, 偏他自己一点都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地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说话间,董庭兰已经抚上了底下人送来的琴。
三娘当即坐直了身体,不再凑到王维那边说小话。
都是朋友相聚,席上没那么多讲究,董庭兰随手试了几个音,便开始弹奏他最擅长的《胡笳》曲。
董庭兰所弹的《胡笳》曲虽名为“胡笳”,实际上却是琴曲。
董庭兰今日便是弹奏《胡笳十八拍》,琴音婉转哀切,如泣如诉,叫人仿佛置身于茫茫塞外,听见了那颇具胡人风情的胡笳声。
这琴曲起源于汉末时期的蔡文姬,讲的是她既想早日归家又舍不下自己孩子的矛盾心情,无数文人墨客曾为之唏嘘。
三娘向来是很容易共情的,听这曲子听得鼻头酸酸。
等到一曲罢,她才问王维这叫什么曲子。
王维如实相告。
三娘一听“蔡文姬”就想起来了,那是东汉末年有名的才女。
汉末天下大乱,诸侯各自为战,北方各族见你们自己打来打去,时不时就趁你内乱过境烧杀掳掠一番。
蔡文姬便是那时候被匈奴当做战利品掳走、与匈奴左贤王生下二子,直至十二载后才被曹操派人重金赎回大汉。
据说蔡文姬归汉后,曹操曾让她把蔡家藏书默写下来,于是她一口气默了四百多篇,无一字错漏!
是个很厉害的才女没错了!
天下一乱起来,蔡文姬这么了不起的才女尚且流落胡人之手十余载,更何况是普通人?
本来三娘只是觉得这曲子听起来叫人难过,想起蔡文姬所处的背景后鼻子更酸了,眼底蓄满了泪花儿。
她并没有深入地读史书,这些都是她从颜真卿那儿听来的,汉末后北方各族已经如此肆无忌惮,后面会有胡人彻底占据中原、两晋之间“衣冠南渡”的事就不奇怪了。
大唐对待外族都十分优厚,连日本来使都能在朝为官,像汉朝那种高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情况是不存在的。所以哪怕李俨“梦见”胡人可能扰乱大唐,她们一时也无计可施。
大唐真要乱起来了,有多少人能比蔡文姬幸运呢?
这么一想,三娘的眼泪便啪嗒啪嗒往下掉,哭得鼻头红红的,看起来好不可怜。
李颀这个主人翁瞧见三娘这般情态,命侍女捧来温水替她擦擦脸,口中笑道:“难怪摩诘早早收你当弟子,果真是个听得懂琴的。”
董庭兰也不由多打量了三娘几眼。
他平生不喜锦衣华服、不喜山珍海味,只爱自己的一把琴,偶尔受人之邀前去弹奏,他也会为了蹭口酒喝弹上几曲。
只是许多人要么瞧不上他的穷酸,要么听不懂他的琴曲,久而久之他也就不登这些钟鸣鼎食之家的大门了。
这次他愿意借住李颀家,一来是因为李颀说他家有本不错的琴谱可以借他研读,二来是李颀本身也是擅于弹琴的,勉强也算是个不错的同好。
没想到这么一个几岁大的小娃娃,居然能听他弹琴听得落泪不止。
等听了李颀的话,董庭兰又恍然了悟。
……原来这是王摩诘的弟子,难怪了。
一曲既尽,宾客自然又举杯欢饮起来。
三娘她们吃饱喝足,对喝酒不感兴趣,想出去玩耍。驸马萧衡便吩咐人跟着他们出去,正巧王维酒量不太好,便也起身说道:“我去看着她们。”
李颀也不拦着,径自拉着几个嗜酒的新朋友、老朋友一起喝个痛快。
王维随着两小孩到了屋外,只见夜幕早已悄然降临,周围竟是黢黑一片。
正是夏末秋初、风高气爽的好时节,又是逢上月牙儿小得看不见的朔日,满天星斗历历棋布,瞧着格外赏心悦目。
小孩子的情绪来得也快、去得也快,刚才还在哭鼻子的三娘这会儿又快活起来了,借着星光与灯笼的光亮左看右看。
王维正看着两个小孩儿高高兴兴地在外头玩耍,忽听三娘惊喜地喊道:“看,萤虫!”
按照古时的说法,大暑之后“腐草为萤”,也就是说季夏时节萤虫最多,到了立秋倒也还能瞧见它们打着灯笼寻找伴侣的身影,不过大抵都是些落单的可怜虫了。
萤虫大多只出现在乡野间,三娘和萧戡看到它们的机会都不多。她俩开始跑来跑去逮萤虫玩,逮到以后还屁颠屁颠拿去向负责出来看顾她们的王维献宝。
第一次近距离看清萤虫模样的王维一阵沉默。
……真是谢谢你们了。
三娘很有探究精神地想琢磨怎么囊萤夜读,萧戡听她讲完囊萤夜读的故事后二话不说掀起自己的衣摆,嗤啦一声撕下片薄薄的白绸来,积极问三娘:“用这个裹吗?”
王维:?????
小孩子对这种说干就干的操作似乎接受良好,三娘就没有王维这么惊异,而是提出另一个重大难题:“我们没有针线,怎么把它缝成囊?”
萧戡也恍然想到了这一点,抬起小脑袋左看看右看看,最后把目光转到仆从提着的灯笼上,和三娘说起自己的主意:“把它们放进灯笼里,再用这布把开口处盖起来,这样萤虫就飞不出来啦!”
两小孩嘀嘀咕咕地商量好了,便开始更卖力地去祸害人李颀庄子上的萤虫。底下的人怕他们累着了,也一起帮忙抓,没过多久就成功把周围的萤虫都惊走了。
好在战果也是十分丰厚的,被他们腾出来当萤灯的灯笼里已经塞了不少萤虫,可惜比之周围的灯笼光芒还是有些微弱,其中一部分萤虫受了惊吓后便不再发光了,似乎不太适合拿来夜读。
那若明若灭的萤光倒是挺好看的。
三娘刚才抓萤虫抓得满头大汗,此时凑近看见萤虫在灯笼里盲目乱飞、挣扎徘徊,又忍不住对萧戡说道:“要不把它们放了吧。”
萧戡天生一股子莽劲,做事向来不爱问为什么,闻言二话不说把覆在上头的白绸挪开。
点点萤虫争相飞出。
三娘拉着萧戡退后一些,眼也不眨地看着萤火四散开去。
“我不该怂恿你跟我一起抓它们的,还是让它们自在地飞来飞去比较好看。”三娘认真和萧戡反省自己的做法。
萧戡看看天上渐渐飞远的流萤,再看看灯笼底下那几只被他们祸害到已经飞不起来的萤虫,点着头说道:“那我们以后不抓了!”
王维见时候不早,笑着提醒道:“走吧,该回去歇着了。”
三娘向来听话得很,玩了大半天也确实累了,乖乖跟着王维回去了。
夜里三娘冲了个澡,把跑出来的汗都洗得干干净净。
结果第二天就碰上了身上变得酸酸臭臭的萧戡。
三娘:?
三娘不动声色地挪得离萧戡远一些,跑去寻王维展示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习琴成果。
她绝对不是老师不在就不好好练习的坏小孩!
对这么小的“学生”,王维自然是鼓励为主,又教了她两首简单曲子指法供她平日里练习。
三娘信心满满地说道:“等九月放授衣假,我一定过来弹给您听!”
王维含笑应了个“好”字。
三娘这才依依不舍地和王维话别,与萧戡他们一起踏上归程。
很快地,驸马萧衡带着儿子回到公主府。
新昌公主刚哄睡一双小儿女,听人说萧衡父子俩回来了,忙出来看看儿子的情况如何。
这一看,唇角就止不住地抽搐。
大的满身酒气就不说了,小的身上臭烘烘是怎么回事?
还有儿子的衣摆怎么缺了一大块?
他们到底去干了啥哟!
爹带孩子出门,细心程度大抵是“崽活着就行”,想维持崽干净可爱的状态是不可能的。
竟是连件换洗衣裳都没有带。
新昌公主无奈地让人把儿子拎去洗澡,边跟着往里走边伸手戳着他脑门说道:“你看看你,身上一股子酸臭味,别人闻见了不知道怎么嫌弃你!”
萧戡听后睁圆了眼,气愤地说道:“好哇,难怪回来的路上阿晗不爱和我挨着坐,原来是嫌弃我身上臭!”
新昌公主:“……”
居然已经丢过人了!
新昌公主无情地吩咐底下的人把他多搓两遍。
第57章
又过了几日, 仁风里那边的宅院修整好了。仁风里离建春门很近,离南市也很近,竟是和他们在长安的宅邸差不多。
以郭家祖父几十年的积蓄不是买不到更好的, 只是如今在天子眼皮底下,你又是买庄子又是置宅,莫不是生怕旁人不知道你兜里有钱?
如今朝廷正缺钱呢, 年初圣人才刚下旨抄没了长安一富商的家财,谁都别撞枪口上去。
何况郭家祖父是想把这处宅院留给三娘的,自然不能买太贵,就像妻子说的那样, 当家的得考虑“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 真叫儿孙因为这件事生出嫌隙来反而不美。
就按三娘得的赏赐来买吧,三娘不仅因为两次御前召对拿了赏赐, 还因为与皇长孙李俨一起发现那位懂得雕版印刷的老僧而得了厚赏, 换算下来买下这处宅邸和嵩山别业绰绰有余。
更别提玉真公主和新昌公主也给她赐了不少好东西。
哪怕这两位公主算是公主之中相对节省的,她们赏赐下来的东西依然样样都是上品。
要知道开元初李隆基减少公主食邑, 把皇妹降到千户、皇女降到五百户。结果公主们纷纷抱怨这么点食邑连出行的仪从都征调不过来!
而一个中下县的人口也不过千户左右, 下县更是直接不满千户。
倾举县之力都没法满足公主日常起居所需要的人手,可见她们的生活得是多么豪奢。
皇家从指缝里漏出来的好处,都足够三娘有安身立命之本了。
有宅有地,想做什么都不慌!
唯一比较麻烦的是,仁风里离百孙院太远,三娘想继续去蹭课不太容易。不过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可以非休沐日留郭幼明陪三娘继续住官舍,等休沐日她们再回仁风里。
或者早上坊门一开就由郭幼明骑马带三娘过去上课也行。
左右皇孙们上课不算太早。
三娘听了这么两个选择, 立刻表示要骑马。
郭幼明无奈地说道:“那我得天天陪你早起了。”
三娘眼巴巴地看着她家八叔。
郭幼明把人拉进怀里可着劲揉搓了几下,叹着气说道:“算了算了, 谁叫我是你叔?”
郭家祖父说道:“你是该勤勉些了,你看你都十五了,该相看人家了,可别继续见天儿游手好闲、东走西晃!”
郭幼明眼看郭家祖父要还要继续念叨他,二话不说扛起三娘就跑,生怕自己马上就得肩负起传宗接代、养家糊口的重大责任。
三娘环着她八叔的脖子闷笑起来。
等郭幼明带着她跑出老远,她才把下巴枕在她八叔肩膀上,很有些惆怅地说道:“要是八叔也有了孩子,肯定就不能经常陪我玩了。”
郭幼明道:“那你让你阿翁别这么快催我娶妻生子。”
三娘鼓了鼓脸颊,闷声说道:“可是我又不想八叔你孤家寡人。”
郭幼明道:“叔对你这么好,你不给叔养老送终?”
三娘顿时感觉自己小小的肩膀又一次变得沉重起来。
从她八叔找阿翁要钱花的频率就知道养她八叔可费钱了。
好愁人哦!
郭幼明见她还真认真考虑起来,不由抬手刮了刮她的小鼻子:“逗你玩的,过几年我肯定会成家立业,生几个弟弟妹妹给你玩儿。”
郭家祖父看着叔侄俩在外头凑一起嘀嘀咕咕,总感觉他们没说什么好事,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家儿孙都太多了,光是婚事就得寻摸不知多少家,真是叫人头疼。
七月初便有个吉日,郭家祖父想着在自己家给三娘过乞巧节挺好,便决定就着吉日搬了过去。
哪怕置办的宅子不算太大,乔迁该有的流程还是应当有的,须得提前几日把帖子发出去,多邀些人到家中暖暖宅。
别人来不来不要紧,你帖子必须得送到。
三娘得知还有这么一桩要事,登时来了兴趣,积极问道:“我也能写吗?我能邀人来玩吗?”
郭家祖父揉着她脑袋笑道:“你邀人到自己家玩有什么不可以的?”
三娘立刻凑到她祖父旁边跟着学帖子怎么写。
郭家祖父便给她解说邀请帖的写法。
三娘指着落款问:“这里能写‘阿晗’吗?”
郭家祖父沉吟片刻,点着头说道:“既然是你邀的人,你便写‘郭晗’更正式一些。”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习俗,女子大多以姓氏称“某氏”,有时候连墓碑上都是这么写,许多人从生到死都无人知晓她的姓名。
可三娘是决心要出去与许多人往来的,总得有名有字才行。像那什么谢道韫、韩兰英不都有自己的名字吗?听闻那韩兰英文采斐然,还曾被皇帝封为博士哩。
他家孙女以后说不准也能当博士!
郭家祖父大方地把一叠帖子分给三娘去写。
因着要邀请的都是些重要朋友,祖孙俩一起埋头奋笔疾书。结果郭家祖父这边没写完,三娘那边就凑过来问他多讨要一叠。
郭家祖父:?????
你的朋友怎么这么多!
三娘就给他数了一圈人,从李泌他们数到每天早上遛弯时都要打招呼的钓鱼佬。
“要是有人知道我给别人都写了,没给他们写,他们会不开心的吧?”三娘和郭家祖父说出自己的想法。
郭家祖父自己也是这个想法,只是他是怕得罪人,三娘则是由衷觉得别人会因为这点小事难过。反正纸张也不值什么钱,他便大方地给三娘再匀了一叠。
第二天三娘就揣着一大包帖子开始沿街发放。
看得贺知章都一愣一愣的。
他这么爱交朋友的人都没像她这样博爱过。
贺知章忍不住问:“你们家新宅子坐得下这么多人吗?”
三娘呆住。
她只想着人人都有份,还真没想到家里能不能挤得下。
贺知章见她少有地露出这种茫然之色,哈哈笑道:“没事,不是人人都会过去的,你们到时候错开点来招待客人便好。放心吧,你家里人会安排好的。”
三娘这才放下心来。
第58章
三娘给每个认识的人都送了帖子, 告诉大伙自己搬家到仁风里了,有空的话可以过去玩耍。
她还认真记录每个人是早上有空还是下午有空,按照贺知章的建议搞分批接待, 顺便琢磨从早到晚该带大伙玩什么游戏。
比如散学归家时看到洛水边上那个眼熟的钓鱼佬,她就跑过去问人家要不要去仁风里那边临近的河段钓鱼,顺便到她家吃顿饭。
据说乔迁时来帮忙暖宅的人越多, 住进去的人运气会越好!
钓鱼佬年过半百,须发只见零星的白,身上却有一股子离尘脱俗的气质。他瞧了眼三娘递过来的帖子,把手中的钓竿放到一边, 打开看了眼, 笑道:“你这字写得越来越好了。”
三娘登时翘起了小尾巴。
“颜先生也这么夸我!”
她乐滋滋地和这位钓友分享自己的小快乐。上次她的习字结果得了颜真卿的夸奖,散学时逢人就给人家看一看, 连眼前这位萍水相逢的钓鱼佬都被迫看过她的习作。
钓鱼佬名叫岑勋, 乃是相门之子,家中曾出过岑文本、岑长倩、岑羲三位宰相, 堪称是“一门三相”, 可惜其中两个都命途多舛、下场不佳。
比如岑长倩在武家如日中天的时候力保睿宗皇帝,被武家人罗织罪名灭了满门。
再比如岑羲跟着太平公主政变,也被杀了……
所以岑家的成分算起来非常复杂,以至于李隆基对岑家人的感情也非常复杂,反正吧,大抵是不太想看见他们。
岑勋不咸不淡地在洛阳一带待着, 想居闹市便居闹市、想入山林便入山林,日子过得倒也还算自在, 并不在意自己能不能入仕为官。
这不,都发展出古时隐士必备技能(钓鱼)了。
一代隐士姜太公的成功事迹带火了这个技能一千多年!
岑勋见三娘这般积极相邀, 点着头应道:“行,到时候我过去看看。”
三娘走了半天,觉得有点累了,也学岑勋坐到洛水边的石阶上,与岑勋说起自己填满书房的宏伟构想。
小孩子就是这样,甭管自己到底能不能做到,要做什么事都得嚷嚷得人尽皆知。
说漏了一个人算她输!
岑勋边重新拿好钓竿边夸道:“有志气。”
一大一小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半天,三娘才挥别岑勋归家去。
转眼到了乔迁当天,许是因为逢上休沐日,李俨他们一大早便过来了。
李俅早前从萧戡那儿得知他们去了嵩山玩耍,还在嵩山那边置办了产业,这些天都很有些闷闷不乐,憋足劲要给三娘准备超越萧戡的乔迁礼物。
可惜李俨直接把他掏空小金库的想法打了回去,要兄弟俩合送一批书给三娘。
他们早前弄的书船如今都还在洛水上来回飘行,书船上的书已经多不胜数,读书人们都夸圣人和东宫仁德。既然他们能拿到这么多书,自是要亲自去挑一批最好的送给三娘。
书船的主意可是三娘给出的。
这礼物既有意义,又不会惹人非议。
李俅口头上应了,到了今儿一大早还是忍不住把几套簇新簇新的击鞠用具塞上马车,对他哥说道:“这几个鞠球不值钱的!”
李俨无可奈何,只得由着她去。
其他人也都准备了一些小礼物托他们帮忙带出门,主要是李俨一个人带不动这么多小孩去太远的地方,所以只能由他们兄弟俩作为代表送贺礼了。
李俅一到仁风里,便抱着击鞠用具跑去找三娘玩,说是等他们都学会骑马以后就可以一起击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