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是曾经来府上拜访过的一个名叫曾纯甫的人,他曾经指出赵瑗写字中的笔法不足,并提出了改进办法,赵瑗对他的意见非常痛快的接受了,并且还曾经命萧山给他送过信,两人有书信来往。
萧山很敏锐的察觉到赵瑗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博大胸怀,而是他内心真的非常感激那些肯对自己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
第三个人则是史浩,虽然教赵瑗的有三个老师,但另外两名老师都是照本宣科的读书,不肯多说半句话,而史浩则不同,他有时候会和赵瑗讨论一下历史和历代得失,赵瑗对三位老师都是一样的尊敬,但很明显对史浩亲近很多。萧山明白这不仅是因为史浩说话肯说的非常明白透彻,还因为史浩决不会如另外两位老师那样,遇到敏感问题就含混过去。
萧山在琢磨自己如何才能让赵瑗从心底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他知道两人本来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好的,特别是在一同安葬了张宪岳云之后,赵瑗曾经对自己变得十分的亲密,但随即而来的就是赵瑗以为自己欺骗了他,不欢而散;紧接着自己因为忙于读书了解时政,忘记了三日之约,被赵瑗耿耿于怀;至于后来在秦府的一番论战,更是让自己彻底被赵瑗判断为敌对势力一方。
通过这三个人的得失,萧山已经初步了解,赵瑗喜欢什么样的人了:1,聪明,会办实事,能够提出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2,能够直言不讳的给自己提出意见,并且帮助改进;3,敢于对现实问题提出见解看法,观点明确,绝不含混敷衍。
而那些刻意讨好,拍马屁,浑水摸鱼的人,则完全不能打动赵瑗。
萧山既然通过一个月的默默观察分析出来后,便开始行动了。他每天晚上在赵瑗睡下之后,便会抽出一个时辰来准备自己的事情。
只是让萧山不知道的是,在他默默的观察赵瑗的同时,赵瑗也在不动声色的观察他。
这日,已经是四月底,赵瑗吹灭蜡烛,屏退太监宫女之后,却并未上床安寝,而是走到窗边,将窗户悄悄的拉开一条缝,看向萧山所在的房间。
萧山的作息非常规律,每天亥时就会歇息,但今天却有些不一样,赵瑗看着自己房中的沙漏,现在已经到了子时,萧山房中的灯光还亮着,并且根据萧山映在窗户上的影子来看,他正在写着什么。
赵瑗心中在猜测萧山究竟在写什么。萧山不怎么喜欢读书,这很容易看出来,每当他陪自己读书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一脸无聊的样子。然而在习武的时候则充满了兴趣,进步也非常的快。
赵瑗在一条条的排除萧山写的内容:不可能是在练字,对方根本很对字的好坏不在意;也不可能是在写文,白天的时候对于提笔写文章都没什么兴趣,半夜三更更不会了;也绝不可能是在写情书,因为萧山似乎对府上的宫女并未流露出任何兴趣,看都没有多看一眼;那么,在劳累了一天之后,还在写的,会是什么?是将自己王府中的情况,写给秦桧吗?这个可能性似乎也不怎么大,因为在这一个月内,萧山有独回家探望过父母,他完全可以趁这个机会,去向秦桧汇报。
赵瑗在心中猜测了一番,也没有结果,他打算明天找个借口把萧山约出去,命亲信来搜查一下萧山的房间。
打定了主意之后,赵瑗就睡下了,半夜醒来的时候,赵瑗通过窗户,看见萧山房中的灯依旧亮着。他心中涌起了一股好奇,显然对方是不怎么避讳自己,更不怕半夜三更点灯被自己看到了。赵瑗有些想去看看萧山到底在做什么,但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好奇心压制住,他害怕自己现在过去,会打草惊蛇。
赵瑗一夜睡的都不太安稳,第二天早晨的时候,他精神有些萎顿,但却非常惊奇的发现,萧山的精神依旧很好。他打算下午的时候不去习武,而找个借口把萧山约出去游湖。因为上午精神不是很好,赵瑗怕自己说错话或者不慎做错什么。
在上午两人念完书,吃完中饭小憩的时间,萧山第一次走进了赵瑗的寝阁。
“臣秦山求见殿下!”
赵瑗中午正在补睡,听见萧山在门外说要见自己,心中十分的诧异。他睡的迷迷糊糊,从软榻上坐起,随意整了整衣衫,便道:“不用这么多礼,进来罢!”
萧山走进门来,看见赵瑗春睡刚醒的样子,有些不太适应。
他低着头,也没说那些客套话,只是开门见山的道:“臣见殿下近日似乎有些困扰,昨夜闲来无事,写了些东西,也不知能不能帮到殿下!”
说毕,便从背后拿出一叠装订的整齐的书册来,双手递到赵瑗的面前,躬身道:“殿下若有时间,不妨看一看。”
赵瑗也没动,他身边的太监甘昪将萧山的书册拿过来,送到赵瑗身边。
赵瑗随手接过,看也没看,只是道:“有什么话不能直说,还要写东西?”
萧山道:“因为要说的有点多,恐怕殿下时间不够。”说毕,又道,“若无事,臣先告退!”
赵瑗也没留他,待萧山走了之后,赵瑗又重新躺下,随手翻起萧山送来的书册,一看之下,不由的吃了一惊。那书册是萧山的字迹,字很丑,但写的非常的工整,没有任何涂抹的痕迹,非常的干净,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
然而再看书册上的内容,赵瑗心中不由的涌起了一股愧疚的感觉。
他虽然诸事并不避讳萧山,但却在一件事情上,做了伪装,那就是武艺骑射。因为作为一个皇子,读书识字非常精进,是常理之中,而爱好骑射,对军事感兴趣的话,却会透露出这是一个有心作为的皇子。
若是只有雄心壮志,却根本没有相应的能力,那是志大才疏,秦桧会乐于见到这样的自己;可如果有雄心壮志,而且已经在付诸实施的话,那一定就是十年磨剑,会让秦桧警惕万分起来的。
赵瑗在每次武师教习武艺的时候,故意装的不感兴趣,笨拙不堪;在一些府中的侍卫讲述和金人交战的时候,一开始赵瑗总是装作兴趣十足,但是讲到细节的时候,他总是露出一副非常无聊的神情。
这一切当然只是伪装,但他却万万没想到,萧山昨夜一夜没睡,写的一本册子,竟是详细记述了该如何简便练武,用着非常通俗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讲解一些平时自己老假装做错或者根本不懂的问题的。
赵瑗看着萧山写的这个册子,心中感到有些不安和歉疚。然而那不安只是在心里的悄悄萌芽,另一个问题,却浮上了水面:萧山为什么忽然会给自己这样一个东西,是在试探自己么?还是在向自己示威?
赵瑗将萧山的册子放在身侧,他的眉头微蹙。
“或许,真的该将他约出去,好好的谈一次了!”赵瑗这样想。
22、表白
赵瑗将萧山送上来的册子放在一旁,心中暗想:是时候找他谈一谈了。
下午赵瑗练习射箭的时候,依旧没有任何进步,一旁教皇子的武师并不敢过分紧逼,只是说殿下英才神武,进步很快。
赵瑗有些不满,便对一旁的萧山道:“秦山,你不是说我的姿势不太对么,具体是哪个地方不对啊?”
萧山见赵瑗竟主动开口向自己求教,心中高兴,觉得自己的册子果然没送错,便大大方方的走了过来,开始还有些分寸,只是语言提点。见赵瑗无法领会之后,萧山就开始伸手动作了。
他站在赵瑗身后,一手按在对方的腰上,一手扶住对方的肩,纠正了几个动作,并且拉着赵瑗引弓的手臂,让他将手放稳。
一旁的武师看得有些心惊胆颤,皇子的身体都是金贵,哪里能够随便触碰的?萧山却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动作到底有哪些不妥。他前生在军队中,有士兵不会打枪,瞄不准什么的,都是这样一对一的纠正动作,直到学会为止。
萧山心中对于王府的武师一直不怎么满意,觉得三位武师非常不负责,既不布置功课,又不敢上前纠正动作,只是一味的拍马屁,甚至还在私下的交谈中对自己说:给殿下点面子,别事事都做的比他好。
萧山觉得赵瑗如果想要很快的进步,必须要进行传说中的“魔鬼训练之教官是禽兽”——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这样训练出来的。
赵瑗万万没想到,他只是随口问一问,萧山就非要手把手的纠正动作,还不依不饶的逼着自己练习了十多次之后才放手。
萧山在纠正动作的时候,靠赵瑗靠的非常近,呼出的气息都吐到了他的脖子里,让赵瑗觉得非常不适应,因为从来没有人这样过。
赵瑗再次弯弓,射箭,一箭正中红心。
萧山拍手:“射的好!还要多加训练,争取每次都中红心,逐渐增加移动靶,因为敌人不可能站在哪里等你。”
赵瑗平日私下练习的时候,也没有今天这样准确过,少年人见自己有了成绩,心中不免也有些高兴,他心情好,说出的邀请也变得格外的自然:“今天就到这里吧,能够射中红心,要去庆祝一下。天气还不错,天色也早,不如出去走一走!”
萧山一愣,觉得赵瑗是不是太容易满足了?好歹干掉移动靶位再走啊!
但他也没有反对皇子提议的道理,便点头称是,又回房换衣服。
趁着萧山回房换衣服的时间,赵瑗给身边的太监甘昪下达了一个任务——等萧山走后,去给萧山收拾收拾房间,看看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他不是很确定,萧山昨天一夜是不是在写给自己的那本册子。
萧山换好衣服之后,便在院中等待赵瑗。
片刻之后,赵瑗也换上了一套普通的袍子,走出了房门。
此时正是下午未时,春日的太阳十分的柔和,光影透过庭中大树斑驳落下,女贞树上的白色小花,随风一吹,便纷纷落下,赵瑗穿着月牙白的袍子,腰间束着青玉腰带,更显得他肤色白皙,眼如点漆。
萧山看得愣住了,过了一会儿才意识到自己的失礼,忙将目光落在别处。
赵瑗走在前面,萧山跟在他身旁,四个侍卫两个在前,两个在后,一齐出了王府。
赵瑗今日是准备和萧山谈话的,想要找个没有第三人听到的地方,他早在心中选好了地点,一行人看似漫不经心的闲逛,却不多时就来到了西湖边上。
春日西湖游人甚多,湖面上有着数百艘各式大小船只,载游人游湖之用。大的船只一次可以搭载上百人,有丝竹管弦和饮食之用。小的船只则可以搭载五六人,船尾立着大浆,船夫用划动它。还有些船只安装有轮,可以用脚踩踏而行。
在西湖的南边,有着被小堤隔开的部分,里面停着皇帝的御舟,还有侍卫看守。
四名侍卫见到赵瑗要游湖,本来是准备用御舟的,赵瑗借口不想麻烦,花了两百多个铜板,租了艘小船,自己和萧山一船,命四个侍卫等待岸边。
萧山来南宋已经小半年了,今天还是第一次前来游湖,湖边栽满了垂柳,暖风一吹,熏熏欲醉。远山青翠,掩映着湖光山色,真是个游玩的好地方。
赵瑗因要和萧山谈些私密的话,也未雇船夫,只是让萧山划船。他见萧山动作娴熟,便忽然问道:“秦山,你以前常年在江上?”
萧山一愣,道:“为什么这样问?”
赵瑗道:“我见你划船很有经验的样子,你不是说水性很差么?”
萧山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他在军队中接受训练,其中就有抢滩和搭设浮桥,出了训练开机械汽艇和登陆舰之外,还有划橡皮艇。
萧山呵呵的笑了笑,道:“我的确水性很差,以前每次上船,都要穿竹衣的。划船倒是可以,游泳却不怎么行。”
萧山在部队中的水战训练,都是要穿救生衣的,类似于这个年代的竹甲,可以浮在水上。他的游泳成绩算得上是中上水平,虽然刻意的训练过,但没有什么很大的提高。
赵瑗听萧山这样说,便也没再追问,等到萧山在西湖中转了一圈,绕过湖心岛,到了三泉映月附近,周围再无其它的船只的时候,他终于直切主题:“你今天给我那册子,是什么用意?”
萧山道:“我见殿下这些日子练武,却没有什么进展,想要帮一帮罢了。”
赵瑗在心中默默的衡量,如果和萧山把一些事情挑明了说,自己会有多大的胜算,对方又有多大的几率愿意对自己敞开心扉实话实说。
他在心中盘算了一下,觉得把握还算是比较大,便笑道:“真是这样么,不是秦桧的指使吧?”
萧山万万没想到赵瑗会这样问,他心中有些不太高兴,却一抬眼,看到远处岸边的两个大柳树。他们现在的位置离东岸非常远,那两个大柳树也只是一个小点了。
萧山丢开了浆,任由小船飘在湖面上,指着那两个小点道:“殿下还记得那两棵树吗?”
赵瑗不解其意,萧山道:“那次小臣和殿下相遇,殿下曾经说过,‘你要牢牢的记得这两棵大树的位置,如果将来我忘记了,你要提醒我’。”
赵瑗便知道萧山是在说,两人当日合葬张宪岳云的事情了。
赵瑗沉默不语,他的心中对于此事尚有着一个大大的疑团。
萧山缓缓的道:“我知道殿下一直怀疑我是秦桧派来的间谍,奸细。我的身份摆在这里,说的天花乱坠你也不会相信。但是请殿下好好的想一想,如果我真的是和秦桧站在同一边的话,我当初为什么要帮你安葬张宪岳云的尸体?”萧山心中有些恼火,说话都有点“你”“我”乱用了。
赵瑗看着萧山,萧山也盯着赵瑗,两人都没有说话,都希望从对方的眼中,看到对方的心底到底在想些什么。
赵瑗过了一会儿才缓缓的道:“我那日前脚出宫,后脚秦桧便进宫面圣,并且提出我该搬出宫去。从我回宫,到秦桧进宫,前后不过一炷香的时间。你怎么证明,我出宫去刑场,而且安葬了两位将军尸体的事情,不是你泄露的?你不能向我证明这一点的话,我始终无法相信你。”
萧山全然不知道赵瑗搬出皇宫,竟有秦桧参与其中,更加不知道,事情凑巧到了这种地步。
他忽然想起来,赵瑗和自己第一次碰面,就怀疑自己是前去跟踪他的暗探。
萧山无奈的摊手:“你的怀疑的确很有道理。我作为秦桧的义子,当然是要跟他通风报信。我那天和你遇上也不是巧合,而是蓄谋已久。那天晚上你我街口分手,我跑去给秦桧报信,秦桧再连夜进宫在皇帝面前给你使绊子,时间也正好吻合。我现在的确没有办法证明,这件事情不是我泄露的。”
赵瑗听见这话,脸上浮现出一股失望的神色,他内心中,隐隐的希望,萧山能够提出有力的证据,驳倒自己的猜测。
萧山说完这段话,停了一停。他无法用语言洗刷自己的清白,他更加没想到赵瑗居然对自己的成见这么深。如果是这样子呆在王府,不论自己做什么,只会被赵瑗当做别有用心或者故意作伪。
萧山决定兵行险招,豁出去赌一把。赢了,赵瑗会不再无中生有的怀疑自己;输了,宋金交界处的盗贼很多,江北不受宋金约束的义军也不少,大不了费点事学习天朝太祖号召广大人民群众武装敌后根据地。
他缓缓的站起,慢慢的走到了赵瑗的面前。
小船随着萧山的脚步左右晃动,赵瑗赶紧伸手拉住船沿。
萧山走到赵瑗身前坐下,一字一句的道:“但是我至少能够证明一点!”
赵瑗微微扬眉:“哪一点?”
萧山猛的伸手,抓住赵瑗的胳膊,顺手一扭,就将赵瑗的胳膊扭在背后,另一只手紧紧的箍着赵瑗的脖子。
赵瑗被萧山紧紧的箍住,才猛然发觉,对方这两个月,居然长得比自己高了!
萧山的声音带着一丝危险的气息,更有一丝愤怒:“那就是我如果想要对你不利,根本不用背后动手脚通风报信,我现在就可以让你葬身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