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出书版)+番外 BY 眉如黛
  发于:2012年02月13日

关灯
护眼

轻一阵响动。

那萧人立马惊觉,喝道:「谁!」

李登宵一惊,越发屏息凝视。

官员原先也是一惊,后来见四处风平浪静,不由将满脸横肉的脸挤出一个笑容,道:「你怕是多虑了吧,周围连个鬼影

子也没有。」

那萧人笑了笑:「也对。」

李登宵心下松了口气,见那官员走远,心中默默记下他面容,不料那萧人这时突然转身,抽出腰中弯刀,喝道:「究竟

是何人,还不现身?」

李登宵顿了一顿,慢慢从矮墙后走出,微风不止,吹起李登宵的鬓发和衣襟。

那萧人一震,用有些嘶哑的声音说:「你是……你是李登宵?大梁的骠骑将军?你不是死了吗?」

李登宵脑海中闪过无数念头,知道凭他数年前立下的功绩,在萧国能止小儿夜啼。哪怕此时这萧人一掌就能推开他,仍

是强装镇定,俊脸上一片森然:「我自然未死。识趣的便留下地图,我饶你一命。」

那萧人脸色惨白,神情变了数变,最后上前几步,递上地图。

李登宵正要伸手去接,却见那萧人袖中寒芒一闪,抽出一把匕首。他霎时反应过来,欲要提气纵身,却只是踉跄一步,

就跌倒在地,那把匕首在脸上带出一条极浅的血痕。

那萧人猖狂笑道:「若你真是李登宵,如何会放我生路!」

他说着手持匕首狠狠挥下,李登宵心中苦闷,却不愿等死,伸手在萧人右手肘关节上一拍。若是内力尚存,这一拍足以

让他持不住匕首,而此时同样的一招使出,匕首却只是微微偏了几分,仍然毫不留情地挥下。

电光石火间,只听得萧人一声惨叫,一物穿胸而过,那萧人缓缓跌倒,露出身后的李连城来。

此时李连城用力拔出染血的摺扇。此物扇骨取自地脉暖玉,坚韧犹胜精铁,李连城带在身边不过是一时兴起,哪想到会

派得上用场。

他伸手扶起李登宵,紧紧抱在怀中,也不知道是惊是惧,只知要是再晚来一分,就是生死之隔。

李登宵喃喃许久,才小声说:「这萧人拿了地图,你快去取回来。」

李连城不发一语,玉扇一张一挥,那萧人胸前衣襟破碎,李连城捡起红布包裹,细细展开,却见红布里面空无一物,哪

里还有什么地图。

此时萧人一息尚存,嗤笑着说:「我早知行迹败露,只是要作个戏,拖延时间罢了。那人心知左右是个死,不如带了地

图,快马出城,投靠我萧国,还能有个栖身之地,想来此时已经出城了!哈……」

李登宵巨震,这才知道先前那一声轻响早已惊动两人,心中既恨且悔,李连城紧拥着他,仍是一言不发。

李登宵见那萧人已断了气,怅然道:「想来地图之上,必详细标注了攻防部署,萧国若来犯,必定如虎添翼,更加难以

对付……」

李连城恍如未闻,拥着李登宵,轻声道:「你原来不是逃走……真好。」

李登宵并未听清,疑惑地看了他一眼。

******

李连城俯下身子,从袖中掏出祖母绿戒指,凝重地戴回李登宵的小指上,轻轻舔过李登宵脸上的伤口,低声道:「三哥

,等回到了宫,我便帮你解开这药,可好?」

见到李登宵满脸的难以置信,李连城浅笑着说:「到那时,你就不会那么容易受伤了。」

李登宵心中百转千回,说出口的不过是一句:「你……你信我?」

李连城笑道:「我自然信你。我不但要让三哥恢复一身武艺,等到萧国真正来犯,我还要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告诉他们,

三王爷还活着,三哥,我要请你挂帅。」

李登宵身形晃了晃,伤口的刺痛和苦涩萦绕不散。哪怕知道这个人不过是将他曾经夺走的东西又还给了自己,这种苦涩

仍旧侵蚀肺腑,越演越烈,浑身如同被火烧过,温暖且疼痛。

李连城还是像来时那样拉着他,向前走去。街上闹市大多已经散了,只剩下空荡荡的摊子还支在原地,车辙痕里积了水

,几朵野花从石砖路的缝隙中探出头来,笔直地冲天上长着。

李登宵忽然听见那人又说了一遍:「谢谢,三哥,你没有逃走,谢谢。」

李连城登基后,向来以知人善用,赏罚分明着称。朝中有赵唐韩严四位能臣,分别是左丞相赵不群、右丞相唐演、太尉

韩单,以及御史大夫严闾卿。其中,左右丞相辅佐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太尉协助管理军务。

李连城一回宫,便急召严闾卿御书房面圣,并调集一千禁卫将萃红楼围得水泄不通,将涉嫌的官员软禁在一处,萧人则

打入大牢刑讯。

李登宵习惯了不多插手,回宫不久,便径直返回小院,掩上房门,倒了满满一杯清水。

李连城给他的瓷瓶就攥在手心,他把药丸小心地送入口中,和水服下,随即紧闭双眼,直到感觉丹田中慢慢涌出一股热

流,心下才如大石落地,连忙驱使这股失而复得的真气行走经脉之中。

李登宵久不习武,待真气运行一个周天,回归气海之下,已是满身大汗,但他此时双目湛然有神,哪里有半点体力不济

的模样。

他不自禁地想仰天长啸数声,一时热血沸腾、豪气顿生,从床上一跃而起,迎着小琉惊异的目光,一个纵身,双脚在古

松上轻轻踏过,已是跃上枝头,转身在半空中折下一截松枝,一个鹞子翻身,轻巧地落回地上。

他随即舞开松枝,便是一套再寻常不过的回风剑法施展开来。

这原本寻常的招式,因李登宵内力所至,带了雷霆之声,他彷佛又回到了当年横刀立马的边疆沙场,那些他以为再也回

不来的豪情热血、赤子情怀,此时似乎从来不曾离他远去。

那松枝在他手间舞成一片刀光剑影,如黄沙连陌天、如旌旗卷尘烟。

李登宵一头长发在腾跃间散落,被汗水黏在脸颊,更添了些许洒脱,剑气高涨、眼眸如火、精光大炽,脸上意气风发一

时难描。

此时李登宵刻意放缓剑招,一招一式,一换一转,都变得力度十足,却游刃有馀如同漫步闲庭,像江南士子在斜风细雨

里把酒吟诗,他在簌簌震落的松针间恣意尽欢。

这是盘古开天辟地延绵至今的脉动。

流不完的英雄血。

道不完的赤子情。

小琉在一旁小声唤他。李登宵把手中松枝随手掷在地上,慢慢地转过身,长发凌乱,状如疯癫,眼睛却异常明亮。

李登宵在笑,小琉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笑容,彷佛能把人心捂热。

「我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

像是要验证他所说的话,李登宵一时间忘却所有顾忌,大喊起来:「我是李登宵!」

这声音穿过层层宫墙,一重一重地回响着。

李连城拿着朱笔批阅奏摺,忽然听见窗外簌簌的松声,侧耳细听了一阵,嘴角微微翘起,把朱笔挂在笔架上,慢慢踱到

窗边。

天幕湛蓝如洗,老树新绿,飞檐上的铜铃嗡嗡响着,他不由笑着骂了一句:「傻子……」

第五章

接下来的几天,李连城为了更改部署焦头烂额,李登宵几乎见不到他的身影,只有晚上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隐约觉得

他来过,在床前站了一会儿,摸了摸自己的额头。

眼皮却沉重得抬不起来。

闻着空气里残留的熏香,翻来覆去地猜是不是真的。

几天后天刚亮,李连城就踏进小院。他似乎瘦了一些,脸上的轮廓更加的鲜明,两只眼睛出奇的亮。

李连城笑着拉着刚刚坐起的李登宵,说:「三哥,我明日准备在早朝上说你的事,赶紧收拾收拾吧。」

李登宵应了一声,数日未见,正想和李连城说一声自己的功力都恢复了,但看着李连城全不关心此事的模样,不由皱了

眉头。

正要自己开口,李连城已侧过头去,向外面招呼了一声,随身侍候的太监就送上来一套赶制的朝服。

李连城笑道:「三哥换上试试。」

李登宵有些闷闷地停了嘴,接过那套衣服,发现并不是寻常有补子的文官服,而是藏青色绣着蟒纹的箭袖,心中微微回

喜,自己在中衣外套好外裤,披上外袍,用深色腰带束紧梭子甲,鬓边的长发束在嵌宝紫金冠下,其馀的散落肩头。

李连城第一次见他如此打扮,一时有些移不开眼,只觉李登宵束住的腰出奇的细,良久方道:「挺合身的。」

他顿了顿,又道:「三哥喜欢什么样的说辞?是云游四海后重回故里,抑或是遇到心上人所以耽搁了两年?」

李登宵对这些说辞毫不在意,只想跟这个四弟好好说说武功失而复得的事:「连城,我……」

李连城故意岔开话题:「要不说是为了隐瞒萧国耳目,才故意诈死?」

李登宵有些恼怒地微微提高声音:「李连城!」

李连城突然转过脸来看着他,笑了一笑:「三哥武艺超群,做弟弟的已有耳闻。」

李登宵被戏弄得哑口无语,眼角都有些发红,李连城凑过头去,在他耳边说:「明日拭目以待。」

李登宵哑然半晌,好不容易憋出一句:「那是自然。」

翌日早朝,百官刚刚得知萧国大举进犯的消息,一时间议论纷纷。

兵部尚书上前一步:「皇上,此事非孟九成带兵不可。他属下精兵皆骁勇善战,熟悉与萧国作战之法,让他统帅三军,

我朝方能克敌制胜!」

这边,刑部尚书闻言亦上前躬身道:「皇上!微臣认为不可。孟九成好大喜功,臣以为带兵之事非徐行不可,他数读兵

法……」

两位尚书几乎是同时大喊道:「皇上!」

看着朝中迅速分为几派,争执不下,李连城微微按着额头,嘴角抿出一抹微笑,道:「这么说,若是在两人之中,朕任

用谁,都有人会不服气。」

群臣对望,却完全是一副僵持的样子,并不打算妥协。

李连城冷眼看着一切,从心里面厌恶这些老学究,表面上一副高风亮节的样子,到头来谁不是为了自己蝇头半点的小利

争吵得头破血流,至于国家危难之事,在他们眼里,反倒是其次。

他用了两年的时间,才让四个能臣坐稳位置,想着,脸上露出一个笑容,李连城说:「若是我三哥还在,区区萧狗,又

如何动得我大好河山?」

善于溜须拍马的赶紧接道:「皇上,若是三王爷还在,这事确是好办,可如今他仙去了不是?」

李连城凤目一抬,笑道:「若是他在呢?」

看着群臣面面相觑、噤声不语的模样,李连城斜倚在龙椅上,轻轻击掌。

议事殿两扇厚重的大门被人缓缓推开,一道颀长的人影从光晕模糊中缓缓走出,长身玉立、英挺不凡,不是李登宵是谁

李连城看着惊疑不定的群臣,笑道:「三哥两年前诈死,一是不愿权势之争,二是为了降低萧国的戒心,一举击破。此

次他重回朝廷,领兵抗敌,尔等可有疑议?」

群臣沉默已久,显是有些不满,但却不好出口。

良久,一位老臣倚仗自己年迈,颤巍巍出列:「三王爷厥功至伟,臣等本无疑议,只是这两年王爷醉于山水,武功怕是

有些落下,不知……」

李连城见李登宵眉头紧蹙,知他不悦,轻笑起来:「听卿家的意思,可是要比试武艺?」

李连城见群臣争相附和,笑道:「那就比骑射好了。大战在即,我等一切从简。」

说着三击掌,殿外太监送上三个垫着红色丝绸的金托盘,上面盛了角弓、箭矢。

李连城说:「孟九成、徐行何在?」

两名武将闻之出列,高声答道:「臣在。」

李连城随手指定百步之外一根通体红漆的廊柱,三人接过角弓,其馀二人都是志得意满,孟九功素有百步穿杨之名,徐

行亦有弯弓射日的美誉,似乎帅印已是十拿九稳,偏偏李登宵心下忐忑。

他自己如何不知两年以来,自己的武艺停滞不前,若是比武厮杀,自己落下两年的功夫,亦能凭藉功底取胜,可这骑射

,贵在日日勤练,方能保持准头,两年未拉弓,此时如何能有把握?

两人同时弯弓,对准廊柱,二箭齐发,二弓齐鸣,顷刻之间,便看到两枝羽箭皆深入廊柱,钉在柱子上不住摇晃。

李登宵眼神微微一黯,心里便略微浮上些心灰意冷的意思,禁不住微微转过头去看李连城的表情,只见李连城眉目含笑

,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又觉心下一暖。

李登宵紧紧握住手中角弓,深吸一口气,迎着百官目光,捏出一枝羽箭,左手持弓,右手拈箭拉弦,弓如满月,目如寒

星,牢牢定准前方廊柱,只觉得头脑一片澄静空明,片刻之后,箭如流星,羽如星尾,带着呼啸之音脱手而出。

李登宵默喊:着!

随着他的喊声,箭牢牢钉在廊柱中央,顷刻入木没尾。

李登宵腰身扭转,同时将剩馀两箭搭在弓上,拉弓放箭如行云流水,两箭先后而至,每枝箭矢都分别将之前二人的羽箭

从中狠狠劈作两半!片刻,那廊柱之上,只留下了李登宵的箭。

百官哑然,李连城笑道:「诸位卿家还有异议吗?」

沉默了一会儿,有人带头高喊道:「臣恭贺三王爷重回朝堂!」

百官应和道:「臣等恭贺三王爷重回朝堂,任大梁将军!祝将军大破敌军,凯旋而归!」

喊声洪亮,如同带起了一阵飓风。

朝堂之上,众人喊声里,李登宵眸如星子,迎风而立。

******

下朝后,李连城派人送来一大堆物事。大多是些舒服合身的换洗及御寒衣服,外袍的上臂处都绣了象征王室的蟒纹。

另有一壶银箭,一共七枝,一件银甲,由细密的银丝编织,轻而结实,还有一把乌檀弓,分量极沉,弓弦波动时,响声

清越,弓身木纹细腻,呈鱼纹断裂状,一看就是年代久远之物。

最贵重的不过是一把剑,纹路古朴,剑身上用大篆写了剑名:七星龙渊。

当年欧冶子为铸此剑凿茨山,放溪水,引至铸剑炉旁七个剑池中,是名「七星」,在古今名器上可入前五。

李连城以此剑赠李登宵,实不异于以《女史箴图》送爱画之人,以《食鱼帖》送爱字之人。

李登宵拔剑出鞘,在手中轻弹,听到剑身发出一声长而清越的剑鸣。他握着剑,叹了口气,领了调兵遣将的虎符,下午

便前往军营。

大梁官职已在两年前的基础上做了调整,将尚书台职务一分为六,即是户、吏、工、刑、礼、兵六部。各部一级官员称

尚书,下设二侍郎,以及十二令使。全国为郡县制,县有县令,乡有乡典,里有里长。

军队主要为南营、北营以及西营骑兵、北营水部。除二王爷李凌云统率下的西营骑兵外,南营、北营占了全国六成兵力

,也是这次抵抗萧兵的主要部队。

李登宵至南、北营检阅之时,只觉得士兵多是新征,年轻有馀而经验不足,心下了然,唤出此次副将张参将士兵每五十

人编为一组,由一老兵带领,与各参将都打了声招呼,熟记他们的姓名,又提拔几个年轻将领。

回宫后小琉替李登宵整理几件御赐的衣服战甲,换了一双轻便的牛皮青底靴,子夜便率军离开京城。

临走前,李连城在百官随行的时候远远的来送他。

李登宵坐在黑色的大宛骏马上,肩发被吹得四处飞扬,李登宵越过碍眼的发丝,拉紧缰绳控制着不停踱步的战马,眯着

眼睛,努力想在夜色中分辨清李连城的轮廓。

却只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自李登宵领兵出征,转眼已数月有馀。

当日大军挥军北上,至伏虎关与萧兵战于原野,因远跋多疲惫,新兵怯阵,伤亡略重,纵兵力持平,亦呈败势。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