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流量不如长江大,但是经常决口,比长江洪水的频率高多了。要问为什么,在现代一个小孩子都能说个七七八八,
但是现在明朝的人们,却很少有思考为什么黄河总是发大水的——或者说他们思考了,却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
归根结底不还是水里含沙量大,淤泥堆积,河床抬高,运输量下降。遇到连日暴雨,就崩溃了。而解决的办法,说起来也
是很简单的几个字:植树造林。
朱厚熜在安陆的时候就很注意环保这个问题。或许是他的大学专业的原因,他对于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比较敏感。
安陆县政府曾经有一阵子号召乡民们围湖造田,改造湿地,朱厚熜硬是让朱祐杬压下来了这个计划。湿地的意义,在中国
基本上要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才会有人意识到,现在说什么大道理,生态平衡之类的,没有经历过自然的报复的人是
不会理解的,也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压制住这些人改造世界的野心。
而在他做了王爷之后,也曾经计划过要植树造林。不过安陆的植被覆盖本来就是很不错的,南方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又比
较好,这个时代还没有污染这么一说,朱厚熜也就慢慢歇了下来。至于黄河流域,那时候离得太远,他还没有那个闲心关
心北方的绿化工作。
到了北京之后,朱厚熜算是见识了北方的气候。上辈子他的家乡在中部,比较靠北,也不是很靠北。春天多风,但是沙尘
暴却不多见。虽然那年月污染严重,但是苏沉照的家乡是个旅游业很发达的城市,城市环境还是不错的。所以在这个时代
第一次见识了北京的沙尘暴之后,朱厚熜傻眼了:怎么这个时候就已经有沙尘暴了吗?
明代的沙尘暴和二十一世纪的隔着几百年呢,威力还远远没有后世的那么大。朱厚熜无聊的想着会不会沙尘暴也在跟随着
时间进化,几百年的时间让它厉害起来了。
但是这也让朱厚熜警觉了起来:现在就已经有沙尘暴了,荒漠化的治理必须要从现在就开始,才能挽救几百年后脆弱的环
境。
所以因为贪污案件拿下的那些人,凡是长流的,朱厚熜都让他们去西北种树了。蒙古新疆现在还不是中国的辖区,再说那
边的环境恶化也是大致从建国后才开始的,不用担心。只要能在他的任期内治理好黄土高原和宁夏甘肃,朱厚熜就心满意
足了。
连带着流放途经地的所有判刑长流的犯人,一律都被派往西北种树去了。朱厚熜还计划着以后所有的流放,目的地都设定
为需要劳动力支持建设的地方。
因为流放这个词让朱厚熜联想到的是廉价劳动力。
那些犯人们,基本上只要让他们吃饭就可以了,工钱是一分都不要的。这些人到了流放地,不也是干活吗?干脆,就留着
做苦力吧!
让他们呆在京城,没有多少活可干,而且皇家的工程,要求技术含量和手工艺水平,也不是这些人能做得来的。要是去南
方,朱厚熜又觉得这是便宜了他们,所以朱厚熜给这些人找了个好地方。黄土高原,陕北地区,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
,这是从汉末时期就开始了的。也正是因为水土流失,黄河才变成了黄色的。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上优质耕地面积就因此而减小了。在这个时候或许量还要少一点,但是,也已经颇为严重了。可这还
不是最严重的后果。
原本的耕地被河水冲刷带走,黄河水携带泥沙量于是激增。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朱厚熜记得,在上辈子的时候,黄河的
河南段是地上悬河,有些地方河床甚至比地表还要高出二十多米。如果没有堤坝的禁锢,那就是直冲下来,像瀑布一样了
,简直就让人不敢想象。
泥沙多了,影响到河水底层的作用力,河水就容易改道。这对于下游的人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灾难。再者,河床蓄水量
也会因为河床的抬高而减少许多。加上两岸植被稀少,土壤涵水量下降,雨季时如果暴雨连降,基本上就可以预报洪水爆
发了。
朱厚熜自打来到这个时代,未登基前的十四年,黄河发洪水就有十一次,轻的不说,有一次特别严重的,河南的灾民都跑
到位于湖北的安陆来了。
洪水影响最大的地方,莫过于河南河北和山东了。而河南河北和山东,又是现在最主要的小麦主产区,全国有四分之一以
上的人都指望着这三省的粮食来养活呢。河北还好,河南却是基本没有一年不遭灾的。而只要有灾,十之八九就和黄河有
关。
所以治理黄河,基本上一直都是朱厚熜的每一个规划书上最要紧的一条。
如何治理黄河,这是一个很学术,但是又和现实联系紧密的问题。对于朱厚熜来说,在他思考了很久之后,所有的措施当
然还是离不开简简单单的这三个字:多种树。
植被覆盖率上去了,水土流失问题也就解决了,那么,黄河淤积的泥沙就断了来源,慢慢地挖淤泥,慢慢地治理,总有一
天,黄河会变清的。
这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是需要时间和钱。朱厚熜让那些长流的犯人去植树,其实也算是个比较好的办法,有了
人力,也比较省钱。但是时间上仍旧是需要积累作用的,这就不是他能够改变的了。
之前明朝没有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概念,从朱厚熜下令开始,黄河沿岸才开始植树。但是毕竟是从年初才开始种,现在还
都是些树苗呢。或者还有些囚犯仍旧在路上,铁锨还没摸到。植树造林,说起来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见效太慢了。
另外,长流的犯人毕竟人数有限,就算每个人都是种树劳模,一年下来也种不了太多。算一算,要求成活率的话,一个人
一天最多也就是种十五棵树,这还是熟练工。一年下来,也就是八万两千一百二十五棵,这是全年无休的情况。朱厚熜送
去种树的,人数上算是比较多的了,加上一路上插队的,大约也有将近一千人,这么算来,一年就算八千万棵。
可是实际上哪能种得了那么多?有一半就不错了。还得算上折损和不成活的,这些小树大约都要十年成材,才有防风固沙
涵养水土的基本能力,十年间又会因为各种原因死掉多少?能有一千万棵,那就是最好的情况了。
一千万棵,听起来很多,但是算成面积,也就是不到两千平方公里,全中国可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算上缓冲年限
,朱厚熜再活一辈子,这树也是种不完的。
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如果按实际计算,基本上祖国绿化的工作是遥遥无期的。就算现在朱厚熜只是想要改造西北,这样
的方式还是太慢了。
朱厚熜指望着能够在他活着的时候治理好黄河,就不能只靠着那些流放的犯人或者是戍边的兵卒去植树。他们毕竟没有为
祖国做绿化的动力,到底会不会好好干还要另说。人数上也是不够的,劳动力不足。所以朱厚熜的打算还是,让当地人自
主治理,当然,前期大约需要军队去进行一些普及型的教育工作——或者可以说,用军队去威胁这些百姓们。
因此归根结底,就是两方面:钱,和人。
钱的问题,夏言已经开始着手改革税制了。估计等王守仁从河南赈灾回来,户部就要开始普查天下田亩了。到时候能够按
地亩征收课税,起码那些大地主们不会像现在这样嚣张,偷税漏税这么多。
而人,如果王守仁能够调教好团营,那么团营就会成为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一支队伍。先让他们在北京周遭种上防风
林好了,朱厚熜还准备开始开发京郊,沙尘暴实在是讨厌。也顺便教育一下北京周遭的百姓们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先从首
都开始,就算是上行下效,也会有些效果的。
但是说到种树,必定会有砍树的。现在大家日常烧的还都是柴火和炭(由木材烧成),煤并不常见,煤气或者是天然气就
更不用说了。
或许有这样的想法,砍一棵树种一棵树,正好不耽误,。起来似乎效果会很好,但是这并不现实。需要砍柴为生的乡民们
,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钱去种树。再说了,种上了,不足一年龄的小树对于水土的涵养根本就不能跟大树相提并论。
种上了,也不一定能活。
除了日常生活要烧了做饭之外,树木的砍伐还有别的原因。朱厚熜记得上辈子在杂志上看过报道,西北有些民族习俗是火
葬,每次葬礼都要烧掉成千上万的木材,越是身份高贵,越是浪费。据说榆林从森林变成沙漠,就是这种丧葬习俗造成的
。只是不知道现在的榆林是什么样,有没有已经沙漠化了。
或许现在对于森林的砍伐,最大的用处除了做家具,也就是作燃料了。要想保持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除了种树
以外,或许应该先把煤和石油弄出来?
朱厚熜有些犹豫,煤和石油,中国的储量的确还算不少,但是那都是一次性能源,现在就开采了,后人要用什么?总不能
学小日本,从国外买回来煤,然后埋在地底下,等着让子孙后代开采着用吧。再者,化石燃料污染很严重,没有成熟的技
术,贸然的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的危害比多砍几棵树要严重多了。
至于其他清洁能源……核能就不说了,朱厚熜上辈子不过是大学毕业,学的又是地理,这么尖端的技术他还没有那个本事
知道。风能太阳能包括水,那都是发电用的。现在电有什么用?连电灯泡都没有的时代,会造发电机也是白搭。
不过倒是有一个可以应用的,沼气。只是没有经过试验,还是有些危险的。农村沼气池有时候不小心也会发生爆炸,朱厚
熜还不敢让他的子民们冒这个险。先记录下来好了,让工部和大作们去摆弄好了。
朱厚熜想了想,还是先把沼气记了下来。有这样的想法,总要比一点想法都没有的好。科学技术总是一点一点的进步的嘛
,或许实验一下,经过一段时间也就有成果了呢。
说到沼气,朱厚熜忽然又想起来蒸汽机。汽车发动机用的汽缸是蒸汽机的改良版和进化版,朱厚熜对于高中课本上讲过的
汽缸的原理一直到现在还都是很清楚的,要是说起来蒸汽机,那的确也能说出来个一二三。西方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就是由
蒸汽机的发明开始的,那么现在有没有必要把蒸汽机推出来,对大明朝的工业水平进行一下改造?
中国的科学技术体系不是很正常和完善,社会阶层普遍轻视工匠和手工业者,科学家和发明家现在还是被归类在百工之中
的。如果皇帝支持发展科技,那么可能会造成一时的科学兴盛,但是这个爱好科学的皇帝死了以后呢?
就算是现在蒸汽机被朱厚熜叫人弄出来了,推广还是个大问题。就算现在真的推广开来了,明朝也开始重视科技的发展了
,但是按照现在男性的平均寿命来算,朱厚熜也就是再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四十多年,对于现在的科技水平来说,还不
能达到改天换地的目的,那么朱厚熜死后,科技会不会就这么止步不前,或者甚至是退后?
第二十四章:冲动魔鬼
想到了自己所知道的历史进程,还有文化退步的问题,朱厚熜一下子就忧郁起来。大明朝还剩一百多年,如果他能活到六
十,那么他死之后盛世的持续估计也不会长。他辛苦一辈子的成果,很有可能会因为有一个没出息只会败家的儿子就灰飞
烟灭。要知道花钱永远都比挣钱容易,败家当然要比立业轻松得多。
想一想自家的正德堂兄,他的老爹也是很勤政的人,也给他攒下了不错的家底。但是正德堂兄在位十六年,老爹的家底被
他败得一干二净。要说起来,正德堂兄也不算是很会败家的了,起码他还是比不上杨广那一类的强人的。
要是自己将来生下个败家精,那这几十年的奋斗还有么意思?朱厚熜想叹气。就算儿子很争气,孙子也不一定就是好的…
…富不过三代,如果仍旧让清军入关了,大屠杀,大毁灭,野蛮的文化在占领之后总是会毁灭掉先进的文化,造成文明的
退步,那么他的努力不是就没有什么影响了,中国仍旧会走回原来的道路?
这么一想,朱厚熜顿时悲观起来,就钻进牛角尖里去了。朱厚熜开始郁闷,为了摸不着的未来叹气。他所希望的,是改变
这个国家的命运轨迹,所以当然不能再让这个国家按照历史的脉络走下去(虽然他也不知道历史上中国在明朝到底是怎么
走的),仍旧被清朝取代,仍旧闭关锁国,仍旧被枪炮和鸦片打开国门……
那么或许对于下一代的教育还要比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更重要一些?朱厚熜忽然觉得教育的重要性是如此强大。真的很有
必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专门针对容易心理变态的皇室子孙,好让接下来的皇帝们起码都不是昏君,让大明朝不
要重蹈覆辙。
说到教育,朱厚熜自然地就又一次想起了王守仁。现在王守仁可算是他家的人了吧,现在他朱厚熜是皇帝了,朝官也都等
于是他自家的臣仆了。把王守仁留下来给儿子做老师的想法终于还是能够实现了。
就怕王守仁的身体不好,坚持不到他的儿子长到上学的年龄……朱厚熜眼珠子转了转,王守仁带去河南的太医应该是很管
用的吧……现在也算是开春一段时间了,河南又比北京纬度低,温度应该还算过得去的……
想到了河南,朱厚熜终于发现他原来一直都在走神。心里想的事情别人看不到,旁边当然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走神了,但
是朱厚熜仍旧觉得汗颜。
本来应该是很严肃的在考虑水灾和治理黄河的事情,却居然跑神跑了这么远……朱厚熜看看纸上随手记下的零碎的想法,
很是汗了一下。
科技改革或者是教育孩子,现在都还很远呢。再说了,谁说这个世界的历史就是一定不能被改变的?当时被自己绕进去的
时候的确是很忧郁的,现在跳出来了,再想想,这也算是杞人忧天了吧?什么都还没做呢,却先开始担心起失败的后果了
。
今天真的是有点累着了,都开始胡思乱想了。朱厚熜揉了揉眉心,开始把之前随手写下的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往纸上誊写
。等夏言过来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交给他去看着办了。
正写着,一边伺候磨墨的小太监让到了一边,黄锦凑了上来。趁着他写完一行停笔沾墨的时候,黄锦说道:“皇上,杨阁
老求见,递了牌子过来,现在人就在宫门外面候着呢。”
王守仁走了,杨廷和又想招惹些什么?
朱厚熜没有搭理黄锦,仍旧往下写着。黄锦也不敢再说什么,乖巧的在一边接手了磨墨的工作。等着朱厚熜写满了一整张
白皮纸,终于停笔了,才对黄锦问:“他来干什么?”
“听说是要禀事……”黄锦小声回到。
朱厚熜也不过是随口问一句,他知道杨廷和当然不会跟黄锦说自己详细的来意,黄锦也并不清楚杨廷和想干什么。朱厚熜
也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缓缓地站起来,看着小太监们收拾桌子,给他洗毛笔。等桌子上收拾的差不多了,朱厚熜才说:“
传吧。”
杨廷和被这么故意晾了一会儿,却没有见他脸上有什么不高兴的。相反的,他走进来的时候似乎很兴奋,眼睛都是亮晶晶
的闪着光。朱厚熜看着他的眼神,想到了饥饿的狼的眼睛。他这样子好像是看到了猎物,就出现在嘴边,随时都能咬上一
口解馋。
杨廷和在朱厚熜这里也算是坐得很习惯了,每次小朝会他还都有个椅子可以坐,私下里面君,那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