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阳大人升职记by天谢
天谢  发于:2025年10月09日

关灯
护眼

这道勤王令若是发出去,说明京城已到危急之秋,能召来多少援兵不知道,但延徽帝与朝廷重臣们的脸肯定是丢光了。
程重山暗叹口气,拱手答:“臣遵旨。”
朝臣队列里,叶阳辞站在户部首位,低眉敛目,一声不吭。
萧珩与宁却尘一左一右,站在龙椅侧后方。萧珩紧紧注视着叶阳辞的神情举止,若有所思。

第149章 叶阳咱俩走着瞧
“丙午,致书天下军民曰:兹者逆贼秦深,乘北征之机拥兵自固,忘两代君恩,逞一时凶残,举兵侵犯京城,使民罹锋镝、陷水火。尚赖各地将领军士以社稷为重,星驰赴京勤王,以除叛贼,以安国家。
“忠君爱国,人有同心;平乱除奸,谁无公愤。草泽豪杰之士,有击溃叛军者,分官世袭,功等开疆。受迫协从之流,能舍逆反正、率众来归,许赦罪立功;能擒斩贼酋,仍予封候之赏。”
布告栏前,有衙役大声朗读勤王令。
百姓们小声议论:“什么意思?听不太懂……”
有个书生解释:“意思是朝廷召集天下军民进京勤王,谁能打败渊岳军,等同于开疆辟土,给他封世袭的官爵。还有那些附逆的将士,若能带队归顺朝廷,就算免罪立功,若能摘下秦深脑袋来献,直接拜相封侯!”
众人哗然:“说渊岳军是叛军?说秦少帅是逆贼?我没听错吧?”
“渊岳军战场拼杀,将北蛮骑兵从北直隶、辽北一路逐出边境时,怎么不说人家是叛军?秦少帅把靺羯人彻底赶出老巢,立碑纪功时,怎么不说人家是逆贼?”
“之前不是朝廷发的公告,命渊岳军班师回朝。现在奉旨班师了,又说是叛军逆贼,到处喊打喊杀,这是作甚,你们说说,这是要作甚?”
“外敌没了,卸磨杀驴呗。”
“‘使民罹锋镝,陷水火’,啧啧啧,够不要脸的!到底是谁让我们深陷劳役与各种交不完的税,自己心里没数吗?”
“要变天啦,要变天啦,变天之后搞不好风调雨顺呢。”
“嘘,小声点,不要命了你们!”
“热闹看看就算,神仙打架与我等小民无关,走了走了……”
“怎么就无关了?是叛军还是王师,大家心里亮堂着呢,自有分断。谁爱勤王谁去,反正我要回家给秦大帅上三炷香。”
一群乡勇打扮的孔武大汉围观布告栏之后,首领一拍栏杆,怒道:“岂有此理!某这便率弟兄们去投军,以安社稷!”
衙役听了大喜,迎上前道:“好汉,真是好汉!来来,登记身份姓名,这便报给衙门,以作将来封赏依据。”
乡勇首领瞪他:“什么报给衙门?某等要投的是渊岳军!要追随的是秦少帅!”
衙役愣住。继而转喜为怒:“大胆草寇,竟敢公然附逆!来人,拿下!”
乡勇们朝衙役做了个极丑陋的鬼脸,一边拔腿而逃,一边拍打屁股嘲讽。衙役们追在他们身后,大呼小叫。围观民众哈哈大笑。
诸如此类场景,在大岳各省府州县上演。响应勤王令者寥寥无几,打着“檄文里说啦,扶棺送灵进京有五十个名额,我也去占一个”的旗号,实际上暗投渊岳军的地方势力,倒是连夜跑了一批又一批。
其中也有不少算盘打得啪啪响的投机主义者——秦深与渊岳军若能成事,他们就是从龙之功。若不能成事,反正朝廷也说了,率众投降就能赦罪立功,运气好摘下主帅脑袋,还能封侯呢。怎么看都是两头不吃亏。
渊岳军也因此更加声势浩大,于句容县附近再次击溃河南与浙江各卫所的联军,真叫一个兵临城下了。
正值梅雨时节,京城金陵浸在没完没了的阴雨里,仿佛要将皇城的根基也泡烂了。
朝上诸公各个碰了面就唉声叹气,转身回府后,一些人继续该饮酒饮酒,该听曲听曲。
这些人并非稀里糊涂得过且过,反而是精明得要死:
一来,京城守不守得住,是延徽帝最该发愁之事,顶多再累上兵部与京军各营、亲军各卫,累不着他们。
二来,秦深也没打出造反旗号,对外一直宣称的是护送父王棺椁回京,与夷敌入侵、京城沦陷的情况又大不相同。所以没有了“爱国”的道德负担,就剩个“忠君”的链条,未必能束缚住他们。
就算秦深对帝位有所图,那也是秦氏一族的内战。延徽帝日已西斜,成年皇子们薨逝的薨逝、谋逆的谋逆,剩下两个总角小皇子,身子骨还孱弱。今年这些新入宫的选侍们,也没听说哪个传出喜讯。搞不好不用秦深造反,过几年枝叶凋零的老秦家也就剩他这根独苗了。
三来,自古新帝登基,有杀旧皇室的,有杀将领的,还没见过谁不分青红皂白,把满朝文官杀得一干二净。毕竟天子治国,少不了士大夫阶层,杀尽了文官,使天下士林人人自危,谁来层层传达他的政令,谁来维持整个国家体系运转?无论谁输谁赢,只要在胜局将定时,他们不冥顽抵抗,大概率死不了,甚至连官职都不会丢。
故而京城内气氛紧张归紧张,却也没到北壁大兵压境时,那般国破家亡般的恐慌的地步。
“我看你最近心情不错。”萧府的庭院小径中,萧珩拦住了叶阳辞的去路。
叶阳辞淡然反问:“有吗?”
“满心盼着夫妻团聚了是吧?搞不好还能弄个正宫娘娘当当。”萧珩语带讥诮。
叶阳辞撩起眼皮看他:“你想当啊,想当给你当啊。母仪天下不好吗,做什么奶孩子的摄政王呢?”
萧珩气得牙根痒。他咬了咬后槽牙,扯出一抹哂笑:“最终谁能上位,还两说呢。叶阳辞,咱俩走着瞧。”
他转身便入宫,对一脸疲惫的延徽帝禀道:“陛下,近来朝上多有流言,臣听了觉得有些不妥,说出来徒增陛下烦闷,但又不得不说。”
延徽帝抱着猫,斜倚在廊下藤椅中看雨,有些不耐烦地道:“你特地进宫面圣,不就是要说给朕听的吗?说吧。”
萧珩说:“朝臣们私下议论,说叛军兵临城下,局势难料,想联合起来上奏陛下,请立储君,以安臣民之心。”
延徽帝纵然早有预料,这下仍是被气到,一拍藤椅扶手:“朕还没死呢,他们就急着要向新君表忠心了!他们想立谁为太子,啊?十皇子?十一皇子?还是兵临京畿、虎视眈眈的逆贼秦深?”
雪狮子吃疼地“嗷呜”一声,从他怀中跳下藤椅,逃走了。
延徽帝向前倾身,迫视萧珩:“你心目中的太子人选又是谁,小十一吗?”
萧珩面不改色,答:“臣见陛下春秋鼎盛,想来比臣活得还长久,将来见不到之事,臣又何必费心去琢磨呢?”
这个回答无懈可击,延徽帝也不禁缓了缓眼神,颔首道:“你是个明白人。其他糊涂官呢,想拥立谁?”
“说实话,臣瞧他们也没什么私心,只是按长幼伦序觉得该是十皇子。”萧珩说。
“没私心?”延徽帝微微冷笑,“没私心怎么就急在这一时,要劝朕立储呢?十皇子生母出身卑微,一个浣衣婢之子,哪里当得了我大岳朝的太子!”
萧珩蹙眉沉吟:“叶阳也说过类似的话……看来还是他更能领会圣意。”
延徽帝扬眉:“哦?叶阳尚书也评点过诸位皇子吗?那么他属意谁?”
萧珩似乎意识到失言,摇头道:“他是个谨言慎行的,并未擅自点评皇子,只是被同僚们裹挟进去,随口说了句而已。”
延徽帝状似和蔼地拍了拍萧珩的肩:“朕知道你是个重情义的,他是你府内人,你多维护些也是人之常情。无妨,你不说朕也能猜到,叶阳辞看中的是小十一背后的谈家,对吧?谈家三十年勋贵,树大根深,他有所顾虑也在情理之中。只是朕没想到,你竟不与他夫妻同心,按说,你与谈家也算有些关系,不是吗?”
萧珩自嘲地苦笑:“什么关系?给长公主殿下做面首的裙带关系?陛下可别羞臊臣了,臣只恨不得杀光那些流言蜚语之人。”
延徽帝压了压嘴角:“谁叫你出身公主府呢?”
萧珩道:“臣父身为乐伶,触怒贵人,二十年前就被赶出公主府了,臣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出身?只因会弹奏一点凤首箜篌,被殿下唤去消遣几次,就被传了难堪的谣言。臣恨不得彻底撇清干系,更不想与谈家有丝毫瓜葛。最后一次弹奏时,臣故意划断了箜篌弦,长公主大怒,将臣殴逐出府去,这下可算是不用再操贱业了!臣在这宫内宫外,只有陛下这么一位恩主,求陛下不要嫌弃臣出身卑微。”
延徽帝哂道:“你又不是皇子,出身低点有什么关系?”
想起叶阳辞,他遗憾地叹口气,“看来再怎么孤臣,一旦步入朝堂,掌握了权势,就开始结党稳固地位,朕得多留点心眼啊。说来还得是近侍与亲卫,才会真正的忠君,一个无根,一个无系。”
萧珩对他的感慨似乎有些惊悸,表态道:“臣无论是不是天子亲卫,都会忠诚于陛下。还请陛下看在臣的忠心上,不要责罚叶阳,他真的并无贰意。”
延徽帝说:“朕知道,他还没到心生贰意的地步,只是想提前给自己留退路。这满朝文武,谁不是脚踩两条船?真正唯忠之臣,恐怕少之又少吧?”
萧珩连忙道:“臣觉得不至于。百官们还是忠于陛下的,立储不过私下说说,毕竟是历朝历代的惯例……”
延徽帝念头萌生,打断了他的话:“既然是惯例,朕就立个太子又何妨?你说,朕是立小十呢,还是小十一呢?”
萧珩惊道:“家国大事,臣不敢妄言!立不立,立谁,全凭陛下的心意而定。”
延徽帝以指尖敲打扶手,叩叩有声,须臾后,他说:“立小十一。明日早朝立刻宣布,看百官谁赞成,谁反对,谁心里有更为属意的人选。”
萧珩俯首行礼:“陛下……圣明!”
出宫后,他神态自若地回了府,起居正常,也没有再出门与谁碰面。
翌日朝会上,除了商议如何剿灭叛军,延徽帝果然主动提起立储之事,只是当场抛出的人选,却根本不是昨日在萧珩面前言之凿凿的十一皇子,而是十皇子秦湛明。
萧珩不出意料地弯了弯唇角,眼神投向殿中丹墀下方的叶阳辞,看他是什么反应。
叶阳辞面色淡薄,似乎并不在意谁被立为储君。萧珩收回了目光:当然,他心中的明主只有一个——顶着逆贼叛军的名号,在京畿附近被各路援军撵来撵去的那个!
秦深没那么容易打进固若金汤的金陵,而十一皇子也必将成为临危受命的新君。
叶阳,你越是不在意之人、瞧不上之人,最终自己竟成了他上位的推手,那时你又会是什么感受?

延徽帝的立储之言,打了群臣一个猝不及防。
意外之余,不少朝臣面露喜色:十皇子秦湛明本就是他们眼下的心仪人选,论长幼是他,论病秧子里拔轻症,还是他。
近来朝野甚至暗中流言,说皇子们个个不幸殇亡,就是因为国本长年空悬导致,只要立了储,国祚就稳了。可立储之于延徽帝,仿佛是个忌讳,如今皇帝竟然主动提起,众臣自然喜出望外。
延徽帝那双眼皮低垂的眼睛,如坟头老鸹叫声般凄厉地扫过众臣,将那一张张掩不住瞬间惊喜的面容记在心底。
见一些六部大员神情无波,他率先问起了其中的叶阳辞:“叶阳尚书,你以为如何?还是另有更合宜的人选,你也不妨一说,若是言之在理,朕会考虑。”
叶阳辞从容拱手:“眼下叛军流窜于京畿,与各路勤王人马交战,陛下在此时立储,的确能安定民心。臣认为两位皇子年龄与才智相近,母族高、低各有各的好处,端的看陛下如何选择。”
吏部左侍郎拓季乐极小声吐槽:“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真会打太极,难怪站得稳。”
叶阳辞假装没听见。
韩鹿鸣微转脸,瞥了一眼这位仁兄,想到他似乎在延徽帝意图强行召回渊岳军时,为容九淋冲锋陷阵,出了不少力。倒容时他逃过一劫,如今不敢大放厥词,改背后嘀嘀咕咕,真是禀性难移。
延徽帝则是有些失望地俯视叶阳辞:连他也赞同立储……说得是不偏不倚,恐怕心底早想好了要跳哪条船。
萧珩急于与皇姐撇清干系,不欲见叶阳辞笼络谈家,劝说无果之下,来找朕抱怨几句顺道表个忠心,倒也说得通。
朕在萧珩面前假意说要立小十一,他毫无喜色,这下突然改口小十,他也毫无诧色,可见的确是对储君有无并不上心。反观朕更加看重的叶阳辞,竟也与那些各怀鬼胎的朝臣一样,在这京城危机之际,顺水推舟地埋后手、留退路,实在称不上忠贞二字!
延徽帝扬声道:“诸卿也都认同立十皇子为太子?”
朝臣们左右观望一番后,纷纷表态:“臣无异议。”“陛下圣明,臣也无异议。”
延徽帝早怀疑臣子们贰意,如今得以证实;而满怀期待的“无需立储”的力谏,却无人挑头。他心底寒凉至极,觉得京城外的叛军阴影真将这些人心笼罩得阴晦游离。想起最会体察圣意的容九淋,他又隐隐有些懊恼,觉得朝中今后再无如此乖觉的喉舌了。
他腾然起身,拂袖离开了天和殿。
袁松愣怔一下,忙补了声:“退朝——”
臣子们面面相觑:立储之事,算是定下来了还是怎的?
礼部尚书危转安略一踌躇,走过来对叶阳辞道:“叶阳大人,你看圣意究竟想不想立储,立谁为储?”
叶阳辞笑了笑:“我等臣子岂敢妄揣圣意,只管谨遵圣旨便是。”
危转安其实也能猜到,延徽帝未必真心想立太子,是被这纷乱局势与满朝人心架上了火堆,才勉强提出,但毕竟意难平,故而拂袖。他叹口气:“是这个理,礼部这便去准备册立之礼。”正待转身,又凑过来压低声音道,“不过我等六部主官当统一立场才是,以免事后皇上想想又觉得不甘,迁怒个人。”
叶阳辞气定神闲地说:“危尚书担心什么,今日朝上不是我做了那只出头鸟?我知道诸公皆有此意,干脆由我来挑头。”
危转安向他拱手:“若能顺利立储,一解大岳三十年国本空悬之隐患,便是叶阳大人的偌大功绩。”
叶阳辞还礼:“一定尽力。”
散朝后,便有机灵的宫人见风使舵地来到清凉殿,向惠嫔道喜。
惠嫔听了以后乍喜还惊。她出身卑微,意外得幸后怀孕,产下皇子,才从宫女被封为嫔,但十年无一进,位分也就此到头了,连住的都只是殿,而不是宫。
她从未奢想过母凭子贵,只求儿子能平安长大,若非八、九皇子谋逆,这储君怎么也轮不到她儿子头上。
面对这从天而降的尊荣,她乍喜后第一想到的是谈丽妃——对方一贯仗着母族跋扈后宫,视太子之位为囊中物,倘若知晓此事,还不得气势汹汹地过来撕她的皮!
满怀担忧地打发走宫人,惠嫔抱着儿子,愁泪盈眶。
秦湛明十一岁,正是对权势似懂非懂的年纪,安慰母亲:“娘,你放心,待我当上太子,将来继任大统,绝不会再让娘担惊受怕。娘,我们的好日子就要到了!”
惠嫔哽咽道:“只怕好日子尚未抬脚,灾祸就先到了。”
“娘为何这么说?是担心丽妃娘娘为了十一弟,来寻我们的麻烦吗?”
惠嫔一手捂住儿子的嘴,一手胡乱擦泪:“没这回事,别乱说话……从明日起,清凉殿闭门谢客,直到册立典礼结束前,我们都不要外出,也不要接受外面的饮食器物。待礼成,你是名副其实的太子了,娘便厚着脸皮去求陛下,让你拜叶阳尚书为师。”
秦湛明用力扒开她的手,不解地问:“娘为何要我拜他为师?求父皇下旨保护我们,让丽妃不要接近不是更好吗?”
惠嫔叹着气:“这么做,就摆明了指控谈家对你意图不轨,他们知道了更不会放过我们。
“况且陛下的性子娘清楚,他在意的从来不是哪个皇子,而是帝统的稳固。后宫从不在他眼里,也只有前朝能让他有所权衡,如今叶阳尚书圣眷浓厚,更隐隐有成为文臣领袖的趋势。你早些拜他为太子师,要恭恭敬敬地以礼相待,他若肯真心为你保驾护航,你才能得安全,知道吗?”
秦湛明觉得在理,便点头道:“娘说得对,儿子听进去了。”
惠嫔搂住他,欣慰又忧心忡忡地拍了拍他的后背。宫女捧着托盘近前,轻声道:“皇子该服药了。”
秦湛明习以为常地去拿药碗。惠嫔陡然一震,转头问她的贴身宫女:“是叶阳侍医开的强身健体药,与平常一样?”
宫女答:“是,与往常一样。”
惠嫔又追问:“也是你亲自煎的?没有经过旁人之手?”
宫女有些莫名,但仍柔顺地答:“全程是奴婢亲手。”
惠嫔这才放松下来,对自己的杯弓蛇影苦笑着摇了摇头。秦湛明一口气吃了药汤,把碗一搁,说:“娘,我去做窗课了。”
“去吧,好好学。”
秦湛明向书房走去,堪堪走出七步,就骤然喷出一口猩红血,手捂咽喉发出“咯咯”声,随即向前扑倒在地。
“殿下——”在宫女的尖叫声中,惠嫔猛地起身,当即天旋地转,晕了过去。
“中毒?”延徽帝惊怒地皱眉,问前来禀报的内侍,“怎么回事!”
内侍伏地不起:“殿下方才还好端端的,吃完惯例的药就吐血昏迷。太医已先行赶到救治,奴婢出殿时只匆匆听了一句,说情况危急……惠嫔娘娘恳请陛下移驾清凉殿。”他抖索着说完,不停叩首。
延徽帝反而冷静下来,说:“太医们都在,自会尽力救治,朕去不去都改变不了什么。倒是这下毒的手法颇为耐人寻味。”
他挥手示意报信的内侍退下,在殿内踱步琢磨:“按说开方的叶阳侍医逃不了干系,但也可能是中途有人嫁祸。哼,谁是得利者,谁就有嫌疑……袁松,起驾,去韶景宫,看看丽妃那边是什么反应。”
袁松忙应道:“是。”
韶景宫内,谈丽妃正哭得梨花带雨。秦泽墨发着高热,正在抽搐,叶阳归在旁救治,忙出了一头薄汗。
见延徽帝入殿,谈丽妃仿佛见到了主心骨,柔弱无骨地扑进了他怀里,哽咽道:“陛下,我们的孩儿又惊厥了!太医总说,大了就会好,究竟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呀……”
延徽帝待她,终归较其他妃子上心得多,闻言安抚地拍着她的后背:“既然太医这么说了,就再等等,平日里仔细调养着,总会长大的。”
是啊,总会长大的。
该愁的是青黄不接。大的已然用尽,小的尚未长大,而新的全无动静,这才是他真正担忧的。
延徽帝转头望向叶阳归,目光冷厉:“叶阳侍医,你可知十皇子方才服用了你开的药后,身中剧毒,太医院正在全力救治?”
叶阳归正将秦泽墨的头固定在侧面,用软布包裹着压舌板,塞在齿列之间防止咬伤。闻言并未停手,只是温声答:“臣不知。臣为十皇子开的药方,与之前无异,今日只是在配比剂量上做了调整,何以导致忽然中毒,还请陛下明察秋毫。”
延徽帝哼了声:“朕自然会明察。但在此之前,你身为嫌疑人,朕若放你照常行走,不止宫内议论,朝野上下也会认为朕处事不公。待小十一清醒后,你便随奉宸卫去天牢吧,真相未查清之前,不得放出。”
叶阳归一边听皇帝下令,一边不停地针秦泽墨的人中、合谷、十宣、内关、涌泉等穴,手势很稳。
待到秦泽墨不再抽搐,她将冷毛巾搭在孩子前额,方才转身,淡淡地行了个礼:“臣遵旨。”
她离开时,谈丽妃不舍地唤了声:“阿雪!”她回身,朝谈丽妃恬静地点了点头,如一片云般飘走了。
谈丽妃转头向延徽帝求情。延徽帝推开她,说:“你还有脸求情!小十汤药中的毒是怎么回事,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否则又怎会在朕上朝公布了立储一事后,才陡然中毒?”
“天大的冤枉啊,陛下!”谈丽妃大哭,“臣妾这会儿听陛下说起,才得知此事。泽墨最为年幼,太子之位本就与他无缘,臣妾不会强求的。退一万步说,臣妾若真想对十皇子下毒,才不会下在阿雪开的药中,宫内外谁不会由她怀疑到臣妾身上啊,臣妾又不傻!”
其实,延徽帝觉得她着实称不上聪明,但也着实美艳动人。秦泽墨的脑子若是随他娘,估计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
他对不聪明的美人格外多几分宽容,便缓和了语气,道:“你并非你自己一人。身后还有谈氏一族,有攀附你们的朝臣,还有老树盘根似的开国勋贵,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有可能为了东宫之位而暗中出手,最终造成的罪孽,都算在了你头上。知道么,朕一直不立太子,就是为了保护你,保护我们的孩儿。眼下你好好想想,谁的嫌疑最大,告诉朕,朕才能将你和泽墨撇清。”
谈丽妃感动到无以复加,再次扑进延徽帝怀里,啜泣道:“臣妾真不知情,且在深宫,外面哪些人与谈家有来往的,臣妾着实不清楚……啊,臣妾想到了一件事!”
延徽帝搂着她:“你说。”
谈丽妃说:“阿雪今日午后来韶景宫请平安脉,那时泽墨尚未发病。她便与臣妾闲聊,臣妾问她身上的香如何与平日不同了,混了白梅味儿,她说在太医院偶遇叶阳尚书,两人聊了一会儿家事。叶阳尚书见她忙碌,便顺道将她新开的方子送去药库。故而她才能早些儿过来。”
延徽帝沉吟:“药库出药,只认太医们的亲签与送方的专人。叶阳辞虽非太医,但在药库执事看来,怕是那张脸与叶阳归一样好使。若有蹊跷,想来是出在这儿……”
他走到榻边,看着疲倦脱力的秦泽墨,象征性摸了摸他的胸口,叮嘱了声:“好好休息,多喝热水。”
离开前,他对谈丽妃说:“事情未查清之前,待在韶景宫内,哪儿也不要去。还有,告诉你的父亲谈国公,就算十皇子不幸夭折,东宫之位也未必就是小十一的。朕还能生。”
谈丽妃这下终于听出了言下之意,吓得小脸煞白。
延徽帝撸猫似的揉了揉她的后颈,满意地走了。
谈丽妃在榻边坐了许久,久到殿外日光西斜,到了奉宸卫的换岗时间,方才起身,慢吞吞地走向内殿。
萧珩从窗口滑进来。谈丽妃见了他,愁眉苦脸地说:“我都按你教的说了,你可别害我们母子!”
“哪儿能呢,”萧珩笑,“娘娘不信我,难道还不信长公主殿下?过了眼下之劫,十一皇子定能入主东宫。”
谈丽妃又叹气:“就算明日就继位大宝,也得面对京城外黑压压的叛军,我儿还小,可怎么应对啊。”
萧珩道:“这不是还有长公主,还有我们这些臣子嘛。太子殿下虽年幼却能力挽狂澜,不是更得天下臣民拥护?娘娘放心,只管按臣所言,一步一步来。”
谈丽妃的情绪缓和了些,忽然又想起什么,看着萧珩的目光中带了点怵然:“我听传闻说,叶阳尚书与你是一对情侣?你这样……对待他,难道是想置他于死地?你不爱他了?天底下的男子若是不爱了,是不是都这般残忍无情?”
萧珩面上的笑意消失了一瞬,随后又浮出笑的残影。他轻飘飘地说:“我当然爱他。我可真爱死他了。”
谈丽妃因他的语气,六月天打了个寒战。她说:“你闭嘴,我不问了。”

第151章 等一个人的到来
得知妹妹受皇子中毒案牵连,被下狱关押时,已是入夜酉时,叶阳辞赶不及换上官服,就匆匆出门,赶往奉宸卫指挥使司的大牢。
自从秦深活着的消息传回来后,他与萧珩的关系可以说是每况愈下。
秦深若死了,萧珩愿意花一辈子时间,等待叶阳辞回心转意,无论等不等得到,“希望”总存在于翌日睁眼见到天光之后。
但秦深没死,那么所有的等待与陪伴就成了笑话。叶阳辞内心有多雀跃,外表就有多冷淡,对他的伤害也就有多大。
两人在檄文公布天下之后彻底撕破脸。叶阳辞自然也不住萧府了,搬到自己新购置的尚书府去住。
——顺道一提,就是前任户部尚书卢敬星的宅子,价格便宜得令人发指。叶阳辞不介意风水和闹鬼的传闻,就看中它地段好、宅子新,稍微修葺一下就能入住,十分方便。
奉宸卫指挥使司,他被拦在天牢的大门外。守卫态度客气但也坚决,说钦定的嫌犯,除了案审官谁也不能见,怕串供。
叶阳辞虽有能力拔剑杀进去,但也知道眼下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要救载雪,还是得找延徽帝。
但宫门已下钥,须等明日天亮后,且也不能直截了当地去澄清或求情,得想个办法。
叶阳辞转身正要离开,被萧珩堵住了去路。
萧珩品味着他眉宇间的一丝忧虑之色,哂笑道:“叶阳大人,是专门来指挥使司看望卑职的吗?卑职受宠若惊。”
叶阳辞不愿被他盯着看,便从袖袋中摸出一柄松皮扇,半开半阖地掩住了口鼻,漠然答:“好狗不挡道。”
“可我既不好,也不是狗,挡你的道就理所当然了。”萧珩对他的冰冷态度不以为意,“很担心载雪吧?我也担心,牢狱逼仄浊臭,狱卒又暴躁,她一介弱质纤纤的女子,该如何渡过这漫漫长夜?不止今夜,还有接下来的每一夜……”
叶阳辞的目光如冰层绽裂,迸射出的寒意令人生出切肤之痛。
萧珩下意识地抬手,去摸左臂旧伤隐痛处,但又很快放下,他暗吸了口气,说:“叶阳,只要你一句话,我便去和负责牢狱的镇抚打招呼,叫他们善待你妹妹,只需一句——你知道该说什么。”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