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忙起来,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等天幕再一次发出声响,他们才恍然发觉,这都十月了。
“这这这……长生天,这……”
与大梁本地人的习以为常甚至带着期待不同,刚到大梁不久的塔娜就很无措了,惊得抓住了乌日罕的手臂,“神灵?乌日罕,你看到了吗?天上多了个……多了个……”
乌日罕茫然地看着天空,“殿下,您怎么了?天上什么都没有啊?”
“什么?”
塔娜更惊慌了,好在此时,管事的侍女喜妍赶了过来,“侧妃您莫怕,这是天幕。”
“天幕?你们也能看到?”
面度未知的,超出常理的事物,塔娜做不到冷静。
喜妍小心扶着塔娜坐下,“大梁的子民都能看到,您嫁给了王爷,自然是大梁的子民,乌日罕还看不到,应是她在草原的身份还在。”
等天山残部彻底收复就能看到了。
如同后宫出身安南的李修媛能看到天幕,因为她是明旨册封的宫妃,而塔娜,也是明旨册封的赵王侧妃。
但乌日罕这样的侍女不同,这天幕,只认单一的大梁户籍,也是靠着这一点,这两年,抓出来不少探子。
这天幕,除了第一期启动前,一直挂在天上,之后都是一期视频结束就“隐身”,视频开始前又重新连接,怪智能的嘞。
塔娜惊讶过后,新奇地望着天幕,原来世上,真有神迹?
天幕这一期重新连接的空挡,赵王府的王妃匆匆赶来,“妹妹勿怪,这天幕时间没个规律,倒是我来迟了,惊着了妹妹。”
现在是上朝时间,无论是王爷还是公主,都不可能在府上,塔娜身边,可不能没有人看着。
约莫一刻钟左右,天幕加载完毕。
“这次和前两次的时间间隔都挺短的,也不知道这次会说什么。”
大梁上上下下,翘首以盼。
【看到标题的宝贝儿们不要着急哈,虽然这一期的主题是鹤仙给后继者们留下的巨额遗产,但我们这个系列还会继续做的啊,毕竟鹤仙早死几百年了,也没说系列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来讲,对吧?】
塔娜僵硬地转头看向王妃,“王妃姐姐,这就是天幕预言吗?”
是不是预言得太过了?
还是她听错了,王妃姐姐并没有告诉她,以后的圣天子,是现在的太子,外号鹤仙……
民间,则早就被天幕锻炼出来了,叽里咕噜八卦了起来。
“弘德帝的遗产,那不就是整个天下吗?地盘都扩了一圈儿的大梁,嘶,这废帝真不顶用啊!”
这么大的遗产都接不住!
“还有海贸,那国库和私库,得多少钱呐?”
百姓们议论纷纷,纨绔子弟争相辩论,钦明殿外,当事人本人,则终于体会到了元泰帝被当面叫“太祖”的心情。
但是吧……
“孤也挺想要弘德帝的遗产的。”
天幕都有了,就不能隔空把弘德帝的遗产送给自己吗?
百官同时想了想这种情况,嘶……这梦真美!
【我们观察历史会发现,只要王朝能避免二世而亡,那接下来,大概率要么出个有作为的皇帝,要么出个盛世,毕竟,太祖太宗已经给打好了底子,这就是最大的政治遗产。】
赵王有些郁闷,他的儿子本有可能接下这份遗产,然后创造一个盛世,但他儿子独树一帜,给大梁创造了一个废帝,连带着他这个老子的脸,都给丢尽了。
【但在这份基本的政治遗产之外,鹤仙还有两份遗产,很值得单独拿出来说一说。】
重点来了,朝臣开始严正以待。
【第一份遗产,便是开辟新航线的后半阶段,李康将军带回来的那些良种。】
“良种!”
大梁各处,无论是何身份,哪怕是塔娜,听到良种,也不禁激动得站了起来。
良种!从哪里来的良种?能种在哪里?种植条件如何?亩产几何?你倒是快说啊!
大梁君臣,则更是差点喜极而泣,多少期了,提了新作物多少期了啊,这阿婆主总算是记起来该细讲这个了!
还在云南的未来大司农周均,更是放下了手中的活计,在裤腿上擦了擦手,接过绣衣卫递来的粗纸与炭笔,这一期,他得认真听了,这关系到的不仅是他的责任,更是天下能有更多的粮食,是能让更多人有吃的。
【李康将军带回来的新作物,并非是一次性统一带回来的,而是分批次。
不得不说,永远不要怀疑老祖宗们在挑选食物上的严选,哪怕老祖宗是个将军。】
卫国公一家抬头挺胸,好不得意,虽然李康还没有出生,但那也是他李家的子孙!长得也是他李家的面子!
身为汉家儿郎,将军如何,将军也要了解耕种!屯田,耕种,同样是为将之道!懂不懂什么叫农业大国啊?
【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玉米,土豆,红薯”,直到今天,依旧在我们的餐桌上,在我们的土地里,如今他们的产量已经大幅度提高,弊端也不似大梁之际,但在大梁,这三样作物,却是能救命,能供养出一个盛世的作物。】
“记下来了吗?”
“画下来了吗?”
这一刻,所有人,都安静地看着天幕,哪怕是提醒,也不禁放轻了声音。
【玉米在当时,产量比不上后两个。
高产田的产量,也顶多达到亩产200斤,早期甚至是只有60-150斤,抗病性也远低于现在,更不像现在的玉米那样颗颗分明的饱满。】
听着天幕阿婆主的语气,朝臣忍不住了。
“这后世的小娃娃,简直是何不食肉糜!多一种作物,就多一条路,岂能处处与后世比?”
“亩产固然重要,可也要是综合来看的!”
“就是!既然天幕能单独拿出来说,那就一定是能发挥用处的!”
食物,就没有嫌弃的!
【但放在当时,相较于传统农作物,玉米更为耐寒,耐旱,耐贫瘠,缓解了西北等水资源匮乏等地区的粮食压力。】
“彩!”
西北的老百姓们齐齐高呼,这个玉米,他们西北要了!
【且更为重要的是,玉米可以加工,磨成面粉,既改善了饮食结构,又能相对长时间储存,我们今天虽然最爱土豆,但不得不说,这一点上,耐储存上,还得是玉米。】
“面粉!这玉米,天生就是为我们西北人而生的!”
“玉米!西北!”
“玉米!西北!”
“我们去找知府大人!让知府大人上奏朝廷!不能让其他地区的给抢了!”
他们西北,先预定了!
【不仅如此,玉米,还可以轮作,能推动山地,沙地等土地的开发利用。】
周均唰的就站了起来,“轮作!”
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他太知道,能不能轮作所带来的影响了,这个玉米,简直全身都是宝贝!
而且,这一个玉米都如此重要了,在那阿婆主口中,却似乎比不上后两个作物,那后两个,又得有多重要?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物,鹤仙一律选择试种研究至少十年,才能逐步推行全国,鹤仙宁愿自己在位时的政绩少一些,也绝不允许在粮食作物上冒进。】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作为一个皇帝,鹤仙做到了压制的欲望,作为一个君父,他真切地将百姓当做他的孩子,真心相护。】
百姓的重点在粮食,“十年?还要研究至少十年?怎么这么久?”
元泰帝则无比欣慰,外加一丝同为皇帝的佩服,这么大的功绩,都能忍住,他姜家,还真是出了个圣君,而他,是圣君的亲爹!
【或许有宝子觉得是不是太小心谨慎了一些,但阿婆主只能说,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眼光与格局,太重要了。】
【西方某个国家,因为土豆病害而爆发的大饥荒,人口直接锐减四分之一,大家忘了?】
天幕下,众人悚然一惊。
“我的老天爷……”
一个国家人口直接锐减四分之一,这这这,这比战争还残酷吧?
粮食是让人吃饱的,可粮食若操作不当,也是要命的。
这下,他们不得不承认,弘德帝,有德啊!
【虽然说还有其他原因,但能抛开土豆病害来谈吗?不能!】
【所以外来作物的本土适应期,绝对不能少!不要去怀疑一个历史认证的明君的眼界啊!】
“十年……十年会不会太短了?”
原先觉得十年太长的百姓,纷纷变卦,阿婆主举的例子,太吓人了。
“我也觉得,而且这次有天幕,能提前找到这些作物吧?那再多适应几年,感觉更安全点……”别肚子没吃饱,人倒吃没了。
“这外来作物,前期也太可怕了……”
钦明殿君臣,更是不约而同松了口气,还好,还好,还好他们大梁有明君领头。
不过,既然土豆能引起的负面效应这么大,还能让他们坚持种植改良,那好处……又该有多少?
玉米说完,也该说土豆了吧?
第40章 仙君
【土豆,放现在,绝对是治疗小孩儿挑食的制胜法宝,无论是蒸炒煎煮炸烤烧,味道都差不了。】
天幕还过分地放出了一张张熟食土豆的照片,看起来就格外有食欲,对全国各地吃不到的大梁人而言,简直就是酷刑。
对于姜衡这个吃到过的而言,更是刑上加刑,这天幕,太坏了!
只会放照片算什么本事,有本事放实物看看呐!
【但放在当时,土豆最开始的味道是很差的,农业部门都有官员都劝谏鹤仙,要不干脆当观赏植物吧,这东西简直难以下咽,对生长坏境要求不低不说,还特别消耗肥力,到最后储存也不方便,实在是得不偿失。】
天幕随之放出来的,就是地里生长出来的土豆,土豆是埋在地里的,而地面上的枝叶还带着开花,的确可以作为观赏植物。
想到天幕中说的“弊端”,这土豆,似乎的确不是什么好物?
【可鹤仙却说:但若是环境不错,产量就相对较高。味道差一点,能应急也是好的,毕竟是外来作物,总得研究改良个几年,让种子适应,也让我们适应,岂有半途而废的道理?
再者,这土豆一来,便能在宫苑开花,适应性不是挺强的嘛,若是新作物一来就能推广,又要你们这些农事官作甚?】
“就是!要我说,就是弘德帝太惯着那些农事官了,一个个的,只想着偷奸耍滑了。”
有户部的官员趁机拉踩了天幕中的农事官一脚,毕竟——农事官,呵,不就是以后农部的官员吗?
那可是殿下从他们户部割的肉!
还在外地的周均只得叹了口气,看来,天幕中的大司农,并未教好底下的官员,农事上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快的。
他在管理方面,确实不太擅长。
【因鹤仙的坚持,土豆得以继续被改良脱毒,宪宗执政十年后,土豆种植技术大幅度提升,但仍旧没有大力推广下去,又四十年,才开始在民间推广,因其高产,在天灾饥荒时节,成了百姓的救命食粮。
而在玉米,土豆等的推广之下,大梁的人口,也在百来年间,增长约一个亿。】
“一个亿?数万万?”
他们现在的人口,也才不到一亿!毕竟乱世后也才没几十年。
“应当也有隐户等被查出来的原因在。”姜衡及时补充。
“抛开那些,这些作物,我们也一定要重新找回来。”
这是民生问题!
不过,姜衡倒是在想另一个问题,一个王朝的周期,也就两三百年,人口的增长,土地兼并的扩大,没有一个王朝,逃得了这个宿命,大汉四百年,中间也是重来了一次。
而这些作物,让人口的增长加速了,那土地兼并的控制,有没有再加强一些呢?
如果后人无用,那大梁的寿命……
不过也只是想了那么一两秒,姜衡也就不再多思了,因为土地兼并,是个皇帝就该控制,哪怕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
这涉及到的是手中权力的实虚,与地方权力的是否集中,若连这一点都不懂,那这皇帝也没必要当了。
【最后来说红薯,红薯更适合南方的湿热气候,在北方也不是不能活,但产量会下降。】
与玉米让北方人兴奋一样,红薯一出,南方人自动就归为自家的了。
“好!终于出了个我南方的了!”
【红薯的产量极高,待红薯彻底适应了大梁的土壤,便是中等的田地,亩产也能达到七八千斤,下等田,四五千斤也正常,据宪宗一朝的记录,福建区域春薯亩产约4000斤,夏薯2000斤。】
“多……多少?”
“航海!朝廷什么时候航海啊?!”
“我的天呐,这得多少啊……”
南方人一个个快激动晕了。
周均更是激动地起身,春,夏,这说明对于播种的时节,生长的气候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北方的产量就更低了,如河南的记录,亩产只有400斤,北方好一点的地区,也才850斤。】
其实这亩产也不算差,但是对比南方的产量,就显得不太好看了。
北方人一个个心如刀绞。
“他们南方怎么就那么幸运?”
明明唐以前,政治经济等中心,都是在北方的,怎么现在,老天爷开始偏心南方了呢?
【大梁期间,最高纪录,达到了亩产万斤以上,当然,这是大梁很后期了。】
“有大夫吗?有大夫吗?有人激动晕了!”
不说民间了,就是朝堂的一个个老大人,也觉得不可置信,这红薯,大宝贝啊!
而是关键是,这阿婆主,没有像土豆一样,一开始就说有多少弊端。
所以……红薯或许有问题,但绝对不像土豆的问题需要持久的攻克。
“万斤……万斤……”
赵王府,塔娜看着天幕,已经满是虔诚,“长生天,老天爷……”
大梁,竟有这样的奇遇,老天竟如此钟爱中原吗?
【红薯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都很强,可以在多种环境下生长,但红薯却并没有成为主食。】
“怎么会?”
【红薯无法满足人体日常所需要的蛋白等营养,长期单一食用必然营养不良,且噎人,过量使用,还容易引起腹胀,胃酸等诸多问题。】
“这些都不是问题!”
若有问题,那也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外来作物,不能成为主食很正常,但这红薯,就凭借红薯的产量,能解决大部分的温饱,这就够了!”
什么长期单一食用,能一顿吃饱,让底层百姓饿不死,这就足够了!就已经是天大的造化!
这阿婆主,什么都不懂!
“这后世,定然很富裕。”
人老成精的老大人们,从那年轻阿婆主的视频风格就能看出来。
“是啊,若不富裕,也不会显得……”显得脱离了大梁的民生,太过于高高在上的评判。
“富裕好啊,富裕的后世,仍旧食用着我们大梁寻回来,改良出来的作物,这不正说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值得吗?”
这不就是传承的意义吗?
而且,“红薯不能成为主食,那前两个呢?”
【不过,即便如此,也不可否认,玉米,土豆,红薯,这三大作物的引进,救活了无数百姓的性命,也塑造了大梁相对于之前朝代,更为持久的盛世。】
“彩!”
“老天有眼!”
“陛下万岁!太子万岁!”
纵然民间激动之时,说出不少僭越之语,可无人在意这一点僭越。
因为天幕,带来这样盛世的前提,是弘德帝派人开辟新航路,是弘德帝让农事官专注于外来作物的本土化改良,是弘德帝那超越世人的眼光,是如今的太子——承天之运。
【也是因此,纵然已经不是弘德一朝,可仍旧陆陆续续,有民间的百姓,为鹤仙建庙,为李康将军建庙,为周均等主导外来作物改良的农事官建庙。
他们靠的,不是文人的歌功颂德,而是还哺天下百姓。
人在做,天在看,天意,即民意,人民,不会忘记将他们拉起来的人。
大梁太宗文皇帝姜衡一生修仙,弘德后期,于朝臣而言,甚至一度有“昏君”的苗头,可自始至终,太宗文皇帝一直没有忘记百姓,于是百姓也没有忘记他。
太宗文皇帝想要成仙,那百姓为其建造庙宇,助其成仙。】
这是何等的民望……
哪怕明知弘德帝值得,可看到这样振聋发聩的语句,他们仍旧感到震撼。
因为弘德帝将百姓放在心里,所以弘德帝想要成仙,百姓便让他成仙,这才是,真正的民心。
也从来都是,百姓信你,你才是真正的皇帝,百姓,还是一切的根本。
这才是……这才是帝王该有的求仙之路啊!
【民间皆传,太宗文皇帝姜衡,乃天上的仙鹤真君,因不懂情爱,前往人间历劫,不料,本性难改,仙君仍旧不通情爱,却因仙君怜悯众生,以大爱再度成仙。
但情劫未过,故而,民间等着仙君,再来渡一次情劫。
宪宗在民望之下,顺水推舟,追封其父太宗文皇帝元鹤真人姜衡为“九天无垢纯灵净世度尘元鹤仙君”。
十年,百年,数百年,太宗文皇帝姜衡姜鹤仙,仍旧是仙。】
一直不愿储君修仙的元泰帝默默挺直了脊背,神色难得有些飘飘然,这是他儿子!
历朝历代,不缺少皇帝,但他的儿子,是百姓亲口承认的仙人!
听听这道号,一听就是个白璧无瑕绝世善良的好仙!
这当皇帝啊,求仙访道问仙丹,没用,还要皇帝自己有用,有慧根,自己修呐!看看,我儿子就修成了!
而朝臣,不为别的,就为了这些救世的作物,也心甘情愿地恭喜弘德帝成仙,称赞太子殿下找到了修仙之道,赞叹陛下真是会养孩子,养出个盛世明君,千古仙君……
唯有姜衡本人,面上一派淡然,实则脚趾抠地,妈耶,姜稷这孩子什么审美,这一长串名头,ooc了啊,姜稷真的是他带出来的吗?天幕你别骗我!
【当然,百姓如此信奉鹤仙,除了粮食这个持续性在后期发力的,免不了还有防治天花带来的影响,这个在医学专题的时候再细讲哈。】
“什么?!”
“防治……防治什么?”
“天花?!”
塔娜再度失态,中原好歹地大物博,人丁兴盛,又有传承千年的中医,可草原不一样,一旦有天花,但凡发现晚一点,控制晚一点,无异于灭顶之灾。
“防治天花,长生天……太子殿下,他真的是仙人转世对不对,王妃姐姐,对不对,若非如此,他怎么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
“乌日罕,乌日罕,太子会防治天花……”
“乌日罕,我们写信回去给阿爸,太子是圣君,他能治疗天花,我们早点归附……”
王妃听到防治天花又何尝不震惊,但此时听到塔娜语无伦次的话,又立马卯足了精神,天命,果真在我大梁!
民间,同样一片哗然。
“仙君!弘德帝!太子!一定真的是仙君!”
“是!太子一定是仙君!弘德帝这么厉害,若不是仙君,怎么一心想要修仙?肯定是转世前的记忆在影响!”
“上天垂怜,上天垂怜呜呜呜……”
无数医者更是情不自禁落了泪,天花……防治?
“如此功德,成仙,本就应该。”
山窝里,陈奇在原地站了许久,连药材落地,也没让他回神。
“京城……”
他的路在脚下,可……
“该去一趟京城了。”
太医院,这群顶尖的医者,虽一直庆幸他们不用像老大人们一样加班,可此刻,不需要任何话语,他们,宁愿能早一天加班。
而钦明殿,大梁君臣同时灼热地看向姜衡。
楚王这两年为了给太子背锅,没少和道士聚在一起,研究修仙,此刻,楚王甚至萌生了一个想法,父皇您要不干脆退位,让紫微星正位得了?
【毕竟这一期的主题是鹤仙的遗产,而天花,是在鹤仙在位期间就搞定了的。】
此言一出,天幕下更是炸开了锅,他们以为,天花至少会比土豆难脱毒改良吧?土豆都那么久了才大规模推广,结果天幕转头就说,天花反而治理得更快?
“神仙手段……”
姜衡看着文武百官的模样,眉心一跳,百官尚且如此,民间呢?
他虽然因为穿越,抱着一丝修仙能成的念头,那是为了回家,但,中原文明几千年,天灾也好,人祸也罢,都是人民群众,自己渡劫扛过去的。
舆论,也该止一止了,可不能让百姓,把最重要的,属于自己的能力,给忘了。
【这三样粮食作物则不同,是需要后代皇帝,继承并继续改进的,而不是纯白拿。】
【这是鹤仙遗产中的,为天下计。】
【而另一份鹤仙的遗产,则是鹤仙晚年在道宫修仙期间,所撰写的修仙手札,这本修仙手札,还有另一个名字——《帝书》。】
还是给后继之君的遗产!
朝臣们恨不得自己当场眼瞎耳聋,老天爷,他们没理解错吧?这是弘德帝教导儿孙怎么当皇帝的吧?这是能公开说的吗?
以他们对天幕的了解,既然要讲《帝书》,那里面的内容,多多少少都会涉及到,要命了啊!
没有哪一刻,他们无比希望,这阿婆主,能再懒一点,浑水摸鱼一点,这次的视频,咱就不那么认真做了好不?
很显然,他们失望了。
天幕放出了修仙手札,或者说,是帝书的开端。
[老子曾言: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吾深以为然。①
自古求仙者万万,得道者寥寥,盖因其念重矣。凡心尚不能控,何以成仙而长生耶?
悲夫,吾亦凡人也,圣人,仙人之心境,路漫漫而不达,虽有心求索,而仙途尤远。
吾尝观夫先人,得道者,无一为帝者,为帝者,虽求仙访道,终不得道,此岂令我舍王冕乎?
非矣,吾虽求道,然责为天下,不可弃也,前人之路不通,吾未尝不可辟也。
帝者,为君,为王,为天子也。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天地之性,人为贵,而王是人之主业,吾已占其三,唯道不可破。
是矣,为王之道,在代行天道,持天地之自然,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合全天道矣。
何为天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不足者,无外乎百姓也。]②
“这么大一堆,说得什么意思啊?”
“我不道啊,我又不是读书人。”
“不是说弘德帝都写白话的吗?怎么还是弯弯绕绕的?”
看不懂的一头雾水,而看懂了的,一个个额头冒汗。
朝臣们偷偷觑了眼太子,您老噼里啪啦写了一通要文不文,要白不白的,就为了最后一句吧?
【什么意思呢?总结起来就是,身为一个皇帝,想要得道成仙,飞升成功,就要像天道一样,损有余而补不足,不足的,自然是百姓,有余的是谁呢?诶,我不用多说,大家懂的都懂。】
这下百姓听懂了,百姓高兴了,但是钦明殿君臣就不太高兴了,臣子是不安,元泰帝嘛……
他是通过前几期的视频,加之儿子的性格,他太明白了,这个有余——算不算皇家,算不算,皇帝本人呢?
毕竟,已经有过宁王撕开皇权口子的先例了不是吗?
虽然弘德帝一生干得很好,甚至好到离谱,可是再度看到小九的心思,元泰帝依旧觉得心里沉沉的。
【然后有意思的来了,这是鹤仙修仙手札开篇的第一页,后面又花了很多的篇幅,来描述百姓的生活状况,要怎样提高百姓的生活条件,让生产者得到更多应得的,当然,这一步步,无疑是在割上层的血肉,甚至要损伤到皇帝自己的私人利益。】
完啦!天幕竟然直接说出来了!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只说了皇帝的私人利益,而没有说皇权……
【以及说是手札,那是因为这修仙手札,是真的是初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感觉,看,好多涂抹的痕迹,有时候甚至一页全是墨水,可以说除了第一页,后面都是从一片混乱中找到内容。】
那些应该是写出来,发现不适合给后人看的内容,有些东西,不教全,只会起反效果,而教全了……赌一个皇帝革自己的命?
睫毛如盖,掩住了姜衡的思绪。
其他人,只会觉得他晚年状态不好,想也不会联想太深。
【所以有些皇帝很难完整看完这一本手札,尤其是努力看了半天,结果还要损害自己的利益,就搁置了。
却不知,在后面,虽然仍旧潦草,但可谓是手把手教导一个皇帝,该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力。】
“糊涂啊!”
在家的宗室纷纷恨铁不成钢,虽然有些猜测弘德帝要损宗室补百姓,但前面视频也说了,海贸收益,他们也是占了大头的,到底是亲戚呢。
所以此刻,他们无不痛惜,恨不得自己看这本修仙手札,“你都是皇帝了,能损害你多大利益,你不还是皇帝吗?!你倒是看看弘德帝治下的江山啊!蠢货!”
弘德帝是为百姓付出了,可你倒是看看他得到了什么啊!
金山放眼前都嫌累不去拿,真是……无可救药!
[不是当了皇帝,才有了权力,能号令天下,而是天下人都信服你,你才能真正当好一个皇帝。
皇帝,掌控着最大的权力,同样,权责一体,也背负最大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是否有责,暂且勿论,但皇帝,必然是第一责任人,若天下混乱,民生多艰,百姓离散,这样的皇帝,纵然“辛劳”一生,也成不了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