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剧透我是太宗by织鹊
织鹊  发于:2025年09月25日

关灯
护眼

“你哪儿来那么多钱?”
军费的消耗可不是几百两银子就能完事儿的,怎么凑?
【郑无疾以为鹤仙用内帑,表示没问题,反正国库的钱不乱花就行,然后鹤仙发行了大梁第一次的“国债”。】
“国债?国家欠债?”傅尚书发出尖锐的惊吼,“殿下,怎么能让国家背债?!”
【于是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鹤仙以朝廷的名义向社会征集攻打倭岛的资金。】
“朝廷……向民间借钱?”
“这不乱套了吗?”
“国库的钱只有越用越少的,到时候哪儿来的钱还给民间?”
“殿下!您这是在损害朝廷的信誉啊!”
哪怕是知道了倭岛的结果,可弘德帝的操作,仍旧让这群老大人们大受刺激。
民间那更是惊呼声一阵一阵的,古有朝廷抢钱,如今朝廷借钱?这个借,会还吗?
【鲁王的外家是苏州商户出身,元泰一朝挂了个五品闲职,鹤仙登基后升成了三品嘉议大夫,听朝廷筹款,带头出资十万两。】
【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商人最不缺的就是钱,能用钱赌一个搭上朝廷的线,又有人带头,自然是赌了,也赌赢了。】
【此时的鹤仙虽然达成目的的方法野路子了一点,但并不会不顾实际真的为难臣子,甚至还会一起想办法,虽然把老大人们吓得不轻,但本质还是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儿,晚年就不同了,林相为何65就退休了?因为陪鹤仙搞了个大的,经不起折腾了啊!】
弘德十四年林朗都安安稳稳在左相位置没动一下,得多大的事儿能让在朝二十几年的丞相麻溜退休保安全?
朝臣们有点子慌了。

【弘德十四年,鹤仙不得不暂停变法,弘德十五年至二十八年期间:
立太子以释放信号,缓和君臣关系;
追封儒家圣人,同时加码法家地位,相互制衡;
对外收复失地后,将扎根族地极深的大世家迁移至边区;
推行海贸,发展海运,给予漕运压力;
扶持江南纺织等新兴势力,重塑江南商业环境;
科举考试逐步分科,算科,农科,工科,除传统科举外,招收技术型人才,儒学独尊地位大幅度下滑;
大力研发火器,投入军工生产,牢牢把控军队,提高军事实力。】
这就是弘德帝的慢下来吗?哪儿慢了?
东宫内,以杨乐安为首的,在东宫负责文字类工作的世家小团体连忙凑在了一起。
“我还记得天幕上的地图,边区,这是要我们去蛮夷的区域长住啊,这怎么能生活?”
“是啊是啊,北方草原冷死了。”
“岭南以南也好不到哪儿去。”
“西南更是偏远,还难走。”
杨乐安倒是稳得住,“我都没慌,你们怕什么?”
“莫非杨兄有法子?”
“没有哇,可是我们现在已经在东宫了,而且以殿下的性子,不会不给补偿的。”
几人面面相觑,好像,是这么个道理?大不了,苦一苦本家。
而他们的本家,各个皆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此刻,族人们却有些上火了。
脱离了本地,那可是一切都要重来,底蕴,有地盘的情况下,底蕴才有用。
这可比元泰帝让他们的小辈去贫困区域当官扶贫困难多了!
“当年汉武帝将豪强迁移至茂陵,如今……”
如今的豪强当然比不上西汉时期的豪强,碰瓷都不够,但他们世家,哎!弘德帝未免太看得起他们了。
而还没有科举的学子,许多都有些着急了,“完了呀,我算学差得要死,九章算术我都看不明白!”
“得抓紧时间背书了,越早考上越安全,谁知道以后怎么变?”
不少商人家庭则感觉迎来了希望,“算学,分科?谁有我们商人会算?”他们可是从小抱着算盘长大的!
家里的孩子读书比不上旁人,但算学一定不能差,等以后改革了,自家孩子考上的概率岂不就大了?
云南某地,周均在田坎上坐着歇息,观看天幕,看见农科,大笑出声,圣天子果真重视农桑!
不过科举开设农科,在他看来效果不如在经业书院开设农学专业,因为农业,是要实践的。
一个示意,周围便有同样农人打扮的绣衣卫上前,周均将他的观点一一说明,由绣衣卫传达。
【弘德二十八年,由林朗提议,朝廷下令,保留秀才户内可以免役的权利,但针对免交公粮的特权,改为免除自己名下及父母名下的赋税,一旦发现帮忙挂名等行为,除去秀才功名。】
“什么?”
各地的士绅都急了,这可不单是针对秀才啊!
而且,都开始对秀才下手了,那之后呢?
“这怎么可以?穷秀才穷秀才,朝廷这是不让秀才活了啊!”
关系到自己,分明是几十年后的事情,现在的秀才们却一个个都闹腾了起来,纷纷往县令,知府等府衙中去,准备发表自己的意见。
元泰帝莫名有些欣慰,还是张弛有度的,没有一下子打死。
其实说白了,穷秀才,那是对比举人,对比官老爷,对比富商,是秀才自己还要去交际,实际上,秀才的收入和补贴,对比普通人,也算得上富了。
【未继续考取进士,也未担任官职的在乡举人,无论是否继续考取科举,五年一次复核考试,复核未通过,取消举人功名,降为秀才。】
一众士绅,脸都绿了,这就是在明晃晃的针对他们。
一些考上了举人就摆了的学子,更是天都塌了,就连姜衡师兄葛元龄都脑袋空白了一瞬,不过葛元龄想得开,也无意官场,几十年后的事儿,与他没有关系,就算提前几十年,大不了降为秀才,家里也亏待不了他。那叫一个摆得明目张胆,理直气壮。
但靠着举人功名在本地只一味享受权力的,早已丢下书本的,就不一样了,这是要他们的命啊!
朝堂的官员一个个脸色复杂,唯有一点相同,那就是庆幸,好在与自己无关,早上岸就是爽。
偏偏,天幕还在继续:
【除此以外:乞骸骨的官员可以回族地养老,但不得参与地方的团练,税收,司法等管理;
若在朝期间有违法犯纪等行为,暴露后退休不享有豁免权,终身追责;
退休官员去世,朝廷会派遣医师判定是否正常去世,并有专人查探退休前后家族土地是否无序扩张。】
这下,官员也庆幸不起来了,怎么退休了还不能安稳了?
您这是让那林朗把整个朝堂都给得罪了啊!难怪不能在朝堂待了。
对士绅出手就罢了,他们这些京官日子也差不到哪儿去,不过是少亿些孝敬,可这终身追责,谁能保证自己庇护的人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且退休了,万一政敌诬陷岂不是麻烦?
这样了,为了身后一个清名,谁还敢轻易保那些乡绅?士绅乡绅都少了靠山,更别说依附士绅的地主豪强了。
但天下这么大,您一味压制士绅,地方治理得过来吗?
【弘德十二年,林朗主持变法,最后君臣不得不停止变法,这样的变法失败情况下,林朗能继续一人之下,担任左相,一个是因为除了变法,其他官员找不出林朗的问题,另一个就是简在帝心,还在朝堂的官员心里有数,生怕把军权在握的鹤仙真的逼疯。】
“不如说空了大半的朝堂让他们害怕了。”
【弘德二十八年,林朗再次给了朝堂一个大大的惊喜。
更让朝臣没想到的是,他们以为林朗这个时候应该与他们接招,但林朗不仅不接招,圣旨一发,林朗直接乞骸骨,表示我这个当丞相的,都不怕终身追责,你们怕什么?】
【更绝的来了,鹤仙将这件事交给太子负责主持。】
“啊?”
老七赵王人都懵了啊,这操作也太……
“你这,太子你这……”你这夺笋呐,你这不是故意欺负我儿子吗?
姜衡就像是听不明白赵王的暗示,“咳咳,太子总是要历练的嘛。”
元泰君臣齐齐唏嘘,立太子是为了平衡朝局,结果转头就在科举上搞事,就差明说不喜太子了。
人家太子老实了十来年,转头又给太子扔一个烫手山芋,您这太宗的太子,也不太好当哈。
楚王没忍住小声道:“二哥运气比桓侄儿好,废太子比废帝好听多了。”而且这太子当的,还不如二哥这个废太子呢。
晋王咳咳两声,让老六注意些,让父皇和九弟听到了,都没好果子吃。
他算是看明白了,怪不得父皇让九弟当太子呢,人俩才是一路的,他们这种实心眼的,还是不惹人嫌了。
【鹤仙本就表达了对太子的不满,朝臣也知道当初立太子是不得已,心知这次太子要是办不好这事儿,鹤仙就能名正言顺废太子。
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出血支持太子扶持新政呗。
毕竟在他们看来,熬吧,等太子继位,总会有好日子的。】
“九弟在诛心上,向来不会让人失望,”安王对大儿子感慨道,“再给桓哥儿送点玩具过去吧,这孩子天幕中过得也不容易。”
以前倒是误会这孩子了,虽然不算聪明,但也确实倒霉就是了。
【朝臣忍着委屈在推行新政,而林朗在干嘛呢?鹤仙在皇宫里改造了一个道宫,让林朗和他一起修道,这是明面上。】
明面上三个字,让元泰帝彻底放心了,还好,还好,他就说嘛,作为一个皇帝,弘德帝再沉迷修道,也不该忽视手中的权力才对。
【实际上,林朗监察处理着军队后勤相关,负责军中与朝廷有交接的部分,严格把控军队没有外人插手。】
这是吃了弘德十四年的亏,防着呢,所以……
“弘德帝这是还没有放弃清丈土地。”
不止朝臣看出来了,就连民间,也有聪明人看出来了。
【而左相这个一人之下的空缺,鹤仙却并未将右相给升上来,而是直接提拔刑部尚书陈召棠为左相。】
“陈召棠?”
“陛下,殿下,如今官员与进士之中,未有此人。”人形数据老天官直接给答案道。
在朝堂混了二十来年就到了刑部尚书的位置,左相的位置,是个能得弘德帝欢心的人才。
且,以弘德帝将荀子拨给法家的动作来看,这个陈召棠,应该是法家在朝堂的代言人。
【自陈召棠任左相,朝堂一改之前林朗在时的风气,变得严肃了起来。
林朗能周旋在君主与朝臣之间,缓和君臣关系,端水下官,以温和的手段达成目的,陈召棠不同,严格践行着法不容情,朝堂氛围,变得有些紧绷了起来。】
丞相的作用不就是平衡君主与臣子的矛盾吗?这个陈召棠显然做不到这一点,那就是……弘德帝有意为之。
年轻的官员随着天幕的讲述,心情跟着起伏,跟着担心,老一辈的,早就从蛛丝马迹中,琢磨帝王的真正目的,这于他们而言,早已成习惯。
【朝臣倒是有不堪忍受的,想找鹤仙诉苦,然后就被鹤仙抓进了道宫,被迫与鹤仙论道,待出了道宫,脑子里就只剩下要劝谏君主勤政了。】
【所以再说一句,咱们鹤仙文学水平真不差!能和文官打得有来有回呢!】
众人:……
咋的,他们太子殿下只是爱玩儿一点,怎么就文学素养差了,还要提这么多次。
“东宫不是有好几个拽文的吗?要我说,干脆给太子代笔几篇得了。”
“……”
“虽然你们武将向来不靠谱,但这次……说得有点道理。”
姜衡:?
“孤觉得,把孤早年逃课的记录删了就行。”
袁老尚书又一口气差点没上来,殿下糊涂啊!这不是送上门给史官出名吗?!
史官:……
【朝臣就这样憋屈地过了两年,两年后,更苦的来了,绣衣卫指挥使许鸿调任户部右侍郎,再次负责土地的清丈。】
“啊?”
“绣衣卫指挥使能转户部侍郎?”
“殿下,这,没有这样规矩啊……”
绣衣卫这,这弘德帝这是在用酷吏来施行变法!
这样的朝堂,能平稳下来就怪了!
可偏偏,弘德帝手中军权稳固,比十多年前更加稳固,这样的朝堂,其实某种程度上,只要与弘德帝的执政理念相悖,就像极了汉武后期的朝堂。
“许鸿,姓许。”元泰帝对那些官员的下场不关心,对天幕点出来的人才关心。
姜衡也更关心这个,“应该与武定侯相关。”无论是绣衣卫指挥使,还是负责变法,都必须是心腹。
可惜,现在的许家还没这个许鸿,估计是武定侯的儿孙了,急不得。
【要不说专业人做专业事呢,绣衣卫指挥使转行负责清丈土地,探查隐田,这是转行吗?这是专业对口了啊!】
终究还是成了。
无数有隐田的家族心想。
清丈土地的下一步,便是改税法了吧?
【又有陈召棠全权配合,这变法,注定阻拦不住。】
【只是这次,或许是看到了鹤仙的决心,或许是绣衣卫的威慑,也或许,是这些年来,官方海贸的收益,鹤仙将其中部分,用在了提高官员的待遇上,算上海贸的分成,大梁官员的正经俸禄,已经算是诸朝最高,也不太好意思全力反对,故而这次,有针对,但相对而言,算是顺利,变法,成功了。】
诶?一众官员瞬间就精神起来了,海贸的收益,弘德帝竟然拿出了分成给朝臣,而且,看样子还不少,诸朝之中俸禄最高,关键是正经途径的收益!
晋王突然好奇,“朝臣都有了,我们宗亲有吗?”
“弘德十四年后,九哥先稳定的肯定是宗亲,”鲁王好歹也在姜衡身边长大的,“海贸收益,不出意外,国库占大头,九哥自己一部分,然后是宗亲,最后是朝臣。正经收益多了,朝臣再贪,那就是自己找死了。”
【不过朝堂上,参奏二人的折子也还是愈发多了起来。】
【终于,弘德三十四年,陈召棠卸任左相之职,乞骸骨,加封太子太保,许鸿卸任户部右侍郎之职,加封太子少傅,回武定侯府给武定侯养老了。】
【鹤仙也终于正常上朝了,原来的右相,终于升任左相。
就在朝臣以为,好日子要来了的时候,一纸诏书,广宁侯回京,无任何衔接,任右相。】

他们在这一刻,默契的只有一个想法,这个左相,到底是谁?
他们早已知道了广宁侯是何人,也早就明白广宁侯这个右相只是一年过渡,所以,把右相升左相,只是给人家广宁侯占坑罢了。
好惨一丞相,头顶的左相好不容易退休了,结果被空降,空降没了,最后还得为年轻人让路。
【鹤仙和左相亲自带广宁侯熟悉政务,鹤仙为此甚至老老实实上了一年的朝,就在朝臣放松警惕的时候,左相乞骸骨,广宁侯任左相,总揽朝政,鹤仙重新回道宫修炼。
逢五一次的早朝,鹤仙一个月能只上一次,其余时候由太子监国,左相辅政,但有个问题,太子称广宁侯师兄,广宁侯能朱批,太子只能提建议,监国的到底是谁啊?】
鉴正堂,蒯谌殷勤地给小扶光满上一杯果茶,“您老喝茶。”
杨乐安没眼看,“小孩子家家的,给他喝什么茶,果汁就行了。”
元泰帝对比了一下自己的两任太子,和弘德帝的太子,这一对比,自己简直是绝世好父亲!
【朝臣除了早朝,几乎很难见到皇帝,臣子劝谏皇帝勤政,勿要学秦皇汉武求仙的折子,均被压了下来。】
【莫说臣子,太子要见皇帝一面也难,也就太孙见鹤仙还相对容易,太子这才能稳得住。】
“不是说是圣天子,明君吗?这行为也不像啊?”
“笨蛋,人圣天子在为了百姓和贪官对抗呢!”
“是吗?对抗需要修仙吗?”这不对吧?
“我觉得就是老了昏了头了。”
“你可闭嘴吧,别什么都说出来。”
也就是现在皇帝不是暴君,要不然这言论,哪儿能这么轻松。
“老十,你能看出这是哪一出吗?”
面对哥哥们的目光,老十挠了挠头,也有点拿不准了,“有了徒弟,可以偷懒了吧?”
【这时候,就有官员另辟蹊径了,陛下,您不是要修仙吗?微臣对这也略有涉猎,进献道长,琢磨青词,主打一个佞幸之臣,鹤仙对此什么态度呢?真召见了!】
【一时间,朝堂上广宁侯坐镇一言堂,真正的君主在道宫与佞臣论道,就这样一两个月,鹤仙甚至开始给这些臣子赏钱赏宅子了,佞臣当道了啊!】
朝臣紧张地望向元泰帝,陛下,您管管太子!这可不能跟着学坏了!
姜衡神情无辜。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好哇,陛下年纪大了,果然开始放纵了!
一时之间,忠心耿耿的臣子被挡在道宫外,与广宁侯一起兢兢业业支撑朝堂,心思不正的奸佞则逢君之恶,企图趁机走上人生巅峰。】
【直到某一天,有个叫庖袆的幸臣,收了底下人孝敬的田产,被放在了鹤仙的案头,鹤仙终于终于上了朝,所有以修道试图惑君的臣子,全被查抄了个底朝天,有连带关系的,也没放过,一并查办。】
朝臣放心了,合着是钓鱼执法,不是老年昏聩了,君主脑子还在线就行,脑子还在线就证明行事会有度,不会乱来……吧?
【此时的大梁,已经是四夷臣服,万国来朝,四方边域等待开发的区域很多,朝廷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于世家等大族前往,也是支持的,朝臣族人想去,同样可以,只要有胆量,有的是田。
且海贸利益巨大,国库占一半,其次鹤仙和宗亲,然后便是按照官阶给朝臣相应的股份福利,这些利润,完全足够地多的朝臣按照田亩交税,并且还能剩下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贪污的臣子,可谓是在鹤仙的雷点上蹦跶。】
“所以官位还是要做大!”
“这不然呢,俸禄不也是分级的?这太正常了。”
【插一句,如今的东北黑土地自然是粮仓之地,可在当时,东北是真的冷,少有人愿意去,鹤仙看没人去,这不行啊,就给臣子们说:东北这块地,是块好地。
这不算是暗示,几乎是明示了。
心腹二话不说,直接派遣族人前去开荒,其余臣子心知鹤仙的意思,但去开荒,难呐!
去,得圣心,但是家里开销注定哗哗掉,不去吧,别人都去,上司或许记不得哪些人去了,但一定记得哪些人没去。可开荒的难度太大了。
最后,去了的,后辈那叫一个幸运,不去的,嘿嘿,也没什么大事儿,不过是后人少福罢了。】
朝廷众臣眼巴巴看着姜衡,就差把姜衡看出一朵花。
一次倭岛是巧合,两次东北黑土地呢?
再抬头看着天幕,这就是得天所授吗?
“东北?”
“那地图好像是,关外?”
“嘶,那好冷。”
“以后的粮仓,那地儿差不了。”
“你的意思是?”
“开荒!”
“十来年,怕是二三十来年都开不出来。”
“我们世家在弘德朝也大不起来,倒不如主动一点,给太子那儿留个好印象,也给后人积福。”真正的世家,本就要有传承的责任和担当。
开荒,也不是谁都有能力开的。不然弘德帝为何要迁移世家在边域呢?
“现在那儿可不安稳,北蒙还没消停。”
“糊涂,又没说现在就要去,这事儿要朝廷组织,但我们态度也要有,传信给京城,越早表态越好,听说太子喜欢孤本,再献上些孤本去。”
“是!”
【鹤仙也通过这一次钓鱼,顺势再清理了一波朝堂,之前敢于直谏,骂他骂得最厉害的几个御史,鹤仙也都予以升官和赏赐。】
朝臣安心了,弘德帝不是不让他们有地,而是不能有藏起来的隐田,田产的税朝廷必须收到,且海贸的利润都大方作为补贴发给他们。
说起来,他们其实并不亏,再不要命的反对变法,真就是被底下士绅糊了脑子,或者已经完全下不了船的。
这便是将蛋糕给做大了的好处。
【然而,就在朝臣以为,这是英明的陛下终于钓鱼结束,要回归正常的时候,诶,鹤仙又回道宫闭关了,朝政仍旧是广宁侯处理。】
【群臣你看我我看你,有人灵机一动,学着被嘉奖的那几位御史,上书劝谏皇帝,劝谏得那叫一个激烈,就差指着鼻子骂鹤仙千古难得一见的昏君了。
鹤仙能受这委屈?没有一丝丝迟疑,这位御史就被连降三级坐冷板凳了,主打一个朕就要快乐,都别管朕!】
现场的御史们冷哼一声,愚蠢,他们御史劝谏君王,也是有技巧的,像太子这种滚刀肉,啊不是,圣明的,劝谏也是绝对要讲理,温和着来的!
连君主的性格都没摸头就敢乱学,这不是茅厕里点灯,找屎吗?
【当我们翻开晚年的太宗日记,会发现日记之上,字迹相较于年轻之时更加凌乱,涂抹的痕迹也更多,黑色彻底看不清字迹的墨痕,也更多,一篇下来,几乎没有几个清晰的字,而从这些仅存的话语上来看,鹤仙晚年的精神状态,是真的不太好。】
朝臣几乎往上看元泰帝现在的模样,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这算什么?后人砍树前人暴晒?
你们把人家儿子逼得要疯了,人家可不会怪儿子身为皇帝承受能力不好,还不是撒气到他们这些臣子身上?
天知道,等弘德帝晚年,他们早入土了好吧?
【与朝臣,或者说与一切利益集团的,数十年的交锋,是真的让鹤仙感到疲惫。
当广宁侯这个徒弟回京,鹤仙日记写的是:终于可以休息了。
于是,鹤仙最后熬了一年,清理了一波朝臣,给朝臣发了一波疯上了压力后,便大胆的放了手,在道宫修仙放松,逗弄宗亲的小孩儿,主打一个有事弟子服其劳。】
“这这这……这对吗?”
朝政是能随意放手的吗?你是皇帝啊!你再累,你是皇帝啊!你徒弟也不是都教授太子啊!名不正言不顺啊!
可是,上面的元泰帝一身的低气压,没人敢这时候劝谏。
【最好的状态,其实是鹤仙安静修仙,一个月视朝一次把握方向,广宁侯日夜加班,朝臣勤恳工作。
可总有朝臣想要彰显自己的好名声去搅和鹤仙,这怎么办呢?
既然让朕不安生,那就都不安生吧!】
百官不忍直视,合着“好日子”是你们自找的啊?
不过他们大概也能猜出来原因,还留在朝堂的,不是一直受重视的老人,就是一心为国的清正之臣,亦或者——小年轻们。
前者觉得广宁侯经验不足,怎么能统领朝堂,中者纯为国家和君主名声考虑,这个是最难处理的,后者——后者要么被前者当枪使,要么空有一腔热血。
【于是鹤仙有了以下的行为:
场景一:隔三差五召集几个幸运臣子,与鹤仙一起论道,论道结束后,请明天交一份论道感悟上来帮朕修仙吧。
至于臣子原本的公务,那关元鹤真人什么事?公务不是广宁侯在管吗?】
“这不就是布置作业吗?”这是年轻的学生们。
“……”这是加班一年多的老臣们。
【场景二:臣子惹鹤仙不开心了,把太子召来问责,你是怎么监国的?再让太子手写一份自我检讨,并每次都要查重,不许人代笔,太子之后找不找人麻烦,鹤仙不管。
至于实际掌权的广宁侯,人家只是辅政的!关人家什么事儿!】
众人无言,您不觉得前后矛盾吗?合着太子就是背锅的对吧?您双标是不是太明显了?
安王不顾形象在家翻了个白眼,皇帝都一个死样,谁家太子都一样倒霉!
【场景三:清正的臣子劝谏鹤仙,试图让鹤仙修仙“防沉迷”,鹤仙转头跟人对着干,要么封泰山上的一颗松树为长青仙翁,要么转头让臣子给他设计一套新的道袍,还要让史官记下某某特意给君父献上道袍,这不挖臣子们的心吗?
次数多了,臣子迟疑了,不劝了,就上朝骂这些臣子白拿俸禄,根本不是真心忠于君父,连谏言都不敢谏言,臣子只能绞尽脑汁尽量委婉的劝,然后鹤仙又不听,说他们只知道拉踩君父,转头又不开心的给臣子找事。】
朝臣擦了擦汗,这……这不是故意折腾人吗?
元泰帝听着听着,都这样了,朝臣还只能被折腾,说明权力没有旁落,那就没有大问题了,孩子精神状态都不好了,放肆一点怎么了?
姜衡:又没炼毒丹给你们吃,老小孩儿不都这样吗?我甚至只是折腾你们加班,又没国事上乱来。
【但鹤仙放手朝政,折腾朝臣,与后面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一些皇帝不同的最重要一点,便是鹤仙放出的权力随时能够收回,且手握兵权。
纵然看似“摆烂”,精神状态也不太美丽,可鹤仙脑子是一直没有掉线的,折腾也不在政事上折腾。
广宁侯摄政,并未触及兵权相关,这一切都在鹤仙手里。
且即使是摄政,还有个比他更名正言顺的太子在。
鹤仙虽然没有掩饰不喜太子,但太子应该有的权力,却并没有剥夺,东宫禁卫也全部配齐,让朝臣和天下都知道,公是公,私是私,在国事上,只要太子不出错,太子始终是太子,下任之君,从而稳固国本,减少夺嫡带来的混乱。】
元泰帝不顾朝臣的死活,露出欣慰的笑容。
安王脸色则黑了下来,“呵,姜桓,废物!”
他当太子的时候,东宫禁卫都没全部配齐,结交朝臣也有风险。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