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掌柜by折吱
折吱  发于:2025年03月05日

关灯
护眼

阿笙肯定地点了点脑袋。
这下,方庆遥不由地疑惑了。
他既是没听错,亦没记错,莫不是那位老乡传错了话?
方庆遥对阿笙交代道:“阿笙,你先待在这,爹爹上去问一下船夫,看下一班客船大抵是什么时候……”
话尚未说完,手臂被阿笙的手肘碰了碰,阿笙抬了抬下巴,示意他爹朝前看。
方庆遥顺着阿笙的视线,瞧见了从站在船头的大哥方庆柱,以及拎着两个行李箱,站在大哥身后的两个侄儿。
这会儿雨渐渐地小了,只是码头风还是挺大大。
阿笙十分怀疑,他大伯跟他这两个堂哥就是因为雨小了,才肯出的船舱。
丝毫没有顾及过,下着雨,他跟父亲两个人要在这人来人往的码头寻人有多难。只顾着他们自己舒坦。
隔着挺远的距离,方庆遥撑伞热情地喊:“大哥!!”
方庆柱一身灰布长衫站在船头,扫过弟弟身上穿的墨绿绸衣,也朝弟弟挥挥手,唇角却是向下。
三弟就是运势过人。
当初那么多人进城逃荒,多少人乡亲死在了半道上,属三弟运气最好,搭上了一位厨子的马车,进了城。
如今更是开起了酒楼。
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
不过老天到底是公平的,可能三弟的运气在阿笙这用完了吧。
方庆柱不动声色地瞥了站在方庆遥身后的侄子,又眼露自豪地看了眼自己的两个儿子。
是个男丁又如何,模样长得俊俏又如何?
不过是个哑巴。
一个哑巴,又怎么能支撑得起一家酒楼?
方庆遥撑着伞走近,方庆柱眼底的嫉妒藏了个干净,
方庆柱脸上已是一脸和煦的笑意:“真是对不住了,三弟。下这么大的雨,还麻烦你同阿笙出来接我们。”
方庆遥忙不迭把伞往大哥方庆柱的头上撑了撑,伸手扶了兄长柱下船,“大哥你这是说的什么话?都是一家人。有什么可麻烦的。”
视线落在大哥身后,跟着他们一起的两个侄儿,又是一脸的惊喜:“呀!方永、方骏都长这么高了?!都是大小伙了!你们没带伞吧?最近这天气总是出门的时候还是艳阳高照,不一会儿就狂风大作,说下雨就下雨的。
乡下来城里一趟路途远,路上耽搁的时间也长。
我猜你们出门时,可能未必会想着带伞,就多带了几把出来。没想到还真的派上用场了。”
方庆遥絮絮叨叨地说着,转过身,喊阿笙把手里的伞给两个哥哥。
方庆柱见了阿笙,和蔼着神色,主动同阿笙搭话,笑呵呵地道:“好长一段时间没见,我们阿笙是出落得愈发俊俏了。阿笙过了年,都十七了吧?订了亲事没有?”
阿笙疑心,他大伯是成心的。
爹爹分明在先前的回信里头,提过为他相亲的事有多着急上火。
阿笙把手上的伞递给两个堂哥,腾不出手来比划,只抬头看了一眼大伯。
眼神谈不上轻慢,反正同热络没什么干系,方庆柱只觉得这胸口莫名堵得慌。
方庆遥可还记得阿笙“肖想”前都督府千金的事儿呢,这会儿也是有苦说不出,只好道:“快了,快了。大哥,我先带你们出去坐车。”
方庆遥在前头领路。
方庆柱没想到前几个月还在回信当中,跟他诉苦,说阿笙的亲事总是迟迟订不下来,这一眨眼的功夫……竟是快了。
方骏比阿笙还要大上十个月,他前年就闹着要娶媳妇,爹爹不肯,说没有绕过哥哥,弟弟先看亲的道理,会被人家笑话,就这么一直拖着他。
真逗,还关心阿笙订亲了没有。
怎么不关心关心他亲儿子呐?!
还是三叔对阿笙上心!一个哑巴,都这么忙乎地给阿笙看亲。
方骏对阿笙是又嫉又羡,当即酸溜溜地道:“爹,人家阿笙可是酒楼的少东家,不愁没有姑娘喜欢。是不是啊,阿笙?”
说着,落后一步,转过脸去捏走在后头的阿笙颊边的嫩肉。
方骏的力气大得吓人,捏人脸可疼。
阿笙小时候吃过亏,没等方骏碰着他的脸颊,身子便往后退了退,把伞夹在脖子上,打了个手势,“还成吧。是挺多姑娘喜欢我的。你呢?喜欢你的姑娘是不是一大把?”
打完手势,眼睛便眨巴眨巴地,等着方骏的回答。
方骏力气大,个头却没那么高,他打小贪玩,皮肤晒得黢黑黢黑的,瞧着就像是一只黑熊,还好吃懒做,实在不是姑娘会喜欢的。加上家里穷,不要说是喜欢他的姑娘没有一大把,就是一个半个的,也没有。
要不然,方骏也不会着急着,要爹爹给自己娶亲,实在是没有姑娘主动肯跟他。
阿笙是不知道村里的姑娘都喜欢什么样的小伙子,不过他知道城里的姑娘中意什么样的对象。
姑娘们喜欢家世好、模样过得去、人品也可靠的小伙,村里的姑娘可能对家世的要求没那么,但模样跟人品定然也是看的,方骏反正是一样不沾,会有姑娘喜欢他才怪。
方骏本意是为了埋汰阿笙是个小哑巴,肯定没什么姑娘愿意嫁他,没想到反被给气了个够呛,憋红了一张脸,好半天说不出话!
方永拎着箱子,走在最后面,对方骏跟阿笙两人小孩儿式的“口角”一点兴趣也没有,他好奇地四处张望着。
看着码头上的人来来往往。
不愧是城里!
仅仅只是一个寻常泊船的码头都不知道比乡下要大多少倍!
一行人往码头外走去。
“嘭——”地一声,什么东西掉落在了地上。
一开始,人们以为是某个工人失手,背上的货物掉地上了,待至有人发出惊呼声,才知道原来是有人晕倒,摔在了地上。
阿笙是亲眼瞧见走在他前面的那个老伯,背着个包袱,摇摇晃晃地往他们这个方向走来,一副快要摔倒的模样。
没等他上前询问老伯要不要紧,老伯便忽然晕倒在了地上。
老人太瘦了,身上衣服都打的补丁。
路过的人看个几眼,就又都撑伞走开了,没人敢上前去扶,甚至不少人瞧见了,远远地便避开了。
去年冬天,有外乡的难民进城,带来了传染病,死了好些人。
以致城里人现在看见这些个做外乡人打扮的穷人,就怕得要紧。
就算是这老人不是难民,也没病,面黄肌瘦的,一看就知道长时间没吃饱过,饿坏了,才会晕过去。
在这动乱的年岁,即便像是符城像这样相对稳定富庶的地方,也有人因为饥荒晕倒的,尤其是在码头这样鱼龙混杂的地方,一两月内,也难免会发生几起饿晕过去的事情。
要想救人,免不了得给人一些吃的……
这年头,大家的口粮都还很吃紧,也没那个余力,去救济一个饿晕的老头。
阿笙撑伞跑上前。
他蹲下身,将伞撑住老伯,自己大半个身体淋在外头。
阿笙刚要轻拍老伯的肩膀,看能不能把人给唤醒,没等他的手臂碰着老伯,便被随后赶来的方庆遥给一把拉开了。
方庆遥压低了嗓音,“你不要命了!”
方庆遥倒是不缺老人几口吃的,可他也担心……老人身上会有什么传染病。
阿笙是鲜少对爹爹动气的,这回难免有些生了气。
开春以后,传染病就止住了,再一个,他同医馆的马伯伯交好,去年末,马伯伯教过他一些如何防止转染的法子,比如跟病人接触过之后,要勤洗手什么的。现在医馆也都有了药,鲜少再出过人命。
这些爹爹也都是知道的。
阿笙抿起唇,给爹爹打手势,小脸严肃:“爹爹,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爹爹!”
阿笙加重了手势的力道。
方庆遥也知道,自己方才“小器”了,可他就阿笙一个独苗……难免会不放心。
他想起自己曾经也因为逃荒饿晕过去过,也是被人恩人给救了,方才有的今日。
方庆遥像是下了决心,他握住阿笙的手,“爹,爹陪你一起去!”
反正要是阿笙出了什么事,他也不用活了!
阿笙愣了楞,眼露犹豫,不太想爹爹也随自己一起冒险。
阿笙刚要打手势,表示他自己去就好,就见大伯把爹爹给拉去了一边,“不是,庆遥,你要上哪儿去?你不要告诉我,你要去扶那个老头啊!
你没看见他瘦得就只剩一副骨架了啊?他要是能醒来自己走也就算了,万一……万一人醒来了,可走不了,怎么整?你再给人送回家去?还是送医馆里头去?不管是送回家还是送去医馆,都少不了使钱吧?
你嫌钱多没处花?”
方庆柱不知道去年岁末符城闹瘟疫的事,可他也知道这年岁,救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麻烦!意味着自找苦吃!
劝了大的,又转过头对小的道,“阿笙,你也听大伯的……”
雨又渐渐地下大了。
阿笙没功夫听他大伯把话给说完,他朝爹爹打手势,让爹爹带大伯还有两个堂哥先回去。
他一个人蹲下身,把老人给搀扶起来,放他背上。
方庆遥欲要上前,被阿笙给摇头制止了。
酒楼离了爹爹不行,爹爹不能随他一起冒这个险。
方庆遥看懂了儿子的眼神,眼眶都是红的。
他能说什么呢?
他把儿子教得这般善良,又这般孝顺,方庆遥粗着嗓子,“那爹爹去给你叫辆车,总行了吧?”
阿笙这才咧开嘴,笑了。
方庆遥鼻尖一酸。
他们这会儿临街不远,方庆遥让大哥还有两个侄儿稍微等一下自己,去马路上给儿子叫了辆车,吩咐阿笙把人送去医馆,回头要是突发个什么事,再让医馆的人给他传口信。
阿笙扶着老人家靠他自己肩上,朝爹爹点点头。
方庆遥见阿笙坐车走了,这才急急忙忙往回去跟大哥以及两个侄儿汇合。
方庆柱可是什么都瞧见了,“庆遥,你这心可真大。你真不担心,回头那那老伯醒了,赖上你们?”
那么点钱财对方庆遥来说还真算不得什么,他现在最担心还是阿笙的安全,心里头直祈祷那老伯千万不要得病才好,只是这话对大哥是万万说不得的,避重就轻地道:“阿笙说得对,人命关天,我们不能不救。大哥,我先带你们回去吧。”
阿笙带着老伯去了医馆。
医馆就开在长宁街,无论是大夫还是伙计都熟悉阿笙,也都能看得懂他的手势。
阿笙付过车资,背着老伯走进医馆,就有伙计跑上前,帮着一起扶到问诊室里头的榻上,另外有伙计去喊来马大夫。
大夫给看过,检查了下身体,跟人们猜测得差不离,老伯没什么病,就是长时间没什么食物进食,饿的,体力支撑不住,才会晕死过去,没传染病。
大夫给喂了一点糖水,让伙计替老人身上的湿衣服给脱了,以免风寒入体,又另外让伙计去煎了药。
方庆遥每逢阴天下雨,手臂疼,便是阿笙去医馆找马大夫开的药,阿笙同马大夫也熟。马大夫免不了问这老伯阿笙的谁,阿笙就照实“说”了。
马大夫听了之后,感慨了一句:“你倒是好心……这老伯就是饿的,估计等会儿就能醒。你把人放我这就行,回头等老伯醒了,我雇个人,送他回去。也算是你我一起做件好事。”
马大夫让阿笙把人放他这,也是为了阿笙着想。
这老伯年纪这么大,谁也不知道醒了以后会是个什么光景。
人不可能赖在医馆不走,但有可能会赖上阿笙。
阿笙到底还年轻,马大夫想到的那一层,他自是还没想到过。听说老伯没什么事,又听说马大夫会雇人送老伯回去,阿笙大大松了口气,他给马大夫比谢谢。
马大夫哭笑不得:“谢什么?你同这老伯也是非亲非故的。你也赶紧回去吧,你看你,身上都湿了……赶紧回去泡个澡,不要感染上风寒了。”
阿笙点了点脑袋,高兴地谢过马大夫的关心。
阿笙从医馆出来,没立即回家,而是回了趟店里。
想知道二爷今天有没有点过外送。
虽说,这天底下未必有这么巧的事。
心里头到底是记挂着二爷。
这天底下就有这么巧的事。
阿笙刚踏进店里,后头大力就追了上来,在他后头喊,“少东家——”
阿笙听见有人喊他,转过头,见是大力,弯着眉眼,同他打招呼。
大力刚从春行馆那边回来,手里头拎着食盒。
他收拢了春行馆那边给他的伞,抬起头,见阿笙身上都是湿的,吃了一惊,“少东家,您不是随东家去码头接大爷去了吗?怎的……全湿了,你们没带伞?”
阿笙没说自己在码头救了个老伯的事,这事儿说来都长,何况他还没法说,比划起来就更费劲了,索性顺着大力的话,点了点脑袋。
他见大力从外头回来,手里头又拎着食盒,笑着问“问”,大力打哪儿回来。
“我刚从春行馆回来呢……”
阿笙呼吸一促。
二,二爷今日当真点过外送?
大力低头从衣衫里头掏出一封信,递给阿笙,“对了,少东家,给,这是二爷托我转交给您的信。“

阿笙外衫几乎湿透,头发也有几缕在滴水。
他的伞在他扶老伯上车后,爹爹递给他了,可被他落车上了。
济和堂就开在长宁街上,离长庆楼不远,阿笙是跑回来的。
他这会儿连指尖都沾着水。
阿笙疑心,会不会是大力听错了口信,或是这当中有什么误会。
二爷,二爷那样的身份的人,怎么可能……怎么可能会写信给他。
“少东家?”
大力见少东家只瞪着一双眼睛,直愣愣地盯着二爷的这封信瞧,也不伸手把信拿过去,很是有些二丈和尚摸不着头,便又将信往前递了递,疑惑不解地道:“二爷的信,您不看吗?”
看,看的!
怎么可能不看!
阿笙指尖都是湿,头发也在滴水,哪里舍得碰这封信。
他这会儿心跳得厉害,总觉得自己似是在梦里。
要不是大力就在他面前站着,他指定掐自己的大腿一把。
阿笙打着手势,一瞬不瞬地盯着大力,“二爷托转交给我这封信的时候,可有说了什么?”
大力摇摇头:“没说什么。就是托我将信交给您。噢,对了。二爷今天还问起您了。问怎么今儿没见到你。”
阿笙的心霎时鼓胀得厉害。
二爷……二爷今日问起他了?
“少东家,那这信……”
阿笙恨不得拉大力再多问一些细节,可他看得出,大力刚从外头回来,有些累了,且大力的衣衫也有些湿,这会儿应当是想进去休息一下。
阿笙便不好再缠着大力。
他想让大力替他把信给拿去账房,又忽地想起,一般伙计是不能进账房的,就着急地用手收拾比划着,让大力替他先把信给他放柜台上。
担心就这么放着,会被风给吹落,打手势,提醒大力,记得拿东西压一下。
店里头只要是稍微在长庆楼干过一段时日的伙计,大都能看得懂阿笙的手势。
可这回阿笙心焦,手势很快,动作又有些复杂,大力只能大致瞧出少东家似乎是想让他把这封信先给放账房,可少东家又比划了柜台,还有旁的什么,看得他实在是有些糊涂,只好开口道:“少东家,您,您比划的慢一些……我,我没看太明白。”
阿笙轻咬了下唇。
他是向来不太在乎自己是个哑巴。
总归哑巴已经是事实。
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活须活尾的,不比什么都强。
这回难免有些着急,怪自己怎么就是个哑巴!寻常人紧张最多只是话都说不利索,他却压根连话都没法张口去说。
阿笙心里头发急,可这会儿只好放慢了速度,动作也尽可能比划得明了一些。
这回大力总算是看明白了,“给您放柜台上,再找个什么东西压一下,以免被风吹走,是么?”
阿笙打手势的动作一停,用力地点了点脑袋。
大力哪里知道阿笙是生怕把信给弄湿,只当少东家是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要回账房的休息间去换衣服,暂时没工夫看信,这才让他把信先给放柜台上。
“那行,那我给您放柜台上。”
大力将伞放在门口的水桶上,手里头拎着食盒,往里走,将二爷的这封信给放柜台上。
方庆遥平时用来压账本的镇纸就放在柜台边上,大力拿过镇纸压在信上。
掌柜的今日不在,账房柯先生今天帮忙收钱,结账。
柯先生站在柜台后,低头拨弄算盘。
纳闷大力拿镇纸干嘛,抬头看了一眼,镇纸下压着一封信。
柯先生当即被信封上的一行用行楷所写的“阿笙亲启”四个字给吸引了注意力。
笔锋清逸,笔力遒劲。
一看就知道是个书法行家,寻常人绝无这样的功底。
柯先生惊诧,少东家何时结识这样一位人物了?
对寄信之人的身份起了好奇之心,柯先生放开了算盘,将镇纸挪开了一些,去看信封上的字。
除却写着“阿笙亲启”,左下方赫然以同样遒劲清隽的笔力写着“谢南倾”三个字。
南倾……
柯先生在心里头默念这两个字,莫名觉得南倾这名字有点熟。
柯先生心中蓦地一惊。
南倾不是……不是春行馆那位的字吗?
柯先生将信封上的镇纸完全挪开,刚要再将看得仔细一些,信封被从镇纸下端给抽了走。
阿笙在店里,找了一块干净的布,随意擦了擦身上的头发同衣衫,唯有擦拭手时,擦得格外地细致,里里外外,擦净了水渍,又丢仔细看了看,确手上没有任何的脏污,这才将手里的布给放回去。
回转过身,便看见柯先生似乎要拿他的信去瞧。
阿笙三步并两步走上前,从镇纸下方抽走了他的醒,给柯先生打手势,表示这是写给他的信。
柯先生见着阿笙湿得这般厉害,也是吃了一惊,不过他现在顾不上问阿笙为何湿这般厉害,见他有些紧张这封信,哭笑不得,“我知道这是你的信。信封上写着呢。”
说着,柯先生语带试探,“阿笙啊,你同那位谢二爷,什么时候这般交好了?”
那位二爷的风评可不好。
呼朋唤友,听戏逗鸟,妥妥一个游手好闲的二世子。
最为重要的是,谢二爷寻常就喜欢到那梨园去,日常同梨园那些戏子欢饮达旦。
听说由他出资养在拾翠园的伶人就有好几个。
传闻是个荤素不忌的主。
柯先生一面心里头怪自己切莫要多想,以那位的权势财力,要什么妙人没有,何必招惹一个酒楼的哑巴少东家,另一面瞧着阿笙白净俊俏的脸蛋,心里头又实在忐忑。
阿笙相貌实在好看,谁能知道那帮公子哥,会不会人就是有什么奇怪的癖好,譬如就喜欢哑巴安静,不吵人呢?
阿笙听了柯先生的话,陡然瞪圆了眼睛。
交,交好?
二爷什么时候同他交好了?
柯先生一看自家少东家这副比他错愕的样子,想着兴许真是他多心了。
前几天掌柜的才因为阿笙肖想前都督府家的千金着急上火,还痛斥过过少东家,少东家哪里会同那位有什么瓜葛。
到底还是有些不放心。
阿笙对那位无意,可不代表那位是个坦荡人,柯先生不着痕迹地打探道:“二爷以前可曾给你写过信?”
阿笙手里头捏着信,打手势,“先生莫要取笑我。”
他是什么人?
以二爷的身份,这回竟给他写信,已是破天荒。这种是,应当是只此一回,哪里还会有什么“以前”、“以后。”
柯先生进一步追问,“二爷怎么会给你写信?你觉得这信里头会写了什么?”
这阿笙哪里猜得到?
至于前一个问题,二爷给他写信这事,他自己到现在都还跟做梦似的。
阿笙摇了摇头。
柯先生欲要再问,阿笙是真等不急了,他想知道二爷究竟在心里写了什么,打了个手势,拿着信走了。
柯先生坐在椅子上,看着阿笙的背影,无奈摇头。
这孩子,什么时候性子这般急了,他还没问完呢,就这么走了。
阿笙回了休息间。
一只手把房门给关上。
后背抵着门扉,阿笙低头去看手里头的信,仔仔细细地确认过好几回,信封上的确写着“阿笙亲启”这四个字没错。
阿笙得心跳顿时就跟戏台上敲得那锣一样,耳朵都被震得嗡嗡的。
仅仅只是信封上的这四个竖行的字,阿笙便瞧了一眼又一眼。
阿笙是见过二爷写的字的。
笔力遒劲,清逸风流。
他有时送吃的过去,二爷就在书房里写字、画画。他还见过有人带着重金,想要上门求字的。
可他从没想过,有一天,他也能得到二爷写的字!
信封口是粘着的,得撕开。
阿笙没舍得破坏信封口,他在桌上的抽屉里找来了一片平时用来裁纸的小刀片。
把信封放桌上,阿笙弯着腰,屏住了呼吸,动作轻巧地,小心翼翼地将粘在一起出的信封口分开。
手抖得厉害,进度格外地慢。
好在最后总算是成功了!
心跳得震天响。
阿笙将刀片给放回一旁,轻颤着,从里头取出信笺。
忽地,里头有什么东西,掉在了地上。
阿笙下意识地慌忙去接,没能接住。
那张纸掉在了桌面上。
阿笙低头去,愣住了。
竟,竟是一张戏票?

二爷给他的信封里,怎会夹着一张沈晔芳的戏票?
是,是二爷的朋友送他的,二爷手里头有富余,便也赏了他一张么?
连同信笺和戏票一起夹在左手指间,右手拿着信笺上方,阿笙迫不及待地低头去看二爷信中的内容。
竟是真的被猜对了!
这从信封里头掉出的戏票,真是二爷赏他的!
虽说,二爷在信中的原话是,上一回他做的杏仁奶酪以及其他甜点都很合他的心意,特以戏票作为答谢。本欲当面谢他,不期这次未能见到他,戏票又有时限,故只好将戏票装信托大力转交于他。
答谢两个字已经是很给他抬脸了,长庆楼本就是做的吃喝的生意,哪里还需要二爷以戏票酬谢。
二爷客气,礼数这般周全,他却不能当真以为自己同二爷平起平坐,真同人家交上朋友了。
在阿笙心里,这戏票无论如何,不能算是赠他的,是二爷人好,赏识他。
总之,都是二爷真诚待他的一番心意!
将信上的每个字都逐一逐一地反复瞧过,阿笙心跳得似那戏台上行军的击鼓。
将信笺连同戏票一起宝贝地放回信封,欲要把信封揣进衣衫,低头瞧见了外衫上的水痕,忙止住了手。
把信封放桌上,先去把衣服给换了。
及至换衣服,方后知后觉地生出一股冷意。
身体冷得狠狠打了个哆嗦。
却是一面脱衣,一面傻笑。
换好衣衫,忙不迭去取过桌上的信,如同怀揣着这个世间最为价值连城的宝贝,将信贴胸放着。
手隔着衣衫,捂着胸口的信,咧开嘴笑。
阿笙到底年轻,火气旺。
淋了这么一场雨,身体也未有什么影响,第二日还是照常去店里帮忙。
三天后的戏票。
这三天的时间里,阿笙干活时,总是盼着时间快快过去,盼着看戏的日子快快到来。
看戏的前一天,阿笙便寻了个爹爹空闲的时间,去向爹爹告假。
方庆遥忙了一上午,在柜台后坐着,核算这段时日的账目,见阿笙过来,“听”他说晚上要告假出去看戏,吃了一惊,“看戏?谁同你一起去?”
阿笙给爹爹打手势,诓爹爹,“大力陪我一块去。”
大力今日休假,阿笙已经用一壶杏子酒,一包酱牛肉,同大力窜好供词,决计不会穿帮。
阿笙半个字没提二爷,要是提了二爷,爹爹定然会刨根问底,会问他二爷为何要请他看戏,还是沈晔芳这样已经名声在外,一票难求的名角。不说戏票抢手,但是戏票一般人家都吃不消。
如果他单单回答,二爷是为了酬谢他,爹爹必然还是会有疑虑,阿笙不想给爹爹看二爷给他写的信。事实上,他不想给任何人看二爷给他写的信,便只好瞒下这件事。
阿笙到底是个哑巴。
给长宁街上的客人外送,去春行馆外送,去跟一些合作的商铺每月或者每季度结账,那都是相熟的街坊,方庆遥没什么不放心的。
可戏班子唱戏,去听戏的三教九流都有。
听说是有大力陪着一块去,这才放了心。
这两日,城内有新的宗祠落成,按照风俗,会戏班子来唱三天大戏以示庆祝跟热闹。
只要是有兴趣的百姓都可以去听戏,添个人气跟好彩头。
方庆遥只当阿笙也是去看宗祠的戏。
阿笙性格乖巧,一年到头不是跟在后厨学习,就是帮着看店,鲜少会有告假的时候。
难得告假“说”自己要去看戏,有人陪着,方庆遥没什么不允的,他打开了抽屉,从里头拿了一串铜钱给阿笙,“去吧。买点吃的喝的,玩得尽兴一些。”
阿笙有些心虚,还有一丢丢愧疚,给爹爹打手势,“谢谢爹爹。”
“同爹爹客气什么。”方庆遥嘱咐他一定要把钱给收好,又问:“后厨那里,同你师傅说过了么?”
阿笙点头。
阿笙如今跟着长庆楼的主厨乔师傅学厨,虽说他是少东家,请假外出,定然还是要经师父应允的。
晚场的戏。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