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小掌柜by折吱
折吱  发于:2025年03月05日

关灯
护眼

谢放看过字,他将纸张拿开,便瞧见阿笙满目的着急之色。
惊诧于阿笙观色的本能,谢放恐他担心,松开了眉头。
将喉里起腻的奶酪咽下,勉强压下喉间的呕吐之感,谢放浅笑着摇了摇头,遮掩了过去,“不是。是我病了太久,这一口又吃得太急,方才有些噎着了。”
闻言,阿笙松出长长地舒出一口气。
不是他失了水准便好。
阿笙再次拿过纸笔,在纸上写,“那您吃慢一些。”
写得很急,“些”字那一横,都没好好收尾。
可见有多担心。
谢放手里头端着奶酪,低头看了一眼阿笙写的字,朝他点点头,“嗯。”
手里拿着汤匙,一口一口,只是吃得极慢。
渐渐地,那碗杏花酪见了底。
阿笙眼睛晶亮。
二爷的胃口变好了!
太好了!

“嗯,见了阿笙,二爷的病自是全好了。”
这会儿日头不那么晒了,阿笙的脸颊却彤红彤红,一副在日头下行久了的模样,且有愈加发烫的架势。
阿笙一只手拎着食盒,另一只手捧着脸。
今天二爷同他说了好多,好多的话呐。
春行馆的花园里,传来阵阵婉转如银铃般的鸟啼声。
忽地,几声呕吐声打破一院的平静。
谢放弯着腰,脸色苍白。
命福旺将阿笙送出春行馆之后,谢放便再忍不住。
胃里一阵翻涌,竟是将刚刚才吃进腹中的那碗桂花杏仁奶酪给吐了个精光。
腹部绞痛,胃里灼烧似的疼。
福禄在陶管家的吩咐下,早已端着茶水在边上候着。
管家原先是在屋内,听见院子里二爷的动静,匆匆赶至。
在见二爷稍稍直起身,陶管事给福禄使了个眼色,福禄忙将茶盏递上去。
福旺送了阿笙回来,慢腾腾地走回院子。听见呕吐声,小脸错愕,担心二爷出了什么事,赶紧加快了脚步。
谢放端过漱口,将杯盏放回去,摇了摇头,意思是不再需要了。
见状,管家扬声唤来府中丫鬟,将痰盂端下去。
福旺走进院子,这个时候,也没敢问哥哥福禄发生了什么事,只是乖巧地在边上候着,神色担忧地瞧着二爷。
二爷这是怎么了?
方才不还是好好的么?怎的眨眼的功夫……
陶管家亲自扶了二爷,在石凳重新坐下。
见二爷面色苍白,自是心疼,难免絮有些叨地道:“我听说少爷您把那一碗杏仁奶酪全给吃完了?爷您别嫌陶叔啰嗦,您病中这段时间,一直都是靠汤汤水水加之软糯清淡的粥膳养着,这才刚好几日?
脾胃尚且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呢。便是那杏仁奶酪再好吃,您尝个几口,过过嘴瘾也便是了。如何还跟个孩子似的,为贪那几口,遭这么大的罪。可值当?”
谢放已是活过两世的人,锦衣玉食了大半辈子,又怎会贪那几口杏仁奶酪?
只是阿笙那样盯着他看,他若是只吃个几口放下了,一来恐阿笙担心他身体未能完全复原,二来,也是不想阿笙多想,以为那杏仁奶酪不合他的胃口。
果不其然。
后头他手里的碗见了底,阿笙眼睛都亮了。
遭这么大的罪,可值当?
自是值当的。
何况,这也算不得什么遭罪。
知晓陶叔是关心自己,谢放也不辩解,只是听着,心思却不由地跑到阿笙的身上。
不知道外面的日头还晒不晒。
他今日点的几样,都是阿笙爱吃的。
他本应该留阿笙下来,尝一尝,尤其是喝一些那盅甘棠百合,解解渴。
清楚他自己的身体撑不住,只能强忍着,聊了几句,不舍地命人送阿笙离开。
谢放在心底浅浅地叹了口气。
唯有待下次了。
陶叔是个知分寸的人,二爷好脾气,由着他絮叨,可他不能不知道见好就收。
见二爷也不辩解,不出声的,顿时也没了脾气,端过桌上的一杯茶盏,递过去,“您先喝口绿茶吧,淡淡喉,脾胃也会好受一些。您现在脾胃弱,不宜喝多,少少喝一些。”
谢放将陶叔的话听进去了,将茶盏接过后,浅尝了一口。
绿茶入口时是苦的,片刻,茶香便在齿尖溢开,回甘无穷。
胃里果然好受了一些。
谢放大病初愈,身子还没有完全恢复,偏虚。
这么吐过一场,便涌上淡淡的倦意。
陶管事看出谢放体力有些不支,拿过他手中的茶盏放回桌面,低声询问道:“我让福禄扶您先回房休息?”
“不了,再躺下去,我的骨头怕是都要软了。”谢放望着檐下那只金丝雀鸟,“陶叔,让我在院中坐一会儿吧。”
陶管事自是也不好勉强他,只好不再劝。
起风了。
有太阳晒着,并不觉冷,反而很是舒服。
他右手支颐着侧脸,双目阖着。见状,陶叔命福旺去取了件薄外衫来。
到底还是担心他的身子。
福旺上楼去取薄衫。
庭院里,悄无声息地进来一抹灰黑色的年轻身影。
陶管家诧异地望着来人。
阿达虽名义上是少爷的贴身随从,实则担着暗卫的职责,大都时候都是同小七一样,在暗处保护着少爷。
极少会现身,更勿论是在白天。
这次怎的……
陶管事思忖间,阿达已像没有长脚的鬼魅一般,眨眼已行至跟前。
见二爷在小憩,阿达眼露犹豫,不知是该出声唤醒二爷,还是这么在原地候着等二爷醒来再回话。
阿达为难地望向一旁的陶管家。
未等陶管事开口,阿达忽然听见二爷问,“回来了?”
阿达朝二爷看了过去,但见原本闭目小憩的人不知何时已然睁开了眼,眼底一派清明。
阿达躬身抱拳,“回二爷的话,阿笙少爷已平安回到长庆楼。”
谢放微微颔了首,出声道:“往后你不用来回跑,就留在那边。回头你也跟小七说一声。”
阿达倏地抬起头,“爷?”
他们当差的,自然是听二爷的吩咐。
可若是他同小七都守在那位阿笙少爷的身边,那谁来保护二爷?
谢放却没有要解释的意思,只是摆摆手,面容有着倦色。
阿达抿起唇,眼神看向陶管事,想着让陶管事帮着说个几句。
谢放却是又将双眼阖上了。
陶管事心中同阿达一样不解,也是一肚子的疑问,这个时候,也只好朝阿达轻摇了摇头。
少爷摆明了是不想多谈的意思,便是他开口,多半也是徒劳。
这件事只能先听少爷的,回头找机会再问,再劝。
阿达只好先领命下去,抱拳道:“爷您先好好休息。”
这一回,谢放闭着眼,点了点头。
阿达看了二爷一眼,见二爷实在没有要开口的意思,只好先行转身离去。
同来时一样,阿达又再一次鬼魅似地,悄无声息地出去了。
福旺取来外衫,不见了阿达,脸上半点意外的神色也没有。
反正阿达同小七一样,从来都跟风似的,来去无踪。
福旺放轻了动作,将手中的外衫披在二爷肩上。
陶管家眼底罕见地流露出几分茫然神色。
他试着回想那位长庆楼的少东家有何过人之处。
人的确挺规矩、勤快,瞧着也机灵。
可这样的人,不说是在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确无甚特别的地方。
如果说真要较真,说是有什么过人的地方,长得好看,可算是一项?浓眉大眼,唇红直白,笑起来有一对儿酒窝,瞧着就招人喜欢。
倘使阿笙是位小姐,他会以为,少爷兴许是看上人家小姐了。
可那阿笙是位少爷。
是位公子,那长得好看,便算不得是什么过人的地方了。
何况,还是个哑巴。
少爷究竟为何会派阿达同小七去守着那位少东家?
莫不是……那位少东家瞧着没什么城府的模样,实则是北城府中那几位安插在符城的眼线?
可这,也说不通啊。
阿达方才复命,回的是阿笙少爷已经平安回到长庆楼,说明少爷就是派阿达跟小七去保护阿笙的安全的。
陶管事微拧了拧眉,爷这决定,他竟是真的猜不透了。
“阿笙,爹这儿有封从乡下寄来的信……”
方庆遥手里头拿着一封信,迈出酒楼大门,去找阿笙。
阿笙搬了张横条凳,坐在门口,张望着街口的方向。
二爷前阵子生病的消息,不知道的怎的传了出去,听闻近日符城半城的名流、商贾同政要都往春行馆那边走动。
要应对这么多来客,也不知道二爷大病初愈,精力能不能吃得消……
偏的福旺一连好几天都没来长宁街的小吃铺买吃的。否则,他还能上醉香居买半只烧鸡,一包花生、杏仁,拉上福旺去茶楼听说书,哄福旺给他多说一说二爷的事。
不知道二爷最近有没有想念乔伯伯的手艺。
乔伯伯今日做的胭脂凤尾白菜、赛蟹羹、虾仁滑蛋可好吃了……
二爷病才刚好,赛蟹羹定然是尝不得的,不过胭脂凤尾白菜跟虾仁滑蛋这两道菜都较为清淡,很适合二爷。
其实胭脂凤尾白菜同虾仁滑蛋这两道菜,他也能做。只是他刀工还不到家,蒸蛋的火候把握得还不是很准……
“你替爹爹看一下,是不是你大伯寄……”
“阿笙……”
“阿笙!”
方庆遥把信递给儿子,阿笙好半天都没没反应,更没有伸手去拿。
方掌柜的脾气一上来,在儿子的后脑勺上拍了一下。
阿笙望着街角犹自出神,冷不伶仃被爹爹给推了这么一下,吓一跳。
脑袋朝后,仰着脸看着爹爹。
见爹爹脸色不大好,乖乖地从长凳上站起身,打着手势,问:“爹,什么事?”
方庆遥手里头拿着信,板起了脸,“在想什么呢?喊了你好几声了。怎么跟丢了魂似的?”
可不是丢了魂了么。
他的魂呐,几日前便丢春行馆里头了。
二爷近日没有点长庆楼的吃食也便罢了,怎的福旺都不上街了。
阿笙哪里敢让爹爹知道,自己在想着春行馆的那位。
他红着脸,咧开嘴笑,做了一个打呵欠的动作,意思是自己方才有些犯困,走神了,没听着。
打手势,央着爹爹再说一遍。
天气是愈发地热了。
树上枝头的蝉声愈来愈密。
就是这天气没个准。
常常是上午还晴空万里,不知什么时候就天色就会暗了下来,突降阵雨。
这天午后,天色越来越沉,不久,便下起了雨。
“少爷,天下着雨呢。您站在这儿做什么?您忘了,您先前是怎么病的?来,我先扶您进屋。”
雨势愈发地大了,管事的在二楼关窗,冷不伶仃地瞥见站在走廊上的谢二,急忙走下楼。
谢放望了眼院门方向,月亮门的那头映着几朵在雨中明艳动人的山茶,未见人影。
谢放只好暂时收回了视线,由陶叔扶着,回屋里坐,无奈地道:“陶叔,我不是纸糊的。”
不是只要一淋雨,就会化。
陶管事却是不管,少爷重新在屋里坐着,才放心。
四下看了看,没见到福禄、福旺,微带着不满:“怎么就您一个人在这儿?福禄、福……”
管家话尚未说完,忽见谢二从檀木椅上站起身,神情微带着急之色。
管家一脸纳闷,顺着少爷的视线,转过头。
但见月亮门的那头,一把油纸伞露出一个角。
这段时日,谢放很忙。
他在养病的消息,是他特意让府中的人透出去的。
从前他是懒得经营这些的,他天性懒散,除此之外,亦是不想落下话柄,惹大哥他们猜忌。
可他忘了,在这乱世,倘使叫人过于放心,甚至不被放心上,同蝼蚁没什么区别。
一只蝼蚁,是无法苟活于乱世的,更无法护住阿笙。
“谢二”虽空有一个名头,到底“沾”了谢家主家的“谢”字,他病中的这些时日,来了不少符城的名流乡绅。这些人里头,有纯粹登门来探病的,更多的是……上门来求谢二公子递个话,或者是谋个事,还有的寻求跟他合作的。
他让陶叔把每一位访客的姓名,探访目的一一做了记录。
他自己再依据陶叔的记录,另外誊写了一份,依照他记忆当中这些人后来的成就,分别做了标注。
家里访客不断,自是不便让阿笙过来。
总算来拜访的客人渐渐地少了,近日又总是下雨。
唯有今日清晨起来,天是阴的。
就点了长庆楼的吃食。
谁曾想,过了午后,雨越下雨大。
他不放心,便让福旺出去替他接一下人。
福旺替旁边手里头拿着食盒的人撑伞,两人一起转过月亮门。
油纸伞遮挡了视线,可谢放还是一眼认出,福旺身旁的人,并不是阿笙。
这么大的雨,阿笙没来自是最好。
谢放既松了口气,又难免有些担心。
以往只要是春行馆的外送,每次都是阿笙来送,从未有过例外的时候。
今日来的怎是一张生面孔?

福旺替长庆楼的伙计大力撑着伞,两人疾步走过院子。
走至檐下,福旺收拢了手里的雨伞,将伞廊檐边上的水桶里,一脸高兴地对二爷道:“爷,长庆楼的吃的送到了!”
福旺自己心里头只知道惦记着吃的,只当二爷也同他一样,让他去接阿笙,全是因为等不及了的缘故。
谢放的确等得心焦,不过他等的是人,同吃的全无半点关系。
没见到阿笙,谢放暂时压下心底的疑惑,“嗯”了一声,微一颔首,“放偏厅的桌上吧。”
“哎。”
福旺应下,用眼神示意大力跟在他后头。
大力便朝厅内的二爷拘谨地鞠了躬,跟着福旺进了偏厅。
陶管事微拧了拧眉心。
少爷怎的又是点了长庆楼的点心?
前段时间才因为一下子吃太多甜食不消化,还吐过。
想到方才下着雨,少爷连件外衫都没披,就站那儿任凭雨丝袭人,陶管事在心底长长地叹了口气。
要是小姐还在世就好了。
少爷早就到应该成家的年纪。
倘若小姐还在世,定会替少爷谋一门如意的亲事。
成了家,有了在乎的人,少爷兴许便会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一些。
福禄手里头端着一个木制托盘,从连廊的那头走过来。
木制托盘上摆着一套青花瓷茶具,袅袅茶香从壶中溢出,这茶香透过雨丝飘进来,愈发地清冷幽香。
原来,方才福禄之所以不在,便是替二爷煮茶去了。
管事在大厅里便闻见了沁人的茶香,使劲地嗅了嗅,茶香甘冽纯正,丰润怡然,脱口而出道:“明前茶?”
福禄走近,大声地夸道:“陶叔好鼻子!只是用闻的便闻出来了!是今年的明前茶。”
陶管事没理会他这个马屁精才,转过脸,语带惊诧地问道:“少爷今日可是请了人来家里?”
今年年初那会儿,符城各地都在下雨。日晒不足,明前茶产量随之骤减。
去年的明前茶早就被少爷慷慨地送了人,加之今年明前茶产量不足,府里明前茶亦是备的不多。
过去少爷只有在意气相投的朋友来访时,才会以明前茶待之。
此番大病初愈,却是连少爷自己都鲜少喝了。
今日真的忽然命福禄特意泡了这雨前茶?
谢放抬眼,望了眼院子当中的雨幕。
是请了人来家里。
只不过,他也是刚刚才知晓,他等的人,今日应是不会来了。
谢放在陶管事的陪同下,一起进了偏厅。
大力将食盒放桌上,把碗碟从里头一一取出,低着脑袋,按照店里主厨乔师傅吩咐的,便是连个眼神没敢乱瞟。
福旺替二爷挪出凳子,福禄斟茶。
谢放拂衣落座。
大力站在桌侧,微躬着身子,恭敬地道:“二爷,您的菜已上齐。”
谢放微微一怔。
想起过去阿笙摆完盘的时,总是会仰起脸,打手势,告诉他,菜已备齐。
脸上绽着笑,弯着眉眼,露出一对深深的酒窝。
谢放端起桌上的茶杯,隔着袅袅的茶雾,抬眸看向大力,状似不经意地开口问道:“这位小兄弟,今日怎的是你送餐过来?你们少东家呢?”
大力将食盒给盖上,拘谨地答:“回二爷的话,方掌柜老家那边来了人。少东家今日同掌柜的一起去码头接人去了。”
老家那边来了人?
谢放攥着茶杯的指尖收拢,微沉了脸色。
他倏地想起一桩久远的旧事。
他不常去长庆楼,尤其是在瞧出阿笙对他有意之后。
只是有时候应酬,避不开。
一次朋友在长庆楼设宴,他实在不好推脱,也便去了。
那时,他已很少点长庆楼的外送。
近一个月未见,再次见面时,意外见阿笙的额头多了一块拇指长竖条状的疤。疤痕已经结痂,瞧着挺深。
他那回实在没忍住,趁着阿笙上菜的功夫,问了缘由。
阿笙笑着打手势,告诉他,跟他的哥哥打了一架。
他打赢了。
那时他多少稍微能看懂一些阿笙打的手势,看懂了之后哭笑不得。
白净的额头无端端多了一块疤,自是替他遗憾。
除此之外之外,不免还有些心疼。
只是那时他当是两个男孩子淘气,加之,他当时他并未有男女之事的打算。
何况,如果是同阿笙在一起,比男女之事要更为复杂,想着既是下了决定要让阿笙对他死心,便不该再去招惹阿笙,也便没有进一步追问。
他当时应该多问个几句的。
长庆楼的方掌柜只有一根独苗,在符城这样的小地方,是人尽皆知的一件事。
阿笙既是独苗,哪来的哥哥?
阿笙的性子,更不是会轻易同人动手的人。
除非,是被逼急了。
他同阿笙的几次闲聊当中,也从未听阿笙提及过旁的什么“哥哥”。
可见这个“哥哥”平日里应当并未同他生活在一起。
莫不是……这次阿笙同方掌柜去接的“老家来人”当中,便有那位同他打架的“哥哥?”
以阿笙的性子,又能是因为什么样的事,才会逼急了,同他那位“哥哥”动手?
“少爷,小心烫!”
“二爷——”
“爷——”
听见陶叔以及福禄、福旺兄弟二人的惊呼声,谢放神情尚且一派茫然。
后知后觉地察觉到手背传来一阵灼烧似的刺疼。
谢放低下头,瞧见了自己手背上灼红一片。
微微一怔。
太过沉浸在自己的神思当中,以致杯口倾斜浑然不知,最后被热茶烫了手。
“少爷,您先别动——”
陶管事第一个反应过来。
喊福禄打水装脸盆里,唤福旺去取烫伤的药过来。
福禄匆忙端来脸盆后,陶叔便小心地拿过二爷的手,放脸盆里,让福禄一遍遍往谢二手背上浇……
人来人往的城东码头。
除了冒雨卸货的码头苦力,便是撑着伞,翘首盼着河面客船的人们。
“劳烦,借过一下——”
“老乡,烦请借过一下。”
“有劳,有劳——”
方庆遥一面打着伞,一面挤过人群,仰着脖子,同人群一样,眺望着烟水蒙蒙的宽大河面。
河面上,一艘乌篷客船缓缓驶近。
方庆遥将手里头的伞举高了一些,转过头朝着身后的儿子喊,“阿笙,你快些!你大伯他们的船快要靠岸了!”
阿笙一只手打着伞,另一只手怀抱着另外三把伞,不情不愿地跟在后头。
慢腾腾地迈过路面上的积水。
又不是他快了,船也跟着行快。
再说,他爹还担心他们若是晚到,大伯同他那两个堂哥便会自行去投店不成?
前些日子,方庆遥从乡下得了一封信,便是阿笙的大伯方庆柱从乡下寄来的。
方庆柱在信中提及不日将带着两位儿子动身前来符城办事。
阿笙当时便在想,他大伯该不会是已经在路上了,竟真的被他猜中。
前日爹爹便得了一位进城的老乡来传来的口信,说是大伯的船今日将停靠符城城东码头。
可真是好的不灵坏的灵。
过了晌午,店里不那么忙了之后,爹将店暂时交给大力哥他们后,便带着他出来到这码头来接人。
伞是为了防止忽然下雨特意带的,还真的派上用场了。
码头风大,伞面容易被风吹跑,个别力气小的双手拿伞尚且困难,何况阿笙是单手打伞,手里头还抱着另外三把雨具,自是更为艰难。
见阿笙走得慢,已经挤到前头的方庆遥,又费劲地往回挤,“来,阿笙,两把给爹。”
阿笙摇了摇头,朝阿爹笑了笑,表示他可以的。
爹爹的手早年常年拿勺、颠勺,伤及过手臂筋骨。寻常日子还好,每到阴雨天便会发疼,不能拿。
方庆遥如何不知儿子的孝顺,他抬手揉了揉阿笙的脑袋,“辛苦你了。回头等接了你大伯,小永、小骏他们,你就陪你大伯他们在家休息,不必去随我回店里了,啊。”
阿笙抱着雨具,不好打手势。
他也不想打手势。
他不才不要同大伯他们一同待家里。
要是那样,他宁可住店里!
“近了,近了!”
“船要靠岸了!”
“靠岸了!靠岸了!”
码头上,有人在喊。
方庆遥转过头,往停船的地方看了一眼。
“船靠岸了。阿笙,我们稍微走得快一些,你大伯他们大老远地来一趟,不容易。”
方庆遥让阿笙跟自己后头,再一次往前挤。
阿笙缓缓跟在后头,撇了撇嘴
不来才好呢。
他不喜欢大伯,也不喜欢方永、方骏那两兄弟。
他们父子三人贯会做戏。
在爹爹面前一个样子,在他面前又是一个样子……
雨还在下着。
大力手里头拎着食盒,神情局促候在偏厅。
从二爷被烫了手,到管事的喊福禄、福旺去打水,取药,待至上药……一切不过是发生在一眨眼的功夫。
人人忙作一团,没有功夫理会他。
纵然有心想要帮忙,可贵人身边实在也不缺伺候的人,更不好招呼都不打一声便离开,只好拎着食盒,这么本分地等着。
“这位小兄弟如何称呼?”
陶管事在给二爷上药,听见二爷在跟大力说话,转过脸,这才是注意到这位长庆楼的伙计竟还没走。
倒是他疏忽了。
药粉已经均匀地倒在烫伤的地方,陶管事手上拿着让福旺取来的纱布,给二爷将这伤口包扎下,抬起头,给福旺递了一个眼神,让他去账房取钱。
应该早些让福旺给这位伙计赏钱,跟人说一声,这样对方也不必因为不好先行离开,便这么尴尬地在这一直候着,不过方才也是实在没能顾得上。
大力没想到二爷会忽然同问他话,紧张得打了个磕巴,“回,回二爷的话,小的王大力,在家中排行老四,二爷您喊我王四,或者大力都行。”
谢放点点头,“大力,可否请你稍等一下?”
大力听了,很是战战兢兢,他是什么人啊?哪里担得起二爷的“请”字?!
王大力紧张得打了磕巴:“二爷,您,您可千万别这么说。有什么事,您尽管吩咐就行。”
“不疼了。谢谢陶叔。”
“哎……少爷——”
手上的纱布才缠了一圈,谢放便抽回了手,起身,出了偏厅。
陶管事全然没能反应得及。
有外人在,他也不好追上去,缠着给二爷包扎伤口。
福禄声地问:“陶叔,您不是已经让福旺去取钱去了么,二爷这是干嘛去?”
陶管事摇头,眉头紧皱着。
他方才也以为二爷同这位长庆楼的伙计说的稍等,指的是忘了给伙计赏钱的事情。
还在纳闷,虽说二爷待人一贯温和有礼,可怎的给伙计赏钱都这般客气,这也未免客气地过了头。
福旺取来赏钱,没见到二爷,问陶叔,“陶叔,二爷呢?回房休息去了?”
陶管事:“不清楚,许是去拿什么东西去了。你先把赏钱给这位小兄弟。”
“哎,好。”
福旺把赏钱给了大力。
大力瞧见福旺递过来的赏钱,眼睛都瞪直了。
竟,竟是一个银元!
早就听说这位谢二爷出手阔绰……可,可万万没想到一出手便是一个大洋!大力忙谢过陶管事跟福旺两人。
心里头好奇,是不是少东家每回来,也都得这么多赏钱。要是这位谢二爷每回都这般出手阔绰,那可就难怪少东家喜欢往着跑了。
不多时,谢放也回来了。
手里头,多了一封信。
大力连忙将手中的银元收好,郑重地谢过二爷。
注意到了二爷手里拿的信,没敢乱瞟。
大大出乎大力意料的是,但见二爷将手中的信亲手递给他,温声道:“烦请替我将这封信转交给你们少东家,有劳。”

船夫撑竿,将船缓缓靠岸。
岸上同方庆遥、阿笙父子二人一样,前来码头接人的乡亲们如同浪涌一般,同时往前挤。
乌篷船停靠在岸边,旅客三三两两地从船上下来。
等在码头上的乡亲们,顺利接走从船上走下的亲朋,有说有笑地离去。
眼见客船上的人似乎下得差不多了,方庆遥都未见到大哥以及自己的两位侄子,不由地转过头,向儿子确认,“阿笙你记性好,那位老乡过来给爹爹传口信的时候,你也在。日子同时辰爹爹可是都没记错?”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