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身份的提升,这些海外之人可以在大裕享受到更优惠的贸易条款、更高的采购份额与更宽松的管理,这令每一个来大裕的洋人摩拳擦掌,充满了竞争意识。
秋华年提出这个政策的雏形时,嘴里嘟囔了一些诸如“签证”“绿卡”之类的词汇,来天津府公干的鸿胪寺少卿不理解这些词的意思,也没有放在心上。
他双眼放光地看着齐黍县主,连说十几个好,恨不得立即将县主引为毕生知己,还是杜知府重重咳嗽了一声,才阻止了冲动。
“县主说得对,凭什么咱们是天朝上国,就得一味大方地给他们好处,谁家的钱不是百姓们辛辛苦苦耕织劳作赚出来的?就得设好条件,看他们表现,表现好的可以合作,表现不好的趁早走人!”
鸿胪寺少卿越说越激动,看来大裕之前那种你进贡我一车木头,我还给你十车丝绸的以感召和体现上国气度为主目的的“厚赂之”朝贡政策让他颇有微词。
秋华年赞同了他的观点,鼓励他大胆尝试,有好的想法尽管提出来。大航海时代与殖民地时代里,在成千上万倍利益的驱动下,无数国家的道德底线都降到了谷底,大裕虽然不会去做野蛮人,但也不能当好脾气的傻子。
远洋归来的舰队会在天津港休整七日,清点人员与货物,交接各项事宜,七日后再带着诸多南洋小国的使者与国书进京觐见天子,汇报一路上的遭遇与收获。
舰队中的人成千上万,一批批下船后聚集在港口码头上,再被一个个分类带走,从高处看去,就像一群忙碌的蚂蚁。
秋华年踮着脚尖看了半天,根本没有办法一一辨别这么多人的脸,杜云瑟知道他在找什么,低声说道,“未必还长得一样,回去等吧。”
秋华年当然明白这点,梅望舒精通易容,之前没有用易容解决身份问题,是因为大裕户籍制度严格,帝王又在严查,不好编造来历。这次出海后回来,他拥有了光明正大的新身份,肯定会通过易容换一张常用脸。
想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一个伪装过的人,无异于天方夜谭,秋华年只能等梅望舒自己找上门。
秋华年在心里叹了口气,见所有人都忙得不可开交,索性去看刚刚归纳整理出来的各国朝贡单子转移注意力。
他的目光扫过麒麟、凤凰、猪龙之类大概率是长颈鹿、孔雀和马来貘的贡品,突然停留在一页。
“这个国家的使者在哪里?准备一下,我要见他们。”
驿馆的小吏过来看了一眼,有些惊讶,“他们是占城的使者,占城快被安南灭国了,连艘像样的船都拿不出来,这次朝贡还是蹭着我们的楼船过来的。”
“这群人说只要县主看了他们朝贡的单子,一定会召见他们,我开始还不信,让他们老老实实按流程登记后去驿馆住下了。县主要见我现在就去带人过来。”
秋华年已经从激动中找回理智,“远航不易,既然住下了就让他们先休息一天吧,不过你们派几个人过去,照看好他们的贡品,万不可有损失。”
杜云瑟正在堂屋另一侧翻看国书,从百忙中抬头,“什么东西,华哥儿如此看重?”
秋华年双眼放光,“占城稻!精选出的几十袋良种和上千株幼苗!”
杜云瑟愣了一下,马上和秋华年一样惊喜起来。
占城稻这三个字,秋华年念叨过许多次,杜云瑟自然知晓它是什么,明白它的珍贵与作用。
秋华年只知道占城稻出自占城,却不知道更加细节的东西,只能嘱托舰队尽力寻找,不确定一定能找到。现在占城主动进贡这么多的良种与幼苗,属实是意外之喜。
“现在是四月,南方还来得及种稻,占城稻不仅不挑水肥,成熟时间也比大裕的稻种短,有的六七十天就能成熟,完全可以一年两熟!”
秋华年快速计算起来,“将占城稻推广开来后,大裕的稻米产量能增长至少五成,五成……”
这五成的稻米,能养活多少百姓,能供养多少军队,能开拓多少疆土呢!
堂屋中听到他们对话的所有官吏都不自觉屏住呼吸,脑海中闪过无数畅想。
齐黍县主真不愧是穗星下凡!只要他在,大裕的土地就能长出源源不断的丰饶庄稼。
杜云瑟从案上的一大沓国书中找出占城的,快速读了一遍后挑起眉毛。
“怎么了?”
“占城王都去岁被安南攻破,国王与皇子皇女惨遭屠戮,国土丢失十至六七,如今是前国王的幼子成松王子称王,由前国王的女儿玉草公主摄政。”
“玉草公主在国书中说,占城愿成为大裕的藩属国,由大裕设置都护府共治,请求大裕出兵攻打安南,帮助占城夺回失土,为她的家人报仇。”
秋华年听完占城发生的事情,心中十分感慨,世界上真实发生的精彩复杂的故事太多了,这位玉草公主年纪不大,却心性坚韧,敢作敢为,迟早会成为一方大人物。
“帮占城打安南,这可行吗?”秋华年摸着下巴。
杜云瑟起身端详挂在中堂上的巨幅海图,淡淡开口,“占城位置优越,海岸漫长,是不可多得的四海良港。”
他的目光往上扫了些许,从占城移到安南,“安南在前朝时原为华夏属地,后生不臣之心,不但自立国邦,还屡犯大裕边境,侵占顺化与岘港。”
杜云瑟的声音很平静,只是在陈述事实,但听者都明白,这是支持出兵的意思。
“伐不臣”是华夏自古以来便存在的极其正当的出兵理由,仔细分析,其实有些万金油和欺负人的意思。只要我说你有不臣之心,我就能打你,连理由都不用找,伐不臣就是最正统的出兵理由。
不过作为一个稳定的农耕大国,一般来说,华夏历史上很少有刻意主动的出兵,肯定是小国先找事挑衅,它才会祭出伐不臣的大旗给对方一些教训。
杜云瑟支持帮助占城出兵安南,除了伐不臣,也是看中了占城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看在占城稻的面子上。
对大裕来说,占城国内势力混乱,几大王爵斗争不断这些都是小事,只要有玉草公主的国书在,大裕就占据了大义,到时候打完安南设置占城都护府,根本不需要别人的同意。
打定主意后,杜云瑟开始草拟上奏给天子的折子,出兵安南是一国大事,肯定要经过朝臣廷议,由帝王拍板决定。
杜云瑟对此很有把握,他了解昭新帝的雄心与处事风格,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大裕要广开海贸,占城都护府势在必行。
别说一个占城,如果有机会,昭新帝一定还想像前朝那样,把安南重新变成安南都护府。
秋华年在港口待了大半日,收到祝经诚的传信,请他去自己家中一聚。
祝经诚的身份半官半商,是齐黍县主派出去的人,管理没有那么严苛,下船后交代了几句,就立即回家见宝贝夫郎和孩子去了。
这会儿沐浴休整又饱餐一顿,浅浅享受过天伦之乐,终于记起了正事。
秋华年记得祝经诚在之前的来信中说自己摸到了一些门路,可能带一个大惊喜回国,不免期待起来。
祝家的宅子秋华年时常来访,熟门熟路,门房看到熟悉的马车卸下门槛,车一路行驶到垂花门才停下。
马车停稳后,秋华年刚掀起车帘,就闻到院子里传来一股熟悉但许久未接触过的香味,愣了一下。
星觅跳下车,深深吸了口气,“好香啊,这是在烤什么东西,怎么有这么香甜的味道?”
苏信白和祝经诚出来迎接,小狸奴被父亲抱在怀里,手里捧着一块油纸包着的红皮黄瓤的食物,正散发着不可忽视的香气。
秋华年吐了口气,视线从小狸奴手中移向祝经诚,“这是?”
“一种与芋头相似的番芋,海外华人称它为甘薯。虽然不及华年说过的马铃薯,但也可亩产近三千斤,而且只要有土就能种,不与五谷争地。”
祝经诚说完后感叹道,“我终于明白华年你为什么那么执着于寻找海外作物了,这样的高产粮食更多一些,大裕再也不会有饥荒了。”
此番出海一趟,在茫茫大海中随船漂流,见识过无数异国风情,祝经诚的心胸更加开阔,眼界也变广了不少,现在的他看到的不再是一个家族,而是裕朝所在的整个世界。
秋华年接过小狸奴大方送给干爹爹的甘薯,看着这个在另一个世界叫烤红薯的美食,由衷笑道,“棉花、甜菜根、果树、占城稻、甘薯……是啊,更多一些,未来一定会没有饥荒的。”
第233章 “我生的”
祝经诚意识到红薯非凡的意义后,将舰队中能调动的船舱全部腾出来运输红薯,这一趟出海带回了将近一万斤的红薯,每一个都是专门挑拣过的,又大又完整。
红薯比占城稻更不挑气候和水肥,不用去南方试种,直接发给各州府让他们种植就行了。裕朝一共有二十四个州,每个州能分到二百斤红薯当种薯,种满两亩地,来年就能收获六千斤,够种三十亩地……
两三年下来,红薯就能在大裕的土地上遍地丰收,供养万民了。
秋华年带着一大筐红薯从祝府回家,祝经诚和苏信白快一年没见面了,他很有眼色地没有逗留打扰恩爱小夫夫亲近。
辞行之前,秋华年确认小狸奴在院子里玩听不见,悄悄对苏信白说,“明年是蛇年,古人云‘蛇行千里,必有余财’,属蛇的孩子自带财运,你可要抓紧努力了。”
苏信白愣了三秒,才想明白秋华年话里的深意,脸腾地一下烧起来,更早反应过来的祝经诚眼前飘向窗外,似乎突然对院子里的芍药花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你都是当爹爹的人了,能不能有个正形!”苏信白怒道,他刚才居然还认真思考了!
秋华年笑着站起来,耸了下肩膀,“我说的可是正经事,是你自己想歪了。”
苏信白捡了手边果盘里的一颗青梅丢过来,“快走吧,想要新孩子,不如回家看看有没有天上掉下来的!”
秋华年随手把青梅装进荷包里,趁苏信白还没大发雷霆,走出房门把丢沙包的小狸奴抱起来亲了亲,溜之大吉了。
回到家中时间已是黄昏,西沉的太阳将金红色的光辉洒在房瓦与砖石上,如同安静而盛大的演出,给人莫名的触动。
秋华年让人把红薯收好,取出几个来烤了尝尝鲜,其余的送到庄子上去种。
杜云瑟还没回来,春生也在外头游玩,秋华年走进九九住的东厢房,发现九九正在画图。
“这是……衣服?”秋华年看了眼桌案上的图样。
九九听见声音抬头,有些惊讶,秋华年示意她继续画,不用停下。
“我在京城时本想开一家做衣裳卖脂粉的铺子,后来到了天津,一是府里的交际和帖子太多了忙不过来,二是觉得自己想不出什么新意,就没有继续做。”
九九几笔勾勒完手里的图稿,把旁边的几张拿起来一起给秋华年看。
“今天我在码头上看到了许多穿着不同风格服饰的外邦人,突然来了灵感。把外邦服饰中一些漂亮的小设计与我们大裕的服饰结合,就能做出既新颖又好看的服装款式了。”
九九手里的几张图都是新画的,还没来得及细化,不过九九画得很传神,不影响辨别。
秋华年在上面看到了收腰款式的上衣、堆叠褶皱的大裙子和蕾丝装饰的帷帽,设计既不脱离裕朝服装的特点,又加入了异域风情,风格别树一帜。
“你是为了画这些提前回来的?”
“嗯。”九九点头,“我来了灵感就待不住了,和一同过去的小姐公子们说了一声,提前回来了。”
九九期待而忐忑地问,“华哥哥觉得怎么样?”
秋华年笑了,“快给你的铺子起名字,好好想一个,说不定会流传千古呢。”
大裕的硬实力在稳步提升,软实力也会齐头并进,这二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强大的国力往往会引来无数国家从政治体系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跟风模仿。
秋华年心想,说不定九九未来会成为时尚史上著名的时尚教母,创造一个风靡全球的奢侈品牌呢。
九九没想到秋华年会给出这么高的评价,眼睛瞬间亮了,灵魂上成熟的华服掀起一条缝隙,那个会对着水缸照镜子欣赏珍珠耳钉的小姑娘露了出来。
“我马上想名字!从明天开始去驿馆和万国坊观察洋人的服饰,再请兄长帮我调一些资料,把它们全部画下来,然后画图打样……对了,我要写信回杜家村请榴花嫂子过来帮忙,这次可不能忘了!”
九九在地上转着圈做计划,秋华年说,“我也要写信给杜家村,可以一起寄,直接让乌达跑一趟,比驿馆更快更方便。”
“华哥哥给谁写信啊?”九九好奇。
“给族学,族学建立几年了,第一批孩子已经学有小成。正好天津府新学要开了,我想调一批有天赋的孩子过来。”
这群已经习惯了新式学堂教学方式的孩子,可以在天津府新学里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他们见识到更广阔的世界,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走向全新的未来的同时,也可以反哺杜家村杜氏一族。
随着杜云瑟和秋华年的身份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回到杜家村认祖归宗,族学的规模几年里不断增大,学生人数已接近百人。
廖苍在进京参加会试之前,找到了两位性格和学问都很不错的好友,一位是秀才,一位是举人,他把两个好友的情况写信告诉杜云瑟与秋华年,杜秋二人仔细核查考量后,同意此二人接任杜家村族学先生。
廖苍嘴里一直嚷嚷着不涨薪水就不干了这种话,其实心里把族学和学生们看得很重,离开杜家村之前,他特意两个新先生共同执教了一个月,保证教学工作能够顺利交接。
据说他离开的那日,族学的孩子们自发跟着马车送出二里地,一群人红着眼眶再三辞别,年纪小的孩子甚至哭出了声。
不知道从杜家村族学来天津府的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先生还是廖苍,会是什么表情呢?
秋华年离开东厢房时,金红色的夕阳几乎不见踪迹,只剩天边一抹余晖,天色昏暗下来。
他嗅到厨房那边传来浓郁的烤红薯的香味,伸了个懒腰,让人出门找春生和杜云瑟回来,接着去配房看宝宝们。
奶娘在秋华年进门后自觉退出去了,谷谷和秧秧已经一岁半了,走路走得很稳当,还会自己爬到小椅子上就座。
秋华年画了图纸,拜托丙七丙八打造了一座小滑梯和一套袖珍家具,放在巨大的矮榻上,添上小皮球和积木,把配房改造成了一个小型室内游乐场。
除了谷谷和秧秧,小狸奴也特别喜欢这里,三个孩子一起玩一整天也不嫌腻。
秋华年进来的时候,谷谷正在垒积木,一边垒一边数数,从一数到十再循环往复。
秋华年悄悄把一块三角形的积木藏在手心,谷谷数到九后,怎么也找不到最后一块,手撑着毛毯咕叽咕叽转了一个圈,还翻了翻自己的小衣兜。
秋华年趁机把积木放回原处,“谷谷再数一遍给爹爹看好不好?”
谷谷犹豫了一下,放弃寻找,听话地回来数数,一、二、三……九、十——
数到十时,秋华年从谷谷大大的眼睛里读到了震惊,忍不住笑起来。坐在小椅子上的秧秧把一切尽收眼底,也不提醒哥哥,抱着奶霜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
秋华年搓了搓手,打算去给这个小懒虫一些来自亲爹的鞭策,秧秧见状,面露警惕,就想带着奶霜一起跑到游乐场里面去。
“喵呜!——”
不等秋华年上手抓娃,本来安安静静的奶霜突然大叫,奶霜陪宝宝们玩时一般是不出声的,秧秧哇了一声,秋华年也愣了一下。
秋华年下意识竖起耳朵,下一秒捕捉到一些不同寻常的动静,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房梁上走动,他刚一抬头,眼前就闪过一道黑影。
“……”
“你府上的护卫太懈怠了。”
“……”秋华年嘴唇动了动,沉默了许久,才找回声音,“小舅舅?”
眼前的人披着一件暗色的大斗篷,身形消瘦,容貌经过伪装掩去了眉心红痣,五官也有不小的变化,但秋华年还是一眼就认出来他是梅望舒,是自己的小舅舅。
梅望舒冰冷的神情柔和起来,“嗯。”
秋华年盯着他看了一会儿,舒了口气笑道,“小舅舅的心病比起离开前好多了,看来这次出海收获颇丰。”
梅望舒点头,“做了不少事,总算是有些明白你说的‘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是什么意思了。”
秋华年道,“太好了,小舅舅你先好好休息几天放松一下,我们有很多时间慢慢聊这次出海的经历和感悟,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说。”
梅望舒道,“确实有件急事需要你帮忙。”
“什么?”
梅望舒短暂地目移了一下,小心掀起自己的斗篷,秋华年这才发现,他的一只手臂里一直抱着一个婴儿襁褓。
“给这个孩子补一个身份,还有,尽快找一位信得过的奶娘。”
秋华年看看孩子,看看梅望舒,眼睛上上下下几个来回,梅望舒移开视线,打定主意不主动解释。
秋华年心里闪过一个离奇的猜测,吸了口气问,“这孩子是……怎么来的?”
梅望舒看着屋顶的房梁,“我生的。”
“嘶——”秋华年实打实的震惊了,“所以孩子的另一个父亲是……”
“……”梅望舒用沉默证实了秋华年的猜想。
秋华年震惊过后快速说道,“所以小舅舅你当初假死出宫时已经——你怎么能、怎么这么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你还喝秘药,还潜水、淋雨,还出海?”
秋华年说到后面声音都是抖的,梅望舒不擅长回应这些,低头看着怀中的孩子说,“我当时……万幸青梅平安健康,这就够了。”
秋华年叹了口气,走过去小心翼翼地看着熟睡中的女婴,和自己的小表妹打了个无声的招呼。
小青梅……秋华年想起了自己荷包里的那颗青梅和苏信白的玩笑,这可真是天上掉下来个孩子啊。
第234章 解决身份
秋华年问青梅是什么时候出生的,梅望舒说是二月二日,秋华年算了一下,“龙年出生的孩子,又正好生在龙抬头这天,从尚在胎中到出生经历了那么多,依旧平安健康,青梅的命也太硬了。”
从迷信角度讲,在封建社会,想想她的另一个血缘父亲是谁,也无怪乎青梅能有这么硬的命格。
秋华年小心翼翼地把襁褓接过来,青梅不知何时醒来了,作为一个婴儿,青梅显得有些太安静了,被此前从未见过的陌生人抱着也不哭闹,就这么睁着一双乌黑的大眼睛看着秋华年。
谷谷和秧秧噔噔噔靠过来观察新来的小朋友,秋华年蹲下身,谷谷抓着围栏踮起脚,看清楚后说道,“妹妹!”
“不是妹妹,是小姨姨。”秋华年被这巨大的辈分差逗乐了。
谷谷算不清楚里面的逻辑,但还是听爹爹的话改口,“小姨姨!”
秧秧悄悄伸出小爪子,趁人不注意碰了下青梅的脸,青梅安静地转头看他,两个小朋友就这么对视了几秒,秧秧打了个哈欠,原地躺倒了。
“秧秧怎么不和小姨姨打招呼呀?”秋华年戳他的小肚皮。
秧秧翻了个身把肚皮藏在下面,“小姨姨爱睡觉,秧秧也爱睡觉。”
秋华年气笑了,“小姨姨才三个月大,只能在大人怀里睡觉,你呢?你多大了,秧秧小朋友?”
秧秧趴在毯子上一动不动,双手捂住耳朵,一副不听不听就不听的样子。
据府里养育过孩子的下人们说,谷谷和秧秧比起寻常孩子要聪明一些,才一岁半已经能差不多完全听懂大人们的话了,学说话也学得很快,有时候逻辑清晰的不像是这个年纪的宝宝。
旁人都说这是因为杜知府和齐黍县主都是世间一等一的聪明人,他们的孩子自然也聪慧无比。
智商确实和遗传有关系,不过秋华年觉得,谷谷和秧秧学东西快,也与他和杜云瑟一直坚持陪伴孩子玩耍、做早教有关。
孩子们聪慧机敏,做父亲的自然骄傲,但是所谓慧极必伤,高兴之余,秋华年和杜云瑟也难免会感到担忧。
至少孩子出生前杜云瑟所期盼的“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是肯定达不成了。
婴儿房不是深入谈话的地方,秋华年看过青梅后,把她还给亲爹爹,梅望舒一个闪身就消失在了屋里,无论上演多少次,都让秋华年感到神奇。
他回到正房,说自己想安静看会儿账,让下人们都退下,在暖阁里等到梅望舒再次出现。
这一次,秋华年终于知道自家小舅舅在海外搞了什么大事。
仅仅是伪造一个海外遗民的身份,也太配不上前大裕第一暗卫的能力了,是真暗卫,就搞个海外都护府回来!
秋华年真没料到,今日让自己无比惊喜的占城稻以及占城都护府,都是梅望舒的手笔。
如果当初梅望舒没有救下玉草公主和成松王子,没有帮助他们复国,占城此时肯定已经完全处于安南的控制下。
安南对大裕一直有不臣之心,屡次骚扰大裕西南边境,让它控制占城,大裕不但很难采购到大批量的占城稻良种,以后大裕的舰队下南洋,也会失去一片位置优越可以停靠休整的良港。
当然,秋华年知道,那个异国的雨夜,梅望舒面对一双走投无路的姐弟骤然拔剑时,是没有想这么多的,他仅仅是在凭心而动。
尽管梅望舒对此只简略提了寥寥几语,秋华年还是从中窥见了冷雨剑光中水墨画出的人影,听到了一声声逐渐激烈的心跳。
梅望舒在占城伪造的身份名叫“梅月”,为了方便做事,性别改换成了男子。只要不仔细深入检查,凭梅望舒的伪装能力,不会有人看出他的真实性别。
至于青梅,因为带几个月大的婴儿出国远航这件事太罕见,所以梅望舒没有给她伪装身份,只是悄悄带她上了船。
在户籍制度严格的大裕,大人想伪造一个合理的身份非常艰难,但换成婴儿还算容易。
尽管大裕正值盛世,前后两任帝王都称得上明君,农业上已经广泛种植了玉米这样的高产作物,在秋华年的努力下,近几年御寒的棉花和补充能量的糖也平价起来,百姓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
但有些根深蒂固的恶劣行为依旧不时上演着,民间遗弃女婴和哥儿的现象屡禁不止。
秋华年和杜云瑟商议后,把青梅伪装成一个被遗弃在城门附近的弃婴,被外出采买东西的卫栎捡到,卫栎报官寻找孩子的亲人——这种弃婴十有八九是找不到亲人的,然后身世坎坷、尚未婚配的卫栎便顺理成章地发善心把青梅认成妹妹,登上户籍簿,养在了府上。
青梅的身份顺利解决,梅望舒拿着临时身份通牒在万国坊安顿下来,开了一间小店铺。
万国坊的商铺价格快到正常铺子的三倍了,梅望舒做暗卫的时候,连名字都没有,自然更不会有私产,卖命二十年,一切都属于主人,连一两多余的银子都没有,身上仅有的钱还是秋华年之前给的盘缠。
秋华年也不指望小舅舅赚钱,给他一千两银子让他买了一间巴掌大的铺子,随便弄些货物卖一卖就行了。
不是秋华年不多给钱买大铺子,而是梅望舒现在最需要的是低调和安稳,他对做生意没什么兴趣,铺子越不起眼才越好。
舰队入港七日后,太平侯带着一路所见所闻写就的奏折、各国国书与使臣、精挑细选过的贡品以及此行有功之人进京面圣,与此同时,杜云瑟和秋华年的折子也一起送入皇城。
昭新帝对第一次远航的成果非常满意,占城稻、红薯和无数小国前来朝拜的盛景让原本不太赞成出海远航的朝臣闭了嘴。
祝经诚寻找红薯有功,受封户部儒林郎,这是一个荣誉性的虚职,没有实权,只享受从六品的待遇,虽然如此,对世代为商的祝家来说,这依旧是一个开天辟地般的好消息,从此之后,祝经诚这支祝家就是正儿八经的官身了。
祝经诚受封的消息传回襄平府,祝家直接开了宗祠大宴全城庆祝,岳父苏仪也颇为开怀,只有苏信白的庶妹苏信月和方姨娘暗中咬碎了牙。
如杜云瑟所料,昭新帝对设立占城都护府一事颇为看重,单独召见了占城的使者,很快便决定任命太平侯康忠为总兵,率一万海军从海上出兵占城,同时命吴深从西南边境带兵攻打安南,两路夹击,务必给安南一个狠狠的教训。
第235章 青君与驸马
这次用兵战场远在南洋,对裕朝本土影响不算很大,这几年风调雨顺,国库充盈,沿途又有朝贡国补充,足以供给大军远征,连粮税都没有向百姓多征半成。
吴深这次领兵出征安南带着闵乐逸,兑现了他当初求婚时许下的诺言。
有个别言官对吴深带新婚夫郎出征一事颇有微词,早朝之后,吴深直接抓人上马跑到城外校场,让这些人和闵乐逸过招,养尊处优惯了的中老年文官哪里是天天跑马练武的年轻哥儿的对手,不出十招就被打得落花流水。
吃了大亏的官员去找皇帝告状,昭新帝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不痛不痒说了吴深几句,摆明了是要拉偏架,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人对闵乐逸随军出征一事提出反对意见了。
吴深和闵乐逸出发前,秋华年送了他们一大批秋记六陈最新配方的清凉油,安南气候湿热,毒虫众多,还有瘴气,万万不能马虎。
自海禁开放以来,清凉油便不再是季节限定热门货物,而是成了秋记六陈稳居销售榜首的明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