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被迫从头再来—— by寓风
寓风  发于:2023年07月03日

关灯
护眼

想当初他在观阳就是这么教的,最初那批跟他学炒菜的,连炒锅都没见过,菜怎么算熟怎么算生都弄不清楚,就是每天只练一道菜,甚至几天只练一道菜练出来的。
卢栩觉得他有必要和他的五个队友聊聊,不过还没来及说呢,就被他们围住交流如何做菜了。
卢栩放心了,看来大家都很靠谱。
外面的传言他们五家早就听说了,爱笑就笑吧,除了有点对不住每天来试菜的那一桌老饕,他们真没任何羞愧。
像学徒一样练新菜怎么了?
他们本来就是在学新菜呀!
他们自己教徒弟时候,天天喊着要勤学苦练,要熟练,要掌握,要烂熟于心,难道到自己就不行了?
都是靠手艺吃饭的,难道因为年纪大了,还娇气起来了?
让他们笑吧,谁的情况谁知道,等他们笑完,也就轮到他们五家一鸣惊人了。
这五家老板每天凑在一起也很纳闷,外面也不想想,那些挑嘴的老饕们一边抱怨春山酒楼拿他们练手艺喂他们像喂猪,一边天天不间断的准时往春山酒楼跑是为什么吗?
笑吧,随便笑,先笑不算笑,笑到最后才是赢家呢。
还有瑞祥楼,竟然还在到处嘲讽他们偷学瑞祥楼的菜。
他们就不能派个人过来看看、闻闻,想办法尝尝菜吗?
这也太自信了吧!
等日子到了五月,卢栩终于图穷匕首见,不再让他们一天两道的练菜,而是拿出了京城从没听过的新菜谱,一边让他们暗中练习,一边让他们打听瑞祥楼哪天上新菜时,五家都同情起瑞祥楼了。
瞧瞧,这傻子根本不知道等待他的会是什么,还傻呵呵的宣传今年要上十个新菜呢。
呵呵,真行,卢栩给的菜单明明是十二道!
他们磕着瓜子蹲等,五月初六怎么还不到?
以前怎么就不觉得日子这么难熬呢?
方老板十分不厚道地想,说来还得感谢瑞祥楼呢。
要不是瑞祥楼,谁知道原来有这么多炒菜。
要不是瑞祥楼,谁知道这些菜都来自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地方。
要不是瑞祥楼,等有一天卢栩想以合作的形式进京城,还轮得到他们拿菜谱学炒菜吗?
要不是瑞祥楼惹毛了卢栩,他会这么不遗余力的倾囊相授吗?
瑞祥楼,恩人啊!
五月初六,又到了瑞祥楼每年出新菜的时候。
慕名尝鲜的客人早就来打听了,问瑞祥楼今年还上不上新菜。
“上!怎么不上!别人越学我们,我们就越要上新的!”瑞祥楼的掌柜十分傲然地说着。
最近他也听说春山酒楼的笑话了,而且还有人说春山酒楼的菜比他们的好吃,这让瑞祥楼升起一点儿危机感,思来想去,问题出在那天来闹事的小子身上——
肯定是那小子背菜谱的时候叫人听见了,春山酒楼知道了菜谱,回去按照菜谱做出来了。
要不他们怎么最早做的是鱼香肉丝呢?
瑞祥楼心里大骂卢栩是个猪脑子,这种秘方怎么能大庭广众地喊出来呢,这不是白白便宜了别人?!现在鱼香肉丝都快成了京中大小铺子人人都会的菜了。
小地方来的,就是没见过世面。
瑞祥楼掌柜恨恨地想完,这次拿到菜谱还有点犹疑,上还是不上呢?
那小子不会又来添乱吧?
可他等了许久,也没再见到卢栩。
派人去打听,只打听到隆兴大多书生会试失利,已经结伴黯然回乡了,考中的只有两个,一个高居第五名,一个擦了个尾巴。
第五名住哪儿他们没打听到,听说只在榜前出现了一会儿人就走了,另一个他们派人去看了,住在南城的一个大杂院里,陪同的就一个四十来岁的老仆,压根不是卢栩。
掌柜放心了。
这档口能从隆兴到京城也就是来考试,卢栩来那天,又正好是会试最后一天,他猜想卢栩一定是来陪考的。
那个倒数不是,他压根就没想卢栩会和第五有什么关系。
会试考第五啊!
那不得是高门大户悉心培养出来的少爷吗?这样的人家自然会派家里的书童仆役来陪考,哪会和卢栩一个小商人搅合在一起。
他耐心地等啊等,一直等到五月,卢栩一直没再出现。
大概是回老家了吧!
掌柜无比笃定,放心了。
眼下就剩下一个添堵的——春山酒楼。
学他们是吧?
京城大小酒楼学他们的还少吗?
鱼香肉丝做的好是吧,那就做吧!
一个、两个菜做成了算什么,他们有六十多道菜呢!春山酒楼学会的,他们可以不做啊!
如今又来了十二道新菜,他们已经练了好几天了,从十二道里选出十道做今年的主打菜,看春山酒楼怎么学。
有本事就把他们的新菜全学了去呀!
掌柜咬牙发狠道:“初六我们照常上新菜,往后半个月每天只做新菜,既然同行们想学,那就学嘛!我们欢迎,学得好,算我们技不如人!”
瑞祥楼在这时候放话欢迎全城同行初六到瑞祥楼吃饭。
厨子到别人家酒楼吃饭,这可是大忌,就算去,也得悄悄的,瑞祥楼这样喊,分明是在骂春山酒楼偷师。
很快有人将话带给了宋老板,问他对此有什么说法。
宋老板笑呵呵道:“我们就不去了,初六我们家也要上新菜。”
“啥?春山酒楼初六也上新菜?”
宋老板:“是呀,初六可是个好日子,宜上新,不止我们春山酒楼,醉花楼、宁川酒楼、保同酒楼、四海楼初六都要上新。”
客人一头雾水,五家?再加上瑞祥楼,六家酒楼全要上新?
难不成初六真是什么好日子吗?
宋老板还好奇地向他们打听起来,“瑞祥楼要上多少新菜呀?”
那模样就好像他对瑞祥楼一无所知似的。
客人:“十道。”
宋老板笑了笑,神神秘秘道:“那我们在数量上比他们略胜一筹,我们打算上十二道。”
客人:“……”
这是要和瑞祥楼打擂台吗?
这是要和瑞祥楼打擂台吧!
他脚步生风地跑去找酒楼、饭友扩散八卦了——初六热闹了,六家酒楼打擂台,你去哪家?!
“六家?!那五家疯了吧!”瑞祥楼每年上新菜可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他们选这天和瑞祥楼不是傻吗?
“他们就不会早一天或者晚一天吗?”
“我瞧着像是故意的。”
“那肯定是故意的!就是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准备了什么手段。”
“难不成请了高手?”
“哪儿那么多高手?你请个高手去春山酒楼,你看看宋老头能不能答应。”
众人想想也是,人家的大厨干了几十年了,好好的突然蹦出来个新人,这不是打厨子脸吗?
“难不成宋厨子研究出了什么新菜?”
“五家都研究出十二道新菜呀?”
“……”
于是,话题又绕回去,最初来八卦的人问道:“那,初六到底上哪家吃呀?”
到了初六当日,大多人还是选择了瑞祥楼。
谁叫人家名声响,上新活动时间长呢?
春山酒楼和醉花楼等几家也是有忠实老客的,人数虽然不多,但在这天都选择了支持他们。
他们想,瑞祥楼不是说了连续半月都是新菜吗,今天不去,明天也能去,总不好叫春山酒楼初六当天生意太难看。
另外来的,就是压根不知道瑞祥楼上新,或者嫌弃瑞祥楼远、不喜欢吵闹的客人了。
初六中午,相安无事,瑞祥楼热闹如往年,生意火爆。
等到了晚上,中午在瑞祥楼尝过鲜的客人开始往另外五家来了。
他们也好奇,敢和瑞祥楼同一天的打擂台,宋厨子他们到底弄出了什么菜。
结果等跑堂伙计开始报菜名,他们恍惚了。
这确定是春山酒楼吗?
怎么菜听着全是炒菜,还那么耳熟呢?依稀就像是今天刚听过!
待伙计报全,他们终于回过味儿来。
“这、这不是瑞祥楼今天上的新菜吗?!一模一样!”
跑堂伙计:“啊?!不可能!我们家十二道呢,怎么可能一样!”
客人:“……”
哦,那还真不一样,你们还多两道是吧?
中午在春山酒楼等五家吃过,晚上到瑞祥楼打牙祭的也傻眼了。
怎么回事?
怎么瑞祥楼的菜跟春山酒楼一样?
“你给我来个糖醋排骨我尝尝。”
跑堂伙计:“对不住了,排骨卖完了。”
“回锅肉呢?”
“不好意思,也卖完了。”
“那还剩啥?!”
“新菜这会就剩下醋溜白菜了。”跑堂伙计歉然说着,他们掌柜特意没让补货,就是要敲打敲打这些中午不来他们瑞祥楼跑去别处捧场的食客们。
食客们大皱眉头,“你们开酒楼的菜没了不会补吗?都没了你还报什么菜名?!”
跑堂伙计赔笑:“对不住对不住,今天报了一天说顺嘴了。”
就是要报出来馋你们,想吃好的,下次知道来谁家了吧?
食客们黑着脸道:“醋溜白菜就醋溜白菜!先上这个!”
“好嘞。”
等醋溜白菜端上桌,本就一肚子气的食客扔下筷子骂起人来:“拿道春山酒楼白送的菜出来就算了,味道还不如春山酒楼好,我看你们瑞祥楼也就这水平!”
说完,他扔下钱愤然而去。
瑞祥楼的食客们面面相觑。
啥意思?
啥叫春山酒楼白送的菜?啥叫味道还不如春山酒楼好?
仅仅两天,该知道的全知道了——
以春山酒楼为首的五家酒楼新菜和瑞祥楼一样,味道还比瑞祥楼好,关键是,人家还比瑞祥楼便宜!
“人家还多两道菜!瑞祥楼不会!”
瑞祥楼掌柜差点气吐血,什么叫他们不会!他们会!他们就是没做而已!!
他们大骂春山酒楼偷菜谱,宋老板听罢,十分无辜地展开他的文书:“我们是正大光明加盟换来的菜谱,怎么叫偷呢?代老板、秦掌柜要是不服,不然咱们就报官吧,衙门见!”
作者有话要说:
瑞祥楼:偷我们菜谱!
春山酒楼:呸,爷会的比你多!

这显然是谁先告官谁吃亏的事。
按照惯例,谁先告官谁举证,他们菜谱本就来历不明,怎么证明对方是偷他们的?
瑞祥楼万万没想到啊,那姓卢的小子竟然还没走,不但没走,还和春山酒楼那群人搭上线了。
他们气卢栩,但更气春山酒楼。
若只有卢栩一人,他们压根不怕,随便卢栩去大街上喊还是去衙门喊,光找物证人证少说就得折腾两三年,随便他闹去。
可偏偏春山酒楼找上了他,还故意和他们同一天上新。
这是加盟学新菜吗?
这根本就是针对他们瑞祥楼!
归根结底,还是怨他们家伙计傻,那天竟然让卢栩在大堂就把菜谱喊出来了,这才让春山酒楼那群人逮着了机会。
春山酒楼、醉花楼这群鸡贼货色,真是不能漏一点儿风声啊!一时不甚,就把他们弄成了南城和东城的大笑话。
连从不过问酒楼生意的代三儿都听说了,他跑来酒楼发了好大的脾气,先把那天接待卢栩的伙计给开除了。
代三儿怒吼:“他让你拿笔墨你怎么不去拿?他写下来还有这些事吗?!”
可伙计哪知道他们的方子是从别处得来的,他们酒楼成天说都是自己厨子研究的菜,是京城独一份儿,他当然以为卢栩是来吃霸王餐找茬的。
要是随便来个什么人要笔墨他都给,那挨训挨骂的还是他!
伙计委委屈屈走了,回了家一说,全家也是好一阵的抱怨谩骂。
先前卢栩想和他们私了他们不干,现在他们想找卢栩私了,换成卢栩躲起来了。
瑞祥楼去问宋老板、方老板他们卢栩住哪儿,那几人商量好了似的装傻。
眼看他们瑞祥楼辛苦几年培养出的熟客都往那五家去了,代三儿差点儿气吐血,到处派人找卢栩,一定要把人找到!
代三儿:“不管用文的还是武的,把那小子逮出来,让他把改良过的菜谱拿出来!”
掌柜:“京城这么大,他找个地方一猫,咱上哪儿找?”
代三儿:“那我不管。”
掌柜叹气:“不能找找二爷的门路吗?”
代三儿一蹙眉:“我二哥忙着在北边放马呢,哪有空管这些。”
掌柜:“那大爷……”
代三儿:“你是嫌我大哥揍我轻吗?”
掌柜也没办法了,“那我派人到各处看看吧。”
代三儿:“先盯紧了那五家,再盯着早市,我就不信他能不吃饭。”
掌柜叹气:“也只能如此了。”
但京中早市有好几个,每天早上还那么多人,在早市挤来挤去找人,那也是大海捞针,还是先盯着那几家吧!
尤其是后厨,他都打听到了,前些日子有个外乡年轻人在春山酒楼后厨出没。
不过他注定要失望了,卢栩跑去亲自教学本来就是为了和瑞祥楼赌气,如今那五家该会的都会了,该学的也都学了,剩下的卢栩把菜谱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琢磨。
都是老厨子了,难不成还让他一道菜一道菜教吗?
他们想学他还没空呢。
距离殿试只剩半个月了,他得在家陪君齐读书!
大岐的殿试只考一天,而且只考策论一项,当天考当天出成绩,上午笔试,下午面试。
殿试的考试时间不是特别严格,考生们什么时候答完就能马上交卷,交完后几位大臣马上评阅,当场将筛选出来的好的交给主考官,也就是当今皇帝,若皇帝也觉得好,说不好会当场面试,当场点状元。
所以殿试时,答题还不能太慢,若是太慢,就会出现卷子还没答完,别人已经开始面试了,受别人影响不说,可能自己还在答题,状元、探花、榜眼已经选完了,你答得再好也没用了。
也不是没人提过这样做的不合理性,上代皇帝也曾想过要不要改革,可还没定出个方案来呢,当今弘安帝登基了。
这位是个喜欢搞心态的,本就觉得考状元不能只考学识,还要考机敏、应对和勇气。
朝廷花这么大本钱筛选的人才,遇到什么事磨磨唧唧的能当什么大用?
该决断的时候就要决断。
于是,这位非但没改,还特别喜欢在上午就开始搞面试。
有时候还没考生交卷呢,他就按捺不住满场溜达了,看到谁卷子写的好,或者写的不好,也不等对方写完,就把卷子拿走,马上问这问那。
心理素质不好的,当场就能被问晕过去。
这种考试,学识重要,心态也很重要,可决定命运的时刻,哪有人能不紧张呢。
殿试前的复习准备就尤为重要。
面试也是能准备的,复习的思路就是猜出题人关心什么,一般而言殿试的题目多少和当下的朝政问题相关。
但也有故意突然考冷僻题目的时候。
若运气不好,真遇到突然问冷僻的问题,又恰好没复习到,那就只能怨运气不好了。
颜君齐花力气准备的也是时政问题。
他既没门路,也没背景,隆兴文教不行,在京中连个能拜访的同乡、前辈都没有,于是他跑去京城大小衙门,以贡生身份借阅了近两年来能借阅的所有公文、政令等等,从这些要发向各地的政令中去反推朝廷近年来的国策。
他一个人跑不全衙门,卢栩、卢舟则一起帮他跑。
有些存档的过期政令是不能借出的,但本身没啥秘密性,百姓想看,可以过去抄。
卢栩、卢舟每天早上出门,带着笔墨本子去帮颜君齐抄。
卢舟和颜君齐都用惯了毛笔,卢栩则嫌用毛笔写太慢,他用炭笔抄。
他买了一沓不容易划破的厚纸,裁成本子大小,晚上在家打好格子,第二天用笔帘卷上十来根炭笔,往兜里一揣,拿上身份文书和本子,就往各个衙门去了。
因为时间比较紧迫,他们早出晚归,最近都没怎么在家里吃饭,瑞祥楼想找他们,更加的找不着。
卢舟忙着帮颜君齐抄政令、公文,姜濯想找他玩都很少能找到,有一次偶然遇见了,听说他要去衙门抄公文,还兴致勃勃同他一道去了。
可怜京兆府衙门压根不知道,他们已经多日被皇孙视察工作了。
姜濯本来觉得抄书很枯燥,可等到听颜君齐和卢舟讨论分析这些政令,又觉得有意思了。
他与颜君齐、卢舟不同,这些政令许多太师、太傅他们都和他父亲商讨过。
弘安帝一心扑在开疆拓土和蛮子打仗上,子嗣不丰,嫡子就太子一个,太子与太子妃的嫡子也就姜濯一个。
他的皇帝爷爷教育孩子不怎么在行,皇子皇孙都扔给太师、太傅,他大了,也能跟着听,这些政令中有不少他可是亲眼瞧着,亲耳听着怎么制定出来的。
这时再听颜君齐和卢舟分析,就像根据答案逆推做推理题一样,姜濯兴致勃勃地看他们解密。
在场几人,只有他知道正确答案,但他要忍住了不说,以免对别的考生不公平。
于是,姜濯白天在卢家努力装什么都不懂,要听颜君齐、卢舟甚至卢栩分析的天真小孩,晚上回贺府或太子府,则拉着老师或父亲一通猛说。
憋着实在太难受了,他也想和人交流的!
就这样一直忙碌到殿试当天。
天不亮,颜君齐和其他考生到宫门外等候礼部吏员检查档案,带他们入宫。
这场考试,对一些考生而言,是官途的开始,以后人生将有多年会来往此处,但对大多考生而言,也是人生唯一一次登上紫微殿的机会。
本次之后,他们中大多数人就要收拾行囊,等候吏部安排,去往大岐各地,发光发热,或碌碌一生。
点名、赞拜、行礼、入座、散卷、唱题,开始考试。
为了方便考官们认人,考生的座次,尤其是前十名的座次,全是按会试成绩来排列的。
一行十人,颜君齐坐在第五,就在弘安帝眼皮底下,从一开考弘安帝就开始在他们间走来走去,停在第一排的时间尤为长。
不紧张是不可能的,颜君齐暗暗深呼吸了几次,将注意力专注到答卷上。
这次的题目果然是时策,问的也是会试的延伸,而且比会试更犀利更直接,第一道就直接问他们朝廷用兵的过与失。
不少考生汗都留下来了。
这次,他们不能再另辟蹊径说臣不能妄议君王了,君让你论呢。
颜君齐上次没取巧,他答的很大胆,既然上次能拿到第五名,那么弘安帝应当是不介意他们针砭论证的。
既然如此,那便没什么可避讳了。
何况,考太空泛的东西,他可能还不太能言之有物,考这个,他能论的可就多了。
卢栩往北境跑了三四年,一路的见闻可从未和他少说。
想清了思路,颜君齐下笔如有神,真正开始专注答题了。
弘安帝转了一大圈,将每个考生都看了。
照理说,层层选拔后人才名次都在前面,但万一有沧海遗珠呢?
他带着左膀右臂贺太师和范大将军把整场都巡视了一遍,随后便集中在前二十名了。
果然人才还是聚在前面。
尤其是前四名,第二、第三来自江南大儒门下,是当地望族,他早有耳闻,第一和第四则是京中子弟。
第一还是贺太师的族亲,也算是在他眼皮子底下长大的聪明孩子。
第六到第十,他也有两个眼熟的,另有两个看籍贯也是望族子弟。
只有第五和第八,出身寒门,第八好歹还出自江南,是文教兴盛之处,朝廷甄选人才的重地,可这第五,籍贯隆兴,还是隆兴郡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县。
弘安帝大感兴趣。
他朝大将军范孝递眼神,会试那张挺有意思的卷子就是他的吧?
范孝眨眼确认,是他。
待卷子答个大半,弘安帝站到颜君齐案前了。
殿试主考官是皇帝,答卷连字体都是有要求的,必须使用文书体,不许连笔,不许太大,不许太小,字迹要清晰干净好辨认,默认连一个错字都不许有。
这对颜君齐倒是不难,他干过抄书营生,别说文书体,连刻印体他都能写。
他不但写得整齐,写得还快,弘安帝转过来时,他已经答了一大半了。
先前学子们聚会时他听说京中的考生和南方的考生都是专门练过速度的,就怕殿试答题太慢,出现没答完别人已经交卷的情况。
因此,他也不太敢耽搁,能答多快答多快。
弘安帝瞧他字不错,长得也不错,印象分及格。
随后便站在他一旁看起他的答卷来。
很快,他猛得一挑眉。
在看别人答题的范孝和贺太师马上就发现了弘安帝的异动——他们陛下,兴致起来了。
贺太师和范孝对视一眼,这才考了多久,不会这就要抢考生卷子吧?!
不料弘安帝没抢卷子,而是朝他们俩招了招手。
贺太师和范孝见状,轻声快步走来,一个站在颜君齐后面,一个站到颜君齐右边,和弘安帝一起,从左右后三面,将颜君齐包围了。
作者有话要说:
小颜:被三个监考官盯着考,压力山大。

其他几名考官也诧异地望过来,只是他们看颜君齐,就充满同情了。
被大岐权势最大的三人齐齐盯着,滋味可想而知。
别说一个考生了,就是在朝的官员,有几个能顶得住?
颜君齐手中的笔果然顿了顿,然后又继续写了。
不过速度比刚刚慢了不少,落笔更加字斟句酌起来。
范孝在他后方看了一会儿,马上明白弘安帝为何会把他们叫来了。
从青年登基起就爱搞臣子心态的弘安帝,这次还真不是纯粹为了吓唬人,颜君齐答题的方向在众考生中别具一格。
别人重点在论战之时,战之势,战之理,从是不是正义,准备是不是得当,发起战争的条件和必要性等等各方面来论。
但几乎所有人论的重点都在战前,或多或少,都在维护弘安帝的面子,默认战的合理,即使本人觉得不对的,也硬要往合理、应该、利国利民上拽。
有大着胆子批评的,其实也不太敢写实,都是写历朝历代发动战争的影响种种,因为不敢写,不敢议,不敢批评,反而写的别别扭扭不伦不类。
而颜君齐不同,他写的也是影响,而且重点完全在战之后,但他与别人的别扭拧巴,讨论道德、讨论历史上的得失例子不同,他分析的就是眼下的大岐、眼下的蛮族,没论这场仗应不应该打,而是既然打都打完了,该怎么将战果最大的发挥出来,从而利国利民。
范孝看得心惊肉跳,这份答卷,准确无比地戳中了弘安帝的痒处。
他们这些近臣最明白,这场战争的得失,是弘安帝的心病,他打了,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举全国之力打了,赢了。
刚赢的时候,满朝欢庆,主战派扬眉吐气。
可随后,他们发现,好像又没赢。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和来之不易的胜利,并没有给大岐带来足够的好处,甚至影响了弘安帝的声誉。
从蛮人手中收来的广阔土地没有使大岐获得足够的财富,还成了一个吞金兽、无底洞。
几年下来,连曾经支持弘安帝开疆扩土的朝臣,都有些转向批评了。
那些批评他们可以充耳不闻,大不了将那些发牢骚的迂腐臣子打发回家。
可问题是,现在的局面,不是弘安帝想要的结果。
他想要的是看着大岐逐日强盛,无比的繁盛。
弘安帝从来没怀疑过自己的决策。
他不允许蛮人如一把随时会落下的刀悬在大岐头顶,他也不允许他的大岐穷困贫弱。
他希望在他人生末年,能看到大岐像打赢蛮人一样,在繁荣上也取得一样辉煌的胜利,他希望大岐的每一寸土地都能兴旺。
只是,这一场仗似乎更难,更持久,连精力充沛的弘安帝都有些迷茫了。
大岐的未来在哪里?
大岐真的会因为打了一场仗,一蹶不振吗?
朝臣的批评让从当太子时就无比自信无比坚定的弘安帝不自信了。
他犹如一头困兽,在与看得见的对手撕咬中挣扎的太久,不知不觉脚下已经长满了荆棘。
他的朝臣们,该对他忠心耿耿的下属们,盯着他的伤口批评起他不该走到荆棘丛来。
弘安帝是傲慢的,是强横的,是不听劝的。
他根本不想听那些陈腔滥调的牢骚,那有什么用呢,抱怨几句指责几句就能给他换来钱吗?
如果骂他一句能得一斤米,一文钱,弘安帝会下令全国百姓每天必须骂他一百句,朝臣必须从早骂到晚。
可,换不来啊。
后悔、指责,吹捧、肯定,同样什么都换不来。
曾经他想名扬青史,如今他只想摆脱困局。
骂他不会让他难受,夸他也不能让他高兴,只是别人不知道而已。
他不想要什么才子,也不想要什么锦绣文章,奉行实用的弘安帝此刻想要的是能帮他,帮太子,帮皇孙治理大岐的人。
而满殿的考生,只有颜君齐一个人在这样答题。
范孝悄悄看了一眼弘安帝。
是呀,开弓没有回头箭,打都打完了,现在讨论对不对该不该有什么用,要讨论就讨论些实际的!
不管颜君齐有没有这个本事,至少他有这个眼界,有这个意识。
从他策论和例证里,他们看到了成果,看到了希望。
他的大岐,不是那些酸腐之臣口中那样病入膏肓,在这个年轻人眼里,遍地的废墟下还充满希望。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