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云乱————森林鹿[上]
森林鹿[上]  发于:2009年01月20日

关灯
护眼

阿史那社尔转头去望山坡上的大唐皇帝,依然又穿上了那一身他所熟悉的甲衣,盔铠在手,骑着一匹血红色的雄骏宝马,凝眸注视山下昏暗混沌的战局。日后取胜这一役的皇帝得意到仰天大笑了三日不止,连派十七八路信使回国报捷,亲笔写信给留守国内的大臣自吹自擂"朕为将如此,何如?",还把这一役所在的"六山"改名"驻跸山",勒石大赞自己战功。甚至,其实,就在这一战开始前,他还命侍臣在御帐旁边搭建庞大的帐幕,洋洋自得地声称要在此来接受高延寿等人投降,而当高延寿率残兵三万六千八百人膝行匍匐入军门,至帐幕中拜伏请命,大唐皇帝威风八面地笑问:"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恍若又成了二十多年前一战擒两王、入洛阳后笑问郑帝王世充"你总当我是小孩子,今天见了小孩子,怎么这么恭敬"的那个......小孩子。
从小孩子到天子,其实很多都没有改变--是同一个名叫李世民的男人而已。
那些战前战后种种让社尔都替他脸红的吹嘘表演,在战斗进行当中,象被满天乌云雷电遮住的晴空一样了然无痕。李世民驻马北坡,凝望战局,神色平静冷漠得如同万古不融的千山冻雪,眼眸黑亮锐利,抿紧的唇线不泄露一点点内心情绪变化。在一阵阵轰响的闷雷中,一道道夺目的闪电下,喧闹呼喊声充塞天地,沙尘军马旗帜兵刀旋转撞击成了巨大的死亡漩涡,风声呼啸,山川震荡,尘世几乎恐慌到了毁灭的边缘,皇帝身边却是一片与世隔绝的奇异的宁静,将一切纷纭烦扰都拒之度外,突厥王子清澈的蓝色眼瞳中,就只倒映出了那一张英俊傲岸的容颜。
容颜转侧,微笑,举起美丽的凤盔戴落:
儿郎们下场。

附注:
3.文中关于"三李"的对比,特别是认为李世民的临战指挥能力强于李世勣,这个是恶魔我们讨论的结果。其实关于攻克辽东城那一天的战斗是谁在直接指挥的问题,两唐书都没有写明。新唐书文字如下:
勣列抛车,飞大石过三百步,所当辄溃,虏积木为楼,结絙罔,不能拒。以冲车撞陴屋,碎之。时百济上金旐铠,又以玄金为山五文铠,士被以从。帝与勣会,甲光炫日。会南风急,士纵火焚西南,熛延城中,屋几尽,人死于燎者万馀。众登陴,虏蒙盾以拒,士举长矛舂之,蔺石如雨,城遂溃,获胜兵万,户四万,粮五十万石。以其地为辽州。初,帝自太子所属行在,舍置一烽,约下辽东举烽,是日传燎入塞。
但是当司马光写《通鉴》的时候,这砸缸爷爷不知道从哪里找来的资料,就很确定地指出当天战场的一线指挥官是小李:
甲申,南风急,上遣锐卒登冲竿之末,爇其西南楼,火延烧城中,因麾将士登城,高丽力战不能敌,遂克之,所杀万馀人,得胜兵万馀人,男女四万口,以其城为辽州。
考虑到砸缸爷"民粉"的倾向太明显,这里,严谨地说,还是存疑比较好。
4,六十多的老敬德上书劝小李不要去征东,反而被他揪住耳朵一起拎去,这事史上是有的。但小李对敬德说"我执弓矢,公尚能执槊相随否",介种细节,是鹿的YY,当然是cos了二十多年前这两只在窦建德大营外耍酷时,小李的"我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奈我何"的名言。李小子一辈子耍酷最张狂的时候,也就是那一刻了......^^
5.李世民在围攻安市时听到城里猪啊羊啊叫得欢,由此判断城里守军半夜要出来偷袭,这事直接取材于通鉴(诸军急攻安市,上闻城中鸡彘声,谓李世勣曰:"围城积久,城中烟火日微,今鸡彘甚喧,此必飨士,欲夜出袭我,宜严兵备之。"是夜,高丽数百人缒城而下。上闻之,自至城下,召兵急击,斩首数十级,高丽退走。)但是看文字很奇怪,小李明明已经告诉英公要警戒了(英公不会是没当回事吧?= =|||),等半夜敌兵一下来,这小子怎么又突然自己跑到城外去"召兵急击"?想来想去,除了天可汗陛下手痒想亲自揍人之外,俺是想不出别的解释= =
6."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总突厥千骑以诱之。"小李手写的这张条子的文字,被唐文拾遗还是续拾收入了,但是原文很奇怪,是"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总突厥十骑以诱之"。查小社尔在史书上前后出现,官衔都是"左骁卫大将军",说他中间有一段突然改任"左卫大将军",感觉比较没道理,而叫他带"十骑"就去诱十五万高句丽军......= =|||| 所以俺个人认为是那条子后来摹写或者传抄时文字有脱漏,还是按唐书通鉴的说法来写的。
7.契苾何力和薛家兄弟的事,大体照抄史书,细节有发挥。比如说小李派何力带八百人去"阻敌",自己带大军在白岩城外布阵的事,这个细节就是俺发挥的,书上没有说的这么细。把薛家兄弟写进来纯属跑题,俺实在是忍不住,想让更多人看看,真正的大唐男儿到底是啥样子,BS唱歌"皇帝大臣就要勾心斗角"论。
8.伯克(突厥人对本族首领的尊称)--这个是来源于芮传明翻译的突厥碑文,伯克是突厥贵族的称号没错,但具体到说是"对本族首领的尊称",介个又是鹿的发挥了。
9.关于驻跸之战,隋唐嘉话还是朝野佥载上说李世民在战斗进行过程当中"有惧色""帝大恐",还被棒子们的《三国史记》如获至宝地收入了(三国史记一面承认这种说法是来源于《小说》一类的野史,一面又红口白牙地咬定中国正史不载是为皇帝掩羞,俺无语......)。俺的看法:如果野史上提供了从头到尾一套比较完整可信的说法,能证明那一战李世民表现的确很懦弱,那么选择听信这种说法倒也可以。但野史就那么突然的两句话插进去,既无法解释之前李某以三万对十五万还派小社尔去勾引人家来攻,也无法解释李二"大恐有惧色"之后,又自己带了四千兵马就冲进战场去乱砍一气,那就还是算算歇了吧。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