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历史直播,开幕暴击by苦竹根
苦竹根  发于:2025年03月07日

关灯
护眼

秦始皇也在看着天幕,看到扶苏的坟墓,他心里多少有些难受,毕竟这是自己寄予厚望的长子,长子是要继承家业,传承自己的统治的。
【很多人将秦朝的灭亡归结于扶苏自杀,胡亥上位。似乎,只要扶苏没有自杀,就可以成为大秦的救命稻草,挽救即将崩溃的大秦帝国,但,真的有这么容易吗?】
扶苏:我能行吗?
天幕之前提出的大秦弊病,我能解决吗?
父皇都做不到的事,我要如何去改变?
【蒙恬手下有三十万大军,但这三十万大军是为了戍守边关,抵御匈奴,在不知始皇已死的前提下,他们不可能跟随扶苏返回咸阳。】
蒙恬默默点头,是啊,长城兵团是大秦的军士,是陛下的军队,不是他说一句话就会赢粮景从的。
再者,长城兵团要防御匈奴,重担在肩,也不可能随意离开北方。
【对于秦朝的臣民来说,秦始皇就是被神化的存在,他们怕是没有想过秦始皇也会生老病死。而扶苏早已被放逐出咸阳这个政治中心,虽然有长公子的名头,但毕竟不是储君。春秋战国时期,无数被放逐的太子都被废了,离开咸阳的扶苏已经失去了最大的依靠,面对秦始皇的遗诏,又有几人愿意跟随扶苏。】
扶苏抿唇不语,他虽偏向儒家,但也是自幼接受法家思想长大的,清楚秦朝的律令,面对父皇的圣旨,如何能不听从呢。
始皇:“扶苏,若再来一次,你还会自杀吗?”
扶苏咬咬牙,还是实话实说:“父皇,儿臣不能乱了秦朝的律法,面对君父的圣旨,儿臣定会遵旨而行。”
始皇心中不知是欣慰多一些,还是恨铁不成钢多一些,他只能将其点破,“律法是用来规范臣民行为的,你是君,不必严守律令。”
灵活点啊,傻孩子!
扶苏猛地抬头,他接受过许多老师的教导,但从没有人教他阴谋厚黑,始皇的话如醍醐灌顶,他有种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始皇叹了口气,决定还是自己亲自教导吧,那些臣子如何知道为君之道,把扶苏都给教傻了。
【再者,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是儒家所推崇的,秦朝从来就没有嫡长子继承制,而是“择勇猛者而立之。”秦孝公、秦庄襄王都不是嫡长子,秦始皇也没有嫡子,从这一传统来看,秦始皇临死前立胡亥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有遗诏,有丞相担保,群臣就更不可能提出异议了。】
不少朝臣倒吸一口凉气,他们突然想起之前天幕说过的“赵国的传统”,细思极恐啊。看来,大秦还是要有一个有序传承的制度,不然,这种“变故”定会一再发生。
后世的儒家学者则是傲然一笑,这就是不信儒家的代价!
【从赵高的言辞中,可以了解到,胡亥做公子的时候定然还是有所伪装的。在没有见到胡亥倒行逆施之前,谁能知道这是个千古无一的昏君暴君。不得不说,赵高是玩阴谋的行家,他先让胡亥杀了扶苏,又杀了所有的兄弟姐妹,自灭满门,其他大臣除了拥护胡亥还能怎么做呢?】
【一百多年后,西汉另一位太子面对奸臣的污蔑,愤而起兵,他要见到自己的父皇,倾诉冤情,他不想面临扶苏的局面,被一张不知真假的诏书赐死。可惜的是,虽然他的父亲还活着,但他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皇,落得个兵败自杀的下场。】
扶苏很好奇,没想到后世还有与我一样的皇子,只是他比我有勇气有决断,选择直接起兵。虽然落了个兵败自杀的下场,但总比自己毫无反抗直接自杀要强多了。
汉武帝冷哼道:“不知道是哪个蠢货,连自己的太子都护不住,让奸臣随意污蔑,可见其对朝堂的掌控定然形同虚设。”
卫青有点不好的预感,每次陛下开嘲讽的时候,最后都会扎在自己的身上,这次不会也是这样吧!
现在的太子可是我的小外甥,再加上前面说起的巫蛊之祸,陛下迷信巫蛊,奸臣借巫蛊诬陷太子,导致太子自杀!
卫青几乎还原了事情的真相……
【退一步讲,若是扶苏真的登上帝位,便能挽救即将崩溃的大秦吗?】
【秦朝的崛起仰仗商鞅变法,秦朝统一天下依靠法家思想,可以说,掌握实权的朝臣都是军功爵制的受益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扶苏却深受儒家影响,固执的认为儒家能够缓和社会矛盾,他即位必然会重用儒家学说。为了利益,儒法两家定会互相攻讦,不死不休的党争就在眼前。】
【毕竟,此时的儒家可不是被董仲舒修改过的儒家,他们固执己见,抱残守缺,一心恢复周礼,回到上古三代之治。】
始皇很好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是什么样子,若是可以,便将其借用到秦国。
扶苏则有点疑惑,恢复三代之治不好吗?淳于先生说起三代,总说那时路不拾遗,天下百姓各安其份,社会运行和谐有序,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制度吗?
【下一个想要恢复三代之治,恢复周礼的是“安汉公”王莽,他以大儒大贤的身份篡汉自立,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仿照周朝的制度进行改制,恢复井田制,废除奴隶制,数次改变币制,改变官名与官职,山川林泽收归国有……他希望这样的制度能够改变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的现状,一劳永逸的解决社会矛盾。但很显然,周朝落后的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
刘邦:“安汉公!一个篡位的乱臣贼子!我大汉居然是这样灭亡的!”
萧何:“陛下,大汉没有灭亡,还有东汉呢。”
刘彻:“上次的朝代歌有没有提王莽?”
主父偃:“陛下,王莽篡位是在百年之后。”
刘彻冷哼:“不切实际,天真幼稚,这么一个腐儒居然也能篡了我大汉的江山……”不会是自己“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埋下的隐患吧。
桑弘羊:“当时土地兼并定然很严重,百姓没有土地就会变成流民,成为危害国朝安定的隐患,这才是国力衰弱的主要原因,不然那王莽也不会出此昏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春秋战国的封建制改革,经过秦汉两百年的大一统浸润,此时已经不是周朝的奴隶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豪强的利益,又在民间造成了混乱。当时支持他上位的官吏豪族纷纷倒戈,新朝仅仅存在了15年便被推翻,王莽的头颅还被人收藏,一直到西晋洛阳武库失火才消失在大火中。】
王莽双目充血,咬牙切齿道:“朕的头颅!”
多大仇多大恨啊,尸体都不放过!
他不知道,不放过他尸体的不是新的统治者,而是长安的普通百姓,他们将其尸身直接分食了。
他不给百姓留活路,就不要怪百姓将他挫骨扬灰!
【由此可见,没有秦皇汉武的威望与能力,盲目的改变国家执政理念,这是自寻死路。】
【我们对扶苏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多的是为秦始皇惋惜,对秦始皇功业二世而亡的遗憾。毕竟,汉承秦制,刘邦建立的西汉,与秦朝的政策一脉相承,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灭亡几百年后还有人以汉为国名,自称汉室后裔。】
【而秦朝的灭亡却是如此的悲寂,竟然找不到一个为之殉难的君王与忠臣,看不到一个为之痛哭的“孝子”,也找不到一个为之哼唱挽歌的遗民。】
秦始皇也很憋闷,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居然就这么被所有人放弃了。
“秦朝不是没有忠臣,他们都被胡亥杀了。”
“秦朝的忠臣,忠于的真的是秦朝这个国家吗?蒙家兄弟忠于始皇个人,他们自杀是不想辜负先王的知遇之恩。李斯忠于的是自己的利益,为了权势篡改遗诏。冯去疾、冯劫忠于的也不全是大秦,他们未免受辱而自杀,颇有点宋明文官那种‘无事袖手谈心行,临危一死报君王’的感觉。”
天幕下的无数官吏感觉自己被冒犯到了,他们眼神飘忽,心虚的左顾右盼,天幕怎么什么实话都往外说。
朱元璋冷笑一声,目光扫过群臣,想着拿谁开个刀,给他们紧紧皮子。
洪武朝的朝臣打了个寒颤,陛下的目光太可怕了,要不还是辞职吧,这个破官不当也罢。
【一切有因必有果,这样的结果,在秦朝崛起的历程中早已埋下了伏笔。】
【在此之前,从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国民,如何治理这样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没有任何借鉴,始皇带着他的群臣在一张白纸上描绘出了大一统的美好蓝图,但物理上的统一很容易,思想上的统一却很难。】
【六国贵族并未从心理上接受秦的统治,他们随时准备夺取秦的政权,正因为如此,秦末农民大起义,才会被六国贵族利用,变成六国复辟的斗争。】
【如韩国的张家五世相韩,韩灭亡后,张良从一个尊贵的世家公子,下一任韩国丞相,变成秦王朝治下的黔首。失去了身份地位财富权势,对秦王朝怀有刻骨仇恨,他的弟弟死亡都没有安葬,把全部家财用于刺杀秦王。】
张良面红耳赤,他无能狂怒道:“良才不是因为权势地位才要刺秦,凭良的能力,便是入仕秦朝,也能官居高位。”
他的好友好奇道:“那子房要去咸阳吗?”
张良道:“去就去,秦皇不会因为没有发生的事杀我的,除非他想要天下有志之士都与大秦朝廷离心。”
好友惊道:“你真要去啊!”
张良冷静了一些:“天幕提了这么多次,良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秦皇真想要找人,我等又能躲到哪里去。若是我躲了,张家其他人又该怎么办。”
历史上,张良博浪沙刺秦后,之所以能够逃之夭夭,是因为始皇不知道刺杀他的是谁。要不然,张良的家人都在韩地,他又能躲到哪里去。

秦始皇:“蒙毅,记下张良的信息。”
蒙毅:“唯。”天幕提到的都是人才,陛下一个都不会放过。
想当年,蔚僚入秦,始皇十分欣赏他的能力,但蔚僚却一眼看穿始皇的野心,认为始皇没有仁德之心,不肯为他出谋划策。蔚僚一有机会便想逃离秦国,最后还是被始皇找了回来,封为国蔚,如今就在咸阳宫群臣中坐着呢。
蒙毅想,若是张良等人识相,会成为下一个李斯蔚僚,得到陛下的信任,若是他们不识相,就是下一个韩非了。
【又如,辅佐赵王歇的李左车,他是李牧的孙子,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兵家怪杰、军事奇才。刘邦派韩信张耳攻赵,陈兵于太行井陉,李左车看出此地不适合进攻,且汉军远道而来,粮草匮乏,只要赵军严密防守,便能万无一失。】
【可惜关键时刻赵王不听他的计谋,坚持出战,最后结果是,赵军二十万大军成就了韩信背水一战灭亡赵国的美名。】
【事后,韩信十分赏识李左车,以老师之礼相待,李左车便为韩信献计献策,主张修生养息,慰劳将士,以德政安抚人心,恩威并举,迫使敌人归顺。他留下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这句名言,还著有兵书《广武君》,论述用兵谋略之道,影响深远。】
“这句话原来是李左车说的,好熟悉啊。”
“赵王这个名号有毒吧。”
“李家和赵王相性不合。”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赵国复国有什么高光时刻吗,难道就是为了给韩信留一个‘背水一战’的美名。”
“韩国、燕国、魏国、齐国也没有什么高光,被韩信一击团灭。”
李左车没想到自己居然也能上了天幕,他顾不得身份暴露,被秦朝抓住行迹,内心满满的吐槽欲无处发泄:“没想到我也步了祖父的后尘。”
遇到这样的君主能怎么办,当然是随他去了,他可没有祖父那样的死脑筋,赵王不用我,我就换个东家,韩信不香吗!
【还有西楚霸王项羽,也是为了报国仇家恨才起兵反秦,由此可见思想统一的重要性。】
始皇拿出自己的小本子,默默记下:“李左车,韩信,项羽!”
大秦的文臣武将也是需要传承的,这些就当成预备役吧。
【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崛起的基础,也塑造了秦国的文化,“尚法、尚战、尚农”。秦文化中的开放、务实、进取促进了秦的兴盛,譬如那些在东方六国郁郁不得志,却能在秦施展抱负之人,商鞅、张仪、范睢、吕不韦、李斯、蔚僚……都是其中的代表。】
【但在秦灭六国后,秦国没有建立起一种广纳人才的制度和底层人士的上升渠道,新生的政治力量一旦无法融入政权中,就会滋生出不满情绪。而这些人有六国贵族,有侠义之士,还有基层小吏,他们在地方具有极高的社会威望,自身又有远大的理想,但朝廷没有给他们提供改变生活,提高地位的合法途径。】
【对秦王朝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成为他们反抗暴秦的动机。希望改变自身地位,实现自己的理想,又促成了他们的奋起反抗,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了灭秦的主力军。】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群臣回答了很多答案,但都没有让他满意,刘邦就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王绾:“张良,萧何,韩信,他们是汉初三杰!”
始皇的小本本上又加了一个萧何。
李斯:“听天幕的意思,萧何似乎是安定后方,安抚民心的功臣。”
自从天幕讲到李家被灭三族,俱五刑,李斯就慢慢恢复了过来。最坏的结果就是这样了,难道还能更惨吗?
他干脆破罐破摔,权当不知道同僚的目光,因为他明白,只要表现出自己的价值,始皇就会一直重用他。
始皇点点头,“不错,这是能成为丞相的人才啊!”也是大秦最需要的人才。
现在还在沛县的萧何心里咯噔了一下,“汉初三杰”这个名头可太大了,也不知未来的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如此盛名,现在的他可能担的下来?
刘季打趣道:“萧主吏要发达了,可不要忘了我们这些老兄弟啊。”
萧何无语了片刻:“我再怎么发达,也比不上老兄你啊。”
他原本已经决定前往咸阳,但只是作为刘季的搭头,没想到天幕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与此同时,他心中也涌现了一股激昂之情,他有能力,有抱负,只差一个赏识自己的伯乐。如今,大好机会就在眼前,他定要抓住这次机遇。
【萧何,沛县人,在秦朝他只做到了沛县的主吏掾,也就是后来的功曹,只是一个辅佐县令的属官。秦末大乱后,他审时度势,辅佐沛公刘邦起义。】
始皇神色有些不渝,这样的人才,定然如锥在囊中,明珠夜放,无法隐藏,但居然没有任何人向自己举荐此人。胸怀壮志却只能屈居一县令副官,心中如何会没有怨气。
他不是六国遗贵,与大秦没有深仇大恨,他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罢了。
“我大秦的人才举荐机制确是需要有所改善了。”
扶苏道:“如今,有才之士需要先投入三公九卿门下,才有机会来到父皇面前。或许,可以设置一个普通百姓自行举荐的渠道,朝廷只需考核其能力,将其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即可。”
始皇眼前一亮,赞道:“不错,下朝后,你写个具体的章程,拿到朝堂上与诸卿共议。”
【巨鹿之战前,楚怀王便与刘邦项羽约定,“先入关中者王”,先进入咸阳的人封为关中王。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朝的有生力量,刘邦则径直前往咸阳,凭靠张良等人的谋划,避实就虚,剿抚并用,一路夺关斩将,直达关中。】
【攻克咸阳后,其他起义军都在争夺金银财宝,迷恋美人,只有萧何第一时间接收了秦丞相府、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后来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咸阳的藏书尽数付之一炬,萧何抢救出来的这些资料成为西汉制定国策的重要参考。】
始皇赞道:“此人不错,有远见,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项羽打赢了巨鹿之战,正志得意满,得意于自己的天下无敌。结果回过头一看,老流氓刘邦不讲武德,居然趁自己挡着秦军,抄近路抢了秦国的水晶。他气愤不已,立刻快马加鞭前往咸阳。】
【于是,在刘邦攻入咸阳后不久,项羽也率军入关,并在同年二月自封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他认为自己在巨鹿消灭了章邯的秦军,是灭秦最大的功臣,刘邦靠捡漏才先到了咸阳,有什么资格当关中王,所以他背弃了原来的约定,改立刘邦为汉王,把他封到了荒远偏僻的巴、蜀、汉中之地。】
蒙恬摇摇头,“这人可真小气,当着全天下的面出尔反尔,以后还有谁会信他。”
王贲道:“是啊,连最基本的信用都没有,他的手下还会信服吗!”
【为了阻止刘邦东进,项羽又把关中地区一分为三,分封给了3个秦朝降将——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刘邦忍下了这份屈辱,带领人马回到汉中,休兵养士,广招人才,等待与项羽决一死战的时机。】
蒙毅好奇道:“这刘邦被封死在了汉中,他要如何出来?”
始皇道:“当然是先夺三秦,三秦的诸侯都是秦国降将,与秦人有着深仇大恨,秦人定然不会追随他们。刘邦只要能打穿三秦,秦人定会欢迎他的。”
到时候就是天幕前面说过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了。
熟悉秦朝崛起之路的人也看出来了,这刘邦走的就是始皇统一天下之路啊,以关中为基本盘,东出争霸,只是不知他的军队有没有大秦的虎狼之师勇猛无畏。
【汉中地方狭小,周围还有三秦虎视眈眈,挡住出路,汉军将士无不思念家乡,不愿在蜀中久驻,很多人都开小差逃跑了。直到有一天,刘邦突然接到报告:“萧丞相跑了。”刘邦一听大怒,“萧何就是我的左右手啊,谁都能跑,他怎么能跑呢。”刘邦当即派人去寻。】
【派出去的人根本不知道萧何走的哪条路,如何能找到他,不过两日后,萧何便自己回来了。刘邦见到萧何又惊又怒,质问道:“你为什么也想逃跑?”萧何解释:“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刘邦又问他:“你追的是谁?”萧何答道:“韩信。”】
【刘邦不信,“逃走的将军有十多个了,也没听说你去追过谁,为什么偏要去追韩信?”萧何说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韩信是当今世上数一数二的杰出人才,他若是跑了就再也没有第二个了。大王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就当我多此一举。如果您还准备打天下,那就非用韩信不可。”】
【刘邦好奇极了,这个韩信到底有什么样的能力,居然能得萧何如此推崇。要说刘邦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听人劝,见萧何如此重视此人,他当即表示要封韩信为将军。萧何却觉得“只是区区一个将军,怕是留不住韩信。”】
【将军都不行,难道要直接封一个无名小卒做大将军!刘邦本是话赶话提了这么一句,没想到萧何居然十分赞同,“不光要封大将军,还要搭建拜将台,郑重其事的封赏他。”】
【面对如此离谱的要求,刘邦最终还是答应了。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屡立奇功,为刘邦平定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萧何慧眼识英才,月下追韩信,为刘邦留下了一个兵仙军神。】
蒙恬都惊呆了:“居然直接从一个小兵一步登天变成了大将军!”
王贲:“大将军掌管全部兵马,这刘邦就不怕所托非人吗?”
始皇笑道:“这就是那刘邦能得天下的诀窍了,与项羽对比,他识人善任,只要有才能之人就能一步登天。此事传出去,定会有无数郁郁不得志的人才投靠汉王。”

第48章 汉初人杰
远在沛县的刘季萧何等人也在通过天幕猜测自己的命运,刘季都能成为开国之君,他们这些老兄弟定然封侯拜将了吧。
没想到,第一个封为大将军的居然是一个无名小卒,樊哙快言快语道:“刘兄,你还真是大气啊,这样大气的人,俺也愿意追随啊。”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一想到自己有可能封侯拜相,封妻荫子,心里还有点小激动呢。
他们沉浸在美好的未来中,久久无法回神。
刘季摆摆手,心中却暗暗思量,听天幕的意思,乃公那时正被困在汉中,对于中原争霸有心无力,只要有人能领兵打出一条路,让乃公做什么都行。
若是将来真能争霸中原,证明韩信能力出众,那就是我知人善任。若是韩信只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那也是乃公听信萧何之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没错,乃公就是这么能屈能伸,进退自如!
淮阴的的少年韩信也在看着天幕,只是他还没有意识到天幕上提到的这个韩信就是自己。
【楚汉之争时,萧何留守关中,稳固后方,向前线输送士兵、粮饷。这时的关中早已是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秦都咸阳被项羽放火烧了3个月,已成一片瓦砾,秦人数次经历战乱,人心惶惶。萧何一面安抚百姓,恢复生产,收拾关中的残破局面。一面重建秩序,颁布新法,安定民心。开放秦朝的皇家园林给百姓耕种,赐给百姓爵位,减免租税。】
【这些举措很快便有了成效,关中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给刘邦建立了稳固的后方,也保障了前线的粮草。】
王绾赞叹道:“这个萧何是个安抚民心的能人啊。”
始皇点头道:“我大秦最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安抚民心,统一思想,使天下一心。若你们能做到这些,朕又何必使用酷烈的法子“焚书坑儒”呢!”
李斯叹了口气,这个萧何是个与法家格格不入的人,但他也定然不是儒家的人。自商君变法后,大秦的丞相都是法家代表人物,只是这样的大好局面,要在自己这一代结束了。
罢了,天幕中的李斯跟儒家争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好结局,只要这个萧何不打压法家,便与其合作又如何。
扶苏则是眼前一亮,萧何做的正是他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安抚民心,缓和矛盾,恢复民生,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
等到萧何来到咸阳,自己定要好生请教一番。
经历了天幕的一连串打击,了解了一些后世儒家的做派,扶苏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儒家、法家的偏颇,将自己抽离出来,站在更高的位置注视着百家学说。
他终于发现,还是父皇说的对,为君者不必亲自参与百家争斗,只要站在裁判的位置上,有自己的决断即可。
百家都是君王的工具,哪家好用就用那家,若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被百家利用,为他们摇旗呐喊,落得个自杀而死的下场,岂不是辜负了天幕的警示。
【刘邦与项羽的战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刘邦甚至多次弃军逃跑,独自脱身,当时的萧何若稍有二心,便可置刘邦于死地。可萧何每次都能尽数征发关中之兵,补足汉军缺额,为前线提供粮草,保障军需,刘邦也因此得以重新振作,多次转危为安。】
汉高祖刘邦也想起了这一段历史,对着萧何笑道:“昨日犹在眼前,若是没有相国,朕定然无法连年征战。”
听着天幕的嘲讽,刘邦依旧谈笑风生,淡定自若。反正都是已经发生的事,乃公是最后的胜利者,而项羽坟头草都三尺高了,自然能大度的一笑而过了。
吕雉心中暗想,这份厚脸皮的做派倒是很值得刘盈学习一番。
【凭着这份功劳,萧何位列西汉开国功臣第一人!西汉建立后,萧何担任相国,他参照秦朝六法,制定了西汉的律法《九章律》。萧何制定的《九章律》,删除了秦法中苛繁、严酷的律条,使法令更为简单明确,与其政治主张结合起来,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维护了汉初的安定,使得满目疮痍的汉初经济民生得以恢复。】
李斯不自觉的出声:“《九章律》!”
周围的同僚都听到了他的声音,始皇也不例外。
天幕一直在说大秦的律法严苛繁复,压迫的百姓无法正常生活。可是大秦崛起全靠这本《商君法》,若是修改律法,定会伤筋动骨,波及全国。如今朝堂之上的掌权者一个个都会成为守旧派,阻挠新法的实施。
面对如此大的阻力,始皇也一时无法下定决心。
【众所周知,刘邦是个疑心很重的人,对有能力的开国功臣更是不放心,萧何也没有例外。每当刘邦在外领兵,收到萧何送到前线的军粮时,刘邦都要问使者:“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答,萧相国爱民如子,体恤百姓,刘邦听后默不作声。萧何知道此事后,不得采取自污的手段,让刘邦降低疑心,终得善终。】
西汉·刘邦听到这里颇有些不自在,前面说的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这件事却是正在发生的,而且萧相国就坐在自己对面。被天幕当面揭穿,他再厚的脸皮也有些顶不住,他支支吾吾道:“相国,你看这事……朕怎么会怀疑你呢。”
萧丞相能怎么办,当然是继续表忠心了,“陛下,臣年老体弱,早想乞骸骨回乡养老,还请陛下允准。”
刘邦微微后倾,忙劝阻道:“相国说的什么话,大汉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缺了谁也不能缺了你呀。”
刘邦怀疑归怀疑,但他脑子还是很清楚的,大汉不能没有萧何,只要他没有明确造反,自己也绝不会动他。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