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好好种田养自己by古木架
古木架  发于:2025年02月16日

关灯
护眼

叶欣和沈卓因为早几年就在准备了,所以现在什么都不缺,每天按部就班地复习,相互抽背知识点、检查题目,过得很充实。
这样过了几个月,暑热散去,秋风渐凉。
在九月初九,恰逢重阳节那天,日报头版刊登《高等制度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正式宣布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如同惊雷,经由报纸、电视、广播等载体迅速传遍了全国,让无数人欣喜若狂、激动不已。
“高考恢复了!”
“这下总算确定了!”
“呜我终于等到了……”
丰水大队里,知青们激动欢呼,奔走相告,喜极而泣。
即便是早知这个重大历史节点的叶欣,心情也同样激动,心脏砰砰直跳根本冷静不下来,等沈卓一回来就朝他奔过去,大声告诉他:“沈卓沈卓,高考真的恢复了!”
一向清冷持重的沈卓此时也难掩激动,把她高高地抱起来,转了个圈,“太好了。”

随着恢复高考的消息一起传来的, 还有高考时间。
这次高考不是全国统一命题,各个省份根据自己的情况,各自命题, 时间也不一样, 按乡下习惯的农历算法,只要在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上旬完成就行。具体时间等省级下一步通知。
如此一算, 距离今年高考也就剩一个多月, 最多两个月。
时间太紧了!
这么点的复习时间根本不够的!
那些在五月听了周旭开始复习的知青尚且觉得时间紧迫, 不相信的人后悔不迭,现在才手忙脚乱地找教材、辅导书等,比别人又慢了一步。
不管怎么说, 知青们总算有了回城的希望,农村年轻人也有了考大学脱离农村的机会。
平静的农村掀起了波澜,田间地头都在谈论“高考”, 大家纷纷陷入了紧张的复习之中。
大队长李兴国, 两位知青干部严国明、邢芳, 都到知青宿舍走了一趟,再详细通知和强调关于今年高考的事情。
比如,考试之前, 要先报名。
凡是工、农、军,下乡知青不论年限, 留城的待业青年,应届毕业生,都可以自愿报名。
当然, 还要政治历史清楚、思想考核过关, 考虑到十年期间情况特殊,只要不是特别恶劣的, 这方面会放宽。另外要具备高中毕业或者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还有体检合格。
关于“具备高中毕业或者相当于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的标准,省里决定,在高考前由各市级单位自行组织一场初试。初试通过发放准考证,才能正式参加高考。
也就是说,那些在十年期间没有念完高中,或者只是初中毕业的人,也是可以参加的。
知青干部顺便通知了这个初试的时间地点,安排在十月初,县城一座中学。
也就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时间好像更紧了。
虽然通知说这个初试不会很难,但是多年没有正经考试过的知青们,都不由得紧张起来,万一初试没过,拿不到准考证,就参加不了高考了!
叶欣下大队长家报名的时候,听到几个知青在议论纷纷、语气愁苦。
“时间这么紧,可怎么办!”
“都怪我早不重视,现在教材还没着落呢!”
“我看光有教材还不行,还得找卷子练练手,手都生了,提笔忘字。”
“唉,这时间这么短,让我心直发慌……”
叶欣镇定自若,听着他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给自己和沈卓报完名,就准备回去了。
不过刚一转身,就被李英丽喊住了。
李英丽盯着她看了会儿,问:“叶欣,你是不是课本都有?”她想起早几年前,就看到叶欣拿高中课本在看,当时还觉得她莫名其妙的。
叶欣点头:“嗯。”
李英丽语气不大好地又问:“你是不是早就知道高考会恢复?”
叶欣看了看她有些浮肿的脸庞,目光又在她肚子一扫而过,缓缓摇头,“你想多了。我又不是神仙,怎么还能未卜先知?原本只是想自学打发打发时间,倒是凑巧了。”
她轻声细语,没有一点儿因为别人语气不好而恼怒,似乎脾气更好了。
结婚几年,她仍然身形纤细,皮肤雪白,脸庞上没有一点儿忙于家务烟熏火燎或是被生活琐事烦扰的痕迹,显然她的日子过得相当顺遂,令人十分羡慕。
近两三年她很少来知青宿舍,今天一见,大家发现她比之前还更好看了似的,也更窈窕了。
她的眉目之间,似乎总蕴着一股山间自然的灵秀之气。
清丽出尘,也有几分莫名的疏离。
知青们打量着叶欣,心中都暗暗惊叹。
李英丽也是对叶欣又羡慕又嫉妒,嘴里说着:“你既然早早买了教材,有没有多的?给我匀一套吧。”
旁人都听无语了,现在教材多难凑啊,她真开得了口。
之前没正式通知恢复高考的时候,旧课本还是能凑的;通知一来,高中课本成了紧俏货,抢都抢不到。所以那些提早买到了课本的人都特别感激周旭和叶欣。
而李英丽跟人要东西,语气还那么颐指气使。
叶欣早知道她什么人,并不生气,只是轻声婉拒:“没有多的,我跟沈卓也要学习呢。”
李英丽不如愿,哼了一声不再说话。
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肚子,脸色更不好,气色也不好。
几个知青都当做没看见她的动作,其实她的肚子已经微微鼓起来了,不是很明显,但是同住在宿舍,也就陆续知道了。
嘴上不说什么,心里都明白。
所以哪怕现在李英丽脾气更不好,但大家都避让着她,不跟她吵架,生怕吵出个好歹来。
崔时宇也知道了,他的心情比李英丽还要糟糕,在乡下本来就没想过要孩子,何况是在这个恢复高考即将回城的关键节点。李英丽因他的态度更加难受。
可是她已经问过了,她之前就流产伤了身体,现在再流产的话可能再也无法怀孕了。李英丽还是想以后有孩子伴身的,于是她犹豫了。
迟迟下不定决心,月份就大了。
此时李英丽不说话了,倒是刘红霞问了句:“叶欣,沈卓都当医生了还想考大学啊?”
叶欣反问:“有何不可?又没说当医生了就不能考了。”
刘红霞嘀咕了句:“是没说不行,就看能不能考上了……”在她看来,沈卓行医治病忙得很,恐怕没有多少时间复习的。
而且沈卓现在是大队最受重视的医生,大队长愿意让他考走?
他又不是下乡知青,本地人,跟知青不一样。
周旭笑着打圆场,“挺好的,机会在眼前,都努努力别错过!叶同志和沈医生伉俪情深,要是一起考上了,那该多好!”
叶欣笑道:“借周同志吉言了。”
此时江静雨也过来给自己和张康明报名,然后与叶欣一起往回走了一段路,也聊了两句。
江静雨说:“总算见你报名了一回,我还以为你这次也不动弹,打定主意跟沈卓留在这里了呢!”
叶欣露出微笑:“以前哪能跟这次比。要是这么好的机会都不抓住,我真是要一辈子在这种田了。”
江静雨笑道:“也是,以前招工招生一个两个的,跟全国性的高考比不了。到底是给咱们等到了,真不容易!”
叶欣点点头,“时间紧迫,要抓紧复习。”
江静雨看她一身轻松的模样,突然感慨,“之前我还说你没孩子,太冷清,现在你倒是利落了,反而我们牵牵绊绊的发愁。”
叶欣笑笑,“你们教书每天写字手不生,思维灵活,复习起来比别人有优势呢。”
报名之后,叶欣和沈卓继续白天干活,晚上复习。
他们没有别人那么紧张,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就行。
可能是这段时间人心浮动,消息传得快,叶欣埋头学习时,也听到了底下的一些消息。
比如,之前还在犹豫的刘红霞,确定高考恢复之后,十分果断地跟李光中分手了。
再比如,知青宿舍里周旭带头开了一个小课堂,谁哪科好就上去讲课,带大家一起复习。这样相互帮助,效果竟然不错,效率也提高了。
队里一些年轻人正愁复习没有章法,也厚着脸皮去知青宿舍蹭小课堂。
叶欣知道后,还好奇地去看了看。
随后发现他们讲的知识挺基础的,跟自己不在一个进度,去了也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在家跟沈卓两个人学。而且宿舍人多吵闹,他们还是比较喜欢安静做题的。
沈卓想起她早早就准备着,而且一直很坚定、很有信心,也问过她:“你是不是早就知道高考会恢复?”
叶欣半真半假地说:“我知道不会一直乱下去,教育问题不容忽视,人才断层会影响国家未来。”
沈卓认同她这番解释:“也对。乱了十年,也该安定下来了。”
叶欣严肃地跟他说:“好不容易等来机会,咱们要争取今年就考上——我可在乡下待腻了!”
沈卓郑重点头:“咱们一起努力!”
时间过得很快。
在初试之前,稻谷金黄,又是秋收时节。
但是现在知青们一心都在复习知识上,根本不想耽误本就不多的时间去上工,大家一商量,索性一起去跟大队长请假。
请假的事情倒是顺利,大队长没有说什么,批准了。
大队长想得很明白,现在政策变了,这些知青估计都是要离开大队的。少几个知青干活没什么,既然他们心情已经不在农活上,又何必勉强?
只是一些队员会有意见。
不过都这个时候了,什么意见也阻止不了大家复习的心情。
叶欣本来没想请假的,但是见他们都请了,她也跟着请了。
毕竟农活那么累,谁喜欢干啊!又热又晒,还会被稻穗上的毛刺弄得脸上手臂上火辣辣地疼,能顺成章偷懒再好不过了。
沈卓倒是跟以前一样,该看病看病,该上工上工。
这样很快到了十月初,由知青干部带队,大家纷纷出发前往县城参加初试。
说起这个还挺麻烦的,要提前一天到县城住宿,不然当天赶不上的,这耗钱又耗时,人还多,一个洪泽公社参加的就有上百人了,招待所都不够住,只能想其他办法。好在有知青干部带头协调处这些琐事,才让大家都有住宿,不影响考试。
叶欣和沈卓提前一天出发,顺利地在招待所订了房间,倒是没有麻烦知青干部。
初试确实挺简单的,都是基础的知识,只要不是把课本知识全部忘光的,基本都能过。
叶欣轻轻松松答题,却发现不少人紧张过度,拿笔的手都在发抖。多年不接触书面的东西,光看不写,确实是会手生的。
有些人考完出来就哭了,或者脸色苍白两眼发愣,搞得气氛很是焦虑。
不过这还不是真正的高考呢,现在就这样,高考不知道怎样。
叶欣摇摇头,也顾不上别人,跟沈卓一起回去了。
回家之前她去了邮局,果然发现叶欢给她寄信了,信里语气热切地说了高考恢复的事情,让她务必要参加,考回城里。另外还有叶家父母的信,都不是什么好话,叶欣懒得会。
考完初试几天后,公社就通知通过的考生去拿准考证了。这一关大部分人都轻而易举通过了,叶欣和沈卓更不用说。
拿准考证的时候,知青干部让他们抓紧时间填报志愿。
叶欣才知道,原来现在是先填志愿再考试的。

第197章 考完了
公社外面的公告栏上, 满满当当贴着各大院校的招生简章、专业介绍、编号等信息,供考生们查阅和选择,多是工科、农林科、医药、师范学院, 综合性大学比较少。
填报志愿的时间也很紧促, 要在三天之内报上去。
叶欣脑子还停留在考完之后再研究院校和专业的模式,突然之间得知要提前填报志愿, 真有点猝不及防手忙脚乱。
站在公告栏前看着密密麻麻的院校介绍, 眉头大皱。
沈卓见她一脸苦恼, 先把她拉到一边说话,“你想报什么学校?”
叶欣说:“还没想过,之前只想着要考去首都。”
沈卓帮她把脸颊边被风吹乱的发丝好, 引导她:“你想学什么?或者喜欢什么?”
他想着,她脑子灵活,很会赚钱, 也许适合学经济方面的。
结果她眨了眨清澈的眼眸, 说:“我觉得种田挺好的。”
这答案有些出乎沈卓的意料。
这么多年来, 说实话,她在干农活方面并不是很勤劳,基本处于上工半天歇半天的状态, 自由懒散,只是不脱离农业生产罢了。
见他目露怀疑, 叶欣连忙解释:“我说的种田可不是天天埋头在地里干活啊!谁愿意天天那么累啊!我的意思是,我喜欢种东西,养花种菜, 小种怡情, 不过度劳累自己的前提下。”
沈卓解了,“你种菜、种瓜、种果确实都种得很好。”
虽然种下后是他劳累比较多。
除草、施肥、捉虫这些活儿她是一点也不爱干。
但的确是很有天赋, 种植技术比农村土生土长的农民都强,也是难得。
他就建议道:“那你报考农学院?”
叶欣问了句:“农学院属于文科还是科?”
沈卓道:“科。原本分文史、工、农林医的,后来改革了,农林医类并入工科。等会儿咱们重点看首都的农学院,如果没有,再看看综合大学。”
叶欣点点头,觉得行。
农学院一听就很朴素,贴近自然,跟种地挂钩。
她那么大一个灵泉空间,当然要利用好,能躺赢绝不费劲!
确定了自己的,叶欣问他:“那你报什么?”
沈卓迟疑,他想和她一起的。
之所以先问她,就是想着等她选好了,他跟着选一样的。
叶欣很快看出来了,皱眉瞪他一眼:“不行,你要选医科。”
沈卓低声说:“医科挺好,只是……”
叶欣打断他,“没有只是!上大学这么严肃的事情,你当玩呢?你本来就有医院基础,这六七年更是积累了丰富的论和实践经验,这是你的优势,也是最适合你的方向。你报医学院吧,在医学上深耕,争取成为全国名医!”
她这一番有有据的话和充满期许的双眼几乎要把沈卓说服了,他也明白这是最适合自己的,但还是皱眉,“那样的话,咱们就要分开了。”
叶欣跺脚,恨铁不成钢,“你就这点出息!咱们都报首都的学校,分开能分多远?!”
沈卓语气沉沉地说:“不好说,如果学业忙起来,你可能就把我忘记了。”
她对他本来就不是很上心。
在这儿的时候,她忙了、累了、被别的事情占据心思了,就懒得应付他。
结婚了还要分房睡呢。
要是到了大学,到了她更熟悉、更自在、更喜欢的城里,各自住在学校宿舍里,没有朝夕相处的环境,她还能记起来他?
他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忧虑。
叶欣也是服了,他这些年真是光长年纪和个子了,心性还是不够成熟稳重,太粘人。
不过他既然如此不安,她也不能忽略他的感受。
婚都结了嘛,约定好一起走下去的。
于是她突然凑近他,神秘地问:“你知道我一直在攒钱的,但你知不知道我准备那这笔钱做什么?”
她一凑近,他就闻到她身上熟悉好闻的馨香,下意识就伸手揽着她了。心下大概算了算她手头的钱,一算发现不是小数目了,暗惊。
他低头看着她,“我不知道,你快告诉我。”
叶欣很是骄傲和兴奋,“本来打算到时候再跟你说的,现在告诉你也无妨——买房!”
沈卓先是一愣,反应过来后,目露惊喜,“你是说,咱们到时候不住宿舍,买房子自己住?”
叶欣点头:“当然啊!宿舍肯定又挤又不方便的,哪有自己房子舒服!”
沈卓心中顿时安定了,握着她的手,神色柔和:“那到时咱们还能跟现在一样。”可以住在一个屋檐下。
叶欣哼了一声,“所以啊,你给我报医学院去!”
沈卓没有了顾虑,自然答应下来。
讨论好了,两人再次回到了公告栏前。
这会儿已经不少人了,都是今年的考生,看着各大院校的介绍,有目标坚定的,也有犹豫不决的,也有与同伴讨论窃窃私语的。
时间虽然紧,但大多数人还是不能一时之间决定,都是先把感兴趣的院校和专业抄到本子,回去再斟酌斟酌。
志愿可以填六个,大家都多抄几个,再从里面选。
叶欣和沈卓既然确定了目标城市和专业,可供选择的院校就很少了,他们决定当场填报好,省得再跑一趟。
叶欣第一志愿填了首都农学院,沈卓第一志愿填了首都中医学院。
剩下的选了相关院校,专业院校不够,还填了些综合性大学凑数。
填完之后,两人相互检查,没有错漏就交上去了。
随后他们就拿着准考证回去了。
准考证上已经写明了时间地点,十一月初,还是县城,不过换了一所中学作为高考考场。
接下来还是继续刷题,保持手感。
考上大学进入首都城里的种种,还都是计划而已,考不上都是白想。
目前还是要绷紧神经备考,不到考完那天不放松!
时间一天天过去,考生们埋头复习,金黄的稻田也被陆续收割,高考的时间终于到来。
大家又纷纷出发,进入县城。
这次比上次少了些人,显然初试还是刷了一部分人的。不过少得不多,住宿依然拥挤。还是知青干部带队,尽职尽责地安排住宿,现在条件有限,都是五六个人住一间,睡大通铺。
许多人因为紧张,根本睡不好,忍不住跟旁边的人聊起来,聊着聊着就晚了。
叶欣和沈卓还是提前出发订到了房间,能够休息好一些。其实他们心里也紧张的,只是比其他人好些而已。
早早起来,吃过早餐,两人相互鼓励后各自找到座位。
十年动荡后的第一次高考就这么在万众瞩目中开始了,第一天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第二天上午考政治,下午考化或者史地,第三天另有些外语加考的。
考完出来,考生们神态各异。
那些情绪低落、失魂落魄的,显然就是考得不想的。
刘红霞跟叶欣一个教室,考完一起往外走的时候,她声音简直都要哭出来了,拉着叶欣说:“怎么办,我好像考砸了!”
叶欣无奈,知道这个时候大家都压力很大情绪脆弱,倒也安慰了几句:“成绩还没出来,不要乱想,也许你考得比想象中还要好呢?别让糟糕的情绪影响你,安心等结果吧。”
刘红霞听了好受一些,点点头:“对,我一定能考上的!”
说着放开叶欣,一脸恍惚地走了。
不仅是刘红霞,许多人都如此,自觉考不好的都在崩溃的边缘,找熟人寻求安慰或者自己安慰自己。
还有熟人问叶欣是不是考得很好的,或者诉苦的、懊恼的,甚至还有要对题目答案的。
叶欣好不容易摆脱他们,不禁叹口气。
沈卓穿过拥挤嘈杂的人群,先过来找到了她。
见叶欣神色如常,他也松了口气,轻声问:“还好吗?”
叶欣点点头:“感觉还行。你呢?”
沈卓说:“我也觉得不错。”
其实他们感觉比日常练习的题目简单一些,挺有把握的。
毕竟是断了这么久,恢复高考第一年,时间又安排得那么紧,题目难度太大的话,考上的人就太少了,不行的。
只是对于离开书本太久的人来说,难度还是不小。
也就他俩提前六年复习,以最好的状态迎接高考,才会觉得轻松。
考完之后,他们不准备立刻回去。
一来,现在回去的人很多,班车坐不下,还要等待的,上次就等了好久。
二来,考前情绪紧绷太久,现在考完了想放松放松,打算留在县城逛逛,第二天再回去。
三来,之前考到县医院的李光耀知道他俩来考试,邀请他们考完之后吃顿饭,叙叙旧。
晚饭时间,李光耀下班来到约定的国营饭店,见到他们很是高兴:“好久不见了!哎,我说你俩怎么越长越好看了呢?在家到底吃什么了?”
沈卓心情不错,打量打量他,说了句:“你现在是春风得意,红光满面啊。”
叶欣也发现了,李光耀样貌改变不多,穿着倒是比在乡下的时候光鲜多了,还带了一块手表,她也笑着夸了句:“李医生到底是成了城里人,大不一样了。”
李光耀高兴地大笑,“哈哈哈,哪比得上你们!你们比我气派多了!来来来咱们坐下聊,先点菜,尽管点啊,今天我请客!”
他现在经济条件更上一层楼,又是真心实意请客的,两人也不跟他客气。
饭菜上来,一边吃一边继续聊。
李光耀现在还有些惊讶他们一起参加高考的事情呢,“我之前说你俩什么都不争不抢不出头,还以为你们真是甘心在乡下一辈子呢,哪想到你们志向比我远大多了!”
叶欣笑道:“试一试,不辜负好机会。”
李光耀摇摇头,“所以我是特别佩服也特别羡慕你们,做什么都一起。反正我是安心做医生了,就没想过要参加高考。现在在县里,以后等资历上去看看能不能进市医院吧,这一辈子大概也就这样了。”
沈卓道:“你现在也不错了。”
李光耀又笑道:“那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他心中是有些自得的。能从村里跻身到县医院,这中间打败了多少人啊!
他现在脱离农村成为城里人了,已经是别人羡慕仰望的对象,更别说他还很年轻,以后很有可能更进一步。
至于沈卓两口子参加高考,他是祝福的心态,但觉得考上机会不大的。
吃吃喝喝,各自说说近况,回忆回忆丰水大队医疗站的情谊。
一顿饭下来,倒是气氛松快。
分别之际,李光耀突然一拍脑门说:“对了,差点把重要的事情忘记了!我现在已经有对象了,打算年底摆酒呢,腊月十八,到时候你们可要来啊!”
两人都有些无语,难道这才是李光耀请吃饭的目的?
不过,之前自己结婚人家也来送了份子钱,现在人家结婚肯定也是要还人情的。何况他这人相处着也不赖。
沈卓就点头答应下来:“行,到时候我们一定来。”
隔天,两人回到家。
紧张的高考结束了,接下来只需要等待结果。
这时候秋季农忙已经到了尾声,天气冷,叶欣也没有心情上工,索性就不去,在家里歇着。
沈卓挺忙。他毕竟还是医疗站的医生,之前考试已经请了几次假,现在得补回来。
大队长知道他也要参加高考的时候,私底下找他说过话,话里意思是现在医疗站才三个人,小学徒们还没有培养起来,他要是走了人手可能不够啊,乡亲们需要他、信任他;而且他这么忙复习时间不够,可能去考了也没有打多大机会考上。
不过沈卓态度坚定,也拿出以前李光耀考走的事情说了说。
最后大队长只能叹口气,随他去了。
黄志豪和孟春兰两人都没有参加高考,他们也对沈卓的决定感到惊讶。在他们看来,都有稳定工作了,也结婚成家了,还费那功夫干嘛?大学可不是那么好考的。不过只是惊讶,没有什么意见。
等沈卓考完回来上岗,他们也好奇问了问,沈卓简单说了说,态度跟以前没什么两样,看不出什么紧张焦虑的。
沈卓沉下心,继续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轮值的时候也上工,让人挑不出错处。
倒是有几个知青生病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考试紧张过度,又或者冬天考试吹了寒风,都来取了药吃。
叶欣歇了两天,有点躺不住了。
爬起来处一些事情。
她对自己很有信心,对沈卓也很有信心,如果没有意外是能考上的,那么就要提前做一些离开的准备。
首先是写回信。
叶欢最近又写了一封信来,问她准备考哪里,希望她能考回去,姐妹俩作伴。还说自己已经怀孕了,是八月份的,估计明年五月左右生。又突然想起她已经结婚三年多了,怎么还没有怀上孩子?
叶欣回信说,自己不准备考回去,至于考到哪里,等拿到录取通知书再说吧。然后跟大姐说现在计划生育,别多生,频繁生育对女性身体负担大,养孩子也辛苦。孩子生下来不管男女,建议生一个就好,这事要跟姐夫商量好。姐妹俩受够了家里的压迫,如果生了女儿一定要要好好爱护。
自己生不生倒是不说,懒得解释了。
叶家其他人也写了信来。之前回去被他们看见过得不错,今年叶家人写了好几封信,语气软的硬的都有,想修复关系。这次说刘倩生了个儿子,暗示她该表示表示。
叶欣一点也不想表示,懒得回信,他们爱写继续写吧。
到镇上寄信的时候,她又偷偷拿棉花找人做被子。
空间里的棉花还很多,都好好保存着呢。
离开的时候就不带被子了吧,难带,也旧了。首都那么冷,还是做新的暖和,也做厚些。她打算做四张十二斤的冬被,先收起来,到了首都再找机会拿出来用。
等待的时间应该够这几床被子做好了
此外,就是清点一下家里的东西。
养的鸡鸭,地里的蔬菜,缸里的腌菜、泡菜、梅菜等等,算算自己能不能吃完,吃不完的准备送给谁……
有事情忙着,心情就不会因为等待而太过焦虑。
年前,金忠国和唐博雅两人的案情终于得到平反,可以回家了。回他们离开已久、远在首都的家。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