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这个高得吓人的男人,他是谁?为什么跟二女儿那么亲近?
是对象?看着身份不一般。
乍然回到这座城市的二女儿太陌生了,模样变化很大,养得雪白娇俏。然而一旦确认,叶顺利就跟儿子当时的反应一样,激动兴奋起来——自家女儿明显发达了啊,那不得照顾照顾家里?
于是,叶顺利故作冷静威严地问:“欣欣,见了父母躲在后面像什么样子?——你身前这位,是谁?不介绍介绍?”
叶欣翻了个白眼。
虽然根本不想跟他们有一丝关系,但场面已经这样,不碰一碰是没办法的了。
这些破烂亲人,不出来闹点事是不会安分的。
她从沈卓身后走出来,淡淡地介绍:“这是我丈夫。”
叶家人震惊,没想到她直接都结婚了!
但是看看沈卓的模样气势,又觉得很不错,赚了!
黎美悦很快指责:“结婚这么大的事情你就私自决定了?你眼里还有没有父母了?你说,你们什么时候结婚的?”
叶欣皱着眉头,倒是回答了,“结婚三年多了。”
黎美悦声音尖锐起来,“都结婚三年了你也不告诉我们?!他给了你多少彩礼?”
叶欣差点笑了,果然不愧是黎美悦,“没有彩礼。”
黎美悦不敢置信:“他没给彩礼你就嫁了?你长那么漂亮,白便宜了……”
叶欣不耐烦地打断她:“我又没嫁妆,谈何彩礼?你们当年丢我下乡的时候,我又穷又丑,你们心里没点数?想要彩礼,要不你先给点嫁妆?”
黎美悦又要破口大骂,被叶顺利拦下来了。
叶顺利冷静一些:“既然都结婚了,我们也没办法了。但你都回来了,于情于总该把女婿带回家见见吧?有家还要住外面,多费钱,也不像回事。——女婿,你不说句话?”
叶欣:“你别说话。”
沈卓:“……”
当然是听老婆的,皱眉安静站着。
叶武大叫:“二姐,你这是什么意思!都不让姐夫跟我们说话!”
小小年纪的叶文也嚷道:“二姐,你真是我二姐?你穿的衣裳靴子那么漂亮,是不是有好多钱,怎么不给我买新衣裳?”
刘倩眼珠子转来转去,笑着说话:“二妹,二妹夫,你们回来了是好事啊,大过年的,到家里说话吧,也吃个年夜饭,团团圆圆!”
叶欣觉得他们真吵。
她摆了摆手,也让叶欢和唐书予别出声。
叶欣冷淡反问:“家里住得下吗?”
刘倩笑容一僵,家里挤她也是不满的,但眼看妹妹妹婿光鲜气派怎么也得抱上大腿,“挤一挤,还是住得下的。一家人嘛,以前的事别计较了……”
叶欣真不想在过年的喜庆日子里吵架,她决定好好说话。
于是冷静地开口:“饭就不跟你们吃了。我这次回来,主要是看看大姐。至于为什么不告诉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带人上门,你们心里真的没有一点自知之明吗?前几年那些充满谩骂的信件,你们都忘记了?没有情分,又不在一个户口本,没有来往的必要。你们也别在这里吵闹了,回去吧。”
叶家人震惊、愤怒,当然不愿意就此罢休。
于是又吵又闹,引得路人和招待所工作人员都出来围观。
叶欣是不怕,趁他们注意力在自己身上,还让叶欢和唐书予先走了。
等叶家人骂累了,才悠悠说一句:“天都黑了,你们不回家吃饭吗?确定要在这骂到过年?”
她油盐不进,叶家人没办法,又冷又饿,年夜饭还没做呢,只好暂时鸣金收兵,回家了。
叶欣心情一点儿没受到影响。
拉着沈卓回去把饭菜热一热,吃吃喝喝过年。
叶家人显然是没放弃,记下了招待所的位置,初一又来大闹。
如果衣裳有强撑面子成分的话,一个人的神态气色是骗不了人的,叶欣和沈卓一看就是生活条件很好,甚至可以说是富足。叶家人生活一直苦巴巴,尤其是又即将添丁,正是需要钱的时候,看见这么一个好机会,怎么能不巴上去吸血?
可惜,叶欣根本不给他们吸血的机会。
而沈卓又听叶欣的,既然叶欣不把他们当家人,他也不给那些人一点儿好脸色。
不过每次他们来,为了不闹得太过分打扰到别人,叶欣也不会视而不见,每次都出来见他们,甚至可以说和气。
听他们撒泼胡闹,听泼妇骂街,看莽夫无能狂怒,挺有趣的,就当看春节小品了。
叶家五口简直是有气没处撒,有力没处使,气得年都过不好,十分窝火。
尤其黎美悦,特别惦记着彩礼的事情,多次问叶欣:“他真没给彩礼?他看着很有钱,你怎么不要彩礼?你是不是傻!”
叶欣优哉游哉地说:“是没你那么精明。”
气得黎美悦血压高升。
不过他们不是每次来都能找到人的。
因为叶欣和沈卓并不会一直待在招待所啊,他们会出门逛逛。
叶欣甚至还有心情跟沈卓说:“叶家人你都见过了,你看他们都那么矮,我要不是这几年在乡下吃好了,也会很矮的。不过基因限制了,我再高也高不到哪里去。倒是你长那么高,是不是说明你本身基因很好?”
沈卓想回忆了下,“我父亲确实不矮。估摸着有一米八。”
叶欣猜测:“说不定你父亲是北方人?”
沈卓嗯了声。对于父母的来历,他已经不想了。他如今长大成人,赚钱成家,其他的都已经没关系了。
他们在街头走走逛逛,十分悠闲。
也买些东西。
看见书店,沈卓主动提出,“咱们买些习题册吧。这边可能有不一样的。”
叶欣笑了:“你倒是自觉。”
沈卓无奈,“你每进城必买的。”
叶欣点点头,“是该买,多买一些。把我们没见过的都买了。”
时间临越发近了,更要认真学习呢!
叶家人还在每天过来骚扰。
叶欣很无所谓:要钱是没有的,回家是拒绝的;他们爱来就来,反正自己闲得很。
后来叶家人终于意识到叶欣有多么狠心绝情。
她长得那么窈窕美丽,找了一个这么高大俊美的对象,生活有多么富足滋润,却跟他们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这么好这么漂亮有气质的女儿,却已经永远离开他们了。
他们不会反省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把女儿推远了,只会觉得自己养女儿多么辛苦,只会大骂白眼狼不给自己吸血。
也正是因为他们注意力都在叶欣这边,叶欢和唐书予得以顺利地做了婚检、领了证。等叶家人发现的时候,叶欢都已经搬进唐家了。他们永远地失去了两个女儿。
叶欢和唐书予是初七领的证,这天,他们再请叶欣和沈卓吃一顿饭,是庆祝也是道别。
因为叶欣和沈卓即将动身回去了。
饭桌上,叶欢拉着妹妹很不舍,哽咽道:“欣欣,好妹妹,我就你那么一个贴心的亲人,咱们偏偏隔了那么远,下次见面不知道什么时候。”
叶欣劝她:“别伤心,山长水远隔不了亲情,咱们还能写信联络。而且你现在有了丈夫,多了爱你的人。”
她看向姐夫,“姐夫,你以后可要好好照顾我姐。尤其是面对叶家人的时候,不能软弱,不能让我姐受到一点儿伤害。”
唐书予郑重地点头:“我会照顾好她的。”
叶欣此时觉得如释重负,露出了笑容:“那么,祝你们生活美满。姐姐,希望你婚后更勇敢、更坚强、更幸福!”
叶欢擦了擦眼泪:“欣欣,我会的。你也要幸福。”
吃了饭,姐姐姐夫把他们送到火车站。
他们和来时一样,只拎着一个手提袋的行李,站在人群中,那么耀眼好看。
叶欣最后笑着朝他们挥了挥手,然后被沈卓牵着手,踏上了归途。
又是三四天的长途奔波, 傍晚时分才到了家。
再次回到大山之间的凉水塘,叶欣有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沈卓倒是没觉得陌生,只觉得非常怀念, 尤其是推开院门, 看见自家熟悉的平坦小院,整个人都踏实下来了。
放下行李, 他转头看着明显露出疲态的叶欣, 心疼地说:“你困了先睡觉吧, 我收拾一下。”
叶欣伸了伸腰,然后扯了扯身上的衣裳,说:“我想洗头洗澡。”
沈卓立刻挽起袖子, “那你先坐着歇一会儿,我给你烧水去。”边说边往灶房走去了。
拎了水桶出来,准备打水。
院中水井在出门之前, 特意搬了一块石板盖在上面, 此时拂开石板上的枯枝落叶再搬开就行了, 井中的水还是清澈干净的。
把木桶洗过,提了水回去,也把锅洗过了再灌满水, 然后烧火。
叶欣稍微坐了会儿就回房间去找衣服。这趟出门十来天,就没能好好洗澡过, 不管在火车上还是在招待所,都是擦擦了事,真不方便, 很怀念后世带卫浴的酒店了。
沈卓烧好了一锅水, 都给她提到洗澡间,桶里盆里灌得满满的让她慢慢洗, 自己则继续烧饭、准备菜、打扫院子、各处抹灰,忙得不亦乐乎。
叶欣慢吞吞洗好了出来,擦着头发,感觉全身都舒服了。
见他那么勤快,她又有点不好意思,于是把行李中两人换下来的衣服都一起拿出来洗了。
沈卓见了,还担心她冷着手,说:“天气冷,你烤火去吧,放着我一会儿洗。”
叶欣瞥他一眼,“我就洗那么一次,免得就你一个人忙,显得我很懒。”
沈卓哭笑不得。
其实就两个人生活,又没人说她。
知道她是心疼他,虽然不爱干家务活,但偶尔还是愿意克服懒惰做一点。
忙了一阵,屋里屋外都打扫清干净了,晾衣绳上也挂满了洗好的衣服,肥皂的气味飘散在渐渐暗下来的院子里。灶房里,也传出了饭菜香。
吃饱喝足,再把自己收拾干净。
等两人终于躺在熟悉又宽敞的床上时,什么也不想干了,依偎着,睡了十几天以来最安稳的一觉。
接下去的日子好像又跟往年差不多。
打听到其他回城探亲的知青也渐渐回到丰水大队,叶欣就把带回来的一些糕点,往交好的几家人送去,也打听打听消息。
然后就是生产队上工,自家菜地春耕。
不过在私底下,她是有一点紧张起来了。
具体表现在,她把早已看得烂熟的课本又拿出来再看一遍,新买的习题、试卷按计划每天写。
还拉着沈卓一起。晚上吃过饭,点起煤油灯,两人各自拿出一套题目,手表掐着时间做完。然后相互批改。令她感到安心的是,多年练习下来,两人做题正确率很高,得分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但叶欣知道,百分之九十还不保险,最好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甚至百分之百。所以每次做完,还要研究错题,抄到做题本上加深印象,保证下次不要错了。
两个人都有了一本厚厚的错题本,做过的习题册和卷子更是在屋角摞得高高的。
沈卓已经渐渐看出一些,偶尔会问她:“什么时候恢复高考?”
叶欣说:“不确定。咱们只管保持学习,加强训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这年春天,丰水大队也来了一名男知青,不过叶欣现在已经没有兴趣关注其他知青了。
但同一个大队上工下工,也偶尔见到过,这新知青周旭看着是个脾气挺温和的人,有种书卷气,但又没有书生的娇弱和傲性,干活说话都挺好的。听说周旭还带了一个收音机,每天下工之后、睡觉之前,拿到屋前和其他人一起收听广播,消遣消遣。知青宿舍似乎因为他的到来和谐了不少。
春夏之交还有一次招工信息,也是给了两个下乡知青推荐名额,又引起知青们的一阵骚动。
叶欣还是没兴趣,只埋头两件事:赚钱和刷题。
倒是知青干部邢芳特意来找叶欣聊过天,说她下乡多年表现一直很好,救过孩子,帮扶乡亲,甚至因抓过土匪和人贩子受过表彰,给丰水大队甚至洪泽公社都做出了突出贡献,按照她这么优秀的履历,有很大把握推荐上去的。
叶欣不想再重复解释,就只是感谢并婉拒了干部的好意。
邢芳之前也已经了解过她这么多年来从不参加招工招生的,便以为她只想与丈夫在乡下相守,也不再多说。
农忙前,五月的一天下午,叶欣学习学累了下去溜达。
经过医疗站发现孟春兰在里面,想起好久没见她了,就进去转了转。
医疗站里还有幺妞跟着黄志豪一边制药一边辨认药性药效,已经学得有模有样。还有两个小学徒李光明和小杰没在,他俩跟着沈卓在的时候学习的,医疗站是特意这样错开安排的。尤其是李光明,还要上学,时间更少,他是大队长私心的安排,可怜他没了亲人,想让他多学点将来好照顾自己。
叶欣一进来,几个人见了她都挺高兴地打招呼。
幺妞现在是干劲十足,每天都感到很充实,不仅学习了中药知识还在认字了,甚至在家里说话也有分量了,她觉得自己渐渐变得了不起,心情总是很雀跃。
她尤其感谢叶欣当初的建议和鼓励,如今才有了如今宝贵的学习机会,见叶欣来了很是高兴地打了招呼,得到肯定和夸赞,又十分勤快地去帮忙和学习了。
叶欣欣慰地看着她走进小仓库,转头跟孟春兰说:“这个小女孩还不错吧?”
孟春兰赞不绝口:“何止是不错,非常聪明,又勤学肯干,眼里有活都不用喊她,每天一来就自觉把医疗站打扫得干干净净。学会了辨认草药,还自己上山采药晾晒拿来卖呢!我小时候都没她那么勤劳刻苦。”
叶欣笑道:“看来她以后也会成为一名女医生了。”
两人坐着聊了聊天。
两人挺投缘,能说的也多。孟春兰现在也结婚了,还能聊聊婚后生活。也能说说同村的王小薇的情况。王小薇第二胎如愿生了儿子,当时叶欣没去,只是托孟春兰送了些吃的。
说了会儿,孟春兰突然提起李英丽来,“你最近还跟她熟吗?”
叶欣摇摇头,早闹翻了,也不怎么往来,“她怎么了?”
孟春兰犹豫了下,还是说了:“其实这两年来,她一直有来拿计生用品,就是免费发放的那些。估计是不好意思,都是趁我在的时候来的……据我知道的,她跟同在知青宿舍的一个男知青处对象,但是没有结婚吧?”
叶欣听到这个,心里一点儿也布意外。
李英丽孩子都搞出来过,现在这样并不稀奇。
李英丽的对象崔时宇又是一副浪荡子做派,两个人天雷勾动地火,滚到一块儿去,也不奇怪。
叶欣迟疑地说:“既然他俩处对象,又知道避孕,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现在也不是封建时代,没什么好批判的……”
孟春兰哎了一声,“我可不是批判他们,没那闲工夫,我是想说——”她突然抬头四顾,确定没有旁人,才压低声音说:“上一次我值班的时候,她过来了,脸色很不好,犹犹豫豫地问了我一些问题。我猜着,她是避孕失败了。”
叶欣惊呆了:“啊?”
孟春兰连忙叮嘱:“你可别说出去。我跟你说,是因为这边就跟你熟悉一点,也记着你之前跟她熟悉的,要是她真的怀了,得有个人注意这点儿,她的身体,嗯,不是很好……”
她说得隐晦,但叶欣明白了意思。
李英丽之前就流产过,伤了身体,当时还来找孟春兰开药调身体。估计当时孟春兰就察觉什么了,随着这几年行医经验多,更确定了。
叶欣觉得,李英丽是真不长记性啊,又搞怀孕了!
还是说,这次她要和崔时宇生孩子过日子了?
她先问了句:“她那个对象来过吗?”
孟春兰摊了摊手,“没来过。我也不知道他俩处着怎么个意思。但是从那天李英丽的脸色来看,不太乐观。所以,我才跟你说一说,我也纳闷呢。”
叶欣皱着眉头,说了句:“我也不想搭他们,没得惹一身腥。”
孟春兰叹了口气,“那就算了。我就那么一说,你当不知道就行。”
叶欣就真的没当回事,也不往知青宿舍去。
她现在一心都是考大学,进城,好日子!
没过几天,她突然听到关于高考的消息。
不是正式发布的通知,是小道消息。
起因是五月地里农活忙起来了,新来的知青周旭有些扛不住繁重的农活,听说叶欣这里有好吃的、还有好药,想要买一些,让自己下乡的第一个农忙过得轻松些。
叶欣见他主动找上来,人又温和有礼,就也好说话,卖给他一筐鸡蛋、一只熏鸡、一些菊花茶和一些助眠药丸。
周旭十分感激,离开之前提醒她:“叶同志,你空闲时间,可以多看书多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可不能忘,尤其是高中知识。”
叶欣心中一动,立刻问:“周同志,你是不是听到了什么风声?”
周旭笑了笑,说:“家里给我寄信说了些事,我又天天爱听广播,去年几人帮倒台后,今年春天许多中学已经恢复了秩序,我想,大学也快了。”
叶欣点点头,很是诚恳地感激:“周同志说得有道,多谢你提醒了。”
第195章 确定了
此前, 叶欣虽然知道今年会恢复高考,但是周围没有一点迹象,她还是有些忐忑的。听了周旭靠谱的“小道消息”之后, 她安心了。
于是当晚, 她又拉着沈卓点灯刷题。
为了一起做题相互批改共同进步,今年她基本上都是在他屋子里睡的。
但她最近在学习上太抓紧了, 每天晚上就是做题纠错, 搞得好像他们是同学而不是夫妻, 沈卓心中不免产生了一点点不满。
叶欣递卷子给他,见他不接,还奇怪地看他一眼。
沈卓握着她的手腕, 轻轻一拉,她就坐到了他的腿上。
他双臂搂着她纤细柔软的腰,闻着她身上传来的淡淡馨香, 在她耳边低声暗示:“是不是该劳逸结合一下?”
叶欣缩了下, 瞪他一眼, 把卷子拍到他脸上,“你先把这套数学卷子做完!”
沈卓不放手:“等做完卷子,你又说困了。”
叶欣脸一红, 觉得他学习态度一点也不端正,一点紧迫感都没有, 真是烦人,“先把今天的学习任务完成再说……有知青已经听到风声了,说明离恢复考试不远了, 咱们可不能松懈!”
她那么爱学习, 沈卓也没办法,只好亲亲她娇美的侧脸放开, 然后认真写题,那卷子做得又快又好,直接满分。
然后一把抱起她,往床上去了。
今年可能恢复高考的事情,周旭不仅提醒了叶欣,也隐晦地在知青宿舍说了。至于其他结婚了的、住得远的同志,他初来乍到也不熟悉,就不好提醒了。
提醒之后,有人结合自己跟家人通讯得到的消息,认为周旭分析得确实很有可能,于是心中火热,重燃希望,着手准备起来。
比如邱志云、刘红霞、朱玉羽,原本就有在看书的,现在看得更勤快了。
“去年回家我爸就说形势安稳下来了,教育问题也该解决了。”
“是啊,今年明显不一样,我弟都继续上高中了。”
“不管怎么说,先准备着没有坏处!”
也有人嗤之以鼻,觉得不可能的。
比如李英丽,就冷嘲热讽的,“高考断了多少年了,说恢复就恢复?想什么呢!到了乡下,就死了心老老实实种地吧,还妄想考大学,哼!”
大家见她这样都很无语。
什么“到了乡下,就死了心老老实实种地”,她自己都没老实种地好吗,哪来的脸说这个。
而且,别人学习自己的,也没有非要她一起,她来说这个干嘛。
就是很莫名其妙。
不过李英丽最近脾气确实不太好,跟个炮仗似的,成天臭着一张脸,也不知道怎么了。昨天刘红霞还跟她吵了一架,不过这会儿刘红霞懒得她了。
倒是崔时宇,思考一阵之后,也打算去找课本复习了。
李英丽对此很不高兴,问他:“你也觉得会恢复高考?”
崔时宇摸摸下巴:“我觉得周旭说得有道,乱了这么多年,现在恢复秩序了,恢复高考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英丽恼火地问:“那我怎么办?!”
崔时宇眉头皱起:“什么怎么办?你不爱复习就继续玩你的,要复习的话一起呗,我找教材的时候看看能不能多找一套给你。”
李英丽脸色很不好地看着他走开,低头伸手摸了摸肚子,虽然没有找医生确定,肚子也还没有鼓起来,但是她心中已经隐约有了猜测,这个猜测让她心中苦涩……她没有想要孩子的,也没有跟崔时宇说,这是意外,又是意外!
此时已经到了“双抢”时节,白天农忙繁重,累得人腰酸背痛,晚上好不容易吃了饭洗过澡,基本上累得只想躺到床上不动弹了。
但想要学习的人会坚持着,多少学一点。
这个年代本就艰苦,乡下种地的苦更加强了知青回城的决心,他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
不过,阻碍知青复习功课的可不仅仅是繁重的农活。
一些人放下书本太久,对许多知识已经陌生,这个时候要学习或者复习,不是那么容易的。
其中一个问题是教材的缺失。大家都是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地到这里插队的知青,当初带被子、衣服等生活用品已经够重了,少有人能把全部教材带来的,能带一两本就不错了。而且带来了的,在这么多年时间中也有霉坏损毁的。
有些知青只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没有上完,这会儿还要从初中知识开始复习。
初中课本倒是好凑,洪泽镇初中还开着,能找得到一些旧课本;但高中课本就难找了。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在十年期间,学校秩序紊乱,经常停课,一些课程减了,学生们离校活动等等,导致这些年份的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此时就算有了教材也无从下手。
一天上工的时候,叶欣刚好在几个知青旁边,偶然听到他们在因为教材的事情而发愁。
她就顺便提醒了句:“你们在书店找不到的话,可以去旧货市场找一找。”
邱志云眼睛一亮,转身问她:“叶同志,你也听说了?”
叶欣点点头。
朱玉羽接着问:“叶同志,你的教材是不是凑齐了?”
叶欣回答道:“我之前在县城偶然经过废品站,见里面有一些旧课本,就买了一套。我本来就没有念高中,到了乡下生活也枯燥,就想着农闲时候看看自学,倒是凑巧了。”
朱玉羽点头:“既然你在废品站找到的,应该也还有。只是现在忙着,咱们也不好请假出去凑课本,只能忙过这一阵再去了。”
邱志云叹气:“现在只能先借周同志的书看看。”
周旭笑道:“没关系,反正我一次也只能看一本,我不看的你们都能借去。”
周旭今年来的时候不仅带了收音机,还带了全套高中课本,此时见大家没有教材复习,倒是很愿意分享。他的确是个善良温和的人,愿意带大家一起学习。
只是大家共用一套教材到底局促了些,都打算迟点自己凑一套。
几人也很感激叶欣及时的提示,把她的话放在了心上。
忙碌之中,叶欣又听到了一个新闻。
之前江静雨就跟叶欣说过,刘红霞想成家了,托她在本地队员中找个稳妥殷实的对象。江静雨虽然也不太认识本地人,不过被她拜托了多次,也是上了点心,年后牵线搭桥介绍了个,叫李光中,跟刘红霞差不多年级。
李光中家境在凉水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父母健在,四个兄弟姐妹,人也踏实勤劳,跟刘红霞算是相配的。
两人几个月相处下来,都觉得还行,毕竟都是年纪大了,奔着结婚去的,合适就不再耽误,准备忙过这阵之后摆酒。
只是本来说好的事情,因为一个“今年可能恢复高考”的猜测,刘红霞犹豫了。
她态度突然冷淡下来,李光中自然察觉到,这汉子是个不想往肚中留疙瘩的人,于是到知青宿舍打听了下,知道他们觉得会恢复高考而努力学习的事情。
然后李光中就问刘红霞,是不是真心说亲的?
刘红霞也不好说,因为还没有正式通知,她也不确定恢复高考的事情。
两个人就此冷战。
住山坡小学边上江静雨听到了他俩的事情,皱眉之余,倒是对知青们复习的事情更上心,私下里跟张康明琢磨了琢磨,觉得他们也该准备起来。
谁不想当大学生呢?
谁不想回城呢?
尽管他们已经当了老师,结婚生了孩子,日子过得也不错,但若有更好的机会他们也不会放弃。
江静雨和张康明在学校里与王小薇、王有为一交流,大家也都知道了。
当然,生产队里也传开了。
许多队员嘲笑知青们异想天开,想回城想疯了,现在还想着考大学,说他们干活不行就想着捧书本。
当然这些嘲笑声并没有影响真正想要学习的人。
也有本地年轻人觉得有戏的,比如李光辉,他如今二十多岁了还没说亲,跟以前一样忠厚又细心,特意来问沈卓:“是不是今年恢复考大学?”
沈卓也不能确定,只是他相信叶欣,于是也真心劝自己少有的朋友:“不知道,你要是有心,就尽早把课本上的知识捡起来吧,准备着总没错。”
李光辉点点头,“说得也是,也不会学亏了。我回去翻翻我的初中课本,别说,真是忘光了。”
这么忙过了夏季农忙。
年轻人们纷纷请假外出,去凑教材,买书,买笔墨。有先见之明的,把《代数》《数化丛书》这些经典之作也买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