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农家,科举为上by唐轻寒
唐轻寒  发于:2025年02月15日

关灯
护眼

跟着太监来到养心殿,赵晏已经稳定了情绪。
只是地上乱七八糟的奏折还有被踹翻的椅子,能窥探出帝王的怒气。
李耀安进入养心殿后,先是把自己的蜜饯给了赵晏。
自己又去整理地上的奏折,太监也机灵,将地上的椅子扶好,就退了出去。
“耀安,黄河水患,难民作乱了。”赵晏的神色还是有些阴沉,可手已经伸向了蜜饯。
吃上几颗蜜饯,赵晏的脸色缓和了些。
李耀安看了折子,也有些生气。
明明早些禀报,朝廷能更好地处理,弄成现在这样的一堆烂摊子,真考验人的脾气。
“臣,去吧。”李耀安叹了一口气,又得出苦差了。
赵晏却摇了摇头道:“明日我在朝堂上问一问吧,若是实在没有能用之人,耀安你再去吧。”
李耀安点点头,毕竟能不出差他还是不想出差的。
赵晏下午回到后宫,去了皇后江婉吟的寝殿。
赵晏留了几颗蜜饯,给江婉吟分享了朝堂中的一些趣事。
看见旁边躺着休息的白胖天子,吃着他特意带回来的蜜饯,江婉吟心中有丝丝甜蜜。
下值后的李耀安,今天没有等着李耀明两个,打算去街上散散心。
他看见有一个点心铺子排了一些人,觉得那里的东西肯定好吃,他打算给家里的女眷们买些回去尝尝鲜。
哪知道他刚转身朝那边走,迎面就跑来一个疯疯癫癫的女子,撞了他一下。
女子身后还跟着一些家丁小厮在追,那女子撞了人,也没有停留。
口中一直在喊:“云儿!云儿!”
等女子并着那些家丁小厮离开,和李耀安一起排队的人里,才有人说:“啧啧啧,可怜啊。”
有人好奇,就问怎么可怜了?
那人一脸怜悯地说:“那女子是汪大人家的小妾,听说那家的四姑娘被歹人掳走,汪大人却不派人去找。”
“反而对外宣称,家里的四姑娘病故了!”
众人感叹,四姑娘命苦。

李耀安听了汪四姑娘的事情,眉头皱起来就没有松下过。
在他那个时代,各种拐卖绑架屡见不鲜,明明到处是监控了,还是有人被拐。
在这个时代,那更是麻烦。
特别是消失的女眷,若是找回来,家族还会以她为羞耻。
能出家为尼还好,严格一些的家族甚至会逼死回来的女眷。
汪四姑娘的事情是前几天的事,那么拐卖她的人早已将人带出京城了。
看来关于拐卖这件事情,也需要一步步完善律法。
李耀安排队买了糕点,心里的思量千回百转。
他将糕点交给丹青去分发给家里的女眷,自己去了书房,写下关于拐卖自己能想到的事情。
首先,要从源头解决。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源头就是买家。
那他这里,就要安排各地衙门严查人口,避免突然出现的人口,不清楚来历。
还有,一些父母贫困后,就会卖儿卖女。
甚至还有一些父母,专门多生一些孩子,就为了卖出去。
这种买卖,他管不了太多。
但能让这事儿经过官府把关,毕竟这个世界等级严格,他若是不准卖儿卖女,那皇亲贵胄士族富商就要集体弄他。
只能要求这事儿由官府把关,不能卖于那些肮脏的地方去。
甚至还能评估卖儿卖女的人家,究竟是否是恶意专门做这事儿。
还有,对于人贩子。
一经抓住,必须凌迟处死!
对于帮助他人囚禁良户人口的,必须给予三十大板,并罚款十两银子。
当然,还要设立奖励规则。
帮助良户人口脱离掌控的,可获得白银十两。
帮忙抓住人贩子的,可获得白银二十两。
地方衙门也要将此作为考核,超过一定买卖失踪人口数量必须严惩。
李耀安洋洋洒洒写了很多,等写完之后,吹干墨迹。
李耀安抬头向外看去,天色已经黑了。
回到自己的房间,杨西宁正在看李耀光写的游记。
“你饿了没?刚刚见你写得很是认真,就没喊你吃饭。”杨西宁在李耀安进屋后,就放下游记站起来。
李耀安倒是真饿了,就朝杨西宁点了点头。
杨西宁出门吩咐了一下,就回了房间。
“李耀光写的游记咋这么有趣?你写的我倒是看不进去。”杨西宁坐到李耀安身边,和他闲话家常。
李耀安也讲起了今天自己关于拐卖这件事情的看法,两人一起聊天,等着晚饭。
第二天早朝,李耀安就呈上了这个折子,因为没有折损当朝为官这些人的利益,所以出奇顺利的通过了。
然后就是第二件事,关于黄河大水的事情。
赵晏简单说了一下黄河的事,然后沉声问到:“众爱卿,谁愿意前往处理啊?”
这件事情,文官们大多不敢去。
毕竟有难民已经达到一定数量,还有人聚众起事。
他们去,还得考虑考虑自己有没有命回来。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然后出来了一个头发胡须都已花白的人,乃是工部尚书周大人。
“臣……愿往。”周大人,出列行礼说话都不稳,却拼命让自己看起来很是硬朗的样子。
他是工部的定海神针,工部所有人都很是敬重他。
在他出列后,工部中就有人忧心忡忡,欲言又止。
李耀安站出来道:“皇上,下官认为周大人去黄河赈灾治水,此举不妥。”
工部中一个五品主事也连忙站出来道:“皇上,臣愿替周大人去。”
他是周大人的嫡孙,见自家祖父出列,他就急了。
他宁愿自己去,也不想等他祖父被抬着回来啊。
后面又陆陆续续出来了几个文臣武将,李耀安跟赵晏使了个眼色,才跪下说:“臣,愿往。”
百官听说他愿意去,就不再争执了。
其实李耀安去,真的很合适。
他年轻不说,对于地方政务也是熟悉的。
听说骑马射箭,也十分了得。
赵晏无法,只得同意。
还另外点了几个愿意去的文臣武将,由李耀安主事,明日启程。

等下朝后才知道了李耀安主动要去黄河赈灾抚民。
李耀明指着李耀安有些气结,还是叹了一口气,去了太医院。
李耀光则在李耀安耳边不停询问,准备了什么?黄河那边的情况咋样?
李耀安都一一回复了,还通过回复李耀光在脑海中完善自己的计划。
出发当天,全京城的百姓都来相送了,黄河的事情功在千秋。
李耀安骑在马上,一马当先。
杨西宁有些担心,听说有难民聚众呢。
这导致她的心绪有些不宁,一直没个笑模样。
崔念念看出来了,只得说:“放心吧,耀安身边跟着那么多人,他不会有事的。”
崔念念回到房间,就见自己的夫君,和杨西宁一样。
得,还得哄一个。
李耀安的打算是,一边走一边买粮。
这事儿他有经验,做起来也不麻烦。
其他跟着出来的人,或多或少都是想看看李耀安怎么折腾。
所以,也没什么其他声音出现,打乱李耀安的节奏。
为了不耽搁行进速度,李耀安都是先让一队人出去和人谈好粮食的收购。
等大部队到的时候,直接装了粮,结了账就走。
这样几次收购下来,粮食齐全了不说,队伍速度也保齐全了。
到了草药较多的地区,李耀安又吩咐人去收购草药,保证到了黄河后,灾民有药可医。
到黄河需要用到的一切物资,都这样全部一一凑齐。
从五品秦参领,是负责保护这支队伍的。
李耀安和他也说了关于队伍的防护工作,秦参领原本是看不惯这么一个白脸书生的。
但这一路上物资的收集,也让他不得不拿正眼瞧李耀安。
“秦参领,我们队伍中的物资越来越多。”
“一些小土匪山贼定是不敢动我们,但到了黄河那边……”
李耀安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
黄河那边,多的是亡命之徒。
他们受灾过后,又被当地衙门丢弃不管。
心中的怨念一定很大,到时候看到他们这支队伍,还能不能理性分析就不一定了。
更别说,现在这些灾民已经有人在统领。
秦参领点头,再和李耀安商量了一下布防的事情。
李耀安等人但黄河的时候,大水已经退去。
但房屋的倒塌,还有到处的尸体,这些场面让人不适。
有一两个跟着来的文官,吐得很是狼狈。
其中就有工部尚书的嫡孙,周大人。
他一直生活在京城,今儿头一回出京办事,就这么困难。
他不得不感叹,幸好没有让他爷爷来,否则他爷爷一定受不了。
他不由得望向已经开始指挥处理尸体等事务的李耀安。
作为朝堂当中的年轻人,恐怕家里都会把他和李耀安做比较。
在家里时,他还能争论一些。
可到了这里,他现在已经完全服了。
李耀安很多工作都是同时进行的,他收容灾民,施粥诊脉分流。
也幸好跟着来的,有一路上听闻黄河有难的大夫,不然灾民分流还不好实行。
强健的,李耀安让他们去帮着搭建庇护所,安排各种工作。
女眷这些能动的,则做一些轻巧些的活计。
孩子和老人们集中看管,有病的也在远一些的地方,有大夫看病,有药童熬药。
文官们,先不分后面要做什么,都加入了登记难民的工作。
等所有人忙碌了一天休息了,秦参领却还要安排人四处巡逻,怕灾民生事儿。
但在白天,大家都累得不轻,根本就没了生事儿的力气。
三天后,有一群在一个名叫龚庆的灾民带领下,对朝廷的赈灾队伍发起了进攻。
李耀安的身边,迅速围了好几人,这些人都是秦参领安排来保护李耀安的。
作为整支队伍的大脑,李耀安可不能出事儿。
但也因为这样,在原处的龚庆看来,李耀安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人。
只要杀了他,一切都会很顺利。
所以他指挥着人冲过来,偏偏李耀安也不能后退,后面就是灾民营,只能抽了一把刀跟着众人拼杀。
就在这个时候,一匹快马赶来,马上的人红缨枪一甩,李耀安身边的乱民就倒了一大半。
李耀安抬头,阳光下,一身红衣的杨西宁,英姿飒爽。
他们四目相对时,李耀安极其破坏气氛,他指着龚庆就说:“西宁快,擒贼先擒王,贼首在那里!”

杨西宁点头,将李耀安身边的乱民再除去一些,才策马便龚庆而去。
也是这个时候,丹青拿着弓箭,并带着十多个士兵过来。
秦参领没办法过来,他正守着他们用于赈灾的粮食。
他刚刚看到李耀安被围,差点就放弃粮食,朝李耀安这边来了。
还好,杨西宁赶到了。
他连忙又抽了十几个人去李耀安身边,其余文官则因为一点武力值都没有,和粮食一起被保护着。
李耀安身边有将近三十个士兵了,他也就不用再关注自己的安危。
搭弓射箭,为杨西宁清路。
杨西宁也不回头,就算后方有箭射过来。
她眼神坚定,一挥一刺之间,横扫一片。
没一会儿就穿过乱民,一枪要了龚庆的命。
龚庆一个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势力,一夕之间轰然倒塌。
眼见着龚庆死了,乱民中有一些人,立马就丢了手中的杂七杂八的武器。
眼见着投降的人越来越多,乱民中,一个穿着较好的人想偷偷溜走。
可惜,他刚转身没走几步,就被杨西宁挡住了去路。
李耀安指挥着人将局面稳住,投降的乱民被单独关押,这些人,他要用来修筑黄河堤坝。
文官们也被秦参领放出来,开始干活。
李耀安回到自己的营帐,杨西宁跟了进来。
“有没有受伤啊?”杨西宁坐到李耀安的主位上,眼中带着笑意。
李耀安这些天真是疲累极了,走到杨西宁身边,环抱住她,头靠在她的肩膀上。
“没受伤,你呢,累不累?”李耀安的声音在耳边传来,让杨西宁有些痒。
杨西宁将李耀安扒拉开,给了李耀安一个白眼:“开什么玩笑,我以前跟随爹爹,那可比这累得多。”
李耀安温和一笑,对杨西宁道:“待会儿我叫秦参领给你一些人,你去抓些人回来吧。”
杨西宁想了想道:“黄河县的知县?”
李耀安给杨西宁倒了一杯茶水道:“大河府所有官员。”
大河府也就是黄河这边的府城,黄河县仅仅只是大河府管辖下的一个县。
这些官员,都瞒着朝廷。明明已经发生了灾患,他们自己也处理不了,却等到自己快要被波及才上报。
还有黄河治水这件事,朝廷年年给钱,却没有丝毫成效,这其中没有猫腻,李耀安是不信的。
“兵贵神速,西宁你需要尽快出发。”李耀安皱了一下眉头,他并不希望杨西宁这么劳累,但他这边走不开。
秦参领现在的主要任务还是保护物资粮草,况且还要看管乱民。
其余官员,他根本不敢相信,只能将这件事交给杨西宁去做了。
杨西宁点头答应,也知道这件事很重要。
李耀安连忙出了营帐,去和秦参领沟通。
秦参领那边沟通好后,杨西宁就带着百来人走了。
“丹青,你去准备一些吃食,尽量多弄点荤腥,给士兵们加餐。”李耀安想着今天也算是打了个胜仗,就算没有酒水,肉也是要有的。
丹青应是,立马去了伙房。
李耀安又招来工部周大人,拿出自己游历时画的黄河。
“我们需要修筑堤坝,利用囤积的水,人为控制冲沙。”李耀安在图里指了几个点,周大人看了看,仔细思索。
“这几天,你带人去看看吧,我们需要尽快动工。”
周大人点头,拿了一张纸,简单勾勒了一下李耀安画的黄河。
晚上,丹青安排的宴席也露出了真面目。
他也真是干得出来,带人去捞鱼。
唯一花了钱的,只有在猎户那里买来的两头猪。
李耀安也不知道,丹青居然在队伍行进的路上,还带着伙房的人晒了不少野菜。
这场宴席,真是不咋花钱。
蘑菇汤、烤鱼、炖猪肉、溜猪下水、炒野菜,有肉有汤有菜,愣是吃得所有人都高高兴兴的。
他还拿了猪油渣,给灾民炒了个野菜,一人能分一个猪油渣,两根儿野菜,规定得好好的。
李耀安挑了一坨猪肉给丹青,丹青笑嘻嘻接过,凑到李耀安耳边说:“少夫人的份,我单独留出来了。”
“等少夫人和她带的人回来,我保证有好吃的等着。”
李耀安对于丹青这次的安排是真的很满意,他轻声对丹青道:“你有什么想要的,就先想着,等回去我给你。”
丹青笑得见牙不见眼,今天晚上还多吃了一碗饭。

当天晚上,杨西宁带了一批人回来,同时还有二十多个五花大绑的。
“我先带人抓了知府和周边的县令,剩下的,我们吃口饭再去。”杨西宁狼吞虎咽的,一边和李耀安交代,一边快速用饭。
李耀安有些心疼,但也没有办法。
若是不趁早,那些贪官污吏得到消息肯定跑远了。
李耀安只得在一旁给杨西宁添茶水:“等黄河这边的事了了,我给你请功。”
杨西宁点点头,继续用饭。
等桌上所有的饭菜都没了,杨西宁拿帕子擦了擦嘴,再喝了一杯茶。
站起身来,走出了营帐。
等李耀安再见到杨西宁的时候,是三天之后了。
她将能抓的全部抓了,一回来就撑不住睡了。
跟着她一起出去的士兵,把人一交,也回了各自的营帐休息。
剩下的,就是他李耀安的事情了。
“秦参领,你带人去各衙门的户房去把账册和户籍册拿来,记住要保密。”秦参领也不质问为什么让他亲自去,默默带人出发了。
回来的时候,其他人都不知道箱子里面是什么。
李耀安让秦参领将这些人分成了三批关押,知府单独关押。
这样他们就不会统一口径,他们就会互相猜疑,对方是否说了些什么,不利于自己的。
李耀安先关押着他们,自己先去了灾民营地打听。
他带着温和的笑,没有穿官服,只穿了一身平民百姓的衣服。
他走近那些在熬粥的妇人,不经意的打听,被他听了不少的八卦。
然后他又和灾民中的读书人一起干活聊天,又得到了读书人们知道的情报。
这两天,他就四处乱走打听,看得其他人一脸雾水。
等所有户籍账册到了,他又乖乖回了营帐,跟户籍账册较劲儿。
杨西宁醒了后,见李耀安忙得头也不抬,只好加入进去。
“幸好我阿娘教了我看账本,不然这些东西,可真是让人看不懂。”杨西宁一边扒拉算盘珠子,一边下笔记。
李耀安翻了页账册才道:“西宁你累了就休息,这些不着急的。”
杨西宁才不信不着急,不着急他李耀安能这么忙?
眼下都青黑了,又不敢让其他文官读书人进来帮忙,就怕这人与朝中某人有勾结。
杨西宁按了按自己的太阳穴,也不再说话,继续死磕账册。
两人忙活了十多天,李耀安还时不时需要出去看看外面黄河大坝的进程,还有故址重建这个也要提上日程。
大水过后,农田房舍全部都毁了。
李耀安怕木材不够,就提倡用土砖建房。
因为起先就登记了人口村落,李耀安提了个大概,就让各村落负责人去处理这事儿。
若是村民中有不服的,可来营地找官员做主。
李耀安也吩咐了跟来的文官,至少有一人得带人出去巡视,以免争执和不法之事发生。
乱民建堤坝,灾民重建家园,每个人都忙碌得很,自然也无暇顾及李耀安在营帐中做什么。
半个月后,账册户籍都理清楚了。
李耀安放了几个有心为民,却被上官压制的官员。
其他官员,见有人出去,以为他们是因为交代了什么才被放的。
各个闹着要见李耀安,大河府知府沉着脸缩在角落里。
看着其他人张牙舞爪,挣扎着想要坦白的样子。
对于官员的审理,对李耀安来说就轻松多了。
他有来自灾民中的情报,又在账册户籍中查到了端倪。
现在他要弄清楚的,就是缺失的五百九十八万两白银去哪了,还有就是这些贪官污吏的具体罪证。
李耀安好好休息了一天,眼下的青黑淡了一些。
休息好了,李耀安才开始了逐一审理。
审理的速度不是很快,但一个官员审理完后就会被关押在其他地方。
造成,那个被审理的人已经被放了的假象。
所以,后面李耀安就模棱两可地说什么交代清楚,可能就放人的话。
他们有些人抱着侥幸心理,所以李耀安审理结案的速度就更快了。
很快就轮到了大河府的知府。

大河府知府被带到李耀安面前的时候,被除去了枷锁镣铐。
李耀安请他坐下,自己给他倒了一杯茶。
大河府知府揉了揉自己的手腕,活动了一下自己的身体,带着打量的神色坐在了李耀安的对面。
茶水的热气升腾,李耀安吹了吹热气,淡淡饮了一口,就是没有先开口说话。
经过这十几二十天的关押,大河府知府早就将耐心消磨了,自己开口问:“李大人来黄河,并不是只赈灾的吗?”
他们这些黄河附近的官员,都以为李耀安只是来赈灾的。
听说带了工部的官员,他们还以为只是让工部的人来指导一下。
结果赈灾不假,督造黄河堤坝不假,但这居然还有清算他们。
以往的钦差大人,在安排了灾民后,哪个不是直接回京了的。
他们管住了自己辖下的百姓不去告状,就以为李耀安和以前的钦差们一样。
只要不闹出幺蛾子,李耀安迟早都要走的。
到时候,黄河还是他们的天下。
李耀安放下茶杯,直视他道:“你觉得这些日子,我们掌握了些什么?”
大河府知府被问得一噎,若是其他钦差他倒是不怕,这李耀安自当官以来,他的事他听了不少。
这人不按寻常套路走,谁都没办法搞清楚李耀安到底做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线索。
“就这么和你说吧,我呢把你大河府还有辖下的县衙所有账册户籍都看了。”
“里面查出来的人口流失很不正常,那么这其中定然有人在贩卖良户人口。”
“这贩卖人口的银子,你单独记了个账。”
“虽然在你妻子的店面账册上记录,但到底还是让我看出了端倪。”
“加上府衙县衙缺失的银两,这可真不是一笔小数目。”
李耀安越说,大河府知府的汗就越往下流。
李耀安又接着说:“朝堂上下,只有一个人能让你做得这么毫无顾忌,还自信自己一定会得到他的庇护。”
“那就是你的师傅,户部尚书高远道!”
说到这里,大河府知府立马抬起了头。
一双眼睛错愕的盯着李耀安,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快牵涉出他的恩师。
李耀安乘胜追击,语速渐渐加快,声音也渐渐洪亮:“你出生京城,却家徒四壁,是高远道看中你读书的天赋,给了你读书的机会。”
“你也曾是一个靠抄书维持生计的书生,也曾在文会上大谈天下局势,百姓民生。”
“并立誓要为百姓谋福,亲自请命来了黄河。”
“当初你还是小小知县的时候,就四处为民奔波,深受当地人爱戴。”
“可现在遭难的,却是当初爱戴你的那些人。”
大河府知府低下了头,不知在想什么。
李耀安声音放缓了道:“你迷失了自己,已经无法回头。”
“但,你可以在生命的尽头,再做一回自己。”
李耀安起身,让人将大河府知府关押回去,并给他留下了一幅画。
大河府知府在看管的人走后,过了好一会儿,才展开画卷。
画上面,是一个年轻的书生,他的周围站满了其他书生。
画中的书生,背对着所有人,指着天发着誓。
画卷的右侧写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大河府知府突然哭了,他双手覆面,泪水从他指缝中流出。
他曾经的满腔热忱,不知从何时开始被一点点吞没了。
想起自己库房中的银子,还有后院中的娇妻美妾,再看看这幅画。
好像有另一个自己,正在控诉自己。
当天夜里,大河府知府交代了自己知道的所有事,并签字画押了。
他的作为已经构成死罪,在他死之前,至少能再为百姓们做一件事吧。
大河府知府认罪后,所有罪臣被秦参领押送回京,罪臣家眷被直接关押在大河府府衙的牢狱中。
等到户部高远道和这些罪臣一并被押送菜市口斩首,众人才知,李耀安去黄河的真正目的。

黄河的蛀虫清理一空,现在就等朝廷派人来了。
但是来人估计也要个十来天,这十来天大河府的政务就全部摆在了李耀安的案桌上。
看到堆满桌子的折子,杨西宁想一把火给全烧了。
李耀安马不停蹄地处理了黄河的贪官污吏,又要处理积累的折子。
眼见着李耀安瘦了一大圈,杨西宁和丹青每天都在伙房发愁。
这里不是京城,要啥没啥的。
这里最好的东西就只有黄河鱼,可再好也让人快吃吐了。
杨西宁想了好久,终于决定去远一点的地方打猎!
丹青本来想跟着去,但想着李耀安身边不能缺人,就派了伙房几个认识野菜野果的跟着杨西宁。
有了伙房的人,他们走之前还带了一辆马车,这是想大干一场。
跟来的文官们,大多都是被赵晏指来帮李耀安的。
如今大河府辖下的县衙事务,就被李耀安分出来锻炼他们了。
为了方便讨教,他们都把案桌搬到了李耀安的营帐。
几个人那是抓耳挠腮的,光是地方政务还好说,居然还要重新看各衙门判过的案子。
一本《大昭律法》被他们翻得都快坏了,才堪堪处理完自己负责的衙门案件。
想想,他们这还没有整理户籍和账册,这些李耀安都弄完了。
若是还要他们处理这些,非累得吐血不可。
弄完这些,他们以为就可以休息两天了,没想到会被李耀安带着出去走访!
这出身稍微差些的,还不觉得怎么样。
可有两个出身富贵的,就觉得难受了。
毕竟走访走访,就意味着要走着到处访问,你想骑马坐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想他们在京城,去哪里不是骑马坐车的,哪用得着自己走那么远的路。
可没办法,李耀安说要去,那就必须得去!
李耀安给自己和文官们放了一天假,让他们好好休息。
等他们走访完了,朝廷派来的官员应该也就到了。
到时候两方交接,就不至于丢个烂摊子给人。
因为李耀安来过这里,所以走访起来也不需要人带路。
所有人换上便服,也带了几个精锐的护卫。
杨西宁换了一身柔和的平民装束,跟在李耀安身边。
几人走走停停,李耀安就像是在打听人文情怀一样,不管老少男女,他都能和人聊上几句。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