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by星陨落
星陨落  发于:2025年02月11日

关灯
护眼


第一百零六章
【明朝的重要转折点是土木堡之变, 在这之前,明朝国力是向上提升的,在这之后, 明朝国力下降。
最重要的是,土木堡之变的巨大损失,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之所以损失巨大,和一个人脱不了关系, 那就是明堡宗、不是, 准确来说是明英宗朱祁镇。】
“明堡宗, 好奇怪的庙号,那个明英宗做了什么,才会被后世起堡宗这么一个讽刺绰号?”明朝土木堡之变之前的人们疑惑道。
“堡宗, 这个称呼,真是名副其实啊。”土木堡之变之后的人们点头赞同。
“朱祁镇,是我儿!”朱祁镇父亲明宣宗朱瞻基睁大眼睛。
“大明国力在我儿手中发生重要转折?”这个事实让朱瞻基很难受。
朱棣和朱高枳还活着的时空, 一同看向朱瞻基这个孙子/儿子。
“接着看,要是你儿子干的烂, 你这个父亲代为受过。”朱棣对朱瞻基道。
朱高枳就算心疼儿子, 此时也不好说什么。
因为他父皇真生气了,会连他一块揍。
“噗, 大明传到朱祁镇那代,才几代人, 国力居然那么快就由盛转衰,那个小兔崽子, 到底做了什么事?”
“到现在为之, 天幕介绍的都是大事, 无论是五胡乱华还是宋朝的靖康之耻和崖山之战,我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总不可能也跟它们一样?”
这个光是想想,就让朱元璋浑身发抖,抗拒。
“不,我老朱家不是司马家的废物和赵家的窝囊废能比的!”
朱元璋想象不出来五胡乱华和靖康之耻发生在明朝身上的样子。
他想到司马懿的血脉,以及赵光义血脉的一脉相承,觉得以自己的性格,血脉后代应该不至于变化太大才对。
“是兄长……”朱祁钰看着天幕,说不清楚心里是什么滋味。
毕竟朱祁镇也是朱家人,丢脸丢到诸王朝,他难免也跟着脸红、难堪。
“居然把朕叫堡宗!”要说谁最生气,莫过于朱祁镇本人。
土木堡之变是他一生最大耻辱,他极力想要遮掩的存在,现在被天幕当着天下人的面揭穿,哪怕厚脸皮如他,也受不了。
不过和明堡宗同时代,或者后面的人,只觉得解气。
“明明都是明堡宗的错,凭什么他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是那些无辜的人受害!”他们觉得这不公平!
【明英宗朱祁镇是其父皇明宣宗朱瞻基废后也要扶正的嫡长子。
身份正统,受尽宠爱,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后,年幼的朱祁镇继承明朝皇位,那时候太皇太后张氏和老臣们还都在,加上朱祁镇年幼,没惹出过什么大祸。
直到那些人相继离世,朱祁镇手中权力变大,开始任用自己最亲近的宦官王振,朝堂氛围开始变糟。】①
“废后?!”
“我想我知道那个被扶正的新后是谁。”
明宣宗朱瞻基原配胡善祥苦笑。
虽然胡善祥是苦主,可朱瞻基却没对她有多少愧疚,毕竟真要有良心,也就不会废除对方。
现在朱瞻基更担心自己心爱的孙氏,孙氏就是他的新后,以及是他爱子朱祁镇的生母。
朱棣和朱高枳对于朱瞻基废后一事没发表意见,对他们来说,只要不惹出大乱,废后没什么影响。
比起朱瞻基废后来,他们更关心朱祁镇长大以后,信用宦官的事。
“看来大明情况是咱们离世后发生变化的。”太皇太后张氏和老臣们还活着的时空,张太皇太后叹道。
老臣们没有说话,只是在心里思索他们的年纪,以他们的年纪,真的活不到朱祁镇长大了。
【朱祁镇对王振有多宠信呢,违背祖训:朱元璋曾立下一块“内臣不得干政”的牌子,就是被王振移走,朱元璋说“犯者斩”,结果王振真干了,什么事都没有。
除此之外,百官拜迎、结党营私、收受。贿赂、残害忠良等事,王振都干过。】②
“噗,小畜牲,后世一个太监,都能踩着朕上位了!”听到王振毁了自己定下的规矩,过后还没事,朱元璋别提多愤怒。
就像他说的,王振这是在踩他的脸面,更让人心寒的是朱祁镇的态度,亲祖宗居然不如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宦官重要。
朱棣、朱高枳脸色同样难看起来,“那个宦官真是好大的胆子!”
“是奸妄小人蒙蔽了我儿……”朱瞻基嘴唇哆嗦着为自己儿子朱祁镇找补,尽管他的理由,一点都站不住脚。
毕竟王振为什么能安然无恙,肯定是朱祁镇在背后保他。
朱祁镇为了保王振,连自己老祖宗朱元璋都不在乎。
可朱祁镇到底是朱瞻基爱子,朱瞻基不愿意把自己儿子往坏处想。
所以一切,都必须是王振那个小人的错。
【然后是明朝和瓦剌之间的开战,王振趁机鼓动朱祁镇御驾亲征,朱祁镇同意,之后一切,都像一场儿戏。
首先说开头,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说的是后勤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可是朱祁镇并没有管这个,他对后勤极为忽略和不给时间,急匆匆就要上战场,以至于还没到战场,就有士兵被饿死。
除此之外,随行人员就不用说了,不光是武将,文臣他也带了一大堆,有说法是朱祁镇带走了半个朝堂。】③
“居然忽略后勤,而且是数十万大军的后勤!”诸朝会打仗,和知道后勤重要性的人们倒吸一口凉气。
朱元璋、朱棣等人就更不用说了,直接眼前一黑,因为朱祁镇是他们老朱家的人。
身为武将,他们从没有想过,后人会这么小看战场。
朱祁镇这样,一看就没有战场天赋,可偏偏他愣是敢去战场。
“粮草少到让士兵饿死的程度,这会让军队完全发挥不出该有的实力,甚至数量越多,缺陷就越严重。”
“还未开战,明朝军队实力就被后勤削弱一大部分。”
“难怪天幕说从一开始,就像儿戏,可不是儿戏。”
“最重要的是,这一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都是帝王心急和王振撺掇,时间才会那么赶!”
“还有上战场为什么要带走那么多人?武将也就算了,文臣去战场能起什么作用?!”
“还有那么多臣子走了,朝堂怎么办?!”土木堡之变前,还活着的文臣们忍不住抓狂。
他们不会打仗,真的不必把他们也带去战场。
土木堡之变后的朝堂,看到这则沉默。
因为那些去了战场的朝臣,没几个能回来。
【然后是过程,明朝和瓦剌对上,几次交战,明朝都失败,以至于军心大乱,朱祁镇想要退兵,王振还想继续,直到确认情况真对己方不利,才同意。
回去途中,王振想向父老乡亲炫耀自己如今的权势,劝说朱祁镇让大军改道,于是,几十万大军改道。
但当走了一段路后,王振担心那么多人,会破坏家乡田地,再次让几十万大军改道。】④
“两次改道原因都那么儿戏,最重要的是朱祁镇居然还听王振的,他没有一点脑子吗?!”
“究竟是朱祁镇是帝王,还是王振是帝王?为什么王振说什么,朱祁镇都会听!”诸朝古人们愤怒道。
朱瞻基张嘴,再也为儿子说不出话来。
他也很想知道,朱祁镇自己的想法呢?为什么一直听王振的?他的儿子,真的蠢笨至此吗?
【两次改道,拖慢行军速度,以至于瓦剌追了上来。
然后是朱祁镇等人身处土木堡的原因,有人说是他们被困,也有人说有朝臣提议朱祁镇先回京城,却被朱祁镇拒绝。
总之,结果就是朱祁镇这个明朝帝王,被瓦剌也先生擒,同时数十万大军被杀,几。乎全军覆没,这就是朱祁镇明堡宗称号的由来。
让人讽刺的是,土木堡距离京城并不远,如果是被困,离不开也就算了,可要是朱祁镇明明能逃脱,却选择拒绝,会让朱祁镇的蠢,更上一层楼。
后世有人说,明朝在土木堡中唯一的收获,就是杀死王振这个奸宦。】⑤
“帝王被生擒,那跟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有什么区别!”
“而且,朱祁镇还是在家门口被人生擒的,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从一开始后勤准备不足,再到双方交战和两次改道,到最后被困土木堡,这些失误,明明都可以避免,却因为朱祁镇和王振缘故,一步一个大坑。”
“所以明朝土木堡之变,数十万大军只换得一个王振?!”
“那么多精锐和朝臣都死了,反倒是罪魁祸首的朱祁镇,还活的好好的。”
这如何不让人双眼猩红,咬牙切齿。
尤其是因土木堡之变丧命的士兵和朝臣们的家人。
而那些士兵和朝臣们就不用说了,朱祁镇带着他们踏上一条死路。
如此昏庸和无能的君王,他们如何爱戴的起来。
“我明朝居然也出了宋朝二帝那样的祸害!”朱元璋难以接受这个事实。
更别说,朱祁镇之所以被生擒,完全是自己自作自受。
“陛下,臣居然死在土木堡,陛下您一定要为臣报仇啊!”朱祁镇执政时期,王振朝朱祁镇哭诉,对于自己的死,痛恨不已。
别让他知道是谁干的,不然绝对不会放过对方。
“现在天幕提前告知未来,只怕咱们不能再去战场了。”朱祁镇心里遗憾道。
本来朝中就不是很同意他御驾亲征,现在只怕反对更甚。
“陛下,战场也不是非去不可。”王振心不再像之前那样坚定。
毕竟他的命可是留在了战场。
“国不可一日无君,明朝未来情况如何?可千万别像宋朝那样,被分成两半啊!”土木堡之变前的明朝人希冀道。
生怕明朝也跟宋朝一样,也分什么北明、南明。
朱元璋等明朝帝王们就更不用说了,心别提多紧。
尤其是朱瞻基,要知道他只有两个儿子,被他寄予厚望的朱祁镇都不行,更别说没被他看在眼中过的朱祁钰。
【朱祁镇被生擒后,战争还没结束,瓦剌也先想一鼓作气攻占下京城,这时候朝中不乏想要逃跑,也就是南迁的臣子。
关键时刻,于谦站了出来,他坚定守城决心,并以文臣身份身先士卒,最后成功保卫京城。
同时于谦和众臣拥立朱祁镇弟弟朱祁钰为新帝,朱祁钰比朱祁镇有本事的多,主要是听劝,很快朱祁钰和于谦就君臣相得,稳住朝纲。】⑥
“太好了,明朝没像宋朝那样耻辱分裂,于谦于明朝有大功!”朱元璋高兴道。
“于谦这个名字,我有印象。”朱瞻基时期,年轻的于谦已经入朝为官。
“还有祁钰,做的居然比祁镇好……”朱瞻基情绪复杂。
朱祁钰越有本事,越衬得他哥朱祁镇是废物,且连带他这个不看重小儿子的父皇,也被打脸。
“不过只要对大明好,皇位给祁钰,也不是不行。”
尽管朱祁钰,并不是他心里的继承人,但是除了朱祁钰,他也没别的儿子了,毕竟总不可能再指望朱祁镇。
朱祁镇已经用事实证明,他靠不住。
【接下来,朱祁镇在也先的劝说下,前去明朝的城门叫门。
所以朱祁镇还有一个称号:叫门天子。】⑦
“叫门天子?!堂堂帝王,居然帮着敌人叫自己家把门打开,他这是生怕大明亡的不够快吗!”
“还好明朝这边没有开门,要不然后果无法想象。”
“虽然朱祁镇没有得逞,但他的身份和行为,还是让瓦剌把明朝的脸面踩在脚下。”
“这太丢人了!”
朱元璋、朱棣等明朝帝王已经闭上眼睛,对朱祁镇深深的失望。
“当年同样被掳的北宋二帝,都没这样过,虽然这也跟他们没机会有关系。”
“可是,朱祁镇,你怎么敢,敢把明朝那么多祖宗脸面,和明朝尊严,彻底踩在脚下!”
“朱瞻基,这就是你的宝贝儿子!”朱棣朝朱瞻基怒吼。
朱瞻基忍不住后退,这一次连他爹朱高枳都不再帮他。
“孙儿知道错了,孙儿再也不废后,给予朱瞻基正统身份了!”
“怎么,你还想让朱祁镇出生不成?”朱棣冷笑。
“那毕竟是儿子血脉……”朱瞻基犹豫。
“陛下担任不了大统。”太皇太后张氏道。
臣子们沉默,就算他们维护正统,就朱祁镇这样的所作所为,也让他们感到心寒和不齿。
不过他们没有想到,这还不是结束。
后面事情发展,更是出乎他们意料。
【也先见朱祁镇发挥不了作用,直接把朱祁镇送了回去,朱祁镇的归来,让新帝朱祁钰身份变得尴尬。
还是于谦提议朱祁镇当太上皇,才避免两帝并立的风。波。
之后朱祁镇被软禁七年,期间生了九个孩子。
最后朱祁镇趁朱祁钰病重,在武将石亨、文臣徐有贞、太监曹吉祥拥戴下,对朱祁钰进行复辟政变,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⑧
“朱祁镇成了太上皇,算了,只要朱祁镇不影响大明,太上皇就太上皇吧。”
听到朱祁镇回来,还当上太上皇,诸朝许多人皱眉表示不满。
不过不等他们调整好心情,就被朱祁镇复辟的消息所震惊。
“朱祁镇最后又成了皇帝了?!”
别说其他人,这一变故,就是明朝帝王们也受不了。
朱瞻基作为最疼朱祁镇的亲爹,看到这一幕,都直接眼前一黑。
“事情不是已经结束了吗?为什么朱祁镇还能出幺蛾子!”
“都是那些奸臣,居然拥立昏君!”
朱祁钰执政时期,他深深看向未来会背叛自己的石亨等人。
石亨等人没想到自己未来所作所为会被天幕剧透,这让他们别提多腿软,已经失去大权的朱祁钰他们当然不怕,问题是朱祁钰现在还没失去大权,并能掌握他们的生死。
“难道朱祁镇真是天命所归?”也有人忍不住道。
“哼,什么天命所归,不过是卑鄙无耻罢了。”
【复辟成功后,朱祁镇废除朱祁钰帝位,并短时间内让朱祁钰病逝,朱祁钰死后,朱祁镇给其恶谥“戾”。
除此之外,朱祁镇还杀死于谦这位忠臣,并把功臣范广妻女送给蒙古人。
更是给也先立庙,给王振立碑,让其享华夏香火祭祀。】⑨
听到朱祁镇复辟的一系列行为,诸朝古人们都傻了。
“没想到朱祁镇复辟之后,非但没有悔过,反而还变本加厉。”
“天呐,他有什么脸给朱祁钰定恶谥‘戾’,他本人更适合这个谥号吧!”
“不仅如此,他还杀死于谦,把功臣妻女送给敌人,这还算是人吗?!”
“更不用说给也先立庙,给王振立碑,这简直是对天下人的侮。辱!”
“确定朱祁镇真的是明朝帝王,而不是被敌人冒充的?!”
“朕的谥号……于爱卿!”朱祁钰被自己未来恶谥伤到,但一想到于谦未来情况,心里同样一痛。
“陛下,太上皇不能留,太上皇复辟,会对大明极为不利。”于谦也没想到,朱祁镇能那么无耻,他还是太低估人心。
“陛下,于公,让我去吧,我要为妻女报仇雪恨。”范广双眼猩红道。
“我话撂在这,就算你们不允许,我也会杀掉朱祁镇这个小人!”
“我们没说不让你去,小心点,我们负责解决太上皇在朝中的同党。”于谦安抚范广。
之后他们分工,彻底扼杀朱祁镇复辟的可能。
“废帝,必须废帝,如此品性,怎能担任江山社稷!”太皇太后张氏愤怒不已。
这一次,朝臣们连仅剩的反对都不再有,实在是朱祁镇太让人齿寒,他们这些朝堂众人,在朱祁镇心里分量,居然还不如敌人和一个宦官。
想也知道他们要是不如朱祁镇意,自己和亲人下场同样不会好。
于是年幼的朱祁镇哭喊着被废,他所信任的王振被仗杀。
弟弟朱祁钰登基,并让于谦为之辅佐。
年幼朱祁镇以为自己已经失去所有,直到有人为他端来毒酒。
“要怪就怪你正统身份,以及暗中那些会借此兴风作浪的小人,你绝对不能再复辟!”张太皇太后道。
而彻底杜绝朱祁镇复辟的办法,就是朱祁镇身死。
朱瞻基时空,他抱着儿子朱祁镇,深深失望道:“朕给了你最好的,正统、江山,你通通都没把握住。”
“朱祁镇,你不配为帝,不,你甚至不配为人,可笑朕这么多年,居然疼爱了你这么个玩意!”朱瞻基忍不住哈哈大笑。
等笑完,朱瞻基废后、废太。子,同时立朱祁钰为太。子,并召见于谦。
“于谦,祁钰就交给你了,不要让他变得和他哥一样,还有,朕驾崩后,让朱祁镇随朕一块离开吧。”
他生前舍不得杀儿子,死后却能做到,尽管这会让他心痛欲裂。
可他是明朝的帝王,得对明朝负责。
能改变的朝代,明朝执政者们都会努力改变。
无法改变,和悲剧已经彻底发生的朝代,如朱祁镇执政时期,已经乱起来。
也就朱祁镇身死后的朝代,动静能安稳点。
【人们可能会惊讶朱祁镇的没有人性,可是从之前说过的明朝宗室情况来看,朱祁镇这样的品性才是明朝朱家大多数人的本性。
反倒是明朝帝王们,才是正常的少数人,真的疑惑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对啊,明朝宗室那么庞大的数量,皇帝除了朱祁镇这个例外,其他皇帝品性居然还不错,他们才是异类吧。”
“又或者说,他们更会伪装?”
明朝帝王们:“……”
他们自己都解释不了自己家的情况。
本来他们还对朱祁镇的所作所为很愤怒,可是代入明朝宗室品性一想,这还真是明朝宗室的基本操作。
区别只在于宗室权力不大,破坏力也没朱祁镇惊人。
“这也从侧面证明,朱祁镇真是朱元璋等明朝帝王的种。”
“就像宋朝血脉,明朝帝王们也一脉相承。”
这是天幕评论区的内容。
“朕才不想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和朱祁镇之间的关系!”
朱元璋想生气,可是想到自己之前对儿子们和宗室的纵容,又变得无力起来。
就像天幕说的,明朝宗室大部分人烂成那样,帝王品性像朱祁镇那样的居然属于正常情况。
反倒是那些品行正常的明朝帝王,更像是异类存在。
“这算什么,自作孽,不可活吗。”
“对朱祁镇来说是这样,对朕等人来说也是这样。”朱元璋等人苦笑。
他们以前的纵容,终于迎来自食恶果的一天。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本文收尾阶段,这两天会开新书《国运直播从秦皇汉武开始》~

“我们为什么反抗, 就是想得到和平。”
诸朝人问自己心里的初衷,尤其是那种正在作战的人们。
扪心自问后, 他们想要的是和平。
倒不如说, 他们想要的一直都是和平,只是其他人不给他们机会, 他们才会从被动承受, 变成主动讨要。
从被迫忍耐, 到主动争取,诸朝人们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他们的行为对于广大百姓来说自然是好的,因为他们成功了, 其他百姓也会跟着受益。
利益受损的权贵们,不过是把以前剥削的东西还回去,就算这样, 也足够他们受不了。
双方利益有所矛盾,自然加剧冲突。
而天幕, 是站在百姓们这边的, 毕竟她总不可能站在权贵们那边,把本就被剥削很惨的百姓变得更惨。
这么长时间天幕看下来, 诸朝权贵们也有所预感。
也确实,他们的数量跟百姓们没法比。
世界只靠权贵们, 是运转不起来的。
聪明的权贵们意识到这一点,已经开始和百姓合作, 而不愿意与之合作的权贵, 自然就是百姓们需要打倒的敌人。
战火, 在诸朝蔓延。
只是这一次,人们知道自己将为什么而战。
【说起战争,就不得不提历史名将。
接下来我们会介绍几位名气很大的。名将,大家要是感兴趣,可以评论区回复。】
“名将们打仗一定很厉害。”
“也不知道都有哪些名将?”
诸朝人们纷纷在评论区回复。
【关于历朝历代名将们的排名,其实从古至今都在变动。
所以我们就以时间线介绍,第。一位:战国白起。】
“第。一个是白起,好吧,白起的确当之无愧。”听到第。一个,知道白起威名的后世人叹息。
战国时期,白起听到自己名字,抬头看向天幕。
【白起,战国时期秦朝名将,军事学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封号武安君。
一生大小数十场战役,白起都未尝败绩,其中争议最大的战役,是和赵国的长平之战,白起大败赵军后,杀死约四十五万的俘虏。
对于四十五万的数据,后世表示存疑,但就算没有四十五万那么多,实际数量也不会差距很大,因此白起有了“人屠”“杀神”等称号。
这些称号其实挺名副其实的,根据后世推测,战国时期大概死了两百万人,白起直接杀死和间接杀死的能占一半以上。】①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五万赵军,手段堪称令人发指,不愧‘人屠’‘杀神’称号。”
“战国时期一共死了两百万人,光白起杀的就占一半以上?!”
如果说后世是震惊,战国时期的各国就是实打实的恐惧了。
毕竟白起战绩,都是建立在他们国家士兵鲜血上的,他们怎么可能不怕。
“白起那个没有人性的家伙,几十万的命,他也下得去手!”赵国深恨道。
可以说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数十万精锐,国力直接元气大伤。
这让赵国如何不怨恨白起这个罪魁祸首。
当然,再怨恨他们也只敢在暗地里骂,绝不敢当着白起的面说。
【长平之战无疑是惨痛的,但问题是,这种惨痛是否有办法避免?
大家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
“如果不杀那些赵军,而是收服他们,那秦国国力将实力大增,为什么白起一定要杀他们?”
“先不说收服难度,就说几十万张嘴的粮食从哪里来?”
“对啊,居然忘了粮草问题。”
“古代粮食产量比现在更低,供自己军队都恐怕不够,更何况还额外提供几十万张嘴。”
“那可是几十万张嘴,而不是几张嘴。”
“可不,但凡接触过粮草调动的,会知道这个数量粮食消耗量有多惊人。”
“所以,就只有坑杀那些人一个选择吗?”
“从秦国利益看,坑杀是保全己方实力最好的办法,但从赵国看,那些被杀的士兵肯定极为不甘和怨恨,最重要的白起把他们全杀了,连一点后路都没有给他们和自己留。”
“说来说去,居然还是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咱们身处后世尚且如此,更何况条件更不行的古代。”
“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啊,有些死亡可以避免,有些死亡却无法避免。”
【看来大家已经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接下来看,白起如此战绩,引起秦昭襄王嬴稷的忌惮。
最后秦昭襄王嬴稷怕白起功高震主,赐死白起,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咳咳咳,朕未来居然赐死了白起?!”战国时期,嬴稷剧烈咳嗽。
对于自己赐死白起一事,他既担忧,又放松,毕竟他赐死白起肯定不是一下就决定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
“白起,被自己所效忠的主公杀死,是什么滋味?”战场上,敌方讥讽白起道。
白起不为所动,“这就是名将的命,从以前到未来,有多少名将能够善终?”
“能善终的。名将才是极少数存在,大多数名将,不是死在战场,就是死在君王手中。”
对于自己被嬴稷赐死一事,白起心里当然难受和愤怒。
可同时他又有一股尘埃落定之感,毕竟他是名将,对于名将可能会有的下场,早就琢磨过。
只是其最终结果,哪怕不出他所料,依旧让他感到心寒。
【和白起同时期的。名将还有赵国的廉颇、李牧,以及秦国的王翦。
他们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而除了王翦外,不光白起,廉颇和李牧,同样未能善终。
这里未能善终,指的是他们和白起一样,没有死在战场,而是亡于自己人手中,就很讽刺。】
“是啊,何其讽刺,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将军,没死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反而死在朝堂上。”
“这说明朝堂比战场更加危险,区别在于战场的危险在明处,朝堂的危险在暗处,让人防不胜防。”
“廉颇、李牧真的可惜了,活该赵国未来被灭,被秦国吞并。”
“由此可见,再好的。名将,没有一个好君王,都是白搭。”
“白起、廉颇、李牧真是太可惜了,都毁于君王之手。”
“而王翦,他的君王是那位千古暴。君,结果王翦居然得了善终,说出去谁信啊!”
嬴政自古以来的。名声,让人下意识觉得他很没有容人之量。
结果一扒,好家伙,战国四大名将,就他手上的王翦得了善终,这跟嬴政给人暴。君的形象,难免不符。
“嬴政只是残。暴,又不是傻子,王翦可是自己人,他当然不会对自己人出手了。”
“白起还是嬴稷功臣呢,嬴稷不也冲白起下手了。”有人用相似例子反驳。
“王翦居然能在秦国君王手中善终?!”白起对这个很感兴趣。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