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by星陨落
星陨落  发于:2025年02月11日

关灯
护眼

总之听到姜叶的话,秦汉唐的儒家们纷纷破防,至于宋元明清的儒家们,则忍无可忍的对天幕破口大骂,因为他们觉得姜叶在诋毁他们的圣人。
不过他们的评论,并没出现在台前,被姜叶和江雪看见。
对于让诸朝古人们八卦和破防的话题,只被他们一笔代过。
【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在这之前古代虽然有官学,但普通人根本进不去,换句话说,古代知识是被贵族们垄断的。
直到孔子出现后,开始私人教授弟子们知识,虽然也有门槛,但门槛比官学门槛,降低一大截。
如果说官学需要看出身等条件,那孔子弟子们只要能保证自己衣食无忧,就能跟着孔子学习。
至于衣食无忧都没法保证的人,第。一需求并不是知识,而是生存。】⑥
“这点孔子确实没得说,要不是孔子,他的许多弟子,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知识。”
“战国时期想获得知识,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贵族的身份,没有身份,有钱也进不去官学门槛。”
“我们也教授学生啊,为什么我们没被封为“万世之师”?”战国时期,其他诸子很疑惑。
要说孔子教学生,他们也教学生啊,要说学生数量,他们学生数量也不少,比如农家。
还有典籍,他们同样也有。
那为什么偏偏是孔子,从他们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
“可能后世帝王,有需要我的地方吧。”孔子叹息。
战国时期,诸国君王不需要他时,让他如丧家之犬,后世需要他时,又让他当万世之师,这让孔子心里如何不复杂。
【除此之外,随着历史演变,孔子的个人形象,也被后世篡改。
说的就是你,宋朝。】
“又有宋朝什么事?”宋太。祖赵匡胤深呼吸。
对此,他整个人已经快麻木。
说吧,他的宋朝,究竟还有多少问题?!
【在宋朝之前,孔子的形象都没太大变化,因为那时候武将和文官差距不大,文武双全都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到宋朝,因为文、武官泾渭分明缘故,孔子的个人形象,开始能高大威猛,变得身材瘦削矮小。】
姜叶拿出孔子两幅身材的对比图,高大威猛那张,孔子可以徒手开城门,而瘦小那张,则是一位气质文弱,弱不经风的小老头。
其对比夸张,让诸朝古人们目瞪口呆。
“不是,孔子身材高大威猛、徒手拆城门的事不是有明确记载,为什么后世把孔子画成那样!”秦汉唐的儒家弟子们对此不满。
要是能当面,他们唾沫星子,能喷到宋元明清儒家人脸上。
“后世懂什么,孔圣人这样的模样,才能更好教化世人,不然用高大相貌,看着像武将,那得多让人膈应。”宋元明清的儒家人冷笑。
他们都读过儒家典籍,自然知道孔子的高大身材和彪悍事迹,问题是那样的孔子,不符合他们对外塑造的孔子形象。
“噗哈哈,孔丘,你在后世的形象,好好笑。”战国,诸子百家们忍不住哈哈大笑。
实在是他们看着身材高大的孔丘,实在跟画上瘦削的孔丘,对不上号。
尤其是孔子的后世形象,还是儒家弟子们塑造的。
“后世儒家弟子,都没有武力吗?”孔子抿唇,很不高兴。
不仅是因为自己的形象,而是从中窥探到后世儒家弟子们的“武弱”。
那副孔子身材瘦削图,与其说是刻画的孔子,不如说是刻画的宋元明清儒家弟子们的真实形象。
别说孔子本人了,宋元明清前的朝代,对此也极为不认可。
“后世不是尊孔圣人为‘万世之师’吗?那为什么连孔圣人的真实样貌都不敢面对?”
【关于孔子形象演变,则和不同时代的读书受众群体有很大关系。
前面我们说过,孔子的弟子们要衣食无忧,这衣食无忧,还包括健壮的身体。】
“不是,健壮的身体,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宋元明清前,文武还没分家的时代人们对此十分不解。
也有人隐约意识道:“只怕后世的读书人,读的起书,却吃不起肉。”
“为什么能读的起书,却吃不起肉?”
“哦,懂了,因为书籍比肉食更好获得。”
“咱们宋元明清的文人,比之秦汉唐,确实差了许多,古时君子六艺有射箭,咱们现在的文人有几个人拉的起弓?”也有宋元明清的少数文人忍不住感慨。
但宋元明清更多的是死不承认的文人,“我们那是不想要那粗犷的身体,那样五大三粗的样子,得多难看。”
“至于武力,我们身在朝堂,又不需要上战场,要那个干嘛。”
所以,是他们主动不要武力,而不是得不到武力。
“可是孔圣人的身材……”也有脑子没彻底僵化的文人们弱弱的反驳。
“住口,不得诋毁孔圣人!”事实摆在眼前后,其他人能做的,就是让开口的人闭嘴。
【简单来说,就是宋元明清前的文人家里有更多本钱,他们可以吃到肉食来提升自己身体条件。
可对于宋元明清的文人们来说,他们没有基础的肉食来源,只能读的起书,这样时间一长,身体自然偏文弱。
结果他们文弱不算,还让其他人变得比他们更文弱,他们心里才舒坦。】
“所以后世读书人越来越穷?”
“按理来说,穷的人应该也读不起书吗?”也有人很疑惑,大都是时代靠前的古人们。
“好奇怪啊,唐宋之间的文人,就像隔着一个巨大鸿沟一样,双方朝代明明相近,文人们却是完全不同风格?”
这点让前面朝代的聪明人感到奇怪,虽然他们不知道唐宋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敏锐察觉到这种差异。
“是,我们小肚鸡肠,我们把女人们弄残,又肆意篡改圣人形象,可天幕你又何尝不小肚鸡肠,居然惩罚我们到现在。”宋元明清的男人们对天幕言论咬牙切齿。
他们丝毫不怕天幕,因为他们早就没了天幕观看权限,现在只能靠别人转达得知内容。
“后世书籍,居然惠及到家贫群体吗?”前面朝代的古人们诧异。
“书籍,有这么大功效吗?”
“原来是因为这样,看来后世读的起书的人,比我想象的多。”孔子解惑后,心里对这个现象很高兴。
他很喜欢教授弟子,要不然也不会收那么多弟子。
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读书人不强身健体,孔子肯定会皱眉。
但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文武只能选择一样,孔子也不至于对后世读书人苛刻。
当然,改了他本人形象这点,还是不好。
【关于唐宋之间,文人们差异巨大的事情,还和其他事情有关。
第。一件事,就是科举制。】
“科举制?”嬴政敏锐注意到这项制度,然后立马想到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
【科举制,对应的是古代军功制度,比如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核心是不看身份,只看杀敌人数。
而科举制,就是广大文人们步入朝堂的正规门路。】
“文人?!”对比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刘彻很快明白科举制本质。
双方区别,一个是面向武将,一个是面向文人。
【不同的是,科举制出现时间很晚,直到隋唐时期才出现,在此之前,盛行的有世卿世禄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世卿世禄制靠血缘继承、察举制靠地方举荐人才、九品中正制是看出身和品德考察人才,这几种方式的人才选拔,都局限于少数人,其选拔通道,很容易被人为掌控。
科举制是帝王们对全天下文人们的选拔,这种制度,打破了之前权贵们对人才选拔方式的垄断和封锁。】⑦
“科举制真不错,朕需要很多人才,诸卿应该不会反对吧?”汉武帝刘彻,冲臣子们挑眉道。
察举制就是他开创的,但比起察举制,还是科举制更香。
而刘彻的臣子们,他们敢说不吗?
不过他们虽然不敢直接反对,却不代表他们没有别的办法。
“陛下,后世是因为书籍多了,才能开始科举制,而咱们现在的读书人数量并不够。”
“无碍,朕相信这事后世会解决的。”刘彻有信心。
他的臣子们不再劝,心里则迫切起来,希望家里孩子们好好读书习武,要不然没有本事,他们脱颖而出的难度更大。
他们在心里流泪,不明白好端端的,世道为什么变化那么快。
“唉,科举制是挺不错,但朕用不了。”开创九品中正制的魏文帝曹丕叹道。
不是每个帝王都是秦皇汉武,没有那么强的统御能力。
嬴政先让人把科举制记下来,然后圈出科举制路上的重重障碍。
首先是书籍数量,然后是读书人数,这两样秦朝现在都不达标。
【科举制的开创和兴盛,离不开读书人和书籍的数量。
孔子之后,私学开始出现,读书人的数量开始变多。
书籍数量,则和一项发明有关。】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在那项发明之前, 人们是怎么让书籍数量变多的?
那就是手工抄写,为此古代还衍生出专门的相关职业:拥书。】
“手抄书很正常吧。”很多朝代的人听后道,因为他们就是手工抄书的时代。
“抄书可以加深自己的记忆, 问题是书的数量不够多。”他们连书都是抄的,数量上自然没办法增加多少。
“以前的人居然抄书, 还一用就是那么多年。”后面朝代人, 对前面前朝手工抄书的人表示同情。
要知道古人抄书历史,可是历经很多朝代。
【那项发明就是印刷术。
印刷术的出现, 极大增加书本的速度, 让书本价格也降下来。】
“我就知道是印刷术!”之前有猜到的诸朝百姓们忍不住激动。
而没有印刷术的朝代, 则是一知半解,“印刷术是什么技术?”
【印刷术最先出来的是隋唐的雕版印刷术,是由古人们的印章和石刻演变而来。
只是比起印章和石刻, 雕版印刷的字迹更多、范围更大。】①
“原来是印章和石刻。”哪怕是秦朝,对印章和石刻也不陌生。
姜叶一举例他们就明白了,更别说还有相应的视频。
当然, 视频里面雕版印刷术和印章、石刻流程还是有所区别的,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
只见雕版印刷术先是雕刻好模板, 然后拿纸张拓印, 速度比抄写快了不知多少倍。
“陛下,我们现在就能弄出雕版印刷术来。”秦朝, 李斯激动道。
他们已经在造纸,雕版印刷术完全可以同步进行。
“后世果然有增加书籍数量的办法。”嬴政等执政者唇角微勾。
然后就下令让人雕刻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技术并不新奇, 新奇的是其拓印思绪。
那些习惯抄书的时代,看到雕版印刷术, 都惊呆了, “这, 这比咱们抄书速度可快多了。”
“本以为咱们能够抄书,已经是大幸,没想到后世居然还有这种办法。”
“这样一来,未来的书籍数量,肯定会增加,不会再像咱们现在捉肩见肘。”
“可是雕版印刷术拓印出来的字体,哪有咱们一笔一划写出来的记忆深刻和清晰。”
“确实,雕版印刷术的纸张会缺胳膊短腿,不过瑕不掩瑜,且它们拓印的数量并不止一张,有瑕疵完全可以替换。”
“雕版印刷术最先出现?难道后面还有别的类型的印刷术?”唐朝,李世民感兴趣道。
他们已经有雕版印刷术,现在对其他的印刷术很感兴趣。
【雕版印刷术后,是活字印刷术。
跟雕版印刷术比起来,活字印刷术更加灵活,成本也更低。
雕版印刷术不能出错,一旦失误,整个模板就会废掉,活字印刷术则避开了这个缺点。】②
“活字印刷术,难道是把整块模板上的字,分成了一个一个的?!”有人从名字上做简单推断。
“要真这样,那活字印刷术,还真比雕版印刷术更灵活。”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是北宋毕昇,但可惜直到毕昇临终,他的活字印刷术都没得到重视。
诚然,那时候活字印刷术还不成熟,比不上已经体系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但其思路想必没有人会觉得无用。
可事实确实,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的毕昇,在北宋却是籍籍无名,如果不是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可能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是毕昇。】③
“活字印刷术,怎么可能没用呢,就算当时用。的是雕版印刷术,也可以对毕昇进行嘉奖,而不是无视对方的存在。”北宋的做法,让其他朝代不知说什么是好。
吐槽过后,他们赶紧去记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他们可不像北宋,让宝贝从手中直接溜走。
“后世懂个屁,活字印刷术成本也不低,还需要排版,耗费精力也不少,反倒是雕版印刷术虽然过程不能出错,但只要成功,就能使用很长时间,还有那毕昇是什么名人吗,我们必须认识他?!”北宋一些帝王心里不爽道。
就好像毕昇在北宋籍籍无名是他们有眼无珠一样,对比已经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他们不觉得自己不选活字印刷术,有什么问题。
东汉,蔡伦通过毕昇想到自身遭遇,“所那毕昇在太后娘娘手下,一定也能凭功绩封侯。”
“可惜,只能说同人不同命吧。”有这强烈对比,这让蔡伦对邓绥越发感激。
因为他知道,毕昇那样的处置,才是执政者们的常态,倒是邓绥这类愿意支持他造纸和张衡研究的才是少数存在。
“毕昇,是你的活字印刷术,还有我的《梦溪笔谈》。”沈括高兴的来找毕昇。
“这次有天幕帮你,陛下说不定会嘉奖于你。”毕竟天幕所有人都能看见,别管帝王们怎么想的,面上他们都会做到位。
“是吗,那我就谢你吉言了。”毕昇轻笑。
说实话,身为普通人,他还是很需要朝廷嘉奖的,毕竟是人都需要生活,更别说他还有家人。
“听后世意思,虽然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更先进,却没短时间内取代雕版印刷术。”闲谈完,两人说正事。
“毕竟活字印刷术才刚发明出来,确实不如雕版印刷术方便。”毕昇道。
【华夏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印刷术比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术早了数百年。
而印刷术,又被称为世界“文明之母”,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历史上没有对毕昇的记载,后世会在活字印刷术的最初归属上,发生多少争执。】④
“因为这能提升民族自信,和增加凝聚力。”嬴政用后世的话术归纳原因。
确实,华夏的民族自信,就是靠这些一点一滴积累出来。
“世界文明之母,印刷术确实当得。”
有人一开始诧异这个称谓,但仔细一想,觉得这个称号还真贴切。
“确实,印刷术和文字之间相辅相成,这两样少了哪一样,都不可以。”
没有印刷术,文字将得不到普及,而没有文字,印刷术也会没有用武之地,两者之间的联系,是那么的紧密。
【我国有四大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就占据一半。
从它们的历史地位,咱们可以看出文字的重要性。】⑤
“四大发明,除了造纸术和印刷术,剩下两个发明又是什么?”
“是啊,还有什么发明,能比得上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实力?”
有人好奇四大发明,都是哪些发明,目前已知造纸术和印刷术。
“因为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文字才能发挥出最大作用,要是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文字只会被贵族们垄断,哪轮得到咱们这些升斗小民。”
书籍已经得到普及的朝代,人们看着随处可见的书籍自嘲道。
“咱们也快点弄印刷术吧!”
“那要雕版印刷术,还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也有不同的材质……”
“能的话,自然都要,咱们可不能像北宋那样短视,虽然活字印刷术刚开始比不上雕版印刷术,可只要发展下来,它一定会代替雕版印刷术。”
北宋:“……”
“朕本以为够高估蔡侯的造纸术,没想到还是低估了!”邓绥看着蔡伦,决定给蔡伦更多赏赐,还有更多造纸经费。
要知道那可是四大发明之一,从这点看,蔡伦简直功德无量。
“娘娘过誉,臣已经得到臣该有的赏赐,也是有毕昇对比,臣才发觉自己身为娘娘臣子,是何其幸运。”蔡伦叹息。
人常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⑥
他可是亲身验证者。
“毕昇!!”
赵匡胤既悲愤又痛心,恨不得毕昇在自己治下,要是在自己治下,他一定好好嘉奖毕昇,就算毕昇不能封侯,也不至于籍籍无名。
越是知道毕昇的才华,和活字印刷术对后世的影响力,赵匡胤就越对宋朝的帝王们愤怒。
“你就祈祷你子孙后代听到天幕的话后,能好好嘉奖毕昇,而不是什么都不做,那样大宋一定更失民心。”赵匡胤对赵光义气愤道。
说完他又感到无力,因为宋朝还有民心吗?
“他们应该没那么蠢,就算他们蠢,也还有大臣们呢,在不涉及自身利益情况下,那些大臣还是很有脑子的。”赵光义赶忙道。
当然他哥要是没有趁机揍他出气更好。
事实确实是这样,毕昇时期的帝王就算没脑子,臣子们也会把事办的体面。
毕竟这可不是蔡伦所在的东汉时期,蔡伦可以凭借造纸术功绩封侯,宋朝绝不可能封毕昇为侯,也不会让毕昇入朝为官,顶多给点钱和嘉奖,做好面子工程。
外行人哪里懂这些弯弯道道,他们只看到毕昇借自己才华得到朝廷嘉奖和荣耀。
不等他们心里激动为毕昇祝贺,就被明白人点醒。
“朝廷只给了毕昇钱财,连官都没让毕昇做,这还是天幕都肯定毕昇的功绩情况下。
要是没有天幕,毕昇连改善家里的钱财都会没有。”
这话就像一盆冷水泼到宋朝人头上,“朝廷为什么不让毕昇为官?”
“因为毕昇只是布衣,不是那些大人所在派系的人。”
“还因为朝廷官职少,谁都不愿意外人插。进去,且就算他们真让毕昇入朝为官,只怕毕昇也待不了多长时间。”
对于其他人的说法,在朝为官的沈括苦笑一声。
“大家说的不错,朝中局势确实是这样,不入朝为官,对于毕昇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毕竟毕昇有才华,却未必混迹的了官场。
“我会继续做活字印刷术,现在我也有钱了,希望临终前,能把活字印刷术做的更加完善。”毕昇轻笑道。
没钱他都能扑到活字印刷术上,现在有钱了,他的活字印刷术进展会更快。
【说完造纸术和印刷术,咱们再说回科举制。
科举制的发展,离不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配合,造纸术和印刷术让书籍普及,增加其读书人的数量,正是数量多了,才能突破贵族们的知识垄断。
而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打基础,就算举办科举制,也还是在固定的范围挑选人才,并不能让其有“质”的改变。】
“确实,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知识掌控在贵族们手中,哪怕有科举制,也不过换汤不换药罢了。”
因为没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穷人根本读不起书,真举行科举制,参加的一定会是富人。
这样一来,为挑选天下人才而出的科举制,和之前的各种制度,没什么两样。
“这就是时代的发展和演变,秦朝搭配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和科举制,一文一武才是最佳情况,问题是秦朝没有读书人的基础。”这就是时代的局限性。
当然现在这个局限,对嬴政来说并不算什么,因为大秦现在也有了造纸术和印刷术。
执政者们需要更多人才为他们效忠,会积极推广造纸术和印刷术。
底层读不起书的人们,也渴望拥有和更多的读书机会,会拥护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推广。
只有那些中高层读的起书,垄断知识的人们不希望看到这一幕。
“没有了知识,咱们该怎么维持自己的财富和权势?”他们迷茫。
至于他们恨不恨天幕,当然恨了,因为要不是天幕,造纸术、印刷术、科举制等东西根本不可能提前出现,这给他们所在阶级带来极大冲击。
但是他们又能拿天幕怎么样,他们完全拿天幕没办法,除了最开始的牙痒痒外,他们就开始发愁子孙后代的事。
【文字,还代表话语权。
从文字的普及上,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朝代和时期,历史上话语权的掌控者们。】
“天幕,这个就没必要说了,给我们留点面子好不好,我们底裤都被你扒。光了!”诸朝掌控话语权的阶层们,对此真开心不起来。
因为这会直指他们权力本质,他们自己知道也就算了,可万万不能让外人,尤其是那些底层百姓们知道。
“天幕,快说,我们洗耳恭听!”比起少量权贵们,大部分普通人都对此很感兴趣。
当然,听不听得懂,则是另一回事。
【文字最初由权贵们垄断,权贵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权,一种是贵。
权的势力代表为皇权,这股势力从帝制建立就开始存在。
贵的势力代表为世家们,臣子们被包括在内,因为时代越往前,臣子们越出身世家。】
“天幕讲的可真是简洁清楚。”诸朝权力拥有者们无语。
本来还想着天幕讲高深点,好让下。面人听不懂呢。
“天幕,底层百姓知道越多,脑子越清楚,对你有什么好处?”
历朝历代的执政者们,都会用愚民政策,就是怕人脑子清醒了不好管理。
现在好了,他们根本阻止不了。
相比起执政者们,不懂权力结构的百姓们则很懵懂,因为不管是皇权还是世家,距离他们生活都太远。
可尽管他们接触不到皇权和世家,却时刻都承受着无形的压迫。
相比起权贵们的数量,百姓们的数量何其庞大,纵使他们大部分都愚昧,可终究还是有少数人听懂了天幕内容。
他们先前只是碍于身份,得不到更好的教导,而不是真没有天赋。
【在大家印象中,世家是汉朝及魏晋时期形成的,这种说法并不对,世家是一直存在的,区别在于以前世家没有那么大权力,汉朝及魏晋时期,因为皇权压制不住,世家势力才开始占据上风。
和皇权一样,世家也是由血缘为纽带,这就注定他们人数不会太多,且发展需要一定时间。】⑦
闻言,诸朝帝王垂眸看向下方臣子们,那些,都是世家的苗子,他们从世家中走出,最后又反哺世家。
而就算知道这点,他们也很难做什么,因为世家是以血缘为纽带,他们总不可能让臣子们全都绝后,就算忌惮世家可能威胁皇权,也不是那么做的。
至于汉末和魏晋时期的帝王们,听到世家权势开始超过皇权,只能叹息。
“权力就是这样,不是西风压过东风,就是东风压过西风,一点都不能大意。”
“还是咱们宋朝好,咱们宋朝可没有世家!”听到这,宋朝臣子们得意道。
跟唐朝及之前基本都是权贵出身的臣子们,宋朝及之后的朝代臣子们,出身的确“草根”。
【皇权有强弱之分,世家也有大小之分。
大的世家可以让王朝改朝换代,小的世家则可以操纵一个村子,他们也被称为地方宗族。
但宗族本质,和世家是一样的。】
“可以让王朝改朝换代,看不出来未来世家还真有实力。”嬴政、刘彻等帝王淡淡道。
他们的臣子们汗流浃背,却又有苦难言,总不能说他们哪里管得了后世子孙。
“朕就知道留下他们不行。”刘邦眯眼,虽然他没预料到世家实力,但清楚知道那些人不能留,事实上,他也确实是那么做的。
至于隋文帝杨坚,听到这咳嗽一声,不再说话。
因为他就是改朝换代称帝的世家。
同样的还有唐朝,唐高祖李渊,也是世家出身。
“宗族就是世家,那岂不是说咱们村子,也是世家?”
“咱们只算是小世家,那些大世家可是能改朝换代的。”地方宗族们议论纷纷。
得亏地方宗族的议论那些大世家听不到,要不然他们绝对会生气反驳。
世家是需要底蕴积累和时间的,能被称为世家的,都有族人们在朝为官,并家族屹立超过数百年。
那些百年不到的小地方宗族,也配称世家,虽然他们彼此的权力构造基础一致,但大世家不会把小世家当成同类。
【有意思的是,大世家在朝中为官,把控国家和朝堂等政事,而小世家/宗族,则把持地方权力。
古时有句话,叫做“皇权不下乡”,意思是皇权管不到乡下等地方,尤其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地方,很多地方都不理会皇权。】
这个事实让诸朝帝王们气结,“话真没必要说那么明白!”
这不是打他们脸,说他们皇权威势弱吗。
“地方宗族的确难缠。”他们的臣子们也皱眉,因为地方宗族,也会妨碍到他们执政。
至于大家本质都是世家,他们又不是亲戚,就是亲戚,摩。擦多了,还敌对呢。
【后来以唐末为分界点,大世家势力被黄巢按照族谱杀个精光,至此盘踞千年的世家,直接被彻底拔除。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