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小面馆by松雪酥
松雪酥  发于:2025年02月09日

关灯
护眼

不过,昨日沈娘子又新增了规定,每人每日至多买上三碗,还给大排长龙的食客发竹签,一根竹签代表一碗,竹签发完,后头的人便不必浪费时间排队等候了。
还有些铺子也渐渐开始仿照沈娘子做油炸速食汤饼,但他们不知那油炸汤饼的配方,有些人炸得面又黑又焦,有些人炸得面怎么都泡不开,又熬不出沈娘子那等好滋味的汤底,如今仍旧还是只有沈记的汤饼又好吃又方便。
汤饼啊汤饼,十一娘从不知晓自个竟会这样爱吃汤饼。
如今不过想想,她都饿了。
谢十一娘瞄了眼冯七娘还是怏怏不乐的脸,小声道:“不如我们先去沈记吃东西吧?她们家这时辰应当已卖完速食汤饼了,但九哥儿说沈娘子做的其他汤饼也很美味的,可以去尝尝。”
冯七娘垂头道:“我没胃口。”
“你这不与你冯伯伯一样了么?遇上事儿便不吃东西怎么能行呢?听我的,吃一碗热热的汤饼下去,若是还能吃得出点汗水,你一定从里到外都舒坦了。”谢十一娘见说服不了她,便转了转眼睛,使出了杀手锏,有些高深莫测地道,“九哥儿说不定也去了呢,我今儿都瞧见他出门了。”
说到谢祁或许也会去,冯七娘眉眼才微微松展了些,有些羞赧道:“那…便去尝尝吧。”
太好了,听九哥儿说沈娘子的铺子里还有一道绝妙的“糊涂汤饼”,她倒很想尝尝呢!于是谢十一娘兴冲冲地吩咐外头跟车的家仆,命其调转车头,直往金梁桥畔的杨柳东巷而去。
而正被谢十一娘心心念念的沈渺,正趁着午时人少,一脸发愁地坐在顾婶娘对面,听她细细地说如何去“行老”处雇工——她实在受不了了,她已经连续三四日洗碗打扫到三更了。
虽说这几日生意红火,这钱罐子装满了甚至都已溢了出来,如今还不得空细数,但她大致估算,应当挣了有十多贯了。
钱虽然多,可这也太辛苦了!她与济哥儿、湘姐儿三人应付这些日子,三人都像个陀螺,睡不足头脑便会木,这两日连她也摔了碗、打碎东西、送错面饼出了不少岔子。她吃些苦头倒也罢了,两个小的,正长身体的时候,也是累得脚步虚浮,那便是造孽了。所以今日她好说歹说,把湘姐儿和济哥儿都赶去书局那歇一日,不许他们留在家里干活。
雇人,她是一定要雇人了。
方便面如此受欢迎,是在她意料之外的。毕竟这东西吃起来方便,可她做起来可不算太方便!花费的功夫比正经的面条还要多。做面饼前,先要揉面醒面拉面,再将面条煮到半熟,放入凉水中过凉,之后沥干水分,这一步省不了,只有这样一冷一热的刺激,才能让这面条经过油炸之后变得无比脆爽有韧性。
之后在已经沥干水分的面条上加上花椒、盐等秘制调料,这时才开始炸面。炸面也得耐心,油温五成热左右便要抽柴转小火,将盘成圆形的面炸到定性,再轻轻地翻面继续炸。
遑论还要熬汤底、烘烤蔬菜碎,卤蛋、卤肉呢?
她因上辈子的经历,已算是手脚格外麻利的人了,但也无法大量供应。
如今这阵热度已持续有几日了,虽在十分缓慢地平息,但每日专门来买方便面的人还是不少。生意要做得长久,便不能这样勉力支撑,现在为了每日能供应上这两百份方便面,她的早点摊与其他面几乎都快要停售了。
震惊的是竟然连“黄牛倒卖”都出现了,她总觉着这样不能良性循环下去,很容易如泡沫般崩盘。
如今方便面火热是因为吃起来新鲜方便,但一种吃食出现得久了,总会有人喜爱有人不喜爱,如同人一般,是做不到人见人爱的。她能预料得到,这样的热闹情形定会回落,她不能单靠这个过日子,还得保证店里菜品的多样化,并且能顺畅运转才行。
否则一旦被人仿制,会更糟糕。
但被仿制又是一定的。在大宋,知识产权保护全靠道德约定,比如会在刻印书籍时注明此为某某书局刻印,禁止翻刻。但这不过是徒劳,并无正规的法律保护。如沈渺或是杨老汉这般的“手艺人”则全靠家族内部或是师徒之间秘密传承,才能保证优势。
不过这事儿连后世都难以杜绝,更别提千年之前了。华夏大地数千年来,在仿制这条路上又一向是天赋异禀的,沈渺可不敢小看劳动人民的智慧。
总有一日这方便面的做法会被人破解,所以她要提前为那时候做准备。
这准备工作,落到细处,便先从雇人开始吧。
她要把自己的双手从繁琐重复的杂活里解放出来,专心做好吃的,做越来越多样的好吃的。
打铁还需自身硬,好手艺才能永远留住食客。
顾婶娘也知道她的困扰,听说她有意雇工,很是赞同地点点头,为她解释道:
“如今这内城中有十余家行老,我寻的是张牙子,他人还算厚道,你要寻怎样的人细细地交代他,他便会替你去寻人,约莫半日光景便会带四五人来与你相看,若是相不中,他便再去寻摸。若是相看中了,谈好工钱,他会寻个相熟的讼师来起契书,这就成了。”
顾婶娘一边缝制衣裳一边瞅了瞅沈渺眼下熬出来的青黑,“不是婶娘说,你开张前就该寻个人了。”
沈渺苦笑:“哪里知道突然便这样了。”
从小便见识过各式各样、各种口味、不同品牌方便面的她,还是小看了古人对这类食物的狂热。或许上辈子的世界,方便面问世于日本时,也是如此风靡全球的吧?
“不过婶娘却觉着你不要雇人了,你当买两个人使唤。”顾婶娘忽然压低了嗓音,十分设身处地为沈渺出主意,“婶娘家里也是捏着祖传酿酒方子的,这东西决不能示人!因此我们家中,仅有在三月与九月才临时雇两个力工,专门搬酒缸,其他的活计沾都不让他们沾。平日里,都是你谢叔与屠苏两人包办,酿酒坊也从不让外人进去。连酒曲也得秘藏。但你不一样,你若是雇人替你洗碗、洒扫或是挑水砍柴,你那灶房只有那么点儿大,可怎么也避不开,若是叫那些杂工学去了,你可怎么办?不如买两个奴仆,捏着他们的身契,让他们一辈子都听你使唤,也不能另投他主,这才是万全之法。”
沈渺沉思了片刻,却还是有些犹豫。
首先,如今不是灾年,要买个能干活的劳力,只怕也要三、五十贯,这笔钱不是一笔小钱;其次,沈渺实在不是当周扒皮的料,买了人来使唤,一则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二则也不愿苛待她,买了以后定是要负担她一辈子生老病死的,这也得细细考量;三则买了人便落子无悔了,若是这人懒惰、磨蹭或是心性不良,那可怎么办?难道也像贩卖牛羊一般将其转卖出去么?
可若是雇工便不同了,彼此间订立契约,是明码标价的平等交易,他若是做得不好,退回行老处再换好的来就是了,平日里有什么话该说便说,她便能用比较正常平等的心态去看待他。
可顾婶娘说的也不无道理,在这个时代,手艺便是她的一切,她当然也不愿自个的手艺被人偷学后另立门户与自个打擂台,俗话说得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她也不想被饿死。
思来想去,沈渺只好叹了口气:“我再想想。”
她与顾婶娘道了别,拖着步子绕回了自家铺子,空荡的铺子正静静地等候食客。
她前日熬了一夜,直接炸了四百个面饼,分两日卖,终于有了些喘息的机会,今天一早卖光两百个,灶房里还存着两百个,她便能游刃有余地准备后日需要买的两百个,不至于忙中出错,心急火燎了。
但也因一大早就能卖光,之后一上午铺子里人反倒没有头一日那么多了,似乎好些人都不知她还会做其他汤饼,只冲着方便面来,买了便走,于是开门后热闹一时,现今又冷清下来。
尤其午时刚过,更显空荡了。
沈渺坐在自己的铺子里想着雇人的事儿,雷霆与小狗挨着趴在铺子门口晒太阳,晒得毛发蓬松,琥珀一般的眼睛慢慢地眯了起来。
就在狗都要睡成狗饼状之时,外头街市上,很罕见地又出现了一阵人声嘈杂。
“是你说不要工钱,让俺试试的,俺试了几日,觉着不满意,不想再请她干活了,不成吗?到底是谁说话不算话!这话是不是你说的!如今倒来纠缠,松手!可是要试试俺的拳头?”
沈渺抬眼望去,她看不见争吵的人在哪里,但是从她铺子望出去,却能看见地面斜了半截拉长的影子,似乎是个健壮的男人叉着腰,不耐烦地推搡了面前那个比他更瘦弱矮小的女人:
“滚开,若不是俺大发善心,你跟你那个蠢若木鸡的女儿这几日能有饭吃?你再纠缠,俺立刻便报官!叫你个讹人钱财的老贼虫也吃吃厢军们的棍棒!”
那女人的影子被一把搡在地上,还仍旧竭力拽着那人的衣角不放,但听见他说要报官后,便吓得撒手了,于是那男人便重重地往地上喷了一口气,冷哼一声,大步流星地走了。
“谁会雇个傻子?白日做梦!”
随着男人脚步离去,一阵凄凉的哭声哀哀地透了过来。沈渺没忍住,还是站了起来,探头往外张望,没想到竟是见过的人。
那斜对门的街道上,曾经拾掇得很干净的老妇人这回狼狈不堪,脸颊一侧青肿,头发蓬乱。她坐在地上,满身都是方才哀求时滚的尘土和泥。她的女儿懵懂无知地蹲在她身后,身上手上都还残留着柴灰。
有不少瞧热闹的人好奇地围了上来,指指点点着,她下意识张开手臂将比自己更高大的女儿护在身后,也不再恸哭了,反倒咬着牙想站起来,但刚才跌得很有些狠了,她手掌撑在地上始终没站起来,于是只能十分泼辣地对周围看客怒骂道:“瞧什么瞧!与你们何干!让开让开!”
沈渺没怎么犹豫,还是拨开了人群走上前,弯下腰,微微一使劲便将那老妇人搀了起来。
老妇人抬起还挂着泪的脸,突然便被拽起来了,她有些吃惊地看向沈渺。
她哭过的脸上,那泪水好似河流般冲开她脸上的黄土与扬尘,留下两道浑浊的痕迹,一直延到了她削瘦的下巴上,更显得有些滑稽又可怜。
李婶娘方才也在人群里瞧热闹,哪里有热闹必然哪里便有她的身影,何况她家的铺子也在这儿,看得十分清楚。她正嗑瓜子看得津津有味呢,见沈渺忽然挤了进来,不由左看右看,下意识拉了拉她袖子:“大姐儿你做什么?莫要多管闲事,省得也被缠上了,惹得一身骚。”
她声音不算小,使得那老妇人狼狈的脸上更添了几分气愤。
“你这妇人休得胡鸟说!我可没有胡搅蛮缠,也没有讹人!我家女儿在那陶大官人家里干了十日的重活,每日替他挑水砍柴还彻夜守着烧窑,连瞌睡都不能打!他呢?他每日只给两碗清粥喝,如今还一分银钱也不给,我不过是想讨个说法,却被他的仆役殴打羞辱!怎会是我歪缠讹诈?”
“你女儿不是傻子么?傻子也会干活?”
“人家都说了,是你自个说试一试不用给工钱,怎么不是你反悔?”
“就是,人家愿意用傻子做活已很是开恩了……”
老妇人气得眼泪又涌出来了,她捏着拳头,又急又气道:“说好的是试三日工不必给工钱,可是我家女儿做了十日,怎么便不能讨要那七日的工钱了?”
可是她的声音还是被周围人对傻子能干什么活的哄笑淹没,只有沈渺听见了她的争辩。
沈渺帮她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便下定了决心,她轻声问道:“这位婶娘,我铺子里也在招工,你女儿会洗碗扫地吗?若是会,要不要来我这试试?你若是担心,我铺子里工钱是可以日结的,干一日便给一日的银钱。不过若是干得不好,也是会扣钱的,你若是愿意,便来我铺子里详谈。”
那老妇人猛地抬起头,似乎这时才认出沈渺是那日为她煮了一大碗汤饼的人,她忽然便心虚了起来,连被沈渺把住的胳膊都想悄悄挣脱开来,讪讪道:“是你?你你你……莫不是诓我去要那日的汤饼钱的?我真的……已是身无分文了。”
怪不得那天叫她等等,她撒丫子就跑呢。原来是担心这个。沈渺笑了:“既然身无分文,还怕我诓你么?走吧,来,进来说。”
她便这样拉着那老妇人,老妇人又拉着她高壮的女儿,三人如同羊肉串串一般,挤开了窃窃私语的围观之人,回了沈记汤饼铺子。
其实那天在这对母女上门吃面的时候,听说她们是来找活干的,她就有些动心。因此今儿倒不算鲁莽或是头脑一热才大发善心。
沈渺直接带他们回了后院,安顿在廊下,又转身进灶房里拧了两条干净的帕子来,让母女俩能擦擦脸和手,恢复往日的干净体面之后,再与她交谈。
老妇人千恩万谢地接过帕子,先给女儿擦脸和手,之后才慢慢地打理自己,把松垮的发髻重新挽起之后,她这才端坐着再次向沈渺拜谢,看向她的目光,也变得更加感激。
沈渺摇摇头,又去倒来两碗热茶水:“喝点茶,我们再说话。”
“多谢你了,沈娘子。”她双手捧住茶碗,转头看女儿,她的傻闺女正呆呆地注视着院子里昂首挺胸的鸡,她叹了口气,转回目光问道,“沈娘子方才说的招工一事可是真的?”
“是真的,如今这汤饼铺子全靠我一个人打理,实在有些力不从心了。我想寻个能吃苦耐劳、老实本分的杂工,能帮我洗碗扫地挑水砍柴的就成了,其他也不用什么。”沈渺也在廊下席地而坐,仔细问道,“只是不知她能不能做这些?”
“能!能!”老妇人的眼里重新燃起希冀,放下茶碗,把手往身上擦了又擦,才小心地去握沈渺的手,有些哽咽地与沈渺说起她的打算,“沈娘子,她很能干的。我是四十岁才生下她的,那时她的几个哥哥都已成家了,因年岁差得多,她这里又有毛病,哥嫂都不愿与她亲近,嫌她是个累赘,连我男人也劝我扔了她,扔到山上去,叫狼吃了也好叫大虫叼走也罢,不能留着拖累家里。”
“可是她总归是一条命啊!是我生下了她,她什么也不懂,可是又好似懂得一些,她知道家里惟有我疼她,整日粘着我,抱着我的腿,我实在狠不下心。于是不管旁人说什么,我硬是养大了她。
可是她越大,便越是受几个儿媳妇的嫌弃。有一回我病了,我家大郎便想将她带到山里扔了。我只好拖着病体到处找,这才在山沟里找到她,她浑身脏兮兮的,吓得哇哇哭,抱住我不敢撒手。从此我便晓得了,我不能再这样白养着她了,日后我若是死了,便再也没人愿意顾惜她了。不管被人怎么白眼,我都要教会她活着,能自个活着。”
老妇人擦着控制不住流下的泪,眼里却没有软弱,而是出人意料的坚定:“我不能怪我儿子与媳妇,家里不宽裕,他们自己有孩子要养。但我也不指望他们了。所以从这孩子八九岁起,我便手把手教她砍柴、挑水,教她怎么洗衣、叠衣、洗碗、擦桌子、扫地。她学得很慢,可仔细教,她也会了,她真的会,她做得很好的。”
“沈娘子若是愿意用她,我仍旧是那句话,让她给你白干三天!觉着能用,娘子便聘了她,我没有旁的奢求,只要沈娘子能管她两餐干饭、四季衣裳,每日只给三十文工钱便成了。反正她只能数到三十,多了也数不清。有这三十文存着,她病了还有钱瞧病,就够了。若是这三日她做得不好,打碎了碗或是做错了事,我定然也会赔的。不论去留,沈娘子只要坦然地说了,我也不会有怨言,不会赖着不走的。”
说着说着,老妇人便微微颤抖着垂下头去,似乎在等待沈渺的审判。
沈渺却问:“她叫什么名字?”
“有余,我家男人姓年,正好便唤年有余。”老妇人苦笑,“她这样的,我也奢求不她旁的,便只能祈求年年有余,她能吃饱穿暖,不要受苦。”
“你们家住哪里?”沈渺又问。
老妇人忙答:“就在外城,水门边的棚屋里。我男人和儿子都在看守水门的厢军手底下干活,我们家有一条船,专门驾着小船帮忙打捞、疏浚河道底部的污秽之物,挣些苦力钱糊口。沈娘子放心,我们都是良民。”说着,她又低下头去,“我在外城找遍了,没人愿意聘她做活,我才想着到内城来碰碰运气的。”
没成想在内城里,倒被人诓骗进了烧陶窑里,险些成了一辈子的黑工。老妇人想着都觉着后怕,狠狠打了个哆嗦。
沈渺点点头,试着对年有余叫了一声:“有余啊?”
她看两只鸡在打架看得入迷,但听见有人叫,也懵懵懂懂地望了过来,嘴巴张了张,努力憋出了一个短促的“啊”字,之后便呆呆地看着你。
会应人。沈渺心里点头。
之后便当机立断站起来,拍了拍手:“也不必三日了,会不会做活,一上手便瞧得出来。走,趁着如今清闲,这便试一试。”
“有余,跟着阿姊过来。”她招呼道。
有余慢吞吞扭头看了眼母亲,老妇人对她鼓励地点头,无声地摆手:“快去。”
她便慢吞吞地站起来,默默地跟上了沈渺。
会听话。沈渺心里再次点头。
进了灶房,给她一叠碗,半个丝瓜囊,便让她洗刷。她也不吭声,闷不做声便埋头刷起来。老妇人趴在灶房外的窗子上,很是紧张地盯着看,似乎生怕她一个手滑,将这饭碗砸了。
刷完了碗,沈渺检查了一遍,没有做出评价,马上又让她扫地,之后还让她挑了水、砍了柴。正如老妇人说的,她干活不算很快,但胜在专注、认真,因此完成的真的不错。
正因憨傻,她脑海中没有那些杂念,便也不知道偷懒,做活时一丝不苟,几乎不受外界的影响。
忙了一圈下来,沈渺便对心都提到嗓子眼的老妇人笑道:“走吧。”
走?老妇人一口气全泄了,有些绝望地拉上女儿,就要告辞归家。
转身那一瞬,忽然又听沈娘子一拍手说:“对了,你们带公验了么?”
“带了……啊?”
“走吧,这便去找个讼师,定个契书吧。”沈渺丝毫不嫌弃地拉上有余糙粝又粗大的手,“以后,就让她跟着我吧,在我这里,吃饭管饱,也不必一日才给三十文,给五十文吧。她数不清的钱您这个做母亲的帮她存着,等她老了,做不动活了,也好歹能有些积蓄傍身呐。”
老妇人这回才真的热泪盈眶,憋了又憋,还是蹲下来大哭了一场。
有余慌了神,也蹲下来,手足无措,最终惶惶不安地张开手臂,很笨拙地搂住了老妇人,嘴里还含糊不清地念叨:“凉,凉,呼呼,不痛,不哭。”
“不痛,不哭了。”
之后,沈渺便领着有余母女去讼师那签了契书画了押,又上街给她买了两身细布短衫成衣,还带她去附近的“香水行”——这地方可不是卖香水的,而是汴京的澡堂子。
这孩子不知在那陶窑里受了什么苦,浑身都有些馊臭了,衣裳也烧出了好几个洞。沈渺领她进去,让搓澡工给她狠狠搓了一顿,洗掉了一层厚厚的泥灰后,竟看着比之前白了不少。
给她换上新衣裳,沈渺也不客气,直接掏出五十枚铜钱来给有余她娘,便开始使唤有余干活了。
人家觉着她缺心眼,雇个傻子,可沈渺觉得这样挺好的,有余是最好的保密人员,做事勤快不抱怨,也不会去外头和别人说闲话,还不会偷懒,工钱还比正常人低呢。
听着有余站在水池边继续哗啦啦地洗碗,她总算能安心做自己的面了。
就在这时,有两个身着纳纱大袖衫、系百褶襦裙的少女迈进了铺子的门。沈渺听见声音,从窗洞看出去,便发现她们身边都陪侍着伺候的下人。
似乎不是普通人家的小娘子。
而二人一进门,便下意识抬头去看墙上的食单,其中一个瓜子脸的说了声“还算有些童趣。”,便又接着看下去,一下看见了墙上那两幅字画。
一开始似乎没看清,瓜子脸还与另一个圆脸的小娘子感叹道:“这隐藏在闹市中,一个小小的脚店食肆,竟也满墙都是字呢,倒是有些让人新奇了……我看看这写的是什么?嗳?嗯?这笔锋好生熟悉,不对……不对……”她好奇的声音戛然而止,最终彻底变成了惊诧:“这不是九哥儿的字么?”
圆脸的也有些发愣,喃喃道:“是呢,的确是九哥儿的字呢,署名落款是谢九,敲的章也是九哥儿常用的小闲章,刻的是‘关山’。”
这下犹如晴天霹雳,那瓜子脸的小娘子神色动摇难过,指着那字画,手指都微微有些抖:“九哥儿的字,我求了好几次他都不肯为我写,怎会挂在这儿?”

谢祁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冯七娘心中, 他有礼有节,却又疏离得难以亲近,他生得温柔, 待人接物也风度翩翩, 却反倒令她永远都无法靠近他。
自打谢祁经童子试考入辟雍书院,分到冯博士门下,冯七娘便与他相识了,可是这么多年了,谢祁待她, 一如既往,客套得好似才认识三日一般。
听闻谢祁书画一绝, 冯七娘便也努力练字学画;又听闻他横笛而奏,无比动人;冯七娘便央求母亲为她延女师学萧, 盼望有一日能与其笛萧相和;后来她又听爹爹称赞谢祁的诗词清丽通透、满怀冰雪,极有灵气。她便也苦心专研做诗写赋,还托兄长夹在自己的诗文集中,请他品鉴。
可是谢祁数年来, 从未曾真的回应过这份钦慕,他从来不收她绣的荷包与手帕,甚至只是她手作的毛笔, 也会退回;她去学舍外等候兄长,目光却总流连在他身上,有同窗起哄取笑, 他立刻便会严词制止;即便岁时贺庆, 谢祁上门拜会爹爹,与她遇见,也从不单独与她说话, 只有一句:“弟子谢祁愿先生阖家福乐永康、平安百福。”
连说几句话都难,更别提能得到谢祁亲自赠与的诗词、字画了!冯七娘的确偷偷地集了好些谢祁的诗,可那些都是从兄长书房抢来的——那都是谢祁与兄长书信来往时写给兄长的,要不写着【重游陈州观月楼有感呈冯大】,要不又写着【游黄山寄居僧院赠冯大】。
可如今她视若珍宝的字迹,就这样大喇喇地贴在一家小食肆中,她怎能不大受打击?
冯七娘捂住脸,扭头就跑。
十一娘见她忽然跑了,在友人和美食中挣扎了片刻,跺了跺脚,还是掉了头忙追出去:“七娘!七娘!你等等我!”
于是她们身边的仆从也跟着一溜烟跑了出去。
沈渺洗了手刚从灶房里迎出来,铺子里已空了,只剩一片半空中翻卷的落叶。她呆呆地想:“我刚刚是出现幻觉了吗?”
这么多客人怎么凭空消失了?
她懵头懵脑,不知到底发生了什么,挠挠头,只好又回了灶房里忙碌。
幸好之后不久又有客上门了,这回可不是她的幻觉了,因这背着手迈着方步的老翁她认得——此人姓姚,她开业那日晚间便来吃过一回方便面,他一来,原本在铺子里吃得香喷喷的国子监学子便好似耗子见了猫,齐刷刷站起来冲他作揖,唤他姚博士。
他见了这些吃得满脸油汤的学子,似乎气不打一处来,当即便板着脸严厉地质问道:“学舍早已熄灯闭门,尔等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把这些翻墙出来闲逛的学子们吓得跟炸了毛似的,放下铜板便作鸟兽散。
之后这位姚博士便常来吃面。
他是这几日里,少数还会点些食单上旁的面食的食客,还大有将沈渺的食单从头到尾都吃一遍的阵仗。
这不,今日他背着手进来,便十分自然地仰头去看食单,严肃的目光从头往下梳了一遍,最后停顿在“蒸汤饼”之上,轻咳一声:“沈娘子,来一碗蒸汤饼。”
沈渺在灶房里探出脑袋来应声:“好嘞,姚博士稍坐,一会儿就好。”
姚博士点点头,掀起长衫衣摆,挑选了能望见窗外街市的条桌,背脊挺得板正,十分端正地坐下了。
坐下后,他也在心里盘算。
这沈记的食单上,他除了羊肉汤饼和羊肉汤因囊中羞涩他还未曾尝过,其余的,只差这一样“蒸汤饼”,便都尝了一遍了。
这小小的食肆做的汤饼,大多都是旁的铺子没有的吃法,原也不知究竟滋味好不好,不过是因那速食汤饼的缘故想着也试试旁的。
毕竟他年纪大了,吃多了那油炸的速食汤饼,这肠胃便有些受不住,还总是口渴得很,总想吃些清淡好克化的来。
没成想一连吃了几日,燕州炸酱汤饼、糊涂汤饼、疙瘩汤、担担汤饼……真是样样都很合心意,因此姚博士便生了好奇心,想将那食单上写的尽数都尝一遍。
他早年当祭酒的时候,家里还请了厨娘与长工,算是衣食无忧。后来被贬斥后,没有那么些银钱了,便只得将厨娘解聘了,他开始与孙女儿一起,过起了自个生火做饭的日子。
不幸的是,自打他开始进灶房烧饭起,还不到一月光景,他与他的小孙女姚如意便都瘦了将近十斤了。
他们二人本就不胖,再这样下去,爷孙俩只怕要绝命于自己之手。
那日,望着炸飞到屋梁上的锅盖、烧穿了锅底的铁锅,还有那破了壶嘴的烧水壶,姚博士与如意呆滞地站在滚滚黑烟中,不知所措。
他正想寻个法子自救,没想到这沈记汤饼铺便开张了。
他年纪大了,觉少,前些日子早早便来排队买速食汤饼。如今家里在阴凉干爽之处囤了不少。这让因生了退婚之事而躲着不愿出门见人的姚如意一日两餐也有了保障。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