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带着全家六口过好日子by余弗
余弗  发于:2025年01月22日

关灯
护眼

顾思晴在吃晚饭的时候,知道了顾建国同意要去南方的事情。她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目光灼灼的看着顾建国说:“爸,你觉得从南方拿什么货好卖?”
顾建国笑着看小闺女,“你说什么好卖?”
这个问题昨天晚上顾思晴想过,所以就直接说了:“羽绒服。”
羽绒服虽然贵了些,但对现在的消费者来说,洋气又实用,不是华而不实的东西,应该是相对保险的生意了。
八十年代只要胆子大就能挣钱的话,顾思晴是不相信的。做生意,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看商品适不适用市场。盲目的进货,就是在八十年代一样会亏。
你说会不会因为羽绒服贵没人买?
那你就错了,无论在哪个年代,都有超出普通人消费的群体。奢侈品在哪个年代都存在。
顾思晴之所以想到羽绒服,是前世有个朋友家是开羽绒服加工厂的,而且是深市最早做羽绒服加工的,好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不过顾建国他们都没有听说过羽绒服,顾思晴免不了又用报纸做盾牌,然后讲什么是羽绒服。最后还说:“我觉得这个东西又洋气,又保暖,肯定有人买。”
顾建国听了她的话,抬手摸了摸她的头,“我家小四真聪明。”这孩子这段时间的表现可不是聪明那么简单了,应该说不是一般的聪明。
虽是如此想,但顾建国也没有往自家闺女是重生的上面想,这么惊涛骇俗的事情,一般人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
但即使他觉得自家小四聪明绝顶,但也不会听她的话就去男方拿了羽绒服卖。别说小四是个小孩子,就是一个成年人跟他这样说,他也要好好看看情况再决定。
顾思晴也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没有再劝说。只要老爸决定做生意就好,别管第一笔生意做什么,甚至作陪了都没有关系,只要开始了就好。
人本质的改变,其实根本的是思维上的改变。
例如你一直是个农民,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种好庄稼,怎么把粮食卖个好价钱。但有一天你不想种地,想做生意了,思维模式就不能是种地那一套了。你应该考虑的是什么东西好卖,怎么卖。
但让一个做了多年的农民一下子有生意人的思维,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顾思晴知道这事儿不能急,要慢慢来。
顾一敏和顾二慧听他们的谈话,吃着饭脸上都带着笑,总觉得他们家生机勃勃了起来。
吃过饭,顾一敏和顾二慧一起在厨房洗碗,顾二慧小声问顾一敏,“你说爸去男方进货卖真能成?”
顾一敏洗着碗脸上带着温婉的笑,“能不能成试试就知道了。”
“是,试试就知道了。”顾二慧咧嘴笑着拿起顾一敏洗好的碗用抹布擦了擦,放在柜子里。
顾三静写了会儿作业看向顾思晴,“小四,你说南方啥样啊?是不是有很多好吃的?”
顾思晴扭头看顾三静,前世的后来她一直身材丰腴是有原因的,这就是一个吃货啊!
“好吃的肯定有,但吃成大胖子就难看死了。”顾思晴道。
顾三静只听了前边的半句,后面的半句自动给过滤掉了,她咧嘴笑,“咱爸去了南方,肯定会带好吃的回来的。”
顾思晴:“”
好吧,跟小孩子没办法讨论身材的问题。
种麦子要先把地翻了,然后把麦子种上。翻地,是一个人在前面拉犁,一个人在后面扶犁,犁子下面的犁刀要入地至少二十来厘米,不用想就知道这是个多么重的活儿。
给麦子播种也是一样,一个人拉着耧车,一个人在后面扶着。
这些活儿干完,就是身体强壮的顾建国也在床上躺了一个上午,王月菊也累的不轻。四姐妹见老爸老妈累成这个样子,就把家里的活儿全部包了。顾建国夫妻俩洗脚都是四个孩子伺候的。
看着四个孩子围在自己周围忙忙活活的,王月菊觉得就是再累也值得。顾建国甚至升起了一些豪气,为了四个这么好的孩子,他也要努力拼一把。
一家人温馨又热闹,对面张春桃和张建成又吵了起来。他们听了一耳朵,好似是张春桃让顾建成去她娘家帮忙干活,顾建成不愿意。
虽然二房那边算是他们家最亲近的人,但这些年来因为吴大妮的偏心和张春桃时不时的挑事,两家的关系还不如普通的邻居,所以那边只要不打出血,只要没有伤害到吴大妮,顾建国也是不管的。
所以二房吵得再凶,也没有影响到他们这边。
张春桃跟顾建成吵着架,眼睛还不住的往大房这边瞄。见大房没有一个人出来看,她气的更狠了。
为什么要让顾建成去她娘家帮忙干活,还不是她大哥张树根被打断了几根肋骨,到现在躺在床上还不能动呢。
至于是谁打的,张家人也没有瞒她,所以她对大房的人更恨了。当然,她这样的人是不会去想,顾建国他们为什么去打张家人,反正只要有了矛盾,就肯定是别人的错。
她倒是想冲到大房,让他们赔医药费,让他们把张家的活儿都给干了。但张双平和葛凤莲跟她说了,这事儿绝对不能让人知道,就是邓家人都不能让知道。
谁会娶一个蛇蝎心肠的儿媳妇?
当然,她们也不认为唆使赵二海强顾一敏,是蛇蝎行为。
“张家有儿子有闺女,凭什么让我累死累活都去给他们干活?张双平能到邓家去干活,说明张家的活他们自己能干完。”
顾建成本就不是多勤快的人,这些日子又是犁地又是种庄稼,他累的都脱了层皮。好不容易把活儿干完了,可以歇歇了。现在张家又让他去当牛做马,当他是傻子呢?

第31章 邓大柱
“我哥在床上躺着不能动,你又不是不知道,你去帮两天忙怎么了?”张春桃的话说的理直气壮,“双平快要跟邓志明定亲了,定了亲后我们就是亲戚了,以后肯定能帮衬着我们,邓志明大伯可是在县派出所上班呢。”
顾建成嗤笑一声,“是快定亲了,这不是还没定亲吗?再说,当初邓志明跟一敏定了亲时,我是一名的亲叔叔,也没见邓志明对我多尊重。”
“哪能一样吗?”张春桃道。
“是不一样,”顾建成一脸嘲讽,“当初邓志明是求着跟一敏定亲,现在是邓双平求着跟邓志明定亲,就这还没有订呢。”
在顾建成心里,顾一敏自然要比张双平亲近。
张春桃气的浑身抖,她指着顾建成说:“好,你不去是吧,那以后也别想着让我大哥帮你。”
这种威胁顾建成是一点都不怕的,张树根能帮他什么?
张春桃没办法,只能让顾学强去帮着张家把地种上。张家实在没人干活了,张树根被打的下不了床,张双平被邓家叫去干活了。张家的儿媳妇这个时候又怀孕了,家里只剩下张铁峰和葛凤莲。
一大家子将近十亩地,两个人干完了估计就到床上起不来了。
邓家今年倒是轻松了不少,往年都是邓二柱和赵凤兰两人干活,今年多了一个张双平。
而且张双平不是自己亲生孩子,两人用起来也不会心疼。就像在前边拉犁和镂这种重活儿,一般人家都不会让女人干,张双平却给邓家拉了两天,累的直接倒在床上起不来了。
不过她倒的床也很有技巧,她倒在了邓志明的床上。结果就是,她白天种地,晚上被邓志明种地。
神奇的是,张双平第二天起床的时候,虽然哭哭啼啼却没显得怎么疲惫,还在邓二柱和赵凤兰跟前演了场没脸活下去的戏。
事情已经这样了,邓志明就是不愿意也得尽快跟张双平定亲。
两家的速度很快,没几天张春桃就去了顾思晴家里炫耀了:“邓家专门请了媒人去向双平提的亲,志明也去了,他跟双平站在一起真是别提多般配了。”
她一脸的与有荣焉,好似张双平嫁进皇宫当娘娘了一样。
“那可真是好事,”王月菊听了张春桃的炫耀后道:“之前一敏跟邓志明退亲的时候,他拿着刀子说退亲就自杀,把我们给吓得要死。现在他又定亲了,我们也就放心了。”
说完她还随意的问了一句:“定亲礼多少钱啊?”
张春桃本来一张眉飞色舞的脸,被王月菊的话说的有些扭曲,她张了几次口才说:“现在都不流行多给彩礼了。”
王月菊随意的哦了一声,虽然没有再说什么,但张春桃也炫耀不下去了,只能悻悻的走了。
邓志明当初跟顾一敏定亲,给的是六十六块钱,六六大顺的意思。六十六块钱的定亲礼,跟别人比起来不是很多,但也绝对不少。
但这次邓志明和张双平定亲,定亲礼是三十块钱,连六十六的一半都不到。张家人自然是不高兴的,可不高兴又能怎样?地都已经被人种上了。
张春桃走后,王月菊拍了拍顾一敏的手道:“他们过不好。”
顾一敏笑了笑,“妈,你放心吧,我没事儿。他们过的好不好跟我没关系。”顾一敏这话说的绝对真诚,本来他对邓志明就没有感情,现在更是一点也没有了。
“爸明天早上出发去省城吗?”顾一敏转移了话题,王月菊嗯了一声,“明天早上早点儿起来,给你爸煮几个鸡蛋,再烙几张饼让他带着路上吃。”
顾一敏点头应下。日化精品推荐
第二天,天还没亮顾一敏和顾二慧就起了床,顾思晴迷迷糊糊睁开眼,也挣扎着跟着起来了。老爸要去省城考察市场,这是改变的关键一步,她不能缺席。
“你起来干嘛?继续睡呗。”顾一敏看她眼睛都没睁开就坐起来了,笑着就要把她按回去,却听她说:“重大时刻,我必须送送咱爸。”
“好,那你起吧。”顾一敏没有再管她,和顾二慧一起出去了。
顾思晴穿好衣服,看了看睡的小猪一样的顾三静,想了想还是把她叫了起来。四个小棉袄一起送他,老爸肯定会更有力量。
两人进了厨房,里面热火朝天的。二姐在烧火,大姐擀烙饼,老妈站在锅台前拿着铲子来回的翻烙饼。
顾思晴回头在院子里看了一圈,就见老爸正在擦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她走过去蹲在他身边,“爸,你路上小心点。”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社会还是挺乱的,多地出现抢劫事件。
顾建国一颗心又暖呼呼的,大手摸了摸小闺女的头,“我知道。”
一家人吃了个很早的早饭,王月菊把给顾建国带的烙饼和鸡蛋用布裹了一层又一层,然后给他放在黑提兜里。
顾建国把黑提兜挂在车把上,朝媳妇和闺女摆了摆手,然后骑上自行车走了。他的心有些热也有些沉,这次他是带着一家人的期望出行的。
跟韩德义汇合后,两人一起骑车去镇上。到了镇上,又坐车到了县城。在县城买了张去省城的火车票,两人啃着干粮在候车室等车。
坐了一会儿,就见几个身着警服的人进来了,在候车室开会走动,似乎是在办案。
“那个是不是邓大柱?”韩德义看着几个警察,小声问顾建国。
顾建国朝那边扫了一眼,然后嗯了一声。邓大柱就是邓志明那个在县派出所上班的大伯,他见过两次,算是认识。
“一敏跟邓志明的亲事是怎么回事?”顾一敏和邓志明退亲的事儿他听说了,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好的亲事就退了。在他看来,邓志明是个很好的结婚对象。
顾建国不愿多说邓家的事情,含糊的应付了过去。但这时邓大柱朝他们走了过来。
“建国兄弟,还真是你啊!”邓大柱很热情的跟他打招呼,顾建国只能起身跟他寒暄。

第32章 面包服
邓大柱四五十岁年纪,中等身材,皮肤黝黑,是一副掉在人堆里就找不出来的形象。他似乎不知道邓志明和顾一敏退亲的事情,跟顾建国说话很热情。
“建国兄弟,你们这是要去哪儿?”
“去省城。”顾建国对邓大柱是有些戒备的,他虽然跟邓大柱不熟悉,但从邓大柱说话的圆滑和过度的热情,就知道这个人不是表面这么好相处。
他家一敏跟邓志明退亲有段日子了,邓大柱不可能不知道。退亲时闹得那么难看,现在邓大柱却这么热情,他怎么能不留条心?
“去省城啊?”邓大柱咧嘴笑着问:“去省城干嘛?办事?”
顾建国笑了笑,“有点事。”
邓大柱对他的这个含糊的回答不满意,就想接着再问,但那边有人叫他,他只能笑着跟顾建国说:“建国兄弟,我有事先走了,你有事儿就去派出所找我,都不是外人。”
顾建国客气的点了下头,看着邓大柱背影远去,他收了脸上的笑,眉头不由自主的皱了下。
“他不知道你们两家已经退亲了?”韩德义问顾建国。
“不清楚他知不知道,”顾建国道:“他要是有什么算计,我接着就是。”
韩德义哼了一声,“这种人最讨厌,有什么直接来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别人都是傻子呢。”
顾建国冷笑,“他估计就是觉得我是傻子吧。”
因为他家一敏和邓志明退亲,村里不少人说他傻。他不在意这个,说他傻的人,都是把女儿当做牟利工具的人。
那边邓大柱跟派出所的人说着话,眼睛还看了顾建国几眼。他知道邓志明和顾一敏退亲的事情吗?当然是知道的,甚至邓志明因为退亲闹自杀的事儿他也知道。
因为知道,所以才更加生气,对顾家也更加怨怼。他对邓志明跟谁结婚不在意,但他在意邓家的脸面。
在邓志明和顾一敏退婚的事儿上,顾家明显没有给邓家面子,自然也没有顾及他的面子。这让他很不高兴。
他在派出所里虽然职位不高,只是个普通的警察,而且办事能力并不是很强。但,他在山水镇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不能容忍顾建国这样的小人物损害他的面子。
顾建国没有太把邓大柱放在心上,遇到事就战战兢兢的,不是他的风格。
检票上车,他和韩德义的车票都是站票,两个人靠在车厢上边聊天边看车厢内拥挤的人。
车厢内大部分人都跟他们穿着差不多,中山装。但还有那么几个异类,是四五个二十出头的小青年儿,上身都是夹克衫,下边的裤子是他们没有见过的蓝色布料,而且那裤子形状有些怪异,像个喇叭。
顾建国不知道怎么评判他们的衣服,说好看吧,那肯定不是,最起码这不符合他的审美。但你要说难看,也没有。
只能说社会真的不一样了,要是在前几年,这绝对被评判为奇装异服,说不定还会被带走教育一番。
到了省城栗州已经下午三点多钟了,两人先在车站的旅馆住下。旅馆有四人间的还有二十几人间的。四人间的一晚上五块,二十几人一间的三块。两人自然住三块钱一间的。
安排好住的地方,两人简单休息了一会儿就开始在栗州市里面转。供销社、火车站、汽车站、各大厂子
他们也不知道要考察什么,就是漫无目的各处看。两人跑了一个下午,晚上九点多才回旅馆。
房间里已经有很多人,有几个正在打扑克牌,吆五喝六的,整个房间都是他们的声音。两人打了点水,掏出干粮啃了起来。
一天过去,烙饼已经硬的石头一样,他们就着水吃相对软乎点。
“两位大哥,”顾建国旁边床铺的一个二十多岁小伙子凑过来跟他们说话,“你们是来办事的?”
小伙子带着个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给人的初印象不错,不过听口音不是本省的。顾建国放下手中的烙饼道:“来办点事儿,你呢?”
小伙子又咧嘴笑了笑,露出一嘴大白牙,“我是报社的记者,过来做采访的。”
没想到还是个很有文化的人,顾建国觉得记者接触的人多,知道的肯定也多,就随手拿出一个煮好的鸡蛋递向他,“自家鸡下的蛋。”
小伙子本来要拒绝,但见他一脸真诚就接了过来,“大哥,你们是哪儿的?”
“玉河县的。”顾建国把吃剩下的烙饼收拾起来,脱鞋上床,扭头的时候就见小伙子被子上盖了一件鼓鼓囊囊的衣服,那衣服的样子他从没见过。
因为小闺女多次跟他说过卖衣服,顾建国就对衣服比较留意,所以看那件奇怪的衣服时间有些长。
小伙子见他盯着自己的衣服看,就笑着说:“大哥,你是不是觉得我这衣服奇怪?”
顾建国点头,“没见过这样的衣服。”
韩德义也凑过来看小伙子的衣服,小伙子把衣服递过去让他们看,“我家东北的,我们那旮沓贼拉冷,我又经常外出采访,就咬咬牙买了件面包服,老暖和了。”
顾建国和韩德义伸手摸了摸那鼓囊囊的衣服,软绵绵的还十分有弹性。韩德义跟小伙子说,“这里面装的肯定不是棉花。”
“那当然,里面是鸭绒,就是鸭子毛。”
顾建国一听眼睛亮了一下,这不就是他家小四说的什么羽绒服吗?他内心有些小激动,但状若无意的问:“这得多少钱啊?”
小伙子一听他的话,一脸肉疼的伸出一个巴掌,顾建国和韩德义都睁大了眼睛,不会是他们想的那样吧!
顾建国小心的确认了一下,“五十?”
五块是绝对不可能的。
“五十五”小伙子把衣服从两人手里拿回来,“就这也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我托一个朋友帮我从南方带的。”
顾建国和韩德义就是再镇定,也吸了一口气,五十五块钱,什么概念?
一个普通工人将近两个月的工资。
他们这种地里刨食的农民,一年也就能攒下一两百块钱。

第33章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顾建国和韩德义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他们当兵的时候见识的人和事都不少,但就是当初在部队,首长的家属也没有花将近两个月的津贴买件衣服的。
两人又看了眼小青年那件“面包服”,不由得在心里啧了一声,换做他们是怎么都不会买这么贵的衣服的。
顾建国此刻也打消了卖羽绒服的打算,太贵了,有几个人跟这个小青年一样这么舍得的?
三人又聊了一会儿就各自睡下了。顾建国没有睡着,今天下午在栗州各处转了转,他发现社会跟之前真的不一样了。
火车站出现了很多做小生意的,如卖茶叶蛋的,卖水的,甚至还有卖衣服鞋子的。街上还出现了私人的小饭馆,电影院门口还有很多卖零嘴的。
街上还有不少像在火车上看到的那几个小青年一样的穿着,他现在知道了那种像喇叭一样的裤子,叫喇叭裤,是现在最流行的。
还有隔壁床位的那个记者,一件衣服就五十多块钱。
这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己是井底之蛙,南方应该更繁华吧!
这一刻,他坚定了去南方的信心。
韩德义一样没睡着,他跟顾建国一样,想着这一天的经历,心里有一股子劲儿想要冲出来。
顾建国和韩德义几乎一晚上没睡,回想过去,看现在,也憧憬未来。
第二天两人早早起了床,洗漱后又就着热水啃了几口烙饼,吃了两个鸡蛋就又出去逛了。
其实在外边吃个早餐也就几毛钱,但几毛钱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能省则省。一个大男人没有什么苦吃不了的。他们怕的不是吃苦,而是即使吃了苦也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两人又在栗州市各处转了转,然后就买票回家。坐在火车上,韩德义叹口气跟顾建国说:“出来了才知道自己以前有多无知,才知道别人都是怎么奋斗的。”
顾建国也慨叹,他们在部队的时候,就被教育为了国家和人民艰苦奋斗。退役后,他们也知道要奋斗,为了家人奋斗。
可奋斗的方向和方法不对,到头来跟没有奋斗一样。
“还是得让孩子上学,”顾建国道:“你看看那个记者,大学毕业在报社工作,不用干体力活又体面。”
再想想自家的一敏和二慧,即使他疼她们不让她们干重活,但她们一样要下地、风吹日晒。人不能比,一比就觉得自己这个父亲做的不合格。
“回去后就准备去南方吧,”顾建国握着拳头道:“去南方走一趟货试试。”
他下了决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国家在改革发展,他也不能落后,不能让媳妇和孩子跟着自己落后。
“好,回去就准备。”韩德义也下了决心,正是年轻力壮的年纪,不拼一把,不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媳妇孩子。
火车到县城的时候是晚上,两人直接在火车站对付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坐车回家。
顾建国下午到的家,正好是星期天,顾思晴和顾三静也在。见到他一身疲惫,王月菊和四个女儿忙烧水让他洗洗,然后又给他做饭。
洗了个热水澡,又两碗热腾腾的面条下肚,顾建国觉得在没有比这个时候幸福的了。他从包里拿出在栗州买的糖和苹果,“你们几个分了吃吧。”
要是往常,有好吃的别说顾三静,就是顾一敏和顾二慧也会高兴,但现在三静都只是看了一眼那些吃的,然后眼巴巴的等着他讲这次出去的见闻。
顾建国只好把这次出去的经过讲了一遍,王月菊和姐妹四人都听的聚精会神。当听到他说那个年轻记者,花五十五块钱买了一件“面包服”,她们也是吸了一口气。
王月菊还说:“那是小年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要是拖家带口的试试,肯定舍不得。”
顾建国觉得也是,“我跟德义想过两天就去南方一趟,不过这个面包服肯定不会拿回来卖,肯定没人买。”
王月菊和顾一敏都觉得他说的对,但顾二慧说:“那个记者会买,肯定还有跟记者一样的人。”
顾思晴不由得给二姐竖起大拇指,确实有商业头脑。
“我跟二姐的想法一样,”顾思晴道:“比方说,我们家爸妈你们都在单位上班,大姐二姐也有正式工作,要是大姐二姐花两个月的工资买件衣服,你们觉得可能吗?”
顾建国沉默了,要是这种情况下,家里肯定特别宽裕,孩子自己挣的钱,花两个月工资买件衣服,虽说有些心疼,但他估计也不会特别反对。
顾思晴见他们都在思考,又道:“在省城,我说的这样的家庭应该很多。”
“应该是。”顾二慧说这话的时候不由得带了些羡慕,一家子人都有正式工作都是商品粮,那样的日子在她心里跟神仙日子差不多了。
顾建国不由得再次正视他家小四的聪明程度,一个八岁的孩子看问题比他还深入,真的是因为读的书多?
“那你们说,我去了南方要是遇到面包服的货,进还是不进?”从刚才小四的分析,他知道了事情还是大家商量商量比较好。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
顾思晴没有说话,而是看向顾二慧。她不能表现的太突出了,毕竟才八岁。
她看向顾二慧,惹得其他人也看向了她,弄的顾二慧很有压力。但她还是想了想说:“我觉得还是要看一件多少钱吧。要是挣的不多,就没有必要。”
顾建国点头,“确实是这样。”
“正好过几个月就要过年,我觉得衣服应该好卖。”顾一敏道。
“进些布也行,”王月菊说:“有钱的人过年买成衣,普通人家都是买布自己做。供销社的布要布票,要是进来布不要布票,应该有不少人买。”
一家人坐在一起讨论了很长时间,顾建国心里大致有了底到南方进什么货。
讨论完,姐妹四个拿着苹果去洗。王月菊拿出两个苹果和一把糖给顾思晴,“给你奶送过去。”
那老太太对他们再不好,那也是顾建国的亲娘,王月菊不会做出让人说嘴的事。

王月菊把苹果和糖装进一个布袋子里交给顾思晴,让她给吴大妮送过去。
顾思晴拎着布袋子到了吴大妮的院子,她正坐在屋檐下做鞋子,看大小应该是顾学斌的。再看看手中的袋子,里面的东西很快就会进了顾学斌的肚子。
心里有些不甘,但就是不甘她也没有办法。吴大妮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前世到死都没有一丝改变。
“奶,我爸买了苹果和糖,我妈特意让我给你送来一些。”顾思晴把布袋子递给吴大妮,没走,等着把布袋子拿回去。
吴大妮接过布袋子打开往里瞅,“你爸干啥买这东西?”
顾思晴摇头,“不知道。”
吴大妮盯着她看了几秒,顾思晴任她看,反正她不会把老爸去省城的事情跟她说。她要是知道了,二叔很快也会知道,到时候不定整出什么幺蛾子呢。
吴大妮没在顾思晴脸上看出什么,拎着布袋子回屋,心里琢磨顾建国为什么买苹果和糖。老大两口子过日子精打细算的很,突然买这种东西,肯定有事。
她倒不操心老大一家,她就是怕老大家有什么好事不跟她说,让老二吃了亏。
在她的心中,顾建国有好处没有让顾建成沾,就是让顾建成吃亏了。
把布袋子递给顾思晴,她不死心的问:“你家真没啥事?”
顾思晴一脸疑惑:“我家能有啥事?”
说完她转身走了,吴大妮看着她的背影好长时间才坐下继续做鞋。但她心里还是觉得老大家肯定有事情,就起身去了顾建成的院子。
顾建成今天没有去打麻将,正躺在床上睡觉,张春桃坐在屋檐下嗑瓜子。见到她过来,吐出口中的瓜子皮说:“到做饭的点儿了?”
吴大妮没理她,推门进了屋,走到床边把顾建成叫起来小声说:“你去打听打听你大哥家是不是有什么事儿?”
顾建成睡的迷迷糊糊的,听了她的话抓了抓头说:“我大哥家能有什么事儿?有事儿我也帮不上忙。”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