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父皇他居然开挂by霖小墨
霖小墨  发于:2024年12月29日

关灯
护眼

话题又重新绕了回来,宣武帝心里好奇得跟猫抓似的:
“你还怕朕偷偷告诉他们不成?”
“那倒不是。”
云舒抬起眼来,语气十分真诚:
“儿臣单纯就是想气气您,谁让您给儿臣找麻烦了?”
宣武帝:“?”
有这么个大孝女,可真是他的服气!
御书房内,宣武帝还憋着一股气儿,琢磨着回头必然要让龙影卫去给他查查这小崽子究竟做了些什么,
宫外,下朝之后不管是回府还是回某处府衙办差的大臣们这会儿手里都拿到了最新的京城日报——
没办法,谁让他们那位特立独行的太女殿下总喜欢招呼都不打一声,闷不吭声的突然就往日报上刊登出一些爆炸性的新闻呢?
最开始的时候,他们之中也不是没有自恃清高,总觉得这报纸上登的都是些不入流的玩意儿,所以坚决不看的。
但后来被云舒突击过几回,经历过好几条重要信息,百姓都知道了,他们这些朝中重臣竟然不知道这等荒唐的情况之后,
一个个便也都老实了,直接把每天早晨看一看京城日报当成自己工作的一环。
今日也同样不例外。
报纸拿到手的第一眼,他们就看见了封面上用大红色字体印着的两个大字儿——
《大国》!
仔细一看,才知原来是有一本儿名叫《大国》的新书开始在京城日报上连载了,
预计篇幅不长,七天就能更完。
好些看报只为看重要信息,平日里瞧见这种连载小说,都会直接翻过去的老大臣们本来今日也没打算例外,
可翻页的时候,眸光无意间扫过了几句,
那翻动的手,忽然就顿住了——
今儿个这也是稀奇了,这本名叫大国的小说,竟然没像京城日报上以往登的那些一样,直接用百姓们最能听懂的大白话来讲,
而是以一种政论文的形式行文,让人看着就觉得这好像不是什么小说,而是一个大国真正经历过的岁月史书。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

第一章给看完了,
原本对此还有些不屑一顾的老大臣们往后一翻,瞧见“未完待续”四个大字儿后,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的。
然后呢?
始皇霸气一统天下之后呢?怎么不往后写了?
这不是吊人胃口么!
生平第一次体验什么叫做追更,这帮大臣们惦记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才刚起床,就迫不及待地询问身边小厮:
“今天的京城日报买回来了没?”
小厮:“???”
您要不看看现在外头的天色呢?
这都还没亮,他上哪儿买去!
心心念念了一天的后续,没能立刻看到,
到了宣政殿内,瞧见云舒格外醒目地从外头走进来,不少心思活络的,当即就乐呵呵地迎上去了:
“这天儿是越来越冷了,殿下怎穿得如此单薄?
万一冻着了,可怎生是好!”
“宣政殿内不是烧了地龙吗?”
这些大臣今日如此刻意的过来跟她套近乎,为的是什么云舒心里一清二楚。
但她只当什么都不知道,还疑惑地瞥了对方一眼:
“杜大人您都出汗了,还冷呢?”
杜大人:“……”
“臣这不是看您刚从外头进来吗?”
杜大人干笑了声,这一上来就差点儿被噎死的尬聊,让他实在有些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继续了,
索性便直接引向了正题:
“对了,不知殿下可有看过昨日的京城日报?”
“没看过。”
“那殿下一定也看了……嗯?没看过??”
再次被云舒一句话把天儿聊死,杜大人本就僵硬的笑容,这回是彻底僵住了。
有那么一瞬间,他甚至都想要扭头就走了,
可偏偏《大国》的后续又把他勾得牢牢的。
一想到自己这会儿放弃的后果,就是接下来的几天里每天都还要像现在这样抓心挠肝地惦记着后续内容,
杜大人又不死心地追问道:
“那京城日报不是殿下的产业吗?您怎么会不看?”
“本宫每日在御书房里忙得很,哪有时间天天去看?”
云舒理所当然地反问道:
“怎么,是有什么问题吗?”
“这……其实……是臣昨日在京城日报上看到了一篇连载的文章!”
见拐弯抹角的话根本行不通,杜大人索性便直言了:
“那文章名字叫《大国》,好像是要七日才能连载完。

第一章后,实在是有些欲罢不能,所以……想问问殿下,可否将那后面几日的内容,提前先让臣一睹为快?”
“《大国》啊……”
云舒略一思索,有些遗憾地摇了摇头:
“这文章可不是本宫写的,后续的内容,本宫手里也没有啊!”
“不是殿下写的?”
那更好了啊!
若真是殿下写的,那殿下不愿给他,他也没辙。
可若是其他人写的,以他的身份,兴许只要打个招呼,人家就自觉给他奉上了呢?
杜大人一听这话,僵了半天的表情终于明媚起来:
“那不知,这文章的作者是?”
“不清楚。”
云舒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一问三不知:
“现在每日给京城日报投稿的人可多了,里头有用自己本身姓名的,也有选择匿名的,
本宫上哪儿弄清楚这每篇文章都是谁写的去?”
“……”
这倒也是。
看来还是得等下朝之后,再派个人去京城日报社问问才行。
杜大人讪讪地退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没再多问。
但也是因为他来了这么一通,朝中极少数那几个昨日还是把《大国》直接略过去了的大臣们,也忍不住好奇地打听上了——
“欸,你们可知,方才杜大人跟太女殿下说的那个《大国》,是什么?”
“柳大人您竟然没看么?就是昨日京城日报第一页的内容啊!”
有同样在等着追更的大臣一听有人主动问起这个,立马就来了精神:
“这《大国》虽然说是一本儿短篇小说,可它的内容却和以往那些讲故事的小说完全不一样,
看着感觉就像是在了解一段儿咱们没有经历过的历史似的!
那个王朝……非常辉煌啊!
虽然比起咱们天盛现如今的盛况来说,还是差了那么一丁点儿,
但这本来也不是能够放在一块儿比较的。
毕竟人家那是刚刚结束了两百多年的战乱,一统天下的光景。
柳大人您若是看了,便能理解,那种仿佛透过历史洪流,看见一个伟大的王朝正在诞生的感觉……
那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实在令人沉醉!”
暂时还无法理解的柳大人:“?”
什么玩意儿?
回去瞅瞅!
一场早朝下来,满朝文武个个儿都对那名为《大国》的连载小说上了心,
回去拿起京城日报一看,
嚯,正好
第二章也更新了——
一统天下之后的王朝在英明神武的帝王带领下,日益强大。
后来,他们发现王朝之外,竟然还有其他国家。
但这并不影响王朝的霸主地位,
对那些小国而言,它就是屹立在东方的庞然大物,它的强大,令小国们纷纷臣服,甚至自发前来朝拜。
“这不就跟咱们天盛一样吗?”
看完最新的一章之后,不少大臣都乐了:
“这只怕就是以咱们天盛为原型来写的吧?这文章确实不错!”
代入感满满啊!
接下来第三天第四天,
《大国》里的王朝越来越强盛,周围那些小国偶有看得眼红,生出了野心的,也都分分钟就被强大的王朝给收拾了。
云舒借用了她所了解的历史,之后又加入了爽文创作的桥段与技巧,
短短几天的时间,就把一众大臣全都给钓成了翘嘴。
谁不喜欢这种超级强国的爽文啊?
就算是假的看着也快乐!
更何况这王朝还酷似他们天盛呢?
嗯……其中有些治国之策,感觉也可借鉴一二!
一连三四天的时间,云舒每日去宣政殿,都能在上朝之前听见大臣们谈论《大国》里的那些内容,
第一天时还因为过于不屑一顾,愣是一眼没有多瞧的那位柳大人,如今甚至成了最痴迷的那几位之一!

《大国》连载的第五天,王朝已经繁荣了千年之久,
却非但没有出现任何倾颓的趋势,反而还达到了又一个新的巅峰时期!
这一年,大国的几个附属小国野心勃勃的联手向王朝宣战,
形势危急关头,王朝那位总是深居简出,分外神秘的国师忽然献上了一种威力极大的新武器,
王朝大军甚至都还没怎么动手,那些附属小国就彻底败落了,一个个吓得连忙投诚,举国归降!
“这不就是咱们天盛之前被七国围攻的事儿嘛!”
回去的路上更新刚看到一半儿,好些大臣就忍不住拍起了大腿——
难怪他们之前总觉得这王朝感觉和天盛十分类似呢!
今日这剧情不就证实了吗?
只怕写这文章的人,本就是从天盛得来的灵感。
这献上新武器的国师,不是他们太女殿下又是谁?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剧情,就该是王朝不断扩张,最后真正做到一统天下了吧?
更加上头了的大臣们迫不及待地往后一翻,
却见王朝的帝王和储君因版图扩张过于迅速,深知若是继续这么下去,那些被打下来的土地上,百姓们日子过得艰难,注定还要生事儿。
为了王朝能够真正安安稳稳地继续传承下去,
帝王决定放慢脚步,先治理好已经打下来的国土,让这些国土上的百姓也真正做到彻底归心之后,再考虑其他。
“这个考虑,也的确是对的。”
柳大人捋着胡子,微点了下头:
“只是一味地扩张,最终必会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怨念过重,距离京城又远,不便于管理,迟早会出现大问题。
即便是已经打下来了,之后也还是可能会再度丢掉。”
“不错。”
杜大人也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他们俩都是属于对《大国》格外上头的那种,每天自己一个人看着,总觉得不够带劲儿。
正巧两人府邸离着又不远,于是从昨日起,他俩便一拍即合,
下了朝后就坐上同一辆马车,在路上一边看,一边讨论:
“写这文章的人,倒是还有些才学,之前提出的那些个政见,也算言之有物,
兴许就是要来参加明年春闱的学子!
如此,倒也能够解释,为何老夫前两日派人去寻他,却半点儿消息都没能打听到。
毕竟即将下场参加春闱的学子,是要谨慎些。”
“若真如此,想来以此人的能力,来年春闱,他必将榜上有名啊!”
“是啊!届时老夫可要亲自去见见此人,柳大人可要一道啊?”
“去!怎么不去?老夫也想瞧瞧,到底是何人能写出如此精妙的文章!”
两人对着前半段儿一阵夸,夸完之后满面笑容地继续往后看去。
然而这一看,他们面上的笑容却渐渐开始消失了——
王朝有个名叫甄襄的官员得知国师之所以能闷不吭声地琢磨出新武器,是因为他私下里一直都在研究一个名为化学的学科,
与此同时,他还知晓了此前让王朝进入迅猛发展阶段的那几样新物件儿,竟也全都源于另一个名为物理的学科!
于是甄襄熬了整整一夜,写了厚厚的一本奏折,详细分析了大力物理化学对王朝的重要性,
并最终提出,要求在科举中,加入数理化这三门科目。
“胡闹!”
柳大人看到这儿,顿时就炸了。
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方才对那名很有可能是明明年春闱考生的作者的赞扬,
一把将手里的京城日报拍在了座位上,气得吹胡子瞪眼的:
“简直不知所谓!治理国家靠的难道是这些东西吗?
没有这些东西之前,天盛……不,就这个王朝,它难道不够强大吗?
科举那可是用来选拔朝廷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岂是什么都能加进来玷污的?”
“之前那话是咱们说早了,这厮定然是知晓,自己的学识还不足以金榜题名,所以这才想要弄些旁门左道来另辟蹊径!”
杜大人也同样沉下了脸,讥讽道:
“看来又是个平民出身的读书人,见识没多少,倒是心比天高,
竟还妄想通过自己手里笔杆子,来动摇这已经存在了千年的科举制度。
简直愚不可及!这样的人写的东西,老夫之后不看也罢!”
“不,还是要看!”
柳大人冷着脸怒道:
“老夫倒是要看看,他最后会写出个什么东西来!”
由于最新一期的更新,恰好断在了那大臣上奏的地方,
原本在朝中备受追捧的《大国》,可谓是一夜之间,便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口诛笔伐。
但愤怒归愤怒,都已经看到了这个地方,眼瞅着就剩两天便可看完结局,
第六天的京城日报出来之后,朝中大臣们照旧还是在愤怒中……翻到了最新一章。
【简直不知所谓!治理国家靠的难道是这些东西吗?
没有这些东西之前,天盛……不,就这个王朝,它难道不够强大吗?
科举那可是用来选拔朝廷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岂是什么都能加进来玷污的?】
【见识没多少,倒是心比天高,
竟还妄想通过自己手里笔杆子,来动摇这已经存在了千年的科举制度。
简直愚不可及!】

第六章开头第一段儿,直接就是王朝其他诸位大臣们强烈反对的声音。
柳大人积攒了一天的怒火,直到看见这一段儿,才总算是得到了些许的宣泄:
“还算那写书人有点脑子,知道此事并不可取!”
杜大人:“……”
事儿是这么个事儿,但他瞅着这话术怎么那么眼熟呢?
好像……他昨日才和柳大人这么说过?
合着他们自己不知不觉的,竟也成了书中的角色?
代入感这么强的吗?
可他感觉怪别扭的。
杜大人沉默地接着往下看,
便只见王朝之中,几乎所有人都在愤怒地指责甄襄,
有个别情绪激动的,甚至还想要奏请陛下治甄襄的罪!
甄襄顶着巨大的压力,坚持了很久,但终究人微言轻,寡不敌众。

王朝的帝王到底是没有采纳甄襄的意见,
甄襄本人也因为此番引起众怒,很快就被排挤出了京城,被调到地方上去做了一个小官儿。
数理化的事情再没被人提起过,
没有人在意这稀奇古怪的新学科。
朝堂又恢复到了往日的平静,
王朝的帝王继续专注于治理国家,王朝依旧繁荣昌盛。
“瞧瞧,老夫说什么来着?治理国家,它就不需要什么数理化!”
见这文章到底还是走回了“正道”,柳大人难看的面色,总算彻底恢复如常了:
“哼!还算那小子没有昏了头,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
“是啊!”
杜大人下意识地点头附和一声,
只是心里却又忍不住泛起了嘀咕。
可若折腾这么一番,最后只是为了回到原样……那这段剧情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它有什么必要吗?
能写出《大国》这样的文章,那写书人,不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啊!
杜大人想了想,没想明白,只能继续往后看去——
海外船只来到王朝后,船上的人被王朝的繁华惊呆了。
他们回去之后,很快就将东方有个神秘大国的事儿传开了。
传闻之中,强大的东方大国遍地都是金银珠宝,人民生活十分富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于是慕名而来的海外船只越来越多,甚至还有代表海外国家想要与王朝进行贸易往来的。
然而对于海外国家拿出的那些物品,王朝的人根本看不上。
王朝的官员们更是担心这些海外之人会图谋不轨,暗中收集王朝的信息,意图对王朝不轨,
于是奏请帝王,希望能够闭关锁国,禁止那些海外之人再频繁出入王朝,
毕竟王朝已经足够强大,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根本不需要与那些物资匮乏的海外国家互通贸易。
【群臣奏请,帝允之。】
看完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话,柳大人收起京城日报,若有所思地捋了捋胡子:
“闭关锁国,这倒是个不错的主意!
如今放眼天下,唯我天盛独尊。
那些个小国的存在本不必在意,可万一他们再来一次类似七国之乱的事情,
虽对天盛也造不成多大伤害,但终究令人不快。
倒不如就此锁上国门,过好咱们自己的日子,何必多给他们半分眼色?”
“是啊!”
杜大人拧眉沉吟道:
“尤其陛下和太女殿下如今这样子,看着也的确是没打算继续往外扩张,想要先治理好那些扩张来的地方,
这种情况下,再频繁开战可不是什么好事儿。
闭关锁国……柳大人,依老夫看,这事儿咱们回去之后可以再仔细琢磨琢磨,兴许还真是个好办法!”
“行!”
柳大人一口答应下来:
“不过今日也先别急,反正明日便是《大国》完结的日子了,且先看看那写书人是如何看待此事的!”
这一日,跟柳大人和杜大人有类似想法的大臣们,还真不少。
隔天云舒在宣政殿等着上朝的时候,都听见有不少人在小声的议论着“闭关锁国”的事儿。
她无声地扯了下唇角,暗暗猜测着这些大臣们看完今日的最后一更后,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是破口大骂之后的不以为意?
还是破口大骂之后的……胆战心惊?
啧,感觉筛智商的时候到了呢!
若无其事地上完早朝,云舒唇角噙着一抹笑容,心情愉悦地走进了御书房,语气十分欢快:
“父皇,今日奏折应该不多吧?”
“多不多你不知道?”
宣武帝抬眸幽幽地瞥了她一眼:
“之前该处理的,大多都已经在万寿节之前就处理完了。
如今离着除夕就剩下最后几天的时间,还能不能有需要朕亲自过目的折子,就得看你到底有没有那个本事了。”
“那您觉得儿臣有这个本事吗?”
云舒笑吟吟地坐到书桌跟前,撑起了下巴。
宣武帝冷哼一声,扔了一份京城日报到她桌上:
“你有没有那个本事朕不知道,朕只知道,你是什么都敢写!
那些个大臣看完今日这一章,还不得闹起来?”
“闹什么?”
云舒面上毫无惧色,底气十足地反问道:
“闹他们自己没有眼界,只顾着眼前那点儿蝇头小利,看不清天下大势,
还是闹有人说了真话,让他们那张老脸挂不住了?”
“你这……”
宣武帝被狠狠噎了一下,半晌之后,才没好气地瞪了她一眼:
“你也别真把那些大臣们都当成傻子!
之前他们或许是真的能被糊弄过去,可等事后再想起来,谁还能想不明白,这《大国》根本就是你这个太女亲手写下的?
你在这文章里头把人骂得那么厉害……”
“父皇,您难道没有骂过那些大臣们吗?”
云舒一脸无辜地打断了宣武帝的话:
“朝臣朝臣,那不就是为朝廷办事儿的臣子吗?
君君臣臣,儿臣身为太女,在那些朝臣们面前,便是君,而他们是臣。
那他们愚钝固执,冥顽不宁,儿臣骂他们几句怎么了?”
宣武帝:“。”
骂他们倒是没什么问题。
可问题是你那不带脏字儿的话骂的也太侮辱人了点儿!
而且那骂人方式……咦?
刚刚看的时候都没空去想别的,现在仔细想想,她那说话方式怎么那么像他从前通过人生选择模拟系统看到的,后世那些“网友”们的调调呢?
句句没个正形,但句句都格外诛心……
莫非……后世“网友”们,竟是受了小五这个千古一帝的影响,
因为敬仰崇拜她,所以就连她说话的方式都学了去?
这小崽子影响力真有这么大的吗?
隔着几千年,都还能把后世之人全部带歪??
宣武帝思绪一路跑偏,最后甚至都无心再在意那些朝臣们是不是被骂很惨的问题了,直接陷入了沉默。
与此同时,那些已经出了宫,上了马车的大臣们,也都无一例外地拿起报纸,看起了《大国》最新,也是最后一章的连载。

闭关锁国后的王朝,确实也还是强盛富饶了一百多年。
直到某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来自海外的炮火轰开了王朝紧闭的国门。
帝王大怒,当即令王朝军应战。
他们本以为只要拿出百年前令王朝轻松横扫外敌,彻底稳住霸主地位的那种武器,便可再次获得胜利。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在王朝的武器还需要让人拼了命地送到距离敌方位置十分接近的地方去时,
来犯的海外国家,却已经拥有了一种名为大炮的东西,它可以像投石器一样,直接隔着好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距离,把炮火精准地投到王朝军中!
这要怎么打?
从前只需一日便可击溃敌国的王朝,如今变成了一日就被击溃的那一个。
王朝军大败的消息传回,帝王震怒非常,却又无可奈何。
眼看着海外大军即将攻入京城,帝王匆匆忙忙的令人收拾了不少贵重物品,打算带着臣子们先逃离京城,再做谋划。
然而到底还是慢了一步。
帝王被俘,皇宫被毁。
从前精美华贵的宫殿被人洗劫一空,
能够被带走的奇珍异宝通通被人整船整船地运往海外,
带不走的那些,则是被侵略者狞笑着一把火直接烧了个干净!
曾经贫穷弱小,仅仅只是想要与王朝进行通商都被嫌弃得不行的海外国度,在这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靠着数理化这三门学科,工业化进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反观这个在东方大地上雄霸千年之久的王朝,骤然间被打落尘埃,竟只余下了满身的狼狈。
巨龙倒下,群狼环伺,
王朝为了不让帝王当众受辱,勉强保住自己身上最后仅剩的一块遮羞布,
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那是签了一份又一份。
不仅把王朝千年积攒下来的财富底蕴赔了个一干二净,还额外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荒唐!写这篇文章的人,简直就是居心叵测!”
后面的内容还没看完,柳大人就气得哇哇大叫起来:
“我天盛,不,这个王朝,是何等的强大!
海外那等蛮夷之地,怎可能只需区区百年的时间,便发展到可以轻易大败王朝的地步?
老夫之前还真是小看了此僚,以为甄襄那段不知所谓的剧情已经过去了,
没想到他竟是等在了这里!
老夫现在就要进宫,让陛下和太女殿下务必将写这篇文章的人揪出来!
决不能让他藏在暗处写这样狗屁不通的文章来诋毁王朝,扰乱民心!”
柳大人说着,竟是片刻也没犹豫,当即就让赶车的小厮调转了方向。
杜大人就坐在他对面儿,也未出言制止,只是沉着脸,把那京城日报又往后翻了一页:
“既然要去找陛下和太女殿下进言,咱们就得先把这篇文章全部看完。
只有这样,等陛下他们问起了,我等才能一一回答上来!”
“杜大人说得是。”
柳大人深吸了一口气,再度拿起报纸,恨恨道:
“且让老夫看看,此人到底还有什么居心!”
他愤怒地翻到了下一页。
【乱世出英雄!】
王朝积攒的财富可以被人夺走,但千年文化底蕴造就的人才,却不是轻易就能毁灭的。
随着王朝一点一点的沦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站起来了。
他们吸取了王朝惨痛的经验和教训,接受并学习了外来的部分思想与文化,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哪怕路途上各种艰难险阻不断,他们也从不畏惧。
一个人倒下了没关系,还有千千万万个后来者会迎头顶上。
千年的王朝历史让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拥有着世所罕见的团结一心,
几乎被踩进了泥潭里的王朝,在历经千难万阻之后,终于又以一种全新的面貌站了起来!
重回盛世的王朝没有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他们将这段历史仔仔细细地编纂成书,供后世所有人去学习,并引以为戒!
曾经最早提出过要让王朝大力发展数理化,力求进入工业化的甄襄,为后世无数人所惋惜。
世人赞其眼界深远,怎奈未逢明君名臣,最终只落得个黯然离场的结局。
至于那些曾经极力反对甄襄,甚至提出要闭关锁国的大臣们……
【井底之蛙,鼠目寸光,刚愎自用,冥顽不宁,实乃误国贼子也!
后世之人有语云,朝廷有群臣若此,不如墨上撒米令鸡啄之,拼凑而成或更佳也未可知也】——
后世的人说,朝廷有一群这样的大臣,还不如墨汁上撒一把米,让鸡啄出来的字胡乱凑一凑,那意见兴许都比他们提出来的要好得多!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