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知青刚把姜棉院里的山核桃的皮全部处理完,铃木生产队的秋收工作就要开始了。
◎最新评论:
Mark
[ 在秋收开始之前,姜棉让两位男同志宰杀了一只母鸡,和他们捡来的野]
在秋收开始之前,姜棉让两位男同志宰杀了一只母鸡,和他们捡来的野板栗一起做了道板栗烧鸡。
黄澄澄的一大盘,鸡肉咸香嫩滑,板栗粉糯,大家吃得都很满意。
就连庄清梵这个平常给人感觉不怎么注重口腹之欲的人,都连连点头称赞道:“这个好。”
既然大家都爱吃,以后可以多做几次。
姜棉想着,把摊晾过的板栗装进网兜里,然后挂在走廊的梁上。
吃完了板栗烧鸡,铃木生产队的秋收就开始了。
秋收相比夏收而言,时间没有那么紧迫。
但也只是相比而言,持续而强大的劳动输出,还是让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感觉脱了一层皮。
有的人,也有可能是脱胎换骨。
看见有人天不亮就下地,天大黑还没下工;也有人千方百计请假。姜棉和小伙伴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他们自留地的水稻是在双抢过后才插秧的,不过姜棉选的这两个品种的生长周期比生产队的要短一些,成熟时间跟队里的差不多。
当生产队的稻谷收到一半的时候,姜棉跟小伙伴们跟李国强请了半天假,把自家自留地的稻谷全收割完了。
那些鱼他们没有抓,放了一些水进田,再扔一些草进去,打算让它们再长长。
没有打稻机,脱粒的时候还是比较辛苦。
生产队的会把稻谷拉到晒谷场去,铺开后牵牛拉着碌碡来碾。个人自留地里的只能靠自己想办法。
八分稻田,四个人不用小半天就可以把稻全部割完,脱粒才真正地考验人。
姜棉他们给稻谷脱粒用的是甩打的方法。
中午上完工,他们就请假了。四个人两三个小时就把稻谷全割完了。
当到了甩打的这个环节,用的时间比割稻还久。
姜棉看着空间里的收割机,打稻机,却只得乖乖地进行纯人工操作。
直到天大黑了,几个人才弄完。
累得人想直接躺下,姜棉也没什么心思做饭。
煮锅开水,放两把挂面,打几个鸡蛋进去,加上青菜一锅煮。
幸好前段时间姜棉炒了一锅香菇酱,用干净的玻璃罐密封好之后收了两瓶起来。这时候拿出来就面吃正好。
秋天的天气脾气还是很好的。
在整个秋收过程中,没有发生类似于突然降雨这种让人郁闷之事。
秋收结束,可以种红薯的花生地,在割稻之前已经种下了。而很多水稻田,因为太湿了,或者是那些常年有水泡着的,基本上是种不了第三季的。只能闲置着或者沤肥,积蓄力量等待着来年的春天。
秋收之后,除了晾晒,其他的事情都不急。
而李国强,这时候迫不及待地来找姜棉。
姜棉让大家一起把已经晒干清理过的稻谷拉了出来。
过秤之后一算。
粳稻收了460斤,糯稻收了350斤。
相当于粳稻是亩产1100斤,糯稻是800多,不到900斤。
李国强压下心里的激动,给他们留下来年的种子,把其余的稻谷拉走了。之后让人把该换给姜棉他们的粮食拉了过来。
一共1000多斤的粮食,另外还有200多斤的花生,十几个麻袋,在院子里都摆成一大片。
楚婴朝谢东和示意道:“快去好好看看。想抱就抱,想躺就躺。等会儿东西就要入仓了。”
谢东和被说得有点不好意思,拿眼就去瞪她。
姜棉却是进了屋,拿了笔和本子出来,开始算账。
花生一共给生产队换了228斤,姜棉这边分150斤,五奶奶那边78斤。
玉米一共310斤,姜棉这边分200斤,五奶奶分110斤。
粳稻一共460斤,姜棉这边分300斤,五奶奶分160斤。
糯稻一共350斤,姜棉这边分230斤,五奶奶分120斤。
五奶奶看着分摊开后自家得了这么多粮食,还都是精粮。这是他们一家子在生产队一年的份额都没有的量。另外还有能换来油的几十斤花生。
她的眼角瞬间湿润了。
“姜知青,真的谢谢你们。”五奶奶含着眼泪说道。
“不用谢我啦,要说谢也是该谢谢你。你们选的宅基地好,我们才能在这里开荒。”
“行。我也不跟你们客气了,日后要是有什么是我老婆子能做的,你们开口就是。”
姜棉点点头,然后领着小伙伴们帮她把粮食都搬回了屋里。
等回到自己这边,姜棉开始算他们内部的账。
这次自留地的收获,一共得了700多斤细粮。
玉米已经脱粒,打成粉的过程损耗不大。可以按200斤算。
至于稻谷。秋稻的出米率高一些,而且李国强给他们的粮食都是顶好的,差不多八成。一起算的话,也有400多斤的米。
加起来就是600斤精粮。
他们平常的饭菜油水比较足,粮食的耗费就少了。
如果是两个女同志,一年也吃不了那么多。男同志的话,两个人也够了。
那就相当于,一次秋收,可以满足他们一半人的口粮。按这个水平算,光是自留地一年的收成就能满足他们四个人的粮食所需。
还没算上地里的红薯和土豆。
生产队分下来的粮食,就算是剩下来了。
自留地旁边那片牧草,那些鸡是吃不完的。
所以姜棉的打算,是想来年养上几头猪。
养猪只是消化了多出来的粗粮,好处却是多多。
首先是可以积肥。如果养上几头猪,他们自留地里的肥料就不用愁了。
最主要的是,养大了不但可以换钱,还可以留一头杀了自己吃肉。
姜棉在上一世,老家附近有些大龄的单身男青年,出去一段时间,回来的时候带着一位来自外省嫁的媳妇。
这些外地媳妇儿,大都是出自偏僻贫穷的地方。
她们无论是从语言、服饰、还是生活习惯,都跟当地人有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会成为周围人茶余饭后的议论话题。
姜棉那时候也爱看热闹,就经常听人议论,说外省大山里的那些人家是年尾杀一头猪,一直吃到来年年尾。
姜棉小时候没见人吃过腊肠和腊肉,觉得他们是夸张了。
现在她就打算做这件曾经听起来很夸张的事情。
每个地方的人都会有自己的饮食习惯。
吃鲜的还是吃腌的,其实跟家庭的富裕程度并不挂钩。
姜棉曾经吃腊味煲仔饭也吃得津津有味。
至于健康问题,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不要提为妙。
自己心中有数,控制好食用频率就行。
姜棉的提议,小伙伴们都无条件赞成。
楚婴兴奋地说道:“那我们去找李国强预订猪苗。”
姜棉赶紧把她拉住,说道:“先别着急去,借用猪圈的事还没跟五奶奶讲好呢。”
“那我们现在去找五奶奶。”楚婴说着抬脚就走。
姜棉他们几个只得跟着出去。
五奶奶正在东边的厢房里整理粮食。先一步过来的楚婴已经在说这事情了。
五奶奶沉默了一下,说道:“有了自留地,你们是可以养一些猪。我这有两个猪圈,你们就用大一点的那个吧。”
楚婴马上高兴地道谢。
姜棉想了想对五奶奶说道:“其实如果你想,也可以养一两头猪,或者羊也行。那块荒地上的草,我们也割不完。”
姜棉他们天天割草喂鸡,五奶奶是有所猜测的。姜棉也曾经跟她暗示过,那些草是他们种的,如果有需要,她也可以割来喂鸡。
五奶奶想了想说:“那我也养一头吧。”
有了姜棉分的粮食,加上队里分的,家里的确会有些余粮。她不贪心,养一头就行。
不过这些都不急。要养也是明年的事儿了。
每年开春,队里会去最近的农场采购猪苗,有养猪意向的社员,可以去登记一起买,不过也要保证养大的猪必须卖给公家。
姜棉想趁早打算。
养猪并不是买了回来放进猪圈就行了,前期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
最后五奶奶还是把大的那个猪圈让给了姜棉。
两个猪圈是相邻的,空置很久了。怎么也得修整一番。
姜棉看着下面干干净净的猪粪坑和旁边的厕所,心里有一个想法。
不过她现在还没想好。
不着急,离明年开春,还有几个月时间呢。
确定好了猪圈的事,猪苗又急不来。
不过要忙的事还有不少。
稻谷要脱壳,花生还没榨油,之前捡的板栗跟核桃还没有进一步加工,地里的红薯还没挖……
不过楚婴却想上山。
“现在上山还能再捡几天,浪费了多可惜啊。”
行,那就去呗。
每次庄清梵倒是没去,他要出去,不知是去公社还是县里。
姜棉估计应该会是后者。
于是她拿了钱跟票给他。
“买几斤五花肉吧,如果能买到就做扣肉给你们吃。”
庄清梵眼神亮了亮,“要调料吗?”
姜棉想了想道:“不用了,我这之前还有一些存货。”
姜棉想做的扣肉,用的是她上辈子老家的做法。
她上辈子跑过不少地方,也吃过其他地方做的五花肉。不过觉得最够味的,还是自己老家的做法。
凡是有扣肉出现的,必定是在宴席上。
平常时候,一般人家很少做这个,就算是后来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顿顿不缺肉,过年过节都没几个人做。
因为实在太麻烦了。
而且扣肉的味道的好坏,很关键的一部分就是香料。
很多人都觉得小时候的东西好吃。
其实并不是因为小时候没得吃,而是有些东西确实是那时候的味道才正,才香。
◎最新评论:
大大加油
姜棉上辈子回老家承包土地的那几年,吃过不少酒席。
感觉就是酒席的菜式越来越多,但有些菜式的味道却大不如前了。
现在老家就算办酒席也是承包给专门做酒席的人。
虽然是专门做的,但不一定专业,菜品也不一定好吃。
失望了好几次之后,姜棉借着家里翻盖厨房的机会,提上礼品,去找村里以前是乡村酒席大厨师的九伯。
九伯跟姜棉是同宗,还没有出五服。
九伯听到姜棉是来请教扣肉的做法,倒很爽快,同意教她。同时也告诉她,现在酒席上的扣肉之所以没有以前的味道,除了功夫不够之外,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在香料上。
然后九伯就带她去买香料。
买香料的铺子在镇上。
不过铺子外头摆出来的却没有一样是香料,全是一些农副产品以及杂货。
九伯告诉她说,纯做香料没办法养家糊口。而且老板卖的香料虽然比别人的味道正宗,但比别人的贵,现在很多承包酒席的人,不愿意在香料上多出钱,这老板的香料都不摆出来的。只有熟人才会来找他拿。
九伯没有老板说要的是哪些种类的香料。老板也没问,只是问了句:“摆多少桌?”
意思就是要摆几桌酒席。
姜棉说了句:“五十桌。”
老板看了她一眼,就回去配香料了。
原来,做扣肉的香料是老板自己配的。
“以前我们做酒席,都爱来他这里,他这里的味道最正宗。说句不夸张的,村头办酒席,香味能飘到村尾。”九伯叹口气说道,“现在没多少人来跟他拿了。只有那些没有把酒席承包出去,而是请师傅来做的,需要自己买香料才会来跟他拿。”
自己操办酒席的那些人,就比较在乎自己的名声。他们对菜品的味道会有所要求。
不过这样的酒席办的都不会太大,否则自家人是忙不过来的。
如果办到四五十桌以上,一般人都是承包出去,免得劳累。
乡村里的酒席办得不好,别人会说嘴。但如果承包给别人了,就会有个推脱的理由。
因为承包出去的,主人家只出钱,自己没办法控制味道。
大家也都会原谅。
姜棉要了50桌酒席的香料,九伯也没有多言。
等姜棉家的厨房落成的那一天,姜棉在家摆了三四桌,请来吃饭的都是自己本家的长辈们。
年轻的没几个在家。
做扣肉的时候,九伯亲自掌勺,姜棉在旁边学习。
本来姜棉也是会一点的,这一次能全程从头看到尾。
之后再经过几次的实践操作,水平稳定以后,不能说百分百,但起码有个九成了。
后来姜棉又去买了好几次香料。
现在姜棉的空间里,能配扣肉的香料,最起码有上千桌。
姜棉想了想,觉得用自己的香料也没什么风险。
庄清梵走了以后,剩下的三个小伙伴开始上山。
这次他们换了路线。
楚婴对山上的情况比较熟悉。一路上东看看西找找,果然让她找到了不少的野果。
姜棉自觉认路本领不是很高,一路上除了认真走路就是观察山的走向以及树木草藤的特点。
对于楚婴时不时的投喂,姜棉照单全收。
也许是因为庄清梵不在,谢东和显得老实很多,不但话少了,看着楚婴东窜西走,也没拿话去刺她。
他们这次的收获没有上一次多。
一来是少了庄清梵这个闷头干活的主力,二来山里很多地方都有人来过了。
几个人倒也没有感到失望,一来是收获还是有的,而且他们还找到了不少野果。
回去的路上,姜棉突然在一棵长在大岩石边的树上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蜜蜂窝。
谢东和嗜甜,看到这么大的蜜蜂,兴奋极了。
“我去把它摘下来。”说着就往要岩石上爬。
“回来。你这样就去是想找蜇啊?”姜棉赶紧拉住他。
庄清梵说得没错,他的兄弟时不时地会智商出走。
“先把东西背回去吧,回去做好了准备再来。”姜棉看谢东河没有再想上去的意思,松开了手,说道。
“等会儿它们跑了怎么办?”谢东和虽然放弃了刚才的打算,但还是不舍地盯着那个硕大的蜂巢。
姜棉不想跟智商不在线的人说话讲道理,翻了个白眼,“如果就这么一会儿蜜蜂就走了,那蜂窝它们肯定拉不走,那就正好给我们省了事儿。如果被别人捡了,那就说明不该你吃。”
说完姜棉认了认周围的环境,拉着楚婴率先走了。
谢东和只好一步一回头地跟在后面。
下午他们做好准备,正要上山的时候,庄清梵回来了。
谢东和看到庄清梵就像看见了大靠山一般,眼睛大亮:“梵哥,你回来得真及时。我们上午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蜜蜂巢。现在正准备去把它摘回来。”
庄清梵却越过谢东和望向了姜棉,“要不要把蜜蜂引回来?”
姜棉觉得也可以养。不过养蜂总得有东西装啊。
庄清梵好像看透了她的想法一样,“先别着急上山,明天吧,今天我做一个蜂箱出来。”
姜棉挑了挑眉。
难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真宝藏男孩?
不管能不能成功,试试总是可以的,反正就算不成,他们也没什么损失。就是浪费了点功夫和时间。
庄清梵把手里的肉递给姜棉,叫上谢东和就要走。
姜棉叫住他:“你吃午饭了没?”
庄清梵扯了扯嘴角,“吃了半饱。”
姜棉指了指厨房道:“锅里还有两张煎饼,你去拿来吃了吧。”
本来按他们习惯,外出的人如果没有特意交代要给他留饭,一般都是不会做他那一份的。
姜棉上午是想着大家的劳动量都挺大,所以多烙了两张饼。
那两位吃货在姜棉做午饭的时候,剥了不少核桃吃,连生板栗子也吃了一些。
姜棉发现了,吃午饭的时候就留了两张饼出来,以免他们两个吃得太多了,一会儿胀气。
谢东和啊了一声,惊讶道:“姜同志,你为什么区别对待啊?我刚才问你要,你还说没有了。”
姜棉翻了个白眼,说道:“你也不想想,你今天吃了多少核桃跟板栗了?午饭还想吃那么多,等会儿再喝点水,你就不怕你肚子炸了?好心偏当驴肝肺。”
谢东和闭嘴了。
他其实也了解自己的毛病,之前还好,跟姜棉她们搭伙以后,有了楚婴这个干饭的对手,两人有时候只顾着斗嘴就什么都忘记了。
吃得太胀也不是没有发生过的事。
庄清梵拿了烙饼出来,一张嘴把两张饼叠一起都咬了一口。
谢东和看见了,这下彻底消停了。
庄清梵站在厨房门口把饼吃完,然后叫上谢东和,带上他们刚刚做好的防护工具走了。
要做蜂箱,必须有木板。
他们的手里没有现成的木板,要去队里的木匠那里换。
姜棉拿到了肉,没时间去管其他的了。
做扣肉不但费事,还很费时间。
姜棉吃过不少地方的扣肉,有很多人做这道菜是都会配上一些素菜,比较出名的,就有梅菜扣肉和芋头扣肉。
姜棉老家的做法,是什么都不配的,纯肉。
想了想,姜棉决定还是遵从老家的习惯。
按照她老家的做法,炸五花肉前,肉皮抹的是蜂蜜。
姜棉之前给人换了一些泡水喝,还没用完,找出来就行。
把五花肉炸好,切大片跟香料腐乳拌好先腌一会儿,上锅蒸好后,姜棉把它端出来放好,打算等到吃饭的时候再蒸一下,肉会更加入味。
扣肉上锅刚蒸出气,在旁边的楚婴就受不了啦,害怕自己一会儿没等做好就忍不住偷吃,连忙跑到自留地干活去了。
庄清梵这次买回来的肉起码有个三斤多到四斤。姜棉没有留,全做了。
做好后拿碗装了两块大的,送过去给五奶奶,顺便跟她说他们打算引蜜蜂回来养的事情。
姜棉每次给对面送东西都要把握好其中的分寸,否则会有被退回的风险。
五奶奶收了扣肉,也答应了他们养蜂的事情。
姜棉回厨房收拾好好就去和楚婴一起干活。
在姜棉差不多做好晚饭的时候,庄清梵和谢东和来了。
一来就是大阵仗。
“姜同志,我和梵哥把蜜蜂引回来了,快来看看放哪里合适。”谢东和站在院子里喊姜棉。
姜棉听了,往灶膛里加了两块耐烧的柴,快步走了出来。
刚才庄清梵提议养蜂的时候姜棉就想好了蜂箱的安置地,也跟五奶打了招呼。
就在后院,她正想着找什么材料做块挡雨板。
继而又想,庄清梵这个宝藏男孩既然会想到做蜂箱,肯定也会想到这个问题。
于是她就不想了。
想不到这宝藏这么厉害,这么点时候,不但蜂箱做好了,还把蜂也引了回来。
姜棉到院子的时候,看见庄清梵两手抬着蜂箱向后院走去。
他的头上带上斗笠和纱布做的防护罩,身上穿着长衣长裤。一群蜜蜂“嗡嗡”地叫着跟着他飞。
谢东和也跟他一般打扮落后两步跟着。
姜棉朝庄清梵喊话:“庄清梵,放后院,梯子所在位置的上方。如果要帮忙,你就出声喊我。”
姜棉身上没有任何防护,这会儿她可不想过去找蜇。
庄清梵大声地回答道:“知道了。你快回去吧,小心被蜇了。”
姜棉就退了回去。
刚刚被谢东和的叫声吸引回来的楚婴,身上也没有防护工具,不敢去看热闹,乖乖地和姜棉一起退回了厨房。
◎最新评论:
大大加油
直到庄清梵跟谢东和从后院回来,姜棉才出了院子。
“怎么样?你们有没有被蜇到?”姜棉上前问道。
“没有。你做的防护工具很有用。我们也穿了长袖衣服,没事儿。”庄清梵把斗笠脱了下来,回答道。
“那就好,洗手准备吃饭吧。你们辛苦了,做了扣肉,你们多吃两块。”姜棉松了口气,微笑着说道。
“哇,今天终于可以吃到传说中的扣肉了。”谢东和迫不及待地脱掉斗笠,转身去洗手。
楚婴已经把碗筷摆好,引蜜蜂的事情很顺利,大家都比较兴奋,所谓食不言,是不存在的。
饭前还在说蜜蜂的事,咬了一口肉话题马上就变了。
谢东和夹了一块扣肉,咬了一口,嚼了嚼吞下,又咬一口,赞叹道:“这味道,真是绝了。姜同志,以后谁家摆酒席,可以请你去掌勺了。”
姜棉听了毫不在意,说道:“好吃吧。好吃以后就努力干活,下次还能再吃。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是什么样子,不用你夸。”
说到宴席姜棉想起了另一道菜,大肉丸子。
也是上辈子老家摆酒的必备菜式,它的主要配料是猪肝跟瘦肉,加上马蹄洋葱剁碎,配上调料混合搅拌后团成丸子。
这些都不难,丸子成型后要在外面包上一层猪网油。就是猪板油的那一层膜。这东西不是那么容易找。
这道菜也是只有在宴席的时候才能吃到。
摆宴的时候都会杀猪,猪网油也就有了,如有不够的时候,就会用白菜的嫩菜叶子来代替。但味道就会打个折扣。
这道菜比扣肉难掌握,姜棉做过几次,不过她的技术不稳定,发挥好的时候能够达到□□成,发挥不好就只有四五成。
她来到这里之后就没有做过。
至于宴席,也就是说个笑话而已。
她清楚自己的水平,要是办个三五桌,她自觉还能掌控,再多她就抓瞎了。
看着谢东和一边不停地往嘴里塞东西,一边不停地输出彩虹屁,她就想笑。
而她旁边的楚婴,则是一句话都没有说,只努力干饭。她已经吃完了第一块扣肉了,正准备夹第二块。
庄清梵看似平静,其实动作相比以往,也快了不少。
姜棉看了小伙伴们的反应,不紧不慢地扒了一口饭,把装着扣肉的大碗往中间移了移。
心想,能镇住你们就行,也不枉费她花了半天工夫。
吃过了晚饭,楚婴自觉洗碗去了。
谢东和在姜棉的厨房边溜达了两圈。以后突然想起了什么,朝着院门口走去。
走到院门旁边,提起一个桶,折返回来。
“刚才忘记了。这是刚才采的蜜。”谢东和脸上带上了笑,企图以此来掩盖自己刚才的过失。
还好桶上面有盖子,也没有蚂蚁爬进去。
刚洗好碗出来的楚婴看见了,走过去作势要把桶抢过来,谢东和也没跟她争,顺势松开手让她提走了。
楚婴看清楚了桶里的情景,惊讶道:“阿棉,好多蜜,得有好几斤。”
姜棉伸头看了看。
是挺多的。
澄亮浓稠的蜂蜜从蜂巢里溢出来,蜂巢里还带着一些小蜂,除此之外,没有看到多少杂质。
姜棉伸手进去捏了会带糖的蜂巢,前后看了看,没有小蜂,倒是有些半干的粉状的东西。
这可能是花粉。
姜棉小小地咬了一口,细细地品尝起来。
粉状东西确实是花粉,她吃到了那股熟悉的味道。蜜汁浓甜,水分很少,带着蜂巢吃,味道很是特别,那是一种能带来满足感的特别。
这个季节,好像是采收野蜂蜜最好的时候。
姜棉一边品一边想。
楚婴也捏了一块,边吃边点头,不过她刚才吃得有点多,也只是尝了尝味道。
本来爱吃甜食的谢东和,却没动。
肯定是刚才吃够了。
姜棉看着木桶,问道:“你们没有把蜂蜜全部采完吧?”
有一些植物也是在这个时候开花的,但比起春夏来,花朵肯定要少。没有花,蜜蜂的粮食来源就少了。
站在她侧边的庄清梵回答道:“没有,只是一小部分,我也不知道要多少糖它们才能度过秋繁,就少取了些。”
姜棉扭头看了一眼庄清梵。
看来还真的是个宝藏男孩啊。
只有养过蜂或是对蜜蜂很了解的人,才会知道这个词吧。
姜棉倒是知道。
上一世她的外公家就是养蜂的,每年都会给她家送一些蜂蜜,她的脑子里还留存着几次舅舅开箱取蜜的记忆。
她长大后出外打拼多年,后来回老家的那几年,发现他们村里有好几家人都在养蜂。
人们的生活好了,舍得花钱了,蜂蜜的好处被传得很高,价格开始高涨。养蜂人自然就多了。以至于几年后,蜂蜜的价格开始下降。
其实姜棉对养蜂的技术细节并不了解,偶尔的一点也是听旁人讲的。
不过,她也并不想成为养蜂专家,蜜蜂引回来了,就养着吧。
成与不成,都无所谓。这并不是她的计划之事。
吃过了好吃的,就要开始干活。
这是姜棉一惯的做法。
不过她的小伙伴们好像也习惯了。
当姜棉宣布明天要干活时,大家的表情都很淡定。
“家里的米面都没多少了。明天我们去碾一些米吧,顺便炸一些油,玉米也一起磨了吧。”
舂米的工作实在太慢,又太耗体力。
大良公社的一个大队里借助水力,修建了一个作坊。可以碾米,榨花生油,以及磨粉。
姜棉想着他们人多,可以把这三件事儿都一起办了。
都是给自己干的活儿,没人有异议。
他们人多,消耗的粮食也快。铃木生产队离大良公社的水力坊有好几公里远,靠人力挑的话,他们几个虽然也能承受,不过这样太累了。
庄清梵想了想道:“我跟东和有一辆自行车,如果能再借一辆就更好了。我去李队长那里问一问,看能把他的自行车借来用。”
他们就算是把粮食绑在自行车上推着去,也能省力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