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见状,笑道,“脸红啥,只要还未娶媳妇成亲,在奶眼里依旧还是小娃儿。”
吃过了年夜饭,接着便是守岁了。
兄弟三人领着媳妇孩子去了爹娘屋里,顿时把正房挤得满满当当的。
吴氏让小娃儿们快上炕,这天冷的厉害,炕上暖和,不怕被冻着,而后她又从炕柜里抓出瓜子花生给孩子们吃。
林大柱去灶间端了个炭盆过来,这样周氏她们做绣活时就不怕僵手了。
这几日,虽天冷,可妯娌三个并未停下手里的绣活,只要一逮着空,就会绣上几针。
而冯氏,除了忙活自己手头上的那些,还肩负着把关的责任,务必做到不出错,避免浪费了布料和绣线。
就这样,妯娌三人,外加春梅,四人配合融洽,几天下来,倒也做了十几件成品出来。
而原本提着心的吴氏,在看到做成的绣品后,总算松了口气。
说实话,自打绣线绣布买回来后,吴氏的睡觉时间都缩短了好多,常常翻来覆去睡不着,实在是担心做出来的绣品会卖不出去,害怕一两银子会打了水漂。
可现下,吴氏觉得,打漂的可能性不大。
林远秋也不知自己是啥时候睡着的,反正炕上暖乎乎的,等他被一阵鞭炮声吵醒时,已是零点时分了。
接着就看到大伯娘和二伯娘各端着满满一陶罐饺子,看着热气腾腾的。想到三哥四哥,林远秋忙转头看向身旁,果然,两人也是睡眼惺忪的,看来刚刚也是睡着了。
吃过饺子,大家各自回房睡觉。
林三柱跑回房,拿了被子过来,轮着个把三个孩子包了回去。
这来来回回的一顿操作,直把林远柏和林远槐羡慕的不行,心说,他们也还小,也很怕冻,也不想走路好吧。
两人艳羡的目光,看得林大柱和林二柱忍不住哈哈大笑,兄弟俩一把抱起各自的小儿子,而后解开棉衣,把人捂在怀里,也快步抱回了房。
等林远秋再次睁眼,天已大亮了,似想到了什么,林远秋忙伸手往枕头底下探去,果然就摸出一个硬硬的红纸包来,打开一看,是两枚铜板,这就是他的压岁钱了,也是林远秋来到这里后,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小私房。
林远秋正想着要不要让娘亲给他做个小钱袋,就听窗外传来林远柏的大嗓门,“狗子弟弟,快些起床,咱们还得给爷奶磕头拜年挣红包哩!”
对哦,挣红包!
差点把这事给忘了。
作为一个古代的农家小孩,林远秋觉得,自己恐怕也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有零花钱入账。
所以,可千万不能错过了。
想到这里,林远秋忙一骨碌坐起身,拿过被子上的棉袄后,就飞快穿了起来。
“哥哥哥哥,等等我们!”同样听到喊声的春燕和春草,也急急忙忙从被窝里钻了出来。
担心两人冻着,林远秋忙把衣服给她们递了过去,“别急,你俩慢慢穿,哥哥会等你们的。”
一刻钟后,兄妹三人手牵着手,一起往正房走去。
吴氏和老刘头早把红纸包准备上了,这会儿见孙子孙儿全都到齐了,两人从衣兜里掏出一叠红纸包拿在了手上。
林远枫第一个上前,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而后磕头,“孙儿给爷奶拜年,祝爷奶新年吉祥,身体康健!”
吴氏和老林头笑眼弯弯,一人递给大孙子一个红纸包。
林远枫之后是林远松,再是春梅春秀,等一轮下来,大年初一的早饭已经做好了。
吃过早饭,家里的男孩子就跟着自己的爹,挨个去族里拜年,先是族中几位老辈,然后是族长。
给这些人磕头拜年是没有红包拿的,这倒是也可以理解,毕竟这一来就是一百多号人,要是给红包的话,那就得一百多个,谁负担的起。
一圈走下来后,林大柱又带队去了林金财家,大过年的,大伯家的拜年肯定是不能少的。
林远秋并没看到林文进,想来应该拜年还没回来吧。
比起老林头夫妻俩的粗布袄子,林金财跟金氏身上的细棉料子看着就要好上了不少。
再看屋里的家具,全是油过漆的,且在上首的长条几上,还有两只梅瓶摆着。
再对比自家连个长条几都没有的堂屋,林远秋多少也能理解老林头对爹娘偏心的难以释怀,以及两兄弟关系的疏远了。
你说,都是同一个爹娘生的,受到的对待却相差这么大,换谁心里都不舒坦。
所以说,好多姐妹兄弟之间产生的矛盾,完全是由爹娘的一碗水没端平引起的。
族学的开课时间定在正月十六,是以,过了上元节,林远秋又恢复了每天早起上学的日子。
二十多天的假期,等学生们再来学堂时,看着都松散了不少。
王夫子见惯不怪,更知道怎样把玩野的心给拉回来,这不,先是抽背课文,接着检查作业,随后那些背不出书的和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全都被“啪啪啪”的打了戒尺,这下,啥松散都没有了。
下学后,林远秋没先回家,而是去了王夫子那里。家里抄四书五经的纸,林三柱已帮他一张张裁好了,这会儿林远秋去找夫子,就是想把要抄的书给借来。
都说有备才能无患,如今千字文已学了大半,自己得提早把接下来要学的书给备上,这样就不怕接不上趟了。
第22章 村人八卦
朱子曰,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微妙之处。
这话,王夫子是很认同的,就像当年他们夫子说的,《大学》犹如建造屋宅的图纸和建造屋宅步骤,只有先学好了,才能建造出坚固的屋殿。
于是,他把大学递给了林远秋,并嘱咐慢慢抄即可,千万别错漏了字句。
林远秋躬身接过,而后仔细放入书袋,再谢过夫子后,就转身匆匆回了家,他已经迫不及待想读上一读了。
也不怪林远秋会这样急切,就因为想买新书买不起,家里的三百千他都快翻出包浆来了,这让他这个曾经有四个大书柜的读书爱好者,情何以堪。
林远秋觉得,此时的自己就好比一块干瘪的海绵,十分迫切想吸入新鲜的水份来饱满一下自己。
见儿子速度飞快进了房,林三柱心中纳闷,尿憋不住不是该马上去茅房吗?所以狗子冲进房里做啥?
这样想着,林三柱也就跟了进去,可等他看到自家儿子已捧着书在翻看时,忙转身出了屋,顺手把房门也给带上了。
他家狗子在用功看书呢,自己可不能吵着他了。
出了正月,天渐渐暖和了起来,老林头拿出去年存着的稻种,仔细挑了起来,饱满的留下,瘪壳的挑出来喂鸡,马上就要播种了,这些活计得提早做好才行。
这几日,村里已陆续有人开始翻地了,宽裕些的人家会拿银钱出来雇牛犁地,而手头紧巴一些的,自然是轮起锄头自己挖了。
林家就属于手头紧巴的这一波,这不,一连几日,老林头,林大柱三兄弟,以及林远枫和林远松,几乎都忙碌在了地里。
依着先前,周氏、刘氏还有冯氏肯定也得去地里帮忙的,可眼下,绣活正是最最关键的时候,因为这批绣品马上就要完工了,如今全家人都急盼着收益如何呢,怎么还会让她们去地里轮锄头。
没看这几日,都是吴氏领着几个小的去山上采蘑菇的吗。
立春过后,后山上的菇类就开始冒出头来,这些天,除了下雨,小高山村基本每日都有妇人往山上去采蘑菇,算是给家里添道菜。
若是采得多的人家,就可以直接送到镇上去卖,卖来的铜钱可存着买盐买油,挺好。
看到每次都是吴氏领着几个孙儿孙女上的山,随行的婶子大妈们就有些奇怪,怎么挖地时没瞧见周氏她们,这会儿采蘑菇也看不到她们呢?
所以吴氏,你家那几个儿媳整天窝在家里做啥?
吴氏支支吾吾,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她自然不会告诉人家,自己三个儿媳此时都在家里忙着赶工做绣活。
可该怎么说呢,要是只一个儿媳在家的话,吴氏还可以说是来了癸水,身子不舒服,就让她在家歇着了。
可这会儿可是三个,总不能这么凑巧,三个儿媳同时来了癸水一起肚子不舒服吧。
见吴氏一副吞吞吐吐的模样,问话的婶子大娘们就在心里琢磨开了,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事,才让本该在地里做活的人在家里歇着。
再看吴氏脸上居然没有半点担心,似想到什么的大娘婶子们,立马一拍脑袋,晓得了晓得了,她们终于晓得人家三个儿媳为啥都不出门了。
这怕是都有了吧,之所以没出现,肯定是因为年纪大了,怕胎坐不稳,暂时在家里养着呢。
这下,几位大娘婶子兴奋极了,自以为发现了了不得的新鲜事,准备等回去后,就跟要好的邻居好好说一说。
于是,不出半日,吴氏三个儿媳同时怀上孕的事,很快就在小高山村里传了开来。
这时便有妇人纳闷,要说周氏和刘氏她俩怀上,倒是不怎么稀奇,可那林三柱媳妇不是说生双胎时伤了身子,以后再难怀上了吗,咋这会儿又有了呢?
这也太好命了吧?
众人听后忍不住点头,那冯氏确实好命,居然又让她怀上了。
这样说着,大家又纷纷感叹起吴氏来,虽家穷,可人丁倒是挺兴旺的,不说娶的几个儿媳个个肚皮争气,这都半老徐娘的岁数了,居然还能怀上,就是吴氏她自己,不也生了三个儿子,两个闺女嘛。
“对对对,吴氏自己也挺能生的,比她那个妯娌强多了。”一胖脸妇人十分认同道。
那金氏可就只生了两个儿子呢,跟吴氏还真没法比。
一听这话,一名与金氏走得近的瘦脸妇人就有些不服气了,撇嘴道,“孩子生的再多有啥用,没有银钱怕是连娶孙媳都困难,你看,她家那大孙子今年十五了,到时肯定得说亲,可这样的家境摆着,好人家的姑娘哪愿意来啊,届时说不定也跟桂子似的,拖到了十七才说上。再说那金氏虽然只生了两个儿子,可人家两个儿媳肚子争气啊,这不,金氏也有三个孙子一个孙女呢,你看,如今大孙子跟二孙子都在镇上念书,说不定日后也跟林秀才一样,光耀门楣呢。”
论家境,这妯娌俩完全没得比好吗。
胖脸妇人反驳,“吴氏不也有孙子在念书吗,对了对了,去年她家那个小孙子不还得了族里奖的一卷纸吗?”
“难道你忘了咱们族长先前说的话了?族长不是说,族里不管谁家娃儿,至多给念三年族学,三年之后要还想再继续念,就得自己想法子去镇上学堂,那里的束脩可不便宜,就吴氏他们家,哪里能负担的起!”
一听这话,这下胖脸妇人不吭声了,确实,就吴氏这家境,哪里供得起读书的人,到时肯定不会再让孙子念下去了。
不过都说输人不输阵,胖脸妇人虽无话辩驳,可白眼却是翻了不少。
同坐在一起的几个妇人,生怕她俩掐起架来,忙开口笑道,“我说这整个正月都没怎么瞧见她家三个儿媳出门,合着都跟自家男人窝在炕上生娃啊,这不,全都怀上了!”
众人一听,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
而此刻,在家里整理着绣品的妯娌三人,并不知道自己已成了村里人的八卦对象,更不知道她们已经被村人传成了半老徐娘式的孕妇。
此时的三人正乐滋滋的数着做好的绣品,心情激动呢。
笔袋五十六只,扇套六十二个,荷包三十五个,钱袋四十六只,还有三十二张帕子和三十双鞋垫。
四个人,两个多月时间,终于把这批绣品全都做好了。
冯氏觉得,这次若绣的是带彩的花样,她们肯定没有这么快的速度完工,毕竟配色换线都得花上不少时间,所以,冯氏认为,要是这次销路不错的话,那么她们肯定还会继续做下去的。
“三弟妹,咱们这些绣品还是送到金氏绣坊吗?”
周氏问出了刘氏也想问的问题。
冯氏摇头,“这我倒不太清楚,听相公说了,他已经想好了要把绣品送去哪里了,还说要是没能成的话,到时再送到绣坊也不迟。”
周氏和刘氏一听,心里倒是生出了期盼,盼着小叔子说的那个地方能成,毕竟,兄弟三人中,就数小叔子的头脑活络,他能想到的地方,指定比绣坊更卖得出价钱。
临近午时,吴氏与几个小的采菇子回家来了。
林远槐和林远柏各自背了个小背篓走在前头,才进了院门,就大喊着娘亲快看娘亲快看。
看这开心的模样,可见今日的收获肯定不小。
果然,等周氏和刘氏连菇带筐称了称,一个六斤,一个五斤,去掉筐子的重量,两人采的,合起来有七、八斤。
再称了称吴氏,还有春梅春秀摘的,除去背篓的重量,今日三人采了有十来斤。
吴氏去西屋拿了几个竹匾出来,再把新采的菇子全倒了上去,她准备等晒干了水份,再拿到镇上去卖。
这几日村里都有去镇上卖鲜蘑菇的人,卖的人多了,价格肯定烂大街,来回牛车钱还要搭上两文,吴氏怎么想,都觉得不划算,自家还是不去凑这个热闹了。
下学回家的林远秋,几乎与老林头几人同时进的院门,看到他们扛着锄头,都是一副筋疲力尽的样子,林远秋实在难以想象,若是十几亩地全都挖下来后,家里人会累成什么模样。
要知道,这可是一万多个平方呢。
昨日吃晚饭时,他听到林大柱说已挖好了五亩地,听他的意思,剩下的田地,最起码还得挖上半个来月,林远秋也终于明白,为啥家里要提早这么多天开始翻地了,想来是担心不早点动工,到时就要赶不上播种的时间了吧。
想到晚上睡觉时,林三柱时不时往腰上捶几下的动作,林远秋心里不是滋味。
说来说去,还是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否则,他们完全可以像其他村人那样,租牛犁地,这样速度快,又不累人。
可怎么办呢,他一个一米都未出头的小毛孩,此时啥啥都帮不上忙啊。
林远秋觉得,这会儿他唯一能做的恐怕就是努力读书,用心读书,争取早些在学业上有所成,这样才能让家人早日摆脱贫困。
这样想着,林远秋快步回了房,他想趁着晚饭前的这一段时间,再看一会儿书,特别是王夫子的那本《大学》,林远秋看的正是入迷的时候。
晚饭后,林大柱兄弟三人都去了正房,妯娌三人也在,既然绣品都已做好,接下来就该商议如何送镇上卖的事了。
林大柱和林二柱也光棍,一句话,让他们出力没话说,至于绣品怎么卖,还是全权交给三弟吧,既然做这批绣活是三弟提的议,想来他心里早有主意才是。
周氏和刘氏也是这样的想法,做买卖的事她们压根就不懂,还是不要瞎参合的好。
冯氏更是没意见,在她眼里,就没有比她相公更聪明的人了。
哦,不对,除了她的狗子。
老林头和吴氏也跟林大柱林二柱一样的想法,既然做这批绣品是老三出的主意,那就全交由他来卖好了,想来老三心里也早有打算才对。
林三柱确实已经计划好了,是以也没推辞,不过他也没拍着胸脯打包票,说些绣品保证能卖光光,或者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之类的话。
这倒让屋里几人一时又没底了起来。
特别是吴氏,原本放下的心又提起来了,老天,这可是一两银子啊,菩萨保佑菩萨保佑,可千万别打水漂了。
第23章 卖绣品
第二日,林三柱早早起了床,见一旁的儿子还睡着,便伸手轻轻拍了拍,“狗子,快些起床了,今日爹爹送你到学堂去。”
林远秋迷迷糊糊睁开眼,正看到他爹看向他的满眼柔光。
这满满的父爱让林远秋突然有了想撒娇的冲动,他转过身,准备在被窝里再赖上一会儿,结果他的慈父一把掀开他的被子,小屁股一拍,“快快快,你爹我今日还准备挣大钱呢!”
挣大钱?
“爹,您今天要去卖绣品吗?”
“对啊,不然爹起这么早做啥。”
一听这话,林远秋哪里还会耽搁,立马坐起身,拿过被子上的衣服就穿了起来。
见状,林三柱起身出了房,绣品都摆在爹娘屋里,他得过去拿。
老林头和吴氏老早就醒了,可以说昨晚就没怎么睡。
见老伴脸上满是担心,老林头清了清嗓子,宽心道,“有啥可愁的,你就当今日咱家是去卖柿子的好了,你看哪回不是卖得光光的。”
吴氏翻了个白眼,“这和卖柿子能一样吗,那柿子可是树上直接长的,又不费银子,咱这些绣活可是花了一两银子的本呢,不说还有三个儿媳往里搭的精力,能跟柿子一样吗!”
说道这里,吴氏又开始后悔起来,早知道先前就不该答应老三做这批绣活的,省得现在提心吊胆的。
吴氏正想骂上一句糟心玩意,结果就听到糟心玩意在喊门了,“爹,娘,起来了没有?”
“起来了起来了!”吴氏边应答边下了炕,趿拉着鞋就跑去开门了。
这飞快的速度,看得老林头目瞪口呆,还有老伴这笑脸,哪像方才还咬着牙,准备给老三呼上一扫把的人啊。
老林头正想摇头感叹一句老伴的口不对心,突然想起,今天他可不能乱摇头,待会儿老三还要去镇上卖绣品呢,可不能把财气给摇没了。
林三柱进了门,见自家老娘虽脸上带笑,可眼里挂着的担心一点也不少,他一把揽着吴氏的肩膀,笑道,“娘,您就别担心了,儿子肯定不会让你折本的!”
昨晚林三柱已经想好了,要是今日去镇上不顺利的话,他就拿到县城去看看,要是再不行,他就自己一个一个单卖,他就不信了,活人怎么可能让尿憋死。
听了小儿子的话,吴氏顿时啥啥担心都不翼而飞,只剩下忍不住的笑了。
老林头心道,自家果然就数老三最会哄人。
林三柱并没把所有绣品带上,而是每种各挑了十个,然后用包袱布一包,在吴氏和老林头满眼的期待中,和儿子出了门。
院门关上的那一刻,大房和二房原本推开一条缝的窗叶,也轻轻合上了,周氏和刘氏双手合一,菩萨保佑,保佑小叔子今日能顺顺利利把绣品卖出去。
没了再睡的心思,周氏扯过外套穿了起来,今日她准备也去地里帮忙,人多地也挖得也快一些,看到这几日自己男人累得直不起腰,她当然心疼。
东方泛起鱼肚白,天渐渐亮了起来。
林三柱牵着儿子的手,往族学走去。
“爹,这些绣品是要卖到绣坊里的吗?”
林远秋自然也挂心着卖绣品的事,可以说,今天家里就没人不记挂这事的。
林三柱摇头,对儿子他并没有隐瞒,“爹准备先拿到书肆去看看,爹想着,读书人肯定喜欢这些绣着字的绣品。”
像笔袋和扇套,本就是读书人常用的,还是放到书肆卖更加合适一些。
至于荷包钱袋,还有帕子鞋垫这些,林三柱准备到时候再说,若是书肆也收的话,那就最好,如若不收,他决定到县城去问问,县城的价格肯定会比镇上高一些。
居然能想到把绣品拿到书肆去卖,林远秋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果然自己想的没错,便宜爹天生就有做生意的头脑啊。
今日林三柱并没省那两文钱的车费,这几日挖地正挖的他全身酸痛,他可吃不消走这么多路。
只是他有些不明白,这些婶子大娘一个劲的朝他看是个什么意思,难道昨日嘣到脸上的泥巴还没洗干净?
想到这里,林三柱撸了一把脸,却见手上干干净净的,啥都没有。
林三柱肯定不会知道,这会儿他们家的八卦,已从原先的人丁兴旺,变成如今的多养三个娃,这家人更要穷得没边上了。
下了牛车,林三柱径直往书肆方向,到了三亭门,他也没去别家,而是直接去了高掌柜的店铺,与高掌柜打过几回交道,林三柱觉得,对方还是可以让自己信任的。
见林三柱进来,高掌柜也没诧异,只以为这人又是为家中孩子而来,正想问林三柱需要些啥,却见对方捧着包袱笑道,“掌柜,你们这边收绣品吗?”
收绣品?
高掌柜忍不住想笑,他们书肆从来只卖文房,怎么可能会收绣品,想来这人应该是头回卖绣品,还不清楚路子吧,也对,这活计大多都是妇人做惯的,他一个大老爷们跑错地方也正常。
这样想着,高掌柜就准备好好跟林三柱说一说镇上几家绣坊的位置。
哪知高掌柜还没开口呢,林三柱就把包袱打开来摊到了柜台上,一时间,包袱里的绣品全露了出来。
高掌柜一看,有绣着“惠风和畅”的扇套,有绣着“天道酬勤”的笔袋,有绣着“厚德载物”的钱袋,还有绣着“上善若水”的帕子和绣着“宁静致远”的荷包。
而那几双鞋垫,上头居然也有字绣着,高掌柜简直看呆了眼,等反应过来后,立马把包袱一收,走走走,咱们去后堂谈。
这样的绣品他们书肆当然收了,高掌柜可以肯定,只要自己把这些绣品摆出来,那些读书人看了一准喜欢,不为别的,就冲上头的这些字,肯定也会买,你看那什么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寓意多好啊。
也不知这么多寓意好的字,这人是咋想出来的,且还绣到了学子们常用的物件上,真真是头脑聪明啊。
高掌柜的举动,让林三柱顿时有了底,暗松了口气的同时,他准备把先前与大哥二哥商量好的绣品卖价,再稍稍往上加一加,或者自己直接让高掌柜开价,说不定给的价格比自己想的更高也不一定。
果然,高掌柜听到林三柱让他开价的话后,便让伙计取来了算盘,而后一阵噼呖啪啦,接着就把每件绣品的价格报了出来,“笔袋和扇套三十文一只,钱袋也是三十文,帕子跟荷包一样,都算二十文,至于鞋垫,也算二十文吧,不知林老弟意下如何?”
两人互通了姓名后,高掌柜便直接喊上林老弟了。
其实这十双鞋垫,高掌柜心里是有犹豫的,毕竟这物件可跟风雅挨不上边,可转念一想,若是卖不出去,自己大可以拿回去送人啊,你看,上头绣着的“出入平安”,寓意多好啊。
林三柱强忍着心中的狂喜,他能意下如何,他当然是举双手赞成了。
天知道,这价格可比他预想的,要高出太多了好嘛。
原本在家算好的卖价也只是在成本上,每件绣品加四文,而他刚刚想的则是每件绣品再加上二文,可这会儿,高掌柜直接给出了翻三倍都不止的价格。
他他他肯定愿意卖啊。
既然双方都已谈妥,接下来就是结账了,扇套、笔袋还有钱袋三十文一个,三十个那就是九百文,剩下的帕子荷包和鞋垫都是二十文的单价,三样合起来六百文,所有这些,加起来正好一两五钱。
高掌柜拿出一两银锭外加几粒碎银递给了林三柱,想了想,他又开口问道,“不知林老弟下回再送绣品是啥时候?我这边可等着货呢。”
不说他们东家在县城还有书肆开着,就是光横溪镇上,这点也不够卖啊。
可高掌柜也知道,这东西全靠双手一针针绣出来,想快也快不了,怕也只能耐心等着了。
林三柱一听,顿时一拍脑袋,自己这是高兴过了头,居然把家里还剩的绣品给忘了,“高掌柜放心,这些绣品我家还有好多呢,若是您急要的话,我明日就给送过来。”
“急,自然急了,要不林老弟你明日就把家中绣品全拿过来吧。”
高掌柜舒了口气,这下倒他不愁会断货了。
“林老弟家中还有多少啊?”
“拢共还有两百多呢。”
“两百多?!”高掌柜深吸了口气。
林三柱有些担心,“是太多了吗?”
要是对方嫌太多的话,看来自己还得去一趟县城。
“不多不多,明日你尽管拿过来就是了。”高掌柜心道,合着人家今日只是拿了样品过来试试水的。
收好了银子,林三柱便与高掌柜告辞,林三柱觉得,自己要是不快点离开,恐怕再也憋不住笑了。
所以,等他转身背对书肆时,嘴角已忍不住上扬了起来,要不是顾忌到场地不对,林三柱肯定会哈哈大笑上一回。
这下家里的老娘终于不用发愁会折本的事了。
今日卖的这些,就已把一两银子的本给拿回来了,且还多挣了五钱,最最重要的是,家里还剩下好多绣品呢,那全都是挣的啊。
这么一想,林三柱心情好的只差飞起。
这样的后果就是,等在回程牛车上的那些婶子大娘,就看到林三柱左手两只猪脚,右手一大块猪肉,晃荡晃荡的过来了。
哎呦,几位婶子大娘替吴氏心急的不行,马上家里就要多三个小孙孙了,她家老三咋还这么不靠谱哩,这又是买猪脚又是买猪肉的,日子还过不过啦。
林三柱自然不知道婶子大娘们的心里想法,这会儿他心里正开心这呢,最近挖地这么累,买两只猪蹄给家里人补补,还有这猪肉,可有三斤多呢,拿回家给孩子们包包子吃正正好。
对了,还有雇牛犁地!
林三柱朝一旁的林冬问道,“冬子,犁地需多少文一亩啊?”
林冬家有两头牛,赶车的这头是八年的老牛,而留在家里犁地的是这只母牛生的崽,今年已有四岁,正是最力强的时候,这几日都由林冬的哥哥林夏,牵着牛替人犁地挣银钱。
林冬伸出手比了比,笑道,“一亩地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