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毁了多少家庭啊。
这还是他们供出来的,没供出来的说不定更多。
三娘写卷宗的时候都是义愤填膺的。
由于这伙人的性质极其严重,其中好几个都值得判个绞刑,所以崔县令得把情况上报给朝廷才能正式判决。
这是太宗皇帝定下的规定,天下刑狱凡是需要判处死刑的都得经过朝廷复核才能执行。
这样一来地方官审判时就得好好考虑了:哪怕你是铁面无私的大好官,判案一点问题都没有,你治下出现这样的重大案情难道就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所以一般情况下,能不捅到外面去,地方官都会遮掩下来,这是古来皆通的道理。
这次不一样,这次这伙人贩子是流窜作案,自己本不是蓝田县人,过去的受害者也大多不是蓝田县人。于是这桩案子对蓝田县几个县官来说那绝对是只有功劳、没有过错!
崔县令趁着年底考核的机会把这桩大案报了上去,虽然卖得远的那些受害者没来得及去找回来(且不一定能找回来),但案情已经十分清晰了,证据也十分充分,剩下的只需要朝廷派人去相应地区接回被拐卖的妇人孩子就成。
大唐涉及死刑的案件一般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负责复核,情况严重的还要拿到中书门下以及尚书九卿面前讨论一轮。
三娘一路忙碌到除夕,才终于有空回长安过年。过年有许多亲朋好友要往来,所以二老准备年后与她一同到蓝田县来,她正好回去接上二老一起。
“瘦了。”王氏见到女儿,拉着她上上下下地看,不由得说出天下当娘的都爱说的一句话。只要儿女离家久了,在亲娘眼里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总还是在身边看着才放心。
三娘道:“没有,上回我看人给小孩子称重,叫人给我也称了称,我还重了一些呢!”
王氏自有自己的一套说法:“你的个头还在长,便是重了些肯定也是瘦了。”
三娘说不过王氏,只得乖乖接受自家亲娘爱的投喂。
事实上比起很多任地在江南、岭南诸地的外官,她能留在京畿着实是因为关系实在太硬,考得又着实好。
但凡她运气差些,说不准就得像她祖父当年那样在南方各地辗转半辈子了,哪能像现在这样逢年过节还能回家看看?
趁着元日七天假,三娘把长安的亲朋好友拜访了个遍。
贺知章近来精神好了许多,又开始呼朋唤友喝酒了。
得知《蓝田县志》是三娘提议修的,贺知章也有些意动,让三娘得空给他拟个具体章程来,等他归乡后也好让乡人修一本。
这地方志修好了好处可不少,往后有新官员来赴任后先看一看,不能说对当地了若指掌,至少也比两眼抓瞎强。
三娘关心地问道:“您要回会稽去吗?”
贺知章笑道:“总是要回去的,我不回去的话,怕是要忘记故里是什么模样了。趁着我还能走动回会稽多看几眼,等日后到了九泉之下也能与故去的亲人们说说乡里的变化。”
三娘道:“我舍不得您走,圣人肯定也舍不得您走。”
李隆基过了五十岁以后,平时越发爱和贺知章高寿的人说说话。
尤其是贺知章,他是真正的多朝老臣,性格又有趣,说话又好听,提到旁人永远都只是夸,从不说人半句不好,李隆基觉得多和他多聊聊天颇有些延年益寿的奇效。
这不,贺知章都八十几岁了,李隆基还让他继续在秘书省挂职。
贺知章倒是无所谓,反正又不需要他点卯上值,他兴致来了就过去逛一圈,没兴致就呼朋唤友快快活活喝酒。
光看他这个岁数,御史都懒得弹劾他。
听了三娘的话,贺知章笑呵呵地回道:“我也舍不得长安,舍不得你们和其他酒友,所以你也不急着把县志的章程给我,得空再弄就成了。”
三娘拜访完贺知章,又去见她另一个儿时遛弯伙伴钟绍京。
开口就问钟绍京是不是也会回江西老家去。
钟绍京道:“你如今在蓝田县,守着蓝田关,我们想走不都得从你眼皮底下经过?你多看着点,就知道我回不回了。”
甭管是去贺知章老家所在的江南东道还是去他老家所在的江南西道,想出京基本都是从蓝田县走。
倒不是别的路走不通,只是这条道走的人更多,驿站接待起人来更周到而已。
钟绍京说话就是这样,他知道你想问什么,就是不跟你直说,就是要让你着急。
三娘跟钟绍京唉声叹气了一会,和他说起贺知章可能要回会稽的事。
贺知章嘴上说一时半会不会回去,可他的岁数摆在那儿,李隆基再喜欢他也不好留他干到九十岁。等贺知章真正从秘书监的位置上退下来,估摸着就真的要走了。
钟绍京见她蔫头耷脑的,难得地宽慰了几句:“既然他想修县志,那你便好好拟个章程给他,到时候他心里有这么个念想,说不定能多活几年与你写写信。”
三娘闻言便问:“那您要么?您要不要也让家乡修个赣县县志什么的?”
钟绍京本没什么兴趣,不过想到自己也是许多年没归乡了。
真要能修上一本也是好的,要不然旁人问起来他什么都记不得。
于是钟绍京点点头道:“那你便给我也写一份好了,我让人送回去看看他们要不要修。”
三娘还去见了李腾空。
李腾空问她蓝田县那边适不适合修道。她已经到了快及笄的年龄,倘若继续留在家里难免会面临婚嫁话题,所以她想寻个清静之所潜心修行。
三娘想到自己在辋川看到的好景致,推荐她去那边静修。
这样她们得空时也能见个面,凑一起喝喝茶或者喝喝酒。
就像王维与裴迪那样,裴迪在终南山中隐居,王维在辋川口隐居,两人时常泛舟去寻对方同游。兴致来了,于舟中弹琴对饮也是常有的事。
那多快活啊!
李腾空很有些意动。
李腾空送三娘出门的时候撞上了李林甫。
李林甫瞧见了三娘,笑着问她:“你们蓝田县年前出了桩大案?”
三娘如实答道:“都是阿戡他们的功劳。”
李林甫笑了笑,又说道:“那个县志的想法也不错,你多用心些,修得好的话可以让各地都试着修一修。”
对于这种不需要自己动手、又能让自己脸上增光的大工程,李林甫是颇为喜欢的,他自己就曾主持过《开元六典》的修纂工作。
当然,在此之前张说和张九龄他们已经挂过名了,不过最后《开元六典》是在他李林甫任宰相期间修完的,那自然是由他献给李隆基。
李隆基也很喜欢这些只需要署个名就能流传千古的好事,《开元六典》名义上就是李隆基御撰。
将来后人提起这本《开元六典》,要么只提李隆基,要么只提他李林甫,至于真正负责修纂工作的家伙那肯定是无人知晓的。
就像提到大明宫,人人都知晓它是太宗皇帝命人建的,谁会记得是哪个工匠砌的墙、哪个工匠搭的梁?
第96章
三娘走后, 李腾空就和她爹商量去蓝田县清修的事。如今的大唐最不缺的就是道观,她想修行多的是地方能修行,所以并不担心到了那边不好找落脚点。
李林甫:“……”
虽然已经有了这个女儿可能出家当女冠的认知, 可真到了这一天还是有点发愁。没想到郭家三娘来这一趟,竟还把他女儿哄去蓝田县了。
仔细想想,这也是好事一桩, 好歹有熟悉的朋友在那儿照应着。
李林甫道:“我先派人去打点好,你总得把晦日过了再去。”
李腾空点头。
李林甫喜欢权势也喜欢享受,每天只要睁开眼就是在琢磨怎么揽权和享乐,很难想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生出这么个万事不过心的女儿来的。
也就碰上那郭家三娘时才鲜活一些。
李林甫很快便派人去辋川一带物色适合自家女儿修行的道观。
天宝二年的正月, 没下什么雪, 一直都是天清气朗的好天气。
三娘把该拜访的亲朋好友都拜访了一遍,并将自己请张婆婆雕的闲章送到每个人手里。
闲章这种东西就是写诗作画后随意盖着玩的, 不算特别正式, 不过每一枚的图样三娘都画得格外用心,是以李白他们拿到以后都觉得挺喜欢。
年初六李白被李隆基召到兴庆宫喝酒, 李白还把三娘送他的印章拿出来显摆了一番, 说这是天底下独一份的。
李白这人就是这样,旁人对他好,他就对人掏心掏肺,一点都不把自己当外人,哪怕对方是皇帝也不例外。
偏李隆基还真就吃他这一套。
天底下守规矩的人可太多了,偶尔出个不守规矩的他便觉得格外新鲜。
就连读着李白对外吹嘘的“归来入咸阳, 谈笑皆王公”“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 李隆基都觉得特别有意思。这样赤诚而热烈的一个人,放在身边总是很开心的, 从前便没有人敢拿着什么东西到他面前来说“这是天下独一份的,连你这个当皇帝的都没有”。
李隆基拿过李白那枚“独家闲章”瞧了瞧,发现确实别致得很,印纽雕的是座崔巍高山与忽隐忽现的盘山栈道,取的是李白那首《蜀道难》中的“青泥何盘盘”之意。小小的印纽竟能把青泥栈道展现得这般细致,着实十分难得!
要不是它实在精巧至极,李白也不至于到了御前都拿出来得瑟。
而印文是三娘所写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遍地都是书法名家的盛唐,三娘这手字当然称不上冠绝一时,可她从小受贺知章、钟绍京、颜真卿等人的熏陶,写出来的字瞧着就是叫人觉得特别顺眼。
李隆基也觉得顺眼。
只是听李白说什么“专门为我做的”,李隆基心里又有些不得劲:好歹他也是看着这小孩长大的,从前可没少给赏赐,怎地这家伙送李白印章不送他?
正巧这时候李林甫来求见,李隆基便问他有没有这“天底下独一份”的宝贝。
李林甫当然没有,不过他见他女儿摆弄过,便如实说了。
这小姑娘一点都没把他当宰相,登门那是从不带礼的,从小只和他女儿往来。要不是偶尔出入时撞上了,估摸着都不会寻他说话!
李隆基听后心里是有点满意的,当皇帝的哪个喜欢底下的官员沆瀣一气?要是人人都走宰相门路去了,他这个皇帝就危险了。
李隆基笑道:“这么说来不独我没有,你这个当国相的也没有。”
李林甫道:“臣岂止是没有,臣女还和臣说要去蓝田县那边清修,当真是连女儿都被她拐跑了。”
李隆基见李林甫脸色发苦,哈哈笑道:“可惜她不是个小子,不然也算是一桩良缘。”
李林甫道:“臣也这么觉得,这要是个小子,怕不是早就被人抢去当女婿了。”
既然聊到了三娘,李林甫便顺势和李隆基说起蓝田县那桩案子以及《蓝田县志》的事。
别人去当县尉都是去熬资历的,三娘这倒好,不到半年就闹出这样多的动静,连萧戡那小子都跟着他长进了。
萧戡算起来是李隆基的外孙,李林甫夸起他来不吝溢美之词。
李林甫还是很懂得揣摩李隆基心思的,专拣李隆基爱听的说。
这么聊了小半天,李隆基果然十分开怀。
到处都喜气洋洋地探亲访友,东宫却有些沉寂。
年前李俨的婚事因为武惠妃之死耽搁了,入冬后太子李瑛又一病不起,婚期便一直没再定下来。年后太医对太子李瑛的病情束手无策,建议让皇孙成个亲看能不能冲冲喜。
一般到了这个地步,那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太子妃忍着悲伤筹备李俨的婚事,要是太子李瑛真没了,那李俨接下来三年都不能成婚了,还不如赶早把人迎进门,省得越拖越久。
总得为以后做打算。
皇家婚事基本不用本人操心,李俨只需要出个人就好。他在太子病榻前侍疾数月,人看起来有些消瘦,得知婚期后便越发安静了。
他正月十六就成亲。
三娘是从李俅那儿得知这个日子的,不免和李俅说道:“到时候不是休沐日,怕是回不来了,你帮我多喝两杯。”
说着她还将为他们兄弟俩雕的闲章一并给了李俅,这是每个亲朋好友人手一份的新年礼物,绝对不会漏了任何一个!
她的假期只剩一天,李俨她怕是不能见了。她和李俅还好,都还没开始谈婚论嫁,不用特意避嫌,李俨却是马上要大婚了,这段时间总得避忌一些。哪个新嫁娘愿意听到自己未婚夫婚前与别的未婚小娘子私下见面?
三娘不会仗着自己和李俨从小一起长大就什么都不考虑。
有句老话说得好,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李俅也没让三娘去见见李俨,只嬉皮笑脸地说道:“放心吧,我不会昧下我哥那份的。”
三娘听后也笑了。
又让李俅多宽慰李俨一些。
生死这种事谁都说不准的,如今李俨也要成亲了,说不定一切都会好起来。
李俅点头。
三娘在长安多待了一天,初七傍晚吃过饭后便出城去了。
不出意外又在灞桥那儿见到了萧戡,这次他没有蹲在那儿吃胡饼,见到三娘便麻溜上马招呼三娘快走。
仿佛有狗在背后撵他似的。
三娘奇道:“你怎地走得这么急?”
萧戡跟三娘大吐苦水,说起他过年这段时间的遭遇。
先是长辈让他演绎一下自己如何捉拿人贩子。
接着又让弟弟萧复说说都读了什么书,开始讲些“你看看你弟弟你再看看你自己”之类的屁话。
这几天登门的亲戚多了,见他长得越发高大英武,一个两个都问他婚配了没,还说自家女儿长得贼拉好看、表哥表妹亲上加亲之类的,纷纷要他赶早挑一个娶了。偏偏他娘也不拦着,笑吟吟地看人拉他当女婿。
太可怕了,真是太可怕了。
三娘乐道:“人家要给你牵红线,又不是吃了你,你用得着落荒而逃吗?”
萧戡道:“我可是要浪迹天涯的游侠儿,娶妻生子做什么?这牵红线的说法挺在理的,有了家室还真跟被绑了根绳子似的,上哪都不自在。”
三娘听得直点头:“我也这么觉得。”
萧戡得意洋洋:“对吧,你也是这么想的吧,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
两人边说边往蓝田县方向骑行,想趁着天还没黑赶回蓝田县。
狄县尉他们离家远,元正七天假不够归家的,所以这几日县中都是他们在坐镇。
三娘一回来,卢氏就找了过来,说是正月是不是要开始展开招生宣传了。她们手头已经拿到蓝田县这批“兵嫂”的名单,除了那些个有办法逃避兵役的乡绅富户,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男丁在服劳役和兵役。
县中的劳役都是离得近的,比如在驿站跑腿之类的,平时好歹还能回家,兵役就真的是离家千里万里了。
越是了解这些情况,卢氏便越觉得采薇学堂的创办是极有意义的,至少表明朝廷不是常年让男丁到战场上送死,朝廷对于这些保家卫国的好男儿还是很关心的,会好好对待他们留在家中的妻儿。
三娘道:“有姐姐你们坐镇,想必所有人都愿意来。”
别看县令、县尉在别处不算什么大官,在县中百姓看来那也算是蓝田县一片天了。如今这些官夫人亲自坐镇采薇学堂教她们识字算数,有多少人不想来呢?
事情也如三娘预料的那样,消息由里长传达到本里以后,名册上有名字的人基本都报名了。
还有些人来旁敲侧击,想看看能不能把自己和自家孩子的名字也登记上前。这可是像县学一样由县中财政以及商贾资助来维持的学堂,兵嫂们去上课是不必花钱的,谁不想去!
只是采薇学堂从一开始便敲定了招生群体,一时半会是不可能面向所有人的,所以这些看到不要钱想来碰碰运气的人都被劝回了。
有些东西大家都没有,自己心里头便不会有念想。结果忽地有一部分有了,那剩下那些没有的人便开始焦虑起来了。
尤其是自家妯娌间平时是最爱较劲的,平时自家男人在身边,对方男人不在,难免就觉得自己底气更足些。虽不至于欺负对方,心底却也觉得自己胜了一筹。
可现在人家要去识字了,还是官夫人亲自教的!
人家以后认了字,学了算术,还结识了官夫人,说不定管家的事就落到对方头上了。
而且不仅人家识字,人家儿子女儿也能早早上学堂,那差距可就不仅是一星半点了!不说别人了,就说自己要想给儿子娶媳妇,是挑大字不识的,还是挑能识字算数的?
一时间满城人心浮动。
甚至有妇人半夜醒来看着自家睡得像猪一样沉的丈夫,都忍不住在心里犯嘀咕:这家伙怎么就没被选去从军?
第97章
正月十六, 皇孙大婚,宾客如云,太子李瑛终于再次在人前露脸, 只是脸上的憔悴便是傅粉三斤也掩盖不住,应当是强打着精神接受长子长媳的拜见。
因为情况实在太特殊,所以东宫上下并没有太铺张, 李俨这位新郎脸上也没有少年郎成婚时应有的喜悦。不过他一贯沉稳得很,小小年纪便有喜怒不形于色的好性情,是以也没人觉得不对。
李俅这个当弟弟的倒是帮李俨挡了不少酒,好叫李俨能醒着去洞房, 争取能尽早为东宫生下个长孙来。
三娘已经回到任上了, 自是不能回去向李俨贺喜的,但她送李俨的印章便有祝他们新婚夫妻俩百年好合的寓意, 也算是把新婚贺礼送到了。
采薇学堂也在这天正式开始对生员开放。
除了识字算术这些基础课程以外, 三娘还准备请云锦、康丽娘乃至于张婆婆她们来给她们教些技艺,哪怕不是人人都能学有所成, 至少也让她们能多几个选择。
只是这些事一时半会急不来, 先把基础打好再说。
须知许多手艺人讲究传承,并不是人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本事外传,便是外传了也不是人人都有那个天分能学,所以安排这类专业技艺相关的课程得再三斟酌,既能让生员学到点有用的东西,又不能轻易涉及别人不愿外传的东西。
只要有人愿意学, 三娘还可以想办法邀些外援来授课!
比如发展一个雕版印刷产业链。
蓝田县人比起外头的人多了个优势,那就是许多人都是玩过刻刀的。
手艺这东西只要练习得足够勤, 往往能做到一通百通,既然有过雕玉的经验, 雕字版和画版当然也不在话下。
大唐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士农工商的界限已经不复最初那般鲜明。
这会儿工商两类人虽还是有诸多限制,相对唐初而言灵活了许多,至少工匠不再是必须随时接受官府征调,而是可以纳钱免役。
这样就涌现了一大批拥有“自由身”的手艺人,他们相当于雇佣工,有活就接活,没钱还是照常生活,而不是直接入了官府让干什么就只能干什么的匠籍。
尤其是长安城这样的繁华都会,对于手艺人的需求那更是旺盛至极,这让许多人即便脱离了田产也有能靠自己的双手养家糊口。
雕版印刷这一块的人才缺口是非常大的,即使已经由朝廷大力发展了将近十年,流通在市面上的印刷书籍还是供不应求,远不能替代手抄本的存在。
三娘觉得这个产业大有可为!
她是亲自跟进过雕版印刷过程的,实在不行还能托李俅请一批东宫老雕版师父过来教学,所以想在蓝田县构建雕版印刷产业链完全不成问题!
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奠定人才基础。
三娘不知道自己能在蓝田县这边干多久,反正先循序渐进地进行扫盲教育就是了。想要搞雕版印刷,你总得识字吧!
既然钦天监那边给李俨选的吉日是正月十六,三娘觉得这一定是个好日子,便麻溜地让采薇学堂正式展开迎新工作。
不少人陆续带着孩子来报名。
有些小孩子实在还太小的,便只能等下一批了。
卢氏第一天便与其他县官家眷一起对第一批生员进行初步筛选,本身就学识不错的拉拢过来看能不能留着当夫子,接着再按照有无基础进行分班教学。
小孩子也按照年龄和基础深浅粗略分好了初、中、上三舍。
一通忙活下来,天色竟都暗了下来。
三娘带着狄平、狄安来陪她们吃饭,一方面是要了解生员们的情况,另一方面则是要了解卢氏她们工作上有没有什么难处。
卢氏虽忙了一天,却觉得心中分外充盈。
她们也并不觉得自己从前在虚度光阴,只是如今儿女都长大了,不像儿时那么依赖她们了,她们也应当有点自己的事情做,若是仍像以前那样心里眼里只有丈夫孩子,丈夫和儿女指不定还会嫌她们烦。
正好如今有这么一桩事能让她们凑在一起忙碌起来,她们岂会觉得有难处。
卢氏笑道:“才第一天,哪能有什么不好办的事。”
狄安悄然看了眼自己母亲,只觉卢氏脸上的笑容比从前更多了,也更真切了。她也喜欢现在的生活,每天都能学到很多新东西,且还是高高兴兴地学。
她们能遇到老师可真是太好了!
三娘听到采薇学堂这边一切顺利,心里也开怀得很,举起杯朝卢氏她们敬了一杯酒,还和她们感慨道:“今儿不愧是钦天监选定的吉日,办起事来果然顺遂得很。”
有人不晓得今天是什么日子,追问道:“吉日是怎么个说法?”
三娘便将李俨成亲的事说与众人听。
众人这才想起她与东宫那些个郡王算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这方面的消息自然比旁人灵通些。
意识到三娘与东宫关系匪浅,有些本来只想走个过场就退出的人心思又活络起来:既然都参与了,那还是坚持下去好了,反正这边做起事来都是有商有量的,不是特别累人。
倘若将来眼前这位郭少府当真能飞黄腾达,她们却肯定会后悔现在选择半路退出!
便是郭少府没能飞黄腾达,至少她们也凭借自己从小学来的本事在《蓝田县志》上留了个名,而不是只作为丈夫的妻子在上头记个姓氏。
酒酣饭足,各自归家。
夜色已深,有更夫行走在街头一下接一下地敲起了梆子,口里喊着“河干草脆,小心火烛”“天冷夜长,防火防盗”之类的警语。
刚过了上元节,许多人还沉浸在昨日的热闹中,入夜也静不下心来安歇,是以许多人家都还点着灯。
三娘与郑莹等人沿着街道往回走,一路上有说有笑,连吹面而来的风都不觉得冻人了。
翌日,三娘处理了一天正月这段时间堆积下来的事务,便听有人来报说家中来了客人,乃是许久没消息的李泌。
三娘没想到李泌会过来,收拾好案上的公文便回去了。
到家一看却发现萧戡也在,两个人正在庭院中比剑。
三娘还是头一次看李泌使剑。
瞧他剑法纯熟,和萧戡打得有来有回,不似新学者,三娘顿觉自己不够关心朋友,竟是不知晓李泌剑法也这般了得。
看得她都都点手痒了,对萧戡说道:“你比够了就换我来。”
萧戡正在兴头上来着,听三娘这么说立刻接话:“你先等着,我一时半会是不会输的!”
结果李泌趁着他分心和三娘说话一下子挑掉了他手里的剑。
三娘看得哈哈大笑,毫不客气地挤兑萧戡:“这下我不用等了。”
萧戡不服气地道:“不算,这哪能算数,都是你和我说话我才分了神。”
三娘道:“不管你因为什么分神,反正剑被人打掉了就是输了。哪有游侠儿能丢掉自己的剑!”
这时绕梁已经帮三娘把剑取出来,三娘拿过自己的剑对李泌说道:“你不用让着我,我们点到为止地比划比划就好,比完正好吃饭去。”
李泌点头。
两人便在庭院中相互拆起招来。
李泌常年习道,使起剑来很有些以柔克刚的道家之风。
三娘摸索了半天也没摸索出破他剑法的关窍,最后索性喊了停手、把剑一收,哼唧着说道:“时辰不早了,我们还是先用膳去吧!”
萧戡可算逮着机会嘲笑回来了:“你再打下去也会输的。”
三娘道:“阿泌比我年长六七岁,我输了有什么稀奇的。我又不像你,总觉得自己小小年纪就天下第一。”
她骑马练剑可都是为了强身健体以及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又不是想争强斗勇。输赢根本不重要!
几人分席坐定,三娘便好奇地追问李泌:“你这些年是躲在终南山里头练剑吗?”
李泌道:“小时候便学了,这几年闲暇时也会练练。”
山中的日子是很平静的,他每日无非是读书修行,空闲时间自然不少。
三娘又问:“你这次下山是有什么事要办吗?”
李泌笑道:“受人之邀要去华山一趟,经过蓝田县时想起有人说你跟他讲你隐居终南山的朋友不来看你,所以趁着时辰还早来一趟。”
三娘:“……”
看来终南山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竟真叫裴迪把话传到李泌耳里了。
长安洛阳一带的终南山、华山以及嵩山都是隐居爱好者的常驻地,李泌在华山那边有朋友也不稀奇。
三娘说道:“我当时是和裴先生开玩笑的。你就算十年八年不来见我,我们的情谊也不会变!”
旁边的萧戡闻言露出酸倒牙的怪表情。
三娘忍不住横了他一眼,警告他不要作乱。
三人也确实没有生疏,边吃吃喝喝边叙旧,饭后还小酌了几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