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着寇世子这副姜若皎说什么就信什么的模样,总觉得自己以前认知里的寇世子是假的。
姜若皎道:“应该是。”
寇世子若不是这么好骗,也不会到现在都还真心把汪鸿才这样的人当朋友。
汪鸿才可以利用寇世子这种性格,她当然也可以。
就是不知道汪鸿才知道了会是什么表情。
作者有话说:
皎皎:放心,他知道后一定会很感动
汪鸿才:我谢谢你全家!!!!!
第32章
既然要出门求学, 姜若皎得提前收拾行囊,接下来两日她都在陆续添置些方便好带的日常用品。
平西王太妃帮她准备的衣裳很齐全,都是比照着鹤庆书院那些个生员的衣着来做的, 只是尺寸做得略显宽松,再配上方便好用的束胸,旁人也就不会注意到她是女孩儿。
即便是注意到了也没什么关系,她们两个可都是鹤庆先生特意开后门放进书院的,旁人只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是鹤庆书院不许带仆从, 大多数事情都得亲力亲为, 寇世子也不知能坚持多久。
姜若皎正想着,寇世子就来了, 寇世子找到她就一屁股坐下,看着她在那收拾那小小的竹笈。
读书人出去求学或者赶考, 背的都是这玩意,里头可以放两三套换洗的衣裳以及洗漱用品、书籍笔墨等等, 个头不大, 容量却不小。
寇世子眼瞅着姜若皎把竹笈塞得满满当当, 外头看起来却依然是个小巧玲珑的竹笈,不由和姜若皎埋怨起来:“你这个就很方便, 不像我娘,非得收拾一堆东西, 我瞧着几口大箱子都收不住了,赶紧溜出来缓缓。她怎么什么都要往里塞呢?我带上钱,缺什么在那边买就是了,那么大一个书院, 水陆交通又方便得很, 还怕买不着要用的东西吗?”
姜若皎听着寇世子的抱怨, 心里却想到了自己早逝的父母。若是他们没有撒手人寰,兴许她执意要出去求学的时候他们也会这样忙忙碌碌地替她收拾,总觉得她缺了哪样都不行。
要不怎么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哪怕只是去一个往返只许大半日的地方,那也是千般万般的不放心。
寇世子本来埋怨得正起劲,见姜若皎手里的动作停了,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低着头不言语,登时觉得有些不对。
他忽地想到姜若皎父母不在了。
他慌忙蹲到姜若皎面前仰头看她,猝不及防地对上了一双盈满泪水的眼。
寇世子哪里见过姜若皎哭,骤然望见姜若皎的泪眼,只觉自己的心也被那泪水浸湿了,又难受又不知所措。他忙抓住姜若皎的手哄道:“你别哭,你别哭啊。是我不对,全是我的错,你不要哭,以后你嫁到我们家,我一定让娘疼你。”
姜若皎也不知自己怎么会掉眼泪,可是听着寇世子在那埋怨卢氏,她的泪水一下子就忍不住了。
她到底也才十六岁,哪怕一向要强得很,什么事都能自己扛,偶尔还是会想着“要是爹娘还在就好了”。可她很清楚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哪怕再难过也不会哭,她要是天天哭天天哭,妹妹也会跟着伤心难过,日子还怎么过下去?
听着寇世子慌乱之下说出来哄自己的话,姜若皎慢慢把眼泪收了起来。
她知他此时此刻应当是真心的。
他从小生在富贵堆中,又得母亲、祖母万般爱宠,过去十几年中从未有什么烦恼,哪怕如今平西王这位严父归来对他动辄打骂,他也只是懵懂不解,并没有真正吃过什么苦头。
所以他性情之中仍存着几分难得的天真,认定的觉得好的朋友便诚心诚意想待对方好,自己有的从不吝于分给旁人。许多事虽在旁人看来有些愚蠢可笑,却是他自己真心想做的。
只是世间男子的真心今天一个样明天一个样,女子也只该在当下信信就好,谁若当真记进心里去了,日后只怕是会伤心透顶。
“我没事。”姜若皎没避开寇世子直直望过来的紧张视线,而是轻轻回握他火热的手掌说道,“世子回去吧,离家前多陪陪王妃。”
寇世子感觉姜若皎的手温温热热,虽然指节间磨出了薄茧,却依然有着他没感受过的温软。
他晕乎乎地领着兴福走了,回去路上还想着双手交握的感觉,光是他自己抓姜若皎的手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姜若皎回握他后他的心就开始怦怦直跳,要不是怕姜若皎再哭出来的话他可以握个天长地久海枯石烂!
寇世子回到王府,不免又去找卢氏,又让她以后一定要对姜若皎好些,绝对不能当那些话本子里的恶婆婆。
卢氏被寇世子三天两头气上一回,都快被气习惯了。她说道:“我什么时候苛待过谁?”她自己就是被父母宠着长大的,后来父母给她挑中平西王当丈夫,婚后也是顺顺遂遂没什么波折,顶多也就是嘴上嫌弃几句而已,哪里真能当那种想方设法磋磨儿媳的恶婆婆。
寇世子说道:“她可好了,我去找她,她还让我回来多陪陪您!”
卢氏有点疑心姜若皎是不是嫌他烦,才寻这么个由头把他撵回来。
不过看儿子喜笑颜开的模样,卢氏又不忍心泼他冷水,只得让底下的人多准备些寇世子喜欢的茶点送上来,口里念叨道:“去那么远,还不许带人伺候,多辛苦啊?要是你受不住千万别忍着,直接回来就好。照我说,还是找先生上门最好。”
寇世子一想到自己帮不上汪鸿才什么忙,哪有脸再去面对过去那些狐朋狗友?现在他只想赶紧到鹤庆书院去,好好读两三年书,好叫平西王对他刮目相看。
到那时汪鸿才的三年流刑也该结束了,他大可以和姜若皎说的那样好好提携一下汪鸿才。
这些想法寇世子却是不能和卢氏说的,他怕卢氏帮他去给汪鸿才说情,反而弄巧成拙让他爹大发雷霆加重对汪鸿才的惩罚。
这也不是第一次了,以前他娘在旁边给他说好话让他爹别打那么重,他爹无一例外每次都下手更狠。
寇世子说道:“我又不是小孩子了,旁人能受得住,我怎么就受不住?娘你等着,这次我一定学些真本领回来!”
卢氏还没说话,平西王的声音就从门外传了进来:“事没做多少,大话倒是说了一箩筐。”他迈步入内,见卢氏收拾了一屋子的行李,皱着眉头说道,“给他带这么多东西做什么?收拾几套换洗衣物和些许银钱就得了,他是去读书的不是去享福的,别让旁人把我们平西王府当笑话看。”
卢氏说道:“这怎么可以?瑞哥儿都没离开过家,那边又不能带人进去伺候,到时候缺了东西上哪找去?”
平西王看向寇世子。
寇世子说道:“娘,我都说了不用带这么多东西,到了那边说不准没人帮我搬,你收拾这么多口大箱子我哪里拿得动?”
卢氏听了儿子这番考虑,又觉得很有道理,心里更加不乐意儿子去鹤庆书院了。
这都什么地方啊,连几个伺候的人都不许带,那不是平白无故让人吃苦头吗?
可丈夫和儿子都那么说了,卢氏也不好说什么,只得重新帮儿子收拾东西。
平西王虽还有些看不得卢氏这副宠溺儿子的模样,却也没再多说什么,而是拎着儿子去书房说话。
“这次你们能进鹤庆书院,全凭你祖母与鹤庆先生的交情。要是你半途而废或者闹出什么笑话来,就是把你祖母的脸面扔在地上踩,”平西王严厉地告诫道,“既然是你自己想去的,那就好好学点有用的东西,别再像以前那样整日胡作非为。”
寇世子本来还忐忑着自己会不会被骂个狗血淋头,听到平西王这番话后倒觉得比自己想象中要好上许多。
寇世子连忙点头,表示自己这次是真心想要上进。
平西王见寇世子只字不提他那狐朋狗友,倒觉得有些稀奇。不过寇世子能主动远离那些个酒肉朋友是好事,平西王也没再说什么,摆摆手让他好生准备,明儿一早直接出发。
第二天一早,寇世子谁都没带,牵上毛驴、背上竹笈在卢氏忧心忡忡的注视下出了府。
他一点留恋都没有,骑着驴儿得儿得儿地去姜家食肆寻姜若皎。
天色还没大亮,街道上人不多,姜若皎牵着驴出来倒没引起多少人注意。
她的相貌本就是清秀类型,作小书生打扮后没半分女子的娇媚,瞧着便是个清俊秀逸的读书人,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子潇洒味道。
“阿皎!”寇世子兴冲冲地唤起了她的名字。以后她对外化名“姜矫”,旁人可以喊她“姜兄”,亲近人可以喊她“阿矫”,寇世子自觉自己是顶亲近的人了,自然是要喊她阿皎的。
“时瑞兄。”姜若皎不以为意,也坦坦荡荡地喊了他的名字。
外头知晓寇世子名讳的人不多,他对外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也无妨,左右他也并非真的要隐姓埋名到底,即便被人知晓身份也不要紧。
寇世子听到自己的名字从姜若皎口里说出来,总感觉满腔欢喜快要从胸口溢出来。
一想到接下来马上就能和姜若皎朝夕相处,他一点都不觉得外出求学是什么苦事了,反而迫不及待地说道:“走走走,我们这就出发,争取午饭前赶到那什么鹤庆书院。我倒要看看,他们的夫子是不是真的和传言中那般厉害!”
姜若皎已与妹妹话别过了,这会儿可以直接出发。
她笑了笑,骑上驴背与寇世子一同踏着晨曦出城。
清平早早起来打扫食肆,姜若皎两人出发后他便拿着扫帚走到门外,仔仔细细地打扫大门前的空地。
他不时抬头看上一眼,直至姜若皎两人转了个弯,彻底消失不见,他才把扫成堆的垃圾用畚箕盛起来。
姜映雪也收拾好包袱要搬去柳先生家中了,见清平拿着扫帚畚箕从外头走进来,她不由多看了清平一眼,奇怪地问道:“一大早你跑去扫大门口做什么?”
清平说道:“看到不干净,就出去扫扫。”
姜映雪嘀咕道:“你头发都长出来了,说话竟还跟说禅语一样云里雾里的。你好好看店知道没?我去柳先生那边啦!”
清平点头,一如既往地话少。
姜映雪背着包袱往学堂而去。
朝阳高高升起,照在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上。
作者有话说:
世子: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
第33章
读书人骑驴, 那是比较常见的事。
主要是适宜养马的地方连年战乱,马匹供军队和达官贵人用尚且不够,普通百姓如何能用得起。
像寇世子这样小小年纪就能肥马轻裘到处玩乐的, 全是仰仗着家中权势,那些个家里没点门路的人家连马车都用不得。
要不怎么寻常百姓全家咬紧牙关也要供出个官来,当了官不仅可以让家里免除一大笔赋税,方方面面也是能有许多优待的。
驴子虽也能干活,不过驴子好养活, 价钱便宜, 两三千文就能买一头,普通人家咬咬牙也能买上一匹。
读书人考上功名前便时常以驴子代步, 比如杜甫就曾自嘲过“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代表着他整整十三年都没混出头,待在长安靠友人接济周转过活。
寇世子这次是去读书的, 不是去摆架子的, 便与姜若皎约好买了头驴一同骑着去报到。
寇世子没骑过驴, 不过他马骑得不错,骑驴不成大问题, 就是驴比马矮,他又长手长脚的, 跨坐在上头很有些不习惯。
出了城门,过了护城河,野外清新的空气就扑面而来。
昨夜似乎下了场雨,官道两旁的树木被洗涤一新, 举目望去到处绿油油一片, 看得人满心欢悦。
两人沿着官道走了小半日, 寇世子忙着与姜若皎说话,说得很有些口干舌燥。
姜若皎见前头有人支起茶摊卖茶,招呼寇世子到路旁的茶摊上小歇片刻,买了两碗粗茶配上带出来的干粮填饱肚子。
辛勤张罗着茶摊的老妪听说他们是要去鹤庆书院,死活不收他们茶钱,取出个包袱问他们能不能帮忙捎去给她孙儿。
她孙儿大半年没回家了,她又不好去扰着他读书,难得碰上鹤庆书院的学生经过,想劳烦他们把新纳好的鞋送去给他。
姜若皎听着老妪絮絮叨叨,不觉烦人,只觉老人家实在不容易。她笑着应下:“没问题,我们一定帮你带到,不知你孙儿叫什么?我们到了以后也好找人。”
老妪报了孙儿的名字,说是姓杨,叫杨峰清的,家住杨家庄。
这名儿是乡里的先生帮忙给取的,谁听了都说一看就是读书人,十里八乡应当不会有第二个叫这名儿的了。
姜若皎记了下来。
寇世子却不大乐意姜若皎给旁人捎鞋,纡尊降贵地拍拍自己的竹笈,说道:“放这儿来,我去给他。”
姜若皎不知他怎么突然这么热心,却也没拒绝,打开寇世子的竹笈把那裹着双鞋的包袱放了进去。
两人继续骑驴上路,等走远一些,寇世子还和姜若皎嘀咕:“家住这么近也不回家看看,叫家中祖母这般牵肠挂肚,那个叫杨峰清的家伙恐怕不是什么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