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下来,侯夫人口干舌燥,阿梨倒是还好,也不觉得累,替婆母倒了杯茶,递过去,柔声道,“您喝口茶,润润嗓子吧。”
侯夫人端起喝了一口,沁凉沁凉的茶水,暑热仿佛一下子消了一半,再一抬眼,见儿媳妇端端正正坐着呢,眉眼明媚,肌肤雪白,面上带着讨喜的笑容,那双眼睛也是认认真真朝她看着,盛满了关心,侯夫人心里顿时便跟涌上一股清甜的泉水般,浑身都舒坦了。
她不是没有儿媳,按规矩,柳姨娘所出的两个庶子,娶回来的媳妇,可不能喊柳姨娘作婆婆,得恭恭敬敬喊她一声婆母。但侯夫人打心底不待见庶媳妇儿,连她们在跟前伺候都不乐意,更别提带出门交际引见了,故而从前到了这场合,她都是一人“单打独斗”,还是头一回有人跟着,虽也帮不上什么忙,但光是给她递杯茶,那滋味都和独自一人不一样了。
她日日盼着三郎娶妻,不就是念着这一日吗?
更何况,儿媳妇肚子还这么争气,进门没几个月就怀上了,这一胎落地若是个男娃,那她三郎可就算是儿女双全,一儿一女,凑成个好字了。
侯夫人心里越想越美滋滋的,看阿梨的眼神都愈发柔和怜爱了,放下茶杯道,“等你这一胎生了,出了月子,便跟着学一学管家的事。这侯府日后总归是三郎的,你是他的妻,迟早要管家,趁我身子骨还利索,带一带你。”
阿梨听得惊讶,侯夫人这话里的意思,分明就是有放权的打算。但侯夫人其实还很年轻,她这样的年纪,在旁的府里,这般年纪的婆婆,正是牢牢捏着中馈不肯撒手的时候。
侯夫人见阿梨瞪大眼那惊讶的模样,不由得失笑,“吓着了?叫你先学着而已,不会马上让你接过去的。就算你肯,我都不放心,怎么也得等孩子们大些。”
阿梨忙不迭点头,“嗯,我听您的,我也怕自己管不好。”
侯夫人一听这话,顿时哭笑不得,这孩子怎么这样实诚,还真就推脱上了,又故意拉了脸,强调道,“眼下管不好,我不怪你,你还年轻,我像你这个年纪,也是稀里糊涂,谁都有这个时候。但日后跟着学的时候,可不许偷懒,迟早要接过去的,不能总想着叫我这老婆子替你担着吧?”
阿梨这个性子,便是遇强则强,遇弱则弱,遇到对她好的,便下意识软了,闻言便软声道,“我都听您的,一定好好学。”
侯夫人本就是个没什么坏心的人,若真是个歹毒心思的人,府里柳姨娘的日子绝不会过得那样舒服,正室要是有意磋磨妾室,哪里还用得着忌惮什么,随意找个由头都能磋磨。但这么些年,除了不待见柳姨娘外,侯夫人还真没做过什么。
单是看这一点,也晓得侯夫人性子还是和善的。
且阿梨又是个为人真诚的,侯夫人起初心里那点小疙瘩,随着二人相处下来,早都烟消云散了。毕竟日久见人心。
这厢婆媳二人交心聊着,便听得外头传来太监的声音,是太后并后宫几位娘娘来了。
阿梨跟着众人起身,屈膝行礼,便见谢太后带着宫妃们进了殿,入了座,众人才又坐了回去。
谢太后这回倒是没把心思放在阿梨身上,更未喊她到跟前说话,阿梨自然乐得清闲,抬起眼朝上首看了眼,看了一圈,并没看见谢贵妃,看来贵妃遭了皇帝厌弃的消息,只怕是真的了。
看了一眼,阿梨便收回了视线,宫里的事,与她是没什么干系的,谢太后也好,谢贵妃也好,都和她无关。
不多时,便开宴了,皇帝在前殿招待臣子,这边则是由太后坐镇,太后举杯,众人亦跟着恭贺陛下寿辰,满殿上百号人,交杯换盏,谈笑说话,好不热闹。
阿梨待了会儿,便被那酒味肉味熏得胃里有些翻涌了,面上也不由得露了几分。
侯夫人见状,忙替她拍着背,倒是那春和嬷嬷,见状上前一步,蹲下身道,“奴婢扶世子妃出去吹吹风。”说罢,又朝侯夫人道,“侯夫人放心,世子叮嘱过奴婢。”
侯夫人原本还不放心,一听这话,安心了些,又握了握阿梨的手,道,“那你出去走走。”
侯夫人到底不适合离席,阿梨一走,她再走,这里便空了,太过明显,留她在这里,有点什么事,她也能替阿梨说几句。
阿梨闻言颔首,起身随着嬷嬷出了万华殿正殿,自然不会走远,只在没什么人的地方走一走。
万华殿很大,前朝时候是秀女住的地方,故而房舍很多,一眼望不到头,后来又经了几轮修缮,越发雅致起来,西侧临着个月华湖,湖上风拂过来,有几分清冷冷的湿润,吹得人十分舒服。
阿梨顿时觉得舒服多了,春和嬷嬷扶着她,边朝阴凉处走,边陪着说话,她也不说什么宫中秘闻,只说些趣事,声音十分柔和,说话时娓娓道来,叫人听得很轻松。
走了会儿,觉得舒服多了,阿梨便道回去罢。
两人便回身,沿着来时的路慢慢朝回走,走过回廊时,便见回廊尽头忽的走过来几个开路的小太监,阿梨正一愣,还没来得及避一避,便见一抹明黄,忙不迭退到了一边,然后将膝盖弯了下去。
那明黄很快便到了跟前,却没一闪而过,而是在她跟前停住了。
阿梨这下更不敢抬头了,规规矩矩屈着膝盖,恭恭敬敬道,“臣妇见过陛下。”
“起身吧。”皇帝语气波澜不惊道。
阿梨起身,也不敢胡乱抬头,想着陛下应当很快就走了,又朝旁边再退了一退,给皇帝让路。却听得皇帝忽然开口,话不是朝她说的,“这便是你新进门的妻子吧?”
阿梨一怔,便听到了个十分熟悉的声音,七上八下的心顿时落了地。
跟在皇帝身后的李玄上前一步,拱手道,“回陛下,正是臣的妻子苏氏。”说罢,走到阿梨身边,与她并肩站着,行动之间,轻轻碰了碰阿梨的手背,只是一下,却让阿梨顿时便安了心,略有些紧张的神情,也下意识缓和了下来。
皇帝看在心里,心里顿时不是滋味了。虽说怕吓着女儿,喊李玄陪着过来,是他自己的主意,可真看见女儿不亲自己,反倒亲个外人,皇帝心里又别扭了。
但要怪女儿,他这个当爹的又不舍得,只在心里暗暗又给李玄记了一笔。加上上次被算计的那一笔,这已经是第二笔了。
皇帝咳了声,绞尽脑汁学着做一个平易近人的皇帝,关心了臣子几句,试图与女儿热络说上几句话,但很显然,效果甚微,敢和皇帝道家常的人,怕是还没出生,寥寥几句,便都没了下文了。
好在有李玄从中调和,阿梨倒也开了几回口,只是她到底有些拘谨,便是开了口,也都只有简短的几句话。
皇帝也明白这种事急不得,满打满算,这是父女第二次见面,便是几个在宫里长大的公主,也都少有不怕他的,更别提撒娇或是如何,故而皇帝虽失落,却也没表现出来。
过了会儿,皇帝便叫李玄不必跟着了,自己则移步去了万华殿。
他一走,阿梨却是松了好大一口气,春和嬷嬷见夫妻二人似有话说,便十分识趣走远了些。
四下无人,阿梨才敢开口,“你怎么跟着陛下过来了?”
李玄则道,“有个案子,要与陛下禀报。”
阿梨闻言倒没多想,她也不懂这些,只有点感慨道,“陛下真是日理万机,连生辰这天都不得闲。”
李玄没接这话,和阿梨相携朝前走着,“方才吓着了?”
阿梨认真想了想,反应却出乎李玄意料之外,只见她摇了摇头,道,“其实也还好,好像也不是特别害怕。我总感觉,陛下方才和我说话的时候,还是挺和气的。”说着,压低声音,小声道,“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吓人。”
上回见皇帝,毕竟没说上几句话,多是听太后和陛下在说,她没什么太深的影响。后来则是父兄相继入狱,她日日担惊受怕,不由得在心里把陛下想象成了一开口就要砍人脑袋的君主,总之怎么吓人怎么想。
这一回真见了面,倒觉得不是那么吓人了。
阿梨想了想,给自己这种心理变化,找了个理由,道,“兴许是陛下格外看重你,便对我也和气了些。这叫礼贤下士,爱屋及乌对不对?”
李玄听得好笑,心道,就算真的是爱屋及乌,那“屋”也不该是他,而是阿梨才是。
且还是个金屋,生怕磕着碰着的那种。
第111章
因在宫中, 到底不是在家里,两人也只是寥寥说了几句话,阿梨便随着春和嬷嬷回了万华殿, 不知为何, 陛下还未到正殿,连方才还在的谢太后, 也一并不见了人影,其他人倒是一如既往交杯换盏, 谈笑寒暄着。
阿梨入席, 侯夫人便结束了与旁人的谈话, 转过脸来看阿梨, “可舒服些了?”
阿梨颔首,含笑道, “您不必担心我,我好多了。”
侯夫人瞧了眼阿梨的脸色,果真不似方才那般小脸惨白, 心下略安,人是她带进宫的, 自然不能在她手里出什么差错。抬手拍拍阿梨的手背, 低声道, “再忍一忍, 等各宫娘娘献完礼, 就能自在些了。”
阿梨乖顺点头, 轻声应下。
婆媳俩正头碰头说着话, 却听得四周蓦地一静,阿梨抬起眼,便见太后与陛下从殿外回来了, 母子俩一前一后,中间隔着段不远不近的距离。谢太后保养得当的面上,隐隐有几分不快之色。
谢太后这幅模样,原本还说笑着的众人俱噤声,更有人在心中猜想着,这天底下最尊贵的母子之间,难道起了什么龃龉?
皇帝面上却并无异色,一如既往是那副模样,坐下后,便轮到各宫娘娘上前献礼了。
原本这样的场合,自然是谢贵妃打头阵,可谢贵妃如今遭了陛下厌弃,失了势,连出现在这宴席的资格都没有了,引人注目的,则成了几位诞下皇子皇女的妃嫔了。
其中,又以大皇子生母德妃,二皇子生母贤妃,三皇子生母章妃最为显眼。
德妃瞥了眼一侧的贤章二妃,见二人俱不敢与自己相争,眼里露出了淡淡的笑意,旋即上前,柔声道,“臣妾恭贺陛下圣体康健,国运昌隆……”
一长串的贺词说罢,德妃停下后,身后嬷嬷便上前几步,躬身将手里捧着的物事呈于德妃。
德妃掀了上头的红布,露出底下一盘稻种,道,“数年前,桢儿得知陛下怜百姓忍饥,为陛下爱民如子之心动然,日夜难眠,身为人子,不能为陛下分忧,身为人臣,不能为陛下尽忠。桢儿心中愧然,故遣人去寻民间寻了耕种能人,栽培数年,经过数轮甄选,育出良种,可比寻常粮种增产三分。臣妾今日偷个懒,便借花献佛,以此恭贺陛下千秋。”
德妃这一番话,说的那叫一个情真意切,寥寥几句话,便把大皇子的孝顺和聪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连谢太后亦有些动容,颔首道,“桢儿是个孝顺的,知道为父皇分忧,便是这番心意,便十分难得了。皇帝可要好生赏一赏桢儿才是。”
皇帝闻言倒是一笑,捧起一把稻种,捧在掌心,细细看了会儿,叫人收起,才笑着道,“的确难得,民以食为天,若是这稻种真能推广,桢儿倒是立了大功了。”
德妃听了这话,自是得意洋洋,强忍着笑意,谢过皇帝,才退了回去。
身为有子的妃嫔,再争宠就不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圣宠了,宫中没有皇后,便无嫡子,她的桢儿居长,凭何不能争一争?从前谢太后一心扶持谢贵妃,有这姑侄二人,她只能韬光养晦,如今谢贵妃失势,太后亦不似从前护着谢贵妃,她自然要为儿子争!
德妃之后,便轮到了贤妃。
贤妃倒不似德妃那般高调,只不过二人倒似心有灵犀般,俱借儿子的名义送了贺礼,贤妃送上的是二皇子亲手抄写的佛经,厚厚的一大卷,字小得犹如蚂蚁般,怕是最少也要抄上一个多月。
若说德妃把心思放在一个“能”字上,贤妃则把重点放在“孝”字上。
谢太后对佛经倒是更为感兴趣,叫到身边,翻了几页,才感慨道,“桓儿这一手字,倒是得了陛下真传。”
说罢,又指了指上头那个“谒”字,道,“这个谒字,同皇帝写的一模一样。”
贤妃含笑接话,“皇子们的学问,都是陛下亲力亲为,亲自教导的。桓儿不如大皇子那般聪慧,能为陛下分忧,也只能想到这蠢法子,来为陛下祈福,盼着陛下圣体康健,寿与天齐。”
原本这话并无什么,还夸了大皇子聪慧,可有二皇子这“愚孝”一衬,前头口口声声要为陛下分忧的德妃,便有那么点站不住了,面上的笑还挂着,可心里却是笑不出了。
贤妃这话什么意思,合着二皇子一心盼着陛下康健长寿,她儿子便是居心叵测,盼着从皇帝手里夺权了?谁还不知道谁啊,说的比唱的都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