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师 莫哲篇 第五~七卷+番外合集————分野
分野  发于:2010年03月08日

关灯
护眼

  刘彻道:何事?
  莫哲走动了一会,不知在焦虑什么,毕宿听到倒水的声音,也许莫哲坐下了。
  请皇上来听我说八个故事。
  八个故事?刘彻笑道:莫哲好雅兴。
  请皇上记得这八个故事,说完这八个故事,我再为皇上做一件事,便算报了皇上知遇之恩。 
  你要走!?刘彻的口气已有慌乱。
  莫哲道:这件事情除我之外,没有人能做到,而如果不做,皇上的江山不保。
  刘彻惊道:什么事情?
  半晌没有声音,毕宿轻轻揭了瓦片,却见莫哲和刘彻隔桌而坐,并没有什么。
  这第一个故事
  莫哲并没有说到底是什么事情,毕宿好奇,可是不好冲下去问,刘彻焦躁,却硬是忍了下去,静静听着。
  
 
一叶知秋
    他们都不知道莫哲在这看似一无所获的一个月里,究竟决定了什么。
  几百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在范蠡等人的辅佐下,经过十年积聚,日益强大起来,很快便灭掉了吴国,洗刷了会稽之耻。
  刘彻笑道:卧薪尝胆嘛!朕听过了,董公劝朕韬光养晦,也是同一个意思,朕比勾践还要幸运些。
  他说得高兴,莫哲却面无表情,默默看着。
  难道不是
  刘彻心里一凛,正襟危坐,虚心道:是朕多话了,请莫哲重新说。
  莫哲叹道:卧薪尝胆甚至美人计,都是天下皆知的东西,可不说,也可说,可不说是因为连孩子都知道这故事,可说则是因为世人皆看表面,谁知其中深味?但我要说的故事,无关卧薪尝胆,也无关美人计。
  刘彻再也不敢随便抢话,莫哲的平静,令他觉得自己太浮躁癫狂,并感到羞耻。
  莫哲说的,是吴越争雄后,范蠡的故事至于他有没有带西施归隐,没有在史书上,莫哲从来不会把传说当历史。
  越国大胜,在庆功宴上,群情昂奋,功臣名将相互致贺,一片欢呼之声,作为一国之主的越王勾践却面有难色,神态反常。
  范蠡见此状况,思忖而得知:功成业就令人欢呼鼓舞,而国王却犯起难来,无非是思虑功业的分享问题,看来共患难容易,共享安乐就难了,因而决意退朝隐去。第二天,范蠡便来向勾践辞行,说我以为,君主受辱,做臣子的不得苟且偷安,大王受辱于吴国时,我之所以未能以死相报,是想帮大王挽狂澜于既倒,重建大业,如今吴国已灭,我请大王饶我当初不死之罪,让我归老于江湖之间,了却残生,我当不胜感激大王的恩德。
  莫哲一边说,一边看着刘彻,刘彻听到这里,脸上已经变了颜色,不过强忍下来,莫哲观察一会,才接着道:勾践听后,挽留再三,但范蠡去意已决,遂挂职经商去了,不久散了家财周济亲朋,被称作陶朱公。
  刘彻的脸已经黑了,只差没去拔放置在一边的长剑莫哲说这个故事,根本就是拿他自己比范蠡,拿而今大汉天子比昔日越王勾践,直说他现在虽然倚重,将来不一定能共安乐。  这是逆鳞,尤其在刘彻已经亲自写了免罪的赦令后,仍旧说这种话出来,根本就是讥讽。
  要是别人哪怕是董仲舒,刘彻已经压不住火气了,可偏偏是莫哲,以他对莫哲的了解,要么骗,要么直说,却绝对不会讥讽挖苦。
  刘彻坐了好一会,撇开自己面前的酒杯不拿,拿了莫哲还没动过的茶杯,一口气把茶水灌了下去,才道:不用激朕,朕想,你是不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试探,看朕的德行。  莫哲摇头,皇上想错了,莫哲想知道皇上为什么没有发火?
  从面上看,你在讽刺朕,挑衅朕,可是朕知道,你不是那种人。应该说,莫哲根本不懂什么讽刺挖苦,复杂的人心,从来都不在他身上。
  莫哲笑起来:那么这第一个故事,皇上可以忘记了。
  为什么?
  莫哲今天说的话,一句比一句让人听不明白,屋里刘彻纳闷,屋顶上毕宿改卧为趴,眼睛定定看着下面,也是纳闷不已。
  莫哲可不知道他在房顶上,娓娓而谈:
  我给皇上讲这个故事,要说的不过是一叶知秋而已。
  范蠡的隐退和一叶知秋有何关系,刘彻刚刚能够隐忍,此时却觉得无法忍耐了,快说!
  一叶知秋,意谓从一片树叶的凋落便知道秋天的到来,树叶何其小,却能从树叶的改变上看出整个季节的变化,我要告诉皇上的是以细微而观宏宇,于微尘中见大千,以便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莫哲俯身对刘彻一拜,皇上对莫哲观察入微,才会知道这个故事不是表面上的意思,这也是一叶知秋,皇上已经不用学了,所以说可以忘记这个故事了。
  原来不是用先人喻今人,刘彻手心里出汗,自己要真是一个冲动,可就误解了莫哲的本意,莫哲夸他,他却感到浑身冷汗涔涔,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并不是他明白了故事中以小见大的道理,而是偶然。
  莫哲讲的这第一个故事,不仅不能忘记,还要牢牢记住,在一叶知秋上面,还要加上冷静二字。
  刘彻匆匆回宫,坐在坦然的莫哲面前,他汗流浃背,他需要时间好好记下这个故事。
  屋顶上的毕宿早已去找小小的霍去病了,
  隔天晚上,刘彻又来了,免去了莫哲叩拜之礼,两人依旧隔桌坐着。
  看刘彻一改前一天的样子,态度恭敬,莫哲便开始说第二个故事:
  晋国派简吴率军讨伐鲜虞,兵临鼓城,便以重兵将城围住,鼓城危在旦夕,人心惶惶。此时,城内有人愿作内应,叛城降晋,简吴却一口加以拒绝,左右部将困惑不解,问道免去将士攻城之苦,何乐而不为?简吴道我曾听叔向说,位居高位的人爱憎分明,慎言慎行,少犯错误,人民才能有所敬慕何依归,国家也将无事不成,无往而不胜。
  刘彻听得感叹,插言道:他说得不错!
  莫哲笑笑,接着道:简吴说,假若有人叛卖了我们的城池,我们一定憎恨他,如今有人要叛卖他们自己的城池给我们,我们反而表示欢迎,这实际上是奖赏我们所憎恨的行为,所以是有力则进,无力则退,不能为了得到城池就舍大义于不顾而采用奸邪的办法,否则失去的将会比得到的更多。
  话虽如此刘彻犹豫道:可是义理与实际,恐怕是难以统一的,有时候不得不舍弃一些,简吴的举动不免迂腐,这个故事朕懂了。
  莫哲却笑道:我还没讲完。
  刘彻顿时闹了个大红脸,悻悻地垂着头。
  简吴把叛逆者送交鼓城正法,围城三个月后,城内又有人请投降,简吴接见了城内的部分百姓,然后反而劝解他们说:城内还有粮食,还是继续守下去。
  刘彻知道底下还有文章,仔细听着。
  简吴此举更加激怒了左右将士,他们纷纷质问简吴,能马上得到的城池你不要,屯兵城下,旷日持久,劳民伤财,如何向国君交待?简吴回答:这很好交待,得到一个地方而鼓励当地百姓的怠惰之情,那还要这样的地方来干什么用?还不如让他们仍旧保有城池,轻松得到的城池是难以长久拥有它的,不作殊死奋战就把城池交给对手也是很不吉祥的,鼓城人竭力守城对得起他们的国君,我未获胜而先得民心也对得起我们的国君,我们坚守信义,得城之后人民便知道信义所在,就会尽忠听命,不怀二心,这样做难道不对?后来鼓城粮尽力竭,简吴才占领了鼓城,进城后秋毫无犯,只把其国君带回了晋国。
  看刘彻一脸思索,莫哲道:兵者,诡道也。这是孙子所言,兵无常行,以诡诈为道,皇上虽无兵,但诡诈之行,何止用于兵,莫哲今日说的故事,是儒家的仁义,正是孟子所谓仁者无敌。
  刘彻再没有说话,连莫哲何时退出去都不知道。
  简吴之举,难以理解,可是其中却样样据理。
  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以鼓城之战而言,鼓人守城,义当与城共存亡,不战而降,有辱君命,义之所弃;晋人攻城,上受君命,力战不怯,亦是义之所在,但在晋军实力占绝对优势,胜券在握的情况下,简吴毅然送还敌之降卒,长鼓人守城之志,昭信义之本,十分耐人寻味,试想,城下之日,鼓城百姓当作如何的感想。
  想得入迷,刘彻久坐不觉,直到东方天白,才回了宫。
  想了一夜,他已知道莫哲用意,从冷静到仁义,都是自己缺乏的,莫哲究竟要做什么事情,如此苦心孤诣地讲故事来劝导,究竟是他有心离开,还是要做的事情十分危险?
  白天的时候,刘彻召毕宿进宫,把猜测向毕宿说了,毕宿听了也没什么主意。
  他们连莫哲要做什么都不知道,如何知道该怎么下手?
  刘彻还在苦恼,毕宿却像丝毫不在意似的,从宫里出来就大摇大摆去建章营找卫青。
  他从来不会勉强莫哲,莫哲既然已经能把要来长安侍奉小皇帝的决定坦然相告,他相信莫哲不会再隐瞒自己什么事情。
  反正瞎猜无用,不如相信他,安心等待。
  无事做,既然莫哲在教刘彻帝王之道,那么他就去教卫青好了,要不然将来卫青成不了大将军,莫哲失望可不是他所愿。
  再加上,卫青如果变得很厉害,霍去病的表情可是分外让人期待啊!
  
 
回不来了
    这之后六天,刘彻都到平阳公主府来听莫哲讲故事,从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到齐鲁两国长勺之战,和第一个、第二个故事的小和大、远和近一样,这后面两个故事说真与假,强与弱。
  莫哲可说没有什么人生阅历,至少在少年帝王面前,他根本谈不上有阅历,刘彻越发奇怪,这些学识,他从哪里学来?故事查考历史,都是确有其事的,但却没有人想得如此透彻,悟出这许多道理来。
  刘彻多次召见毕宿,都是密谈,董仲舒言毕宿是天将,不可违天命,因而所问不能瞒骗皇上,但是问来问去,莫哲师承何人全无线索,连毕宿也只知道莫哲是家学,由父亲一手教导而出。
  刘彻问了许多大臣,可是没有人知道这么一位了不起的隐士。
  一个人在世上,不可能全无痕迹,刘彻有心要调查,但又怕惊动了莫哲生出不必要的嫌隙来,只得忍了。
  第五个故事是秦将胡阳和赵将赵奢的计战,讲的是虚与实。
  第六个故事说墨子与公孙输的拟战,这是进退之道。
  第七个故事,莫哲说的时候手心捏出汗来,有了第一个故事的经验,刘彻才没发作,莫哲说的,是险些杀了高祖刘邦的季布的故事,刘邦虽然最后赦免了季布,并拜为郎中,但实际上仍旧把这个人恨之入骨,季布并不得善终。
  说以后的历史?刘彻万一追问起来如何是好?
  这刚柔之道,一个韩信,一个季布是最典型的,不说季布说韩信更加敏感。
  幸亏刘彻听了,或者暗自生气,但没有表现出来,莫哲不禁暗中擦汗。
  刘彻想了一会,道:这季布也真是,既然项羽自刎垓下后可以化刚为柔,为什么之前却没有眼力看出项羽不过一胆壮者而已,所谓英雄,他这样的只能算得上莽夫,却决不是成就大业的英雄人物。
  说完,才愣过神来,连忙看着莫哲。
  他又插话了,他和莫哲虽然是君与臣,但几天下来,莫哲在他心底实际上已经比太学夫子更加值得虚心求教,可实际上莫哲只不过是把书上看来的东西照样搬给他罢了。
  前人用了几千年总结出来的权谋,他背了背,没什么大不了的。
  最后一个故事本来说的是变,刘彻听了七天,已经会了这个变,莫哲在纸上写了个变字,才要出来,被刘彻拉住。
  那件事情是什么?
  明天再说。
  朕要现在知道。
  莫哲无奈,只得扬声道:毕宿,还不下来?
  毕宿也不含糊,拆开瓦片直接下来了,三人就在漏了月光的屋子里说话。
  调查了一个月,确定了一件事。
  毕宿和刘彻看来都十分紧张。
  莫哲自己也轻松不起来,长安城东六十里是秦始皇陵。
  刘彻忽然笑道:那只是百姓口传而已,不足为信。
  莫哲道:秦始皇下葬前,已埋入封灵的数万兵士陶俑,而且不止这些,百姓工匠各色人等,无所或缺,他其实给自己创造了一个阴间帝国。
  刘彻笑不出来了。
  阴间也有法度乾坤,可是现在阴间的异动已经干扰了阳世京城,那只有一个解释,掌管阴间的阎罗已被人强制替换了。
  秦始皇。
  以不可能成就的霸业统一华夏大地,如果是他,没有什么不可能。
  刘彻已经说不出话来,不是他没有霸气,而是他不知道怎么去对敌。
  莫哲道:唯今之计,只有我和毕宿去阴间,皇上则等待时机,夺回大权,双管齐下,或有逆转大流的机会。
  只有你们两个人,如何能颠覆了秦始皇的帝国?
  我曾想过在秦陵周围设阵,比如天乾图,将其隔绝。
  刘彻道:可以啊!要用多少人力多少钱都没问题!
  可是!莫哲顿了顿才说:那个地方,只有白天进得去,一到晚上,阴气盛极,遍地都是秦始皇的士兵,皇上的士兵是决计打不过的,不提秦人悍勇,他们已无法杀死,根本打不了,布阵的话,一天之内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这个办法不行。
  刘彻还心存侥幸,若是动用十万人呢?
  莫哲依旧摇头:最简易的天乾图由十四个圆圈和东西、南北纵横之线组成,在几十里土地上画出这个图,非要丈量测算清楚,皇上觉得可行?
  必须得一天完成,否则阴间察觉,再也不可行了。
  刘彻沉默了一会,终究只能摇头。
  工程太过浩大,却只有一天,绝对完成不了的。
  刘彻突发奇想道:你们只有两个人,不如朕挑几个人杀了,送到阴间去帮忙?
  莫哲和毕宿的表情不看即知。
  毕宿道:你杀了他们,他们还用听你号令?
  刘彻这才呆了过去。
  坐等死了百多年的秦始皇发展壮大下去?将来阳世变成鬼域
  刘彻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莫哲说只有他能完成。
  那计划好了如何做?
  莫哲摇头,随机应变吧!总归是个办法。
  刘彻冲动道:你若办成这事情,朕得回大权后封你为丞相!位列三公!活着回来的机会有多大?刘彻不知道,他只是觉得,莫哲这一去,再也不会回来了。
  莫哲眼望着刘彻,似乎想要说什么,最终还是没能说出来。
  刘彻这日回宫以后,窦太后不阴不阳地发了火他跑平阳公主府跑得太多了,被勒令在未央宫思过,出不得宫来,等他终于可以出来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后,平阳公主道莫哲魂魄离体而去,她和董仲舒用灵芝喂给那具身体,可是秋来天干,不知哪里的野火烧了屋子只留下一具烧得蜷曲了的尸体。
  刘彻本来还很高兴,那鼓声终于消失了,看来莫哲成功了,听平阳公主一说,只气得眼前发黑,差一点晕过去。
  丝毫预兆也没有的,莫哲回不来了。
  刘彻呆坐了好几天,人瘦了一圈下去,才终于无可奈何承认这是天意。
  但内心,他把一切都归罪为女子掌权的祸害,莫哲说的仁义,他究竟是没有记住,到后来卫青死后,他连卫子夫也没放过,这位帝王临终,还把新帝的母亲自己最宠爱的钩弋夫人杀了。
  中华历史上对自己的女人做得如此绝的,只有汉武帝刘彻,或许因为他的无情,他才能不纠缠于宫廷的琐事中,方成就出辉煌的千秋功业,谁知道呢?这些都是后话了。
  
  莫哲以两人之力对抗六国都不能对抗的秦,如何做到的?
  那日他和毕宿去了秦陵,走到土丘一样的秦陵上,毕宿还在琢磨擒贼先擒王是不是要找到陵墓,到里边去把秦始皇的尸体毁了但他已经成了鬼,那尸体毁不毁又没什么干系,真是发愁。  莫哲盯着地上看了一会,忽然笑起来。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