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更开始被吓了一跳,刚想拒绝就听见姜余后面的话,他脸上的表情渐渐正色。
其实这件事姜余已经想了很久了,原本他是想把肥皂铺子开到上京城的,但是如今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所以宁化府原本打好的肥皂市场基础可万万不能丢。
尤其是姜余如今做生意的时间越长,做的生意越大,他越能体会到文承哥之前和自己说的“放权”。
想要生意变大,想要赚更多的钱,那他就不能把全部的事都攥在自己手里,他必须要学会放权。
他需得拥有自己的心腹,需要培养一批可以在外替自己办事的人。而且因为有顾文承这一道官身在,也不用担心有人会轻而易举背叛自己。
毕竟,民不与官斗,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民与官,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阶级特性。
而周航,目前就是姜余选择的可以信任的人。
姜余道:“你不用担心,这次我也会让文华去宁化府重新建肥皂工坊,若是你同意做我在宁化府肥皂坊的管事,以后肥皂工坊的一成利就归你所有。”
周航微微一怔。
姜余笑着道:“那一成利就是你的工钱了。”
周航张张嘴,突然感觉嗓子有些哑。
姜余道:“你不用立即回答我,你可以慢慢想。这次让你来上京,我就是想和你说这件事的。”
周航低头沉默了一会儿道:“我不会让小余哥失望的。”
姜余脸上慢慢露出一个笑,“我知道。”
房间里原本严肃的气氛一扫而空。
周航笑道:“我听说小余哥组了一支商队,我还以为小余哥会用自己的商队把肥皂运到宁化府呢。”
姜余笑道:“商队自然还有其他用处。对了芸姨和红姐儿最近都好吧。”
周航回答:“都好着呢,我娘和红姐儿如今……”
月底,顾文华跟着周航一同回宁化府,在宁化府重新建立肥皂工坊的事,姜余很放心的就交给了他们二人去干。
而他只要派人几个月去宁化府查一次账就行了。
春去秋来,这年顾兴旺带这走镖队从宁隆县运来上京不少糖。
姜余靠着这批糖,又小赚了一笔。
自从顾兴旺来了这边以后,他儿子顾茁就跟在了姜余身边。
但是姜余觉得顾茁还是太小了,年纪小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所以茁哥儿必须得会读书会算账。
好在顾茁是个聪明的孩子,如今千字文已经完全学会,还会了简单的算数。
长期在外面走镖的顾兴旺,看见儿子对姜余背千字文,差点哭出来。
顾茁有些嫌弃的看了一眼老爹,然后又看向小余哥,脊背挺着直直的。
姜余点头,“不错。”
顾茁脸上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小余哥,你明天去卖糖的时候能不能带上我。”
姜余点头,“可以。”
顾茁高兴的一蹦三尺高,“好哎!”
他最喜欢看小余哥认真办事时候的样子,他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变成小余哥这样的人。
第二天晚上,顾父顾母回家,正好这次顾兴旺也走镖回来,姜余就在家摆了两桌宴席请大家吃饭。
饭桌上,顾茁兴奋的对顾父顾母描述今天白天姜余卖糖的样子。
顾茁道:“您二老是没瞧见,小余哥特别厉害,当时小余哥刚介绍完咱们的糖,报了价格,好多糖商就开始抢糖,没一会儿那些糖就全部卖光了。”
顾母被逗的开心的不得了,“小余有本事。”
顾茁道:“小余哥有大本事。”
姜余被夸的有些脸红,在一旁低头吃菜。
顾文承看见小余害羞,见状叉开了话题说起其他事情。
饭桌上,顾文承给姜余夹菜,中途好几次暗戳戳看向顾茁。
他夫郎优秀,他自己知道就行了,这小鬼是怎么回事?怎么一直围着他家小余转悠?
晚上,顾母看着灶房剩下的蘑菇有些头疼。
顾文承和姜余两个人从外院的外书房走出来,看见灶房里点着烛火,走进些就看见里面的顾母。
姜余问:“娘,怎么了?”
顾母道:“蘑菇没吃完。这蘑菇已经放了两天了,再放就要彻底坏了。”
蘑菇价格贵,虽然如今家里不缺一口吃的,但是向来节俭惯了的顾母,看着这些即将被浪费的蘑菇,还是有些心疼。
顾文承笑了笑,“娘,我有办法。”
说着顾文承从后院找到一些硝石,他道:“硝石可以制作小苏打,小苏打呈现碱性,可以延长蘑菇保鲜时间。”
顾文承想起来前世上大学时自己勤工俭学时的场景。
等顾文承把硝石碾成粉后,把硝石粉末放入一个碗里,加水溶解,后面去除水里的杂质,在把容易倒入小锅里开始充分熬煮,直到锅里稀出白色东西,这就是古法用硝石分解出小苏打。
然后顾文承又准备一个空碗,在碗里放入清水,在往里面加入少量的盐,白醋,白酒,小苏打。
顾文承对姜余解释道,“盐,白醋,白酒都是用来杀菌的,接下来静置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很快就过去,顾文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纱制帕子,用帕子把蘑菇包裹住,再用一个干净的刷碗刷锅的小高粱扫帚,沾取少量的混合溶液,把液体均匀的挥洒在包裹住蘑菇的帕子上。
顾文承道:“这帕子不能太湿,表面微微湿润便可,然后再往外包裹一层油纸。因为包裹蘑菇的帕子上有水,蘑菇整体处于潮湿的环境,这样储存的蘑菇不仅不会腐烂,还会适度生长,从而达到延长保鲜的目的。”
姜余惊讶的看着面前被包裹严严实实的蘑菇,突然脑子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之前姜余就发现,像是蘑菇这种在长坪村很常见的食材,到了宁化府和上京城以后身价直接翻了几倍。
被那些老饕们称为“山珍海味”中的“山珍”指的就是菌菇。
就比如黑木耳和蘑菇,在他们村里旁边的山上不能说是随便就能采到,但也能说是很常见,以前每年春季和秋季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去山上采蘑菇。
在宁隆县,如河渠、河沟、溪流附近的杨树、柳树等树木上?都会生长很多蘑菇。
很多人都会爬到树上去采,有时候运气好了,一颗树上能采小半筐的蘑菇,但是蘑菇保鲜时间短,摘下三天后就会坏。
因此,蘑菇的这种特殊性,也就导致上京这边蘑菇价格很贵,尤其那些大酒楼里的黑木耳和蘑菇,酒楼收购价格极高。
姜余想着如今正是山里的木耳和蘑菇成熟的时候,若是自己去收蘑菇和木耳,再拿到上京城来卖,岂不是能赚不少钱。
而且,文承哥说,这样保存蘑菇至少可以保存一个月,从宁隆县到上京,要是快些,水路走十天加上路陆走一天,一共十一天便可以从宁隆县抵达上京城,所以在理论上,完全把蘑菇可以运过来。
而且,后天兴旺叔会再次带人回宁隆县拉糖,自己可以趁这个时候带一批蘑菇回来。
姜余当天晚上就和顾文承说了自己的想法。
他道:“如今卤肉铺子有禾姐儿和江朱管着,饸烙面摊有郭山,肥皂铺子有文华、文渊和周航。他们几个干的都不错,我跟着兴旺叔回一趟宁隆县,一个月肯定就回来了。”
顾文承微微皱眉,“这也太辛苦了。”
姜余摇摇头,“我不辛苦啊。我一想到能赚好多钱,就不感觉辛苦了。”
顾文承揽住姜余的肩膀,把头放在姜余颈肩,“可以这样的话你就得出去一个月,我一个月都见不到你。”
姜余听着顾文承的话,心里顿时生出一股不舍,紧接着他就听到顾文承道。
“这段时间茁哥儿一直跟在你身边,我和你相处的时间,都没那小子和你相处的时间长,这次你出门不能带他。”
姜余听到后失笑,“这次返程肯定会很辛苦,茁哥儿年幼,我不会带他的。”
听到姜余这么说,顾文承满意了。
顾文承道:“从理论上讲,我刚刚用来保存蘑菇的办法的确没错,但是运输途中若是想更好的保存,还需低温环境。”
顾文承想了想,就站起来走到书桌前,把一张宣纸平扑在桌面上,拿起铅笔开始画图。
很快顾文承便画好了,顾文承道:“这是我改良的盒子你看看。这大盒子高半三十寸,宽三十寸,长四十寸。分别有五层,每层高六寸,除去底层其他四层并不是木板,而是木条。”
说着顾文承就指向向另一张图,他为了姜余能看的更清晰,特意把其中一层木盒单独画了出来。
姜余微微一愣,又联想到刚刚顾文承说的低温保存,又联想到上京城的夏天街上会卖冷饮子,他之前夏天的时候就听文承哥提过,那些冷饮子都是用硝石制冰得来了的。
姜余突然恍然大悟,快速道:“我们可以在底层用硝石制冰来制作冷水,把包好的蘑菇放在上面四层。这样冷气就会顺着上面四层木条的空隙充斥整个箱子。这样整个箱子就会处于低温状态,蘑菇就能保鲜更久。”
跟着顾文承时间长了,姜余渐渐学会了顾文承常说的一些词语。
而且姜余知道有些大户人家会在家里准备冰窖,夏天的时候还会把新鲜水果蔬菜储存在冰窖里,这样储存时间会更久。
顾文承点头:“没错,就是这样做。”
姜余眼睛亮晶晶,“还能这样,竟然还能这样做,真的太厉害了。”
顾文承微微一笑,“相公厉害吧?”
姜余重重点头,“厉害。”
顾文承轻咳一声,指了指自己一侧的脸颊,“那奖励呢?”
姜余有些羞涩,但是还是抬起头,踮起脚尖。
就在姜余即将接触顾文承脸颊的那一瞬间,顾文承瞬间偏头。
姜余感觉到了嘴边的触感,顿时睁大眼睛,想要后退。
但是顾文承却先一步伸手,紧紧环住姜余的脊背。
顾文承给姜余一种强势又霸道的感觉,这让姜余顿时有几分腿软。
片刻后,姜余气喘吁吁的站在那里,抿了抿嘴,眼角和脸颊处微红。
姜余皱皱眉,感觉自己脊背上的力道有些往下走的趋势。
“太用力了。”
顾文承感受着手中浑圆那紧致又有弹性的触感。
“疼吗?”
姜余摇摇头,身体下意识往前面缩了缩。
顾文承低笑两声,姜余抬头如同小鸡啄米一般亲几下对方的下巴。
深夜,就在姜余半梦半醒之际,他再次听到顾文承问自己。
“我和茁哥儿,你更喜欢谁?”
姜余一瞬间清醒,“我…嗯……”
顾文承往上一顶,声音里带着几分恶劣的意味。
“小余更喜欢谁?”
【作者有话说】
——————拉灯———————
下面剧情请大家自行脑补,并猜测小余究竟更喜欢谁呢?
(ps:野生平菇是长在树上的)?
姜余特意让镖队前往外地的日子延后了三天。
他开始为自己即将去老家收蘑菇做一些提前的准备。
先是准备一些特制的大箱子,再去准备一些油纸袋,最后买一些硝石。
大周朝的硝石是特殊产品,因为硝石制作火药和烟火的主要材料,所以需要到官营去购买,并且不可以买太多,且购买时需要标注购买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和用途。
等东西全部准备好时,已经是四天后了。
姜余、禾姐儿、江朱、顾文渊四个人跟着镖队一起返回宁隆县。
十二天的路程很是枯燥,幸好他们走的是水路,减少了旅途颠簸的痛苦,赶路过程很是平稳。
到了宁化府后,顾兴旺带着四个镖局的人下船,姜余一行人需要继续坐船到宁隆县,他们四个人身边还跟了五个压镖的镖师。
越是离家近顾文渊就越是有种忐忑的感觉。
“我都一年多没回家了,也不知道我娘想我没有。”
姜余笑着道:“你就放心吧,大伯母肯定想你,前段时间大伯母不还让文华捎带着一些咸鸭蛋到上京吗?而且,大伯母腌的咸鸭蛋可真好吃。”
顾文渊挠了挠后脑勺,语气里带着一丝骄傲,“嘿嘿,我娘腌的咸鸭蛋谁吃了都说好吃。”
姜余颇为认同的点头。
这年头盐是金贵东西,普通人家可舍不得用盐来腌鸭蛋,之前姜余在大伯母家的时候就从来没有吃咸鸭蛋。
第一次吃,还是到了顾家以后,金伯母拿过来的几个咸鸭蛋。
把咸鸭蛋上面剥开一个小口,筷子弄破,金黄色的蛋黄油里面爆出来,蛋白鲜美可口,蛋黄绵软细腻,整颗蛋味道醇厚浓郁,越吃越想吃。
姜余道:“想吃咸鸭蛋了。”
顾文渊道:“想吃咸鸭蛋配小米粥。”
他们两个对视一眼,异口同声的道:“回去就吃。”
坐船从宁化府一天时间就能到宁隆县,等他们带着行李和一堆东西回到长坪村的时候天已经擦黑。
“娘,我们回来了娘。”
金氏此时正在灶房做晚饭,突然听见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自己。
金氏下意识从灶房走出去,然后就看见背上背着包袱,手里提着东西的顾文渊。
金氏在第一眼看见小儿子时,还以为自己是看花眼了,等小儿子又叫了自己一声她才反应过来。
金氏笑着小跑过去,一下拉着顾文渊的手,左看右看,又捧住了顾文渊的脸。
“不错不错,挺精神的,没瘦。”
顾文渊笑着道:“那是当然,我在上京城跟着三叔一家能受委屈?娘你看我给你带了什么?”
说着顾文渊就把手里提的东西放在地上,从胸口拿出个东西,往金氏手腕上一带。
金氏只感觉自己手腕上一沉,接着一抹明黄刺向她的双眼。
金氏瞬间看向儿子,又再次看向手腕上的金镯子。
此时顾文渊又拿出一个,带到金氏的左手腕上,“好了,这两个是一对的。”
金氏一瞬间都感觉自己手不知道怎么放了,原本刚看见儿子时心中生起的又酸又喜的感觉顿时消散的无影无踪。
“……这是金的!”
顾文渊点头,“我原先想给些布带回来的,后来禾姐儿说布料不如金子好,娘肯定更喜欢金子,然后我就买了这两个赤金手镯。”
金氏看着自己手腕上这两个大金镯子,喃喃道:“禾姐儿说的对,谁能不喜欢金子呢?”
就在金氏怀疑自己是在做梦的时候,姜余和一群人从外面进来,此时顾大伯也听见声音从屋里走出来。
“大伯父,大伯母,我们回来了。”
金氏如梦初醒,“我没做梦啊?”
说着她下意识捏了一下手臂,旁边的顾文渊疼的大叫一声。
“娘你捏我干嘛?”
金氏喜笑颜开,拍手大笑,“哎呀,我没做梦啊。”
说着走到姜余面前去接他手里的东西,金氏笑着道:“怎么突然回来了?你这孩子也不提前说一声……”
顾文渊呲牙咧嘴的捂着刚刚被亲娘掐的地方,刚刚他娘掐的那一下可是半点都没省力。
因为已经晚上了,姜余也没让大伯母费劲张罗饭食,只做了些普通的家常饭。
于是姜余和顾文渊两个人吃到了他们一路上心心念念的咸鸭蛋和小米粥,再配上宣软香甜的白面馒头,这滋味别提有多好了。
吃完饭,姜余和顾大伯,顾二伯说话,也说自己这次为什么回来。
姜余道:“大伯,我这次回来是来收蘑菇的。”
顾里正微微一愣:“收蘑菇?”
姜余点头,“我记得咱们村每年时候都去山上和水渠边摘蘑菇,咱们农户家里吃蘑菇去山上采就行了,县城的人家想吃就需要花十几文一斤去坊市或者集市上买。宁化府的蘑菇就更贵了,我当初在宁化府一斤平菇就能卖到一百文。而上京城的菌菇,即便是在咱们看来最普通的平菇,一株可以换一匹细绢。”
顾二伯听到姜余这么说以后,惊讶的开口,“这么贵?”
姜余点头,“上京城周边地形大多都是平原,因此菌菇价格很贵。平菇价格相对便宜些,一两银子一斤,香菇、猴头菌等菌菇,价格更高。”
顾二伯皱眉,“可是蘑菇摘下来放过三四天就没法吃了,根本带不到上京城。”
顾里正也是这么想到,但是他在看见姜余脸上的笑容后,立马就明白了。
“小余肯定是想到储存办法了?”
姜余点头,“对,不过我只是在家里试了几天,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但是山里菌菇成熟的时间就这么几天。我觉得不能耽搁,就直接跑回来了。”
姜余和大伯二伯说了会儿话,后面大伯母金氏和二伯母李氏过来。
金氏道:“你们两个别拉着小余一个劲说话,他都舟车劳顿那么久肯定很累。”
李氏拉着姜余说话:“我们刚刚把你家打扫了一下,又找了几个新铺盖,几个人住刚刚好。”
姜余笑着和两位长辈道谢,“多谢二位伯娘。”
之前姜余一家启程去上京城的时候,就知道很长时间都回不来,所以家里的东西基本都被搬空了,只剩下一些粗苯的家具留着那里,顾母又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二位妯娌,由他们帮忙照看一下房子。
姜余走进家,青砖大瓦的房子,虽然缺少些人气,但却很干净,看来长辈们平时有一直帮他们打扫维护房子。
除去顾文渊住在自己家以外,姜余这边还有八个人。
姜余住在西侧屋,江朱和禾姐儿两个女孩住在东屋,东屋有两间独立的屋子,一间原本之前是顾文承的小书房,另一间是库房。如今江朱和禾姐儿住一间,两个镖师住一间。
剩下五个镖师里的三个人睡在东侧屋,那里原本的顾父顾母住的屋子,里面有一张床,侧面还有一个小塌,正好可以睡三个人。
姜余走进房间,入眼就是熟悉又陌生的房间。
姜余有一瞬间的恍惚,以前文承哥最喜欢在靠窗那边的大书桌上教他写字。
姜余走过去,轻轻抚摸着木桌的桌面,不知道为何突然眼眶有些红。
这一晚,姜余睡得特别好,他在听见外面传来说话声音后醒过来。
禾姐儿见姜余醒了,就笑着道:“大伯母刚刚还是让我们这些日子都去她家吃饭,但是咱们这边人也不少,我怕太打扰大伯母,就要了些米面粮油,这几天咱们自己开火做饭。”
姜余点头,“好。”
江朱问:“东家咱们什么时候开始收蘑菇?”
姜余道:“这得看看族里的糖什么时候做出来。蘑菇不能久放,等糖快做出来的时候,咱们就开始收。”
几个人闻言纷纷点头。
第二天,顾兴旺带着另外几个镖师回村,他们把之前在上京城做出来的肥皂拉到宁化府,如今又来长坪村收糖,收糖以后就拉去上京城去卖。
姜余已经提前和顾大伯说了要收蘑菇的事。
三天后长坪村,一天中午村子中央的钟声突然敲响。
在家的村民开始陆陆续续往村子中央的大槐树下聚集,那些人再看见姜余和顾里正后没有太惊讶。
前些天大家都知道姜余回村了,但是却不知道姜余要做什么,还以为他是专门回村探亲的。
顾里正看着人来的不少了,先是示意大家安静,然后又看向姜余。
姜余向前一步,大声的道:“不少乡亲们这些日子一定很好奇我为什么回来村,也一定很好奇我为什么现在会站在这里和大家说话。我姜余现在就告诉你们,我是回来做生意的,我今天是代表姜氏商行来和同乡们做生意的。”
此话一出现在一片哗然,姜余静静的看着这些人,只见周边的人群从最开始的热闹,到后面越来越安静。
一位顾家的本家婶子提高音量问:“小余你回来是想和我们做什么生意?”
此话一出,在场的几十人纷纷朝他看过来。
姜余道:“从今天开始,我会在顾家祠堂门口对面的空地上收蘑菇。平菇五十文一斤,其他名贵的蘑菇二钱银子一斤。”
此话一出再次的人集体震惊了。
“五十文一斤,我刚刚没听错吧?”
“你没听说,平菇是五十文一斤,其他蘑菇二钱银子一斤。”
“我的老天爷啊,那平菇林子里不是有好多的吗?”
“往常集市上的平菇最贵也就卖到十五文一斤,这五十文,这……”
姜余大声的道:“安静,大家听我说。”
听到姜余的声音后,现场再次安静,但是所有人的表情都变了,他们目光灼灼的看向前方的姜余。
禾姐儿手里拿着一个托盘走到姜余身边。
姜余拿起托盘上的一小朱平菇,道:“我们姜氏商行也不知道什么蘑菇都要,就比如我这手里的平菇。首先平菇要整体保持完整,而且要带一些根,同时太小的不要,长的炸开的不要,就要这种蘑菇伞盖完整圆润的蘑菇。到时候大家带过来的蘑菇我们会有人专门检查,检查过关了才会收。”
人群里冒出一个声音,“真的是五十文一斤吗?”
姜余笑道:“自然,我姜余向大家保证,绝对的五十文一斤。另外……”
说着姜余又拿起旁边一个小香菇,“香菇我能二钱银子一斤收,但是香菇要完整,没有虫洞和破损。接下来,我们会摆三个小桌子来回答大家的疑问,若是有什么想问的,大家尽管问就是。”
当天下午就有等不及的村民开始去山上采。
姜余一行人的任务开始变得重起来,而且让姜余没想到的是村里人采的蘑菇是真不少。
一连几天,村里人都热火朝天的开始去找蘑菇,这消息不知怎么的突然传到了周围的村子,很快周围村子上的人也开始把采来的蘑菇带到长坪村来卖。
“我这蘑菇你为什么不要!”一个尖锐的女人声音响起。
禾姐儿坐在哪里,声音清楚的道:“你的蘑菇不完整,所以不收。”
妇人气急败坏,“我的蘑菇哪里有问题了!”
禾姐儿拿起她框里的一朵蘑菇,“首先你的蘑菇已经被压了,而且你这蘑菇不干净,肯定入过水。其次,你的蘑菇株不完整,你不是连根从树干上采的,你是用刀割的。这种蘑菇我们不要。”
平菇和其他蘑菇不太一样,那就是平菇大多数都长树干上,而且根部和树干长的很结实,采一株完整的平菇很费力。
但是若是用割的就不一样了,可是若是割不好,或者割的太马虎,就容易割到菌柄,从而损伤平菇。
他们的蘑菇是需要运到上京城的,这种破损的蘑菇很容易烂,也没法保存,所以不能要。
妇人气急败坏,“你这是故意刁难我。我之前去集市上卖蘑菇,人家都不这样挑。”
禾姐儿双手抱在身前,“姜氏商行不收这样的蘑菇。”
禾姐儿这几年在铺子里当管事也不是白当的,她露出这种严肃的表情当即能唬住不少人。
很快,那人就被后面排队的人集体轰走了,这人蘑菇姜氏商行不收,但别挡在前面挡着后面其他人发财啊。
而且这两天这样的人他们见多了,姜氏商行收蘑菇虽然严苛,但是价钱给的高啊。
家里人口多的、采稀有品种蘑菇多的人家,短短两三天就赚了十几两银子,这几天的进项就能赶的上普通农户两年的进项了。
后面排队的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女孩在排队的途中把背篓死死的护在身前,背篓上还用一个破布盖着。
禾姐儿接过背篓,把盖在上面的布微微掀起一个角,在看见里面的东西以后微微一顿。
她看了一眼小女孩,小女孩很瘦,肤色偏黑,一双手很粗糙,指甲里还带着黑色的泥,如今九月的天气她脚上还穿着一双草鞋。
禾姐儿转身看向后面,“莲花嫂子,我有些肚子疼,你来替我一会儿吧?”
禾姐儿手里提着小框站起来,后面一个三十多岁的妇人坐在禾姐儿刚刚坐的位置上,开始继续收蘑菇。
这些人都是姜余花钱雇的顾家本家人,专门帮忙收蘑菇的。
禾姐儿看向小女孩,低声道:“跟我来。”
小女孩微微一愣,然后跟着禾姐儿走进来顾家祠堂。
到了祠堂里面,禾姐儿把小篮子的蘑菇拿出来。
此时顾里正从旁边走过来,看见这一幕惊讶的道:“嚯,这么多香菇,还有几个猴头菌,竟然还有这么多木耳。”
野生黑体积木耳很大,框子下面有小半框子黑木耳,上面有不少香菇,禾姐儿还有发现里面有金针菇。
女孩一慌,“你们不收黑木耳?”
禾姐儿道:“收,五十文一斤。”
女孩听完后松了一口气。
禾姐儿开始手脚麻利的称重,最后将近五斤的香菇、猴头菌和金针菇,三斤黑木耳,一共是一千一百五十文。
禾姐儿给了女孩八钱银稞子,和三百五十文钱,禾姐儿顺道把钱用棉线串起来。
女孩小心翼翼的接过钱后,表情有些懵,似乎是不太相信自己得了这么多钱。
禾姐儿道:“把钱小心收好,最好不要让外人知道你得了这么多钱。”
女孩听到后神色懵懂的点了点头。
风铃是隔壁村的,他们村没有长坪村富,之前爹还没出事的时候经常去山里打猎,后面她爹摔伤了腿,就不能再去打猎了。
风铃之前跟着父亲去过几次山里,知道哪里有蘑菇,但是她不认得香菇,只知道有些蘑菇吃了是会死人的,所以从来不碰山里的蘑菇。
这次也是跟着奶奶来长坪村听人说收什么样的蘑菇,才知道原来前些年她见到的蘑菇竟然这么值钱。
风铃怀里抱着钱很快就跑回了家,她要去告诉爹娘,她赚钱了,
就在进家门的一瞬间,四婶子和四叔突然从外面走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