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喜之后by封十一
封十一  发于:2024年12月24日

关灯
护眼

说着顾文华看向姜余,“小余哥,李老板如今这个样子,他不会是被人打劫了吧。”
姜余点了点头,“有可能。好歹认识一场,咱们把他搬回家吧,总不能眼睁睁见他在躺这里不管。”
顾文承道:“家里不是还有我的书房吗?到时候可以先把李老板安排在书房里。”
于是顾母和顾父两个人欢天喜地的迎接儿子和小余回家的时候,惊讶的发现他们二人身后的驴车上还拉着一个乞丐。
姜余和顾文承两三句话说明了“乞丐”的身份,几个人合力把李老板搬到书房的床上安置好。
顾父顺便去请了身为村中草医的顾家三爷爷过来瞧瞧,最后三爷爷开了两个方子,并嘱咐说喂对方一些粥和流食就可以了。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言语间的谈话总离不开今天带回来的陌生人。
姜余道:“据我所知,李老板家境殷实,他是顺州府人士,常年跑来永平府做生意,顺州府出丝绸,李老板经常带着丝绸到永平府卖,再从宁化府买东西运到顺州府去,我猜他就是利用其中的差价来做生意的。”
说着姜余皱了皱眉,“但是按道理说李老板常年在两地走商,商队的人也不少,而且他们这种商队一般走的都是他们自己熟悉的路线,是不会轻易改变路线的,也不知道这次他遭遇了什么,才会变成现在这副样子。”
顾母听着睁大眼睛,“不会是遇到劫道的了吧,他这副样子明显是被人抢了。”
顾父也跟着点头,“可能是遇见匪贼了。”
顾文承突然开口,“我猜他是遇上了流民。”
此话一出,屋子里一片寂静。
顾父神色凝重起来,“文承,你刚刚说流民。”
姜余一时间没反应过来,“流民?”
顾文承解释道:“大量灾民聚集在一起迁徙的队伍,其中那些人也被称为流民。灾民的家乡没法生存,就会去找到能继续活着的地方,灾民人数增多,形成队伍,就变成流民。”
姜余微微怔住明显意识到了什么。
他听顾文承继续道:“流民长途跋涉,并且长期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偷、抢、杀人的事件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顾文承在桌子下面的手握住姜余的手,“我之所以说李老板可能是碰到了流民,就是因为顺州府在宁化府的南边,途径广平府也就是说若是李老板想要从宁化府返回顺州府肯定会遇上灾民。”
姜余喃喃道:“可是李老板一般都是走水路……”
姜余还没说完就卡壳了,他突然想起来白天船家父子曾经提过“前段时间水路没法走”。
而李老板正是小半个月前离开宁化府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老板和他的商队根本没法走水路,他们想回顺州府只能走陆路。
顾文承此时看向顾父,“爹,既然我们在路边能发现李老板,很可能流民也会过来,所以咱们得尽快收割田里的粮食。”
姜余立马就明白了顾文承的意思,“爹,文承哥说的对。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今正值丰收,若是流民此时迁到咱们这边,到时候一群饿急眼的流民看见地里的粮食说不定就会出乱子。”
姜余挨过饿,他知道挨饿的滋味又多难受,诗经上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流民本来就失去自己原本的家,他们其中有些人还失去了家人。一群失去一切又饥寒交迫的人突然看见眼前有大片的粮食,会做出什么事来可想而知。
村里农户最看重粮食,若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现有人公然抢粮食,势必会发生冲突。
文承哥说的没错,的确需要尽快收粮,而且要越快越好。
顾文承开口,“爹,我觉得这件事咱们得和大伯说一声。”
顾父点头:“等咱们吃完饭,我就去找你大伯说一声。”
第二日一大早,顾大伯便来了他们家。
“文承,你救的那人醒了吗?”顾里正进门后第一句话便是问的这个。
姜余隐约听见有人说话便从屋里出来,看见来人是顾大伯回答道:“文承哥和爹去三爷爷家里,母亲一大早出门了,都不在家。”
顾里正现在一看见姜余就高兴,他把自己那吊儿郎当的小儿子送去姜余那里学本事果然没送错。
这次小儿子顾文渊回家,顾里正总觉得小儿子和之前变化挺大的,好歹现在他看着小儿子没以前那么想抽他了。
“小余你在家也行。”顾里正又问了一遍自己刚刚的问题。
姜余回答:“还没有,早上喂了些粥和水,但是人一直没清醒。”
顾里正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流民会过来的事情,你有几分把握。”
姜余答:“没有把握。”
顾里正:……直接被噎住。
姜余特别实在的道:“大伯,我们是真没有把握,昨天说的那些也都是假设。”
顾里正沉默在坐在一旁的矮凳上,开始抽旱烟。
姜余见状问:“大伯,咱们最近不是正要秋收吗,只不过是让大家抓紧时间快点收而已,这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吧?”
顾大伯叹了一口气,“前天夜里下了场雨,如今田里湿歪歪的,大家伙都想晚几天等田里的地面稍微干一些再下地收粮。”
姜余一时间还真没想到这一茬。
过了一会儿顾文承和顾父两个人回来,姜余在后院忙活没有听他们在屋里谈什么,他只知道当天下午大伯再次敲响了长坪村中央大槐树底下的铁铃。
因为情况不确定,顾大伯没有说流民要到,而是说接下来几天可能会再次下雨,要大家抓紧时间抢收粮食。
这个说话果然被大部分人接受,一时间整个长坪村的村民都开始了抢收粮食。
至于荒地里种的甜菜,顾不上就顾不上吧,总得弄好一样,再顾另一样。
就在四天后,姜余就听人说最近县城出现了不少头上插草的人。
人牙子准备卖人的时候,就在被卖的那些人头上插草,再拉到大街上去卖。
姜余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一紧,那些人牙子手里的人都是从哪里来的自然不用猜。
文承哥直接就和他提过,灾荒年间卖儿卖女的都是平常事。
又过了三天,果然有人看见了灾民,而且让大家都惊讶的是,灾民的数量在渐渐增多。
顾里正见状再次通知各家各户抓紧时间抢收粮食。
很快大部分农户的粮食都收完了,但是灾民的数量依旧在变多,顾文承私下和姜余猜测这次受灾面积肯定很大,至少要比之前船家说的要大得多。
恐怖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天姜余他们正在家里吃晚饭的时候,顾大伯和顾二伯突然急匆匆的上门。
此时顾大伯脸上的神色凝重,“出事了,听说王东村几户村民发现灾民偷粮,双方起了冲突,当场便闹出了人命。”
听到顾大伯这番话,在场的众人纷纷大惊失色。
顾二伯脸上的表情也不太好看,“我听说,王东村的事已经不是第一起了。”
顾文承皱眉,“县衙呢,县衙没有管吗?”
顾大伯苦笑一声,“县衙已经在城墙门口支了粥铺施粥,但是灾民太多了,而且我感觉那其中不乏混水摸鱼的人。”
说着顾里正压低了声音,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我今日去县衙听说南边一些州府的县城里发生了暴乱,一群流民直接冲进了府衙。这件事发生以后,不少县城直接关闭城门不许再放灾民进城,再加上咱们相邻的广平府也受了灾,所以咱们这边灾民才会这么多的。”
顾大伯愁的一时间像是老了几岁,“那些灾民全部聚集在了县城那边,咱们村距离县城近,现在家家户户又都存着粮食,平时还遭贼惦记呢,更别说如今了。这些天我聚集一下村里的青壮劳力,分成小队让他们在村子周围巡逻,避免村里出现意外。”
顾母听着紧张,“那么说,咱们没法把粮食卖出去了?”
姜余道,“灾民都聚集在县城周围,恐怕现在没人敢拉着粮食去县城卖。”?

第96章 心凉(捉虫)
一时间,房间里的气氛有些凝重,听说这些日子陆陆续续还有灾民往这边赶过来,如今县衙虽然开了粮仓施粥,但他们这边只是一个小小的宁隆县,外面灾民数量不少,现在这种做法明显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其他地方发生暴乱,朝廷肯定是第一时间把重心放在发生暴乱的地方。因此姜余立马就意识到,前往这边的赈灾的官员肯定不会来的那么快,估计外面还得乱一段时间。
顾里正语气沉重的道,“我听说今年年初时,朝廷和草原的鞑子打仗,大获全胜诛灭对方两万兵马,但也因为这件事调过去不少粮草。如今又发生水灾,现在又恰值秋收,县衙粮仓的粮食恐怕不多了。”
姜余点了点头,感慨道:“知县大人的压力恐怕很大。”
此时李老板走进来,就在当初顾大伯第一次让村里人赶快收粮的那天晚上,李老板就醒了。
但是如今外头那么乱李老板也没地方去,于是只能一直留在长坪村。
李老板道:“上年朝廷下令着宁化府,顺周府,广平府,永平府四大府城调粮食,我有个兄弟在老家县衙做个闲职,这消息是我和他吃饭时得到的。”
李老板坐在凳子上,“如今秋收刚过,各地的县衙没来得及收粮,我猜如今这四个地方粮仓中的粮食都不多。”
而且,粮仓也是县衙最容易亏空和做假账的地方,即便是朝廷查的再严,那群贪官污吏也有办法从里面捞钱。
若是一个县衙粮仓里粮食的实际数目和账目上的不一致,但又恰逢朝廷征调粮食,那些人怎么也不敢违背朝廷的命令,因此就变成了调粮必须得调,但调粮以后很多县衙的粮仓就空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县城在发现流民朝他们那里赶来的时候会紧闭城门,不让流民进城。
因为他们县城的粮仓里压根就没有粮,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开仓施粥赈灾,所以只能紧闭城门,看流民如同看洪水猛兽。
李老板经商多年,深刻了解到那群人到底有多贪,他们真的是油锅里的钱也敢伸手捞。
于是李老板在得知宁隆县的知县竟然开仓放粮的时候,还微微愣了几秒。
听到李老板的话,一时间屋里的众人更加沉默了。
又过了五六日,渐渐没有什么流民再继续往宁隆县这边来,如今宁隆县这边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其实内里惊涛骇浪,只要稍微一点点动静,便如同烈火烹油。
一天中午突然有人敲门,顾母走过去开门,定眼一看敲门的人竟然是周航,此时周航的背上背着芸姨。
顾母大惊失色,“哎呀,这是怎么了?”
周航此时也是满脸焦急,“婶子,我娘从昨天晚上就突然开始发热,县城的所有医馆全关门了,我曾听小余哥说过你们村有草医,我这是实在没办法了,才带着我娘跑过来求医的。”
顾母点了点头,“有,我们村有草医。文承,小余你们两个快出来帮忙。”
姜余和顾文承听见顾母的声音以后,纷纷从屋子里走出来,然后就看见了站在门口背上背着云姨的周航。
姜余快步走过去,焦急的问:“怎么了这是?”
顾母道:“花妹子发热了,走咱们自己去你三爷爷家。”
顾文承见周航明显有些体力不支,主动接过了背芸姨的活。
几个人很快就看到了顾三爷爷家。
三爷爷先是观察了一下花芸娘的面色,转而又号了号脉。
三爷爷号完脉以后道,“幸亏你们来得及时,要是再晚一些就耽搁了。这是秋季常见的发热之症,我开一个方子,多喝几剂药,再休息一段时间就没事了。”
几个人拿药周航背着母亲往家里走,顾母道:“你们先在这儿歇着,我这就去熬药。”
芸娘在这个过程里一直昏昏沉沉的,中间也醒了一会儿,最后还是又睡了过去。
姜余和周航两个人接过顾母手里的活一起熬药。
姜余一边对着药炉扇火,一边问问:“县城里的医馆怎么全都会关门呢?”
周航道:“听说知县大人担心那群流民会带来疫病,便聚集了县城里的所有郎中,一块儿去检查流民里有没有生病的。有的郎中已经被县衙硬召了过去,有的则是事先听到了消息赶紧离开县城避难去了。”
姜余:……
姜余听完还真是没话了。
周航看着姜余,如今有了药,他脸上也终于带上了轻松的笑容:“小余哥,你们什么时候从府城回来的?”
姜余回答:“也就前几天,回来以后就听说了流民的事,于是赶紧帮家里收了粮,刚收完粮食,外面就乱套了。”
周航听完后点了点头,“也幸好你们回来了,要不然二人长辈在家里还得担心你们。”
姜余点头,可不是嘛,幸好他和文承哥回来了。
若是没回来,不仅是家中长辈担心在府城的他们,他们也担心在家中的长辈。
周航道:“小余哥,我娘能不能在你们这边住几晚,但是我得回县城,红姐儿还在县城里,留她一个人我不放心。”
姜余道:“外面那么乱,芸姨就先在这边休息几天。你一个人回县城也不安全,我去和文承哥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和你一块去县城。”
周航刚想告诉小余哥他自己可以,但是姜余动作太快了。
当天下午,芸姨还在睡,姜余、顾文承和周航三个人要一块去县城。
顾母虽然有些不舍但是她还是同意了,因为今天顾里正也要去县城一趟,他们三个人正好可以跟着顾里正一块去。
而且他们离开时也说好了,若是今天晚上不回来也不用去找他们,那是他们在县城过夜了。
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顾母叹了一口气。
走在去县城的路上,姜余莫名觉得如今的路上看起来十分萧条。
一直临近县城,姜余渐渐看到了一些流民。
姜余还看见一个摊子建在城门口,旁边还守着不少衙差。
姜余大概打量了一下那些流民的情况,顿时心就凉了半截。
太惨了,这种场面莫名让姜余感觉心口发堵,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姜余的错觉,他总觉得在他们一行人身后不远处渐渐跟了一些流民,这个认识顿时让姜余心中一紧。
顾文承此时握住姜余冰凉的手,把他往一行人中间带了带。
顾里正自然也发现了身后的情况,他在看见城门口的衙差时瞬间提高嗓门,快步大声的上前。
“哥几个今日当值,真是辛苦了,辛苦了。”
伸手不打笑脸人,几个衙差明显意识到顾里正一行人不是流民,转而问:“里正们都去县衙找县丞大人。”
顾里正笑着道谢,“多谢几个官爷。”
领头的官差朝自己身后挥了挥胳膊,原本设置在城门口的路障被移开一个小口子,意思是让他们赶紧进去。
几个人连忙进去,就在姜余要走出城门洞的时候还能听见身后官差的大声呵斥。
“你们几个老实点,不能再往前走了!”
“都散开,都散开。”
“动作快点,要是谁敢凡事,过会儿那一顿的米粥就没有谁的份。”
“动作快点!”
“……”
进入县城,以前热闹的街道上,此时行走的人寥寥无几,两边的铺子全部禁闭大门。
继续往前走,姜余突然看见一个卖下人的人伢子,那人伢子惬意的躺在屋檐下的竹制摇椅上,闭着眼睛嘴里哼着小曲。
在他左边是一排站在那里头上插着草准备卖掉的下人。
人群里年女老少都有,姜余看见有个穿着见破旧红坎肩的年轻女子,让姜余一眼看见她的不是对方的长相,而是那女子身边牢牢的护着一个莫约五六岁的女孩。
不仅如此,就从县城门口还没走到县衙,这么一小段路程姜余就看见了三个准备卖人的人伢子。
顾里正要去县衙,但是姜余三人不去,于是到一个岔路口便分开了。
周航一家人从上年就搬到了铺子后面的小院住,于是几个人直接去铺子。
就在到了铺子门口的大街上顾文承和姜余遇见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
姜余看着面前身穿半旧官服,头戴乌纱帽,身形消瘦的中年男子,要不是顾文承喊了一声刘知县,姜余都没有认出对方。
在姜余的记忆力刘知县是一个很儒雅的中年男人,而眼前这个浑身疲惫不堪,眼下青黑,嘴角干裂,脸色蜡黄的中年男人,压根和之前姜余见到了刘知县不是同一个人。
顾文承向前一步,“知县大人要保重身体啊。”
刘知县看见和自己说话的人竟然是顾文承,“是文承啊,你从府城回来了?”
顾文承点头,“书院放了农假,学生就回来了,只是没想到遇见了这种事。”
刘知县长叹一口气,“是啊,谁能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呢。”
说着刘知县身形一个晃荡,顾文承连忙扶着他。
“知县大人若是没有极其要紧的事,不如去寒舍喝杯茶?”
最终,顾文承和姜余带着刘知县去了铺子的后院。
过来的到时候姜余还听到刘知县肚子叫了一声,便在顾文承和刘知县在屋里歇脚喝茶的时候,去前面铺子里做了一碗饸烙面条。
铺子没有肉了,姜余只往饸烙面里加了些调料,简单调了一下味。
刘知县看着面前的素饸烙面,虽然很惊讶,但是他还是吃了。
一碗热面下肚,刘知县感觉自己重新活了过来,之前的头晕眼花、四肢无力还有些呕吐的症状全部消失不见。
若是让姜余知道刘知县刚刚难受的感觉,一定会告诉刘知县,他那样的情况完全是被饿的。
吃完后,刘知县苦笑一声,“如今县衙粮仓里的粮食不多了,也不知道朝廷的钦差大人什么来赈灾。”
顾文承垂眸思索了一会儿,开口道:“学生听说有地方的流民已经发生暴乱,学生以为朝廷肯定会第一时间平乱,至于赈灾,肯定会在平乱后面,所以一时半会朝廷的赈灾粮下不来。”
刘知县长叹一口气,“我又何尝不知啊。”
顾文承看向刘知县,突然道:“学生认为,咱们县衙其实还有办法筹集到粮食。”
刘知县眼睛一下瞪大,“你有什么办法?”
一旁的姜余此时眼睛亮晶晶的看向顾文承。
顾文承站起身,对着刘知县弯腰躬礼,然后才开口道:“学生以为,如今刚过秋收,县衙无粮,但是县城的地主乡绅和商户们都有粮,县衙只需要向他们借就可以了。”
刘知县苦笑一声,也此时说话也懒得咬文嚼字了,“你以为本官没试过吗?”
为了城外的流民,刘知县把县城的大夫都请过来了一批,县里没有粮自然也想过要向那些商户借粮。
但是……刘知县苦笑。
顾文承神色坚定的道:“学生有一计可使那些乡绅地主和商户们,尤其是商户们主动向县衙献粮。”
刘知县脸上带上了惊讶,“什么计?”
顾文承嘴角带着一丝微不可查的笑意,“自古以来无论那个朝代都会重农抑商,是因为农乃民生一本,而商则是本身不会产生利益。我朝自建国以来就对商户有种种限制,商人虽然有钱,但是有些规格的东西即便是有钱他们也不敢明目张胆的用,比如穿着衣衫的布料,出行用的车,家里的奴仆数量,居住宅院的面积,妾室的数量。”
“若是县衙通过商户捐赠的粮食的功劳,来暂时解除捐赠粮食商人的这些限制。我相信,肯定会有不少商户自愿献粮。”
刘知县听着顾文承的话越听表情越惊喜。
在顾文承说完以后,刘知县直接拍桌大笑:“说的好,说的好。枉费县衙又那么多的能人志士,那些人商量了那么久最后只能想出一个让百姓往外掏粮食的蠢法子。”
顾文承谦虚道:“县衙那些大人们自然都是饱读诗书、博古通今、思维敏捷之辈,学生只是仗着年轻,有几分奇思妙想罢了。刚刚学生也只是说了个大概,具体要怎么实行,还得知县大人和县衙的一众大人们共同商议。”
刘知县笑着道:“你不用妄自菲薄,这件事上你的提议比他们都好,走咱们现在就去县衙。”
姜余和周航说了一声,就跟着一块往县衙去了。
在去县衙的路上姜余一直反复在想文承哥刚刚的话,越想他的眼睛就越亮。
姜余还记得文承哥曾经和他一起睡觉时说过一句话“压抑的越狠,反弹就越狠”,所以文承长说人不能太压抑,欲/望也是如此。
虽然此时他把文承哥当时说的话用在这里不太妥当,但是姜余却觉得那句话和商人的处境有异曲同工之妙。
商人有钱,但是有些东西即便是有钱他们也不可以明目张胆的用。
就如同李老板,虽然他外衫是棉布的,但是他衣服的里衫却是丝绸。
也如同府城中最大的茶楼翠鲜楼老板出行用的马车,规格虽然不高,但是姜余有幸见过那马车里面的装潢,完全可以说一句内有乾坤。
这种例子甚至数不胜数,若是县衙的人能商量出一个合理的对策来刺激商人,完全不用担心商人不会出粮出钱。
姜余转头眼中带着几分崇拜的看向顾文承。
顾文承察觉到了姜余的目光,微微一愣,有些无奈的轻轻捏了一下他的手。
“别这么看我,我可受不住。”
姜余:……
都什么时候了,文承哥竟然还想这种事。
两个人到了县衙,当差的门子看见刘知县立马跑过来拜见。
刘知县直接吩咐门子去叫县衙里的其他大人。
门子跟在刘知县身后,先是一愣,“所有大人吗?”
刘知县一边往里面走一边道:“对,一个也不要落下。还有,把师爷们也都叫过来。”
门子听完后先是一愣,然后点头:“是。”
刘知县突然脚步停下,转头道:“文承、小余你们两个先在大厅稍作休息,我去后面换个衣服。”
顾文承和姜余,“是。”
就在刘知县走了以后,门子看向顾文承,一脸的苦涩。
“顾秀才,姜老板,二位知道是发生了何事吗?如今县衙所有大人都忙的团团转,县尉大人带着人前脚刚出去,说是成城南口有地方闹事,您说这……”
顾文承看了门子的为难,道:“县尉大人职责重要,只需要派人通知县尉大人即可。其他的几位大人请您务必都叫过来。”
说着顾文承压低声音,“知县大人找到筹集米粮的办法了。”
说完他又补充了一句,“还请大人保密,不要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其他无关的人。”
门子恍然大悟,“明白,明白。”
在门子走了以后,顾文承看向姜余,轻声问了一句,“小余,咱们今晚恐怕是回不去了。”
姜余道:“那我去告诉大伯一声,省的大伯见不到我们担心。”
顾文承道:“这件事交给下人就可以。”
说着此时正好一个侍女过来送茶。
顾文承向她借了纸笔,在上面写了今天他和小余在县衙,就不回去的消息,并劳烦对方把这张纸送给同在县衙的顾大伯。
片此时坐在一间室内凳子上喝茶的顾里正听着耳边众人的唠叨声,心里不由的有些紧张起来。
这次因为事态紧急,县衙召了他们十来个距离县城近一些的村子的里正过来。
他们过来以后县衙的人把他们安排进了一个屋子,也见不到县丞大人本人。
期间有人过来送茶,但是只要问一下为何让他们在这里,送水的小厮便笑而不语,只说县丞大人很忙,一会儿才能回过来。
被气氛感染的顾里正也有些紧张,此时突然又一个小厮过来交给他一张纸,并说是顾秀才托人送过来的。
顾里正打开折叠的纸,在看清上面的字以后不由得沉默了。
顾里正:……
他先到的县衙,连县丞大人的面都没见到,这小子和小余竟然已经见到知县大人了。
看见顾里正这边有情况,其他几个村的里正纷纷走过来,有的直接伸头去看纸上到底写的什么。
看清纸上的字已经,众人先是沉默了一会儿,转头开始恭喜。
“顾里正恭喜啊,家中小辈竟然有这么争气的。”
“顾秀才是顾里正的侄子吧,恭喜啊恭喜啊。”
“听闻顾秀才年纪不大,如今还没及冠,真是少年天才啊。”
“顾里正的侄子如今在什么地方读书?难不成是在县学。”
“……”
听着周围人的恭维声,顾里正忍不住坐直了身子。
“哈哈哈,我那侄子如今在府城的东林书院读书,哦对了,我侄子的夫郎如今在府城开着两个铺子做生意,我儿子也跟着他们在府城。”
顾里正一边说着,一边叹了一口气,“唉,儿大不中留,年轻人都去了府城,只留下我们这些老人家在村里。”
众人:……谢谢有被你装到。
【作者有话说】
)感谢各位小可爱投喂的鱼粮,感谢各位小可爱在段评里的捉虫,感谢小可爱的评论~?

第97章 是吵架还是态度(捉虫)
刘知县的行动很快,于是宁隆县整个县衙的智囊团们迅速全部聚集到了一起。
众人坐在县衙的议事大厅里,刘知县发话以后,顾文承便站出来开口详述了自己的对策。
一旁的税课大使在听完后直接激动的拍桌子。
“好,这样好啊!”
这个计策最妙的是,既可以让商户们主动掏钱掏粮,还不用给商户们减税免税。
这个计策就是让县衙变相给商户一下莫须有的好处,比如可以让这家商户十年之内用高规格的马车,可以让那家商户在十年之内随意穿丝绸和高档布衫。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