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朝好奸臣重生三次!by清风匝地有声
清风匝地有声  发于:2024年12月04日

关灯
护眼

他轻轻咬了咬下唇,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父亲,孩儿确实是有诸多身不由己。京城之中,公务繁重,加之身体偶有不适,确实难以抽身。但孩儿心中始终挂念着家中,对父母的思念从未有一刻停歇。”
郑父闻言,眉头紧锁,显然对这番话并不买账。他重重地将茶盏放回桌上,发出“砰”的一声响,震得周围的空气都似乎凝固了一般。“挂念?你若真挂念家中,又怎会一年到头只回这一次?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京城里的那些勾当!那京城里那么多官员,怎么就你一人如此忙碌?别以为我老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郑长忆闻言,心中五味杂陈,酸楚与无奈交织在一起,几乎要将他淹没。他何尝不想回家,只是家里的氛围让他感到更加压抑和窒息。每当想到那个充满争吵与冷漠的家,他就宁愿留在京城,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加平稳:“所以,父亲您过来是想说什么?”
郑父悠然自得地坐着,身体向后轻轻一靠,那张布满岁月痕迹的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得意之色。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儿子“好运”的羡慕与自豪:“你真是命好,太傅大人,那位权倾朝野、德高望重的老臣,亲自为他的宝贝孙女挑选夫婿,而且一眼就相中了你。这不,特地派了使者远道而来青州,亲自上门提亲,这可是何等的荣耀与机缘!”
郑长忆闻言,整个人如同被雷击中一般,僵立当场,脸色瞬间苍白如纸。那些深埋心底、不堪回首的记忆如同潮水般涌来,如今,太傅竟然还想通过联姻的方式,将他永远束缚在自己的掌控之下。
“你们……疯了……”郑长忆的声音细若游丝,却难掩其中的震惊与崩溃。他颤抖着双手,几乎要站不稳。
郑父见状,眉头紧锁,不悦之色溢于言表。他提高音量,质问道:“你说什么?”
郑长忆没有回答,只是踉跄着后退了一步,身体几乎要失去平衡。这时,一直默默站在他身旁的金环眼疾手快,连忙上前一步,稳稳地扶住了他。
“老爷,公子他最近身子一直不太好,可能是太过劳累所致。”金环的声音低沉而恳切,他看向郑父,试图为郑长忆争取一些喘息的时间,“不如先让他回去休息,咱们回头再议不迟。”
郑父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对郑长忆投去一记冷笑,那眼神中既有不屑也有怒其不争。“这天大的幸运摆在你面前,你竟然还犹豫不决?真是不知好歹的小子!这种能一步登天的机会,多少人做梦都梦不到,你倒好,还挑三拣四!”
郑长忆闻言,身形不由自主地晃了晃,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几乎要站不稳。他的脑袋里嗡嗡作响,一片混乱,那些关于太傅的恐怖记忆与眼前父亲冷酷的话语交织在一起,让他几乎窒息。
他紧紧抓住金环的手臂,那力道之大,似乎想从金环那里借来一丝力量,让自己不至于倒下。
“母亲……母亲她知道这个事吗?”郑长忆的声音沙哑而颤抖,他几乎是用尽全身的力气才挤出这句话。
然而,郑父的回答却像是一把锋利的刀,直接插进了他的心脏。“当然知道,这件事在青州城早就传遍了,人人皆知这是郑家的一大喜事。你母亲不仅知道,而且非常赞同这门婚事。她认为这是你光宗耀祖的好机会,是我们郑家飞黄腾达的契机。”
郑长忆的内心仿佛被重锤击中,五雷轰顶般的震撼让他几乎无法呼吸。他深知,家中的其他人或许对他在太傅府的遭遇一无所知,但母亲,那个他本应最亲近、最能给予他安慰的人,她明明清楚地知道一切,为什么还要这么对自己。
他十七岁那年被太傅带走,在那里他遭受了非人的待遇,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无数次地恳求太傅放他回家,但每一次的请求都如同石沉大海,他求了无数次,才终于得到了一个回家的机会。
他带着用尊严和痛苦换来的钱回到家中,第一时间将钱交给了父亲,然后迫不及待地跑去找母亲,希望能在她的怀抱中找到一丝温暖和安慰。他颤抖着手解开自己的衣服,将身上那些触目惊心的伤痕一一展现在母亲面前,声泪俱下地诉说着自己在京城所受的苦难。
然而,母亲的反应却如同晴天霹雳,将他心中的最后一丝希望击得粉碎。她非但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同情和关怀,反而一脸嫌恶地看着那些暧昧的痕迹,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更让郑长忆心痛的是,母亲竟然指着他的伤痕,骂他是个勾引男人的妖孽。
他难以置信地望着父亲,就像当年看向指着自己的母亲,那个曾经给予他生命,却也将他推向深渊的人,。郑父看着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嘴角勾起一抹讽刺的笑意,仿佛终于看到了自己儿子应有的仓惶与失措。
“你以为自己是谁?能够得到太傅大人的青睐,那是你几辈子修来的福气!”郑父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得意。
他继续说道:“人家太傅大人说了,不仅不要我们一分彩礼,反而还慷慨地送来了三箱金银珠宝作为招婿的聘礼。这些珠宝已经送达祖宅,你母亲看到后可是高兴得不得了。她认为这桩婚事对我们郑家来说是天大的好事,能够借此机会攀附上太傅这样的高门大户,是我们郑家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机会。”
郑长忆看着父亲的脸,他有那么一瞬甚至想找出自己不是亲生儿子的证据。
他无法理解,为什么父亲和母亲会如此轻易地就将自己的一生作为交换的筹码,在他们眼中,自己算什么?
郑长忆声音颤抖:“你们……你们就这么缺钱吗?”

第63章 亲不择骨肉,恨不记旧仇
郑父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仿佛被说中了心思,羞愤交加之下,他猛地站起身,整个身躯因愤怒而微微颤抖。他的眼神如同利剑般射向郑长忆,没有丝毫犹豫,手臂一挥,一记响亮的耳光便重重落在了郑长忆的脸上。
这突如其来的耳光让郑长忆措手不及,他踉跄着后退了几步,银铃连忙上前扶住他,眼中满是心疼与愤怒。
郑长忆的脸颊迅速红肿起来,疼痛如火烧般蔓延开来,但这份疼痛却意外地让他从刚才的震惊与迷茫中清醒过来。他冷笑一声,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既有对郑父行为的讽刺,也有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上下打量着郑父,那眼神仿佛能洞察人心,让郑父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发毛。
“你……你看着我做什么?要造反吗?”郑父被郑长忆的眼神盯得有些心慌,他强作镇定地喝问道,声音中却难掩慌乱。
郑长忆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中充满了对郑父的嘲讽与不屑。“不,当然不是。”他轻轻摇了摇头,语气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我只是觉得,您老难得来一趟,风尘仆仆的确实不便出门。既然如此,就请在府里好好休息吧。”
说完,郑长忆转身欲走,但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他停下脚步,转身对金环大声吩咐道:“金环,你去叫管家和小厮来,把府门守好。要是有人敢擅自离开,尤其是那位不该出去的,等我回来,统统棍棒伺候!”
金环闻言,连忙应声而去,她知道郑长忆此刻的心情已经到达了临界点,任何一丝挑衅都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而郑父则愣住了,他万万没想到郑长忆竟然会如此大胆,直接将他“软禁”在府中。
“郑鹤!你……你怎么敢把我关在你府里!”郑父怒不可遏地吼道,声音中充满了愤怒与不甘。他上前几步,想要抓住郑长忆的衣领,金环和银铃眼疾手快的把自家公子护住。
郑长忆停下脚步,转过身来,挑了挑眉,以一种近乎挑衅的语气说道:“现在又变成我府里了?您不是从一进门就口口声声说是我们郑府吗?可别忘了,这府邸的每一砖一瓦都是我亲手置办的,仆从也都是我亲自挑选的。您觉得,他们应该听谁的?”
郑父被郑长忆的话噎得说不出话来,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会如此牙尖嘴利,将他反驳得哑口无言。他怒视着郑长忆,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有愤怒、有不甘、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你敢跟我这么说话!”郑父的声音冷硬如铁,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带着刺骨的寒意。他上前一步,几乎是贴着郑长忆的脸说道:“别忘了,没有我,你什么都不是!现在翅膀硬了,就想飞?我告诉你,门都没有!”
郑长忆的眼珠在眼眶中剧烈颤动,仿佛是在竭力控制着即将溢出的情绪,紧抿的双唇渐渐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里夹杂着苦涩、决绝与不屈,甚至在微微的颤抖中显得更加坚定:“没有您,我只会过的更好。”
说完头也不回的往外走:“银铃,去把我的衣服带上,跟我出去,金环,你留在家里看管好!”
郑长忆怕自己父亲刚来自己就骑马出去,被人看到遭人非议,带着银铃从后门出去走去了少府寺。
因为宋恕成亲邀请了不少同僚,这会儿少府寺里没多少人,郑进里间,银铃帮他换了骑装,去马房挑了两匹马。
银铃有点担心他的状态:“公子,少卿的婚宴是明晚,咱们明日天亮出发也不迟,您要是不愿意回去,我叫人收拾少府寺的偏殿您休息也好。”
郑长忆摇摇头,翻身上马试了试缰绳:“不必,我许久没有骑马了,技艺生疏恐怕会走的慢,而且奉山那边也不知情况,早去一会儿也是好的。府里也就你会骑马,陪我一起去也安全。”
一主一仆,两骑并行,在秋日的余晖中缓缓行进。秋风吹拂,带着几分凉意与萧瑟,却也似乎能吹散人心中的些许烦忧。暖阳斜照,将他们的身影拉得长长的,与这古老而宁静的京郊景致融为一体。
郑长忆骑着马,速度并不快,他的思绪随着马儿的步伐飘忽不定。方才与父亲那场刻薄寡恩的对话,如同锋利的刀刃,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痕。每想一次,心便痛一分,泪水也不自觉地滑落脸庞,滴落在衣襟上,很快便被秋风吹干,只留下一道道淡淡的泪痕。
银铃始终保持着沉默,他默默地陪在郑长忆身旁,眼神中充满了关切与理解。当看到郑长忆落泪时,他轻轻叹了口气,从怀中取出一块洁白的手绢,递给了郑长忆。郑长忆接过手绢,哽咽着说了声:“只是迎风流泪。”银铃没有再多言,只是默默地点了点头,继续陪伴他向奉山赶路。
傍晚时分,他们终于抵达了京郊的一家客栈。客栈虽不大,但干净整洁,透着一股温馨的气息。郑长忆要了两间客房安顿下来,他走进房间,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上的雕花,心中五味杂陈,如同一团乱麻,让他无法理清思绪。
过了片刻,银铃端着一个食盒走了进来,说是客栈的晚膳。郑长忆中午未进食,此刻确实有些饿了,但当他拿起筷子,夹了几口菜放入口中时,却觉得味同嚼蜡,难以下咽。他的心中仿佛被一块巨石压着,让他喘不过气来,更别提品尝食物的美味了。
银铃望着郑长忆那疲惫而憔悴的面容,心中不禁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他轻叹一声,转身下楼,给厨子加了一吊钱,点了道清淡滋补的鱼汤。

第64章 别人家的孩子
夜色渐浓,月光如银,洒在京郊这间古朴客栈的青瓦之上,添了几分幽静与凉意。
他闭目沉思,脑中回旋的不仅是家族利益纠葛中自己被当作棋子般摆布的无奈,更有对父亲那番冷酷言辞的深深刺痛。自幼,他便知父亲待他严苛,父子之情淡漠。前两世,他也一次又一次的论证着这个事实,然而,他心中总存有一丝幻想,以为那冷漠背后,或有些许真情流露,毕竟血脉相连,岂能全然无情?
然则,今日一番争执,他终是难忍怒火,将多年积怨一并发泄而出。那一刻,他仿佛挣脱了束缚已久的枷锁,却也在怒火平息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空虚与不安。
他饱读诗书,圣贤书上都说“永言孝思,天经地义”,自己今日之举,是否已违背了孝道之本?
正自懊恼间,房门轻响,银铃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步入房内,轻声言道:“公子,厨下新炖了碗鱼汤,您多少用一点吧,明日还要赶路,别累坏了身子。”
他默默饮汤,思绪万千。银铃在一旁默默守候,未敢多言,却似已洞察公子心事。待郑长忆放下碗筷,银铃方轻声劝慰道:“公子,奴才学识浅薄,但也知道这所谓的父慈子孝,是要父亲慈爱才能子女孝顺。父道尊,母道亲,方能子女康乐家宅和睦。恕奴才多嘴,公子您这些年对老爷夫人已经是无可挑剔了。”
郑长忆缓缓抬眼,目光深邃而复杂,凝视着眼前之人,却未发一语,内心的酸楚如同潮水般涌动,难以言喻。他轻轻挥手,动作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释然,示意对方退下。
不过银铃的话也并非毫无用处,郑长忆并不是那种会内耗很久的人,他早学会调理自己的心情。
次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温柔地洒在窗前,银铃轻声细语地唤醒了郑长忆。郑长忆已从昨日的阴霾中走出,穿戴得一丝不苟,衣物整洁挺括,脸上虽带有一丝倦意,但精神却明显比昨日振奋了许多。他深知今日之事不容耽搁,便与银铃一同整装待发,跨上骏马,踏上了前往奉山的征途。
沿途,二人策马扬鞭,穿过一道道关卡,直至奉山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奉山,这座闻名遐迩的武林圣地,虽非遥不可及,却也因其曲折蜿蜒的小路和茂密的山林而显得格外神秘莫测。
今日,这座幽静的山脉因武林盟盟主小儿子的婚礼而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沿途张灯结彩,红色彩绸随风轻舞。
郑长忆骑马穿行于盘山小路之间,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当他穿越最后一片茂密的树林时,眼前豁然开朗,奉山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只见群山环抱,高耸入云,山巅之上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宛如人间仙境。各门各派的旗帜在微风中猎猎作响,彰显着武林的繁荣与昌盛。
郑长忆满眼新奇地环顾四周,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莫名的激动与期待。他注意到前方不远处,一群穿着喜庆的仆从和宾客正忙碌地穿梭于山林间,显然那里便是进山的入口。他轻轻勒住马缰绳,和银铃朝那个方向缓缓行去。
一个身材健硕、面容威严的大汉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大汉目光如炬,上下打量着郑长忆,沉声问道:“来者何人?”
郑长忆闻言,不慌不忙地下马,从怀中取出宋恕亲自颁发的请帖,恭敬地递上前去:“在下乃是京城的少府寺卿郑长忆,受宋少主之邀前来参加喜宴。”
大汉接过请帖仔细查验一番后,又对郑长忆进行了一番搜身检查,确认无误后点了点头,示意他可以通行。
然而,当大汉的目光转向银铃时,却露出了疑惑之色。他皱眉问道:“此人是谁?为何没有请帖?”
郑长忆见状,连忙解释道:“这位是我随身伺候的书童银铃,我对这里并不熟悉,能否请大侠通融一二,让他随我一起进去?”
大汉闻言摇了摇头,神色坚定地说:“今日乃是武林盛事,人多眼杂,必须一人一请帖且经过搜身方可入内。”
郑长忆对那大汉的坚持表示了理解,他轻轻点头,转身对银铃投以温和而坚定的目光,轻声说道:“银铃,你先回客栈等我,我今晚宴会结束后就回去找你,不必过于担心。”
银铃虽心中忧虑,正要再说什么,却见一名袒露上身、身材魁梧的男子骑马从山间疾驰而来。他来到近前与大汉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后,便径直骑马走向郑长忆。
那男子声如洪钟般响亮道:“这位便是郑大人吧?我是奉山二当家宋宥,惠英还在忙,怕您不识路途特意让我来迎接。”
“劳烦您了。”郑长忆拱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自然且不失敬意。他朝一旁的银铃投去一个安抚的眼神,银铃心领神会,虽然心中也有诸多好奇与不解,但还是选择默默站在一旁,目送两人离去。
郑长忆知道这是宋恕的二哥,心中确实掠过一丝意外。一则是新郎官兄长亲自迎接有些太重视了,另一则是这位宋宥不仅身材魁梧,浑身腱子肉如同山岳般坚实,更引人注目的是他身上挂满的鲜艳珠翠,这些装饰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他粗犷的外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反差美,却也让一向习惯于官场礼仪的郑长忆感到一丝不自在和尴尬。
郑长忆的目光在宋宥身上稍作停留后,便迅速收回,生怕自己的注视显得不够礼貌或是过于唐突。他心中暗自思量,这江湖中人果然与朝堂之上大相径庭,不仅行事作风直率豪迈,就连装扮也如此不拘一格。
宋宥骑在马上,稳健地引领着前路,耳畔突然传来郑长忆略显惊慌的声音,伴随着马儿因踩中不稳的碎石而发出的轻微蹄响。他迅速转身,有力而精准地拽住了郑长忆马匹的嚼头,稳住了它的步伐。“大人小心,这山间马道崎岖难行,平日里人迹罕至,路上碎石遍地,务必谨慎。”
郑长忆感激地看向宋宥,双手更加坚定地握住缰绳,点头道谢:“多谢二当家提醒,我定会小心。”
宋宥仔细打量着郑长忆,见他虽身处高位,却无半点骄矜之气,与他印象中的那些官场中人截然不同。心中暗自思量,他不由得对这位年轻的官员多了几分好印象。特别是想到自家弟弟宋恕正在他手下工作,那份对弟弟的关心让他忍不住打开了话匣子。
“郑大人,有件事我一直放心不下,想向您打听一二。”宋宥的语气中带着几分犹豫,但更多的是对弟弟的关切,“我那弟弟宋恕,自小就有一股子倔劲,十几岁时便偷偷跑下山去参加科举,一心想要做官。可这孩子心性未定,又涉世未深,我们家人都担心他在京城会惹出什么乱子,或是办事不力,给您添麻烦。”
郑长忆听着他关切的语调,抓着缰绳的手无意识的摩挲着,他半晌后抬头温和地回应道:“二当家言重了。惠英才华横溢,勤奋好学,对待工作更是认真负责。我不过是挂了个虚职,少府寺的日常事务多亏了惠英等一众同僚的辛勤付出,才能如此井井有条。他不仅没有给我添麻烦,反而为我分担了许多重担,让我省心不少。如今惠英能独当一面也要成家了,二当家放心便是。”
宋宥听后反而不好意思的笑了:“说出来不怕郑大人笑话,小恕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我们这做兄长的总觉得他没长大,父母也是恨不得处处照顾。有郑大人的话,我们也能放心了。”

第65章 别人家的母亲
郑长忆来的算早,到达宋氏山庄时还没多少宾客,宋宥本来要把他送到客房门口。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周围的宁静。
一群身着粗布衣裳、肌肉虬结的壮汉如同潮水般涌来,他们个个面带急色,显然是来询问婚宴的具体安排与布置细节。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肉山”,郑长忆不禁微微一愣,心中闪过一丝畏惧,不由自主地往身后的马匹靠了靠。
“郑大人,别怕,他们是来帮忙的。”宋恕的声音适时响起,如同春风拂面,驱散了郑长忆心中的阴霾。他穿着一身鲜艳夺目的红色喜服,从屋内飞奔而出,脸上洋溢着即将成为新郎官的喜悦与激动。他热情地朝郑长忆招手,那份真诚与热情瞬间感染了周围的人。
郑长忆见状,连忙将马匹交给一旁等候的马夫,快步跟随宋恕进入屋内。然而,刚跨过门槛,他便发现屋内另有乾坤——几位衣着华丽的女眷正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偶尔传来阵阵清脆的笑声。
郑长忆见到屋里有女眷,赶忙道歉回避,转身要跨门槛出去。
笑着将他拉回,并亲切地向母亲介绍:“娘,这位就是少府寺卿郑大人,我信里跟您提起的那位。”言语间,满是敬意与自豪。
郑长忆闻言,连忙挂上他那标志性的微笑,上前一步,深深地鞠了一躬,恭敬地说道:“伯母康健,晚辈郑长忆有礼了。”他的声音温和而清晰,每一个字都透露着他对长辈的尊敬与谦逊。
宋母看上去虽然上了点年纪,但精神健硕风采依旧,看起来比郑长忆身体状况还健康,她看着郑长忆下意识心疼的拉过来捏捏他的胳膊:“哎呦这孩子,长得真漂亮,只是怎么这么瘦啊,脸色也不好,是不是来这边没吃好啊?”
郑长忆被这突如其来的亲昵举动弄得有些手足无措,但更多的是感动与感激。他连忙摆摆手,笑道:“伯母言重了,我身体无恙,只是平日里公务繁忙,饮食起居难免有些不规律。今日得伯母如此关怀,真是让晚辈受宠若惊。”
宋恕哭笑不得小声提醒母亲:“娘,郑大人是我的上司。”
宋母闻言,先是一愣,随即脸上绽放出恍然大悟的笑容,她轻轻放开了郑长忆的胳膊,带着几分歉意与风趣说道:“哎呀,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郑大人,您可别往心里去,咱们家平日里在江湖上闯荡惯了,这官场的规矩啊,有时候还真给忘了。”
郑长忆连忙躬身行礼,以表敬意与理解:“伯母言重了,晚辈怎敢有丝毫怪罪之心。能得伯母如此真挚的关怀,实乃晚辈之幸。况且,来到奉山,晚辈自当入乡随俗,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宋母听罢,眼中闪烁着满意与欣慰的光芒,她转头对身旁的几位妇人笑道:“瞧瞧,咱们小恕这孩子,在京城交的朋友,真是一个比一个出色。这位郑大人,长得漂亮说话也好听。让人听了心里头那个舒坦啊。”
郑长忆听到朋友二字一愣,红了耳根,转头去看宋恕。宋恕朝他笑了笑,知道郑长忆有点不自在,便上前一步拉住母亲的手:“娘,郑大人难得来一次奉山,我想先带他去四处逛逛。”
宋母随性的点点头:“去吧,不过别走太远,人家枕鸿都打扮好了。”
宋恕点点头,转身领着郑长忆穿过曲折的回廊,步伐稳健而又不失温文尔雅。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青石板路上,为这喜庆的日子添上了一抹温馨的色彩。
“大人,这里便是家中特意为宾客准备的客房,虽不比府上奢华,却也清净雅致,希望你能在此稍作休憩,恢复些精神。”宋恕边说边推开门,一股淡雅的檀香扑鼻而来,屋内布置得简洁而不失雅致,几案上摆放着几卷古籍与一盆幽兰,更显主人品味。
“外头的客房里都是武林盟的人,鱼龙混杂难免会起争执,等下喜宴开席,自会有人引领大人过去入座,只是宴席上座都是父母亲友与各大门派掌门,只能委屈大人与咱们少府寺的同僚们同坐一桌了。”说着又去找茶水要给他倒茶。
郑长忆连忙上前一步,拦住了他,笑道:“宋兄,今日乃你大喜之日,诸多琐事缠身,怎可因我而分心?方才令堂大人说的是,婚礼在即,你应速速回去准备,以免误了吉时。至于茶水,我自己来便是,无需你亲自操劳。”
宋恕闻言,脸上闪过一丝歉意与感激,他深知郑长忆的体贴与理解,于是也不再坚持,只是再次拱手道:“那我就不多陪了,大人自便。”
郑长忆端坐于那间窗明几净的客房之中,手中轻握一盏刚泡好的奉山茶,茶香袅袅,与窗外偶尔掠过的山风轻语。这茶不同于寻常热水冲泡,而是采用山间清泉,缓缓注入细碎的茶末之中,茶入口,初时微苦,随即一股清新的薄荷香在舌尖跳跃,仿佛能洗净尘世烦恼,令人心旷神怡,正是这奉山独有的清心降火之妙。
环顾四周,客房内布置得既古朴又不失雅致,墙上挂着几把看似历经风霜的刀枪棍棒,它们虽静默不语,却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江湖风云。而在这股刚烈之气中,一抹淡淡的花香悄然渗透,两者交织,非但不显突兀,反而生出一种别样的和谐与宁静,让郑长忆不禁对这片土地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赞叹。
随着日头缓缓西沉,天边渐渐染上了一抹橘红,院外突然热闹起来,人声鼎沸,夹杂着欢快的鼓乐声与悠扬的丝竹之音,仿佛整个山谷都被这份喜庆所感染。郑长忆放下茶盏,起身走到窗边,只见一群群身着彩衣的男女老少,或手执花灯,或肩扛锣鼓,脸上洋溢着笑容,正朝着一个方向汇聚,那正是今晚擂场的所在。
不多时,门外响起了一阵清脆的敲门声,随即一个年约十二三岁的小厮探头进来,恭敬地邀请郑长忆前往擂场参加晚宴。
走在通往擂场的小径上,郑长忆仿佛踏入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两旁是各式各样的武林中人,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有的身着锦衣华服,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可一世的傲气,显然是来自名门大派的弟子;有的则衣衫褴褛,却眼神锐利,步伐稳健,腰间别着几枚竹片,一看便是行走江湖多年的老手。更有那些身披袈裟的僧侣,手持禅杖,面容慈悲,却也不失武者之风范;以及那些道袍飘飘的道士,手持拂尘,步履轻盈,仿佛随时都能御风而行。
人群中,还不时可见几位女子,她们或英姿飒爽,身着劲装,手持长剑,与男子并肩而立,毫不逊色;或温婉如水,轻纱遮面,手持团扇,步履轻盈,如同仙子下凡,周围人仿佛都习以为常,欢笑着一同入座。
四周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宋恕作为东道主,早已为少府寺的同僚们安排好了位置,且位置颇为靠前,足以一览全场的盛况。几个下属见郑长忆到来,连忙起身相迎,热情地招呼他入座。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