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香草门庭by青山见晓
青山见晓  发于:2024年10月20日

关灯
护眼

张绣连连点头。
“传我号令,全军上下,急速赶路!”
英姿飒爽的女将军将手中旗帜一挥,意气风发,眉眼灿烂,让人目眩神迷。
张绣心口一热,朗声应命,“是!”

第228章 隐于水下
窈窕的蜀女踏起轻快的节奏,纤腰轻摆,金灿灿的蜀锦衬着艳丽的妆容,星眸潋滟。
不同于中原如逞技一般的繁丽的舞蹈,蜀中的舞,美在生命热烈,自然奔放,搭配的曲调也活泼,热热闹闹,有种自得其乐的味儿。
成都城,刘焉所造的瑰丽堂皇的宫舍内,年轻太尉独坐在主位,身侧是荀襄领着两个亲兵随侍,他端着酒盏,望着眼前欢快的歌舞,不时接受益州官员敬祝。
益州权利的更迭已经尘埃落定,没有鲜血的交锋在无形中完成。
将酒沾了沾唇,荀柔神思漫游想起秦惠王入蜀,又延伸到五丁开山的传说。
由刘焉引入益州的东州派,与益州的本土派,光从说话方言上就能区分。
东州派来自中原,说的是雒下正音,温醇悠扬,一脉文质彬彬,而本地派说话更接近关中的秦晋方言,深沉硬朗,字字铿锵有力。
本土官吏豪族,都说秦晋语系,真算是益州土人吗?蜀中内乱不止,是否因为其中还夹在着,来自底层,来自崇山之间,真正益州的土人的怨气。
而这股怨才是造就诸葛孔明七擒孟获传奇故事的根源?
“…太尉宽仁大度,在下感激不尽,还请受在下一拜。”一个说着雅言的中年汉子,俯首席边。
荀柔凝神望过去,一旁侍立的荀襄已将人扶起。
“庞主簿。”
长髯飘飘,容貌端庄,是刘焉过去的近臣庞曦。
“在下敬太尉一盏,愿太尉长寿无极。”庞曦不起身,端起酒,直接仰首一饮而尽。
“襄代叔父回敬主簿。”荀襄从侍从案上端过一盏,向庞曦示意后,也一饮而尽。
“…小将军豪爽,在下再敬太尉一盏。”庞曦连忙道。
“庞主簿不必如此,某不过是为了大局。”
荀柔摇了摇头。
他知道这番姿态,是对方在表示感谢他不杀刘范两兄弟。
他当然有理由杀这二人,然后呢?面对一个矛盾尖锐的益州?
刘焉的东州党会不满,本土益州派也未必高兴,左扶一个刘璋,右起一个蛮王,汉中还有个张鲁,他要入主益州,先得客场作战,打上几仗,就算赢了,还得收拾满地鸡毛不值当啊。
现在多好,阿音领着的兵卒在成都城外一站,再让刘范前去叫门,刘璋不敢不开,于是兵不血刃完成了权利交接,还能捡个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好名声,被拥护刘焉的忠臣感谢。
不过如今有意思的是,庞羲不止是刘焉近臣,还是亲戚,其女适婚刘璋长子刘循。
嗯,正是原本历史上继承了益州牧之位的刘璋。
说不得他们入成都以前,正是这位忠臣拱了亲家上位。
所以这番姿态…噫,就很有意思。
荀柔轻轻晲了一眼缩如鹌鹑的刘璋。
“太尉深谋远见,令在下钦佩,愿为太尉效犬马之劳。”庞羲连忙再拜,心中忐忑,也不知这番姿态,能否打动这位年纪轻轻就位高权重的贵人。
可太尉不杀刘范刘诞,是为了大局,而长久跟在刘焉身边的刘璋刘瑁呢?杀之不也是为了大局吗?
他也无从顾及亲家,毕竟是刘璋自己守不住成都城,开门放朝廷兵马进来,朝廷兵马一来,当然就万事皆休。
唉,悔不该将女儿许给刘循。
“好好,我正有些事要麻烦厐君。”荀柔含笑点头。
“岂敢,正是在下的荣幸。”厐羲直起身,满脸高兴。
“咯吱…咯吱…”而此时的刘璋望着堂上这一幕,牙齿打颤。
他紧紧靠着同席的三哥刘瑁,浑然忘记先前被庞羲、赵匙护持着,登上益州牧之位时的畅快。
他们的席位并不算偏,紧邻着两个兄长,但和四周觥筹交错的热闹不同,席周一片真空地带,一个靠近的人都没有,即使不小心误入的人,也赶忙游荡开,生怕沾染一点晦气。
刘璋如何也想不到朝廷来得这样快,还带着他两个兄长,站在长安城头上,望着城下精壮的兵马,感到背后乱嚷嚷的惊恐,他就明白大势已去。
朝廷兵马远道而来,不过万余,相比之下,当不如益州人众,可人多却不一定势重,彼此一接,强弱之势,已然清楚。
益州本就有不满他登位的人,其中有反对父亲的逆臣,也有支持嫡元的儒生,而支持他的人,多半随父亲入蜀的中原士人,这些人眼见朝廷武德充沛,又听闻过太尉先前在汉阳所为,先血洗后扶持,姜峻一介马夫,竟登九卿之位,何不让这等人心生向往,至于剩下的父亲的一二亲信,看到随同前来的他的两位兄长,自然又有了理由倒戈。
他又不傻,与其负隅顽抗,等着夜里被人当功劳开了城门,自己还要顶上个不悌的罪名……若再能给他一点时间就好了……
不过,他自领了益州牧……当时未觉得,现在才恍然意识到,似乎是对不起一直在长安耕耘的两个兄长……
刘璋越想越怕,只觉得凉风抚着后颈,手脚冰凉。
刘璋身侧的刘瑁,神色却比他从容些,只并不理会瑟瑟发抖的幼弟,只自斟自酌,一盏接一盏。
他不曾自封益州牧,却娶了个贵妻。
也不知父亲当初为他娶吴氏时,可否想到今日?
果然,不时就有官吏,状似玩笑说起吴氏被相的故事。
一直低调降低存在感的吴氏之兄左中郎将吴懿,匆匆避席请罪,只道当初不该让相人妄言。
“左中郎将?”首座的太尉声音和缓,似听到了趣事,唇角微勾,霜雪一般的容颜微露笑意,像冬日阳光映照松雪的明艳,却让在座之人俱感背心一寒,冰刃穿胸。
吴懿也是一怔,方意识到自己这个中郎将是刘君朗封的,益州一州之地,将不过千石,哪来二千石中郎将?
他伏在地上,一时不知如何说话,堂中也一片肃静,就是往日最圆滑的人,也没有一个站出来圆场。
“吴君有此忠心,我当向天子保举。”荀柔缓声道。
吴懿猛然抬起头,不知这话是真是假。
但无论是真是假,这一瞬间,堂中许多人生出嫉妒中枢朝廷代表着高官厚禄,声誉名望,青史留名,有几人能不动心?
“听闻刘公三子、四子颇擅文赋,不知可愿随我入京,侍奉天子笔案文章?”
这下连一直装傻的刘范都不由得侧目。
见过了益州官面上的人物,又达成了目的,荀柔便辞以病酒,离开宴席。
一盏都没饮完,全由侄女代饮,哪会醉了。
可席上诸人不敢阻拦,只能眼睁睁看他翩然而去,再彼此相顾,都意兴阑珊,太尉全无破绽,翻手云覆手雨,他们如今归心似箭,想着回家思想自己的将来。
“明日,你们就去找庞羲、吴懿,让他们邀请益州商贾,商量购粮之事。”离了厅堂,荀柔不再掩饰疲惫,闭了闭昏沉的双眼,脚步沉重。
秦岭以南的益州,秋季阴雨连绵,沿途又翻山越岭,为赶在益州权利交接完结前赶到,这一路可谓是风雨兼程。
他不大吃受得住,半路山路泥泞,不好骑马时,都只能让人驮着走,不见刘范两兄弟,就是不想被看出端倪。
“叔父放心交给我和敬止就是。”荀襄伸手扶住他的手臂,连忙答道,“您就好好休息吧。”
荀缉亦跟着应了一声。
荀柔作为太尉,被安排的住处,自然是馆舍中最好的,此时小院已被自己带来的兵士环绕,门前却站着几个彩衣少女,正与守门的校尉说话。
荀柔定住脚步,眉头一皱。
“尔等何人?”荀襄上前一步,又向守门校尉厉声斥道,“太尉下榻处,怎容人在此盘桓?若是混入刺客,你当何罪?”
“拜见太尉,拜见将军。”几个少女方才都在席上伺候,虽未近前,但也认得出几人身份,其中一个容色尤为艳丽的少女,抬起头来,声音清脆道,“我等并非刺客,前来为侍奉太尉。”
“此处不需你等伺候,回去吧。”荀柔摇头。
“太尉若是不信我等姐妹,可以使人搜身。”少女上前一步道。
“退下!”荀襄眉梢一皱,已将佩剑握紧。
少女吓得连退几步,洗去宴席上的艳妆的脸雪白惨淡。
荀柔无意为难她们,但也心知成都城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友善,也绝不能因为性别年纪,就轻视这些小姑娘。
“一人与一匹缣,散了吧。”他挥挥手,绕过几个少女,入了门去。
益州温度并不低,榻被却冰凉,摸着有些湿润,荀柔一躺下,反倒清醒些。
窗牗晦明,光线暗淡,一呼吸间都是水汽,似又将有雨。
他无法像之前在陇右一样,长期停留在此,也无法同在汉阳时一样,杀几人立威。
益州的问题,是上升到生产力、生产关系落后、科技落后的问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想到这里,荀柔就满脑袋官司。
好想老天赐他十个诸葛孔明话说回来,诸葛丞相现在到底多大,能不能干活了?
……嗐,这都是啥……
来益州的第一个目的已经达到,剩下就是筹集粮草。
想到堂中笑脸相迎的人们,他心中却掠过一丝阴影。

第229章 仁人君子
淡黄的银杏木梁柱泛着鲜润光泽,缥色薄纱帷幔挂在梁间,一对对交颈的铜鹤衔着芝形灯盏焚着兰膏,火焰映在绿琉璃方砖上幽雅清亮,像铺了两条星河。
盏中浓翠的绿酒与清翠的地砖色泽相映,让人不得不感叹主人的巧思。
蝗灾来袭,粮食不继,太尉下令禁酒,长安酒坊都关闭了,可千里外酿成的美酒,主人在家宴饮待客,太尉总管不着人家中的事。
况且,这人家还是皇后之父,大儒蔡邕。
蔡邕并无意与太尉作对,也知道荀含光禁酒是为节约粮食,可这酒既已酿成,又被人千里迢迢送来,情谊深重,他也不能不感而领受。
他只邀三五亲友在家中小酌,大家都正犯了酒瘾,说好小宴一回,出去绝不张扬。
不过既是小宴,又不好声张,便不能作丝竹乐声,幸而他近来认识的一个书商,颇善说笑,便唤来陪侍堂下,以助酒兴。
“……且说某县某乡,有一陆生,颇有急智,其友得一新妇,容貌娟丽,却性不好笑,某友颇以为憾,与陆生约:若能一字令彼妇笑,再一字令彼妇怒,当置酒宴款待。陆生答应,二人当即击掌为誓。”
书商顿了一顿,一笑道,“诸位贵人,可猜得这陆生如何作为?”
“你径说就是!”董贵人之父董承却是个性子急的人,挥着飘飘织花罗袖,“说得好,便赐你一盏酒吃。”
今岁入秋后,不见凉爽,仍然盛热,宴会的名士多着蝉纱,纱衣贵在轻透,但丝线稀疏不成纹理,董承这一件罗绮轻软却细细织就一条条精细的菱花纹,这样的菱花纹罗一匹要熟练女工数月才能完成,价值万钱。
董承此话有些越俎代庖,又透出一点熟稔的口吻,一旁的渤海王妃之父伏完,赶紧低头饮了一盏。
蔡邕宽容的笑笑,想起宫里的传闻,董贵人侍奉天子,也总喜欢争强好胜,看来这性急、直率是董氏父女二人一脉相承。
女儿身为皇后,又年长,向来不与这些小贵人们争宠,董君性情向来急如烈火,他也不同他计较。
“陆生如何,你且说来。”蔡邕向书商挥手,纤尘不染的暗花素色绫袖轻轻一荡,有几缕如冰丝的流光闪动。
书商躬了躬身,“陆生某一日,牵来一头黄犬,在妇人面前,双膝一跪低头向犬大呼,曰:’叔‘!妇人与友人俱笑。陆却不稍息,复仰首向妇人,即曰:’嫂‘。”
众人很快反应过来,顿时哄堂大笑。
书商却没笑,只又恭敬的欠了欠身。
董承方才心思在蔡邕的袖子上,慢了一步才反应过来,他不肯示弱,大声赞道,“这陆生好巧舌!”
“这友人最后当真款待了陆生?”伏完好奇。
“正是。”书商认真回答。
“如此,愿赌服输,倒也不失风流。”伏完饮来一盏,点点头。
就连蔡邕也笑着连连摇头:“这陆生,必非中原人士。”
谁知道他是哪的?
书商一边腹诽,一边向蔡邕恭敬俯首,恭维道,“蔡公明察秋毫,果然不错,他是江东人。”
堂上又是一阵笑,众人都以为,陆生这般说话行止,果然是江南人,必不会再错。
蔡邕见堂中气氛正好,微微一笑,让侍从给众人都满了酒,“今日请诸位来,还有一事相商。”
“如今关中虫灾稍息,仓中谷物却尽,听闻荀太尉遣人往他处购粮,却不能得,天子因此常怀忧愁,我等身为朝中贵戚,得刘氏厚恩,岂能不为天子解忧。”
伏完心里笔画了一个’完‘,左右一看,满屋果然都是宗室外戚。
如此狡猾,居然是有预谋的!
他家迁至长安后,也没赐得食邑,家中仆从也丢失许多,家资远不如从前,但女儿做了皇弟的渤海王妃,他也只好一边心口滴血,一边第一个表了态。
“……我等当跟随蔡公。”
蔡伯喈几时学得这等敛财手段,伏完心中念叨着古怪,却未多想,盖因他经历了灵帝一朝,至尊母子各种名目的讨钱,已经让他习惯了。
蔡邕身边筛酒的侍从,向书商一递眼神。
书商心中有了数,连忙将神色更端正些,“蔡公大义,令在下敬佩,在下虽为一介商人,也愿为朝廷尽绵薄之力……”他故意顿了一顿,假装考虑,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之后,才徐徐道,“在下愿出一千金够得粮食,以解朝廷之急。”
他这一说,剩下没有表态之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装聋作哑。
连商人都要为国献钱,他们要是不捐,岂不是贬得商人都不如?士人气节何在?
“我等俱当跟随。”董承随众应承,心里骂了一声蔡邕奸猾。
他这次出了钱,首倡却成了蔡伯喈的功劳,让皇后在天子面前邀功,让他如何甘心?亦或,这边应付了,他自己也去买粮来,赶在蔡伯喈之前?
“今日多谢你。”
宴会在皆大欢喜的气氛下结束了,蔡邕却留了书商。
他也不至于不懂人情世故,能如此顺利,多少有书商那一出挤兑,况且一千金,那可是一千万钱。
书商恭敬的一揖,亦是仪态翩翩,笑容可鞠,“蔡公所著史书,文博而约,词简而精,在书肆卖得极好,在下不止得了钱,书肆还得了名声,如今为蔡公效力,原是出于真心,况蔡公心忧百姓,在下也是真心敬佩。”
“岂能一概而论,”蔡邕连连摇头。
“有一件喜事,愿说与蔡公,在下那不成器的小侄,如今升了节从虎贲,二百石郎官,在下还要多谢蔡公举荐。”
“确是好事,”蔡邕双眉一扬,欣慰的点点头,“小郎君本就弓马娴熟,日后要好生护卫天子。”
京中郎官,皇宫仪仗,一向选功勋子弟入职,迁都后人员一直不曾补足,太尉辞以国库空虚,将低级虎贲、卫士俭省一半。
蔡邕对年轻的荀太尉的才能一向佩服,但就这点上,多少有些不满,觉得对方未免节俭过头,未免有失天子威仪。
“是,在下亦再三叮嘱他,效忠天子,绝无二心。”书商连忙道。
“近来荀氏又买了什么书?”平阳侯吕府,大夫人魏氏正在询问家中婢女。
跪在地下的女婢深深埋下头,“荀夫人购书……并未用府中的钱。”
“让你回话,你何以旁顾左右?”魏氏一拍桌案。
“女君。”她身后的傅氏连忙拉拉他的袖子,“荀夫人一向恭顺宁静,您又何必与她计较。”
“连你也被她收买了?”魏氏回头向陪嫁的老仆。
她都不知道,如何就到了如今的地步,荀氏刚入府时,她先也紧张了一阵,对方既有美貌又能争宠,加起来都不如荀氏宠爱,再加上姓氏,她差点以为自己就要下堂,结果不知怎么,对方就渐渐安静了,每日关门读书,少容饰,宠爱渐稀,对她也恭敬起来。
她原本是松了口气,但近来夫君回来才发现,这小妖精不知怎么,竟又复宠了!更让她惊讶的是,这荀氏竟不知何时,同夫君帐下副将校尉的家眷,已极为亲近。
夫君好卧妇人,她既为尴尬,又为嫉妒,不大同那些人家来往,那荀氏却不声不响将那些女人笼络住了。
这便非同小可。
“女郎,那毕竟是荀氏女……若果然要……又能如何?”傅氏低声道。
“他要想将那妖姬扶正,那我就一刀杀了她,再去死!”魏氏握紧纤白玉手,重重垂桌,恨声道。
她哪不明白傅氏之意,那是荀家女,她们能将她怎样?
“禀告女君,平阳侯与荀夫人一道归家。”府中传令的仆从来到门口报告。
“一道回来?”才放狠话,就被打脸,魏氏满心恼恨,“荀氏不是出城去了吗?莫非又是什么争宠手段不曾?”
“女君,快往门口迎接将军才是。”傅氏连忙提醒。
“谁要迎他。”魏氏说着却连忙起身,一拢身上彩绣纹绮长衣,扶了扶鬓插金簪,香风袭袭迎向门口。
到了门前,她却发现,仿佛猜错了。
吕布乘着香木雕车,身边伴着艳妆美人,饮得醉醺醺的与美人调笑,这二人却并非荀氏。
荀氏只乘寻常厢车,布衣素裙,跟在后面,若非气质典雅宁静,手捧书卷,几如仆从。
两人看着便不像一道走的。
“这两位姐妹,又是将军何处领来的?”魏氏辨清形势,当即上前一步。
吕布讪讪放开两臂圈住的美人,不敢直面悍妻锋芒,眼神一转,向旁边荀氏道。“你这是往恤孤寺去了?”
“是。”荀光被点名,只好上前,先同魏夫人见了礼,又同吕奉先见了礼,目光端正,神色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心,“酒多伤身,将军还是要少饮些,我为将军煮些解救汤去。”
“哎。”吕布应了一声,“一会儿我找你。”
魏氏当他无视自己,对着两人直气得咬牙握拳。
“我自准备沐浴器具等待将军?”荀光置若罔闻。
“好,好。”吕布感受到旁边利箭一样的目光,更不敢转头,连忙答应。
荀光恭顺的应了一声,转身步履优雅的溜走。
这是,要挨打,要挨打,还是要挨打呢?
“夫人,这是杨司空所赐,你将她二人安排在后院,勿要怠慢啊。”
身后吕布的声音带着滑稽的讨好,荀光唇畔的笑容却缓缓收敛,手中竹简被握紧。
不是王司徒,又是杨司空?
“三千钱?”荀柔倚在榻上,微微含笑,明眸却寒意凛冽,“那些商人的稻谷竟敢要三千钱一石?”
承平时,粮价多不满百,长安粮价之前也一直稳定在两、三百之间。
三千钱一石,长安如今的粮价也不过如此。
不过,也不能这样算,为保证百姓口粮,关中几郡都在他要求下,招百姓为国劳役,反正要修路、修水利,修田坎、修围墙,什么都可以修,什么都需要修,用人的地方多得是,平常时节,百姓要耕作,他还怕耽误农时,这会儿便一股脑都上。
一户寻常人家,五到七口,出二到三人服役,就能一家老小不被饿死。
长安坐而论道名门,吃吃高价粮食,想来也不差这点。
但益州地广人稀,水土丰饶,能种水稻,而水稻就算一季,其收获也远高于麦子,若说运输出去还好说,毕竟益州道路的确艰难,但在成都本地,商人竟然敢叫三千钱,简直狮子大开口!
可他还真不能用在汉阳的手段,实在是益州太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汉阳有五万兵马,动四家也够了,但在益州,就算十万、二十兵马,也未必能平定,这里的根基太深了,刘焉杀了十家豪族,照样还是有人反叛。
“是小侄无能。”荀襄低头,“竟让那些商人串联一处了。”
“庞羲、吴懿二人如何解释?”荀柔捂唇轻咳。
“他们也无话可说。”荀襄见他动怒,连忙道,“贾公道,不好与他们动武,以免造成益州动荡,只好各个击破,我已经命人去打探各家情况,想来不久就能有消息。”
荀柔摇摇头,“我们不是本地人,哪那样容易探得,对方若故意作局,我们输上一回,就会泄了底气。”
计是好计,却未免有些险。
他目光掠过荀襄、荀缉,又向在他们身后,落一步站的贾诩。
有贾文和在,其实也未必怕那些人作局,不过这两日,他考虑过成都商人可能联合哄抬物价,到想了一个备用方案。
“阿音,你与阿平各领一路,我令当良贾与千万二人,分别随行。你们悄悄南下,再寻当地百姓,找益州羌氐部落交换粮食。用钱可,若对方要以它物交换,布匹、农具、铁器……甚至兵器,亦可。”
在二人满脸疑问的神色下,荀柔轻轻地说。
既然益州那么大,成都的商人不卖,他就找愿意卖粮食的人就是。
他也不会七擒七纵,到可以使试试经济手段,来改造益州。
毕竟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次,就先探一探路吧。

益州南部的山岭上,是棕榈与竹木搭建搭建的半敞的大屋。
篝火都高高支在桩架上,而不直接堆在平地。
舍内铺满柔软的绒垫,但无其他家具,荀襄学着当地人盘腿而坐,越过半熟犹带半透明色的雉肉,拾起旁边一盘未曾见过的菜蔬。
承在蕉叶上的菜蔬未经烹煮,还带着新鲜露珠,颜色漂亮,下段玉白,上端赤紫,茎端一片翠叶,边缘带赤,很显祥瑞。
中年羌族首领,顶着一根三尺长雉尾,穿着无袖的短褂,端着浊酒,热情的笑着直接抓了一把草茎,向她示意,塞进嘴里大嚼。
明白了。
荀襄点点头,将心一横,咬下一口叶片。!
猝不及防的奇怪味道迅速在口中蔓延。
不,与其说是味道,不如说是气味。
草叶本身只是寻常草叶的甘与涩,但却逸散出奇怪的气味。
古怪,浓烈,像鲜鱼刮鳞片时的土腥,瞬间填满口腔溢出鼻腔,让她觉得自己好像就是那条正在现杀活宰的鱼。
不止首领,带着银饰的首领夫人,长老,卫从,无论男女,都哈哈大笑,屋中充满了愉快的空气,显然他们不止一次,用这种美食捉弄过来往的商贩。
要是吐出来
“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
荀襄努力咀嚼着草叶,莫名想起好多年以前叔父给他们讲过得笑话,那时候也还少年意气的叔父,不时就会说些这样俏皮又含深意的话。
其实,吃着吃着,也不是不能接受。
她抓起一把,也学着方才首领的样子大嚼起来。
一口吃得多些,竟觉颇有异鲜,微带回甘。
有些上头。
这个“上头”,似乎也是从前叔父说的。
她身旁一边摆着二十匹素帛,还有车上的一石盐,都是用来和此地交换粮食用的,帛是定金,待粮食收验无误后,再将盐交付。
这些山林间的小部落,淳朴又狡猾。
与他们既要真诚,又要小心,有时候,他们甚至更像是生活在森林里的动物,试探着彼此的强弱和态度,以此做出相应动作。
不过,总要比成都的豪族大商人好打交道。
叔父书信中让她小心商人收买的盗徒,大概是她一路翻山越岭倒未曾见到,更平坦一路的阿平却是险象迭生。
各种肉干、粢米、黍以及采集的果实与种子……部落大多数的粮食都收集过来,由部落中的青壮帮忙安放车中。
在南方的山岭,越冬不似北边严酷,有山有水之处,人就不会被饿死。
但他们没有盐,织不出细柔的布帛,磨不出锋利的铁刃,不通时事,代代不变,自以为足,却不知世事变幻,被平原地区远抛在身后。
见到这些部族,她才明白叔父所谓,时代向前,历史扬弃,教化之道。
也许曾经,这些部族的生活与平原并无太大区别,甚至更加安逸稳定,可到今日,他们已与平原百姓的生活天差地别。
夕阳将落,荀襄宴罢归营,拿出一片帛,磨墨,提笔:
“寨戊申:羌族,壬未西向九十里,约百人,男女相等,无盐、铁、无蚕,以木棉为布,染蓝红,食稗、粟……御兽熊、驺虞……”
“……驺虞……?”
一盏精致的铜雁釭灯静静蹲在案上,雁首低回,雁口半张护着灯焰,免受风扰。
荀柔跪坐在案前,想起据说坑惨了蚩尤的黑白动物,圆绒绒,一推就咕噜咕噜从山坡上往下滚,唇角忍不住微微上翘,疲惫的精神浅浅舒展。
益州多山亦多寨,百十里就是个山寨,人数从百人到千人不等,科技生产力固然落后,却也不甚困苦,恰似太史公所谓“无饥馑之患,无积聚多贫”的地方,光看这些地方男女比例就能看出。
食物被绵绵不断送到成都,积少成多,他让两人不必拘于适合储存的谷粮,买回的食物也有肉、干果、根茎……还有活的牲口。
丰富的地形,造就益州丰富的食物种类,不适合保存的在成都平价贩售,可以挤兑过高的粮价市场,给粮商制造压力,同时,得了钱就换购本地商品,如蜀锦、蜀刀、精巧器物。
一方面,安抚民心,粮商抬价,成都百姓跟着受苦,也对朝廷产生怨言,
另一方面,买得这些东西,只要运出巴蜀,自可以换得百十倍利,操作计算得当,可以将采买中产生的溢价给填平。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