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永远是粮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主旋律。
荀缉自觉从一旁竹架上取下纸墨笔砚,汲水、叠起袖口,在铜砚中磨开墨丸。
“按小叔父先前屯田之策,在渭水南北开田万顷种粟。”荀攸颔首谢过,双手捧起盏,“只是雨水略有不足,依经年老农所言,亩得可在二至四石间,以半数为租,可得粮七十五万石。”
荀柔长长吐出一口气。
这数目听着不少,但长安如今可有近百万人呐。
“长安土地虽然肥饶,但荒驰已久,开荒不止人力,更需耕牛与农具,二者俱不足,故耕作缓慢,只得万顷,如今百姓继续垦荒,种以芜菁与冬葵,则今冬无碍,明岁再添万顷,则长安无忧。”
荀柔摇摇头,“民屯反正是一时之策,要军营粮足,还需军屯才行。”
他当初出这个主意,有点破罐子破摔,但此一时彼一时,如今他心态转变,田税五五分成,简直就是半夜鸡叫周扒皮的水准。
这和他建议兄长青州盐场取一半不同,盐利丰厚,一半盐钱,日子可以过得相当滋润,但一半的田税,那几乎就是让农夫饿半死吊命而已。
纵使这些失去土地被董卓驱赶至长安的百姓,为了生存,不得已勉强忍受剥削,他自己这关都过不去。
“小叔父之意,明年要让兵卒来开荒?”荀攸长眉微皱。
“正是。”
“愿闻其详。”荀攸探身倾听。
历史上,屯田制自古有之,至曹操发扬光大,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集聚粮食,免军粮筹措,二是减少除长途运输,减少耗费,也节省人力。
但荀柔最看重的并非这两点。
他一直在考虑的,是那群被俘虏的,道德损坏,曾劫掠如匪的兵卒。
一个人的行为,总是有一点原因。
中原匪寇横行的开端,是桓灵二帝时的暴政,在这群盗寇呼啸山林,以劫掠为生之前,他们大多是寻常的、朴实的农夫与工匠。
只有极少、极少数是在承平之日,仍然不想认真生活的真罪犯。
这群兵卒也是一样。
他从贾诩身上得到一些灵感,在与兵卒聊天时再次验证。
杀人麻木的背后,是对生命的漠视,对中原的异视,对自己作为人的麻木茫然。
作为凉州人,家乡不能回,家人不知处,他们没有牵挂,没有信念,没有认同,没有来处,也没有归途,所以无底线,无节制。
不过,他相信,植根于华夏民族中,关于土地的热爱,可以教给他们一切,可以带来一切。
耕种,收获,积蓄、娶妻、生子,为自己的土地而战,会让兵卒更拼尽力量,退役之后有家业继承,让他们可以对未来抱有期待。
农忙之期,主要在春秋两季,其余时间并不繁重,将军屯地与平民乡里穿插,可以相互帮助,不必担心作战而违农事,亲近军民关系。
当然,如此军屯之策,必然要与军队改制相结合,诸如提高兵卒俸禄,落实死亡抚恤,以及将退伍制度化等等,当然也绝不至于像历史中那样高昂分成。
“……秦时,耕战之策,使民舍生忘死以争功,今我欲以耕战之策,使卒奋力战场时,亦不忘生途。”
士兵不畏死的军队,是可怕的,而若是这些不畏死战的士兵,心中还期待着和平呢?
第176章 长安纷扰
“……典田之事、长安民务,这几日寻人管理,我出征河东之后,长安内外消息均倚公达,此为最要……”
数声长调鸡啼,让人神经一紧。
荀柔抬头望向户牖,窗棂纸上已泛起一点微白,这才发现一夜过去。
案上铺满墨色淋漓的纸卷,灯下积了的焦糖色的油渍,炉中香已燃烬,少年一手撑着头,另一手还拿着笔,困得迷迷糊糊。
荀柔随手拿起一卷,竟是当初他在颍川时教的笔记风格,分条记录,条理清晰,内容简练,不由大喜
“公达,你把阿平给我吧!”
“承蒙叔父不弃。”荀攸毫不犹豫点点头。
荀缉猛得睁圆眼睛,捉着笔,整个人瞬间拔高三寸。
“我征辟他为太尉府令史,虽说只是百石吏,但掌管文书,手下还有二十三御属,也很有排面了。”荀柔热切的像一个推销员。
荀缉眨了一下眼,缓缓矮回去,一双乌黑的眼瞳望向亲爹。
荀攸淡定的瞥去一眼,看得荀缉端正坐好,这才拱手道,“阿平年少,既无功绩亦无威仪,岂能委此重任,请以文书试之,侍奉左右。”
文书,就是不入流的小吏,连印都没有了,荀柔有些不忍,正要开口劝说,收到来自大侄子的眼神攻击。
嗯……熬夜发涨,过度兴奋的大脑终于稍微冷静下来。
荀缉小朋友,年方十四,且不说能否服众,太尉府上下但凡有名有姓的位置,都要有用。
除了长史。
他已经预订给堂兄了。
虽然在他心里最适合文若的位置是尚书台,但一则袁曜卿做得好好的,二则堂兄还在帮他筹备官贷事宜,腾不出功夫。
但他一直记得,他哥现在就挂着一个段煨的军别驾。
名不正言不顺,没有个职位,做事总要受掣肘。太尉长史秩千石,总理太尉府,位卑权重,只要他这个太尉没有过气,太尉长史就有面子。
反正长史下有左右功曹和令史,分管各部门,他也用不着像别家一样,拿着俸禄,当着甩手掌柜,还专门聘个职业经理管人事,自己一统干了了事。
“好罢。”荀柔抿抿嘴,多少有点惋惜,“你们稍等,”他站起身,走到门口。
守夜的少年抱着手臂,蹲在门柱边一点一点头打瞌睡。
小时候照顾他的田仲的长子,今年竟已经十四岁,是个顶用的半大少年郎了,时间过得真快,听说认得一些字……
荀柔将发散的思维拉回来,抬手拍醒他,“回屋去睡阿姊如今仍然每日早起去庖厨安排朝食吗?”
少年朦胧的揉揉眼睛,一下子惊醒站起来,“郎君!”
“阿姊如今可还早起去庖厨?”荀柔耐心的重复了一遍。
“是,是。”少年连忙点头,“女郎一向早起。”
“好,你吃点东西,赶紧睡会儿,今日家中恐怕会很喧闹,”荀柔叮嘱他一句,又回过头,“公达你们稍等一会儿,在府中用过朝食再回家休息,我去端早饭回来。”
“叔父既要用阿平,今日就留他在府上做个应门童子吧。”荀攸道。
“不用,”荀柔连连摆摆手,“阿平熬了一晚,该回去睡觉,今日就是忙也没什么要紧事。”
怕荀攸还要劝说,他赶紧快走几步出门。
庖厨的屋顶已升起炊烟,屋中四五个灰白衣的仆从往来忙碌。
一身翠色衣裙的阿姊,姿仪优雅的跪坐着,微向一边侧着头,用力推着小石磨。
“阿姊,让我来吧。”荀柔上前一步,觉得自己成熟又可靠。
清丽的背影一僵,缓缓挺直背脊,起身转过来。
“……阿姊?”
荀采看上去有些憔悴,看向他的目光有些深沉。
沉静委婉的倦意固然也是很美,但他还是喜欢姐姐眉毛竖起凶他的样子不对,他这都什么毛病?
“阿姊,昨日睡眠不佳?”荀柔小心翼翼问,“不若回房再休息休息,今日朝食由小弟安排?”
对面的荀采交换了两个深呼吸,才平声静气道,“随我出来。”
屋舍外,翠荫簌簌下着露水,淋洒在青石板路上,天空中启明星伴着晨曦,将东方渐渐擦亮,此时暑气尚未升腾,夜晚的凉意仍然占着主导,正夏日一天最好的时光。
荀柔目光流落在艳丽的木槿花从上,心情有些轻松的等着姐姐开口。
“刺杀董仲颖,是为了天子,还是荀氏……我与他的婚约?”
“董卓窃朝,上欺天子,下害百姓,天下人谁不想除之后快,我自然也是如此。”荀柔满脸莫名,还带着点被委屈的倔强,“阿姊也忒小瞧我了。”
“阿善,”荀采声音一低,让荀柔心脏顿时错跳两拍,“我看着你长大,所以,你是否说谎,我一眼就能分明。”
“……阿姊,怎能不信任我”话一出口,他便意识到自己出错。
他该直接解释,不该撒娇。
但话已经出口,收不回来了。
荀柔觑着姐姐神色平静的脸,不知道现在跪下抱他姐大腿求饶来不来得及。
“……也挺顺利,无甚波澜就”
“阿姊该谢你。”
“……啊。”
“若非形势所迫,我绝不愿嫁给董仲颖这样残暴之人。”荀采诚恳而郑重道,“阿善,你又救了阿姊一次。”
“阿姊不必挂怀,这都是应该的。”荀柔讪讪一笑,“姐弟之间,何须分得那样清”
他话未说完,就被一滴如露水般落下的眼泪打断。
一滴,接着又是一滴。
荀采看着他落下一串晶莹的眼泪,唇角的微笑缓缓的、颤抖着抿紧。
“……没事,都过去了。”荀柔局促的站着,手足无措,呆瓜一样愣,全没有小时候做错事的机灵劲,好半天才记起,从袖中摸出巾帕,小心又紧张的慢慢递过去。
“果真?元华先生,可不是这样说。”荀采接过手帕,背过身去拭去眼泪。
“……元华先生说话一向如此,阿姊不必当真。”
“如此什么,直接了当?”荀采回过身反问。
“呃……”被噎住的荀柔一边尴尬,一边小雀跃。
阿姊可算又回归正常了!
“跟我来。”荀采板起脸,再次发出跟随命令。
荀柔忐忑的跟着来到阿姊的小院,走进院门的时候,忍不住停了一停。
他记得,昨天,自己就是被拒绝在这里!
这间庭院的格式与他所居处,略有差别,没有前面的敞轩,取而代之则是一片占地半亩的花园。
园中整齐成排的种着某种草本植物,半人高,巴掌一样的叶片,零星有些花骨朵,都尚未开花。
荀柔候在阿姊屋外,瞅了瞅,觉得眼熟,却也没认出是什么,冷不丁一小团白色的东西向他丢过来。
“什么?”他手忙脚乱的接住,却是一团雪白的巾帕。
手感柔软细绒,没有丝线的光泽,却又比麻更软更白,这是……他将目缓缓转向花园。
“你收得那什么棉花,说要用来制衣?”荀采隔着打开的窗牗,“一共纺出这一点线,只够一张帕子,就先以此还你,待今年种得这些再看。”
荀柔握着棉帕,第一次对平定凉州有了一点信心。
“多谢阿姊!”
“不必。”荀采“啪”一声放下窗棂,徒留荀柔原地傻笑。
朝食过后不久,前来祝贺的人马就开始上门。
金错刀、葡萄酒、蓝田美玉、楚地精漆、蜀绣齐纨、金银器物……带着这些昂贵的礼物上门来拜贺的,是长安城中诸般贵姓。
显而易见,当初董卓的“劫富济贫”,并没有损害这些大世家的家底。
并不算狭窄的里巷,很被前来的车驾堵得行动艰难,幸好他家邻里多是同族,眼看这一场景,慷慨的奉献出自家少年、帮佣帮忙维持秩序、接引客人,这才勉强保证道路通畅,直到宫中的派来的使者,带来数车天子的赏赐,终于将脆弱的交通挤到崩溃。
堂上的公卿们大概也困囿于他的年纪,不大能拉得下脸俯身屈就,但派出族中青年才俊来展示一番存在感,却没什么问题。
于是有请教的、有质问的、有献诗赋的、有弹琴一曲、有挑逗……不对,这个略过,还有要挑战他的……
荀柔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一个通关boss,被各姓青年才俊各种角度、各种姿势反复刷,成功者就会掉落点赞评语,或者隐藏奖励聘书一封。
为了缓解压力,他赶忙催促着尚书台,将种邵等人的除书赶紧下发,毕竟虽然只有三公才能开府,但二千石就能聘用秩百石的文吏,也有举荐资格。
然而,大家竟并不通雨露均沾的道理,每天冲他来的各家子弟仍然是多数,与当初在雒阳时被逢迎对比,如今真的执掌大权过后,他才感受到什么是情真意切的追捧。
以至于让他不得不到晚上才有时间出府,偷偷考核准备给他哥送去的精算小吏。
除了堂上高官大姓,长安城中还有许多读书、识字、会算,却出生贫寒或没落,寻路无门的普通士人。
他们大多生于雒阳及附近,因为环境因素,比其他地域的普通人,更有机会受到教育,但公门难进,只能认命操持普通营生,勉强糊口,却又被董卓驱赶着来到长安,失去旧日依仗,又没有新的工作机会,只能眼看着困顿下去。
消息是偷偷放出的,考试是晚上点着蜡烛考的,看着不靠谱的考室,居然还是有许多人来碰运气,显然也是被生活逼得没办法。
荀柔靠着这一波,攒够了一批底层干活的文书和精算,拼凑够太尉府一般人马,总算松了口气,当即上表请求出征平定河东匪患。
【(光熹二年)六月辛丑,柔还长安,拜太尉,总督兵事。
秋七月,引兵入河东,击河东诸匪,皆破,关中遂平。】
层层叠叠的黑云,沉重的坠在头顶,仿佛下一刻就要坍塌下来。
自北而来的凛冽寒风,呼啸着穿过中条山与吕梁山之间的峡谷,带着砂石碎屑,如同剃刀一般刮过人的脸颊,几乎剃出血丝。
关中的秋天似乎格外的短,启程时还是灼热难耐,转眼就寒风咆哮。
初冬十月,虽还未下雪,但关中地区的冬已显示出其非凡的威力,与雒阳、颍川的温润柔和相反的冷酷、猛烈。
太尉府掾吏陈群勒住马,挥手示意身后的队伍停止,将冻得麻木的脸探出鹤氅,望向不远处的平阳城邑。
操练的号角声、沉重的步伐,如同烈如奔马的风,从远处咆哮着传来,辽阔而雄壮。
三丈高的城墙上,挂着忙碌着用黄泥糊墙的壮汉,城墙下衣衫褴褛的百姓来往推土、和泥、烧水、编席,尽力做活。
一个青年官吏带着几个匠人在奔走指挥,两边袖子都高高卷起。
城外数着几根长杆,各挂着一枚半朽的首级,狰狞的警告着心怀不轨的寇匪。
平阳县属河东郡,位于关中通往并州的要道,是两个月来太尉荀柔领兵,以严酷之势清荡关中匪寇的终点。
自黄巾造乱以来,凉州叛军、羌氐乱族、白波贼、匈奴、鲜卑,一遍一遍抢掠此地,让百姓生存艰难,这次关中大小匪首,被清扫斩杀一空,关中平原,黄河以北、函关以西的大片土地,才算终于重回安稳。
但清扫过后,荀柔却并未班师回朝,而是任命各处县令,召回百姓,分田度地,重新修整河东。
“果然是唐尧旧都,民风淳朴,颇能勤恳任事。”陈群感叹。
和长安相比,此地百姓服城役也太勤勉了。
正上下调度的文吏,大概是察觉身后的动静,回过头,露出遇见熟人的喜色,将袖子抖落,迎上来。
“陈掾。”
陈群连忙翻身下马,迎上两步,端正的施了一礼,“常君。”
缀满补丁、沾满淤泥、衣摆凌乱,然而、然而这位随并州逃难队伍到长安的寒士,无甚出身,却是被文若所荐,所以、所以……必有非常过人之处!
“朝廷已允太尉表奏,拜君为平阳长,绶带佩印、朝廷除书,此次俱一并带来。”
新任常县令端端正正拜领了身份,虽然仪表不佳,但至少礼仪规范,这让陈群的神色不由得缓和了几分。
“还望常县令忠勤王政,不负天子所托。”
“唯。”常林拱了拱手,“陈掾所来,可是要见太尉?”
“……不错。”陈群顿了一顿,这么直接……都不寒暄两句吗?
“陈掾来得正巧,太尉早间巡视铁官所,方才已归,”常林以比方才拜领官职更恭敬的态度道,“此时前往县衙定能得见。”
他回首看了一眼,一个小兵已经迫不及待跳出来,“县令,我带客使前去见太尉吧。”
“好,”常县令点点头,又转过身,“在下还有公务在身,就不相陪了。”
“几位贵客请随我来。”小兵操着奇怪的北地口音,说完转身就走,待陈群反应过来,已经走出几尺远,而常县令居然不顾同僚数月之谊,真就抛下他转头继续修城墙去了。
陈群无奈,只好向身后从邑招手,跟随小兵进城。
平阳相传乃是尧帝旧都,前汉时,又为武帝之姊平阳公主汤沐,故城池虽不及雒阳、长安,但也还宽阔。
城中都是正忙着劳作的人,修路、砌砖、补瓦、糊窗……没有悠闲的行人,没有庄严的车驾,也没有读书声,他一路甚至没有看到树立阀阅的府宅……
“这里没有儒者吗?”陈群惊讶。
快步在前领路的兵卒回过头,满脸诧异,“太尉和县令都是儒者啊?大吏们也都是士人呢,会读书写字术数!怎说没有?”
“不是……”陈群愣了一愣,一时竟也说不清其中差别,“那三老呢?”
“长者们去周围乡里分地了,”小兵脚步不停,“太尉说,趁着还未冷得不能出门,先将各家的地分清,把沟渠疏通,明年春才好早早耕作到了。”
“春耕却是要紧事。”陈群郑重点点头,接受了解释,抬眼望向县衙。
怎一个门监都没有?
小兵习以为常,在门口端正的抻了抻身上的兵甲,又压了压头盔,“我进去禀报太尉大人,几位稍等。”
话音才落,人已经奔衙门里去了。
“太无礼了!”从邑中有陈氏家人,忍不住开口,“简直没将主君放在眼里。”
可不是没将他放眼里嘛,陈群心底嘀咕。
他可不傻,对方积极领命,一路却拼命往前赶,心眼在哪还用说?
当然,话不能这么说。
“好了,礼不下庶人,不过一小人,何必计较。”陈群挥挥手,沉稳而又淡定的开口。
“文长真有长者之风。”从邑者赞叹道。
“其实这来往一路,餐风饮露,露宿郊野,只一信使足已,主君全然可以推托。”
是,他是可以推脱的,但
“此番辛苦文长,含光在外,于长安消息不通,还需拜托文长,多多提点。”
端庄雅重的荀长史,如此殷切嘱托,他岂能辜负,更何况
不远处,一个身着皮甲的高挑纤细的身影快步迎出。
陈群下意识挺了挺胸膛。
“陈掾久等,如今城中百废待兴,人手不足,还请勿怪。”
声音骤然入耳,如同夏日清溪流过白沙,哗啦啦在耳朵里回想。
“荀校尉。”陈群小心翼翼的唤了一声,拱手低头,凝视着那一点皮靴尖,“长安有信至此。”
“陈掾一路辛苦,沿途可顺利?”
“还算顺利,”陈群听见对方唤人来安排他的从邑,心跳如鼓,“只是眼下却似要下雪了。”
“不错,听此地百姓道,每到这段时节便四处盗匪横行,更有鲜卑、匈奴人侵掠,需要比平日更加小心防范。”
“不是说匪寇俱清扫完了?”陈群一愣。
“哪有那么简单,总有些亡命徒逃入山岭啊。”
“荀校尉待百姓真实关切。”陈群两只手扯紧对面的袖口较劲。
“不敢,只是叔父询问此地风俗如何,我正巧在一旁听见而已。”少女客气的冲他一笑,抬手示意道,“叔父在后堂,请陈掾随我来。”
“多谢。”陈群稳住自己下意识要退后的脚尖,低头跟随,一路都不知怎么走的,直到被一串噼啪声惊醒,才发现已经转到县衙大堂。
堂中两侧各置四张条案,每张案席各有二人,一少年一弱冠,案上铺着竹简、笔墨,又放着一物,数枚细木串珠制成一板,颇为精巧,清脆的撞击声就是拨动此物发出。
少年大多十四、五岁,俱是白皙文秀,弱冠青年却容貌各异,不过大抵都高大健壮,容貌不似中原人物。
“叔父在后堂,”荀襄含蓄的提醒脚步停驻的陈群。
“……是。”清醒过来的青年,眉宇间神色逐渐凝重,“荀……太尉一向如此?”
“什么?”荀襄略带困惑的转过头来。
“荀氏,天下名门,岂能与”陈群在少女的注视下顿住,他狼狈的一转脖子,低下头声音矮了一截,“岂能与这些边僻子弟同席?若是被长安那些名士听闻,恐要招物议啊。”
“为何?”
“你……校尉不知也不奇怪,”陈群小步缓行,低头小声嘟囔,“荀含光年少登三公,又得天子信任,竟不小心行事,任性妄为、肆无忌惮、随心所欲……根本不知旁人有多忌恨……”
“叔父向来与人友善,他们为何忌恨?”荀襄长眉一皱。
“……不必……你留着……这药材是本地名种,好好晒干存放,待明年我引些商贩来,你们拿出来多换钱……不过,今年快下雪了,下雪后不可再入山岭,世道会太平的,不必急着攒钱,细水长流才是过日子的办法……”
屋里的声音舒缓清越,听着倒也不坏,就是内容絮絮叨叨、絮絮叨叨,未免太烦人……陈群忍不住露出一点嫌弃。
不过被絮叨的人却并不觉得烦,一脸开心的离开,正是方才带他们来的那个小兵。
“长文,请进来罢。”屋里换了一声。
荀襄撩起门口挡风毛毡,陈群低头谢过,端着手走进去。
屋内陈设简单,只有一个木头书架,一方案,一只火盆和几张苇席。
荀柔跪坐在案后,披着墨色鹤氅,发髻用一根玉簪固定,案上放着竹简和珠盘和笔墨,一只木碗,一碟枣,身旁撇着半张未编好的苇席,看上去倒有些勤勉样子,就是未免简陋……一点太尉威仪都没有。
……嗯,等等,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
“见过荀太尉。”陈群满脸肃穆,规矩的弯腰行礼,眼神忍不住瞟那半张苇席,又飞快收回来。
“不必如此,快起坐。”荀柔看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就忍不住想笑,“你我少年好友,哪要这些虚礼。”
别以为他不知道,陈文长心里活动可活泼可活泼了,这会儿还不晓得怎么编排呢。
“礼不可废。”陈群沉稳的行礼致谢,这才跪坐下来,严肃的瞪了他一眼,铮谏道,“我非拜你,是拜太尉。太尉主戎事,你以弱冠登三公之位,更当审慎持重,行事不可轻佻。”
你还想不想压住场子?
荀柔压住嘴角的上翘,轻咳两声,“陈掾说的是,柔受教了。”
点点头,陈群露出孺子可教的表情,这才递给他一只信匣。
荀柔从腰带上取下钥匙,将信匣上的锁扣好好打开了,便也不急着看,“阿音,请人温一壶酒来。”
“唯。”
脚步声渐远,陈群忍不住微微侧头,直到听不见,回转来正对上意味深长的眼神,他板起脸,外强中干道,“……何事?”
荀柔摇摇头,稳住平淡的表情,悠悠得倒了一盏,端起来喝了一口,“无事。”
知道眼前的家伙有心无胆,阿音又无知无觉,他才不会傻到点明,不过话说回来……难道他们荀家真就欠陈文长一个媳妇……噫,难喝!
满屋飘散着苦涩味,这浅褐色的液体显然也不是什么正常饮品,陈群眼神在关切和嫌弃之间挣扎,最后还是本着良心问,“身体无恙?”
“尚可。”荀柔点点头,没有多说,将鲜枣推过去,“尝一尝,鲜摘的,很甜对了,之前我奏请迁民至河东,朝中准备得如何?”
“你还说此事!”陈群小心的捡了一枚颜色清淡的枣子,“本来朝中并无不可,但你却要给每户一千钱、五石粮、两匹绢!
“先前朝廷虽准了你的奏表,但也认为你任出私门,颇有议论,迁民之事自然有些阻挠,况且,你将西凉兵卒竟数落户河东,还各分田产,百姓心中也会不安。”
荀柔认真的挑了一个最大最红的,衔着枣,轻哼了一声,“就算百姓安心,也会有人让其不安吧。”
陈群忍不住倾身开口,“别家就算了,河东卫氏乃本地名门,卫伯觎是名著乡里的饱学之士,令其助你安抚河东有何好,何必做到这般地步?”
“卫伯觎饱读诗书,故我荐他入长安为文学掾,岂不正好?”荀柔又塞了一枚枣进嘴里。
“可你怎么能如此霸道,让人将整个河东卫氏都搬去长安?”陈群来不及吃枣,当即质问道。
“我直接没弹劾他卫家通匪残民,已经很忍让了。”荀柔咔嚓咔嚓啃着枣,“你一路行来,也见过河东郡他处的了落景象,卫氏据安邑,既有盐池又有铁山,日子却富饶自在,这难道正常?
陈群欲言又止。
“况且,安邑当地百姓十之八九都是他家佃户,我若不将其迁走,安邑到底算谁家天下?”
陈群皱紧眉头,“可如今长安颇有物议……于你名声很不利啊。”
“不急不急,入冬了,天寒地冻,大家都做不了什么营生,正适合吵吵架,活动活动筋骨。”
荀柔捻起碟子里最后一枚枣,冲陈群一笑。
陈群背后陡然升起一股凉意。
虽然看上去仍然毫无威仪,但年少时的旧友显然已不再容得人随意违逆了。
第178章 长安来信
“对了,你家新种的柿树如何?今年可结果了?”荀柔神色一缓,转口话起家常。
“……年中方得移种,今年未曾结实,”陈群悄悄松了松气,“长安水土与颍川不同,听闻冬季寒烈,尚不知能否过冬。”
“那你用秸秆或草席将树干围住,围得厚些,应该能保暖。”荀柔热情的给他出主意。
“……那我让家人试试。”虽然听上去有点奇怪,但盛情难却,陈群还是艰难的点了点头,开始自己今次主要任务向荀柔说明近来长安的形势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