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八校尉,蹇硕先为上军校尉领军一部,再为元帅统帅八军,可谓将军权抓在掌中。
“本初有何计谋,还且道来。”何进连忙道。
袁绍先一抚胡须,“如今天下滋乱,绍常忧心,年初之时尝往拜见董扶,董公称,京师当有大兵,两宫流血。”
“什么?”“这可是真?”
董扶乃是京中最有名的方士,东汉之时,信谶纬之术的士大夫不少,堂中众人闻此,许多相互顾望,神色慌张。
“《太公六韬》曰,天子讲兵事,则可以威厌四方。”袁绍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大将军可大发四方之兵,再向天子进言,在京中讲武。”
“……什么……这……这怎么可以?”何进神色一惊,向后仰身,这这这不成了兵谏吗?
荀柔眼眸飞快扫过堂中,见有人惊慌、有人激动、有人镇定,显然袁绍不是自己一个人想出的主意。
“……果真可行?”在极度惊讶惶恐过后,终究权利的向往战胜一切,何进犹犹豫豫,遮遮掩掩缓缓问道。
“不止可行,还要快行!”袁绍道,“此举一为镇压凶气,二为镇压陛下身边宵小之辈,三也为向天子展示下情,再说如今天下四处乱起,也正可以此彰显国朝威严。有此四利于天下百姓,难道还不应当吗?”
何进目中溢彩连连,握拳挥臂,一垂定音,“好,就依本初之言”
“慢!”荀柔到底没忍住开口,“此事不可行。”
众人引目向视。
荀柔心中叹一口气。
他原本准备今日是来当木头的。
何进以及袁绍等人请他来,也是让他来当木头的。
他作为未来天子的先生,得刘辩依赖,又是士人,又与何进有旧,又有族侄属于何进阵营,不管袁绍如何想,如何忌惮,如何私下手段,都不得不请他来此,以表示大家立场相同。
其实大家都很清楚,天子抬他起来,就是要让他在士人中施展影响,避免何进将来以大将军独霸朝纲。
话又说回来,在刘辩登上皇帝之位前,他与何进在众人眼中,又属于一条绳上的蚂蚱。
所以,他如今在此地,处境说来很尴尬,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被人从各个角度解读。
但,有些话,荀柔实在不得不说。
“如今,在并州,南匈奴之乱未平,白波军又起;在幽州,二张乌桓之乱未解;在荆州,江陵叛乱未息;在益州,蜀中黄巾作乱;汉中,张鲁占据,朝廷不能用兵;在青州,黄巾又起,再加上凉州叛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半个天下处于战乱。若将各地兵马招至京中,则各地太守刺史,如何守土安民?”
袁绍向何进献计,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可行性极高,对何进毫无害处。
何进本就是天下之大将军,可以征发天下兵马,忌惮蹇硕,是因为其人统领禁军,守卫京城,天下之兵,远水不能救近渴。
但只要这样干,就能用天下的兵力来威慑京中,禁军再厉害,人数却很有限。
但这个高明,这个好,只是对何进,只是对皇位而已。
荀柔能做的,只是陈说利害,除非何进自己不干放弃,就连如今的刘宏也阻止不了这是势,何进势已成了。
然而,若真说毫无害处,当然也不是。
从大势上,这是又一次,将这天下推向诸侯起势,军阀割据之结局。
从百姓,生于东汉末年,就是他们最大的不幸。
荀柔低头轻咳一声,掩住喉中痒意,“大将军将来秉朝,助天子治理天下,欲治天下,先有德昭行海内,布仁施惠,天下咸服,而后再明赏罚,以武德威之。周公逐成王,而为圣人,伊尹行废立之事,犹为天下重,盖因得百姓之心,只要能得百姓之心,则何事不能成?”
真的,不能减少一点点对百姓之伤害?不能用正确的办法获得民心?
依历史来算,刘宏如今已不可能换人,也已经没有时间换人,等他一死,这些宦官根本无法掀起风浪,他们一定要搞这种无用争斗?
何进不由有些动容。
他旧随天子时,也跟杨赐念圣贤书,何尝不慕圣贤,如何不想成为周公、伊尹那样,名垂千古的人物。
“荀侍中此言未免妇人之仁,”袁绍抬手,“大将军有定黄巾之功,如何没有德行于百姓?如今阉党为患,内害贤臣,外欺百姓,不除之,天下如何能安?招各地兵马入京布武,不过数月而已,又能造成什么大患?其失则小,而其得之大,以此观之,愿大将军当机立断。”
何进只沉吟片刻,便点点头,“本初所言甚是。”
荀柔心底一叹,却也并不意外,只是惆怅而已。
一堂之中,竟没有一个人不赞同袁绍之言这是“失小得大”。
袁绍之话竟还未完,“听闻荀侍中之兄长亦在军中效力,大将军可使之往冀州募兵,冀州并无兵祸,荀侍中大可放心。”
其人眉眼含笑,仿佛十分友好,其实就很欠扁。
荀柔唇角一抿,兄长在皇甫将军帐下做事,官职低微,如果按其所说进京,何进至少得给个骑都尉,但袁绍这是示好吗?分明挑衅。
“说得正是,便以荀侍中之兄为骑都尉,”何进却实实在在是示好之意,“往冀州募兵三千,侍中以为如何?”
“侍中无此职责,”荀柔从席上站起来,怀疑自己来参加此会,根本就是一种错误,其作用还不如给两个皇子上课。
“大将军若要下令,请自为之,在下稍感不适,欲自归家,还请大将军与诸君见谅。”
“公达,”荀柔回头看跟出来的大侄子,多少有点不好意思,“连累你了。”
他一走,荀攸当然不可能还安坐堂中。
荀攸依然一副沉静的,公事公办的态度,“何进身居上位,唯知利己而不见天下,其气小若是,不能图大事,非吾之君也,与叔父何干。”
荀柔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未曾想到,公达也有说出刻薄话的一天。”
“方才开口,我其实未尝不知,大将军不会听从,只是环视一堂,当时在场之人,大概也只有我好说出这些话。”他回眸去看荀攸,“明知无用,明知让人不喜欢,但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公达你说是吧。”
荀攸平静看他一眼。
“是。”语气真是说不出的敷衍。
嗯,认真的敷衍。
荀柔又是一笑,方才在堂中的确郁闷,但话说完,尽力了也就没什么好气,“这是天子都阻止不得的事,我自然也没有办法,但话若是留在心里,我今天夜里就睡不好觉,不如说出去搅乱别人。”
堂中不是没有仁善之人,就算当堂不曾附和他,过后回家可能也睡不好。
与其将失眠留给自己,不如送给别人是的,他就是这么大公无私滴人。
马车等在门口,御者正同别家聊天,见他们中道出来,十分镇定从容的上前迎接,并没有表现出惊讶。
看着荀柔长大的田仲,对他可能搞出各种幺蛾子,早就习以为常。
“含光~公达~慢行”
二荀正要上车,却听身后有人高喊。
荀柔眼眸微微睁大,回过头来,却见曹操竟然追了出来。
“孟德兄。”您是几个意思?
“含光,公达。”曹操拱手,“还请留步。”
“孟德兄,我身体不适,欲归家休息了。”您要中夜难眠,可以作诗一首抒发感情。
“今日方知,我与衮衮诸公皆目光短浅之辈,”曹操一时激动,拉住荀柔的手,“为含光心怀天下,在下心中甚愧。”
身高已经超过曹孟德,但力气却远不如人家,荀柔手抽不回来,坚强的露出一脸笑容,“孟德兄过誉了,我只是近来常听说这些,有些担忧。”
曹操点头,松了手,“含光身体不适,自当多休息,操改日在登门拜访。”
归家之后,回到房间,荀柔就在案前坐下来。
他今天本来计划,有好几封信要写,虽然浪费半日时间,要做的事还是要完成。
不过既然说了不适,就是不适,信写到一半,荀颢就端着一碗还冒热气的药进来,表示这是公达兄吩咐的。
“替我谢谢公达。”荀柔将药一饮而尽,然后往嘴里塞了一把杏脯。
所以,荀公达今天还是不爽了吧,绝对绝对肯定不爽了。
阅兵讲武之事,果然连天子都无法阻止。
很快何进派出张辽、刘备等人各地募兵,再征来孙坚等有武略闻名的官员进京。
事已至此,身体已渐衰的刘宏,只能向他从没看在眼里的大将军何进妥协,同意亲自出面。
他们本来就不是敌人,在将来,他还要靠何遂高支持他的儿子坐稳皇位。
雒阳城外平乐观前,很快建起两座高坛,中者为大坛,起十二重五彩华盖,十丈高,东北侧为小坛,九重华盖,九丈高。
九月霜降之时。
两坛之前,步兵、骑兵数万人结营为阵,陈兵观览。
刘宏亲自出临军前,伫于大华盖之下,何进伫于小华盖之下,两人共同阅兵。
荀柔作为天子近臣,与其他数名官吏同得恩典,有幸同观阅兵。
按站位算,刘宏自然C位,何进算是A位,他们几个嘛……大概就是移动布景板吧。
不过就在荀柔真的以为,大家做一回布景板,就能散会回家吃饭之时,天子刘宏开口了:“诸位卿家以为,今日吾朝军威盛否?”
剩、特别剩。
荀柔只想赶快完事过后,去见亲哥。
为了准备仪式,所有参演兵官都得驻扎城外营帐,每日操练,今日可算是要完事了,他可不就等着领人嘛。
然而,站在寒风之中的同事,却并不是都像他一般积极准备下班。
讨虏校尉盖勋上前一步,朗声道,“臣闻‘先王燿德不观兵’。今寇在远而设近陈,非昭天子武威,只黩武而已。”
“君言大善!”黩武的天子一把握住盖校尉双手,激动得大声道,“恨与君相见晚,群臣之中无一人耳。”
黩武的大将军默默看来一眼,在身后袁绍拉扯下,仰首转过头去。
他已大获全胜。
今日一过,他便重掌天下兵马大权,蹇硕方才带着他本部人马,从坛前经过接受检阅,其嚣张气焰已然全无。
刘宏此举毫无作用,就是……恶心人罢了。
“臣闻,”盖勋这两个字一出,荀柔就觉肝儿颤,生出不好预感,“京中亦有贤臣谏止此事。”
“是朕不能用矣。”刘宏今日配合得就像个好啊捧哏。
谢谢了您二位。
感到周围隐秘的视线,荀柔将眼眸一垂,学起他大侄子荀攸大智若愚、恭谦退让的姿态俗称装傻。
他不接话,故事自然进行不下去。
天子又身披胄甲手执兵器,骑马绕行部营三周,自封无上将军,这才作完劲,下诏让何进总领全军,然后领着盖勋回宫。
荀柔随众俯身拜辞,等天子身影终于远远消失,长长松了口气。
作者有话要说:
盖勋的话,以及大坛小坛规模,皆取自《后汉书》
第105章 声射校尉
在阅兵仪式上大出风头,其事迹甚至极可能载入史册的讨虏校尉盖勋,不过几日,就骑马到雒阳的荀府拜访。
“上甚聪颖,但为左右所蔽,君深蒙圣恩,为何终无一言,枉负天子信任?”盖勋目光灼灼。
深蒙圣恩……说得就像他自己愿意来京似的。
“校尉既知天子聪颖,又何言为左右所蔽?”荀柔望向他,“君可识傅南容?”
“当然!”盖勋道,“傅太守乃是忠贞之士,曾上书天子惩治宦官。”
“如今何在?”荀柔问。
盖勋神色微动,“侍中何意?”
荀柔扯了扯嘴角。
那个在朝议之上凛冽正气,直斥崔烈的傅燮傅南容,已经死了。
在朝议之后不久,就被京中士族以及宦官联手排挤,出任汉阳太守,汉阳临近凉州叛军,果不久韩遂等至,凉州刺史耿鄙弃逃,傅燮独守汉阳,终力战而死。
他本不用死。
当时攻城的羌族首领慕他仁义,先使人说之,后又愿放他离开,但傅燮拒绝,宁愿战死军前。
他是为了忠义吗?
荀柔收到消息之时想的却是,又有一个汉朝忠诚将领,在绝望中自毁而亡。
“正是如此,当诛杀宦官以敬在天英灵!”盖勋高声道。
荀柔很敬佩他的勇气,同时深感汉朝气数未尽,天子的名头仍然好用,即使其人已如此让天下人不满,但还是能忽悠住这种才至京城,读过书的边地将领。
他低了低头,“校尉昨日去过见大将军,或是袁本初,他们如何说?”
“侍中何意?”盖勋陡惊,眉头一皱,“袁本初曾言君必不从,莫非君与大将军有隙乎?如今之时,天下纷乱,正当我等勠力同心以报朝廷。”
“盖校尉读兵书,当知知己知彼之道,君久不在雒,恐未知京中之事,无论要诛宦官还是辅佐天子,不如先观此地行事,再为图之。”不要被刘宏两句甜言蜜语就哄骗住了啊。
盖勋顿时怒冲冲站起来,“原闻荀氏名门,忠贞为国,不想竟也不过如此。”
“我知君心中不悦,但也不能如此随意诬陷,”荀柔也站起来,“什么叫不过如此?说清楚!”
这地图炮打的。
“只因私下龌龊,便不顾大局,”盖勋道,“还要我如何说?”
“私下龌龊,袁本初这样跟你说的?”荀柔冷哼一声,“他可说着龌龊如何而起?”
盖勋顿了一顿,“无论如何,此时当以大局为重。”
“好,说大局,”荀柔点头,“如今四边俱乱,难道不是他袁本初向大将军谏言,征招四周兵马?七国大水,旧年朝中至少还会下令见免税赋,派人修筑河堤,如今无人管只吵嚷宦官。这也叫顾全大局吗?
“雒阳之中人,如此说话,我还无话可说,但盖校尉来自边地,昨日在阅兵之时,校尉又如何说天子的?我这样说吧,如今天子在一日,君就无可奈何。”
“我方才说,让君先静观事态,绝非推脱之词,你先好好看看吧,圣人道,听其言观其行,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要冲动。”荀柔弯起唇,微微一笑,就差把“你被人忽悠了”,六个大字怼在盖勋脸上。
盖校尉脸色铁青,挥袖而去。
荀柔神色不动,站起身走向门口的兄长,“阿兄何来?”
“方才那位校尉这般离去,可否妥当?”荀棐挑眉。
荀柔垂眸,终于忍不住气哼哼,“幸其人是这时候说话,在早两年,他如今坟头都长草了。这话他以为袁绍说的,曹操说的,别人也说的?”
“可你也不必如此,”荀棐好笑的看向弟弟,“你旧年在颍川之时,不是颇善交友吗?怎么如今到了雒阳却成这样?与袁本初不和,又与这位新来校尉不善?”
“他说荀氏不过如此,阿兄,我不想与他善交。”
荀棐忍不住又笑,托起手中信匣,“文若来信。”
“文若阿兄?”荀柔接过信匣打开,只看一眼顿时露出喜色
荀彧来信言辞颇简,只言一事他为颍川太守举为孝廉,不日将赴洛阳。
按信中所书时日,堂兄来京不过这几日间!
“又高兴了?”荀棐轻笑。
“文若说他被郡中举孝廉,即将入京来,我如何不高兴?”荀柔一挑眉。
“那就好,”荀棐道,“我还想,我去北军,让谁来管你,正好文若就来了。”
“北军?”
“声射校尉,”荀棐颠颠手中诏书,见弟弟露出古怪表情,“怎么?这有什么不妥?这可是二千石。”
“兄长可知,在你之前的声射校尉是谁?是马日磾,经学大家马融之孙。”荀柔也没卖关子,“北军如今大不如前了。”
不是说经学士族不能出武将,只是马日磾本人,就是个文士,虽然这个文士如今继续升职,当太尉了。
在黄巾之时,英勇精锐的北军五校,如今已沦为勋贵子弟的跳板,早已废弛,再如曹操这般有武略的将领,都被编入新的西园八校,他都想象不出,给他哥剩下的都是什么歪瓜裂枣。
“放心,”荀棐伸手按住弟弟肩膀,“你不是说当掌些兵权吗?这正是机会,要知道,虎贲营亦由声射校尉掌管,不过我并无军功,天子为何如此受职?”
“大概……”荀柔用手抵着下颌,“这是奖励我同大将军关系断绝吧。”
他不是没有让荀攸去试探买太守,却被拒绝,当时他们便知道刘宏之意,至于兄长在皇甫嵩处,不过低位小将,刘宏先前不曾知晓。
“如此,为兄必好生训练兵马,不负天子厚望了。”荀棐挑唇一笑。
知道荀彧就在这一二日间到,荀柔便向宫中告病假,等待在家。
不过堂兄还未来,却有一个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人物登门。
“荀君,经年不见,风采更甚往昔。”
“刘君。”荀柔拱手,“阅兵之日,君雄姿特出,出众之远矣。”
面白少须,大耳长臂,令人一见称异,正是先因鞭打都邮辞官,又随毌丘毅丹阳募兵而至雒阳的刘备,刘玄德。
“当年一见,备即知君为少年英杰,数年未见,荀君果已登高位。”刘备端起酒盏,“备在此敬君一盏。”
“不敢,”荀柔颔首致意,双手举起酒盏,又向刘备身后二人敬道,“与君同饮。”
张飞连忙端起酒来,他旁边的关羽却眯起眼睛,瞟了一眼,轻哼一声,别过脸。
“云长~”刘备低低哄一声。
关羽又看一眼荀柔,这才单手举盏示意,“嗯。”
“关将军对在下有何不满?”荀柔挑眉放下酒盏。
“并、无。”
好家伙,这两个字简直硬得跟板砖一样。
“云长失仪,望君勿怪。”刘备见荀柔脸色不悦,当即替兄弟谢罪,“备自罚三杯。”
这般情谊。
荀柔自己也有兄弟,不由触动,神色缓下来,“久不闻刘君消息,若非平乐观讲武之复见,不知君至雒阳。”
刘备顿时一声长叹。
“……刘君为何长叹?”
“当初备至安喜县为吏,一如君言,内抚百姓,外拒贼寇,百姓俱安,谁知次年,督邮巡县至,备欲求见,其人不通,却索财物,吾哪有财物与之,一怒之下缚之,鞭之二百,解了绶印,系其颈上便弃官而去。
“先前听闻大将军使都尉毌丘毅去丹阳募兵,便与同往,又至京师,然阅兵之后,却不见用,蹉跎至今。如今天下四处浮乱,备欲扫平叛乱匡扶社稷,报效天子,却投路无门,心中甚苦。”
求官啊。
荀柔点点头。
其实自从他入京以后,来家中投名帖的人就不少,他却一个都没见,为此还被传傲慢的名声。
不过,所谓债多不愁,虱子多不咬,他在雒阳士林名声一直不是太好,各种奇葩言论,包括以色侍君,名不副实,金玉其表之类。
反正荀家在市中开的铺子,每年赚的钱都会拿出一部分,冬天在城外施粥,民间名声不错,不会有人路上仍他臭鸡蛋,如此也就够了。
“不知,玄德准备了多少钱财。”
别人就算了,既然是熟人,那咱就不来虚的。
“什么!”这下张飞也瞪大眼睛了,“你要索贿!”
“不是我,”荀柔叹了口气,“天子卖官,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张兄没听说吗?”
“我却听闻,荀侍中从未付过买官钱。”关羽道。
“说得好,”荀柔点头,“皇子授课自午时开始,我近来身体不好时常请假,关兄若想做我这职位,今日正可入宫为皇子授课。”
“含光勿怒,”刘备连忙道,“我等并非此意,只是我财力微薄,囊中羞涩,只有五十金来,实在不足,还请含光还转。”
的确连个县令都买不了。
荀柔抬眸看向一脸真诚的刘备。
乱世之中,挺身而出,又果能安定百姓,这有多难得,他现在已能体会,不说满朝公卿,就是他自己,所想也先是自己家人。
至于诸侯纷争中,能想到百姓的,放眼天下,在这个时代,只有一个刘备,没有第二个了。
“君先前只做过县吏?”
刘备点点头。
荀柔垂眸,目光微转,想起了没送出去的孝廉资格。
“既然如此,我还有一法,我可举君为孝廉,若过考核选为郎官,则不需钱财。”
唯一就是,他们从此有举主的关系,连平辈都不算了。
刘备先是一愣,缓缓睁大眼睛,满脸激动向他跪拜,“多谢侍中提携之恩,备铭感肺腑。”
时已竟冬,一夜北风呼啸,早起见白霜生满阶前。
午时过后,哒哒的马蹄,沿着两面高门大户、夯土围墙的里道驰过,在一户门前停止。
御者扯住缰绳,停稳马匹,请主人下车。
伸手掀起帷帘,荀彧点头谢过御者,正待下车,却听吱呀一声,户门从里打开。
他扶着车辕抬头,只见披着靛青氅衣的俊美青年,自门内快步走出,来到车前。
“阿兄,一路辛苦。”
青年向他伸出手臂,向他抬头一笑,眉目隽丽,宛然生花。
“含光。”
荀彧一时都不知该笑还是叹气。
纵使兄弟,二千石侍中在车前侍奉他下车,阿善真是……一如往昔。
不好拒绝堂弟好意,荀彧扶着他的手下了车,“听闻弟每日午时入宫侍讲,今日怎在家中?”
“阿兄你衣衫如此单薄,不冷吗?”荀柔飞快转移话题,将手炉递过去。
荀彧看着他长大,哪里不知他在敷衍,他摆摆手,没有接手炉,“教导皇子乃是重责,岂可如此轻忽。”
“是我错了。”荀柔抬眸望着比他高两寸余的兄长,眼睛眨眨全是诚恳,“明天我一定按时上值,今日已经告假,阿兄就请既往不咎吧。”
说完,再奉上乖巧奉上手炉,引兄长入内。
如今,荀氏在雒阳聚居的这座小院,并不是何进当初送的那处。
实际上,荀柔当初住进去,并没想过要住长久,只是后来这样那样事情,又要教皇子,故而才没有换住处。
待他和荀攸归去颍阴,荀攸独自再来雒阳时,就拒绝了何进再安排住房,自己在雒阳东北租小院居住,再后来荀柔让学生入雒,在南市开铺做生意练习算学,让荀攸帮忙安排,大家商量后,就在城南买了一个大点的院子。
前院之中种满修竹,此时虽然西风渐紧,但庭前却翠竹千竿摇曳,蔚然可观。
荀柔领着堂兄绕过前堂,穿过草木半枯却打理整齐的中庭,到宅院最里角落一处,他自己的居所。
这间一明两暗的三间室前,却不似别处规整。
尺寸之间,一眼望去,矮树夹杂着些参差草木,临近台阶边,几茎木茎伶仃半枯,顶着几团黄白,既不似花也不像果,倒似蚕茧。
实在乱七八糟。
荀彧看着忍不住蹙了蹙眉。
“兄长,可猜一猜这是何草木?”荀柔轻笑,挑眉露出狡黠。
荀彧侧眸看他一眼,知道他说此话,是有缘故,故仔细看那株半枯的植物,细细沉吟,“此花实白似如蚕茧?非《尚书》所谓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者乎?”
“……兄长博学多闻,实令柔佩服得五体投地。”荀柔叹服,拱手长揖。
卉服,就是用花作的衣服,织贝,则是织物如贝,由于棉花种植尚未普及,出现之地又在夷岛(海南岛),《尚书》以此形容棉质之衣物。
另外,此时由于“棉”尚未在中原普及,就连天子西园中种植,也只以为观赏,而不识其用途,所以连这个字现在都还没有。
但他哥居然能从浩瀚典籍之中想到此句,能猜出来,真是什么神仙。
“行啦,”荀彧忍不住轻轻一笑,伸手拉他起来,“弟在家种植此物,不忘百姓寒苦,兄还有何话可说,进屋吧,叔父与采姊俱有书信让彧带来,含光不想一睹为快吗?”
……再次转移话题被拆穿了。
不过,兄长既然不计较,那就过关,荀柔连忙应了,将兄长领进屋。
信中不过家常事,看过信,荀柔便同兄长说起雒阳如今形势。
荀彧不时提问几句,他也一径都说完,见兄长不时或沉吟或点头,心里不免有点惴惴不安。
不过,堂兄最终也并为表露责备之意,只点头表示知道,他最后可是松了口气,“兄长受举,明日将赴公府试?”
按照规矩,被察举的孝廉,需要通过考试合格才能授官。
荀彧轻轻颔首。
“诸生试家法,文吏试笺奏,”荀柔笑问,“兄长是要试家法,还是笺奏?”
家法指经书,笺奏是公文,两者只需才加一科考试通过便足。
他家既有家传,他哥又曾经做过郡吏通公文,显然两边随便哪个都没问题,但两者升迁路线却不相同。
若是前者,则多留在中央为郎官,将来迁升路线则往三台,若是后者,则多出外地方为令、长,迁升则是太守、刺史。
他心里当然想让兄长出任,但他也知道堂兄心中是自有主意的。
果然,荀彧毫不犹豫直接道,“欲试《春秋》。”
那就是经书了。
堂兄心中已有决断,荀柔自然也无话可说。
次日,荀彧便往尚书台拜谒,这一次先是审核资料,确定人是否有冒名顶替等情况,然后便要等着安排考试。
这一等,时间就可长可短了。
若是找到关系,那当然就能尽快安排,如果没有,那就得等尚书台什么时候有空,再联络太学博士,再确定时间,那就有得等。
到这时候,荀柔这才发现,自己两入雒阳,都没结交什么人脉,倒是由于和袁绍关系不好,可能在士人之中不太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