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不能这么粗暴了事,内迁必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而刘备在幽州做得挺好,周边民族压制住,每年税赋不少交,配合中央政策落实,惹他干啥?
那瓷器活不是人人都能干的。
荀柔一时没忍住,就和曹孟德杠了。
荀彧领尚书台,有驳斥上书权利,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旧部,中枢是他的阵地,荀柔不需要明示,只要偷出一点意思,就能让曹某人的谋划落空。
曹孟德想增加他的食邑,既是讨好,大概也是想抬高食邑上限,他就让文若代他在朝堂上拒绝,一次、两次……十次……姿态明确的不配合。
当然,曹孟德也不是善茬,尤其是在处于劣势,曹操十分能够忍耐,他给尚书台加上左右仆射,用御史台四处挖坑,将跟随他的老将老臣明升暗贬……
荀柔并不想与他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所以一直病着,消极拖延。
反正拖到最后,总有一方妥协。
政治嘛,永远是妥协的艺术。
他原本以为,在此事上曹孟德与他当有默契,不过看他眼下屡次试探,对方耐心不如他。
就像赢了一样。
荀柔向荀攸一笑,小有得意的样子,引得荀攸露出诧异询问的神情。
“公达,我们下盘棋吧?”
曹操会忍不住动手吗?又或许不会?
就这么看来,今天司马懿的报告也并非毫无用处,会在曹操心中天平加上一块码,左边或是右边。
要如何回报?
被刘端一路亲引礼送出门的司马懿,也正思考这个问题。
曹氏,还是荀氏?
他想起父亲的忠告,“要忠于朝廷,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御史慢行。”
刘端立在车旁,弯腰一揖,姿仪优雅翩翩,让司马懿略一闪神。
他少时曾见过刘虞却已记不清,不知道刘端与其生父相貌是否有相似,然而眼前仪态身姿,诚然是个荀氏子模样。
一般温雅恭谦,一般暗藏锋芒。
“司马御史,请上复曹丞相,父亲从来至今,无心争权,诚有一心,无负天下而已,如今曹丞相大权在握,父亲老朽昏蒙,望祈宽容一二,以彰丞相至善圣德。”
忠于朝廷。
司马懿坐在马车内,心中默念。
眼前一会儿是荀丞相昔日锋芒,一会儿是对方倚榻垂眸,一会儿是身姿玉立的刘端,一会儿又是满脸皱纹横生的曹丞相和立在他身后的曹子桓。
听说曹氏长子曹昂,早年就追随荀丞相,如今也不愿调回京师,稳稳做着雍州牧镇守西陲。
听说曹家三子曹植,幼时拜在荀欷门下,如今追随其师,在湘州等地,四处游历,宣扬教化。
听说曹家六子曹冲,辨察仁爱,聪敏机变,却推崇荀丞相文章,尝与其父争异。
司马懿知道,自己该如何选。
“镇国公病逝沉重,去冠散发,张口难言,侍童奉药,流溢满襟,不能稍进。”
曹操无声的凝视着跪拜堂下的司马懿良久,直看得司马懿汗流满背,才缓缓道
“孤知道了,退下吧。”
建安三年,春二月,仲春之期,春光正好,黄鸟鸣,桃花汛。
荀柔坐在檐下,靠着凭几,晒着太阳,静听隔墙传来的铮铮琴声。
琴声清和,鸟鸣喈喈,潺潺如水,雅致深远。
国泰民安。
清平无事。
曹操近两年终于沉静了,将视线转向朝堂,澄清吏治,不再向往征伐。
太平无事,渐换了朝堂枢臣,荀柔得知消息日渐迟少,开始有些不习惯,渐渐也明白,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遂也调整心态,安心养老。
去岁末,文若也说有隐退之意,今年初的政务安排、春耕事宜,都放手尚书左仆射顾雍,只查补缺漏,如今也有闲情雅致,抚琴自娱。
“阿翁!你看!”
白胖的三岁豆丁,捏着一只翠绿的大螳螂翅膀,兴奋地高高举起给他看。
这是刘端与曹操次女曹贞长子,小名阿驹。
当儿子时,荀柔坚决反对包办婚姻,勇为时代先锋不婚族,当爹过后,却摇身一变成封建大家长,当年还是扬州牧的曹操一封信来,就应下婚事。
不过,曹姑娘资质也的确不差,容貌秀丽,性格温柔,知书达理。
阿义脾气也好,两人婚后融洽,两年得了长子。
“好、好!”荀柔笑眯起眼,“阿驹厉害!”
“螳螂捕蝉,阿驹在后!”豆丁阿驹很骄傲。
“真不愧吾家千里驹!”荀柔连连夸赞。
阿驹挺挺胸脯,兴奋得小脸通红。
荀柔不免一笑,让他继续玩去。
当初,他本想让阿义成亲后就回归宗室,毕竟阿义还是姓“刘”。
但成亲前,阿义主动来与他进行了一场父子谈话,让他不得不意识到,自己失算了。
他一直忙于工作,阿义是在高阳里一众叔伯姑嫂照顾下长大,在族学启蒙受训,对高阳里荀氏人口亲戚比他还清楚,与刘姓宗室却只每年祭祀见几次面,全称不上熟悉。
如此,再提搬离高阳,淡去关系,简直就是自欺欺人。
事到如今,也只好顺其自然。
反正到阿驹这一辈,与刘辩血脉很远了,而刘辩如今有五子,远在交州的刘协更生了八个儿子,延续汉家社稷的责任,怎么看也不至于落到阿义这一支头上了。
一曲终,荀柔抬头看看天时,唤来阿驹。
“阿翁?”小孩儿立即转身过来。
“我们去隔壁文若叔祖家玩可好?”
荀柔掐指一算,离晚饭还有一个时辰,这时间去隔壁,正好可以蹭顿饭。
文若阿兄前四个儿子俱已出仕,都照旧例授官出京,五子荀顗字景倩,六子荀粲字奉倩,皆好学问,不准备出仕,如今在太学深造。
荀顗前年取妻,小孩刚满一岁,也正是可以随便玩的时候。
退休生活其实并不无聊,这两年兄弟们不少都告老回来,天气好身体好,他就四处溜达,这家、那家闲坐,居然找回点小时候横行高阳里小霸王的感觉。
“好。”阿驹点点头,把苟延残喘的可怜螳螂提溜起来,“我把螳螂送给阿妹。”
荀柔摸了一把小孩发鬏,感觉文若家的小朋友可能不太喜欢这样的礼物。
正这时候,府中侍从引着个青年进来。
荀柔眯眼看去,才觉身形熟悉,未看清面貌,就见青年在离他一丈处“噗通”跪下,待着哭腔道,“家父病重,欲请荀叔父前往一见。”
这下他听出来了,是曹操次子曹丕。
“子桓?”
“正是曹丕。”曹丕一稽首。
荀柔一惊,“是孟德兄病了?何时的事?”
“自去岁,家父的头风就发作频繁,常常夜不能眠,父亲不欲人知,悄悄延医诊治,病情稍缓就开府理事如常,三日前”曹丕满脸强忍的悲痛,“三日前,父亲早膳后突然昏厥,请医师救治许久方才苏醒,醒后手足麻木,不能动弹,这二日,父亲药石不能进,日渐衰弱,昨日我们请太医令过府,也全无办法……”
荀柔沉默片刻,“可告知阿贞?”
“……叔父恕罪,丕一时慌张无措,竟忘记了。”曹丕低头。
“那子修、子建、子焕等处?”
“……已派人通知。”曹丕面色越发狼狈。
荀柔摇摇头,唤府中侍从去后院告知曹贞,又让人将阿驹带去隔壁寄存,接着就唤人备起马车。
“阿贞与我同去可否?”等这些都安排好,他才再顾问被撇一边的曹丕。
曹丕脸上霎时间闪过极复杂的情绪,接着俯下身,“这是应当,前番是丕疏忽,原本早该告诉阿妹。”
荀柔垂眸看了他一眼,也不叫起,等到曹贞一身素淡,不着钗环出来,才叫上人一起出发。
曹丕数滴汗已浸在土地里,却不敢多言,只连忙起身跟随着去。
“你竟然敢来?”
躺在卧榻上的曹孟德,头发花白,面色青黄,眼神浑浊,声音虚弱,唯有气势还在支撑。
“这帐后莫非埋伏有刀斧手,等着伺候我?”荀柔目光一撩床帐后的漆画屏风,一面调侃,一面慢慢走到榻边,扶着栏杆转身缓缓落座。
屏风后发出轻微“咯哒”之声,他仿若未闻,只敷衍一般道了一声“失礼”,接着,就上手摸上曹操脉门。
在他之后,曹贞才上前行礼问候,又被曹操示意曹丕带了出去。
“如何?”曹操躺在枕上平静问。
榻边坐着太医令华佗,很明白的此时应当闭嘴为官多年,人情世故果然比他年轻时候长进太多。
“不大好。”
和华佗相比,荀柔的医术已经退步得几乎没有,寻摸半晌,和进屋看清曹操面色时,没增加什么新鲜内容。
曹孟德这病,的确不是演的。
荀柔一时心中也说不出的滋味。
他方才,猜过这是曹家赚他来的假戏,如此突然,而曹丕又满身漏洞,惹人猜嫌。
可他还是来了。
为的是曹孟德的人品。
相信曹孟德的人品,这话有些好笑。
如今虽不说,有些事彼此心照不宣,就比如说这些年他遭遇的刺客,从何处来。
但荀柔有一种直觉,曹孟德虽私心权欲重,可最后关头,却能将大义顶在前面。
所以,哪怕如今曹操病重是真,帐后还埋伏着刀斧手,预备将他一并带走,他内心依旧丝毫不惧。
曹操继承人没培养起来,只能将国事托付于他。
与曹孟德相交一世,到如今他才有此把握。
“果然无法可想?”荀柔向华佗问。
还能缓过来么?
“我可不比含光,”曹孟德喘了一口气,笑道,“是再不能了。”
荀柔一时无言。
曹操今年六十有七。
曾赋龟虽寿,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曹孟德,也到了这个时候。
他该说死得好么?三年时间,未够让曹丕羽翼丰满,他当年设计的政权结构,因此得以延续。
可曹孟德许多年不辞辛劳,功勋彪炳,堪为国之功臣,他们相交三十年,有志同道合,也有视若寇仇,有推心置腹,也有刀锋相对,如今曹孟德要死了……
荀柔有些惆怅,又有些遗憾。
“人生一世,如草木荣枯,自然之理,含光尚不得悟么?”曹操道。
“我若较孟德兄早悟,便没有今日相见。”荀柔回以淡淡一笑。
“……先前朱建平至长安,众皆往就之,唯含光不纳,建平却道,是荀丞相命系于天,非其所能知,如今确实如此。”曹操边喘边笑,“今日请君来,是欲托以后事。”
荀柔看得出他艰难勉强,毕竟也算感受过,遂点点头,并不插话。
“朝廷天下,想来有含光在,不需我担心,”曹操一笑,“只是我家不成器的几个儿子,还请含光关照……
“父亲,”曹丕隔着窗在外道,“荀令君听闻父亲病重,特来问候!”
屋内两人一同向南看去,只是重重帷帐挡住了窗口。
曹操面上一阴,复又向荀柔笑道,“文若必不是为探病而来。”
“丞相病重,尚书令亲自前来,不为探病,又是什么?”荀柔也轻轻一笑。
是,别看他家好像快过气了,文若要认真,调千百个虎贲士围了相府,也不是什么难事。
亲自来,就是又担心,又放心,不过求安心而已。
曹操振振精神,“请尚书令进来。”
除了进屋时脚步较旁日略快,神情沉静庄重的尚书令,似乎与平常一般。
可素底弹墨直裾,靛青缣巾,素面布履,这样日常的装束,原本就极少出现在尚书令荀文若身上。
荀彧与荀柔目光一触既分,低下头恭敬行礼。
荀柔扶着床栏站起身,“放心。”
这话是向曹操说,也是向堂兄说。
曹昂、曹冲,曹家执牛首的人物,都是品行端正,让人放心的人,有此二人,曹家将来不必担心。
“荀丞相以为,操将以何面目呈于青史上?”在他准备提步离开时,曹孟德忽然问道。
荀柔转身回望。
榻上的曹操,苍老,衰朽,眼眸浑浊,目光却如同火炬,哪怕这火炬焰火飘摇欲灭,却依旧咄咄逼人。
当年自己与刘辩的对话会流出来,倒也并意外。
而比起托付子女,这恐怕才是曹孟德最想说的话。
他认真想了想,“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可乎?”
曹操愣了片刻,满脸皱纹渐渐舒展,露出一个满意的笑。
“足矣!”
我胡汉三,今又回来了!
重回丞相府,在半屋臣吏拜见之时,荀柔油然生出有点可笑。
曹操并没有同他一样拖拖拉拉,在与他一面后,不到半月,十分干脆的离了尘世。
曹丕火候未足,曹操又没有培养别的接班人选,所以这丞相之位,绕了一圈,又回到他头上。
堂中空的一半,都是曹家子弟并女婿,曹操当年上台后颁布的官员守孝政令,没用在荀家,倒用在自己家。
荀柔必须承认,守孝是最温和高效的权利交接方式。
如今,曹氏核心人物一起回家守孝,他于是可以重新安排官员,迅速掌控朝堂。
与儒家动辄三年的漫长孝期相比,曹操毕竟重实用性,官员守孝期,照亲缘远近,最高等为一年,次六月、再次三月,最短十天,一共四等,守孝范围不过三族。
这种时长和范围,并不过分,他也就不准备再改。
数年未理政务,眼前又将夏收秋计,还有什么话好说,撸起袖子加油干罢。
忙碌之余,荀柔觉得自己实在应了一句诗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真是从头越,卷头如山,满脸血。
建安三年,五月,曹操病逝,荀柔再次拜相,次年改元,为共和二十四年。
第325章 番外六
“臣此番北巡,历扶风郡并雍、凉二州,共百三十七城,所察吏治、府库、赋税、田籍、刑狱、教化六事,皆细录在册,请丞相阅览。今雍、凉二州,开西域商路,人口渐盛,尤其敦煌、武威二郡,臣以为可增设县制……
荀柔倚几坐在堂上。
堂中昂首侃侃而言的是,尚书左仆射诸葛孔明。
春耕后出京直到秋赋结束,大半年奔波让他黑瘦许多,却神采焕然、潇洒干练,这份自信得劲,荀柔都羡慕。
他一面点头鼓励,一面悄悄揉着膝盖暗叹。
真是老了。
从前坐一天,都不觉什么,现在一会儿就不行了,铺了绵垫,还觉得骨头膈得生疼,一会儿就疼麻了,腰腿使不上劲儿,不靠着几案都坐不住。
诸葛亮之后,是监察御史司马懿。
此次一共派出五路,前面已经回来两路,也是凑巧,诸葛亮和司马懿前后脚回来,于是奏报也安排在一天。
司马懿巡行路线是河北,此外就是去江东的曹冲未归,但此路最远,本来会慢一些。
“丞相,太医丞樊阿已在后堂等候。”
一名侍从悄悄上前小声提醒。
荀柔摆摆手,让他一旁暂候。
司马懿默默加快速度,汇报一结束,立即请辞。
“也罢,”荀柔摆摆手,稍微一动,瞬间从腰到腿酸爽得脑干发麻,“我尚有些疑问,明后日再烦请二位前来。”
“不敢。”“唯。”
二人退去,荀柔望着空堂叹了口气,向侍从一招手。
帷幔放下,屋里已被火盆烘热,侍从将他扶至榻上,接着去了冠带衣裳,将他在榻上放平。
太医丞樊阿上前问候。
这是华佗的大弟子,华佗年事也高了,如今施治倒是他来得居多。
酸、麻、胀、痛,针刺按摩勾起各处病灶,纠结的筋骨、凝滞的血脉、萎缩的肌肉逐渐捻开揉散,艾灸灼烧伴随着苦涩枯焦的臭味,荀柔眉头皱紧,只一会儿额上就浮起一层汗。
**的疼痛尚可承受,毕竟为了活命,但任人摆布的滋味,无论多久都难以习惯。
荀柔合上眼,耳边是侍从与太医丞的低声对话,身体沉重,倦意上涌。
曹操执政那几年,他在家闲极无聊,还有精神给曹孟德找麻烦,但他返场再出任丞相没两个月,激情就被现实雨打风吹去。
从头到脚,哪哪都开始冒毛病。
华佗却一改往常的大展身手,保守的建议他少用药,多修养,或许还可能再多活两年。
荀柔当然不满,激他手艺退步,华佗也不客气,直言荀柔如今能活过五十,全是他的功劳,让他知足了。
功劳什么的,荀柔当然自有看法,但是话中意思,他却能领会。
于是交接提上日程。
司马和诸葛二人,恰在一天,虽是巧合,但也是有意安排。
虽还未见奏本,就只汇报,也能听出许多东西。
切实、清晰、简洁、深入,和前两路使者相比,葛、马二人水平明显高一大截,不同是诸葛详究民生,司马懿更注意吏治。
不过,考虑到他们如今一个在尚书台,一个在御史台,其职分如此,原是应当。
他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结果。
时至今日,下一任宰相人选,已经足够清晰。
年龄、才干、气魄、御下……用上排除法,最后进入决赛圈只有两人,诸葛孔明和司马仲达。
他自然倾向诸葛亮,但通过策试入仕的诸葛孔明,作为文官,还没接触过军事。
他的对手,却是从军二十年,八兄弟在州郡,姻亲遍朝野的司马仲达。
是荀柔必须抛去个人主观意见,从国家大局稳定考虑,不得不留在候选名单中的司马懿。
他不知道自己能否给足诸葛时间,去接触收复军队。
如果失败,司马仲达绝不会容忍与他各方面相抗,又染指过军权的诸葛孔明在朝中。
当然,他也没底气容忍。
一山不容二虎。
这是荀柔在自己和曹操身上得到的经验教训。
这一天,他终于下定决心。
五千年历史中,干过丞相的人,不胜枚举,即使没有全本百家姓,也占过半本,但单以“丞相”称呼,而为大多数人承认,只此一人。
共和二十四年秋,尚书左仆射诸葛亮,兼任京师武学训导。
“父皇请丞相明日入宫一见。”
共和二十五年,这年夏六月,伊、洛水患,绵延数百里,百姓屋舍毁坏,良田淹没,数万农户失去生计,紧接着瘟疫发生。
于是,朝廷飞速运转起来,而作为中轴的荀柔,也不得不勉力支撑,刘珩到来前,他正因困乏难耐伏案稍憩。
珩,组玉之首,刘辩与董氏当年所生长子,由阿姊照料长大。
由今宫中侍从少,有时候暂充宫中使者,代传天子之意。
荀柔看着案席前恭敬下拜的刘珩,原想推拒的辞令,在舌尖一转收回,点头答应下来。
自初春祭祀后稷,他也有数月未见天子。
半月前,天子祭祀山川,以安定四方,他当时身体情况不佳,未能到场。
如今正值多事之期,以免节外生枝,他还是走一趟的好。
次日清晨,丞相玉辂金车驰入了长乐宫。
这座由天子一家居住的宫室,如今人口寥寥,大半宫殿紧锁无人,在暑气未消时节,竟有几分凉风生于庭院,不少鸟雀集停其中。
由宫使引导,马车直驱至温室殿,然后绕过前殿直至中庭。
荀柔扶着养子刘端的手下车时,天子刘辩已在车旁等候。
“先生!”
荀柔微微一惊,弯腰、低头、撤步,“拜见陛下。”
“先生何需多礼。”刘辩扶住他。
“谢陛下。”荀柔没坚持,慢慢直起腰。
“先生请快来看!”大概真的急迫,刘辩向弯腰行礼的刘端一摆手,接着指向庭中稻田。
青砖围绕,巍峨宏丽的宫殿前,五亩金色稻田映着烈日,越显光彩流溢,璀璨生辉。
的确是一副动人名画。
荀柔驻足欣赏。
天子这些年爱上种稻,种得有好有坏,一直坚持,但像今年这样的丰收,倒也不总有。
如今关中、中原、河北地区,多以麦为主,间杂黍菽,需要灌溉的稻米不多,而五亩地种出的米,只够一人之食,但这个健康、环保、有利宣传教化的爱好,还是赞赏鼓励。
“先生请看!”刘辩献宝一样兴奋道,“这是五年前从交州送来的半寸粳稻,今岁终于丰收了!”
“此粳稻,每粒半寸,较关中常种赤、黑、黄、白等种长三分之一,在长安种植后,竟较在交州又可长五分之一,故比其他稻种,一亩所获更多!”他弯腰执起一穗,珍视地一抚。
荀柔目光一凝,终于被触动了,举步缓缓走近稻田,俯下身细看。
穗子细长如粒粒黄玉,金黄微透,而夹在其中的稻粒果然较寻常更长。
“朕知先生极重农桑,今岁水患,令先生十分忧心,如今稻田丰收,便想请先生来观,望能与先生稍加慰藉。”
“这般稻田亩产能得几石?”荀柔扶着膝盖,声音沉哑,目眩神晕,却全然顾不得。
“如今稻种还不稳定,有十分之三短穗,又夹杂不莠,需取良种再培,”刘辩谦虚道,“不过,去岁最多一亩得四石半,今岁生得更厚密,如何也有五石半罢。”
“当不只此数,必能得六石上。”刘端在荀柔身后小声道。
他如今职任昆池令,品级等于上县县令,负责打理昆明池苑内一切事物,从房屋修缮到林苑范围内土地、池沼产出。
对土地产值自有一番估量。
“很好啊……”荀柔喘了两口气,扶着刘端的手慢慢直起身。
上田收五、六石,几乎是一道时代极限。
除了扬州南部与交州这种低纬度地区,能一年两熟,大多数地区一年一熟的稻、麦、粟、黍等粮食,都没有跨过六石这道坎。
虽也听说某处亩收八石、九石,一旦去确认,却大多不是衡器称量误差,就是弄虚作假,
至于丰产良种,一茎双莠,各种稻米优良品种栽培,虽不如麦种得朝廷重视,却也一直在进行,只未见明显发展。
这本就是功在千秋之事,就是他此生都不能见,也并不奇怪。
他只是没想到,最先取得突破的竟是作为天子的刘辩。
竟是天子。
荀柔认真打量刘辩。
他已经很久没有注意过天子了。
已至中年的刘辩,皮肤微黑,身体瘦健,岁月沉淀出沉稳端凝,年少的轻浮急躁,不知何时已一扫而空。
这些年,虽不干涉世俗朝政,但刘辩也兢兢业业履行着天子另外一面的任务,一年到头,从春到冬,从祭后稷、祭春神、祭龙神、祭山川,祭先王……到冬至祭腊,斋戒、礼仪一样皆未轻疏懒怠。
若刘辩真能种出……
“先生身体不适么?”刘辩关切问。
“不,臣只是,咳,惊喜得一时失语。”荀柔缓缓道,“陛下若果然培出良种,乃是泽被万民,功于当世,利于千秋之大德,臣实在,咳,实在一时激动,不知该用何等言辞。”
在这种时候……
刘辩一眨眼,微微低头,露出几分腼腆,“朕一向无识愚鲁,不知天下大事,空受万民奉养,而无寸功归于百姓,如今若果能有一二分惠于百姓,则朕心无愧矣。”
“敢问陛下,可允许太学博士入宫,一道收量此田。”
如果天子真种出更高产的稻种……
“好。”刘辩点头。
“也请陛下允许博士们讨教种稻之法。”
“当然可以。”
“多谢陛下。”荀柔恭敬拜倒。
一个在位三十年,无劣迹,无大过,仁善之民传于民间,从继位时江山风雨飘摇,到天下承平百姓安居,并且身体健康,没有隐疾的五十岁天子。
而这位天子,又种出了惠及天下百姓的稻种……这样一位天子,他要如何留给继任?
“先生不必如此,快快请起。”刘辩连忙弯下腰,“这是朕应该的,朕不能与先生分担国家大事,已十分愧疚。”
刘辩原想许久不见,看过稻田后,邀请先生稍叙一会儿,可看荀柔精神着实不佳,到嘴边的话只好吞下。
“先生千万保重。”刘辩恳切道,“天下百姓,与朕,都仰赖先生方有今日。”
“陛下玩笑了,”荀柔勉强一笑,“大汉能有今日,岂只是臣之功,乃是天下百姓,众志一心。”
确认刘辩所培出稻种,是否优于当下农业水平,需要多久?
只十日,荀柔就收到了来自太学农学博士上奏。
关于选种,培种,插秧,施肥,灌溉……具体农业技术,荀柔大半看不明白,但并不妨碍他读明白两位农学博士对新种的肯定。
是的,两位博士一致认为,这已经不是交州稻,而是与长安水稻**后成的新品种。
此种水稻产量较关中其他品种都高,并且适合在较长江流域寒冷的黄河流域种植。
冥冥中,另一只靴子落下来。
只是荀柔没想到,这只靴子,竟如此沉重。
他……居然还有良心么?
荀柔按着胸口,对自己嗤笑。
可有与没有,又能有什么不同。
正当他筹划安排着退位交接,命运,竟又一次让人猝不及防。
天子刘辩,在十月翻田时,不甚被农具划伤小腿。
这原本是寻常事,太医看过也给上药包扎,但这回伤口却未照往常愈合,不两日天子又出现高烧发痉,太医院再次诊断,为金创瘈疭。
即使太医院施展了所有手段,天子刘辩也在高烧十余日后,病逝于长乐宫温室殿。
终年五十。
“朕这一世,可否算与先生君臣相得?”
“……当然。”
“如此……朕心足矣。”
竟又送走了一位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