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就是造孽嘛,老六太惨了。
 秦宸想着又拿起一块点心吃了起来,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在长身体,他最近的食量比之前大了一倍。
 “老六的事我不管了,陛下看着办吧!别伤他性命就行。”
 宗正最后蹒跚着离开皇宫,对先帝的这些儿子,也就老十一最无辜。
 老大是皇帝,一心不让下面的弟弟好过,幸好他还记得自己皇帝的身份,每一次出手都有足够的理由,哪怕是宗正也不得不承认,皇帝做得很好。
 除了最大和最小的先帝之子,剩下的全都不是东西。
 宗正一把年纪还要替他们操心,几十年操的心,都没这十几年加起来的多。
 愿赌服输,他们一直不肯服输,就是在刀尖上行走。
 总有一天,他们会为自己的行为而付出代价的。
 别看现在宗室有不少人和他们交好,还有一些投机分子投靠他们,除了这些他们手中没有任何权力。
 最重要的兵权,他们甚至连摸都没有摸到。
 太祖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这句话秦氏子都记得,所以想要造反,首先得有兵才行。
 现在大秦所有的军队,全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包括最厉害的神机营,皇帝还亲自担任最高长官。
 神机营只认皇帝,不认其他人。
 只在神机营不背叛,其他军队再多也是白给。
 而现实就是掌握大军的大将军,只忠心于皇帝,其他王爷派人接触大将军,都吃了闭门羹。
 面对油盐不进的大将军,王爷们也没辙了。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大将军对皇帝这么忠心?
 他们手下的那些人,一旦他们失势,一个个跑得比谁都快。
 不懂什么是忠义的他们,那当然不会理解大将军。
 皇帝不仅对他有知遇之恩,还救了他一家人。
 当初他在军队不懂人情世故,得罪了上司而不自知。要不是皇帝出现保下了他,还提拔他,现在他一家运气好点回老家种地,运气不好一家人都相聚黄泉了。
 因此不管外人怎么许下重利,大将军都不为所动。
 正是他的这份忠心,才会让皇帝放心把大军放到他手中。
 当然没有皇帝手中的兵符,大将军只能调一半的兵力,这也很了不起了。
 以前的将军打完仗后,回来就会上交兵符,皇帝却允许大将军拿在手中,本身就是对大将军的信任。
 这份信任,让大将军十分感动,对皇帝更忠心了。
 哪怕小儿子在十一皇子身边,如果没有皇帝发话,秦宸想命令大将军做什么,大将军都不会答应。
 “哥,我可以出来了吗?”
 秦宸从屏风后伸出个脑袋。
 “出来吧!宗正已经离开了。”
 得到皇帝的允许后,秦宸跑了出来。
 “嘴角还有碎末,也不擦擦。”
 看到弟弟嘴边有点心碎,皇帝拿出手帕替他擦掉。
 “谢谢哥。”
 秦宸坐在一旁享受来自皇帝的服务。
 “看完今天这出戏,你有什么感受?”
 皇帝冷不丁地开始检查功课。
 “啊?这是考查吗?”
 秦宸懵了一下说道。
 “算是吧。快回答,别转移话题。”
 皇帝没上弟弟的当,催促道。
 “感受就是猪队友要尽早推开,他们不仅会拖后腿,还会把人往死里坑,而且专门坑自己人。”
 秦宸这是对老六的悲惨遭遇围观后的感受。
 老六本身是没有犯什么错的,他为人比较谨慎。可架不住他有两个猪队友啊,坑了一次不行,还坑了他第二次。
 从亲王被坑到郡公,步了老七的后尘。
 “没错,千万不要小看猪队友,他们的杀伤力可是很大的。”
 皇帝点头,夸奖弟弟。
 相信经过这件事后,老六会一蹶不振。
 当然也有可能会突然奋起,暗中搞事。
 皇帝从没小看过他的这些弟弟,搞好事他们可能太不行,但是把一件事从好变坏,他们还是很行的。
 “幸好哥你不是啊!不然我可惨了。”
 秦宸想了想,他身边的人都不是猪队友,特别是他哥,可称之为神队友。
 “胡说什么呢?有你这么说你哥的吗?”
 皇帝拧着弟弟的耳朵,这小子该教训了,都说到他身上来了?
 “哎哎哎,哥疼啊!”
 秦宸呼痛。
 “哼,不疼朕还不拧呢!”
 皇帝没好气地说道。
 “哥哥哥,我错了,你饶过我吧……”
 兄弟俩这里一片温情,相对的六郡公家里就冷清多了。
 他们要搬家了,原来的王府不能住了,规格不符合。
 现在搬去的地方,是七郡公以前住过的郡公府。
 六郡公一想到自己要在老七住过的地方居住,心里就很不爽。可他又没别的办法,整个京城符合郡公品阶的府邸也就只有这里了。
 “爷,要不去妾身的陪院宅子居住?”
 六郡公夫人想到那宅子心里也不舒服,也不想进去住。
 “行。”
 实在不想在这里居住,去妻子的陪嫁宅子居住也不是不行。
 他现在手中还有银子,回头寻摸到合适的宅子再搬也行。
 一直住妻子的陪嫁宅子肯定是不行的,六郡公还要脸。
 “爹,以后这些衣服我都不能穿了吗?”
 郡公府的大姑娘,也是六郡公和郡公夫人的嫡长女,她拿着一件鲜艳的衣服闯进来。
 “收起来吧!之前你是郡主,现在你只是一个小小的郡公之女,再穿就是逾越。”
 皇帝降了他的爵,还把家人的爵也一起降了。
 之前没有降女儿郡主的身份,是皇帝没和小姑娘计较。可是现在他只是郡公,他的女儿自然不可能再当郡主了。
 “呜~我不要嘛~”
 做了十几年的郡主,突然有一天她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宗室女,老六的女儿一脸委屈哭了。
 “乖,听话啊!别在这个时候惹你爹不痛快,你是大孩子了,要懂事。”
 郡公夫人拉着女儿到角落安慰,因为是她和老六的第一个孩子,因此比起别的孩子胆子更大一些。
 不然也不会拿着衣服就跑来问老六,可惜结果不是她想要的。
 “呜~”
 儿女们的不甘老六都看在眼里,不论他们有多么的不甘,事情已经成了定局,想升回郡王和亲王,除非有大功。
 而皇帝绝对不会给他们立成的机会,毕竟他们当年没少陷害皇帝,换成是他只会做得更过分。
 皇帝能留他们一家子和老七一家的性命,已经让老六大感意外了。
 也许这便是老大能当皇帝的原因吧,先帝从没有动过废太子的心思,只是因为他知道老大当皇帝后,儿子们有可能活不了,但是孙辈很大概率会平安。
 事实上正如先帝猜测的那般,他的大儿子是一个很讲究的人。惹到他的是弟弟,不是侄子侄女。只要他们老实本分,他不会和一群晚辈计较。
 所以对于这一次的降爵,老六还真没多大的怨恨。这件事是他母妃作出来的,他作为儿子自然也要替母亲承担责任。
 哪怕母亲最后是被皇帝赐毒、药服下致死的,老六居然神奇地没有仇视皇帝。
 这件事说到底还是他母亲假死引起的,皇帝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放心,谁知道她还真玩了出假死的戏码啊?
 最后假死变真死,也让他在兄弟们之间出名了,被看尽了笑话。
 他的那些兄弟姊妹回去后提醒他们的老娘,别跟废妃学,不然下一个被笑话和降爵的就是他们了。
 在见识了皇帝的手段后,那些太妃们谁还敢跟废妃学啊!
 先帝还在时,废妃就经常搞事,没想到先帝都死了这么多年了,她还能作啊!
 可惜这一回把自己作死了,却没有一个人同情她,包括他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们。
 “昂儿,你可千万别学你奶奶和你爹那一套,你六伯被他们坑惨了。”
 老七的妻子秦夫人,因她身上还有郡公夫人的诰命,因为可以被人称为一声夫人。
 “娘,儿子知道。儿子不学爹,更不会学奶奶的做派。”
 秦昂放下手中的书,对走进来的母亲承诺道。
 “我儿以后可是要考状元的,咱们现在低调一点,皇上不计较你爹他们之事,可这世上还有大把喜欢看热闹的,所以昂儿你最近也不要出门了。正好先生上门教学,你就在家里好好读书吧!”
 秦夫人除了儿子,还有一群丈夫留下的庶子,为了不被人说她刻薄,只好请先生到家中教学。
 除了嫡子,庶子也跟一起学。
 原来他们还敢闹,可是被秦夫人私下整治过一番后,一个个学聪明了。
 这秦府已经不是他们爹在时的郡公府了,他们的性命都捏在秦夫人的手中。但凡她狠心一点,这些庶子庶女一个也活不下去。
 也幸好大秦的风气不错,对女子没那么严苛,即使是寡妇带着一群孩子生活,请先生上门教学也不会被人指指点点。
 “儿子知道,多谢母亲的提醒。”
 于是秦昂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都没有踏出秦府一步,偶尔他六伯过来看望自己,秦昂才主动到前院招待伯父。
 “怎么样?弟妹那边还好吧?”
 看到老六回来,老六媳妇立即迎接了上去。
 “还可以,最近昂儿都没有出门,外面的风声也干扰不到他身上。”
 老六这一次去看望弟妹和侄儿,就是怕母妃的事会影响到昂儿。
 幸好老大在对侄儿侄女们上,不像他们这些兄弟这么狠心,没有迁怒于老七家人。
 “我就说嘛,陛下并不是那样的人,要对付弟妹和昂儿,早就下手了,没必要到现在才出手。”
 老六媳妇觉得丈夫就是杞人忧天,皇帝的品性可比他们这些兄弟高洁多了。
 起码皇帝看弟弟们不顺眼,却从没有给他们这些弟媳难看过,就连平时骂人也多是骂弟弟,不会迁怒弟媳和侄儿侄女们。
 “是是是,夫人说得对,是为夫错了。”
 老六举起双手投降,降爵后夫妻俩搬到了一起住,感情比以前还好。
 至于妾室,现在可不敢闹妖。就连以前的侧妃,现在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妾室,怕她们被登记为良妾,也无法和以前的侧妃身份相比。
 他们郡公不是王爷,自然也不可能再拥有侧妃,侧妃是三品夫人诰命。
 而妾室只是妾室,什么诰命都没有。
 最让老六老七兄弟俩夫人高兴的就是,皇帝在收回爵位的时候,没忘记把侧妃们的诰命收回了。
 以前她们还能仗着有诰命而对自己这个王妃多有不敬,现在一个个跟鹌鹑一样,根本不敢往郡公夫人的面前露脸。
 老七的妾室为什么都跑了,不就是因为她们身上的诰命被收回了嘛!
 老六的妾室也没逃过这一劫,皇帝可不想帮老六养妾室。
 老六老七的媳妇好歹是他正经的弟媳,每年给点俸禄什么的他愿意,妾室是什么玩意?皇帝可不想白养一群只会吃饭不会干活的人。
 “让开,八百里加急……”
 快马从京城穿过,直奔皇宫而去。
 “又有战事了吗?”
 刚才还热闹的京城突然变得安静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说道。
 “唉,这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平息啊!这才宁静了几年,战事又起了。”
 百姓们也知道自己的话对战事没有任何帮忙,一个个说了几句就闭上了嘴。
 相反皇宫此刻的气氛却很紧张,大臣们本来都回到家中,皇帝紧急传召,一个个不得不重新穿上朝服上朝。
 秦宸坐在龙椅后,对外面的安静一点也不意外。
 八百里加紧,奏折终于送到了皇帝手上,而驿奇则直接晕倒在殿外。
 “快去叫太医。”
 侍卫扶着脸色苍白没有血色的驿奇,对宫人说道。
 “是。”
 宫人也知事情紧急,立即去太医院找太医。
 与此同时,朝中大臣都紧张地看着皇帝。
 之前西北大旱,皇帝还派了一支神机营随物资去西北,就是担心草原上的部落会趁机叩边,没想到对方还真来了。
 之前还有人说皇帝和大将军是杞人忧天,浪费军力物资,不该这么做。
 现在就该把这些话摔回他们脸上,难不成他们比大将军还懂草原上的人?
 那些人就是草原上的蛮子,每当中原出现天灾人祸时,就是他们大举入侵中原之时。
 上一次还是陛下登基,草原蛮子们想趁着新帝登基,威望不足,还不能全部掌握朝堂时入侵大秦。
 可惜皇帝早料到了,一登基就让大将军去边境,稳住了边境。那些草原部落没讨到半点好,反而让大将军打得狼狈逃窜。
 这一次西北大旱,草原也不例外,为了活下去草原部落聚集在一起,想来大秦打谷草。
 就算不能入侵大秦,也能从大秦边境抢劫一些物资回草原度过这个灾难。同时也对部分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减员,这样就能少吃一点食物了。
 可以说每一次草原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要么是自然灾害的原因,要么就是中原内部不稳给了他们机会,不然中原皇朝都是把草原部分摁在地上揍的。
 西北大旱,大将军和皇帝研究过历史,知道每一次天灾都会引得草原上的部落对中原入侵。
 在缺少食物的情况上,边境大旱,还有地大物博的中原支撑,不像草原部落只能自己硬扛,没有人帮忙。
 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就算再不想,也得跑到边境打谷草,抢上一波就能支撑好久了。
 本来有神机营在,西北就算有战事也很快就能平息,可架不住西北军有将领的脑子不好,犯了天大的错啊!
 他居然收了草原部落送的女子,让她们得到了准确的情报,还顺利送到了草原蒙族的王手上。
 “呵呵,好啊,真是太好了。朕也是开了眼了,天下居然有这么丢人的将领。和赵括比,都是在侮辱赵括。”
 皇帝看完八百里加急后,直接被气笑了,他的眼睛都在充血。
 “你们也看看吧,这就是你们给朕推的将才?太傅,你对得起朕对你的信任吗?你们也一样,就是这样推荐人才的?将才?那么大的水货你们也敢发给朕?”
 皇帝把手中的折子直接砸到了太傅的头上。
 “臣有罪,请陛下责罚。”
 太傅看完把折子放在地下,自己也跪下了。
 “臣等有罪,请陛下责罚。”
 看完折子的文臣,全都跪下了。这一次的事让皇帝抓到了他们的把柄,一直没机会打压他们的皇帝,肯定不会轻易饶了他们。
 就是不知道这一次他们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会让皇帝饶他们和家族一次。
 能让文臣们跪下请罪,只能说真没皇帝冤枉他们。这个将领确实是他们力荐,本来是想用对方代替大将军的。
 他们考核过后,觉得对方是个将才,还是世家贵族之子。于是找上了太傅,用各种言语劝对方和他们一起推荐。
 太傅虽然不再和皇帝作对,但是想着能帮文臣们一把,对自己的后人也有好处,便和他们一起上书了。
 皇帝最后被他们烦透了,便让对方当了边城的守将。
 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对方居然是个纸上谈兵的。这几年边境无战事,才没发现他是个水货。
 幸好对方只是一城守将,蒙族攻下一城,抢劫后就迅速离开,没有选择直入中原。
 主要是现在的中原有点强,要是大将军一直在边境坐镇,他们还未必敢来呢!
 “贪财,好色,还没有自知之明。不知朕的爱卿们收了多少好处,才会为这样的人说话?将才?你们还真夸得出口啊,朕都替你们害臊。以后军部的事文臣就别管了。再敢胡乱插手,朕就把你们全家送到边境,去和草原上的蛮子战斗。”
 皇帝这一次是真的气很了。
 他连太傅都砸了,更不要说其他文臣了。
 一个个全都跪在地上不吭声,皇帝也不叫他们起来。
 不过是让他们跪一跪,和边关那些牺牲与掳走的百姓相比,这连处罚都算不上。
第48章 
 本就犯了大错, 这个时候连没有参与的文臣都不敢出声。他们闯的祸也太大了,哪敢替他们求情啊!
 秦宸手中捏着李德有悄悄递来的折子,翻阅了起来。
 看完他和他哥一样, 对朝上的这帮子文臣又气又怒, 都想煽他们几巴掌了。
 当初他们甚至还想让对方接替大将军的职位,成为边关的元帅统领三军。
 幸好他哥还有理智, 哪怕这些文臣真的很烦人, 他哥也没有同意, 而是让他去当一城守将,如果对方真有本领,再提拔也不迟。
 结果他哥想得还是太好了,对方就是个废物,连历史上的赵括都不如。
 赵括被钉在耻辱柱上,不是他真的菜,而是他遇上的人是杀神白起。
 遇上白起有几个不输的?
 而他们大秦这个才是真正的纸上谈兵, 遇上真正的战事连坚固的边城都守不住, 真是没用。
 大秦的边城可是经过几代皇帝加固的, 只要有点军事能力的将领, 只要不出城门, 蒙族想破大秦的城门,都是不可能的事。
 结果城门破了, 还让外族进入城中大肆抢劫,最惨的就是富户和女子。财宝被抢了不说,连家眷都没能幸免。
 或者说整个城中的女眷都被抢走,成为蒙族的战利品。
 秦宸看到这时, 眼睛眯了眯。
 “现在边关告急,缺少粮草和饷银。既然是你们犯下的错, 大秦不会为你们的错误买单。朕告诉你们,这个烂摊子,你们要是收不好,朕就抄你们的家,把你们的家眷送到边城,给那些没有了妻儿的汉子当老婆去。”
 皇帝一边也不客气地对地上那一群文臣们说道,不顾他们瞬间煞白的脸,让他们出钱出粮。
 “这一次大战所有的军费和物资都由你们出了,明白了吗?”
 “臣等遵旨。”
 犯错的文臣们还能说什么?皇帝的意思他们再明白不过了。
 银子和粮草不止出一次,要是多打几年,他们就得一直出粮草和饷银,直到把草原部落赶回他们的老家为止。
 别提他们现在有多后悔,后悔当初他们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带兵打仗多看几本兵书就行了。
 当初他们为了逼迫皇帝同意,甚至还搬出了太傅,皇帝被他们缠到连下朝都不得清静。
 最后同意对方当守将,就这还引得文臣们不满意。
 本来他们是想让对方接替大将军,掌握三军,这样等于把军权拿到了文臣们的手上。
 偏偏皇帝不上当,不管他们费多少嘴皮子,多缠人皇帝就是不答应。
 甚至说了是给太傅和他们面子,才同意那人当守将的。
 事实证明,一帮子除了读书连基本的带兵打仗都不懂的文臣,他们考察过的人能是什么将才?皇帝当初就不该听他们的,毕竟文臣根本不懂军事,只擅长内斗。
 现在知道信错了人也无济于事,他当初但凡再坚持一点,也不会有今天的祸事。
 别看他现在骂得起劲,实际上心里可后悔了。只是他没太多的时间去后悔,需要尽快派人去收拾烂摊子,还要准备军械和物资。
 “大将军,看来又要麻烦你去边境替他们收拾烂摊子了,那些杀我大帮子民的外族,一个也不能放过。”
 皇帝最后看向了才回来没几年的大将军,他的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如果不是不得已,他真不想大将军再回边境。
 他们大秦将领严重断层,别说和大将军比了,比大将军差一点的都找不出两个。要不然,皇帝也不会因为听信了文臣们的话,就给了对方一个守城将领的职务了。
 实在是大秦太缺好将军了,特别是能独当一面的将军,一只手都数得出来。
 “是,陛下。臣,遵圣命。”
 大将军没有迟疑,站了出来向皇帝拱手行礼。
 “至于你们,限你们三天之内,把五百万银子和三百万石粮草给朕准备好,要是少了一粒米,朕就抄你们的家。”
 皇帝最后再次警告这些文臣,他这可不是为难他们,谁不知道他们的家中个个肥得流油。就算他们家中的存粮和银子不够,不是还有一堆的姻亲吗?
 皇帝相信他们可以在三天之内,可以凑齐五百万银两和三百万石的粮草。
 银子先不说,有了银子可以在任何时间买到粮草,所以多要一点。
 一百万石的粮草,可以供五万到六万将士和马匹半年的口粮。
 三百万是十几万人马半年的口粮,显然这位陛下是动怒了,不仅教训了文臣,也想给草原部落一个狠狠的反击。
 除了将士们需要的粮草,还有运夫和护送军队的粮草,这需要另算。不过这个可以等他们把将士们的口粮准备好了后再筹。
 这一次皇帝要从这些试图以文御武的文臣身上刮下一层皮来,让他们知道敢动以文掌武的念头,不管是谁都要付出代价。
 太祖日记里清楚地写着,绝对不能让文官掌握军权,不然大秦就会变成大怂,因为他们除了给钱求和外,就没有任何血性,因为他们不会变成人血馒头。
 只要自己没事,这些文臣就能假装看不到边关百姓的血泪,也看不到军将们的付出,反而认为军人是莽夫,不配站在朝堂上。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形容很像某宋和某明后期?
 以文御武的结果就是,敌人来了他们滑跪得最快,连举起刀子反抗都没有,就一个个投降了。
 太祖的话,让大秦的皇帝牢牢记在心里。
 皇帝就因为一时轻忽,才会出现今天的局面,所以他后悔了。
 不过皇帝错了,他会想办法弥补,可是让他犯错的人,皇帝也不会放过。
 “老爷,这是在做什么?”
 柳夫人出来看到仆人进进出出,每一个箱子里抬的都白花啊花的银子。
 “回去,没看到我在忙吗?”
 太傅把柳夫人赶回后院,继续带人清点家产。
 太傅黑着张脸,家中现银加起来有五十万左右。
 这一次连他一起有十六位大臣,每人要出三十一万左右。
 本来大家商量,每人凑三十二万,希望皇帝看在他们将功赎罪的份上,别罚太狠。
 可惜不是每家都能拿出三十多万两的银子,把家中的产业抵了后,还有一部分缺口。
 这一部分,只能由太傅和几个家大业大的官员补上。
 没办法,谁让他们被皇帝抓到把柄,皇帝甚至还让人贴了黄布告,把事情的真相公之于众。
 百姓们都知道那个守城将领是文臣力荐的,一个个都恨上了他们。
 要不是他们推举了这么个水货,边关的同胞也不会出事。
 因此哪怕要多出一大笔银子,太傅几人也不得不给。
 五百万两,少一两都不行。
 好在银子凑起来快,他们家中就有存银,直接点数后搬到皇宫就行了。
 银子好凑,这粮草就难了。
 他们确实有许多粮草,三百万石给他们时间肯定能够凑出来的。
 可他们的粮仓大多数并不全在京城,还有一些在外地。
 这个时候他们只能朝亲朋好友们或借或买了,到时肯定会有人趁机提要求或是占便宜,这些他们都只能忍了。
 估计凑齐了粮草,他们的家底也差不多空了。
 哪怕是太傅都不得不当了一些珍品,用来买粮草。
 等后续外地的粮草运到京城,他们就能缓过来了。
 不过太傅怀疑皇帝不会这么轻易放过他们,自己教出来的学生有多鸡贼,太傅最清楚了。
 手段皇帝是不缺的,只是他比起先帝更重情一些。
 要不是重情,也不会忍了太傅好几年才开始表露出对他的不满,用贵妃来敲打他。
 幸好皇帝确实重情,也念旧情。只是这一次他和文臣闯下的祸太大了,边关那一城百姓的性命,总要有人出来负责。
 本来就是他们的错,自然也该由他们负责。
 不是没人下朝后跟大家提议,把责任全推皇帝身上,结果被另外十几个人给无视了。
 在朝上时怎么不见你这么机灵?下朝后抖机灵,真以为大家没想过吗?
 皇帝不等散朝就让贴了黄布告,哪怕他们散播流言引导百姓,也没有人会相信的。
 毕竟当初他们为了那个水货,堵了皇帝好几天,别说朝堂的官员,就连后宫和京城的百姓都有所耳闻。
 想推到皇帝身上?这根本不可能。
 因此朝堂上时不是没人这么想过,只是他们脑子好,很快就放弃了这个打算。
 皇帝也不傻啊,以史为鉴,足够让他提前做好准备了。
 因此大臣们想推卸责任的做法,在他那里根本行不通。
 好不容易把银子凑上去,他们又要为粮草忙碌,三天的时间太紧了。
 可是大军不能等,边关的百姓也不能等。
 大将军亲自点兵,这一次十万精兵强将一同赴西北,看来是打算给草原上的部落一个惨痛地教训。
 这一次不把他们打残,是不会收兵的。
 让文臣三天之内筹齐三百万石粮草和五百万银子,结果五百万银子最先筹齐,送到了皇宫,由皇帝派去的官员亲自接收。
 是的,这银子没有入户部,而是由皇帝亲自管理。
 除了将士们的饷银外,多出来的部分就城购买粮草,这一仗还不知道要打多久,粮草是绝对不能少的。
 除了粮草还有药材纱布也要大量准备,这些都用他们交上来的银子买。
 幸好太祖弄出了酒精,战场上因为感染而亡的将士大大减少。
 户部尚书看着大量的银子没入户部,心疼得晚上连觉都没睡好。
 不过他也知道户部这些人手段,入了户部最后这五百万能剩一半都算好的了。
 哪怕他再三防范,从户部出去的银子,最后能落到灾区的能有多少,他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