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偶像—— by铁马倦倦
铁马倦倦  发于:2024年01月28日

关灯
护眼

棺材就在大家的注视之中缓缓升起,稳稳当当,专家组悬着的心也算是踏实了下来。
转移到实验室不过是几百米的路程,卡车却走了几个小时,几乎是一寸一寸地再往前挪动。
一众工作人员也跟着卡车缓缓前行,盯着那脆弱的棺材目不转睛,眼神几乎虔诚。
这就像是这次的整体考古工作一样,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谨慎有加,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之下,才大功告成。
楚孑行走在这样的队伍里,只觉得与有荣焉。
翻过一座小小的土坡,实验室就在眼前,而考古工地也消失在了大家的视野里。
这也代表着海昏侯墓主墓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正式结束。
这座恢弘的墓园是以海昏侯和他夫人的墓为中心建立的,包含两座主墓七座陪葬墓,以及院墙、门阙(que1)、祠堂、厢房等建筑构成。
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候墓葬。
而确定墓主人身份的最后一步,就将在华国考古史上最先进的实验室内完成。
内棺被放置好之后,专家学者们早已在周围站好。
最大的挑战即将开始。
而这时,根据之前采集到的数据所做出的模型推测结果也出来了。
情况不容乐观。
现在的外棺下面是有四个轮子的,是为了方便当初下葬时主棺的移动,根据轮子的大小,估计原本主棺高度至少是现在的三倍以上。
而整个主棺塌陷情况最严重的就是内棺。
这个结果一出,专家组的心理立即七上八下起来。
他们都知道,内棺内部的文物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气氛肃然,而他们面临的第一道挑战,就是要揭去内棺表面用于保湿防裂的宣纸。
这是一个既无趣,又磨性子的活。
而在工地以手稳和心思沉定出名的楚孑自然是被选进了这项工作里。
他足足在内棺旁边站了两天,才终于把所有的宣纸全部揭开,而没伤害到内棺的椁盖板。
秦铎都怕楚孑因为太累直接昏迷了,这两天流水一样的给他投喂零食小饮料,还有事没事给他扇扇风,可谓是无微不至。
一众专家也是变了法的夸楚孑,但在楚孑的主观世界里,这些都是嗡嗡叫,根本没有走心。
冷漠无情的工作机器,石锤了。
三天后,终于到了开内棺的日子。
和开主棺的椁盖板流程是一样的,实验员们先撬开一道缝隙,然后插入裹好布的木条,并用红绳子绑紧,最后用吊机向上吊起。
照例,待到刚打开一道缝隙的时候,研究员们就迫不及待地向里看去了。
但很快他们的表情都凝固在了脸上。
一片狼藉。
比他们想象中的状况还要糟糕。
这场面直到椁盖板彻底吊离也没变得好看多少。
到处都是淤泥,而最关键,也是大家最期待的遗体却不见踪影。
“经过这么多年的浸泡,又不是完全封闭、隔绝空气的环境,遗体已经彻底被腐蚀也很正常,”生物组的专家叹了口气,“只能看看能不能推测出遗体的位置和体型了。”
通常情况下,遗体是最能证明墓主人身份的。
但其实在古墓里,遗体消失的情况也非常常见,所以大家也没太泄气,而是继续认真地清理着。
这一认真清理不要紧,还真被大家发现了不少“惊喜”。
宝贝真是好多啊!
内棺左右各有一把佩剑、还有温润的玉佩、鲜红的漆盒、环首刀把……
虽然遗体一早就被腐蚀了,但这些文物却被保存的极好,甚至还能看出它们曾经的颜色!
而且,这些显然都是墓主人生前最宝贵的东西,本身就无比珍贵又精致,在淤泥中一个一个露出头来,让一众研究员立马“回了一口血”。
颇有一种浪里淘沙的快乐。
楚孑本也正正常常的挖着,但忽然觉得挖出来的三四个玉做的小玩意怎么看怎么不对劲,立马停了手。
他负责的是内棺的南侧,也就是遗体头部的位置……
等他看清那几样东西之后,瞬间发出了一声“我去”。
旁边的几个工作人员也围过来了,看清之后同样发出了“握草”的声音。
零零碎碎的玉器不是别的,正是玉覆面!
也就是先秦礼节传下来的,玉制的面具!
而它们已经碎了,但依稀能看得出来,这原本就是覆在死者眼睛、鼻子、嘴巴上的部分……甚至还保留着五官的形状!
这就是所谓的“九窍玉”
看上去相当惊悚!
这还不能细想。
如果一细想,就知道楚孑挖的这一块淤泥,应该就是原本遗骸的头部……
楚孑阖目凝神半晌。
幸亏他是学殡葬学出身,不然还真不一定顶得住这份冲击。
很快,挖到这样的玉的不止他一个。
经过长时间的地质运动,原本都覆盖在亡者面部的玉都已经散落各处了。
而这还不是汉代流行的“玉殓葬”中最重要的部分。
研究员们很快又在棺材的中部发现了七块巨大的玉璧。
它们呈四纵三横的十字型排列,稍加思索便知这应该是覆盖在遗体之上的,应该刚好能盖住遗体的胸、腹、阴等等部位。
而在楚孑缓过神,继续发掘之后,也在玉覆面的部分之下挖到了不少别的玉块,大家猜测这很可能是死者头下的玉枕。
至此,墓主人遗体的大小和位置就基本确定了。
正当大家还沉浸在挖出亡者贴身的玉器的复杂情绪中,一位研究员忽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凸起。
那是在一片狼藉之中的白色凸起,方形,似玉。
而位置正好是在他们推测的遗体的腰部。
“会不会是……腰间佩戴的私印?”
一种研究员对了个眼神,异口同声说道。
不仅仅是汉朝,放眼整个华国古代,男人都是很喜欢在腰带上佩戴些东西的。
而方形的玉显然不是玉佩,只能是印章这一个解释了!
考古队立即对那个小凸起进行了谨慎的提取,很快它便水落石出。
这正是一枚汉代常见的“方寸之印”,边长2.1cm,总高1.5cm,用上等和田玉雕琢。
而它的地步,阴刻了两个小篆的字,左右等分,一样大小。
随着最后一点淤泥被冲刷干净,考古人员都凑近细看,希望这是他们想得到的答案……
皇天不负有心人。
那正是几百号人都期待的两个字。
“刘贺”
至此,墓主人的身份终于尘埃落定。
哪怕前面有再多的旁证侧面指出了墓主人的身份,也没有这枚小小的玉印上面的两个字来的更有说服力。
刘贺,这位一生都充满离奇色彩的人的墓,终于被找到了。
公元前86年 7-19岁 昌邑王
公元前74年19岁 封帝
27天后被废软禁
公元前63年 30岁 改封海昏侯
公元前59年 33岁 病逝
2000年弹指一挥间。
考古学家经过如此长时间的努力,终于重见了他。
在场的所有人无不感到唏嘘。
这可能就是考古学最有成就感的瞬间。
但这种微妙的氛围,很快被打破了。
因为楚孑还在继续挖土。
他挖到了内棺的最底部,停了手。
一众考古学家看着那又双叒出现的金黄色,陷入了沉思。
又tm是一排金子。
刘贺,还得是你啊!

旁边的考古工作人员也赶紧过来帮忙。
一群人又耗费了小一周的时间,才把内棺下面的金饼都挖了出来。
是的,金饼不止是只有一排,而是整整五排!
直接铺满了整个内棺的底部!
共计一百枚!
这下子,从刘贺墓中出土的金饼总量就达到了惊人的385枚。
直接破了华国考古史上单一墓葬出土金饼数量的记录。
当然了,毕竟是刘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考古发掘工作,大家觉得他破什么记录都不过分了。
但楚孑他们却发现内棺底部的这些金饼和别的金饼不太一样。
其中大部分已经被磨损了些许,但仍有九块金饼上刻着“臣贺酎(zhou4)黄金一斤”的字样,这引起了一众考古学家的高度重视。
“酎金”指的是汉代诸侯向朝廷进献的黄金,这与税金不同,而是以皇家要祭祀宗庙为由收上来的财产,有《汉仪注》的记载为准,“王子为侯,侯岁以户口酎黄金于汉庙,皇帝临受献金以助祭。”
所以说,这些金饼是海昏侯刘贺特意铸出来,准备进献给当时的皇帝汉宣帝刘洵的。
但出于某种原因,这些金子并没有送出去,而给皇家准备的东西也不能随意处置,不得不带进墓中随葬。
从逻辑上讲,这些并不是刘贺奢靡浪费的证据,而是他不敢逾越礼法制度的证明。
但从视觉上来讲,还是挺给人震撼的。
由此可见,整个内棺的构造,大概就是尸体上覆盖着一层玉器,头下面也枕着玉枕头,身子下面铺着黄金,其他地方则用各类金石玉器、玛瑙翡翠塞满……
西汉流行的“厚葬”可见一斑!
“最关键的是,虽然这些东西看上去非常昂贵华丽,但并没有逾越礼制,”秦铎感叹道,“这么看来,海昏侯也算是个聪明人,紧紧守着自己诸侯王的身份。”
但这也是几位专家颇感到遗憾的点。
要谈到“厚葬”,有两项是绕不过去的。
要知道西汉墓葬什么最出名?那无非就是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了。
黄肠题凑指的是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而金缕玉衣则是不必多说了,是指用金线缝起玉器盖于尸体之上。
在此前的徐州狮子山和保定满城等几个西汉时期的诸侯王墓葬中都有这两项遗制,但在海昏侯的墓中并没有见到。
但考古学家本来都以为刘贺会这么“听话”的时候,他们又很快发现了什么不对。
在内棺的一摊淤泥之中,他们忽然见到了薄薄一层排列整齐的块状物。
而在这些块状物的缝隙之间,还找到了金缕的痕迹!
那样子,像极了金缕玉衣的遗存物!
难道是经过长时间酸性地下水的腐蚀,连金缕玉衣都被腐蚀了?
实验的实验员立即拿了专业的仪器进行检测。
而很快出具的实验报告却令人大跌眼镜。
这并不是金缕玉衣,但同样是一种在汉代很珍惜的东西。
琉璃这个东西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时候就有陶胎琉璃制品,汉代琉璃主要用来制作随葬明器,也称“柚陶”。
专家们紧接着又找到了很多琉璃的碎片,而那些所谓的“金缕”,也不过是在普通的丝线外面包裹了一层金箔罢了。
也就是说,刘贺真的死守了自己身为诸侯的规矩。
但又没完全守规矩。
他想了各种办法让自己的墓葬看上去和帝王一样,但又搞出来了一些小差别。
这究竟是表达自己的野心呢?还是在宣泄自己的不满?亦或是彰显自己曾为帝王的荣耀?
而那些茫茫多的请求见汉宣帝一面的木牍,是否代表着刘贺品尝过权利之后的留恋呢?
深夜,楚孑一个人登上了那座小土坡,喝着啤酒,思绪万千。
看完了这些茫茫多的报告,他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想象刘贺这个人。
有点野心,有点实力,但又没完全够格。
似乎一切都差了一些。
应该也是在这样一个深夜吧,刘贺忽然被宫里来的传令官叫醒,说先帝刘弗陵驾崩之后,他被推举成为新的帝王。
那时候,他和楚孑一样大。
刘贺会怎么想象这件事呢?这突如其来的,是惊喜吗?
他七岁父亲就去世了,成为了昌邑王,富甲一方,却仍读了许多书,养了三百多位下属。
这样的人,想必应该还是有点野心的吧。
所以,他才会在第二天中午就匆忙踏上了赶往长安的路。
但他同时也只是个十几岁的公子哥,任性和好玩依旧是他性格的底色。
不然他也做不出在路上依然大肆采买,甚至私藏美丽的女子。
可他也不完全是个傻的。
他到了皇城之后,必然是明白这里的权力结构的,彼时霍光早已诛杀了政敌,一家独大,最关键的是,作为此刻整个皇城的最高权力者,也就是先帝刘弗陵的皇后,此时的上官太后,正是霍光的外孙女。
整个皇城都被霍光把持的密不透风。
刘贺显然是压抑的,他知道自己想要掌握实权就必须动摇霍光的党羽,可是思来想去,他还是下了一步错棋。
他动了长乐宫的宫廷禁卫,换成了自己的人。
而长乐宫是上官皇太后的寝宫,她拥有高于皇上的最终决策权,而实际上她也受到霍光控制。
所以,动了长乐宫的禁卫,就等于直接触碰了霍光的逆鳞。
霍光立即行动了起来。
他找到了当时权利在他之下第二高的人,也就是丞相。
根据汉书记载,丞相当时看到霍光来找自己,吓得浑身哆嗦。
而丞相的夫人,也就是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见自家丈夫如此恐惧,就在霍光离席更衣的时候对他说一定要赶紧同意,否则恐怕小命就没了。
丞相就这样答应了霍光所提的废除皇帝的申请。
丞相都如此了,其他的大臣哪敢不同意?
《汉书》非常详细了的记载了别的大臣听到这个消息时的反应。
“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但唯唯而已”
这足以看出,彼时的刘贺其实并没有做什么严重到要被除去皇权的事。
不然大臣们应该欣然同意,而不是这样害怕地被迫同意。
可霍光在拉拢大臣的时候,难道刘贺会闲着吗?
他和自己带来的两百位亲信同样在预谋推翻霍光。
也许,那1127件荒唐事就是刘贺所故意营造出的昏庸假象。
但此等雕虫小技哪能骗的了霍光?
霍光反而将计就计,就用这些事作为了废除皇帝的理由。
刘贺就这样在一场速战速决的皇权斗争中败下阵来,被召到了长乐宫。
霍光朗读了刘贺的全部罪状,最后,用最结实的理由请求皇太后允许废帝。
“陛下未见命高庙 不可以承天序当废”
霍光最后的理由竟然是刘贺即位以来,并没有去宗庙祭拜。
要知道,祭拜这件事可是应该由霍光安排的啊。
这就是霍光留的后手,故意不让刘贺去祭祖,最后竟也是用这个罪状让刘贺失去了皇帝的资格。
隔天,刘贺带来的二百多位亲信全部遭到诛杀,当街问斩。
《汉书》记载“昌邑群臣坐亡辅导之谊,陷王于恶,光悉诛杀二百余人”,也就是说,他们死的理由是没有尽到辅佐帝王刘贺的责任,让他恶行不断。
临死前,他们在闹市当中哭嚎“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早该断的是什么呢?
是刘贺想要把握朝政的幼稚想法,还是霍光的性命呢?
无人知晓。
楚孑看着漫天星斗,不免觉得有点悲凉。
他忽然想到,那晚,刘贺会不会和上官皇太后进行了意味深长的对视呢?
上官皇太后,也就是昔日的皇后,是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皇后。
6岁就被霍光推荐入宫,成了十二岁的刘弗陵的皇后。
她成为太后的时候,也不过15岁,甚至比刘贺还小了3岁。
但她却是整个皇宫地位最高的人。
那晚,面对言辞咄咄的霍光,上官皇太后只说了一个字,就让刘贺又成了庶人身份。
“可。”她说。
她只是上官氏,连名字都没有,也只有这一个字可说。
刘贺被幽禁在了昌邑国,他昔日的乐园故土,变成了一座巨大的监狱。
而曾被专房擅宠的上官皇太后也一直住在长乐宫里,看着自己母亲、族人接连被汉宣帝诛杀,闭门独居,直到老死。
至此,海昏侯刘贺墓的所有文物基本都被清点完毕。
一切的一切也就剩下最后一个问题亟待解决了——
刘贺因何而死?
33岁,显然不是寿终正寝。
是身患恶疾,还是遭人暗害?
史书上的记载,海昏侯的死只有“薨毙”二字。
那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死因调查也是墓葬考古的重点之一。
而最好的方式其实是遗体解剖。
但经过仔细寻找,除了几块蜂窝状的腿骨和几颗牙齿外,专家们并没有发现更多的遗体。
幸好,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一众专家的细心观察之后,他们发现了一个疑点。
在内棺的淤泥当中,有一些颗粒状的物体,它们并不是大家之前以为的小石子。
实验员对它们仔细分析,最终确认,这是某种香瓜子。
这些瓜子,除了存在于胃部以外,食道、臀部也都有分布。
它们居然比人骨还要耐腐,而刘贺的死,会不会和它们有关呢?
就在专家组思索的时候,楚孑忽然想起一条新闻。
这是一条十几年前的新闻了,在座的很多年轻学者根本就没听说过。
而且,这新闻跟秦汉考古并不相关,所以其他专家起初听得时候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但很快,他们意识到了二者的关联性。
“在几十公里外的靖安县,发现过一个东周的墓坑,墓坑中有多具年轻女尸,”楚孑说道,“而在她们的腹部,都发现了与刘贺内棺内类似的香瓜子出现!”

一众人听完楚孑的话,赶紧查起了资料。
不查不要紧,一查吓了一跳,果然有这么一件事,说得和刘贺的死真的非常像。
那是距离此处不过几十公里的靖安县,几年前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墓坑,经过调查化验,发现这墓坑是属于东周时期的,公元前300年左右。
而骇人的是,那个墓坑当中有足足47具棺材,这直接成为了我国一个墓坑当中发现棺材数量之最!
死者的身份竟然也非常统一,无一例外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妙龄女性,而在她们的腹部胃的位置,都发现了香瓜子。
就算用常识去想一下,47个身强力健的女性也不会这么平白无故一起去世,而且她们的身份也存疑,要是底层人民,那很可能就用席子卷卷就完事了,何必用棺材?又何必挖这样一个大坑葬在一起呢?
她们之间的共性,除了年龄和性别都一致之外,就是腹部的香瓜子了。
有人猜测是某种宗教祭祀,也有人猜测是某种病毒时疫,各路专家众说纷纭,但显然罪魁祸首就是那些香瓜。
那么刘贺的死,会不会也和这些香瓜有关呢?
但秦铎立即提出了质疑。
“东周的那些女子香瓜子停留的部位是胃部,显然是刚吃了香瓜就去世了,”秦铎看向科技组复原的刘贺腹中香瓜子的位置,“你们看,刘贺腹中的香瓜子有的在胃中,有的在肠道,臀部附近也有分布,显然不是刚吃完就死了。”
在一旁的专家也点点头:“据我推测,刘贺死亡的时候应该是吃过香瓜之后的6-8小时。”
“那会不会是某种毒药,在服下之后6-8小时才发作呢?”一旁另外的研究员好奇道,“毕竟吃香瓜吃死,还是挺……离谱的吧?”
虽然刘贺的一生都有些离谱,但这样的死法未免蹊跷。
一众人陷入沉默,都在揣测着这种可能。
“可是,谁有这个动机去杀海昏侯呢……”秦铎的发问问出了研究员们的心声。
紧接着,大家得出了统一的答案:“这会不会和汉宣帝刘询有关?”
这的确是最靠谱的猜测了。
刘询就是在刘贺被废之后,被霍光扶上位的新帝。
虽然二人年龄基本相同,但与从小养尊处优、荒唐任性的刘贺相比,刘询的童年经历可是坎坷得多。
刘询的父亲刘进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却因为汉武帝晚年时期的巫蛊之祸含冤而死,亲眷下属也一通被斩,独独留下了刘询一人。
刘询从小在山野间长大,基本上就是一个放牛娃,但对人情世故看得非常通透,显然和刘贺不是一个等级的。
不然他也不能在继位之后一直韬光养晦,甚至在霍光死后还给了他黄肠题凑和金缕玉衣的帝王待遇,转头却又直接把霍氏家族斩草除根。
简而言之,刘询的成长经历注定了他是一个善于控制人心、权术高明的帝王,但这不意味着他是一个不好的帝王,反而在他执政的期间,达成了“汉宣中兴”的小盛世。
但他对于自己的前任帝王刘贺是怎么看的呢?
这从他的做法中就能窥见一斑。
在刘贺被贬为庶人之后,回到了昌邑国的故土,而刘询则是派了一个太守去照看刘贺的起居。
说是照料起居,实则是监视,并定期将刘贺的一举一动汇报给刘询。
这人名叫张敞,说是他改变了刘贺的后半生也不为过。因为刘贺在昌邑国故土的日子过得实在不咋地,虽然在外人看来住着一个巨大的寝宫,但实际上是被幽禁在了里面,往来送饭都是用小窗口传递的。
和坐牢根本没有任何区别。
在这种状况之下,十九岁的少年不止精神状态遭受了极大地打击,身体也出现了问题。
根据《汉书·武五子传》记载,张敞写下的原文是“察故王衣服言语跪起清狂不惠”还“面部黑黄,走路一瘸一拐,行动不便”。
据专家推测,彼时的刘贺很可能是患有肝肾疾病,同时脑血管堵塞,才造成了如此症状。
这和西汉时期帝王将相都钟爱饮酒的文化大有关系。
但显然张敞在写下这些汇报的时候是带着点怜悯的,否则大可以只说身体不好,不用写的这么详细。
总之,这样带着点春秋笔法的简报起到了作用,在霍光死后,汉宣帝刘询为了彰显自己的帝王大气,将一批汉景帝、汉武帝时期贬黜为平民的诸侯一一找到,挨个给了封号。
而刘贺也搭上了这趟顺风车,被封了海昏侯。
这件事,也足以看出刘询的手腕了。
如果他想彰显自己的大气,完全可以恢复刘贺昌邑王的身份,或者给个昌邑候的位置。
但他没有。
而是选择了一块地处偏僻,远离长安城的封地,和昌邑国隔着几千公里。
根据当时的记载和现代考古经济学、人类学的专家推测,彼时的豫章郡和海昏县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只有2.12个,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蛮荒无比了。
而且气候和经济条件都不好,更别提还要一路舟车劳顿,带着金银细软、锅瓦瓢盆迁徙了。
刘贺在成为海昏侯之后,可以说是非常谨慎、小心了,之前在内棺底部发现刻着字的金饼就是例子。
“海昏侯元康三年酎黄金一斤”
元康三年正是刘贺成为海昏侯的那一年。
而汉宣帝对此是怎么回应的呢?
《汉书·汉五子传》也有记载,“侍中卫尉金安上 上书言 贺嚣顽放废之人不宜得奉宗庙”。
意思就是刘贺作为曾经被废除的人,不用侍奉宗庙了。
这话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剥夺了刘贺政治权利,连祭祀祖宗都不用来了。
这时候的刘贺会怎么想,他虽然现在是海昏侯,但已经被整个刘氏家族边缘化了。
所以,他才和妻子一起,接连给汉宣帝发去请求“秋请”的木牍,但这些木牍无一例外都被原封不动地发了回来。
头先,主墓室西侧淤泥中出土过一块半米多高的漆木板也许代表了刘贺此刻的心境。
那块漆木板被发现的时候还很不起眼,但经过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拼凑、研究,才发现了了不得的事。
那上面的画像,很可能是孔子。
这样以来,这就是我国历史上出土的最早的孔子画像!
它与当今流传的所有孔子画像也都不太一样,上面的孔子并非一个“猛男”,看上去颇为清瘦高挑,穿着一件长袍,而他对面坐着的则是最满意的大弟子颜回。
当然了,发现这孔子画像除了能证明刘贺信奉儒家之外也说明不了什么,重要的是它上面刻着的一行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这话的意思简单明了,受重用时就积极进取,被舍弃时就韬光养晦。
恰恰是刘贺之前成为帝王时没有做到的,而如今他被舍弃,理应开始韬光养晦。
更有意思的是,在主墓室相同的地方,还出土了一大块铜板,经过研究,应该与这块漆木板是一套的,也就是说,这块漆木板本身其实是一个铜镜的背板。
这句话刻在了一面镜子上,是否是“以此为鉴”的意思呢?
是不是刘贺时时刻刻在提醒自己,照照镜子,三省其身,如有教训,引以为戒呢?
恐怕是这样的。
就从刘贺那非比寻常的私印也能看出端倪。
刘贺的其他印都是龟纽,符合诸侯的用度。
唯有刻有刘贺二字的私印上面是一个“意象”:张扬的翅膀,外突的眼睛,内钩的尖喙,像是猛禽。
楚孑猜测,这可能是一只枭,也就是猫头鹰。
在汉代,猫头鹰其实是一种不吉利的鸟,但刘贺却把它用在了自己的私印上。
还在昌邑国的时候,张敞曾经问刘贺从昌邑区长安的路上有没有见到枭。
刘贺回答的回答颇有深意,他说:“去的时候没有见到,回来的时候却见到很多。”
刘贺或许就是用这个东西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尤其是在需要用到私印的场合,不要为邪恶左右,也要小心被邪恶所害。
这无疑是在经历巨大挫败过后的一种成熟。
此刻,他虽然是海昏侯,但行动空间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从墎墩山旁边的紫金城遗址来看,刘贺居住的地方大城套小城,最内里还只有一道门,与在昌邑国时的幽禁相差无二。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