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头起得莫名其妙,他以为语音未尽,但杨大人已然不打算说下去,好像仅仅想把一句憋了许久的话找个地方放出来。
他愣在那,杨聆蝉却并未看他,目光空空落落地不知道飘向何处。他揣测一阵,开口道:“杨大人可是怕燕旗报复?”
“他不会。”
也是,现下大局已定,要报复早该行动。但这样他就越发难理解了——“载川愚钝,请杨先生赐教。”
杨聆蝉看向他,轻轻摇头:“我也不理解。但他既自己放弃杀我,我也就安心苟活,不必纠结那许多,是不是?”
杀……他隐约觉出杨大人与燕旗牵扯颇多,然困于雾中观花不得要领,口中只道“是了”,官场之上,结果远比过程重要。
杨聆蝉勉强对他笑笑,道:“你这次来,肯定还要问我多久回阁。”
“对!”他忍不住一吐苦水,“杨先生不在这些时日,载川如履薄冰,这倒是小事;只是离了国相,皇帝又少闻政事,各部效率多有下降,都引颈盼杨中书理政啊!”
杨中书给他的答复是再过几日。如此算起,这燕都护前脚刚走,杨中书就要回来了,巧哉,憾哉?
兵部尚书开始在城下宣读敕令,无非是些一成不变赞美忠军安邦、宽慰舟车劳顿之言。主将燕旗一动不动跪在台前,这场景是熟悉的,只不过是把太子换做王尚书——本该是杨中书。敕令念完又要举祭纛礼,对纛旗下的牌位献五牢三牲,而后由礼部尚书念读佶屈聱牙的表文,整个过程繁复乏味,好在雨没有下大的意思。
三万苍云军都集结于此,队列排得远不及犒军时美观,俨然一副只等出发的架势,大概也无人愿意大清早冒雨瞻仰所谓军威,那位坐在明黄华盖下的君王尤是如此,难怪官署离了杨中书运转困难。说起杨中书,他虽未亲自置办践行一事,却是修书叮嘱过的:准备要快、粮草要足、送些京中富余的军备,等等等等。旁人以为他这是身在病榻,忧心朝廷;谢载川以为他是对燕旗心怀愧疚——其实他不太认可这个结论,毕竟杨先生一路走来,该愧疚的人太多了。
只有杨聆蝉自己清楚。
雨不知何时停了。礼毕,玄甲将军终于站起,所谓钢筋铁骨,跪而不折,当如是。他旋身跨上军队中人牵来的黑鬃大马,白翎飞扬,重甲难减他身姿利落。几骑一道拥了纛旗归队。一样的马,一样的戎装,偏偏就他耀目得很。
典礼在行军的号角中接近尾声,城楼上的文武百官犹是一片肃穆,只能借声音肖想那千军万马启程之壮景。谁知,一点微小的凉意轻易打破这庄严景象。
起初只是个别官员的低喃,他旁侧之人悄悄抬头,确认后将这消息小声告诉身旁要好的同僚,那人低声说他已经发现,接着这件事就流感般在蟒袍玉带中低调扩散,所到之处引起阵阵微妙骚动。最后,就连前方的皇帝都听见了音信,抬头,乃至伸手去接那一点纯白。
“雪啊,下雪了!”
翌文元年冬的初雪,伴随玄甲苍云的离去,悄然降临长安。
从长安到雁门关的路,太长了。
燕旗坐在临时搭建的行军营帐中,抱臂枯对一盏昏烛。回忆又在无聊中骚动叫嚣,他告诉自己,只是捋清宫变这趟浑水的来龙去脉。
投入水面的第一颗石子在哪呢,他记得是拖沓的官话唤他名讳,要他上台听宣,揭开了多年夺位蓄谋的最后幕布。
杨聆蝉。
心口被那个名字敲了一下,他忽然如坐针毡,像是回到了率军开入长安的那一日,毒辣阳光从背后泼过来,逼得他汗流浃背。
于是燕旗决定出去走走。他与下属打过招呼,又牵了一匹马,吹着比长安城内萧瑟许多的夜风走离营地。在路上,他想起皇帝传他去紫宸殿的密令,想起皇帝交握了他和另一人的手,要他们齐心协力,共辅太子。
杨聆蝉。
回忆的内容已然有些不对劲,他翻身上马,想借这一动作甩去那萦绕不散的青色身影。
在马上,他想起东宫华筵,有人巧言解围,而后太子探他心意,他暗吐心中芥蒂。
燕旗不想再提那个名字,一夹马肚,促使马由走转奔。
再是凌王背后暗中操控的高人,樽前月下雄辩捭阖的阔论,折叶摧花针锋相对的策问,马速不受控制地快起来,就像事态不可避免地发展下去。
掠过身侧的荒原夜风清澈纯净,不像那一晚九重宫阙内夜风被硝烟侵蚀得凄厉。他如鱼得水地破开甘露宫大门,太子绝望神色未能令他动容,上吊前的弥留之语却予他五雷轰顶。那人未在现场,但一切皆因他而起;就像燕旗并非为他而来,却被他贯穿始终,最后竟也一念之差,放他作罢。
燕旗扬鞭策马,使之狂奔。夺宫后的事与他这个武将无甚相关,很长一段时间他被困在无人问津的皇城角落,翻来覆去咀嚼着杂质过多的仇恨煎熬。他宁愿那是只有恶意的痛快深仇,他便可以干脆利落地用陌刀摧枯拉朽。但没有,遮掩许久的感情最终在那场啼笑皆非的惨烈性事中被剜出来,鲜血淋漓滚落尘埃,无人认领。
杨聆蝉。
他终究还是允许那个名字第三次出现于他脑海,权当回报杨聆蝉三唤他名,再无亏欠。一份感情囿于太多入骨隔阂,但正因如此,亦令人难以释怀,拥之如抱刀枪,分之如撕血肉,以致他做出了山长水远无需牵念这种近乎原谅的妥协。
与疾驰对抗的的气流铺天盖地冲来,压得他耳心发疼、胸口发闷,但这痛苦中偏偏就是有种汹涌的痛快感,散发出能让涸泽之鱼死而无憾的魔力。燕旗不得不放低身子伏于马背,于是他更清晰地感到四蹄颠簸摇荡,恍惚是进入了谁的身体横冲直撞。
是这样,天各一方,他做他的守将,他当他的丞相,不复相见,爱恨也就无需再念。就像这江山,说是经过了血亲反目的夺位之变,其实也不过是又一个李姓皇帝登上御座,又一群大臣循规蹈矩,国家照常运行。成败只关乎本人,无关乎世人,谈何为虎作伥与否?
思及此,燕旗勒马骤停,怒马奋蹄长嘶,尖锐余韵在空旷原野中久久缭绕不散,而后是雪亮的月光倾泻而下,浇透一人一骑、照彻寥廓四野。他仰头对着那轮出云玉盘怔忪许久,最终落寞打马,独行回营。
这一路从小雪走到大寒,越北上天气越肃杀,士兵却愈发活络,像是羁旅返乡的归人。近日天气晴好,不见雨雪,行程也加快了些,有经验之人应知,穿过眼前这个山口,便能看见长城;而看见长城,就雁门关不远了。
三万军队有序通过关口,最先看见长城的是骑马走在队伍最前的人。他仰头看去,数月不见,长城巍峨盘亘之势未改,雄踞山脊,负霜雪,经烽火,屹千百年而不移,无时无刻观之都能令人心生豪迈澎湃。
“燕都护,咱马上就要回雁门啦!”背后有熟稔的将领扯着嗓子对他喊,燕旗只转身对那人点头,部下早习惯他的沉稳,不甚在意地自行欢呼作一团。
队伍在短暂的波动中持续前进,很快便开入雁门关,早有接风洗尘的人候在那。燕旗接过司马递来的一碗酒,仰首一饮而尽,辛辣之感直冲天灵,直教人呲牙咧嘴,过瘾非常。左眼余光中有一将领上前,对他施礼后道:“燕都护,夷人那边又有动作了。”
每年隆冬大雪漫山、水草冰封时,夷人便蠢蠢欲动地筹划入关劫掠。
“老对手了。”燕旗说。
“这次不同。”将领回。
“哪里不同?”
“末将寄给燕都护的书信中提到的,那支颇会些奇技淫巧的突厥人,他们本自碛西,因争地失利逃窜自此,近日似是与夷人合流,一道盘算着要攻打雁门。”
燕旗下马,递走酒碗,面不改色答道;“那便让他们来罢。”
披坚执锐的人墙自行分开一条阔道,目送这位主将稳步远去。
11
雁门关的夏天凉爽而短暂,中原大地尚是金秋时节,雄峻长城已迎来初雪。
这不稀奇,雪年复一年的下,变了皇天后土,不能变他们一复一日训练、上战场,死亡,终止循环;或活着回来,继续循环。身为一名普通士兵,他曾对这机械般运作的城池产生疑问,他问过途径的渊博学者:雁门关从前是什么样,以后又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