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好奇道:“老师不是跟岳父关系不错吗?书信里都没把他的打算透出几分来?”
半点口风不露,那怎么可能?
王禅答道:“书信里自然有交代,只是……”她有些不好意思,“这不是不太放心吗?我娘亲自打发人送信,让我委婉地问一问,还嘱咐千万不许拿大,不许为了这点事惹老爷你不快。”
说白了,就是王家和林海各有各的消息来源和渠道,两家相护印证的消息,往往更为可信。
王家明智的地方在于把这事儿交给王禅,而不是特地把林海叫到王家询问。
不过对林海而言,岳父来问他绝不会反感,但媳妇开口他应答起来更为随意。
王禅此时还在嘀咕,语气含酸,“简直是……我娘那信写得好像老爷是她儿子,我是她儿媳妇!”
林海大笑。
他这个丈母娘最是心疼他媳妇,眼见婚后日子过得极为和美,真是不给夫妻俩找一点麻烦。
王禅觉得一时也说不清,干脆让大丫头把母亲的信拿来,交给林海自己看。
林海一瞧,好么,足足三页信纸上写的都是夫妻相处小诀窍——一看这耐心和贴心劲儿,就知道一定是亲生的。
因为11 没有公婆在上,丈夫又疼她,王禅每月里都要回娘家三四回,还都要带上黛玉,林海若是不加班离了衙门就直奔岳父岳母府上,跟长辈舅兄们吃个饭,最后再一家三口一起回家。
这种在现代在再常见不过的陪老婆回娘家的节奏,把林海他岳母感动了个稀里哗啦。所以信里除了心得,就是各种花式夸赞女婿难得……还写了足足两页。
林海越看那笑纹就越深,“我这么好啊,我都不知道。”说完,那张俊脸就贴到了王禅耳边,顺势可不就亲了几下。
王禅又闹了个面红耳赤。套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周身飘荡着粉红色的泡泡……
林海夫妇这边气氛不错,黛玉跟小姐妹们也是笑声不断。
林家也有个园子,这些日子已经修缮得颇为像样。黛玉先兴冲冲地拉着姐妹们去看她亲手挑选的几棵梅树,嘀咕上两句“也不知道明年能不能开花”,再回到自己的屋子里,跟姐妹们喝茶吃点心。
等暖和过身子,黛玉向宝钗道谢:宝钗特地准备的礼物她很喜欢。其次就是湘云的礼物:湘云送了四方她手绣的帕子,正好凑齐梅兰竹菊一整套。
见黛玉很看重她送来的帕子,湘云笑得不仅由衷了些,更平添了几分小得意。
湘云的针线活很好,尤其是在她用了心的前提下。
跟黛玉这种亲爹动不动就给零花钱,如今自己手头都快有一万两的土豪不同,湘云在银钱上不得自主,来到荣府才倒能存下点零花。因此她的礼物要么是亲手制作,要么就……不大值钱。
论出手这一点还不如迎春和惜春呢。
好在姐妹们都很体谅她,黛玉拿了湘云的礼物,给姐妹们看,大家正好凑在一处品评针线……然后她们兴致十足,又想要作诗“纪念”一下今日的相聚。
既然要作诗,没好酒没好菜怎么行?吃饱喝足才能诗兴大发!
黛玉便打发雪雁去跟大厨房说上一声。她虽然有个小厨房,但主要是准备夜宵和小点心的,用付不了真正的席面。
林海这边正搂着老婆一起看小那啥书——程度比~金~瓶~梅可轻多了,可王禅那面皮压根就凉不下来。
闹得夫妻俩的大丫头禀报时都不好意思进门,而是在外间说话。
听说大姑娘要留姐妹们吃饭,王禅便吩咐后又让大丫头跟管事传话,“打发人回荣府说一声,晚上家里预备人把姑娘们一起送回家,勿需担心。”
说起作诗,林海也有点喜忧参半:他看过女孩子们前些日子相聚后留下的诗词……反正水平和他期待的颇有差距。
不过艺术创作往往源于痛苦。
黛玉跟“痛苦”一点也不沾边,宝钗的心思也不在些许薄名之上,现在女孩子们的诗,在林海看来,都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
林海不由笑道:“人不中二枉少年。”
王禅一怔,“啊?”
“随黛玉折腾去。”林海道,“在家就该怎么顺心怎么来。”言毕又向他媳妇道,“辛苦你了。”
王禅摇头笑道:“这哪里辛苦?不过一两句话的事儿。”
说句心里话,大姑娘常与姐妹们往来,她还因此省了许多事。
王禅明白极了:越是善待大姑娘,老爷就越是真心。作为继母,不好让大姑娘在家总是跟丫头们待着——看着好像相安无事,但老爷心里必定不舒坦。
可正逢年底,她实在是忙,夫妻俩看了会儿小那啥书,她就又回到案前处置起那一堆账目:总不好拉着刚接触庶务的大姑娘跟她一起算账对账吧?
眼见媳妇坐回里间的桌前,林海没挪窝,只是稍微坐直身子,再叫艾绿把大管家林大和心腹师爷包怀尚请来。
随着当初留在南边处理家产的管事们先后完成任务,举家回京,林海和包怀尚这边要禀报的事项也逐渐增多。
林海只吩咐保留林家在扬州的祖宅和祭田,铺面留了两个,全都用于出租,其余不动产都变现……只要不赔就好,不指望经过转手赚上一大笔。
作为户部侍郎,在扬州敢哄骗他的……凤毛麟角,甚至许多买家还会多出价,就为给林大人留点印象。
真正的问题是,买卖收了之后,在林家做了半辈子甚至一辈子那些管事们怎么安置。林海的打算是……投资海商。
原著的背景是架空无疑,但显然参考了~天~朝历史上真正存在的几个朝代……更不乏明晃晃的影射。
就林海亲身的感觉来说,基本就是明清混杂,一半一半。
目前的皇帝倒没有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为了方便守卫,东南沿海没有全部开放,却是有数个因为开埠而繁华至极的城市。
能不能影响圣上再说,但不趁着这如火如荼的大航海时代大捞一笔,简直就是白穿了一回——如果在朝中发展不如他意,就干脆到东南亚去弄块地。不能当治世之能臣,也做不得乱世之枭雄,那就找个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裂土封疆嘛。
不过林家以前不仅没做过海上贸易,连正经的买卖都不多,家产丰厚纯粹是因为数代单传,财富积累而来……
因此林海是预备派人过去学习一番,先交交学费也不打紧。正好今天有空,他就干脆把几位暗中观察过的管事叫来,好生嘱咐一番。
却说入夜之后,宝钗等姑娘坐着林府的马车一起回到荣府。打发人禀报过邢王二位夫人,丫头回话说姑娘们自便,宝钗这才回梨香院,三春与湘云则回贾母房中安歇——大观园如今连草图都没得,姑娘们自然还跟贾母住在一处。
探春回房都准备梳洗一下安歇了,先让哥哥宝玉拉住,追问黛玉妹妹现在如何,没说上几句王夫人跟前的大丫头金钏儿亲自来请:太太有话要问。
刚刚还说让她们回去早早歇了呢!
探春只得重新梳洗换衣裳,小丫头在前打着灯笼,她扶着侍书往王夫人院中行去。
探春还没进门,就见到她爹的小厮低着头小跑着往外走。她立即知道父亲此时也在太太房中:大约不是太太想见她,而是老爷有话问她。
探春心里有了计较,进门后想贾政与王夫人行礼后,便沉稳地坐在父亲和嫡母下手。
王夫人乐得有个心里明白的庶女,横竖在这个府里哪位姑娘也越不过她的元春——探春的确能压住赵姨娘,省了她不少心思。
因此她对探春……光看表面的话倒有那么几分母女情意。
贾政这个人跟伶俐真是不沾边,对着儿女又向来爱板着脸——此时忽然发觉自己跟这个女儿好像也是许久未见,他不知从何开口便给王夫人递了个眼色。
王夫人点了点头,拉着探春的手问过林府那一家三口,又笑道,“今日可尽兴?”
探春微垂着头,余光却足够看清父亲把她的话听得仔细。
此时王夫人忽然问,“听说你们姐妹几个见着了你们林姑父?”
父亲哪会关心林家太太和黛玉?探春便应道:“见着了。姑父十分和气,瞧着气色也好,比刚回京那会儿强上许多。”
林海来荣府接黛玉回家的那阵子,探春便见过她这姑父几次,对比分明,才有此一说。
贾政其实就关心林海现在心情好不好。
因为他眼下有个~大~麻~烦,有求于林海:原本他手里一笔用于修缮黄河河南段堤坝的银子不翼而飞!偏偏工部账上就是尚未拨付……他明明记得应该拨了下去,因为这笔银子的“孝敬”他早就收到了,更让妻子送入宫中的贵妃手里。
如果妹夫现在心情不错,他就干脆在明日上门求援——至于为什么不在衙门里堵林海……因为他不上朝,白天又得在工部坐班,等离了衙门再去找人要么找不到,要么就见到妹夫跟着皇子一起说说笑笑,“渐行渐远”地……离开他的视野。
他已经问计于舅兄王子腾,然而王子腾爱莫能助,他……是真没办法了!
☆、第三十一回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父亲居然要打听姑父脸色……可见所求的事情必不会小。
探春从王夫人处出来,眉头就紧锁上了。
探春年纪小,心眼却是不少:她知道自家跟舅舅比跟姑父更亲近,要去求姑父,那是舅舅帮不上忙,还是舅舅建议父亲去找姑父?
探春不仅知道舅舅回京了,还知道舅妈搬家后就请了隔壁姑父一家子过府坐坐,而太太和薛姨妈却都没“得闲”上舅舅家的门,甚至舅舅搬家,太太这边也帮衬得不多……
难不能太太与舅舅也拌了嘴?
舅舅一品,姑父三品,按品级舅舅比姑父强得多,所以这次舅舅究竟是不想管还是不能管?为着这个,探春这一路上都不免反复思量。
探春步行回到贾母院中,迎春和惜春全都睡下,而贾母还不曾安歇。
老太太听到探春这边的动静,就让鸳鸯把孙女叫到跟前问一问:原本她想明儿再说的,却没料到二儿子先急火火地派人过来把孙女叫走……二儿子还不至于那么沉不住气,可见不是什么小事儿,这回莫非要指望女婿出手相助?
贾母听了探春所言,便歪在榻上垂眼琢磨起来:反正不是为了宫中娘娘,不然她不至于一无所知。那应该就是衙门里的事情了……得想法子让娘娘心中有数才是。
老太太比自己的儿子儿媳妇更拎得清,懂得取舍,说白了就是一个五品官不那么值得坚持到底。她的丈夫贾代善也不是一辈子顺遂,不曾有过顶着虚职过日子的低谷。
探春也上前,坐到祖母跟前,见祖母神色逐渐舒缓,默默给祖母捶起腿来。
过了好一会儿,贾母才叹道,“三丫头回去歇着去。”又笑道,“既然跟黛玉合得来,就多走动往来才是。”
探春心道:老祖宗,您是嫌走动得还不频繁,让我再给黛玉写信……求情吗?这也忒着相了……
这次真是探春想多了,贾母只是想让探春多邀请黛玉回来瞧瞧罢了。她也看得明白:二儿媳妇说是要经常打发人去请黛玉,实际上……就是光打雷不下雨,答应得好好的,实则并不当真。
自从娘家哥哥发达之后,二儿媳妇的心也跟着大了。在贾母看来,王夫人他哥一路高升,绝对不止靠他自己的才干。贾史王薛四家交好了几辈子……正好趁着儿子这次……好生瞧瞧儿媳妇她娘家哥哥跟自家还剩下多少情分。
只要娘娘在宫中安好,沉寂也都是暂时的。就看长子身上只有爵位,次子十几年都不得升迁,老太太早就看清儿子的“潜力”。她一点都不介意儿子早点把位子腾出来,留给孙儿们。
平心而论,比起琏哥儿,她更偏疼宝玉。琏哥儿二十多岁,有妻有女,身上只有个捐官,在家安心当着个大管家,文不成武不就的混日子,贾母可不是一直都看得下去。
老太太如今“锐气”不减:虽然家里未必称得上蒸蒸日上,但总是有底气有靠山的。
她本想趁着年底年初亲戚走动频繁的好时候,给女婿备上重礼,看看女婿能不能提携琏哥儿。王子腾身居一品多年,都不成帮衬一下外甥女婿……只怕王家这边的路不大容易走通。
其实贾母想得十分靠谱。
自打王子腾回京,王夫就没从亲哥哥这儿得着什么好:王夫人再不识字,再没远见也知道把她的心肝宝玉往官学里送……
之所以贾母王夫人,乃至于贾政都不那么逼着宝玉去族学念书,那是他们都知道族学的水平,别说学不着什么东西,别跟着学坏就得念佛了。
无奈王夫人跟儿媳妇李纨提起想把宝玉送入官学,李纨当即表示她父亲已然致仕,人走茶凉……反正就是有心无力管不了;至于亲哥哥王子腾倒是同意推荐外甥,就是要价太高,高到王夫人都肉疼不已,想着先紧着娘娘的省亲院子,等几年攒些银子再说。
儿媳妇的这些“先手”,贾母还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也不会生气。
倒是王夫人在哥哥这儿撞了钉子有些没脸,于是哥哥搬家她没出面,之后……她哥嫂也没有打发人来邀请她上门。
再加上老爷官场不顺,这一夜无论是贾政还是王夫人都没怎么合眼。
第二天林海收到了贾政的帖子,自打他做了户部侍郎都没怎么留心这位舅兄……实在是没空留心。
抛开皇子王爷们花样堵人,给他提供一大堆要紧的消息不提,林海在户部待了两个多月,反复翻看卷宗,又跟同僚聊了许多轮天之后——搁到现在,这应该叫“领导谈话”,终于确定明年先送走四个跟肃端王府“交情不浅”的户部官员。
这个“送走”倒不是直接开革,而是送到一些边缘衙门养老去……反正这些人直到致仕一辈子再也升不了职就是,除非有天大的机遇,比如立下从龙之功之类。
阶段性任务完成,林海把折子递了上去——顺便一提,现在的户部一把手和二把手存在感十分薄弱,因此户部实际上做主的就是林海。
毕竟户部尚书和户部左侍郎身为圣上的心腹,胳膊肘拐到旁人身上,让拿住证据的圣上亲自一刀削下,他们还心服口服:对于圣上“在朕需要的时候拿着退休金滚蛋”的意思,也没什么不满,毕竟都给他们留了脸面。
因此这两位也不给林海找什么麻烦,但是肃端王府在暗地里出手骚扰,他们……也没提醒,更别提暗中援手。
林海等了一个多月,两位“混日子”上司也没递来橄榄枝,他扭头就跟圣上打了个小报告……
圣上作何想法林海不知道,但是上朝时曾经圣上还会偶尔瞥一眼这俩曾经的心腹,递了小报告之后,圣上就逐渐无视户部这两位堂官。
在林海想来,这二位未必真像他们表现出来的那样,愿意死心,无欲无求,只不过他们案发悔过才过去多久?不可能指望圣上立即回心转意。
也就是说如果有立功机会他们不会放过,林海也从不觉得二位上司装了一阵子泥胎,有圣上的信任他在户部能大事小事“一言可决”。
好似天生八爪鱼一样肃端王被砍了几个“好~触~手”之后还暂时平静收敛,也八成是因为不想太刺激圣上。
总而言之,其实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态,林海死活都不想去当那个出头鸟……没见王子腾告发了肃端王,回京后不也没有一直咬着不放吗?
因此在自家听完贾政所求之事后,林海眉头紧锁,半天都没说话。
不得不说,贾政在求人的时候态度摆得很正:不卖关子不绕圈子,而是上来就一五一十地把他知道的全都一口气“吐”了出来。
既然如此,林海也实话实说道,“很难。”他的确很难帮贾政一把,这事儿怎么看都是明摆着:针对他贾政,或者说贵妃娘家去的。
新官上任为啥非得烧上三把火?还不是因为上任总会遇到下马威。元春封妃跟升官类似,只是这下马威不一定出现在宫中,而是直接下到了前朝。
林海不曾忽悠或者安抚,贾政与林海心不在焉地闲聊几句,连饭都没吃就此告辞。
贾政刚走,王禅从门外进来第一句就是,“贾大人怎么垂头丧气的?”
“遇上大事儿呗。”林海摇了摇头,“在工部十多年了,连下属都没收拾明白……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