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宦》完本[纯爱]—— by: 沈如
沈如  发于:2016年08月21日

关灯
护眼

眼泪滚了出来,德妃最后吐出两个字,众人听得清楚,她叫的是宏佑帝的名讳。


第121章 变故
德妃身亡的消息,是和冯魁逃出天牢的消息一同送来的。
宋辚拿着破军送过来的一张薄薄的纸片,双手竟不可抑制的颤抖起来。德妃死了,冯魁也如他们计划中的一样,被人救出了天牢。只是这其中出了一点差错,那个救冯魁的人并不是宋辚安插在冯魁身边的眼线,而是德妃宫里的首领太监张桥。
据陈达所言,当日因为宋辚打过招呼,他特意缩减了天牢门外的立岗,守卫的御林军也换了一批品性不端,特别容易被收买的人。张桥轻而易举的混进了天牢,在带去的酒菜中下了迷药,把守卫迷晕后,将冯魁扮作太监的模样,带出了皇城。
宋辚心中不安,原本让那个眼线去救冯魁,就是为了放走冯魁之后,也能随时监控他的动向。冯魁的一举一动,那个眼线都会定时上报,宋辚在京中足不出户,就可以盯着冯魁的行踪,作出相应指示。
然而那个眼线最终失了手,却是张桥救走了冯魁,这也意味着他们彻底失去了冯魁的消息,而冯魁最终会逃到哪里,也全都不能由他们左右了。
宋辚狠拍桌案,暴怒难当。如此一来,他们的计划岂不是毁于一旦?
阮云卿也是半晌无言,冷静下来后,立刻劝宋辚快些想法子补救。
“速速派人沿出城的各个路口去追,势必要尽快查到冯魁此时身在何处。”
宋辚沉声吩咐,破军连忙领命而去。阮云卿让宋辚不必心急,又去辅政堂中,找到丞相刘同,让他立刻下一道海捕文书,捉拿冯魁。文书下后,全国通缉,势必会将冯魁逼到走投无路,到时他无处可去,自会向边关逃窜。
补救的办法已然交待下去,如今宋辚等人能做的,也只有尽人事听天命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人人都绷紧了心里那根弦,宋辚焦躁不已,又犯了过去的毛病,除了阮云卿外,对谁都带着一股生人匆近的冷意,就连红鸾都不敢在此时去招惹他了。
阮云卿也觉心焦,不过他生性沉稳,此时还算沉得住气。冯魁一事还有许多后续收尾的事情没有做完,宋辚要时时盯着朝堂以及冯魁的动静,无暇他顾,这些事情自然也就落在他的身上。
首先是云秀的事,早在宫宴那日,云秀将冯魁诱至宁晖堂后,阮云卿就让莫征偷偷将云秀带出宫去。前些日子他曾向宋辚讨要人情,为的也就是想给云秀安排个好去处,免得他因为冯魁一事受到德妃的迁怒,虽然那时她已经自身难保,能不能顾得上去查找陷害冯魁的凶手还不一定,可阮云卿仍旧不敢冒险,还是在第一时间,就将云秀送至宫外。
云秀身上还有百日红的毒,阮云卿向宋辚要了解药,给云秀服下,又将他安顿在京郊的一座庄院里,那庄院是早年间宋辚所购,买时就不想惊动他人,因此从购置到向官府报批,一律做得十分隐蔽,庄主的名字也不是宋辚,而是记在一个籍籍无名的老头儿身上,与宋辚毫无牵扯,就算想查也无从查起。
其次还有连醉,那日他生擒冯魁,护驾有功,宏佑帝重赏之后,已提拔他到自己身边做了贴身内侍,随行护驾。一时信赖非常,有些机密要事竟也毫不避讳,让连醉参与其中。
阮云卿喜忧参半,喜的是有了连醉,以后皇帝那里有什么异动,他们都可以知道得一清二楚。忧的是秦姬阴险狡诈,魏皇后将她安插在宏佑帝身边,想来也不会只为了争宠这么简单。连醉性情耿直,一向大大咧咧,远不如赵青、云秀那般细心谨慎,让他与秦姬对峙,阮云卿还真是有些放心不下。
再有就是魏皇后那里,冯魁逃走,魏皇后还未曾起疑,可日后的情况一旦如他们所料的那般,冯魁被逼至绝境,最终在边关起兵造反,那么他们过去的计划,也就全都暴露无疑。魏皇后心狠手辣,且极擅忍耐,只看她隐忍多年,最终将德妃一举铲除,而且手段残忍,只是纸面上的几行文字,已看得人心惊胆战,就足以看出这个人睚眦必报,就算此时放过他们,日后也不知会使出什么残忍法子来处治他们。
阮宝生还在丽坤宫里扣着,阮云卿生怕惹恼了魏皇后,会害了堂兄和平喜。所幸最后救走冯魁的是张桥,阮云卿向魏皇后描补几句,总算是遮掩过去,没有让魏皇后往宋辚身上想。
如此又过了数日,京中又恢复了往日的祥和与宁静。可此时谁都没有掉以轻心,不只是宋辚等人,就连舒尚书也变得越来越焦躁不安,他隐隐察觉到这表面的安宁后面,隐藏着惊涛骇浪,无数暗涌像沸开的滚水,正在这座矗立了二百余年的古城里,如潮水一般扩散开来。
云秀走了,赵青不禁有些失魂落魄,他们兄弟几个,这些年来都只在私底下偷偷见过几面,其余时候,哪怕在路上遇见,也是不敢轻易搭话的。这一别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原来同在皇城之中,就算见不到面,知道对方相隔不远,心里也多少是个寄托。赵青每每被心底的痛苦压得难以忍受时,全都靠着想念云秀,想念他们在内学堂时的那几个月时光,才苦苦熬了过来。
在内学堂时日子过得很苦,每日被海公公欺负,还要干很重的粗活,比起现在的日子,真是不知苦上多少倍。可心里还是觉得那时候好,那时不只有云秀,还有阮云卿、连醉和马诚他们,兄弟们呆在一处,你给我省一口吃的,我给你攒一份点心,连一个米粒掉在地上,都要拣起来吃了,却是赵青长到十五岁时,第一次体验到兄弟间的温情。
赵青家是官宦世家,父亲难免三妻四妾,赵青的母亲只是外室,并不在老宅居住,就连他这个儿子,也都未曾上过族谱,也因此才在宏佑十二年那场抄家灭族的大祸中,侥幸逃过一劫。
赵青的父亲对赵青极好,对母亲也十分喜爱,然而这并不足以弥补他只是个背着人养起来的小妾之子的事实。母亲整日与他说要对正室的人恭敬有礼,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讨正室的喜欢,让他早日记入宗族,有个好的前程。
他甚至不能叫自已的母亲一声“娘”,母亲日日教训,让赵青一定要记住,他的娘是父亲的正室妻子,而她只不过是一个姨娘罢了。
为何她明明是自己的母亲,他却不能开口叫一声娘?他不稀罕入什么宗族,他只想爹娘陪在自己身边,每日能多看母亲笑上一笑,心中就已经很满足了。
年幼的赵青不明白母亲的苦心,尤其是在他被正室毒打,被他几个嫡亲兄弟嘲笑辱骂的时候,他就更加地想不明白。
赵青自小被人欺辱,早就养成一副愤世嫉俗的阴沉性子,他即自卑又自傲,若不是为了父亲,他是压根不会承受这阉割之苦,蛰伏在仇人身边,替父亲报仇的。
也许因为性情的关系,赵青总是一张利嘴,说话就能噎死人,他身边的人都不愿与他结交,因为谁也受不了一个整日损你的朋友。可相生必有相克,有了赵青这么个天生冷漠,对人总是小心防备的人,就会有像云秀这样,天生腼腆温柔,性子就如同三月细雨一般,轻盈细润,喜欢亲近人的。
是云秀的主动靠近,融化了赵青一颗百般提防的心。分开时不自觉的惦念,也让赵青终于明白,他心里对云秀的感情。
数次向阮云卿问起云秀的消息,阮云卿如实相告,赵青这才放下心来。他们几个,能从这吃人的皇宫里逃脱出去,不必再看人眼色过活,不必再做那身不由己的奴才,哪怕是天天吃糠咽菜呢,也比在皇宫里活受罪强。
过去的命运不由他们自己,如今在宫里呆了几年,皮都掉了一层,也是时候该轮到他们过自己想过的日子了。
阮云卿已将云秀报了暴毙而亡,买了一具刚死的尸体,给司礼监报了上去,那时德妃宫里乱成一团,德妃整日发脾气,打伤打死的奴才也有好几个,阮云卿再暗中收买,一切进行得都十分顺利,也没人起疑,就蒙混了过去。
赵青对阮云卿真是感激不尽,云秀安然离开,身上的毒也解了,阮云卿早已将他的后路安排妥当,日后云秀定能在宫外安稳渡日,赵青心中也再无牵挂,也好安下心来,办自己的事了。
近年来一直跟在舒贵妃身边,赵青忍辱负重,凭借自己的力量,已让舒贵妃对他十分信任,手中的证据已经收拢得差不多了,只要等到合适的时机,他就可以将舒贵妃和舒尚书一网打尽,为他的父亲报仇了。


第122章 哗变
处理完这些杂事,阮云卿也闲了起来。
有了云秀之事在先,阮云卿便趁机向宋辚讨要连醉和赵青等人的解药。宋辚正忙得焦头烂额,闻言不禁又气又笑,真是恨不得把他抓到自己怀里,好好教训一番。
宋辚可以给阮云卿解药,那是因为他爱他、疼他,将阮云卿当做自己的爱人,只恨不得把一颗心都掏给他。可赵青等人的生死又与他有何相干,他犯得上如此好心,上赶着的将解药一一奉上么?那可是他用来牵制这些眼线的法宝,若是解了,他还怎么放心再去驱使这些眼线为他办事?
强硬半晌,最终还是抵不过阮云卿失落的眼神,宋辚先将云秀的毒解了,后又一再承诺,只要他夺下皇位,就将赵青等人的毒一并解了。这会儿正是紧要关头,不能出一点差错,没了百日红做为束缚,宋辚对赵青等人还真有些不放心。他本就多疑,这世上,除了阮云卿之外,宋辚是谁也不相信的。
转眼又过了月余,派出去的鹰军终于传回了冯魁的消息,然而这消息就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令人震惊不已。
冯魁反了,他杀了萧玉成,反出边关,一路向南,连破十数座城池,已经往京城的方向杀过来了。
萧玉成死了,宋辚听到消息,好长时间都没回过神来。
这个如战神一般的人物,在东离军中一直是坚不可摧的象征,他战功赫赫,所向披靡,与北莽人打了无数场硬仗,是东离的擎天玉柱,也是玉龙关上绝对不能倒下的支撑。
如今这个支撑没了,宋辚简直不敢想像,此时的边关会是怎样的光景。
就同要应验宋辚的猜想一般,边关的战报源源不断的传了回来。
宏佑十四年十一月,萧玉成亡故,全军哗变。其麾下五十万大军一夜之间分崩离析,除去跟随冯魁造反的三十余万人外,其余二十万人马则化作十余股,跟随各自的主帅,在边关诸镇间自立为王。他们烧杀抢掠,攻城夺寨,隐隐向中原腹地扩张,大有蚕食中原之势。
这些人本就是些亡命徒,昔日震摄于萧玉成的威名,还能有所收敛,如今萧玉成一死,再加上冯魁言语挑拨,说宏佑帝枉杀功臣,怕他们功高震主,要将他们这些边关将士一一召回京中,然后斩尽杀绝,越发说得这些粗莽汉子个个胆战心惊。
多年来朝廷时常苛扣军饷,盘剥粮草,层层扒皮,到了玉龙关上,将士们所能见到的粮食,尽都是些陈年旧米,不仅粗粝难吃,还混了大半的沙土,用细箩筛上半晌,所剩的米粒连牙缝都填不满。如此也就罢了,冯魁是军中主帅,五十万将士的粮饷都要经他过手,才能发放到士兵手里,本来就没剩下多少,再被冯魁雁过拔毛,就更加所剩无几,发到兵士手中后,简直少得可怜,有时经过几日拼杀,打完一场恶仗后回到营中,他们才能有那么一小碗米汤和一块夹了麸皮米糠的粗面饼照果腹。
若不是因为萧玉成一身正气,战功赫赫,令人心生敬慕,又数次在收缴敌资后,全部分发下去,贴补手下的将士,而自己分毫不留。他们这五十万大军,也压根挨不到边关大捷,才被冯魁挑拨,恐怕早就已经反了无数次了。
军中积怨已久,一旦反噬后果可想而知。五十万大军听闻萧玉成已死,一瞬间如开闸的洪水一般,全军哗变。甚至因为冯魁打着给萧玉成报仇的旗号,原本连那些不耻他为人的将士们,也全都跟随在他身边,群情激愤,拉起一杆大旗,誓要杀入京中,割下宏佑帝的狗头,以慰萧将军在天之灵。
叛军势如破竹,不过半月就连夺数座州府,守城的将士压根抵挡不住这些才刚下了战场的煞神,这一路竟如同洪水过境,毫无阻滞,就已经攻到了入关后的最后一道关口,狐子岭。
宏佑帝听到消息,早吓得魂飞魄散,过了狐子岭,往南再过一座高山,叛军便入了中原腹地,到时一马平川,即无天险,也没有什么重要隘口,冯魁长驱直入,杀入京城,也不过就是个时间的问题了。
朝堂上吵做一团,以刘同和舒尚书为首,主战与主和分作两派,日日在金殿上吵得不可开交。
舒尚书主和,因为连年争战,朝中不只兵源不足,无将可派,就连战马也没有储备,其他粮草、兵器、饷银等等,都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筹措得齐的。如今的徭役税赋已十分繁复,除去一些富庶之地,其他地方的百姓们无不怨声载道,边关已经乱了,若再要强征重税,向百姓筹措粮草,那么不用等叛军攻入京城,周边的百姓们就要不堪重赋,揭竿而起了。
而刘同却主战,不是他不知民间饥苦,而是就算想和,冯魁那里恐怕也不会如他们所愿。此时的冯魁,心里最清楚不过,他如今只有一反到底这一条路了,宏佑帝绝容不下他,一旦退缩,他必死无疑,还不如舍得一身剐,将皇帝拉下马来,做个乱世枭雄,日后或许还能博得半壁江山,分邦自立,做个开国的君主。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