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有幸识丹青(下)——阿堵
阿堵  发于:2009年02月25日

关灯
护眼

  过了夜泉,出了冷月关,入眼就是无边瀚海,千里大漠了。

  八月里的一天,商队在一处绿洲休息。有人找了过来,求见丹青。竟然是照君来亲临。

  “公子,”君来行礼,因为连日赶路加上担忧,很有几分萎顿,“陛下病了,想念公子得紧。”

  第66章

  “总算也轮到你喂我喝药了,呵呵……”承安靠在床头,容色憔悴,偏偏志得意满。

  丹青想起来,在两人的过往中,还真是没有此刻这样的情景。角色颠倒过来,忽然更清晰的体会到看着对方生病的焦心和忧虑。而且承安比自己乖多了,不管喂什么,都笑眯眯的往下咽,丹青怀疑哪怕是端一碗砒霜上来,他也会照喝不误。

  “我让舅舅来看看好不好?”

  “不要。舅舅一来就要训人。我也害怕。”

  丹青笑。难得看见他这副模样。望着他苍白的面容,心中怜惜,问:“做皇帝很辛苦吧?”

  承安正经思索了一阵子,才道:“没有追你辛苦。”

  “胡说,除了有一次是你抓到我,其他时候都是我送上门的。你几时追过我?”

  承安示意他把药碗放下,拉过他的手。

  “丹青。做皇帝虽然辛苦,可是每件事,都在我智慧能力范围之内,顶多不过是麻烦一点,不会失控。可是你……从一开始,就叫我无法判断,不能取舍,束手无策,惊慌失措……那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东西。要不是我赵承安还有那么一点慧根和运气,怎么可能追上你……”

  “说话太多,很累人的,睡一会儿吧。”丹青把手轻轻抽出来,扶他躺下,一直在床边陪着。

  贴身的小太监四喜过来收拾东西,丹青跟着他一起往外走。如今宫中伺候的,都是照影一手挑选调教出来的人,懂事得很。

  “陛下这病什么时候起的?”

  “这大半年,比先头更加忙碌,三更眠五更起,通宵不睡的时候也常有——听说为了裁陆军扩水师的事情——这些小的是不懂了。忙是忙,精神倒还好。直到……”

  “直到什么?”

  “直到七月里,听说公子出关去了,忽然就病倒了。”

  丹青停住脚步。

  “公子……”四喜侧头偷看一眼,“陛下病中常常念着公子的名字……听说关外路途险恶,常有不测,公子金玉之身,如此犯险……陛下他心里……不肯有一丝一毫委屈公子,可是……”

  “四喜,谢谢你。”

  从九月一直到第二年开春,丹青在宫里住了半年。

  洪正五年的春天,承安又迎来了一个更加忙碌的季节。

  对军队的所有举措全面启动,需要他亲自盯着,不能出丝毫纰漏。

  从今年起,在户部侍郎舒至纯的建议下,改革东南税制,预计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

  而近在眼前的,是即将举行的春试。这是西南各族“设学堂”四年以来,第一次正式参加科举应试。此事也得皇帝本人过问,时时关注。

  丹青临走前,对承安说:“好了,我就在京城待着,再也不乱跑了——万一要跑,也先告诉你一声。”

  “什么叫‘万一要跑’?看我不打折你腿!”承安抱住他,“丹青,别着急,再等等……等小煦十八岁,你想去哪里,我就陪你去哪里。”停一下,瞪着他,“那些好地方,不许一个人偷偷跑去玩,等我一起去,听见没?”

  “好。”丹青亲他一下,哄着:“我真的就在京城。留白两口子和罗纹都被东家派往越州,京里人手短缺,我得帮忙去了。你知道,东家是不管我的,我也不能太不厚道……”

  “是是是,你厚道得很。”

  洪正六年年初,王梓园病。

  江自修把海怀山请到乾城。

  神医摇摇头:“老人家年纪大了,身子骨不行了,再好的药物,也就拖个半年一年。你们……准备后事吧。”

  听了这话,丹青的泪水“唰”的流下来,一整天,止也止不住。

  第二天,他拿着《涤尘洗心录》的抄本,来找江自修。

  “东家,这目录里的字画,还差多少?”

  “先生亲眼见过的八幅,早已完成。其他有详细记录的三十二幅,这些年陆陆续续,已临仿二十五幅。有的已经出手,有的还在库里存着。”

  “这么说还有七幅。”丹青把书目打开,“请东家说一说名字。”

  “丹青,你……”

  “我想……替师傅了却这个夙愿。”

  从这一天起,丹青每日在王梓园病榻前伺候。除此之外的时间,闭关临仿,写字作画刻印,忙碌不休。每完成一幅,就拿给师傅品评。师徒二人宛然回到了十年前,在彤城王宅花园里,两把椅子一壶茶,纵谈艺术心得,其乐融融。

  丹青心里着急,怕师傅等不到最后完成的一天,彼此遗恨。又害怕速度太快,让师傅没了念想,一口气再也撑不下去。就在这样的煎熬中,一笔一画,一张一幅,完成了《涤尘洗心录》上剩余的所有作品。

  洪正七年正月十八,王梓园病逝。

  所有能回来的弟子都在年前赶到乾城老宅,陪着师傅过了最后一个年。

  直到王梓园下葬完毕,其他师兄弟们纷纷离开,丹青还天天去祠堂待一会儿,在师傅牌位前坐着。

  丹青觉得,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对人生的体悟越来越细腻深刻,自己一颗心却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少年时期那种生死置之脑后,放开怀抱勇往直前的气魄,如今想来,竟有些不敢置信。

  曾经的自己,遭遇艰难险阻,世事无常,首先问:“我该怎么办”。而现在,面对失去,却总忍不住想问一句“为什么”。这句“为什么”,往往不可避免的问出槌心之痛。

  生命轻如飞羽。不能承受的,恰恰是这轻飘飘的分量。

  祠堂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人站在门口透进来的阳光里。

  “承安……”丹青站起身。

  承安走过来,让他靠着自己。

  “师傅……死了……”

  “我知道,我知道。”

  丹青再也无法支撑,倒在他怀里。

  承安抱着他,正犹豫间,后一步进来的江自修已经开口了:“陛下把丹青带走吧——舅舅也是这个意思。”

  承安抬头,看着他。

  “这孩子……太重情义,没个贴心人在身边陪着,只怕引发旧疾。”

  “好。我带他进宫待一段时间。”抱着人往外走,在江自修面前立住,诚恳道:“谢谢东家。”

  “为了这么一点事,让陛下亲自跑一趟,实在过意不去。”心里却想:“一家人么,不用客气。”

  承安只带了几个亲近高手,微服而来。把丹青安顿在车里,又听海怀山叮嘱了几句,就要离开。

  江自修递过来一个套着丝囊的画轴:“这样东西,是去年柜上的伙计无意中收进来的。王先生在世时,认出应是丹青父母的遗物。自从师傅生病,他心情一直不好,我也没敢拿给他,就做主送给陛下吧。”

  坐在车里,把画轴拿出来展开一看,是一幅金粉观音图。

  丹青身世,承安这些年也清楚了。想到命运在那么遥远的地方,已经开始酝酿这一段纠缠,忽然觉得,也许这纠缠能生生世世继续下去。

  画中人和怀里的人,竟生出重叠之感,一时如痴如醉。

  两个月后,丹青有一天对承安道:“你不是说等到小煦十八岁?”

  “怎么?”

  “也没几年了。你给我找点事做,我在宫里陪你。”

  承安含着眼泪仰天长叹:感谢师傅在天之灵保佑啊。

  这一日下了朝,往御花园而来。忽听假山前头大树底下有人说话。挥挥手叫跟着的人远远站住,自己悄无声息的踱过去。

  “小煦,照你这个爬法,是爬不上去的。”

  “啊?丹青哥哥,你会爬树?”

  “略知一二。”

  两人嘀咕一阵。

  “哎,先把外衣脱下来,省得不小心哪里挂坏了,让你大哥知道。”

  “对对对。丹青哥哥,你真是深得我心啊深得我心。”

  “没大没小——我可跟你说了,上去看看就好,别把鸟蛋掏下来,那东西没御膳房的芙蓉蛋好吃,还害人家断子绝孙。”

  不一会儿,上树的那个下来了。

  “你今天怎么不用上朝?”

  “我这个不是……病还没好么……”

  “你大哥也真是,哪有叫十几岁的孩子天天陪着五鼓上朝的,换了我也装病。这么辛苦,不用装也病了。”

  “是啊是啊,大哥真的好恐怖。”承煦露出心有余悸的表情,“我十岁那年,楚州大水,大哥离京一个月。走之前,逼着我立军令状,保证如常上朝,替他监国。还说……还说,万一他回不来,叫我马上做皇帝,留下一大堆人名给我……”承煦叹口气,“害我做了差不多半年噩梦。”

  “小煦,你觉得上朝有意思么?”

  “没什么意思。反正上了这么多年,也习惯了。”

  丹青想一想,正色道:“你父亲驾崩那年,本该传位给你哥哥。”

  “我知道,哥哥从小身体不好……”

  “你又只有八岁……”

  “我那时候真是什么都不懂。”

  “你大哥没有办法,只好把皇位接过来。他以前在蜀州,可不知道有多滋润。”丹青万分诚挚的看着承煦,“所以,你有没有想过,不是你替他上朝,是他在替你上朝。本来就是该你做的事情啊。”

  承煦呆住。原来真相是这样的。

  “再说,你不是长子,偏偏轮到了你。这说明,你是上天选中的人,天将降大任,怎么能辜负苍天的厚爱呢?”

  啊?还有这么一说?承煦一颗热血少年心顿时澎湃起来。

  “唉,说实话,上朝也不是完全没有意思。有些事情,慢慢懂了,能听出门道,就不那么无聊了。而且……

  “而且……那些大臣们都好好玩哦。比如吏部尚书印宿怀印大人,一跟大哥说话眼里就热情似火。而户部尚书舒至纯舒大人却正好相反,总是冷冰冰的,跟大哥说话的时候,比平时还要冷上三分……”

  丹青一脑门黑线。

  “更有意思的是,我看大哥反而欣赏冷冰冰的那个,着实信任倚重……你说他是不是受虐狂?”

  越说越不像话,承安再也忍不住冲出来:“小煦!从今天开始,把《前四史》从头到尾给我抄一遍!”承煦嗷嗷惨叫着落荒而逃。

  丹青笑得直不起腰。

  “‘丹珠碧树楼’就要竣工了,去看看吧。”

  丹青一直帮着整理内府字画。这些年宫中收藏日丰,承安干脆新盖了一座三层阁楼。不顾丹青反对,起了这么一个恶俗的名字。

  “你最近怎么变得这么有钱?”

  “还不是你那个户部尚书的哥,捞钱的本事一套又一套。”国库一年比一年充盈,而且不伤民生。就算整天对着一张棺材板脸,又有什么关系?

  “你最近好像也闲了不少啊。”

  “这个就要感谢你那个替我把着御史台的义兄了,百官都被他盯得死死的,谁敢不用心干事?”——丹青和俞明溪,早已重逢相认。

  一路大笑。

  洪正十年年底。

  承安退位,承煦即位。

  丹青笑道:“你这皇帝干得不错,多干几年也无妨。”

  “天下事,哪里干得完?要陪的人,却只有一个。儿孙自有儿孙福,叫他们自己干去吧。”

  阿堵挟着一把三弦上场,坐稳了,叮叮咚咚一番拨弄,开唱:

  红尘有幸识丹青,

  几番魂梦不回身。

  白玉何辜刀斧镂,

  碧血怎经水火侵。

  风流再造出妩媚,

  繁华落尽现真淳。

  世事每能难刻意,

  人间自是苦多情。

  痴心只共天地老,

  傲骨可同日月新。

  江山无恙极目赏,

  风月依然侧耳听。

  素尺结缘摹锦绣,

  红尘有幸识丹青。

  …………

  鞠躬,谢幕。

  余韵

  千载之下。

  蓝锦夏从首都国际机场出来,拦了一辆车回京师博物院。

  他刚刚应国外几个最知名的博物馆的邀请,去修复重裱一些馆藏的东方字画。以前是爷爷去,现在爷爷年纪太大,这差使就落到他头上了。差不多隔一两年,就要跑一趟。

  是的,蓝锦夏有一份非常特别的工作。爷爷和他,祖孙二人都是京师博物院的字画装裱师。

  穿过气派辉煌的大厅,来到博物院后头的老楼。别看房子老,这里才是博物院书画部的核心地带。库房都在这里。由蓝爷爷一手设计,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比很多现代的通风照明设施都管用。

  走进工作间,爷爷正靠在躺椅上,手里拿着那部常年看不厌的《锦夏通鉴》。

  锦夏一朝,是大夏国五千年历史上最最繁盛的时代。不仅政治经济繁荣昌盛,文化上的成就更是让后世无法企及。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上演了无数多姿多彩、可歌可泣的故事。而蓝氏的家族史,本身就是这些故事中的一个。

  所以,蓝爷爷把一脉单传的孙子起名为“锦夏”。

  看见孙子,蓝爷爷坐起来:“咦,锦夏,你这次出门,空着手?”

  蓝锦夏的习惯,也喜欢随身带着《锦夏通鉴》,时不时翻看。

  从口袋里把MP4掏出来:“换电子版了。爷爷,你落伍了。”

  “如今复古是时尚,懂不懂?我还琢磨着弄一部竹简的来看呢。”蓝爷爷对孙子手里的金属盒子表示不屑,“说说看,又有什么心得?”

  “在飞机上重读了从元武帝到显昭帝这一段,确实有些新的想法。”

  “哦?愿闻其详。”

  “纵观锦夏朝前几任皇帝,除了元武帝,无不是青年登基,壮年退位或驾崩,都可以说奋发有为。因此,整个国家持续蒸蒸日上,到显昭帝赵承煦手里,终于达到顶峰,成就了最辉煌的时代。”

  “你说这话,不算新鲜,早有公认。”

  “但是,历来学界都喜欢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开国的元武帝和实现辉煌的显昭帝身上。我倒觉得,赵承煦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太平圣主,完全是因为睿文帝赵承安给他打的底子好。”

  “此话怎讲?”

  “赵承安在位十年,行善政,除流弊,这些且不说。他最大的功劳,莫过于一个‘养’字。接班人赵承煦由他一手教养;各项政策都着眼于富民养民。尤其令人称道的,是他善养良臣。他留给显昭帝的朝廷,几乎是历史上相对最为健康、干净、年轻、向上的一个班子。文臣武将,哪一个拿出来,放在别的朝代,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偏偏又能协调一致,戮力同心,共谋国是——真真叫人赞叹。”

  “这话有点意思。”蓝爷爷颔首,“对了,这一趟可有什么别的收获?”

  “嗯,是有点新东西。我在梵西博物馆见到了《熔情补天宝鉴》的两张残页——应该是真的。”

  老爷子腾地站起来,抓住孙子的肩膀:“当真?是咱们家抄本上的,还是江氏原本上的。”

  “那笔字……”蓝锦夏显出迷醉的表情,“真是漂亮啊,让人无法用语言形容。真没想到,他本人的字有这样的意境,后世可再没有谁能写出来……”

  “这么说,是丹青亲笔所书的江氏原本?”蓝爷爷搓着手,“快快,订机票去,我要亲眼去看看!”

  “爷爷!”蓝锦夏笑,“对方已经答应,只要咱们把镇馆的几幅画借给他们展览一个月,他们也把这份残页借给我们,还附送一份复制品。”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