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织造的粉丝们尤为不满:
【怎么,是我们清河织造不配吗?】
【拍卖会拍出了那么多钱,给你们古镇带来了那么大的名气,结果连个宣传位都不给?】
负责官号运营的自媒体部门员工看了后一头雾水:“不是,为什么一个品牌都会有粉圈啊?”
刘蝉看了后差点笑出声:“有了粉圈好啊,粉圈虽然烦人了点儿,但是流量是实打实的。反正咱们这也不是真人,不会有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
反倒是如赵飞燕、苏隽、李龟年这些真人号,他会严控粉圈的形成,太可怕了。
刘蝉:“既然都这样了,那你赶紧发条公告吧。解释一下之前都是在试运行。”
这群祖宗们也不想想,要是真的大力宣传了,排队恐怕又要排到天上去了!
于是,清河古镇的几个官方都发了关于“清净素斋”和“清河织造租赁馆”的宣传,顺便还预告了一下,六月初的时候,湖边的商业街也将开幕,到时候可以容纳更多的客人,欢迎大家来玩。
三天后,摄影师小丁早上一边咬着从二号区买来的包子一边踏进了珠翠妆造工作室。
他们两个摄影师的工作场所便在这边,珠翠给他们划分了一个办公室用来放设备以及修图什么的,白天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在是古镇里面跑。
小丁很珍惜他现在的生活,这个工作可是他好不容易才抢到的。他原本是古镇外一家摄影工作室的摄影师,因为太讲究艺术氛围导致拍摄磨蹭而被老板不满——为了等一束光他能等半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这显然不是追求效率的商业工作室能包容的。
于是,他理所当然的被毕业了。
幸亏他认识古镇里面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清河古镇现在也在招摄影师,让他来试试。小丁带着自己的作品来面试,没想到就这样成为了清河古镇的正式员工。
这可把他之前认识的一堆人给羡慕死了,没想到这小子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而且小丁的缺点到了清河古镇后变成了优点,这边讲究质量,一天只需要拍摄几组客人,完全可以让他细心雕琢照片水准和氛围。目前他所接待过的客人们,对他的服务和照片都是很满意的。
“小丁来了?”另外一个摄影师向他打招呼,也是小丁的直属上司,整个摄影工作室的老大,毕业于美术学院摄影系,功底扎实。
“和你说个事啊,咱们后续半年的工作都已经定下来了。”摄影老大笑眯眯说。
这对他们这个新部门来说可是好事!
小丁嘴巴里的包子差点都掉了出来,一脸痴呆:“啊?!”
谁能告诉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当时间进入到六月的时候, 江南的天气便逐渐热了起来。
六月上旬最紧张的几天莫过于全国统一性的高考。
但这几天的游客反倒多了一些,因为高考征用考场,许多高一高二和初中生的家庭选择了去近处出游, 而清河古镇就成为了清河市和周边邻市的首选。
“听说那边现在温度还蛮舒服的,去吹吹风也挺好。”
大概是从五月底起,大家便觉出了清河古镇的好。一进去, 感觉凉风习习, 尤其是在树荫下觉得格外的舒坦。这事儿也逐渐慢慢传开了, 当然了它也不是什么特别有爆点的新闻,许多人也就是在各种反馈贴里看过一眼然后就记在了心里。
为了高考的到来, 全国从上到下所有人都在保驾护航,清河古镇也不例外。在高考前几天,他们便取消了景区外的喇叭喊话,然后取消了晚上的露天演出, 就连背景音乐的音量都调低了几分, 只为给可能住在附近的考生们一个绝对安静的复习和休息环境。
苏隽和宇文恺等人对此感触尤为深刻。
他们在古镇内看着带着那些还穿着校服出来旅游的高中学生们, 不免会心生出无数感慨。
“说起来, 我最佩服的还是这个时代的义务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宇文恺捋着胡须, 眼中带着审视与赞赏, “虽然难,看似残酷,却是一条相对最为公平之途。无论出身寒门还是富户, 皆凭试卷分数论高低,最大限度杜绝了门第、请托之弊。这在我等那时,实难想象。”
隋朝也有科举,还开创了后世科举之先, 也是高考这一制度的祖宗。
但宇文恺经历过隋朝选官制度的弊端,深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积习之重,故而对此世能通过一张考卷为无数寒门学子打开晋升通道,感到由衷的钦佩。
苏隽闻言,淡淡一笑:“宇文公所言极是,公平二字,确是此制最大亮点。不过,若论其难么……”他轻轻摇头,“比起当年我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煎熬,可要好太多了!”
他那个时代的科举,动辄要数日被困在狭小的号舍,而且文章需合圣人意,策论要切中时弊,笔墨气韵皆在考量之中,甚至还要看主考官的喜好、朝廷的风向……而且,不是家中有些家底的,可撑不起一次一次去县里州里考试,所以能考得上的基本都是家境还不错的。
如今的高考,虽也艰难,但至少考核内容明确,范围固定,而且不必经历那身心的双重困顿,于千万学子而言,已是万幸了。而且,虽然竞争依旧激烈,但制度本身无疑更加规范、透明,给了更多人相对平等的机会。
高考三天结束后,许多考生或是欢笑或是哭泣走出考场,去迎接自己人生的新阶段。
无数写满笔记的课本、雪片般的模拟试卷被抛向天空,如同献给过去十二年寒窗的一场盛大告别仪式。欢呼声、尖叫声、夹杂着些许哽咽的释放声,汇聚成一片青春的海洋。
几天后,估完分的紧张暂告段落,几个平日里要好的同学便迫不及待地约了起来。这是他们早就说好的毕业旅行,而且早就定好了目的地。
“终于解放了!VR馆!我的VR馆!这次我一定要玩到通关!”杨皓兴奋地挥舞着拳头,他早就对清河古镇那个传说中的沉浸式VR体验馆垂涎三尺。
高二的时候没去成,高三就没时间去了,现在总算是可以尽情地去玩耍了。
“你就知道玩VR!”扎着马尾的女生李思思白了他一眼,随即眼中冒出小星星,“我要去清河织造看那个汉服博物馆,还要去幻音阁听戏,听说朱帘秀老师的《牡丹亭》是必看的!晚上还要去看花萼相辉楼的夜宴!”
“对对对!咱们再多住一天,说不定周末还能撞上神仙大巡游!还有还有,拍照打卡必不可少!”另一个短发的女生张悦附和道,“我都约好镇外那家评价很好的写真馆了,咱们一起拍闺蜜照!不带你们这些男生哈。”
几个男生翻了个白眼:“你求我们拍我们都不去的好吗?”
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行程,脸上都洋溢着摆脱重负后的轻松与期待。只有其中一个叫林思雨的女生,安静地坐在一旁,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听着,却没有加入讨论。
回到家之后,回到家之后,客厅里弥漫着一种期待又小心翼翼的氛围。林思雨的妈妈立刻从沙发上站起来,关切地问:“小雨回来了?和同学们玩得开心吗?那个,估分情况怎么样?”
林思雨放下背包,脸上露出一丝苦涩又带着释然的复杂表情:“妈,爸,我大概估了一下分……可能,可能就在本科线附近徘徊,上好一点的二本有点悬,大概率,只能读三本,或者……大专。”
她说出最后两个字时,声音明显低了下去,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
她觉得自己真是不争气,明明平时成绩也能够一够二本线,但是这次高考真的发挥得不好,估算下来比自己模拟考的成绩要差了一截。
林爸爸沉默,眉头紧锁。
林妈妈叹了口气,坐到女儿身边,语气带着担忧:“小雨,那你……真的想好了要去报那个清河职业学院吗?那毕竟只是个大专啊。要不,咱们还是选个三本吧?好歹是个大学,说出去也好听些。”
高考结束后,林思雨知道自己没发挥好,就和他们提了要不索性就去读清河职业学院,这家新开的学院曾经去他们的学校宣讲过。
林思雨抬起头,眼神里有着超越年龄的清醒和无奈:“妈,三本学费多贵啊,一年好几万,四年下来,家里负担太重了。而且我也打听过了,很多三本院校……教学质量也就那样,出来找工作,竞争力其实也不大。”
林爸爸和林妈妈互看一眼,倒是没有反驳。他们双方亲戚家小孩也有读三本二本出来的,找工作是挺难的。
林思雨顿了顿,声音坚定了一些,“但是清河职业学院不一样。他们之前来我们学校宣讲过,奖学金和助学金这些都设置得很完善,还有机会减免全部学费。我觉得我可以争取一下。而且我平时也挺爱做个手工什么的,说不定会很适合。我听网上说清河古镇的那些大师傅水平极高,只要肯学,到时候肯定不愁工作。”
林妈妈脑子里的想法还没有扭转过来,她还想说什么:“可是……”
“爸,妈,”林思雨打断妈妈的话,顺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这样吧,过几天我们几个同学约好了要去清河古镇玩,我正好趁这个机会,亲自去那个职业学院看一看,看看学校环境怎么样,也去那边打听打听,了解一下真实情况。等我回来,咱们再最后决定,行吗?”
听到女儿这么说,原本还想坚持的父母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松动。孩子说得有道理,毕竟关系到她自己的未来,亲眼去看看总比在家里空想要好。
林爸爸:“行吧,那你就先去看看吧。记住,多看,多问,别光听人家说好话。”
妈妈也点了点头:“路上注意安全,和同学一起,别乱跑。”
得到父母的默许,林思雨心里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对即将到来的清河古镇之行,除了游玩之外,更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关乎未来的期待与审视。
几天后,林思雨和她的五个同学——杨皓、李思思、张悦,还有另外两个男生孙宇和赵峰,一行六人拖着行李箱,兴奋地从市区驶来的大巴车上下来,停在了清河古镇的门口。一股温润清爽的风立刻扑面而来,与外面略显闷热的空气形成鲜明对比。
“哇!好凉快!”李思思忍不住张开手臂,深吸了一口气,“感觉像是进了天然空调房。”
杨皓也惊奇地四处张望:“真的诶!我还以为江南六月肯定又湿又热,没想到这么舒服!看来这次旅行选对地方了。”
他们是北方人,为了这次旅行坐了整整五个小时的高铁。
旁边一个大叔看到这群年轻孩子,忍不住笑呵呵插话:“这算什么,古镇里面才凉快呢。”
李思思好奇追问:“为什么啊?”
大叔梗了一下,他还真不知道:“……可能是因为临水吧?”
好在,孩子们也没刨根究底,双方都理所当然点了点头:“我也觉得也是,有水就凉快了。”
连原本因为高考成绩有些心事重重的林思雨,感受到这宜人的气候,眉宇间的阴霾也散去了不少,心情不由得轻松起来。
他们提前在网上预订了临湖商业区一家新开业的连锁酒店。
原本在定的时候大家还担心着说新装修的酒店会不会有味道,难道他们要成为人肉吸醛机吗 但年轻人毕竟心大,觉得也就两个晚上,影响不了什么,而且景区旁边的酒店三百多块钱一晚的价格还要什么自行车呢?
于是,他们欣然下定。
然而,当他们推开房门,预想中的甲醛味并未出现,房间内空气清新,带着淡淡的植物香氛气息。窗户敞开着,正对着商业区内街,视野开阔,通风极佳。
“可以啊这里!居然没什么味道,环保做得不错。”孙宇满意地放下行李。
安顿好后,年轻人迫不及待地冲下楼,融入夜幕初临的商业街。这里与古镇核心区的纯粹古韵不同,更像是一个融合了传统元素与现代便利的活力街区。
青石板路两旁,白墙黛瓦的建筑里,灯火通明。
各种知名奶茶店门口排着小队;KFC、星爸爸、必胜客这些连锁快餐的招牌在古朴的屋檐下闪烁着熟悉的灯光;除此之外还有装修精致的本帮菜馆、川菜馆、火锅店,正飘出诱人的香气,门口等位的游客谈笑风生。
24小时便利店照亮了街角,满足着游客随时随地的需求;还有一些售卖文创产品、特色小吃的店铺,也吸引了不少人驻足。
“太好了!想喝奶茶有奶茶,想吃快餐有快餐,晚上饿了还能下楼买零食,太方便了!”赵峰高兴地说。
年轻人嘛,总是爱热闹的。
湖边的商业街在六月初开业,很快就受到了游客们的欢迎。甚至安平县内的年轻人如今逛街和约会也都喜欢往这边来,吃完饭在湖边走一走,太惬意了。所以这儿的人气都不需要培养,开业就达到了高峰。
原本古镇内二号区的店铺每次在“繁忙”状态时就有些满负荷运行,现在游客们可以直接选择步行或者坐船去商业街那边用餐,也减轻了古镇内的一些压力。
而清河古镇正门口大街的店铺相比与巅峰时期显得稍微有些没落,不过那也只是相对。更何况,很多聪明的店家早在湖边商业街开始招商的时候就动心思了。比如赵思敏的爸爸老赵叔就和人合伙加盟了一家品牌火锅店开在了商业街里。不单单是他,其他资金比较小的也都把生意做到了这一块。
林思雨听着同伴们的叽叽喳喳,也被这热闹而不失格调的氛围感染,脸上露出了笑容:“那待会儿咱们下去吃火锅吧,好久没吃火锅了。”
她目光随意地扫过街对面,忽然定住了。就在商业街尽头,与一片葱茏绿意相接的地方,她看到了一片崭新的、融合了现代设计与传统飞檐元素的建筑群,入口处立着一块醒目的巨石,上面刻着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清河职业学院。
哇——!
她有些愣住了,没想到这家职业学院竟然离商业街这么近!这意味着如果将来在这里读书,生活将会非常便利,完全不用担心与现代社会脱节。她悄悄记下了方位,打算找个合适的时机独自过去看看。
吃完火锅后,林思雨和李思思一起去商业街的便利店买饮料和零食。两人在冷柜前挑选时,忍不住又聊起了对未来的模糊规划。
李思思这才知道原来林薇想要报这里的职业学院。
“网上是说得蛮好的啦,就是不知道实际情况有没有这么好……”李思思为好友担忧,“哎,如果能找到内部人士问一下具体情况就好了。”
她们的对话恰好被正在旁边货架和店员整理商品的肖美云听到。
路晓琪答应了肖美云在商业街给她留一个能开便利店的铺面,她没有食言,将最好位置的一家留给了她。从几个月前开始肖美云就忙活这件事了,加盟、装修、备货……虽然累了点儿,但是既能活动筋骨,又能打发时间,还能接触到天南地北的人,还挺有意思的。
肖美云已经很久没有打麻将了,日子过得非常的充实。
听到两个小姑娘的谈话,特别是提到清河职业学院,肖美云立刻来了兴趣。
她放下手里的货品,笑着凑过来,热情地说:“两位小姑娘是来玩的吧?刚才听到你们说职业学院?是想了解我们这儿的清河职业学院吗?”
林思雨没想到会被陌生人搭话,而且还是便利店的人,愣了一下,随即有些不好意思地点点头:“阿姨您好,我们确实是游客。我……我只是有在考虑,还不确定。”
李思思眼睛一亮,立刻问:“阿姨,您是这边本地人吗?这学校到底怎么样啊?老师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啊?”
肖美云一看林薇这腼腆又带着认真的样子,一看就很乖巧,顿时更热心了。
谁能比她更了解清河职业学院呢?平时路晓琪经常在饭桌上和他们分享自己对于这家学院的畅想,经过这两年,她还是很相信女儿的。当她说要做好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件事很大概率会成功。
而且别的不说,学院里的老师的确都是牛人。她在清河古镇待久了,打心眼里觉得学门顶尖手艺是条好出路。
“哎呀,你们问阿姨那可是问对人了!”
肖美云笑眯眯的,将自己知道的事情事无巨细地告诉了两个小姑娘,听得两人一愣一愣的。
直到路学军打电话过来问她怎么还没回来,肖美云这才意犹未尽收了声:“你等明天去古镇里就可以看到那些作品,再来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好了,阿姨要走了,祝你们玩得开心。”
听完肖美云热情又实在的介绍,林思雨心里原本的犹豫和不确定消散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更清晰的方向和跃跃欲试的冲动。
买了单,走出便利店,李思思挽住林思雨的胳膊,小声说:“小雨,听起来好像真的不错诶,哇,要是你学了纺织相关,以后是不是真能进清河织造啊?那我以后是不是能穿上你做的汉服了?
“还有,没想到这边的师傅们真的都那么厉害,那你到底想要报哪个专业啊?”
两个女孩子一边聊一边往酒店走去,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第二天,他们在清河古镇里忽然听到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清脆响亮,在古镇的上空回荡。
“怎么了?”
“发生什么事情了?”
林思雨和李思思他们几个以及周围的游客们都好奇地张望。
工作人员笑着解释:“是我们四号区的修缮工作结束了!正在举办竣工仪式呢!”
游客们闻言都很惊喜,四号区一直是古镇里带着神秘色彩的区域,之前都用围挡遮着,只偶尔露出飞檐斗拱的一角,引人无限遐想。于是,他们纷纷追问什么时候可以开放。
“应该是暑假,具体日期还没有定哦。”
李思思哀叹一声:“那咱们来早了,看来是玩不上了。”
她又羡慕看着林思雨:“你报这儿吧,真的,挺好的,随时都可以来玩。到时候我还可以来找你玩,住你宿舍就省了酒店钱了,哈哈哈。”
林思雨忍俊不禁,拍了她一下:“怎么能因为这样的理由报志愿啊?”
话虽如此,在见识了清河古镇里面的各大工坊以及师傅们的作品之后,林思雨其实心中已经做好了决定。
而此时在四号区内,鞭炮的烟雾散去,鞭炮的红色碎屑铺满了青石板地,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硝烟气味,与檀香、木料清香混合在一起。
修缮完整的街区在阳光下展露全貌,大的宅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临水小巷内却古朴清幽。这里依然还是原本四号区的那个样子,只是更规整,细节也更完善。
竣工仪式并未设在开阔地,而是在区域内一座刚刚修复完毕的核心殿宇前。没有现代式的剪彩,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庄重的 “归安”古礼。
宇文恺作为总规划师,身着庄重的深色圆领袍衫,立于殿前石阶之上。
他面前设有一张香案,案上陈列着五谷、绢帛、酒醴等祭品。以路晓琪为首,向齐、向明和修缮队伍中的其他所有参与修缮的工匠代表,皆身着整洁的礼服,肃立于后。
宇文恺手持一卷誊写在仿古宣纸上的《修缮纪略》,声音沉浑悠长,向着殿宇、也向着天地禀告工程圆满。
“……斧凿声声,复其梁栋之固;丹青缕缕,绘其彩饰之华。一椽一柱,不敢有违礼制;一榫一卯,必求其精准毫厘。今栋宇巍巍,庭廊深深,旧貌新颜,浑然一体,工既竣矣!……此非独人力之所能,实赖神明默佑,先祖遗泽。谨此上禀,伏惟鉴知!”①
随后,他执起酒爵,缓缓将清酒酹于阶前,敬谢天地神祇、八方匠神庇佑,工程顺利,人宅两安。
整个过程肃穆无声,唯有宇文恺清朗的祝祷声和偶尔掠过的风声。观礼的工匠和工作人员们眼神专注,带着敬畏与自豪。
路晓琪已经参加过很多次类似的仪式,从一开始的局外人的好奇以及有趣,到现在她和大家一样恭谨。她觉得这种源自古老传统的仪式,赋予这栋建筑超越物理存在的精神意义,仿佛在宣告它不仅被修复了形体,其魂灵也重新被安放、被唤醒。
这是一件严肃而认真的事情。
古礼既成,肃穆的气氛稍稍缓和。路晓琪上前一步,面向所有辛苦数月的工匠和工作人员,脸上绽开明媚而真诚的笑容,扬声道:
“辛苦诸位了!没有大家的匠心巧手和日夜辛劳,就没有今日四号区的圆满重生!为了感谢大家,我们准备了简单的庆功宴,请大家务必赏光,我们不醉不归!”
只是她没想到,庆功宴也演变成为了对宇文恺以及向齐向明的送行宴。
他们马上在明日就要奔赴晋省了。
“本来是说下个月,”宇文恺皱起眉,“不过晋省日前地震,将一处古迹给震塌了,老叶想要让我们早点过去,先把这一处给做起来。”
第164章 病势凶险,但也并非毫……
老叶指的当然就是叶世安, 应府木塔修缮项目的总负责人,也是晋省文物修缮部门的顾问。
宇文恺猜测这其实是叶世安想要让他们几人通过这个先在人前显露一下实力,然后才能名正言顺介入到应府木塔的维修工作里面去。
他淡然道:“这也是正常之理。应府木塔毕竟是国宝级文物, 不可能贸然请你来就让你全权负责。别人总得要掂量掂量你的实力。”
他目前在这儿所做的项目就是清河古镇,不是文物,只是十年内的仿古建筑。虽然现在名气颇大, 但他到底能不能上手文物级古建筑的修复, 有关方面自然也要考察一番。宇文恺对此表示理解。
路晓琪见他很平和, 这才放下心来。
而向齐向明正与向家村里的人们在喝酒告别。
“没想到是里正和三爷爷先坐上飞机。”向二郎羡慕得要命,他端着酒碗, 羡慕得眼睛发亮,“那铁鸟飞得比云还高,一天就能到千里之外!还能从窗户往下看,地上的房子都变成小方块了!”
他们平时抬头看, 经常能看到天空中飞机带出来的云线, 也就免不了畅想有朝一日自己会不会也能坐上飞机, 然后从空中俯瞰大地。
向家村, 或者说四号区的这些人,现在最远的地方可以去到杭城一带, 再远一点就超出系统的能力范围之内了。
向二郎这话引得周围一群年轻工匠连连附和, 七嘴八舌地议论着,言语间满是对外面广阔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向齐抿了一口酒,脸上依旧是一派沉稳, 但眼底深处还是泄露出了一丝难以抑制的得意与期待。
他马上就要坐飞机了,嘿嘿嘿……
他清了清嗓子,板起脸道:“有什么好羡慕的?不过是出趟远门罢了。你们留在这里,更要勤勉练习手艺, 不可有丝毫懈怠!等我们回来,可是要检查你们功课的!别到时候被我们这两个老家伙比下去了,那才真是丢人!”
向明也笑着点头,拍了拍向二郎的肩膀:“是啊,二郎。我们这把老骨头是出去开眼界、学新东西的,也是为了把‘清河木作’的名头打得更响。家里的根基,还得靠你们这些年轻人扎稳了。手艺,才是咱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两人一番语重心长,让原本有些浮躁的年轻人们都安静下来,认真点头称是。
这时,村里几位年纪最长的老人互相看了看,其中一位被推举出来的老者,拄着拐杖走到向齐向明面前,浑浊的眼睛里带着希冀与一丝难以言说的沧桑。
“齐哥儿,明哥儿,”老者的声音有些沙哑,“你们这次出去,路走得远……若是,若是有机会,能不能去打听打听,寻寻咱们向家村的老根儿,咱们的祖地,到底在哪儿啊?”
老者的话让热闹的院子瞬间安静下来。
他们这一支向家人被系统从明末乱世中带来这个新时代,与原本的宗族自然早已断了联系,原本居住着的那个村子的具体位置也湮没在战火与时间的长河里,早就不知道是在如今的哪儿了。
但是,那儿毕竟是故土,是他们尤其是这些老人们生长扎根的地方,总是会有些说不出来的眷恋。
向老娘在旁边叹了口气:“其实我们也不是想着要回去,就是想找到那个地方,烧几根香,敬一杯水酒拜祭一下,让祖宗们泉下有知我们在这儿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其他几个老人也都点点头。
他们现在有了新家,新生活,还过得那么好,自然要和祖宗们说一声的。
不过,他们也知道几百年的时光,山河变迁,地名更迭,想要找到当初那个可能早已不存在的村落,无异于大海捞针。
向齐和向明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沉重和了然。
向明叹了口气,语气郑重:“叔公,您放心,这个事,我们记在心里了。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一定尽力去打听。”他顿了顿,又实事求是地补充,“只是,年月实在太久远了,您老也知道,希望可能不大……”
向齐也接口道:“我们只要到了那边,一定会多方留意,问问当地的老人,查查可能留存的地方志。成与不成,总归是尽了心。”
几位老人听了,连连点头:“是这个理儿,有心就好,有心就好啊!能找到根儿,咱们也算是有个念想了……”
向三娘和张瑛正在旁边吃小甜点,食堂的小甜点做得实在好看又美味。西点师是从五星级酒店甜品部门出来的,已经成为清河古镇继梵正、二号区糕点铺之后的第三强,甚至还有人偷偷摸摸干代购买这个。
“我也想要坐飞机。”张瑛吃了口小蛋糕,羡慕地说。
向三娘笑起来:“谁不想啊?放心吧,路小姐说再等一两年,古镇全面升级后,咱们就可以到处去玩了。我和你说,你上次没去成杭城实在是太可惜了,高铁可有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