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以为他们不省心,这是个不好的事儿,失控的感觉你不喜欢。
但我觉得,大家各抒己见,我还能趁机开阔自己的眼界,是件好事,我反而会觉得很开心。
开心,还是不开心,与事情无关,只跟自己的想法有关,对吗?”
“对!理性情绪疗法,也被称为:拿回情绪的主动权。”我详细解释了一下,“他细分为ABCDE五个步骤。
A(Activatingevents)诱发性事件;
B(Believes)信念。即个人对诱发事件的评价、解释、看法;
C(Consequences)后果。即导致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D(Disputing)质疑。即与原本的信念辩论,重新解读;
E(Effects)效果。即通过疏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青牛师父很认真的听我讲完,想了想,总结道:“这不还是阴阳嘛?
从阴面解读,不高兴。
再从阳面,重新解读一遍,就完事儿了呗。”
“嗯,哈哈,这么说是挺简单的。”我笑道,“一阴一阳,就说完了。”
说说很简单,真的能放下自己的原有理念,重新解读,还是有点儿难度的。
我问青牛师父:“你真的一点儿都不怕课堂吵翻了吗?
今天的学生,一个个都那么厉害,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很多理论我都没听过。
你真的不怕说不过他们,丢脸吗?毕竟你是老师呀!”
我是个要脸的人,不喜欢丢脸的事儿。
青牛师父细想再三,很认真的回答道:“术业有专攻。
我是风水老师,又不是历史老师,说不过他们,也无所谓呀。
哪怕就算是在风水方面,他们比我水平还高,这也是好事儿啊!
出现我认知之外的事情,我就可以得到提升,多好啊!”
“但这是你的课堂,你是老师啊?”我强调道。
他更开心了:“正是因为,这是在我的课堂发生的,才更加是一件好事儿啊!
在我的课堂,说明是他们给我交学费。
他们既给我钱,同时,还能让我学到更加高深的知识。
没有比这,更好的事儿了吧!”
“嗯……”我好像词穷了。
我心服口服的,给他竖起了一个大拇指。
没有精神内耗的人,看什么事都是好事儿。
第187章 魂魄与精气神
我平时是大大咧咧的性格,但是在内心的最深处,有时候还是会感觉到一丝丝纠结,甚至还带着毁灭性。
不知道这是属于幼年时期的创伤后遗症,还是本性上的一些根源。
我很难做到像青牛师父这样,豁达的表里如一。
我喜欢玄学,心理学,灵修类科学,也是与这个原因有关。
我想在修行中,寻找到那个契机,能破除掉最后的那丝桎梏,实现自性圆满。
就像心理分析学家荣格说的:成为那个真正的自己。
我也不知道青牛师父这里,有没有我要找的答案。
但我还是对他们之前所说的“安神祖窍”,感到好奇。
可当青牛师父听说,我要问“安神祖窍”时,他面露难色,犹犹豫豫。
“怎么啦?”我问道,“是你们的门派内部有规矩,这个不能外泄吗?”
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规矩,如果是不能外泄的话,我也不好强人所难。
虽然青牛师父之前说,他欠我一个人情。
但总不能因为人情,让他违背师训。
他纠结了一会儿,踟蹰着:“倒不是不能外泄,而是……安神祖窍……很难说清楚。
更何况,我一直是讲风水的,从没讲过祖窍的事情。
一是怕,讲不明白。
二是怕,讲的不精准。”
我舒了口气,道:“那没事,咱就是聊聊天儿嘛,聊哪儿算哪儿呗。
反正也不是要照着这个修炼实操,精不精准的,我也只是做个了解而已。”
他便也松了口气道:“那行,随便聊聊哈!”
我提议道:“要不,咱们下去找个地方吃饭,一边吃一边聊吧!”
他摆摆手,拒绝道:“边吃边聊,更聊不明白了。
我倒是建议你,拿张九宫图出来,对着看,可能还好理解一点。”
我从善如流的,画了张九宫图。(提示一下:下面讲的魂魄和精气神,偏虚。不好理解。大家能理解多少都随意。后面还会反复提到。念叨的次数多了,就会记住了。)
青牛师父拿着支笔,点着九宫图道:“我们先从五脏开始讲吧。”
我闻言,又在图上标记了五脏。(见图)
青牛师父道:“上次咱们在路上说过,五脏分阴阳。
心肺,为阳脏。
肝肾脾,为阴脏。
还记得吗?”
“记得。”我点头。
他指着图上,心和肺的位置道:“阳脏还有分。
心为火,是阳中阳。
肺为金,主肃降,是阳中阴。”
“嗯,”我看着图,紧跟着青牛师父的思路,接口分析道:“阴脏有:肝肾脾。
肝主木,生发向上为阳。
肝是阴中阳。
肾主水,水向下为阴。
肾是阴中阴。
脾是坤土,为阴中至阴。”
青牛师父点点头:“五脏里,带阳性的有:心,阳中阳。
肺,阳中阴。
肝,阴中阳。”
他说完抬起头看向我,我点点头,示意我头脑还在线,可以听得懂。
他放慢了语速,继续道:“心中藏神。
肝中藏魂。
肺中藏魄。”
“嗯!”我眼睛一眨不眨的听着。
青牛师父开始分别给我解释,魂、魄和神。
讲魂、魄、神,又得顺便捎带着讲到精、气、神。
《黄帝内经》讲: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薄是迫近交融的意思,与115章的雷风相薄一样。
下面这句话也不好理解,后面有跟着解释。)
故,生之来,谓之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生之来,谓之精”,【精】,代表的是生命的来源,比如授粉的粉,以及精卵等。
精,是人形体的重要精华部分,侧重于有形。
“两精相搏,谓之神”,阴阳两精相合,【神】就形成了,它是生命的原动力。
《黄帝内经》:“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明确指出,随着胚胎的逐渐成长,到五脏成的阶段,神才跟着生成,而舍藏于心。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魂】是跟着神一起来去的。
所以有人,会“神魂颠倒”。
魂,左边是云,气流,处于流动、变幻状态。
右边是鬼,指某神秘能量,是人体内不可捉摸的能量。
魂是“附气之神”,偏无形。
(这个气,指的是神,魂跟着神一起来的。)
“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魄】是跟着精一起进出的。
精封藏于肾。
所以魄力,与肾有关。
肾气不足,哪来的魄力?
胆子就会小。
魄是“附形之灵”,偏有形(因为精有形,它跟着精来的)。
温补学派的创始人,张景岳言:“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魄,与低级的本能活动相关,是原始反应,相当于非条件反射。
出生前的精神,称之为魂魄。
出生后的精神,称之为精神。
并将神藏之于心,精藏之于肾。
魂魄为先天,精神为后天。
魂魄,随着精神而来,分别附于无形的气和可见的形。
张景岳: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
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
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
……神为阳中之阳,而魂则阳中之阴也;
精为阴中之阴,而魄则阴中之阳……
《黄帝内经》: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舍是房舍、居所的意思。)
神和魂之间,是可以变的。
魄和精之间,也可以。
魂魄和精神,都归属于心的统领。
“精气神”可看作是,一个体上的三个面。
这个体,道家把它叫作炁。
它的三面就是原精、原气、原神。(同元精,元气,元神。)
这是还没有肉体之前,就有的,所以称为先天的精气神。
在有了的这个身体之后,先天的精气神便受到后天各种欲望的影响,而无法精明纯一,无法做到持盈保泰,转化成后天的精气神,而日渐消耗。
人体的元精、元气、元神处于潜藏状,分藏于五脏。
显像于外的,则是后天的精气神。
“神”是人内在生命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力,侧重于无形。
“气”则是“精”与“神”的载体,介于二者之间,是一种比“精”更为精微的极细微物质。
就是说,“精”是根本、是物质基础。
“神”是主导。
“气”是连接二者的中介和桥梁,具有关键性的枢纽作用。
三者缺一不可。
这也是道家和佛家,都很注重呼吸的原因。
练气,与“神”相连接。
人活一口气。
所谓:“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于身,谓之死。”
精气神的性质,经常常用三种动物来表示。
鹿代表精足。
鹿的生命力旺盛,一年只交配一次,且多半是为了传宗接代,象征着精力的充沛和生命的活力。
修行者,不重色欲。守精。
乌龟代表气足。
乌龟整年不吃仍可生存,生命力顽强,是长寿的象征,体现了气的充盈和生命的持久。
修行者,要关注呼吸。关注气在体内的运转。
鹤代表神足。
鹤飞千里后,稍作休息又可翱翔千里,象征着精神的旺盛和生命的活力,鹤的神韵仅次于凤凰,故称仙鹤。
修行者,不贪睡。闭目即可养神,打坐不分昼夜。
张景岳在《类经》中,从“先天的炁”与“后天的气”,两个角度论述。
“气义有二:曰先天气,后天气。
先天者,真一之气(炁),气(炁)化于虚,因气(炁)化形,此气(炁)自虚无中来;
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形化气,此气自调摄中来。
……先天之气(炁),气(炁)化为精;
后天之气,精化为气。
精之与气,本自互生。
精气既足,神自王(通“旺”)矣。”
精与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精气足,神就旺。
但是,如果精气不足,该怎么办呢?”
青牛师父笑道:“这个就跟钱一样,手头紧的时候,就少花点儿呗!”
“节欲养生吗?”我问。
“嗯……”青牛师父一板一眼道:“节欲可保精。”
“节到什么程度呢?”我问。
“这个不一定。有的门派直接禁欲。
像我们,就属于只节不禁。”青牛师父解释道。
“了解了,这大概就是,有的门派让结婚,有的门派不让结婚,是吧?”我以为我理解到位了。
“嗯……”青牛师父犹豫了一下道,“节欲,不仅仅是结不结婚的事儿。
意淫、手淫,也是欲。
心动,也是欲。”
说完,他又笑道:“咱们都是普通人,也不是要修仙,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呗。”
这时,我的牙突然疼了一下。
“嘶……”我下意识地轻轻抽了一口冷气。
我从小牙就不好。
好看是好看,整整齐齐的,大小也适宜,就是不太耐用。
好像又算是虫牙,又算是火牙。
去看牙医时,太吓人了。
又是钳子,又是钩子的,往嘴里硬怼。
而且,牙医也没什么好办法,要么拔,要么扛。
我不是某一颗具体的牙不好。
而是整体的不好。
总不能都拔了。
牙医说,我是胎里的底子不好,让我凑合着用。
等到不想用了的时候,就都拔了。
我那会儿才几岁呀,我可不拔。
于是,这么多年来,不定时的脸就会肿一下。
我不喜欢吃药,肿就肿,不管它。
有时候,会肿得眼睛都睁不开,一边儿脸大,一边儿脸小,看着还挺有趣的。
不过到了新加坡之后,疼得次数就不太多了。
这会儿突然疼了一下,我下意识就想,是不是又上火了?
我一边气沉丹田,一边回忆着,是遇到什么事情上火了呢?
想来想去,也没想出来。
最多就是等公交车时等太久了,可能会有些着急了。
着急,就是上火。
也就是平时说的,着急上火的,是连在一起的。
但我性格粗粗拉拉的,这种事儿过了就忘了,也不会往心里去。
此时,肯定是找不到头绪了。
青牛师父问:“牙疼?”
“嗯!”我笑了笑,“可能是不小心哪里上火了,气往上行了。
老毛病了,没事儿。
这会儿气沉下来,也不怎么疼了。
咱继续聊就行。”
青牛师父道:“我年轻的时候,牙也不好。
试了很多很多的办法。
最近这十几年,倒是再也没犯过。”
“这么厉害?用的哪招儿?”我好奇地睁大了眼睛。
我虽然用些小偏方,也挺好用,但是治标不治本。
下次还会再犯。
气下沉,也挺好用。
犯病的次数,少了很多。
但是,总在不经意间,又会起点儿小情绪,都找不到原因的那种。
青牛师父十几年都没有再犯,那真的是太厉害了。
而且,我牙不好算是遗传,我父母的牙也不太好。
如果青牛师父有能去根儿的办法,那绝对算得上是功德无量了。
我满怀期待地看着他,又有点儿担心办法太复杂,我父母学不会。
他笑眯眯地从办公室的抽屉里,拿出了一盒牙膏,放在了桌子上,道:“有位师父,看我牙疼的次数太多,就给我推荐了这个。
我用过之后,这么多年,我都快忘记牙疼的感觉了。”
我拿起来看了看,不太相信。
电视上,各种牙膏广告多了去了,我也试过不少。
包括一些直销产品的牙膏,别人都说怎么怎么好用,我用了,都不行。
我问道:“你牙不疼了,会不会是跟修行有关系?
一个牙膏而已,能有那么厉害的效果吗?”
青牛师父摇摇头道:“修行肯定对身体好。
但是牙疼好了,还是跟这款牙膏有着更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我不理解,他怎么确定就是牙膏的效果呢?
“因为我推荐给了很多人,他们用了,也都好了。”他憨厚地笑道。
要这么说的话,那还真是牙膏的效果!
我跟青牛师父笑道:“如果我以后也不牙疼了的话,你就不用欠我人情了。
这样就算扯平了。”
青牛师父道:“这款牙膏,我分享给了很多的人,这不算是还人情。
我的人情,哪里是这么便宜的!”
我坚持道:“牙医说,我的牙是胎里就弱,无计可施。
这对你来说可能是件小事,但对我来说,那是一辈子的事。
就这么说定了。”
见我是打定了主意,青牛师父便也不再推辞了。
他笑道:“那我就占了这个便宜了。
我身边那么多人都给我反馈过效果,我相信这肯定是好用的。
不过,我就是拿给你看看,我这儿没有多余的,你得自己去买。
一般的(新加坡)药店都有卖的,价格也还行。
相对于牙膏,它不算便宜。
但相对于消炎药,它还是挺划算的。
不至于用不起。”
我打趣道:“我虽然钱不多,但牙膏我还是买得起的。”
说着,便拍了个牙膏的照片,记了一下名字,“satoacess”。(中文佐藤)
后来我去药店买了一盒试了试,果然很神奇。
咸咸的。
盐水漱口,本来就有消炎的作用。
但这款牙膏用过之后,牙疼就再也不是问题了,肯定还是有其他的原因的。
不过都是日语,我也看不懂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反正效果是无与伦比的。
我再也没因为牙痛灌过蜂蜜。
我亲测好用之后,便又上网搜了一下,给我父母寄了一盒回去。
青牛师父给我看的是蓝色的,我自己用的也是蓝色的。
上网买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还有绿色的和黄色的。
我没试过其他颜色,便给父母买的也是蓝色的。
不确定他们喜不喜欢,我便买的小的给他们寄回去的。
他们果然不喜欢咸的牙膏,平时还是喜欢用香香甜甜的那种。
只是在牙疼时,才会偶尔用一下这款咸的。
偶尔用用,效果也很不错。
因为用到的次数很少,小款的也能用很久。
都说网上假货多,但这款牙膏,我在网上买了几次,都很好用。
大概是因为小众,量太小,不值当造假。
说远了,话说当下。
气沉下来之后,我的牙就已经好了。
便继续跟青牛师父聊“祖窍”的事情。
“对对对,刚刚说,节欲不只是说的不结婚,对吧!”
“嗯,古人节欲,不单是性欲,而是指的是三个方面。”青牛师父娓娓道来,“一个是:节情志,以养生。
情志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就是我师父讲的那个,平时没办法干扰到内脏,一生气,瞬间就把自己的小心脏儿,气的扑通扑通的。”
说道这里,青牛师父又笑了起来。
看起来,他特别喜欢他师父讲的这个小笑话。
我接口道:“一激动,血液还容易上头。
万一脑出血,就麻烦了。”
青牛师父点点头道:“所以,节情志,是排在第一位的。
第二位是,节食欲。
修炼讲究的是: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类证治裁》讲:一身所宝,惟精、气、神。……精化气,气化神。
《清宫秘方大全》也有记载:精生气,气生神,精极则无以生气,故瘦弱少气,气弱则不能生神。
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后天之精,指的就是水谷之精。
也就是我们吃的东西。
我们吃的东西,从胃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吸收。
这个吸收过程,就是气化的过程。”
我举手示意了一下,打断了青牛师父的话:“吸收食物,是气化的过程,这个就是炼精化气的意思吗?
炼精化气这个词,有点儿玄乎。
不太好理解。”
青牛师父愣了一下。
大概这个问题,是真的不好解释。
他想了一会儿,才笑着说道:“炼精化气,不是简单的指吃饭的意思。
炼精化气,精的原材料,有先天之精,也有后天之精。
咱现在说的,只是后天之精,也就是说,水谷之精而已。
心与小肠相表里,两者五行都属火。
经过胃消化的食物,在小肠里,被火所气化。
这个过程……”
他又想了一会儿,试图解释明白“气化”这个概念:“食物要想被人体所用,得气化之后,才能被人吸收。
气化的这个过程,是耗能的。
如果吃的太多的话,就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去气化它。
所以,如果吃多了,人就会感觉累,犯困。”
“吃多了,会撑得犯困,这我倒是经常有体会。”我笑着道。
我想到了,佛家、道家,都提倡辟谷。
这得节约了多少能量。
青牛师父,还在抓耳挠腮的想措辞:“气化这个事儿,该怎么说呢?”
他很想给我介绍明白,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
挠了一会儿,他比手画脚道:“你试一试,我这样说,你可不可以理解哈。
就是人,从刚出生开始,那么小小的一个人,是怎么长大了的呢?
当然,是吃饭。
但是,吃的是饭,长出来的,却是个人。
这百十来斤的人,是怎么从饭里,长出来的呢?”
他担心我还不明白,又捏了捏我的胳膊道:“哪怕你是天天吃菜长大的,你这肉,也是人肉。
而且看起来,是与蔬菜毫不相似的肉。
与吃肉长大的人比,你们的肉,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别。
这就是气化。
不是简单的把食物,吸收了。
而是气化成,人体所需要的能量,维持人的生长。”
我认真的想了一下。
人从出生开始,小小的一个小团子。
长大到现在。
多出来的这一百来斤,是人肉。
是吃饭,长出来的人肉。
把饭,变成了肉……
这就是气化吗?
我不清楚。
但是,这个看问题的角度,倒是很有意思。
青牛师父摊了摊手,放弃道:“我也只能,解释成这个样子了。”
“挺好的挺好的,”我喜笑颜开问道,“还能怎么节欲养生?”
青牛师父道:“哦,第三个就是情欲了。
有句老话说:顺成人,逆成仙,玄妙就在颠倒间。
人,如果顺从自己的情欲。
泄精,就生出来个小孩儿。
这就是,顺——成人。
反过来,有一种养生方式叫,还精入脑。
精藏于肾,肾主骨,骨生髓,髓通脑。
如果纵欲过后,反应会迟钝,记忆力下降。
逆反的这个过程,叫还精入脑。”
不等我问,他先投降了:“顺成人,逆成仙哈!
我现在,也还是个人。
神仙的事情,我不了解。”
我笑道:“好好好,不问神仙的事儿,就问问人的事儿。
精气神,看不见摸不着。怎么做,才更利于身体的健康?”
这个问题,青牛师父倒是很熟悉:“丹阳宗师明确提出:学道者不须广看经书,……养气最为上策。
心动,则神疲。
气乱,则精摇。
所以,除了忌酒、色、财、气外,保持心中清静,过简单自然的生活,最能修性养命。”
我总结道:“生活简单,欲望少。
心不动,神不疲,气不乱。
对吗?”
“嗯嗯,”青牛师父又想起一条,补充道:“体力劳动,也可以促进精化气。
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脑子不够用。
要么精不足,无精可化。
要么气不足,不足以化精。
要么神不足,休息不够。
要养精,就节欲。
要养气,就少耗费。
比如吃饭、说话,都很耗气。
少吃,少说。
要养神,就是早点儿休息,注意睡子午觉。
再加点儿适当的运动,促进精化气。”
我悠悠的叹了口气,感觉好像也挺复杂的。
青牛师父笑道:“无非还是阴阳平衡,你再慢慢捋捋。”
我想了想道:“也是,好像讲的主要无非就是:心不动,气不乱。
不过,还是感觉有点儿虚。”
青牛师父笑道:“对啊,人类大脑的结构,对具体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印象才更深刻。”
听到的知识,没有实体可依附,是没有力量的。
把学到的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多验证,多实践。
虚实结合了,才能转化成自己的体悟。
好多人,都是给笔记本学的。”
“给笔记本学的?”我笑道,“这个说法,还挺有意思的。”
青牛师父无奈的笑道:“好多人,听到好的知识,全部都收藏起来。
就是不去实践。”
我想了一下:“呃……不实践,有可能是懒,也有可能是不知道从哪里着手。
比如精气神,这个,我还是觉得有些抓不住,不知道怎么实践。
除了节欲,心性平和,少吃少说。
还有没有更形象,更具体一点儿的说法。”
青牛师父很认真的想了想:“精气神,你说它三个是同一个事儿也行。
精气神,有个比喻:精为灯油,气为火,神为光明。
这算是一个东西呢?
还是三个东西呢?
哈哈,是有点儿不好理解哈!”
他自己说着,也感觉到了,这么讲太虚。
不过,他毕竟是有经验的老师,稍一思索,马上就想到了恰当的落脚点。
把虚,落到实处的点。
他指着自己的脚掌,道:“《黄帝内经》讲,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中医强调:脚为精气之根。
脚,是人体总的精气之源。
脚,被称为“人体第二心脏”。
脚下有力,精气就会沉入双足。
除身体会变好之外,精气的累积量也会增强。”
“原来精气,生于足底!”这我还真是不知道。
青牛师父道:“那是!
而且,还不只是精气。
《黄帝内经》讲:阳气起于足五趾之表,阴气起于足五趾之里。
脚被称为第二心脏,那是有相当的依据的。
多练练脚,有无数的好处。
五禽戏,就很注意脚法。”
“那是得好好练练。”我笑道,“不过我太懒了。
学五禽戏,我觉得有点儿麻烦。
升阳跳也不错,我随时随地的,抽空就跳上几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