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对于自己这个能征善战为自己立下不少功劳的儿子很是寄予厚望,原本他打赢回去就会加封他为左贤王,相当于中原的太子,没想到却败给了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不仅损兵折将,还让匈奴王庭在西北大地上威信大失,不少西域小国甚至想脱离匈奴转投乌孙和凉州,单于愤恨不已,对于这个打了败仗的儿子也看不顺眼,撤了他的兵马,随意打发了。
乌达鞮侯因此记恨上了拓跋骁,并把他当做自己此生头号敌手,放出狠话,有朝一日势必要砍下拓跋骁的头颅当自己的酒器。
而后来的历史上,乌达鞮侯又与拓跋骁交过两次手,皆败。拓跋骁成了乌达鞮侯挥之不去的梦魇,是他在草原称王的最大阻碍,是他平生仅有的宿敌。
直到三年后拓跋骁陡然陨落,笼罩在乌达鞮侯头上的阴影才终于散去,他趁乱袭击了鲜卑王庭。没了拓跋骁在北方牵制,他举兵南下大肆入侵中原,无人可挡其锋锐,大梁江山被他的铁蹄践踏得支离破碎。再十年,他的儿子击溃南梁在江淮一带的防线。从此,汉室衣冠尽毁,史书尽散,文化一度断层,开启了华夏史上最为黑暗的一段历史。
现在三年过去,乌达鞮侯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攻打周边部族的几场胜仗又让他回到单于的视线中,重新获得了宠信和重用。
越是爬起来后,他对拓跋骁就越恨之入骨。听说他来到中原与梁国结盟,更是让他寝食难安,所以派出了一批杀手来刺杀,若是老天开眼万幸砍了拓跋骁的头当然最好,就算杀不了他,能给他添堵乌达鞮侯也十分开心。
匈奴刺客伏诛,铜陵园暂安,但半夜黑天难以行路,又怕刺客还有后手,为了众人的安全,便把人全都聚在了行宫中,外面围了一层又一层甲士。梁帝还派出人马去京畿大营调兵,等明日大军一到便拔营回宫。
匈奴的刺杀同样让他十分愤怒,皇帝威严受到挑衅,他不断下令彻查,长安防守森严,这么多刺客究竟是怎么进来的。
这些,现在都不关姜从珚的事,她无法参与。
她们转至偏殿后,先查看了几人伤势,兕子和若澜还好,其中六公主的伤是最重的,她为了拖住刺客生生受了一击又被摔到地上,一大片擦伤、挫伤,胸口处更是伤得不轻,万幸的是骨头没事。
姜从珚带来的行李中有各种药物,给她上了药,又给她吃了一碗安神汤让她睡着后,才回到自己的小屋。
形势暂时安全了,可姜从珚又要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想起拓跋骁说的那句话,三人心中都十分不安。
“难道漠北王想让您去和亲?”兕子又说。
姜从珚阖上睫羽,眼前似乎又浮现出黑沉天色下拓跋骁那双闪着亮光的宛如野狼一样的眼神。
“我不知道……”姜从珚低声说。
室内仅有的一盏微弱油灯照在她纤细的脖颈和侧脸上,映着她如白玉般泛着淡淡光泽的肌肤,勾勒出一小段优美曲线,显现出她从未有过的脆弱与无助。
“诏曰:十五年春,直逢佳期,漠北王使长安……请婚姻之事,今有好女太祖玄孙、先昭文太子之孙、楚王淮之女,上孝祖宗翁长、下睦兄姊友邻,秉性温良、德才兼备,朕特t封佑安公主,妻漠北王,结两邦之好。”
“钦此!”
姜从珚跪坐在楚王府前院正殿门前,俯首听着使者宣读完毕,终于抬起头看着他手中象征大梁最高规格的五彩绫锦诏书,又继续看向使者身后万里无云的天空上面一轮炽亮到灼人的太阳,恒久地永悬在这片大地上,照着千年之后的灵魂。
姜从珚闭上眼——
兜兜转转,历史的因果回响在了自己身上!
第10章 历史的悖论 原本的历史上,拓跋骁选的……
姜从珚想过拓跋骁可能会来找自己,却没想到他动作如此迅速、干脆,快到她没有一点点防备就直接让梁帝下了旨。
昨日天际露白,京畿领将率五千兵马赶到铜陵园,随后护送梁帝及一干人等回长安。
这次的刺杀虽没成功,却伤了不少大臣和后妃内眷,惹得梁帝震怒,将有关人员一律捉拿下狱,等候发落。
长安城中亦对此事议论纷纷,梁帝忙着安抚百官彻查行刺之事,不想拓跋骁派了使者告诉朱成,说他已经选好娶妻人选了。
梁帝这两日虽怒躁,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也好了些,可等使者说出那女子的身份后,他却陷入了沉默。
姜从珚,楚王姜淮独女,封顺安郡主。
这个封号是永安五年,姜淮的双胞胎儿女一起落水、儿子早夭后,姜淮特意上奏为姜从珚请封的。
顺安,顺从且安分。
梁帝读懂姜淮的意思,同意了他的请奏,对于他把女儿送去凉州的行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同时让他娶了赵家女为继妃。
一晃多年过去,姜淮果然意志消沉,窝在楚王府终日烂醉。
原本他并不需要再把姜淮放在心上,他现在是天子,坐拥四海,姜淮不过一个有名无实的封王,连封地都去不了,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掀不起风浪。
不知为何,梁帝对他总有一丝不放心,然后想起他那个在凉州长大的女儿。
凉州只坐拥一州之地,却兵多将广,底下战士骁勇善战。五十年前,前朝山河混乱,群雄并起,张家一心抵御外敌,并无称霸天下的野心,期间多次击退匈奴、羌氐和乌孙,阻挡胡人南下,守住了西北一方安宁。
上任张家家主张之横,见太祖姜世英英雄气概,治军有方,战无不胜,最终被说服归附,但要求兵权归己。太祖知道张家世代经营凉州,本就是一方土皇帝,且张家行事素有举度,一心保境安民,便承诺只要不叛国,大梁永远不会主动攻击凉州,甚至还许下了口头上的儿女婚约,让他的孙女嫁给自己的皇孙。
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昭文太子早殇,太祖的皇位传给了弟弟淮阴王,也就是先帝,张家的态度便不似先前亲密了。
张之横臣的是太祖,张维跟随的是昭文太子,张家效忠的,从来不是淮阴王,更不是自己。当初太祖驾崩淮阴王登基时,为了保下姜淮,张维竟然把自己年仅十岁的女儿送到长安与姜淮成亲。
张家这样一支强兵悍将,却根本不听他的诏令,这是扎在梁帝心头上的一根刺,恨不能除之后快,可北境胡族虎视眈眈,唯有张家驻守凉州方能震慑四周。
倘若擅自与张家翻脸,凉州大军进犯,他的皇位恐怕也不能安稳了。
收不服、除不去,梁帝只能一边利用张家一边忌惮他们的实力。
两年前,他突然想起姜淮还有个女儿在凉州,已经长成,年十五,正是能婚嫁的年纪。意识到这点,他背后一凉,连忙暗施手段让楚王府把人接回长安。
他决不能让楚王府与凉州联姻!
虽然姜淮意志消沉,也要防备着他心有不臣,即便姜淮自己确实没夺位的心思,那张家呢?他们兵强马壮,娶了姜淮的女儿再以此为借口,就有了出兵的理由。
如此种种,不能让梁帝不重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姜淮的女儿嫁出去,嫁给一个自己可以放心的人。
这原本是他的打算,但现在拓跋骁却横插一脚。
梁帝十分不愿见到事情脱离自己的掌控,这会让他很没安全感。
梁帝坐在听政殿中的帝王龙椅上盘桓沉思许久,冠冕上的十二旒珠在他脸上投下一片阴影,显得有些莫测。
他二十七岁登基,御极十五载,今年才四十出头,保养得宜,头发尚黑皮肤紧致,上唇和下颌蓄了短须,被修剪得十分整齐,生了一副姜家人特有的端正相貌,微微发福的身材在帝王衮服的衬托下别具威严。
朱成小心翼翼地跪在案前,原以为陛下会一口答应,毕竟都折腾多少天了,漠北王好不容易松口,没想到皇帝竟好似有些不乐意。
又不是亲生女儿,有什么不乐意的?哦不,恐怕是亲生女儿才好呢,现在变成了那位反而要多思量思量。朱成心想。
梁帝思索许久,始终没能下定决心,一抬眼瞥见跪坐在下面的朱成,忽似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爱卿觉得如何?”
朱成想,“您可赶快同意了我好把这瘟神送走。”可惜他不敢这么说,于是只能措辞恭谨地说:“回陛下,臣以为这是好事啊!”
“好事?”梁帝抬起眉,音调有些疑问。
“漠北王来长安许多日,一直未能选定贵女,如今他既是主动提出人选,陛下何不应了他,趁早送走鲜卑使团,否则久留长安恐有他变啊!且漠北王为人狂傲,又不通礼仪,若是不应他,届时以为我大梁轻慢于他,恼羞成怒之下断了盟约,岂不是让陛下两难?陛下夙兴夜寐,都是为了我大梁的江山社稷啊!”朱成像是完全不了解梁帝心中所虑,就事论事地说,最后还说顺嘴了拍了句马屁。
他能坐上今天这个位置,全靠他这张能说会道的巧嘴。
经他这么一说,梁帝觉得似乎有些道理,“那这人选……”梁帝迟疑了下,语气似有些愧疚,“顺安毕竟是楚王独女,先昭文太子唯一的血脉,朕实不忍将她远嫁,否则岂不愧对兄长。”
朱成听得牙酸,面上却还一本正经地劝道:“舍一人能救万民于水火,陛下有何不舍,况一女子耳!便是昭文太子在天有灵,为了江山社稷恐怕也愿舍女。”
对,不过一女子耳。梁帝眼前一亮。只要别跟张家扯上关系,根本掀不起什么风浪,更不要说远嫁漠北之后无依无靠,能活命就不错了。
梁帝思绪一通,当即下定了决心,“善!爱卿所言甚是。”然后命人拟诏。
朱成一笑,叩首伏拜,“陛下英明。”
走出听政殿,朱成用袖子擦擦额头的汗水,心头大石总算落地。和亲人选决定好了,想必漠北王用不了多久就要启程了吧。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美好的日子在向自己招手。
至于皇帝对楚王府那态度……算了算了,不想了,不干他的事。
楚王府,使者宣读完诏书后,双手捧到姜从珚面前,“请公主接旨。”
姜从珚被若澜扶起身,一步一步缓慢走上前去,从使者手中接过这道改变自己命运的诏书,回过身,看到楚王和楚王妃赵氏。
赵氏脸上的得意毫不掩饰,还装模作样地道了几句恭喜。她也没想到计划能这么顺利,漠北王果然为她的颜色所惑要了她,真是上天开眼。
姜从珚没在意赵氏小人得志的表现,转而看向旁边的楚王。
刚刚宣读诏书时,楚王浑浊迷离的眼眸似乎有一瞬间的清醒,从眼缝里漏出一丝骇人的精光,很快又消失不见,让人几以为是自己的错觉。
送走使者,赵氏扭着衣裙由侍女搀扶自己大摇大摆地回了静贞居,楚王则被他身边伺候的两个健仆抬回了澧水院的阁楼里。听诏之前他也醉着,被仆童草草收拾后匆匆抬过来的。
众人散去,姜从珚面无表情地站在原地,细如嫩笋的指尖握着帛书,捏起层层褶皱。
周身的气质变得缥缈模糊,她浓密的睫羽轻垂盖住漆黑的瞳仁,仿佛被抽空了灵魂只余一具躯壳在人间。
“女郎…”
若澜和兕子小心翼翼地看着她,生怕她想不开,但此情此景,她们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的话,再多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姜从珚现在在想一件事——原本的历史上,拓跋骁选的是谁呢?
如果她没穿越而来重生在这个小女孩儿身上,真正的姜从珚应该在十年前便跟她哥哥一起早夭了。
既然“姜从珚”这个人不存在,那拓跋骁与梁国结盟后,选的是谁呢?
还是说现在的她才是因,后世才是果;因为她穿越而来,后世的历史才变成了她所知道的模样。
这是一个历史悖论。
如果历史真的因此这样,那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她只能走向一个已知的既定的轨迹!
这意味着无论她做什么,或者正是因为她做了什t么,所以才变成了历史。
妄图改变历史,最后却成为了历史。
姜从珚一瞬间茫然,不知道自己穿越的意义在哪里。
难道只是为了多活几年然后看着这片华夏大地被践踏得生灵涂炭支离破碎吗?难道只是为了看着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一个个离散在乱世中吗?看着张家为了抵御胡人拼尽一代又一代儿郎全都战死在沙场上吗?
“女郎!”
一道温沉的女声将姜从珚从思绪里拉回来,“怎么了?”
“女郎,你别想不开。”若澜忍不住将她抱在怀里,哽咽着说,“无论你去哪儿,我们都陪着你。”
她刚刚看女郎眼神一点点抽离,紧接着整个人陷入了密不透风的悲伤里,仿佛有无数看不见的东西压在她肩上,让她不堪重负,几乎要被压垮。
女郎看似柔弱,内心实则有着非同寻常的坚韧,就算是在生死关头也不见她如此脆弱,她不知道女郎为何如此,只想拼尽全力去保护她。她再也不想经历想要保护人却没能护住的无助和绝望了。
“我没事儿。”姜从珚抬起胳膊回抱住若澜姑姑,微微弯腰将脸贴在她肩膀上,轻声说,“姑姑别担心,我不会想不开的。”
她很惜命,好不容易重来一世,不管历史是不是已成定局,她都要好好活一次。
相互安慰了一会儿,姜从珚从若澜怀里退出来,“我们去澧水院。”
像上次一样来到澧水院的阁楼里,推开门,果不其然,又是一地的酒壶,满室刺鼻的酒味。
姜从珚让若澜兕子跟小童一起守在门外,自己独自踏进去,居高临下地看着仰躺在地上的楚王,声音轻柔却带着坚定,一字一句地说:“父亲,您已经醉了十年了,还不愿清醒过来吗?”
第11章 姜淮 楚王淮,与帝焚。
楚王好像根本没听清她说什么,只觉自己被打扰了,抬起眼缝,胡乱在空中挥了挥手,“哪儿来的小童,别打扰老夫好觉。”说罢便又闭上了眼。
姜从珚并不在意楚王的装疯扮傻,继续向前走了一步,视线落在他脸上。
楚王皮肤白皙,生的相貌也好,姜从珚眉眼跟他有六七分相像,都是端正清雅的模样,一身宽袍大袖,消瘦的身形让他看上去有几分落拓风流的文人气质。
他整日饮酒买醉,眼底却挂着一圈乌青,眉心还有一道十分浅淡的“川”字褶,如果不是刻意去看,根本发现不了。
话头已开,姜从珚不打算无功而返,继续说:“父亲,您当年把我送到凉州,是因为您那时只有这么做才能保住我的性命,对吧。”
“您心里或许希望我一直留在凉州永远不要再回长安,可惜天不遂人愿,皇帝的疑心比您以为的还要强烈,即便我是个女儿身,也不放心我留在张家,才会让赵氏屡次来信催促我回京。”
“而您,也只有一直装作意志消沉浑浑噩噩的模样,才能让他稍微放下戒心,因此,连我这个女儿您都不敢表现得太亲近。”
“既然你都知道,为什么还要回来!!”楚王突然从地上翻身而起,踢翻了一个酒壶撞到檀木案腿上,在落针可闻的阁楼里发出闷沉的碰撞声,犹如天际一闪而过的闷雷。
他终于完全睁开了那双紧闭十年的双眼,眼白依旧带着浑浊,两只瞳孔却幽深得不可直视,其中仿佛有万丈深渊,又好像浮图塔中僧人佛经里讲的镇压恶鬼的地狱。
姜从珚猛然对上这双眼,怔了一下,却没后退,反而直勾勾地与他对视。
昏暗的阁楼里,窗隙漏进来一道细长的光柱,横穿在二人中间,照亮彼此的眼眸。
他们一个站,一个坐,隔了十年未曾交流的父女,目光终于碰撞到一起。
两人静默着。
他们原本应是这世上血脉最近的亲人,可隔了十年时光,所有的感情现在似乎都只剩下了陌生。
姜从珚过来本是想试探楚王这个父亲对自己这个女儿到底是什么态度,还想从他口中问出当年具体发生的事情,不想她太犀利,直接戳穿了姜淮所有伪装。
一时语塞,沉吟许久,姜从珚抿了抿唇,重新收拾好情绪,也不在乎地板上的酒渍,拎起裙摆跪坐下,与父亲面对面平视。
“因为,我不愿张家为了我,陷入更艰难的处境。”她缓缓开口,“外祖母外祖父怜我幼弱,待我如珍如宝,我生病时更是衣不解带地照顾我,我不适应凉州气候,他们便为我改建庭院、搜罗南方米珍,遍寻良医……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于私,他们与我有十年的精心教养之恩,我即便不能回报一二,也不能再使他们因为我而陷入窘境;于公,皇帝本就十分忌惮凉州兵力,若外祖父为了我公然违抗皇帝命令,只怕他会以此为借口对付凉州。我一女儿身,他所担心的无非是我会嫁给张家表兄,只要我回到京城,便不会如何对付我。”
“其实,在这之前,我已经找了桓均,桓家七郎,跟他谈成合作使我们两人假成婚姻,如此他便能对我放心了,只是我没想到……”
“没想到拓跋骁会看上你!”姜淮说,语气里已然带上怒气。
话出口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语气不大好,但那并不是对她而是对拓跋骁的,可惜父女之间实在太生疏,他这个不尽责的父亲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离开十年的女儿,只暗自打量了她的神情一眼,见她好似没生气,这才悄悄放下心来。
姜从珚深吸一口气,重重的无奈地点了下头,“我确实不知他为何选了我,如果知道的话,我会提早避开他。”
姜淮想起收到的消息,前日夜宴上,赵氏和赵贵妃勾结赵贞,故意设计她去宴上才被拓跋骁看见。
难道仅是一面?
姜淮眸中闪过思索,再看女儿,这才恍然惊觉她早已长成美丽的大姑娘了。
此前他只是觉得她的五官模样越来越像她阿娘,看见她时总是忆起依娘伤怀,并没有想到其它,现在看着光斑落到她脸上,照出她清妍秀绝的眉眼,皮肤白嫩嫩的宛如上好的琼脂没有一点瑕疵,连浅浅的绒毛都在闪烁着微光,娇憨可人。
这样一个明媚娇女,通身清贵气质,偏偏眉目里沉着一丝极为难得的坚韧和孤离,身上的矛盾感带来致命的吸引力,他恍惚明白拓跋骁看上自己女儿的原因了。但这仍然不妨碍他的愤怒。
他既恨拓跋骁,也恨赵氏赵贵妃他们,要不是他们,女儿又怎么会被拓跋骁看见。
姜淮心中愤懑了许久,思绪又慢慢落回姜从珚身上,为她刚才的话而感到骄傲。
她一个女儿家,不能接触朝堂,却能将局势看得这么清楚,还深知皇帝的秉性,能为此想出脱身的计策并成功开始,真真是男儿也比不上。
但是有个问题——
“你是怎么看出为父这些年的行径都是假装的?”
姜淮自认为自己行事足够缜密,有时甚至连自己都骗了过去,除了极少数心腹,没有人会看出他的伪装,没想到只见过几次面的女儿竟然一下就点破了。
“这个……”姜从珚拖着音调,歪了下头,“我是诈您的!”
“嗯?”姜淮瞪大了眼。
姜从珚“噗嗤”笑了笑,“骗您的。”
她眉目一正,脸上表情认真起来,说:“是因为,我相信当初外祖父宁愿把自己十岁女儿送进长安也要保下的人,不会是一个意志薄弱轻言放弃的人,如果您当真如此容易击垮,坐在龙椅上的那位也不会忌惮您这么多年了。”
姜淮心中巨震,涌出一股难以言说的感觉,仿佛在一条黑暗的路上踽踽独行十年后,突然间出现一只手,伸过来牵着他,跟他一起前行。
姜从珚还有一点没说的是,她在后世的史书上看过一段话。
“姜淮”既不领兵也不从政,在这个乱世里存在感并不强,只是因为出身皇室史官才短短写了篇传记,却也因为后来的乱世失散了许多资料,只有其中一段保存了下来,姜从珚当时并没有太在意,粗粗扫了一遍,却记住了一句特别的话——
楚王淮,与帝焚。
第12章 真相 我还有些人手,能送你出长安。……
译文上的一般解释是,长安城被破的时候,楚王姜淮与梁平帝一起被烧死在了宫殿中,现在了解足够多的细节后,姜从珚有个大胆的猜测——那是姜淮的复仇。
他孤注一掷,宁愿葬身火海也要亲手了结这个害死自己妻子、孩子,让他孤零零苟活在世的罪魁祸首。
那时的他,连唯一的女儿也失去了,再没有任何牵挂,只会疯狂到底。
吾只愿化身厉鬼,来向你索命!
姜淮盯着她看了一会儿,唇角扯起,脸上露出一个似哭非哭、似笑非笑的表情,眼眶湿润,扬起脑袋,t泪水却从鬓角滑下。
“哈哈哈!”
“哈哈哈……”
凄厉的笑回荡在空旷的阁楼里,激起一层又一层悲伤的涟漪。
姜从珚安静地看着他,任由他发泄完,过了许久后才问:“父亲,您能不能告诉我,当年的真相,究竟如何?”
姜淮目光凝住,她只继续道:“这会决定,我今后该怎么做。”
她已经有了猜测,但想亲自确认,确认那个人确实是自己的仇人。
姜淮看着她,他原不想把女儿牵扯进波谲云诡的斗争中来,只想她健健康康长大成人,但看着女儿的眼睛,只见她眼神虽平和却极为坚定,明显不肯罢休。
良久,他闭上眼,将这藏了十多年的秘密头一次吐露出来。
“事情的最开始,应该要从二十八年前太。祖崩说起。”
“那时父王陡然薨逝,太。祖旧伤复发病体沉疴,大梁刚平定内患,外部却有匈奴、羌氐、鲜卑虎视眈眈,最忌主少国疑,太。祖便把皇位传给了先帝。这一点,是事实,太。祖当着群臣亲自叫人宣读的诏书。”
姜从珚点点头,这与她所知的一样,但,“昭文太子薨逝是意外吗?”
姜淮垂下头,眼皮动了下,“我不知道。”
“您不知道?”
“是,当时太。祖查过,父王替太。祖巡察南江时,不幸身染疫疾而亡。几年后,我也派人重新查了一遍,可惜时隔数年,当年的人事早已大相径庭,便也没查出什么。”
姜从珚敛住心绪,继续听他讲。
“太。祖把皇位传给先帝,却又怕我幼弱不能自保,便想起与凉州侯约定的儿女亲事。你外祖与我父王是生死之交,见此形势,没有任何犹豫便把你阿娘送到长安与我成婚,那个时候她才十岁,便要跟我一起应对这长安城中的刀光剑影。”
“可正是这样,才让先帝对我放心不下。我至今也不知道,太。祖当初让凉州与我联成姻亲,究竟是护了我还是害了我!”
“可后来,却实实在在害死了你阿娘!”姜淮说着,又流下泪来,声音悲凉凄怆到了极点。
他与张依娘是少年患难夫妻,一起经历过最艰难的处境,感情深厚,她还因自己而亡,她成了他心底永远挥之不去的伤痛,每次想起她,他的心便似被重新剜了一遍。
太。祖为了保住昭文太子的血脉,特意让张家成为其后盾,但也是因此,姜淮被先帝和当今皇帝忌惮。
太。祖雄才伟略,难道不知这样做的隐患吗?他知道,可当时的局势对太。祖而言,便是世间安得双全法。
如果当初不这么做,姜淮能不能活到现在还是个未知数。
或许可以,也或许,早早因为一场“意外”而去世。
谁也不知道未曾走过的道路会发生什么。
“十七年前,先帝身体渐衰,朝中大臣请立太子,忽然有人上奏说应当立我,因为我才是太。祖血脉。甚至还起了传言,说当初太。祖给我留了道诏书,等先帝驾崩,就让我拿出此诏书承嗣——”
说到这儿,姜从珚看到姜淮露出一丝极为苦涩的笑,紧接着语气变得疯狂起来。
“可我根本就没、有、诏、书!”
字字泣血。
他喉咙里挤出一声极为怪异的短促的笑声,似情绪抵达某个顶点而对身体失去了控制。
他语速变快,“我根本不想夺位,我只想与依娘安分地过自己的日子。因为这个捕风捉影的传闻,我成了当今这位的眼中钉、肉中刺。我只好找了理由带着怀了7个月身孕的依娘去长安城外的永明寺避事。住了半个月,依娘忽有些许不适,我猜是寺中太苦寒她受不住,便准备回城请医,却不想半路杀出劫匪。”
“仆卫亲兵们拼死相护,终于从劫匪中杀出一条血路,可你阿娘却撞到马车动了胎气,最终难产诞下你和你哥哥而亡!”
姜从珚仿佛能想象到当年紧绷到极点的朝堂氛围,不再是虚幻的刀光剑影,而是实实在在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来的充满血腥的历史。
“是他做的!”姜从珚说,语气里没有疑问。
姜淮重重点头,双目已经泛起了赤红色。
他捏起拳,“我已经万般忍让了,这些年从未染指过朝廷的事情,他却不肯放过我。”
“我已经失去了依娘,不能再失去两个孩子,我处处卑躬屈膝,只求能给我们父子三人一条活路,什么皇位,我从来没想过,我甚至连替依娘报仇都不敢再想,我只要我的孩子能平安长大便好,最后却是连这点微末祈求都不肯施舍给我,一句‘楚王之子类太子也’,他便再起了杀心。”
姜从珚已经不忍心再听下去。
当时的姜淮应该是绝望透顶了,共同患难的发妻、七岁的孩子,一个个都因他而去。
“你们冬日一起落水,你哥哥因此早夭,你也命悬一线。”
“我再不敢把你留在长安了。”
顺安,既是顺从安分,何尝又不是盼着她顺遂且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