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直播间透剧诸朝历史by近日光
近日光  发于:2025年02月27日

关灯
护眼

【咱们举几个例子,一起来看看唐德宗李适是如何变成一个吝啬贪财的皇帝。】
朕的钱!
天幕中出现这三个明晃晃的大字。
【第一,唐德宗李适发明了宫市,之前宫中的采买都交给相关的朝堂官员, 但是唐德宗李适觉得他们会贪污银子, 因此把采买权交给了宦官。
而这些宦官们则发明了“白望”, 所谓白望即他们看中了什么商品, 就拿着皇帝的旨意直接拿走,不出一点银子, 说白了, 也就是抢。
白居易的诗《卖炭翁》就讲的是“白望”的事, 老人辛辛苦苦的攒下千斤碳, 却被宦官们用半匹红纱一丈绫强行抢走。】
朕的钱!
天幕上又出现这几个大字。
而乐瑶也不住的叹不一声气, 虽然作为历史区的up主,她能够理解为何唐德宗李适会变的贪财, 但是代入普通的老百姓……
【第二,不断的加税, 之前唐德宗李适用的是杨炎的两税法,如今明面上还是两税法,但实际征收的远比两税要多。
进城要交门户税,酿酒要交榷酒税,卖茶要交茶税,除此之外还有矿税、漆税等等。
第三,唐德宗李适登基之初坚决不让各地藩镇上贡,但如此他却主动让他们进攻,也就是“宣索”。
第四,唐德宗李适后期重用奸臣弃用良臣陆贽,大规模敛财。
唐德宗李适这么一通操作下,大唐的国库的确是充盈了。
这样的唐德宗李适大家觉得是明君还是昏君呢?】
众帝王的面前出现两个选项,一个是明君一个是昏君。
只有阿斗毫不犹豫的选了昏君,其他直播间的帝王没有选择。
明君和昏君并不是非黑即白,现在百姓的角度,唐德宗敛财是昏君,但是站在皇帝的角度,充盈了国库却是一件好事。
只能说唐德宗手段极端,他开始想当一名明君,却看不清局势又能力不足。
【好了,唐德宗李适咱们就讲到这,明天咱们接着讲唐朝下一任皇帝,唐顺宗李诵。】
还是和之前一样,乐瑶预告完下期直播的皇帝后就立马下了直播。
此时李适已经把自己的脸扇的说不出话了,看的出来打的是狠。
李豫站起来,走到李适的身边,“既得神迹所示,一切便还来得及。”
出征在即,换太子是不可能的,李豫寄希望李适真的改过自新,毕竟看李适刚登基之前的表现也算的有志之君,只是能力不足罢了。
李豫又休整了一天,第三天便率兵御驾亲征,李豫这次出征是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君王如此,大大增加了唐军的士气。
并且李豫还消防唐太宗李世民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半点不像个君王。
但是李豫大事还是听从仆固怀恩的意见,给予他极其大的信任,李豫知道仆固怀恩后期虽有异心,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君臣之间的不信任。
李豫给足了仆固怀恩安全感,仆固怀恩本来就是自负的人,李豫的信任给了仆固怀恩极大的满足感,他要的就是帝王百分百的信任。
因此仆固怀恩在战场上表现的十分英勇,唐军势如破竹,叛军根本敌不住唐军如此攻势,比历史上所述提前半年溃败。
随后李豫又率兵去攻打河北三镇,首要目标就是田承嗣、李怀仙等人,作为日后的硬骨头,现在是最好解决他们的时机。
李豫知道唐朝的国库还能支持多久,因此必须速战速决,最后杀了田承嗣后,李怀仙他们投靠了朝堂。
和历史上不一样,唐代宗李适收编了河北藩镇的士兵,一部分收编到了朝堂禁军,一部分到了其他藩镇。
但是并没有追究他们造反之责,这些投降的将领,李豫自然也不会让他们就在河北藩镇,取而代之的是这次平叛中立下功劳的将领。
至于仆固怀恩,李豫直接封他为掌管军物的大臣,也就是说边境的发兵权在仆固怀恩的手中,但是领兵权在合藩镇的大将手中。
如此也不算剥夺了仆固怀恩的兵权,但又让仆固怀恩没法直接起兵造反。
毕竟此次平乱李豫作为天子带兵冲锋,因此还受了伤,他身上的军功是让手下的人信服的。
等着李豫回朝后,还立马采用了李泌之前的的困藩之策,而仆固怀恩又成了关键人物,毕竟仆固怀恩的两个女儿都嫁到了回纥。
李豫可谓是把唐朝和仆固怀恩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还让太子娶了仆固怀恩女儿为妃。
这下仆固怀恩再无半点造反之心,毕竟他得到了君王百分百的信任,仆固怀恩认为自己的利益和朝堂的利益是一致的。
仆固怀恩不造反,这点对此事的唐朝十分重要,李豫清楚的很,正是仆固怀恩的造反才让各藩镇再不惧怕朝堂,并让朝堂的威严一泻千里。
至于禁军,李豫则交给了此次同样有战功的李晟。
此战,李豫把神迹提到所有对大唐忠诚的将领全部提拔。
可见李豫当真有仔细的听神迹所言,努力的规避各种造反。
身边有了禁军和武将,李豫自然也不会再用到宦官,不过他倒没彻底的废了宦官,朝堂的势力用要平衡,文臣还没扶持起来的前提下,宦官还是要用的。
只是李豫没给宦官那么大的权利罢了。
随后,李豫又直接拜李沁为相,同时启用了刘晏和杨炎,杨炎这人虽然小心眼,但是的确有才,不用可惜。
大唐一片欣欣向荣,正如神迹所述, 唐朝和回纥达成了联盟,如此大大削弱了吐蕃对唐朝的威胁,唐朝终于有多余的力量来“安内”。
来瑱等人虽然被请到朝堂,但是李豫并没有对他们做什么,反而是真的加官进爵。
并且调遣来瑱去平定的河北藩镇当临时的节度使,当然了,河北藩镇节度使以下的官员的任免权在朝堂手中。
如此调动,自然让那些节度使们不满,不满意不要紧,李豫再次和来瑱一起御驾亲征,把抗拒的藩镇打一顿,打服就好。
打完之后,李豫再让来瑱好好的当临时节度使,连续收拾了几个藩镇,再无藩镇站出来反对。
而对于立下战功的大将,虽然封了节度使,但是朝堂规定,三年一换,并且出兵权在朝堂的军机大臣仆固怀恩、郭子仪等人的手中。
李豫正是借他们二人在军中的威信震慑唐军,同时也体现出李豫对有功之臣的信任。
大唐终于太平,但是李豫也留下一身的病痛,但是他并不后悔,本来就是他纵容唐朝藩镇割据,如今也该由他来收拾烂摊子。
如今李豫最担心的是太子李适有没有能力继承大统,毕竟藩镇割据这么多年,李豫怕自己一死,李适压不住这些大臣。
李豫在考虑要不要让李适御驾亲征,建立威信,但是李豫又担心万一李适出个三长两短,大唐后继无人。
毕竟李适经过神迹的点拨,且自己眼看时日无多,总比重新培养太子好。
李豫把李适叫到内殿,如今的李适比一年之前成熟了不少。
李豫出征期间,他后勤工作做的也不错,紧衣缩食的为前线供给。
李适刚一进大殿,神迹又出现了!
【大家好,咱们又准时见面了!今天继续昨天的话题,咱们一起唠唠唐朝继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唐顺宗!】
【秦始皇嬴政进入直播间】
【唐太宗李世民进入直播间】
【宋太祖赵匡胤进入直播间】
【汉武帝刘彻进入直播间】
【武周武则天进入直播间】
【唐代宗李豫进入直播间】
【蜀国刘禅进入直播间】

【贞元二十一年一月, 唐德宗驾崩,太子唐顺宗李诵继位。
算起来,李诵已经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中间还经历过废太子风波, 能走到登基这一步着实不容易。
李诵当太子这二十多年, 表现也很不错, 当年泾原之变的时候还是他亲自断后, 护送唐德宗李适的安全。
咱们一起来看看唐顺宗李诵短暂的执政期间都干了什么。】
李适皱起眉头,为何是短暂的执政?
李适和李豫的第一反应就是唐朝又发生了政变, 没办法,谁让唐朝的政变太多了……
“把李诵叫来。”李豫派人把皇孙李诵叫了过来,他对这个孙子一直还挺满意,之前还萌生了立皇太孙的想法。
李诵一来就给神迹行大礼,可见他对神迹的尊重,
【李诵上台前就有自己的太子班底, 等他登基后自然重用原来的幕僚, 也就是“二王八司马”, 即王叔文、王伾、柳宗元、刘禹锡、韩晔、韩泰、陈谏﹑凌准﹑程异、韦执谊。
依托原本的班底,李诵刚上位便开始革新。
首先唐顺宗上来就罢了宫市五坊使, 咱们之前说过唐德宗时期的宫市, 说白了就是直接抢老百姓东西, 如此那些为非作歹的官宦们再没理由去剥削百姓。】
李适听神迹说起自己的“事迹”, 再次觉的自己不配为帝。
竟然以杀鸡取卵的方式来敛财, 不管目的是什么,但是的确是昏君所为。
【其次唐顺宗禁止节度使进贡, 这也是唐德宗敛财的手段之一,当然了拿人手短, 唐德宗李适拿了节度使的进贡,自然要放纵他们。
而节度使拿了这么多银子进贡,定要回血,血包又是老百姓。】
李诵惊讶的看向他家父王,在李诵心里他家父王可是刚正不阿,特别对节度使嫉恶如仇,他怎会收节度使的银子。
“父皇,儿臣不配……”李适刚要说自己不配为帝,李豫打断了他。
“可就这一句话?”李豫需要的是李适的反思,而不是让他退位。
“知错能改,自己的烂摊子自己收拾。”李豫道。
李豫已经把自己的烂摊子收拾好了,接下来就是李适。
【第三,唐顺宗李诵开始打击宦官,他家父皇唐德宗经历了那么多兵变后,最信任的便是身边的宦官,把禁军的兵权都交给了宦官。】
“这个唐顺宗虽然在位期间短,但也算的上是个明君。”赵匡美觉得有点可惜。
赵匡美往他侄子赵德芳身边凑了凑,“你觉得唐顺宗是不是被害死的?”
听了那么多明朝皇帝死于非命,赵匡美一听到命短的皇帝就觉得事情有点蹊跷。
“还真说不准。”赵德芳是觉得唐顺宗的死有点猫腻,毕竟上来就改革,怕不是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唐代宗,唐
重用官宦??这还是他家父王么?
李诵觉得神迹所述的那个人完全是个陌生人,和他家父王完全不一样。
他家父王怎么可能会重用宦官?!
听到这,公子扶苏大概猜到唐顺宗为何如此短命,改革的政策全都是良策不错,但关键是唐德宗李适放纵节度使和宦官太久,如今又来了一个手腕强硬的皇帝,怕不是……
公子扶苏轻叹一口气,这就是大权旁落的下场,若一个帝王没有自保的势力,那什么政策都无法实行。
秦始皇嬴政也看透了这一点,因此把兵权放给了公子扶苏,带兵打仗亦让他领兵,为了就是建立太子的势力。
而秦始皇嬴政半点也不怕太子夺权,有实力的帝王是不屑于提防自己的儿子。
【第四,唐顺宗还减免赋税,打击朝堂的贪官污吏,并且收回地方的财政之权并安插朝堂官员。
这些改革眼看都是有利于朝堂的改革,改革之初的确也革除了大唐长久以来的不良信息风气。
这是唐顺宗李诵的成就,自然也是革新派的成就。】
李承乾听后朝唐顺宗如此改革,不由的叹气,他不否认后世的这些帝王初衷是好的,但是变革的时候首先要看看自己手里有什么。
哪怕是开国皇帝还要忌惮权衡各方势力,也不能上来就开始翻天覆地的改革。
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步伐不能太大。
李承乾总结了一下唐顺宗李诵面临的局面,首先藩镇割据仍旧在,唐德宗后期采取了放任之策。
其次中央军的兵权落到了宦官手中,目前不知宦官是否听从唐顺宗命令。
最后,唐顺宗启用的大臣都是朝堂新秀,并没有多少根基。
如今唐顺宗一下得罪了藩镇还有宦官,就看他能不能拉拢住朝堂众臣。
“够强硬,够自信。”一旁的李泰吐槽,自打没了当皇帝的心思,李泰整个人的状态明显变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反正不怕得罪人。
“但怎么不掂量掂量自己。”李泰觉得唐顺宗此次变革不会太顺利。
【李泰】:这次变革,得罪了多少人?
李泰没想到自己的心声竟然出现在天幕上,有点小高兴。
【改革自然是要得罪人的,起码唐顺宗是得罪了藩镇还有宦官,至于朝堂的众臣,自然而然的分为了革新派和反对派。
因此以王叔文为首革新派的需要推进革新,但凡是不同意革新的,不论是不是忠臣都不差别的打击,由此朝堂内部对此次革新的评价并不是很高。】
“全部都得罪了。”李适叹气,他觉的自家儿子和自己一个性子,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做事根本不考虑后果,也不考虑自己的实力。
“可觉的自己做的没错?”李豫问李诵。
李诵的性子不像李适那么冲动,他思考片刻,“是孙儿错了,错在急功近利。
李诵自己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在急什么,仿佛时日无多的样子。
【李诵】:我是要死了吗,这么急。
别看李诵沉稳,但是心里活动却不少,这不他的心里话出现在弹幕上。
【没错,在改革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唐顺宗李诵忽然中风了瘫痪了……】
李适看向自家儿子,怎么会……
李诵猛然抬头,还真是?
【要知道这场改革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唐顺宗李诵,“二王八司马”这十人都是文官,手中可没什么兵权,论实权不如宫里的宦官,唐顺宗一倒,改革就得夭折。
于是几人开始为未来谋划,起码要阉割宦官的权利,王叔文建议把禁军的权利从官宦手中夺回,唐顺宗随即安排大将禁军奈何手握兵权的宦官不交呀。
从这咱们可以看出,不论文官武将还是宦官外戚,手中只要有了实权就会硬气,没有谁会一直对皇权忠诚。】
天幕中出现卧床不起的唐顺宗。
【唐顺宗病成这般,自然要考虑立太子之事,然而王叔文却不赞成立太子。
原因很简单,一朝天子一朝臣,还了皇帝改革之政也就作废了。
但是唐顺宗却没听从,而是立了李纯为太子,且不久后唐顺宗的身体越来越差,因此就让太子监国。
再后来,唐顺宗干脆把皇位让给了太子李纯,成为了太上皇。
而依附于唐顺宗的革新党随着唐顺宗倒台,且之前又得罪了那么多人,连新任皇帝也得罪了,下场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李适和李豫父子二人不由自主的对视一眼,他们本来以为是兵变,没想到是这般。
【唐顺宗的退位看起来是因为身体原因,但是对于他的死,如今却有争议。】
【李诵】:有争议?难不成我是被宦官害死的??

第328章
【目前对于唐顺宗之死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唐顺宗被宦官集团给害死的,毕竟唐顺宗要削宦官的权利。
第二种说法是唐顺宗是被太子李纯给害死的,毕竟李纯从太子到皇帝这一路走的太顺畅了。
第三种说法是唐顺宗李诵就是自己病死的,没什么阴谋论。】
“太子, 你觉得李诵是如何死的。”李豫当着李诵的面问李适。
李诵面上虽然波澜不惊, 但是心里却感觉怪怪的, 他家皇爷爷和父王当着自己的面讨论自己怎么死的……
李适认真的想了想, “儿臣觉得的宦官所为。”
分析当下形式,宦官想要维持自己手上的权利, 扶持新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李诵点点头,但也不排除是他未来儿子为了皇位弑父。
【咱们一起来唠唠为何唐顺宗之死会成不解之谜呢?
咱们还是从现有史料分析,看看能不能分析出什么蛛丝马迹。
首先是大诗人刘禹锡在《子刘子自传》中的一段记载,要知道大诗人刘禹锡除了诗人的身份外,还是“二王八司马”的参与人之一。
因此他的话可以作为参考, 但不排除他带着个人情绪。
在《子刘子自传》中, 刘禹锡说自打唐宪宗李纯继位后, 唐顺宗李诵已经病了很久, 且不让任何人见。
这听起来就藏有猫腻,为何唐宪宗李纯不让任何人见太上皇李诵呢?】
“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赵匡美只要一听到这种宫中秘史就来精神, 本来他就对唐顺宗之死带有怀疑。
赵匡美还特意压低了声音, “不会唐诵宗李诵已经死了吧?”
赵匡胤……
他觉得自家三弟不去写画本着实可惜了。
【并且刘禹锡在《子刘子自传》中还用汉桓帝、汉顺帝来影射唐宪宗李纯的登基。
要知道史上的汉顺帝是被宦官扶持登基的, 并且之前的汉少帝死后, 外戚还故意秘而不发。】
汉武帝刘彻没想到神迹会在不经意间提到他们大汉的事情, 汉朝的后期竟然外戚当道,宦官专权?!
【咱们一起看看别的史料中有没有蛛丝马迹, 毕竟刘禹锡作为革新派的参与者未免会带着各人情绪,怕是会臆想一些内容。
《旧唐书》里记载, 元和元年十八,唐宪宗李纯对外宣称唐顺宗李诵重病,然后李纯朝都不上了,亲自去照顾他爹唐顺宗。
唐宪宗李纯并且任命他的亲信高崇文为神策军的节度使,加强了宫廷内禁军的掌管。
然后第二天唐顺宗就驾崩了。】
【路人甲】:未免也太巧了吧,好像知道唐顺宗要死了一样。
路人甲也觉得唐顺宗死的有点蹊跷,但是吧又觉得唐宪宗李纯没必要大费周章,患病的太上皇而已,又威胁不到他。
【路人甲】:但是唐宪宗李纯如此针对唐顺宗,有什么必要么?
【根据《旧唐书》记载,在唐宪宗李顺继位不久,就有山人罗令则前往秦州刺史刘澭,向他征兵。
罗令则说自己是奉了太上皇之命要废了唐宪宗李纯,秦州刺史刘澭赶紧把他抓了起来,并且上书唐宪宗李纯。
最后把罗令则和他的同党一网打尽,这场预谋的造反立马平定了。】
路人甲倒是从来没有听过这个造反,这么看是唐顺宗有心废了唐宪宗,所以唐宪宗先下手为强,直接杀了唐顺宗??
阿斗皱起眉头,“难不成唐顺宗也学唐睿宗李旦一样,想废了唐宪宗李纯的皇帝之位?”
“可是感觉逻辑不对呀。”阿斗特别注重逻辑关系,对于他这样的普通人,分析逻辑是快速提升思维的方式。
“你觉得哪里不对?”刘备问阿斗。
“唐睿宗李旦要废唐玄宗李隆基,首先他手上有权,其次有太平公主相助。”阿斗开始分析,“这样的情况下,唐睿宗李旦还采取了让唐玄宗李隆基去边防的迂回战术,没直接硬碰硬。”
“反观唐顺宗,他刚登基就把所有人给得罪光了,手中根本没什么势力对抗有宦官支持的李纯,他怎么敢让人直接推翻唐宪宗李纯呢?”阿斗一点一点到扣细节。
“并且这个叫罗令则的造反后,唐顺宗李纯为什么一点声不发,按理说看着自己儿子识破了自己的阴谋,他起码要说这个事情和自己无关,摘清自己,但为什么什么不说呢?”阿斗越分析越不对劲。
不会……
阿斗的眼神一亮,“不会真如刘禹锡说的,此时的唐顺宗李诵已经死了吧?”
【并且在罗令则被杀之后,舒王李谊也死了,并且史书上对他的死记载的特别简洁,就是忽然死了。
这位舒王李谊是唐宪宗李纯的叔叔,当年在奉天成之难中守护了唐德宗李适,因此被唐德宗李适看中,甚至还差点影响了唐顺宗的太子之位。
正因为舒王李谊之前是太子之位的竞争者,如今突然暴毙才会让大家觉得事情不会这么巧合吧。
甚至舒王李谊和造反的罗令则死在了同一天……】
“你觉得李诵何时死的。”李豫问李适。
此时的李豫已经断定李诵死了。
“孙儿觉得是在罗令则造反的时候,孙儿就已经死了。”李诵先一步回答。
虽然死的是他自己,但是此事特别蹊跷,因此引起了李诵极大的兴趣。
“或许,那个时候只是中风导致不能说话?”李适还是觉得李纯不至于杀李诵,都已经继位了,没什么必要。
“倒也有这种可能。”李诵点点头,他忘了神迹说他得的是中风之症。
李豫却不觉得,宫廷争斗哪有那么简单,自古以来有哪个皇帝愿意头上有太上皇,终究是个隐患。
何况,李纯还是被宦官扶持上位的,李诵之前还得罪了宦官。
【还有一点,唐顺宗兴庆宫驾崩的,但是却在太极宫太极殿发丧,要知道这两个殿离的有点远。
虽然不合理,但是太极殿本来就是正衙前殿,古代君王发丧都是有讲究的,因此从太极殿发丧也是能解释的过去。】
“虽然能解释的过去,但是异殿发丧总有点不对劲。”赵匡美道。
反正他现在看什么都不对劲。
【赵匡美】:唐宪宗的反应也不对劲。
【李诵】:他什么反应不对劲?
【的确是有那么一点不对劲,根据《资治通鉴》记载,百官上奏太上皇李顺和皇帝李纯的新的尊号,但是李纯只同意了他爹的尊号,没有同意自己的尊号。
而这个没有被同意的尊号是“文武大圣孝德皇帝”,注意,这个尊号是有孝德二字,若是看唐宪宗李纯后期亲自照顾他爹,这尊号应该是实至名归,但是他却拒绝了。
到了819年,也就是唐宪宗当了十来年的皇帝后,百官又提议给唐宪宗李纯加尊号。
宰相皇甫镈提议加上尊号加上“孝德”二字,但是另一个宰相认为尊号里已经有了“睿圣”,不必再加孝德,然后这个宰相就被贬了。
由此可见,唐宪宗李纯对孝德二字似乎有那么一点敏感了。】
“该不会是做贼心虚了吧!”赵匡美的眼睛都亮了!
【至于唐顺宗李诵被宦官害死的则是源唐代李复言写的鬼神故事《辛公平上仙》。
这故事的大概意思就是一个面目丑陋,但实际是鬼差的人,送皇帝到黄泉路的人。
目前有很多人认为李复言面上写的是鬼怪故事,实际上是影射唐顺宗李诵是被宦官给害死的。
毕竟唐顺宗李诵的确动宦官的利益。】
李诵……
鬼怪故事???
【至于唐顺宗病死,这个在所有史料中都有记载,且还在唐德宗在位的时候,就因为唐顺宗身体不好,还有大臣提出要不要立皇太孙。
就这点看,唐顺宗李诵的身体的确不怎么样,加上李家本来就是家族遗传的头疾,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后期的身体都不怎么好。】
李治听到神迹说到他的名字,整个人都僵住了,之前神迹虽然讲述了武则天时期的事情,但一直提的是唐高宗,并没说唐高宗是谁,这下真相了
李治一时间有点接受不了,那个支持自己皇后篡了李唐江山,且生出那么多败家子的帝王竟然是自己……
李治扑通一下跪下了,“父皇,儿臣对不起大唐江山,儿臣绝对不能当皇帝!”
李治可不想承担千古的骂名,最好的解决之策是不当皇帝。

第329章
唐太宗李世民倒没有责怪李治, 正如神迹所属,当时的情形李治选武则天辅佐为最好的选择。
唐太宗李世民不责怪是不责怪,但也不会选李治为帝,李世民看向李承乾。
李承乾这些年的表现李世民都看在眼里, 如今的李承乾应该会成为一名合格的皇帝。
【李诵】:李纯这孩子如何?
李诵不关心到底是不是李纯杀的自己, 毕竟按照神迹所述自己后期的身体的确不能再理朝政, 李纯夺权也是应该的。
【虽然唐宪宗李纯是由宦官扶持上位, 但他并不是宦官的傀儡。
唐宪宗李纯和唐太宗李世民以及唐玄宗李隆基被称为唐朝三大杰出皇帝。】
李隆基听闻自己这般还被后人列为杰出皇帝,着实觉得自己不配。
李隆基觉得他家皇爷爷唐高宗李治才应该被列为第一梯队的皇帝。
虽然他家皇爷爷让皇祖母篡了李唐江山, 但事实上,他家皇祖母的确比他家父皇和皇叔更适合当皇帝。
正当李隆基想的时候,他忽然发现面前的神迹忽然消失。
【武周武则天退出直播间】
【唐宪宗李纯进入直播间】
此时的唐宪宗李纯正召集群臣,就要不要攻打节度使刘辟一事进行讨论。
刘辟的事情让唐宪宗李纯大为恼火,他本就想削藩, 只是怕重蹈他皇爷爷唐德宗的覆辙, 因此才迟迟没有动作。
不想自己的妥协竟然换来刘辟的得寸进尺!
刘辟态度坚决, 他一定要出兵攻打刘辟!决不能让他开这个坏头!
但是唐宪宗李纯这个决策却得到了大部朝臣的反对, 可能是因为唐代宗和唐德宗这两位的前车之鉴,众臣怕再次逼反了节度使。
目前只有宰相杜黄裳和翰林学士李吉甫支持攻打。
正当此时, 神迹忽然出现在唐宪宗李纯面前。
因李纯好看史书, 因此一下认出了面前的黄团就是神迹!
众臣中也有认出神迹的, 纷纷下跪膜拜神迹!神迹降临对于王朝来说乃是祥瑞。
乐瑶看着粉丝的名字变了也没有在意, 她早就习惯了, 以为是粉丝故意配合自己,毕竟自己在讲关于唐宪宗李纯的事情。
【唐宪宗李纯最杰出的成就便是削藩, 暂时结束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实现中兴, 史称“元和中兴”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