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我把自己上交秦始皇—— by鸦泉
鸦泉  发于:2024年04月18日

关灯
护眼

“与其说秦始皇的暴毙,导致了秦朝的加速崩析,不如说秦始皇死得及时。”
“嘶!!”
章台宫里似是爬进来一窝蛇,殿中嘶声四起!
“不然就要面临‘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的尴尬局面了。”
周邈有所察觉,慷慨激昂演讲的状态退去。
但仍旧轰出最后一击——
“不然秦始皇就要亲眼见证大秦帝国的灭亡了。”
“嘶!!”
章台宫中再次嘶声四起,相比蛇吐信,这次更像吸气声!
“咳咳!!”
——这是王贲惊吓得被口水呛到了。
上首的嬴政,神色冷冽,手中捏得一卷竹简嘎吱作响!
“即是说,大秦的灭亡,早就注定。”
蒙恬:陛下有先见之明,早就捏了一卷竹简在手里,此时正好发泄。
(bushi)
……周邈你一如既往地,是真勇啊!!
周邈他就不是会察言观色的人精,但他有小动物的直觉,以及对始皇陛下的推崇!
周·始皇陛下唯粉·邈,刚转述完学者观点,就甩出一句免责声明:
“以上仅代表部分历史学者的观点。”
反手又是一个熟悉的大放厥词!
“但那些历史学家,他们懂什么秦始皇!”
嬴政:“……”
蒙恬:熟悉的字句。
“始皇陛下的历史功过,群众心里自有一杆秤!也就是欺负秦朝没有自己的《秦史》,历史只凭后来者书写。”
李斯:死了一个善于媚上的赵高,又来一个新对手?
不太确定,先看看。
毕竟他当陛下的面揭丑:秦朝连自己的一部《秦史》都没有!
不太像能说会道(巧言令色)的样子……
周邈一整个维护始皇陛下!
“而且以现在的生产力、交通和运输能力水平,陛下能够强势统治、大权独揽那么久,已经很难得了!”
监察百官的冯劫,司职的缘故,经验积累之下,更擅辨析百官的言行。
此时不禁心道:说到底,也没有否认陛下若再活得久些,可能会亲眼见证大秦灭亡。
大秦灭亡……大秦灭亡……
——冯劫的脑袋里,重新被‘大秦灭亡’占领。
隗状和王绾等人,情况也没比冯劫好。
“秦的灭亡,是多种原因综合导致。对基层的控制不足,只是大秦灭亡的征兆。”
周邈用大放厥词的花招,打断了嬴政怒气值的积蓄。
但本人还无知无觉地,接着摆事实、列论据:
“说到秦朝对基层控制力的不足,在始皇陛下后来遇到的两次刺杀大案中,有显著体现。”
嬴政仍旧不曾开口。
显然默认了听周邈讲下去,其余人自然不敢出言制止。
也纷纷竖耳细听。
于是,章台宫中只闻周邈的声音:
“一是博狼沙遇刺案。”
周邈援引史料:“《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十九年,始皇东游,至阳武博狼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
“二是兰池刺杀案。”
蒙恬:……周邈之前说的‘逢盗兰池’来了。
同样援引史料:“依旧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三十一年,‘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
如果周邈真有神异来历,所出皆为真言——关于这一点,陛下和蒙恬甚
至死去的赵高,应当都已经验证过了。
现在陛下手边的马鞍、马镫和马蹄铁,三张图样,也正证明着周邈的不凡。
那么,周邈所言:秦对县乡基层的控制几欲瓦解,就极有可信度了。
博狼沙遇刺还罢,发生在关东六国故地。
然而兰池宫刺杀,可是发生在关中咸阳!
而且是咸阳城中的宫苑兰池宫内。
但是……
周邈也道出另一种可能:“关于兰池宫刺杀案,究竟是偶发性刺杀,还是有预谋的政治暗杀?”
“我觉得始皇陛下,更偏向于相信是后者。”
“于是才在盗贼已经被武士杀死后,依旧在关中大肆搜捕二十日。”
李斯深感认同:“的确,相比因咸阳周边混乱而生的突发刺杀,更像是蓄谋已久的暗杀。”
“关中随后飞涨的米价——从一石三十钱涨到一千六百钱,就是最好的佐证。”
李斯合理质疑道:“陛下微服私访,行踪当是绝密,若无重量级人物在背后操纵,如何能得知陛下行踪?”
“又如何能在大索关中时,操纵米价飞涨五十倍?”
李斯一通阴谋论分析下来,周邈听完不禁感叹:“不愧是你李斯啊。”
阴谋专精!
李斯:?
蒙恬:当面说人时,已经知道收敛了。可见之前的劝说指点,有记住一点点。
“不过……”周邈悠悠道。
“也可能真的是咸阳治安已经糜烂至极,甚至有盗贼能自由来去皇家宫苑,在偶遇陛下后决定刺杀。”
“又在关中搜捕之时,大肆侵扰黔首,民间愈加惶恐难安,关中动荡,以至纷纷囤米以防万一。
致使米价飞涨,而咸阳平准物价的直市也失去了作用。”
嬴政眼底暗潮涌动,神情冷凛。
是事出意外,还是蓄谋已久?
无人得知他心中偏向。
但周邈最不愿意听人说始皇陛下的坏话,哪怕他自己也不行!
立即反驳道:“但这里可是关中咸阳,陛下眼皮子底下,绝不至于糜烂至此!”
李斯:……那你刚才反驳我?
周邈并不觉得他自相矛盾。
接着说:“相比兰池案的扑朔迷离,博狼沙案的真相,就是世人皆知了!”
“虽然大索天下十日,最终也没抓到元凶,但历史给我们揭露了真相:
博狼沙刺杀案主谋,乃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是也!”
“张良家五世相韩,为报灭韩之仇,在秦始皇东巡时,找来一力士,在高远处扔出一百二十斤铁椎,只是误中副车。”
“不过……”
蒙恬:警觉.jpg
转折来了!
周邈果然转折:“不过若非张良才华精绝,闯出声名赫赫留载青史,也无人知晓此案主谋。博狼沙刺杀案,也将成为一件迷案。”
嬴政此时反而很冷静,在深思刺杀案的同时,还一心二用:
三杰之一,旧韩地的张良……
“在韩国故地遇刺,有动机、有能力筹划刺杀的张良,却没被查出来,‘亡匿下邳’回归正常生活,足见大秦在当地控制力之松散。”
“综上,从关中到关东六国故地,大秦对基层控制力都普遍不足。”
以两桩刺杀案论证之后,重申了事实结论。
章台宫君臣对这一事实,眼下其实也已有所察觉。
只是在此之前,不曾料到会那样严重。
承上启下,周邈顺势道出原因:“究其原因,在于秦国扩张过快。”
“就好比,一口生吞下一满碗麦饭,一顿还连吞六碗,会消化不良,是再正常不过了的。”
但周邈依旧听不得批评始皇陛下的话,尤其还有一点证据支持时。
“但是!”
周邈一个重音转折。
“始皇陛下接手的大秦,就像是一辆战车,爬行在坎坷上坡段。”
“车后推着向前的、扩张的,是先祖英灵、是秦国黔首,更是客观时势!”
“进,则上行;停,则倒退。而一旦倒退,战车将从先烈英灵的骸骨、黔首的血肉之躯上碾过,甚至大秦也随之衰亡。”
“大势所趋,旨令所出并不全由君王。”
忽如其来地,嬴政一直牢紧的胸臆,有刹那舒展。
“何为大势?只取一方面举个例子。”
“请看史记记载:‘三年…岁大饥’;‘四年…天下疫’;‘八年…四月,寒冻’;‘十一年…天下大旱’;‘十七年,民大饥’;‘十九年,大饥’;‘二十一年…大雨雪’!”
“除了密集的自然灾害记载之外,还有多次‘彗星见’之类表示不详的描述,要求君王有所行动。”
“可以看出,始皇陛下继位后,可谓是多灾多难!”
“再加上秦国之所以强于六国,之所以将士英勇、战力彪悍,最主要的推力:军功爵制。”
“层层加码下来,不迅速扩张,将内部矛盾转为外部矛盾,夺取六国资源以滋养大秦,并保障军功爵制度的继续运行。
谁能断定,大秦不会步入衰亡?”
章台宫中众人,无一不是秦国老臣,或老臣之后。
听得周邈一番话,脑中忽地有如青天响雷!
先前不曾设想过,设若秦国不曾兼并六国,秦国能不衰亡吗?
只道是为战而战,为雄业而战,却难道是为存亡而战?
王绾、隗状和冯劫等人不约而同,忽地转头看向上首的嬴政。
嬴政手指紧捏竹简,以抵抗指尖一股股酸麻感的冲击。
指尖酸麻,是大喜大悲大激动时,心脏传递出的暗号。
“大秦的过快扩张,有君王意志,更有大势所趋。”
周邈叹息道:“不过无论如何,扩张太快以致消化不良,已成既定事实。”

周邈深呼吸,调整一下情绪,接着说扩张过快的后果:
“扩张过快,致使大秦缺乏足够数量和忠诚的军队,去驻扎各地;
致使大秦没有足额能读会写的、懂文书和法条的官吏,去治理基层。”
“以至于朝廷派遣到各郡的地方长官,甚至必须与当地的势力——六国旧贵族和士人进行合作,才足以治理一方。”
“但这样一来,大秦对六国故地的直接控制程度和力度,相应就降得很低了。”
周邈无奈唏嘘。
殿中君臣也都明白,或者已经察觉到了,问题确实存在。
周邈突然想到一点,就插了个题外话稍作拓展:
“其实,为防止六国贵族割据一方,为将权势收归朝廷、加强集权,始皇陛下未雨绸缪,施展了‘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的统治术。”
“六国遗民想要生事,最便利的就是拥护六国贵族,但现在双方被隔离两地,无形中就少了许多事。”
“假使没有迁十二万户富豪到咸阳,大秦对地方的控制情况恐怕更糟糕!”
“只是迁又没迁干净——”
突然,周邈眼珠滴溜溜转,一看就是在使坏心思。
毫无预兆地看向蒙恬,话题也一个大跳跃:
“蒙内史,你阿父、蒙武将军斩杀的楚国名将项燕,有关他的后人们,没在迁居咸阳之列吗?”
蒙恬乃管辖咸阳的内史,安置迁徙到咸阳的六国富豪,正也他职责范围。
因此关于迁徙名单,他也大略知道些。
“项燕乃楚将,非楚国王室,项燕的后人,或许并不在其列。
若在其列,那就还在迁徙路上,或者逃避了迁徙令。”
总之,这会儿没在咸阳。
“别的不说,一定要把项燕的孙子项羽,和项羽的叔父项梁,给迁到咸阳来!”
周邈的坏心思,已经尽数暴露无遗。
“项羽,那可是‘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西楚霸王啊,楚汉争霸的一方主角!”
蒙恬立即明白了,这项羽日后乃是一方雄主!
殿中李斯等人,神情立即为之一
嬴政也立刻下令:“务必将项燕后人,尤其项羽和项梁迁至咸阳看管。”
王绾和隗状两位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揽全国政务,当即领命:“喏!”
“差点忘了!”周邈突然一巴掌拍在案几上。
“项羽现在才十一二岁吧?应该还没取字‘羽’,所以他还叫项藉。”
“还有,据说项羽长了一双罕见的重瞳。”
“可得仔细点,不然以项梁的手段,迁徙时错漏了项羽也有可能。”
嬴政略一沉思,又追加一道命令:“分出楚地富豪迁居咸阳的事务,交由李斯接管。切莫错漏。”
李斯也领命:“臣得令!”
项藉,项梁,若叫你二人跑掉了,他李斯便不叫李斯!
题外话结束,周邈发现他又跑题了。
“咳咳!”
咳嗽掩饰一下,又若无其事地接上:“只是,六国贵族富豪被迁走了,大秦却不能派遣足额的官吏补足,久而久之,地方势力依旧坐大。”
“地方势力坐大,会出现什么问题?”
周邈自问自答:“六国遗民士人所代表的地方势力,掌控着基层,也就堵住了大秦直接对话百姓的窗口。
而且秦朝廷的政策、法条律令,他们会如实执行吗?想也知道不太可能。”
“或懒政怠政、或曲解律令,甚至按喜好自治的都有,这都极易加深黔首对秦朝廷的误解和怨恨。”
王绾和隗状两位丞相,以及冯劫等人,听着听着眉头就锁紧了。
欺上瞒下,阳奉阴违!
周邈把话题又稍作延伸:“都说秦律严苛,让黔首苦不堪言,但在我看过有关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以及岳麓书院、北大藏秦简等,秦简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后,却觉得秦律其实很完备。”
“在这个时候,能有这样完备程度的秦律,简直不可思议,令人叹服!”
“当然,以现代文明社会的目光来看,确实有一些伤害身体的肉刑比较残忍,有些量刑也偏重了。
可是所谓乱世用重典,治乱象也当用重典,虽不赞同、但能理解。”
“但是仅秦律本身,不
至于背上逼反六国遗民的大黑锅。”
“因为在这其中,未必没有秦律执行不到位的原因。”
李斯是当世法家大家,司法断狱的廷尉。
周邈谈到了秦律的缺陷,也肯定了秦律的完备,尚算公道在理,他听了倒也没生气介意。
“综上所述,对各地基层控制不足,源于扩张太快、消化不良,结果就导致政令不达、黔首离心。”
“政令不达、黔首离心,正是是秦亡的原因之一。”
对各地基层控制不足,则是秦亡的征兆。
“关于秦亡的另外一些原因,有刚才说的秦律严苛。更还有徭役繁重的原因——这一点,我也没什么可狡辩的。”
“还有,在兼并六国后,依旧没能停下扩张、与民生息,反而继续征战、大肆营建,空耗民力和国力。”
关于这一点,之前嬴政和蒙恬都已经知道了。
“北却匈奴、五征百越,修长城、治驰道、建直道、开灵渠,还有修骊山皇陵,这些征战和工程,极大地消耗了民力和国力。”
关于徭役繁重,周邈没有狡辩的,但关于继续扩张,他表示有话要说!
“不过在兼并六国之后,大秦依旧继续扩张,其实也是局势所迫。”
“因为大秦的军功爵制度,它决定了大秦必须扩张,不停征战,才能维持黔首的晋身通道的运行。”
“兼并六国之后的大秦,就像一架下坡行驶的战车。一旦急停,便会翻车,车毁人亡!”
“无法可施,只能眼睁睁看着战车往下冲,或许滑入深渊,或许在触底后,还能再次攀升。”
军功爵制不能停,不停便要继续征战。
征战必有人丁伤亡,则必会加重黔首离心。
基层控制不足,就需治驰道,连接交通,以加强控制。但这又加重了徭役。
愈是控制不足,愈要用秦律约束,秦律就愈显严苛。
人丁伤亡、徭役加重、秦律严苛,于是黔首离心。
黔首离心,则统治不稳;
统治不稳,则黔首进一步离心……
一直沉默的隗状开口:“如此,岂非无解?”
周邈无奈表示:“以现在的生产力、交通和运输力来看,要想完全统治中原大地,是很难实现的。”
同样一直沉默的王绾,也在此时开口:“这就是臣当初顾虑燕、齐、荆地偏远,提出分封诸皇子前往的原因。”
提倡全面郡县制的李斯,当即反驳:“如我当初所言:周文武王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分封,乃纷乱之始!”
对于王绾的说法,周邈也不由予以反驳。
开口先是一顿夸:“王丞相,陛下雄才伟略,千古一帝之首是也!
陛下所创封建帝制,沿用漫漫两千年,郡县制核心的集权思想,更是沿用到现代,并将一直沿用下去!”
“陛下所建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陛下之功,无人可以超越!”
接着就摆事实、讲道理,与王绾对线:
“汉承秦制,吸取秦亡教训,如王丞相所说的,采用了郡国并行制,将偏远地方分封给诸皇子。但不也爆发了‘七王之乱’?”
“即使与陛下同为千古一帝前三的汉武帝,最后也用了推恩令,将王国和侯国分割纳入大汉郡县管辖,才堪堪化解诸侯割据的困境。”
王绾胸中的一口气泄了。
原来他一直缄默坚守的,历史验证结果只是:不过如此。
分封不对,郡县不足,似乎已经无解。
一直以来,嬴政都只是听一听周邈的未来之言。
听后仅作参考,诸事决断,大多依旧如故。
因为周邈明显的阅历不足,让他的稚嫩显露无疑,这让他的高谈阔论也稍显幼稚。
如果今日换做章台宫中任何一员大臣,来阐述周邈这一席话,都会比他说得更煽动人心。
——自然,因为两千多时间的差距,周邈有着信息上的优势。
所以,也不怪嬴政没被周邈忽悠得言听计从,仅仅是听一听,最终会自有取舍。
但现在,嬴政第一次向周邈问策:“对此,当如何化解?”
历史上的始皇陛下,应当也深陷困局,一时无解,只有屡屡出巡以震慑天下。
且往前走,且寻求解法。
对于问策,周邈给出答
案:“世界是变化的,没有永远适用的制度。时移世易,应当顺应而变。”
“既然大秦有问题,那一个个去解决就行了。总不能让大秦二世而亡吧?”
章台宫殿中的君臣,没一人愿意大秦二世而亡。
所以人人皆是屏息凝神,等待周邈提出化解之法。
周邈开始历数:“基层控制不足,就培养官吏,派驻地方军,加强基层治理和控制。”
“徭役繁重,空耗民力和国力,那就减少徭役。”
“军功爵制是绝佳的战时制度,但大战过后不再适用,那就改!”
“关于军功爵制,不能直接取消,那样就堵塞了黔首向上的通道,后果会很严重。”
“嘿嘿!”周邈突然嘿嘿一笑。“我这里,有一‘科举制’,可解军功爵制的困境。”
“科举制与军功爵制二者并行,一文一武两条进身通道,既能保持军队活力和战力,又能培养选拔出大量新官吏,一定程度解决基层控制不足的问题。”
至于科举制与始皇陛下的愚民方针相背,周邈觉得不是问题。
就算到了科举制巅峰的明清,百姓开智了吗?民不愚了吗?不,依旧一样,和大秦黔首的情况没多大本质区别。
科举制,终究是少部分人的科举制。
而且黔首开智,也不是洪水猛兽,没什么可怕的。
周邈:“至于徭役繁重的问题,姑且先等等。或许我的万界基建系统,会有解题答案呢?”
“如果没有,那我们尽量减低徭役就是。”
嬴政和蒙恬是知情者,明白周邈所言基建系统或许会有解题答案的意思。
也觉得确有可能,可以先等等看。
其余人就显得云笼雾罩了,若有所悟,又不甚明白。
李斯就敏锐地捕捉到关键信息——
周邈不仅知晓未来,果然还另有神通,就是那‘万界基建系统’!
嬴政问:“何谓科举制?”
徭役的问题暂时搁置一边,眼下先讨论科举制。
周邈:“说到科举制,就要先说说造纸术了!”
嬴政:“……”
周邈简直主打一个我行我素,强卖关子。
“因为造纸术是科举制的基础!准确地说,造纸术是知识广泛传播的基础,知识的广泛传播是科举制的基础。”
“因此,造纸术至关重要,可谓杀器。当然,附赠一个印刷术,就能进化成大杀器!”
“是比开启骑兵时代的马鞍、马镫和马蹄铁三件套,还更大的大杀器!”
嬴政突然问:“朕还有多长寿命?”
蒙恬:……陛下?
不至于不至于!您一定能活到周邈讲完造纸术和科举制的时候!
蒙毅:大兄你???

第12章 章台宫现场历史直播:嬴政问寿数
嬴政当然不是因为周邈话痨、爱卖关子,觉得可能活不到他说出造纸术和科举制的时候了。
第一次觐见时,周邈曾大放厥词谈及秦亡原因,只是泛泛之谈。今天深刻剖析中,才道出了真正原因。
周邈也曾多次说过‘驾崩早’,嬴政当时都未曾开口。
直至此刻,才终于问出他的寿命几何。
“朕还有多长寿命?”
嬴政从来不信命不信天,他自信他可掌控乾坤,左右天下,能扭转命运。
但当真正深刻认识到,大秦沉疴难治,若不求变图存,将注定灭亡时。
嬴政也终于向后世之魂,询问起了生死寿数。
只为确认他是否还有时间,去求变图存,挽大秦于将倾。
周邈情商蒙昧,但本能直觉开始发挥作用。
他没有直接回答始皇陛下寿数,而是先开口劝言:
“陛下,你听我说!方士不一定都是坏人,但方士炼制的丹药,多半重金属超标,等同毒药!”
“陛下,咱不修仙不服丹,那都是骗人的!
——英明神武、雄才伟略的千古一帝之首的始皇帝陛下,一旦沾上修仙服丹,形象就会骤然蒙尘,给人以愚昧无知的印象的!”
周邈简直痛心疾首,“陛下,做皇帝的,可以被污蔑暴君,但不能沾上愚昧昏庸的边儿,逼格会瞬间下降!”
就像做明星偶像的,可以少言寡语脾气不好——还可以营销成高冷、真性情,但绝对不能随地吐痰、路边小便,这种猥琐行径一旦曝光,逼格瞬间跌底!
为偶像的形象,周邈真是操碎了心。
嬴政:“……丹药乃毒药,朕以后定不会服用。”
蒙毅看向大兄:痛心疾首的原因,是不是偏了?
蒙恬无语:为兄难道就懂周邈的想法了?
得到保证,周邈又鼓励始皇陛下:“陛下如果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坚持养生,肯定能延年益寿!”
不放心再次叮嘱:“但丹药真不能服用,毕竟始皇陛下是东巡途中急病而亡,说不定就是中毒了。
如果是慢性病,前期会出现征兆,也就不会东巡了。”
“察觉身体不妥,定会先立太子,也就没有之后皇权传承不当的问题出现了。”
“虽然秦亡的根本原因,或许不在于秦二世胡……但直接责任在他!就像我之前所说,若是扶苏公子登基,秦未必会亡。”
周邈含糊跳过了胡亥的名字,之前人少就算了,现在好几个大臣在呢。
李斯听着,心下暗忖:秦二世胡*?如周邈所说二世不是公子扶苏,另有其人,那会是胡*?
胡亥!秦二世是胡亥!
赵高就是胡亥判案断狱的老师!而前日赵高就被夷三族了。
而周邈、陛下和蒙恬对他的态度似乎有异,难道,他也有参与一份?
可能他是因为功大于过,又能做事,才没落到赵高的地步……
周邈表情管理的本领几近于无,李斯能猜出,殿中其余人也都先后猜到了。
蒙恬无奈心道:遮掩的心意到了,效果就不强求了。
殿中心思涌动时,周邈不曾停下叨叨:“汉朝尝试过郡国并行制,对各地的控制也就那样吧!但胜在连出几代明君,幸运挺过去了,最终得以延续四百年。”
三日前周邈就说过类似一番话。
说了一遍又一遍,可见他对大秦二世而亡有多痛心了吧!
王绾等人也前所未有地,意识到大秦继承人的重要性。
而扶苏公子仁善忠厚,但光受儒家思想熏陶似乎狭隘了,法家、兵家、墨家各家学派都应有所了解。
周邈啰啰嗦嗦,嬴政也不曾打断,静静地等他叨叨完了。
才再次问道:“朕寿数几何?”
周邈终于没再卖关子:“历史上的始皇陛下,活到了四十九岁。”
嬴政算了算:“那朕至少还有十年寿命。”
刚才的推测令李斯心生危机,于是见缝插针地挣表现:
“如周邈所言,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坚持养生,陛下定能长寿无极!”
嬴政自觉‘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的得意,已经被周邈打碎。
他也摒弃了虚无的幻想,这会儿也不觉得他能长寿无极。
李斯没人搭理,兀自尴尬。
周邈毫无所觉,自顾自开解始皇陛下:“虽然四十九岁在当代已经算高寿,但始皇陛下能在日阅奏折一石,又服食丹药,这样案牍劳形、重金属中毒的情况下,都活到了四十九岁,说明陛下身体底子强健!”
握拳加油打气:“陛下您好好保养,肯定能长命百岁!至少争取超越活了八十九岁的乾隆,成为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蒙恬附和道:“周邈所言有理,陛下当注重养生。”
王贲也终于从震撼我全家的状态稍稍回神,立即跟着劝道:
“对对对!健康饮食、锻炼身体、坚持养生,争取长命百岁!”
王绾、隗状和冯劫三员老臣,也纷纷请陛下好好保养。
嬴政听人劝,也知错就改。就像三年前他能亲至频阳复召王翦伐楚,今日他当然也能承诺:
“周邈所说乃良言,诸卿劝谏亦是厚意,朕定然谨记遵行。以图长命百岁,挽扶大秦渡过困境。”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