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福妾(清穿)—— by南风不尽
南风不尽  发于:2023年11月06日

关灯
护眼

程世福在旁边馋闺女馋得口水都快下来了,奈何亲娘死死霸着不肯让位,这下看到龟都排到他前头去了,顿时坐不住了,又舔着脸挤前来:“阿蕴,是阿玛啊!”
话没说完,又被程老太太一屁股撅到一边,她把怀章拉到前头来,唠唠叨叨:“你这小子,怎么一直不说话?你前两天做梦不是还在喊大姐我会用功读书的么?怎么到了跟前屁都不放一个。”
程怀章本来就扭扭捏捏的,突然被这样打趣、揭老底,更是脸红到脖子根,尤其程怀靖还躲在大姐身后嗤笑个不停,他更是觉着没脸见人了,立在那侧着头看向别处,不敢看程婉蕴。
“怀章,真是好久没见了,长这样高大了,读书这种事尽力就好,你不要成日把这事压在心头上。”程婉蕴了解他的性子,于是便腾出手摸了摸弟弟的脑袋,微笑着解开他的心结,语气愈发轻软,“你已经很厉害了,十几岁的举人,把太子爷都震住了呢!这么些年……辛苦你了。”
程怀章浑身微微一怔,紧紧抿了抿嘴角,抬头看了眼姐姐。
她还是那样儿,笑容温煦得好比盛夏的日光,是一点阴霾也没有的。程怀章这样近的看到了她的模样,忽然就松了口气,一直绷直的肩头也塌了下来,他慢慢地说:“我有什么苦头吃。”吃了苦头的分明是你吧。
程婉蕴被选进宫的消息传回徽州,他就一直有着“他们做家人的非但帮不上她,还会成为她的拖累”的念头,为此奋发苦读,不敢懈怠一天,如果他们能出息一点,大姐在宫里就能轻松一分。
靠着这样的信念,他才能拼了命把举人考下来。
“好了好了,做什么一直站在门口?快让阿蕴坐下吧。”吴氏在后头笑道。
这下一家子才好好坐下来喝了茶。
细细地聊了大约一个多时辰,程婉蕴兴奋地脸一直都是红的,和家里人说话也比平时更为亢奋。程老太太还带了两个大包袱,都是给程婉蕴的。有她用颤颤巍巍的手给程婉蕴纳的鞋、给额林珠、弘晳的鞋袜,还有烤花生、炒的冰糖黑豆。
程世福不让她带,说宫里什么都有,而且阿蕴要出门赶路的,怎么好拿。可她非要带,一边狠狠打儿子一边说:“自家的东西和宫里的能一样吗?这么点东西,坐一日马车就消磨干净了,又不碍事!你个臭小子,还敢做你娘的主了不成!”
程婉蕴听着程世福小声抱怨,都觉着好笑,但没有拂老太太的意,拉着她的手笑:“还是阿奶最疼我,都是我爱吃的。您做的鞋子我从小穿到大,宫里的鞋子都没您做的舒服!”
程老太太听了笑得眼睛眯了起来,红光满面,只觉着这两句话比吃多少鱼翅海参都舒服。
这时,门外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碧桃起身开了条缝,外头站着的竟然是德柱。
屋子里笑谈声立刻就止住了,程婉蕴略带遗憾的站起身来,她该回去了。
德柱过来了,说明太子爷回来了。这天的确也晚了,都快三更了。
依依地告别了家人,程老太太一直拉着程婉蕴的手送到茶楼门口,在寒风中望着孙女儿的脸庞,老太太蠕动着唇,千言万语只汇成了略带哽咽的一句:“要好好的。”
程婉蕴含泪点了头,一步三回头地上了德柱赶过来的马车,在渐行渐远的马车上,她忍不住又撩起帘子探出头冲程老太太挥手:“回去吧!阿奶,外头冷,您回去吧——”
她的声音散在了风中,车轮辘辘,街市上人来人往,可程家人扶着不肯离去的程老太太一直站在那儿久久望着。直到马车转过了一道弯,程婉蕴彻底看不见寒风中祖母的身影了,含在眼眶里的泪才彻底掉了下来。
她何德何能……能有这样的家人。
所以她才更要保全自身,她要好好在宫里活下去,哪怕为了多见祖母几面。
回到客栈,胤礽正坐在屋子里看书,见她眼睛红红地回来,连忙放下书站起身来对着她张开手臂,程婉蕴眼眶更红了,快步走上前,将自己用力地扑进太子宽厚的胸膛里。
碧桃一见这态势,立刻刹住脚,轻轻退出去合上了门扇。
程婉蕴刚从外头回来,还带着冬日冰寒的风雪味道,胤礽连忙将她冰凉的脸颊贴住,本想开口安慰她几句,想对她说以后相见的日子还很多,他会想法子让她多见几次的……但还没说出来,就听耳畔程婉蕴微微发哑的嗓音:“二爷,谢谢您。”
发自肺腑的、郑重的,程婉蕴想着,幸好她遇见的是太子爷。
幸好是他。
另一头,胤禛和胤祺没有在通州停留太久,他们领着皇太子仪仗明面上已经离开了通州,从水路转入雄县,驿道、运河上打听太子御驾的驰马日夜不绝,都以为太子爷已要去天津了。
早在太子爷要南巡的消息出来,去年各州省就开始一路打点修缮,虽然之前没传出来太子爷这回一路要经哪些州县,但南巡这事儿万岁爷在前几年已经办过两回了,大概要途径的地儿内务府和各省官吏心里都有数,早早就开始筹备迎驾之事。不仅道路、桥梁皆加班加点的修葺。连寺观精蓝,各地名胜古迹,皆揣测太子或欲游幸,也令其预先修整以备临幸。各府州县,尤其是扬州苏杭等地,这是一定要到的,自然早早就预备皇船、纤夫(每县征三百名),还给他们都发了新扪青外套、新帽、鞋袜,每人红灯一盏、雨伞一把,预备伺候。
三大织造府在过年前就预备好了两顶八人抬的皇轿,轿幔用的杏黄与红绫,还给随驾的程侧福晋预备了四人抬的官眷轿,用的蓝幔。轿夫也提前找好了,凌普将这些人祖宗八代都审过了,确认清白人家才敢叫过来伺候,也是头戴红帷暖帽饰以翎毛,身穿红娟团花马衣,腰系绿带,粗白鞋袜,共点了一百二十名,从过完年开始,便让他们抬着轿子在官道上行走练习,以备接驾。
苏州知府还新造飞仙酒船大小三百余只,彩画画舫六只,内里都铺设了宝座、摆列古董奇珍,船上伺候的奴才也一样查得底朝天,又额外给银子贴补工钱,每日驾船在河上演练接驾。
曹寅本来还想修行宫供太子驻跸,但皇上特地下旨:“太子此次代朕南巡,不是为了观游享乐,而是为了体恤民情、整饬吏治,一路接驾官员不许铺张浪费、劳师动众。”曹寅深刻领会了这道旨意的意思——皇上说不准铺张,是明面上不准铺张的意思吧?大概是想多省点银子好留来打仗,那他只好在背地里铺张了。
于是他只好将前几年为了康熙南巡驻跸修建的四个园子都粉刷一新、移栽树木花草,还增新了四处殿宇与亭台楼阁。这些都是他曹寅自掏腰包出的银子,曹家的银子!虽然花得好似淌水一般,大不了明年再从盐务上头挪回来,重要的是这回接驾的事情必须办得漂亮!
曹家想要千秋万代地富裕下去,太子爷可不也得伺候好么?
直到赶在太子爷出发前,曹寅总算将行宫布置得“翠竹碧梧,交荫于庭,清风徐引,则飒然衣袂间。”这才满意地点点头。可惜他压根不知道,他这些媚眼算抛给瞎子看了,太子打从一开始就没想那么快跟这些曲意奉承、靡费无度的官员碰面,他注定翘首以盼多日,也只能接到见到一个冷言冷面的四阿哥,懵懵然闹不清状况的五阿哥。
在通州好好整歇了一晚的太子,并没有忙着启程,而是和程婉蕴又换了一身粗布衣裳,身上什么值钱玩意都不挂,带着几个人雇了客栈老板的骡车,一路摇摇晃晃就往通州附近的小村落去走走了。

通州的繁华富贵, 曾短暂地给过胤礽“我大清盛世”的错觉。
在程婉蕴与家人会面之时,他领着德柱便服出游,去了漕运码头, 码头上夜里都还擎着无数风灯, 所有的漕运粮食、商旅货物,都要从这个码头上下来,河湖在夜色中荡漾, 月色清寒孤高照亮了远处的舍利塔。但无人得闲欣赏美景,卸货的、扛包的、交停船钱的,穿梭的人流各个手头都有活, 没一刻停歇,就这样码头上等待运送的货物,还堆得小山一般。
码头上还孕育而生了各式各样的“水上船铺”,卖茶叶夜宵,卖酒与烟草,幡子高高地挑在船头, 即便深夜也是吆喝阵阵,船上船下都是络绎不绝的人。
单看这幅光景, 怎么会想到朝廷上的官员都在喊漕运经费拮据、弊窦丛生?就连漕运总督自己都喊着运道淤塞、船只又常遇风涛漂没, 艰苦万分。
胤礽若不是亲眼所见, 还以为漕运已然凋敝了。
这不是挺好的么?胤礽走了一圈,见漕船数与朝廷编制的大差不离,十人一船、十船一帮, 十船互保, 还有不少漕船在送完南粮后, 便会在通州采购各类土产、货品往返其他码头口岸行销,确保不走空船, 这些都是朝廷准许的,开源节流么。
但他只是看着,没下定论。
他才刚刚走出京城,才刚踩到第一个京城之外的城镇,通州离京城太近了,而且通州码头随处可见运军与押运粮官坐镇,巡视河岸,督促漕船前行过江。官兵摄于皇威,不敢做得太过也是有的,不一定能看出问题来。
他隐隐觉着这里头有些不对劲的便是——他在码头瞧见不少平头百姓在服徭役,有的十几岁,有的五十几岁,前头有只漕船搁浅了,麻绳一头系在漕船上,另一头便系在这些农民的肩头,他们四肢着地,用脚蹬用手爬,半截身子都淹在水里,拼了命将船拉出来。
如今已经进二月了,三月上旬便要播种,这么多服徭役的农民日夜在这儿,那地里翻地、除草、沤肥这些活计谁来做?看着态势徭役繁重恐怕早已是常态了。
回去后,他便将这件事记在随身携带的小册子上。这册子还是阿婉替他准备的,装订的法子与平常那些不同,纸也是拿两三张糊成一张的厚纸,比草纸还厚些,但表面前浆得很平整,写起来不容易破损,也不容易透纸。
每张纸左侧都打了一排圆孔,然后把柔韧的竹条弯曲起来做成了一排圆圈,把每一页纸都串在了竹条上,那竹条还按了个扣儿,将卡扣打开,便能加减、替换纸张。
胤礽见到她在弄这个的时候,就沉默地看着她拿烛火将竹条烤弯,心里来来回回却是一声声地赞叹——他的阿婉其实是个天才吧?她怎么能想出来的呢!
阿婉若投身成男子,放在工部里一定能大放异彩。
胤礽后来立刻叫造办处的人来学这个“程氏孔装本”,并精美地打造了一本楠木孔洒金笺的给了康熙,康熙用了也十分喜欢,对于阿婉也多了两句夸奖。当然用起来最得心应手的便是内务府了!这样订册子,还可以做成巴掌大的,揣在袖子里随身携带很方便。
程婉蕴本意也是想着难得出门自驾游,没有相机能将沿途所见景色化作永恒,那便用文字来替代记录——她要做游记手账本!她为此还准备了一方极小的墨砚,做成了无事牌的模样,还有一柄短胖短胖的青玉笔杆毛笔,用红绳串起来当做佩玉随身挂着。
这一招也被学了去,现在内务府上下几乎人人腰间都悬着笔墨,以备主子吩咐什么复杂的事儿,从袖子里就能掏出来奋笔疾书。
从漕运码头回来以后,胤礽便想去乡野转转,看看田亩、农舍,他想知道京城周围的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往后到了江南,才有个比较。
隔天一大早,胤礽便穿上了不知德柱从哪儿买来的蓝色粗布短衫,下头是同色的裤子,脚上黑色敞口布鞋,腰间勒的褐色粗布腰带。
太子爷穿上这衣裳,硬生生有种假冒地主老财之感。程婉蕴见了笑得直打跌,太子爷穿这样的行头,实在太怪了。
太子爷在程婉蕴看来并不白皙,但在老百姓里头又属于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白,大清真正的平头百姓,全都是黑黄黑黄的,而且因为地都是压实的黄土地,灰尘其实是很大的,整日在外头讨生活的老百姓是不会有一张干净的脸的,甚至衣裳也不干净。
最突出的就是,太子爷手脚干净、唇红齿白,清朝已经有了猪猔或牛毛做成的牙刷,用上好的精盐、姜汁、木律、槐角子、荷叶做成的“牙粉”刷过牙后,还要用上好的茶水漱口三遍,所以宫里的贵人们都有一口健康的白牙,和做饭都不舍得放粗盐的老百姓又有了鲜明的对比。
真正的老百姓,很多四十岁都不到就掉光大牙的都很常见。
“二爷,咱穿这样的衣裳反而比不穿还要打眼。”太子爷见过真正的老百姓么?程婉蕴进宫前是见过很多很多的,甚至歙县作为是徽州府治所在地,而徽州作为程朱阙里,已经在民生救济方面比别处优越,但依旧能见到饥不果腹之人,她微微叹了口气,“不如还是穿长衫吧,打扮成士子、秀才,倒比装老百姓要好得多。”
胤礽自己也觉着浑身别扭,更令他感到赧然的是——这粗布衣裳也是簇新的,但他自打娘胎出来便是绫罗裹身,从没碰过粗布,这刚穿上就磨得后背发红了,甚至起了红点,很不自在。于是听从程婉蕴的话,默默将衣裳脱了下来。
程婉蕴却觉得太子爷有这份心就已经很好了。要知道康师傅之前两次南巡,可从没有“微服”过。康熙南巡政治意义浓重,根本目的在于稳定江南、巩固统治、维系民心。清朝入关时,江南是反抗最为激烈的地区,所以才会发生“扬州、嘉定”那两件惨案。
因此康熙二十几年的两次南巡,他都要声势浩大地出行,就是要让江南文人士大夫都看到他,他要笼络的也只有“上层”思想领袖。虽然他也关怀民生、考察吏治,终究没有自己亲眼去探查过老百姓生活的真相。当时满汉矛盾尖锐对立到什么程度呢——康熙那样骄傲且“满洲”的人竟然放下身段去拜谒祭扫了明孝陵,并下旨修缮,还特别增加江南地区科举名额、临时增加科考场次,用尽了怀柔手段,向江南表明了化解历史积怨的决心。
江南稳住了么?程婉蕴不知道,她听说这一次,太子爷到了江南也得去祭孔子、岱庙、禹陵,向天下宣告自己作为储君也将接受汉家儒学文化,表明大清不仅是满洲令主,更是天下共主。不过这些都是到扬州之后的行程了。
到扬州之前,太子爷都是“自由”的,而他选择了老百姓。
程婉蕴知道他是因为见了码头上垃船的纤夫生出的想法后,她看着太子爷的背影都觉着他高大了几分,她很想谢谢他,因为八旗旗民是不用做纤夫的,那些苦难深重的都是汉民。
太子能看见汉民的苦,她心里加倍地感动。
要知道,很多身在统治阶层的人都看不见老百姓在受苦的,不仅仅是清朝,明朝中后期也是如此。“民本”思想或许在张居正时期才开始嬗变,进而在朝堂上有了一席之地。这不是清朝的错,而是每个封建王朝都会有的局限性,“何不食肉糜”到了后世还震耳欲聋呢,只是清朝作为入主中原最成功的游牧民族,要面对比其他王朝更多问题罢了。
当初在歙县,程婉蕴也曾想过很多法子去影响程世福,让他多出台些惠民济民的政策对老百姓好一点、再好一点。他也的确努力了,灾荒救助、救济鳏寡孤独、尽力推动歙县子民的教化,但正如程世福只能救歙县的人,她也只能做到这些。
于是最后程婉蕴穿上了棉布衣裙,太子爷换了件普通的长袍夹袄,但他还是坚持租用了客栈老板的骡车代步,程婉蕴也觉得他是对的——这主要是太子爷的马和车都显得太昂贵了,就好似你开着兰博基尼敞篷跑车进山区一般,不说吸引强盗土匪的注意,也会引人围观、容易掉马,还是换二手五菱宏光来得安全。
客栈老板的骡子年纪大了,而且主要是用来拉货的,后头就是块木板拼成的车架,连车篷都是德柱实在看不下去临时用块油布遮起来的,然后和程怀靖一块儿将整辆车包括骡子都洗了个干净,程怀靖甚至抱着骡蹄子刷了半天,恨不得替它把脚都修了。
又抱来两床褥子往车里垫了又垫,这才勉勉强强把太子爷请了进去。
程婉蕴一直在悄悄观察太子爷的反应。
德柱也白着脸站在一边,心里忐忑不安,还不停地想,太子爷要是发了火,他门口还套了另外两辆崭新的青呢马车,里头还能放火盆,虽然比不上宫里的,但总比这破骡车要好!他实在是想不明白,太子爷微服就微服么,何必微服得如此逼真呢?
谁知太子眉头都没有皱一下就上了车,还特意将褥子往身边又叠了一层,才让她过来坐。见她立在车前有些出神,他却冲她笑道:“这车只怕不会很舒服,你忍一忍。”
程婉蕴就弯起眼睛笑了:“二爷别小看我,我很能吃苦的。”
然后她也二话不说就提起衣裙上了车。
这车是真的又晃又冷,胤礽便将程婉蕴紧紧搂在怀里,碧桃出门前给她塞了个小手炉,这会儿用着正好,程婉蕴将手炉放到太子爷的怀里,他又下意识拉过她的手捂着,两人都因对方的动作愣了愣,随后便相视而笑了。
他们这辆普普通通的骡车没有引起路人的注意,德柱在前头充当车夫,他们这辆骡车后头还有不少真的穿上粗布衣裳的亲兵不远不近地跟着,程怀靖就和石家两兄弟扮成了进城买菜的菜农,用扁担挑着两个草编箩筐,里头还放了几颗白菜。
骡车渐渐驶出了通州的城门,外头的景色一下就变得荒凉开阔了起来,远处青山重重,冷清凋残的寒树簇拥着蜿蜒向前的黄土官道,路上行人就少了很多,但偶尔能见到呼啸而过的驿马、背着重重柴火在大冬天赤脚走路的老人、以及赶着驮满货物的骡子的商贾。
胤礽盯着那老人冻得黑紫全是皲裂开血口子的脚底板看住了,直到骡车与那老人擦肩而过,他忽然开口和德柱说:“给那背柴的老翁送点银子。”
德柱愣了半晌,连忙让跟在附近的亲兵拿了钱回头去追。
程婉蕴也愣了一下,她忍下心尖一点酸涩,说:“二爷,救不过来的。”
她从小就知道,救不过来的,救了一个还有一个,救了两个还有千千万万……
“我知道。”骡车不远处,那老人被乔装的亲兵塞了一贯铜钱,已经哭着跪倒在雪地里,冲着他们的骡车不停磕头。但胤礽没敢回头去看,只是依旧望着前方好似瞧不见尽头的路,轻轻回答,“可已经见到了,就这样无动于衷地走了,若他不幸没熬过这个冬天,我会一直记得这件事。”
程婉蕴只能抓住他的手,她知道太子爷从皇城里走出来以后,必然会被刷新三观,这过程定然是痛苦又震撼的,而且余波不断,或许这次南巡会影响他一生也说不定。
但这些痛苦却会成为万民的希望。
之后大概走了一个时辰,骡车从还算宽敞的官道驶入泥泞的乡间小道,这路况更糟糕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分明是倒春寒的化雪天,正冷得出奇,但德柱却赶车赶出了一头汗。这小道一边是山一边是刚破冰的湍急江河,要是一不留神摔了车……
德柱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九族的结局。
幸好一路上没出什么岔子,因太子爷的命令,他们一路专捡偏僻山路走,转过山转过水,他们经过的第一个村庄是江边的小渔村,简陋的小码头边上,聚集着几个等船靠岸扛包挣辛苦钱的男人,远处便是安静地停放着渔船的江面,以及成片的吊脚楼。
村子里一开始是见不到多少人的,直到江边洗衣的几个妇人瞧见了他们,立刻就窃窃私语了起来,很快全村都被惊扰,几乎每家每户都冒出来几个脑袋,眼里十分好奇。
本想暗访民生但刚进村就被衣衫褴褛的村民包围的胤礽:“……”
程婉蕴真是拼命撇下嘴才没笑出声来——她是故意没告诉太子爷的。
这时候的村落大多闭塞得可怕,只要来了生人都会被人围观的,这也是程婉蕴支持太子爷不骑马不坐马车的原因,因为你会发觉一个村子恐怕连牛和骡子都没几头,更别提马了。
他们这幅打扮在这些身穿补丁摞着补丁、脚蹬草鞋或者干脆没鞋的人面前,就已经是“泼天富贵”了。他们见过穿得最好的或许就是他们的地主老爷,或是那个住在青砖大瓦房里,有佃农替她拉着骡子出门的小脚地主太太。他们是一辈子也不能想象他们眼前这位干干净净、白皙的“秀才”,竟然会是大清的皇太子。
等胤礽回过神来,这村子的村长兼族长兼里正已经出现在他面前了。
那里正穿得还算干净,酱色的夹袄,戴了个瓜皮帽,大概五十来岁,脸上皱纹好似捏褶,胡子也花白了,正半是惊半是疑地问道:“几位贵人是……”
德柱跳下车,拿出早就准备好的说辞:“这位老丈,我们少爷是进京赶考的举子,舟车劳顿多日,途径贵村,想寻个住处暂住几日。”
骡车没有车帘,那里正早就瞅见了里头端坐着一男一女,胤礽不动声色将阿婉挡在身后,但里正浑浊的眼睛还是瞥见了那女子露在袖子外头的指尖还是比雪都还白几分……里正琢磨着:今年的确是大考之年,每隔三年陆陆续续经过他们村子的举子也多,但他们村子离通州极近,几乎不会有人选择到他们村里借宿,这还是头一回遇见。
而且还是带着那么多家丁女眷的少爷,怎么这么想不开呢?
但德柱说着已经掏出半吊钱,说是借宿一日给半吊房钱,里正的脑子就转不动了,他盯着那半吊钱,嘴巴比脑子还快:“好好好!举人老爷们请!我家就有屋子!四合水氏的大吊楼!有七八间屋子呢,顶上刚铺得青瓦,很干净!”他们家屋子当然是住满了的,但没关系,为了这半吊钱,可以让老妻儿媳和孙子先回娘家住几天嘛,一天半吊钱,这和白捡有什么区别?
他话音还没落,就见背着比他还高的柴火的男孩儿从人群里挤了出来,他被重重的柴枝压弯了腰,竭力抬起头冲着德柱道:“举人老爷,我家也有屋子!求您住我家吧!一天只要给二十文!”
当着他的面就有不开眼的要来抢生意?里正正要暴怒,一扭头看清楚是谁,那股怒气又歇了,恋恋不舍地瞅了德柱握在手里那半吊钱,嘴唇微微翕动,最终只化作一声叹息,拉着那孩子过来给德柱磕头:“几位老爷,这孩子家里难,爹跟着漕船翻了,淹死在水里了。他娘为了养活几个孩子,织布织得眼睛都瞎了、手也烂了,如今一家子生计无以为继……他家里也是吊脚楼,虽是茅草顶,但冬暖夏凉,我这老头子可以作保,都是良善的老实庄户人……”
德柱无动于衷,这种事多了去了,还是里正家里的屋子好,至少是个瓦顶房么,还有七八间,一会儿他叫人好好去收拾收拾就能住了,于是张口就要拒绝。
谁知他身后的骡车里传来一声咳嗽。
德柱差点没被自己的口水呛死,把话硬生生咽了回去,颇为哀怨地回头瞧了一眼太子爷。这一刻的太子颇像个昏君——被油布遮起来的昏暗车内,只见那程侧福晋柔弱无骨的手臂从后头环绕在太子爷的肩头,纤长玉指拢在太子耳畔,只露出一点雪白的下巴,她挨着太子耳语着什么,听她说话,太子爷脸上一直挂着宠溺地笑呢。
等程侧福晋说完话,太子爷就悠悠地开口了:“我和二奶奶、怀靖、富达礼住这孩子家,你们就在里正家挤挤吧。”
德柱习惯性就要跪下,哪有下头的人住大瓦房,让主子住那什么劳什子茅草屋子的道理?最后他的膝盖在太子爷警告的目光中挺住了,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挣扎道:“二爷,咱屋子都没瞧过,还是先过去看看较为妥当……”
这也是应有之理。程婉蕴和胤礽一块儿点了点头。
护卫他们安全本是德柱肩负职责,而这次要走访村落,本是临时之举,否则德柱早就提前安排好房屋了——他们的大部分行李都还在通州呢,前头还有五十个人已经到了雄县包船,通州也留了二十个人,路上留十个人传信,他们身边还有七八十人,这村子是不可能住得下的,除了德柱、石家兄弟和怀靖,那些人散到村外警戒,估计附近的山都搜过一遍了。
于是他们就先去那孩子家看了,里正领着那柴火男孩给他们引路,一直聚在他们周围看热闹的乡民也不愿离开,都说着当地的土话,叽叽咕咕地跟着。
他家屋子就在那一片建在江边的吊脚楼里头,石板路太小太窄,骡车都进不去了,程婉蕴便和太子爷一块儿下了车,她没有戴幕笠,因为太子爷没要求她戴,她也不想戴,满人家的姑奶奶出门也是从不戴幕笠的,就好像八旗姑娘也不缠脚一般。
所以她握着太子爷的手下来时,就听见了若有若无地“嘶”声,四周那讨论、嘀咕的声音也更大了。程婉蕴见着那些乡民的面目,思绪难免飘远,她这就算“抛头露面”了吧?比起这个,约束女子的陋习更严重的还要是缠脚。缠足之风生于明却盛于清,但相反的是,满人却都不缠脚,后宫也没有这种规定,太皇太后在时,甚至多次下过懿旨不许满族女子缠足,违者将对其家族和属地官员给以惩处。
为何又仅限满人女子呢?因为大清入关后,顺治帝曾下达两个命令:一为剃发令,一为放足令。结果,无数汉族男性丢掉性命后,其他人便不得不屈辱地“剃发留头”,他们便将亡国的悲伤与无可奈何全转嫁到了女子身上,导致女子放足政策阻碍重重,都是为了成全男人“男降女不降”的所谓风骨。
好似那一双金莲,紧握着汉家女子的一生,他们就能忘却那些屈辱了。
用女子的自由与性命来成全自个收放自如的骨气,真是可笑。程婉蕴庆幸自己生在汉军旗,在旗的女孩子必须要选秀,而太皇太后曾下旨“缠足者入宫斩”,所以她得以在程朱理学最盛的徽州能保有一双天足,但不妨碍她鄙夷那些肮脏的嘴脸与目光,她看都不看那些人,由碧桃扶着,扬起下巴与太子爷一块儿走进了那一片密密麻麻的吊脚楼中。

文库首页小说排行我的书签回顶部↑

文库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