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
听到这里,朱元璋不禁紧抿着唇,真的错了?
就……一点用也没有吗?
【再说回汪直。】
【汪直虽然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大的海盗,但同时也是当时整个东亚地区最大的走私商人。】
【其实他一直希望明朝能够取消海禁政策,允许民间参与海外贸易。】
【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汪直甚至主动帮助明朝剿灭海盗。】
【但是他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明朝的认可,因为在明朝看来,以汪直为代表的走私商人依旧是明朝海防最大的威胁。】
【所以说嘛,有句话叫“堵不如疏”,这使劲儿堵着还不行,有人帮忙,还要一直打压,连沿海地区百姓的正常谋生之路都几乎堵绝了,那百姓不反抗,说得过去吗?毕竟都要活不下去了。】
【你拿了人家吃饭的家伙,你愿意啊?】
【当初朱元璋当叫花子的时候,要是有人抢朱元璋的那只碗,还不得被他恨死。】
【结果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倒是为了所谓的“海防”,直接抢了沿海众多民众的饭碗了。】
朱元璋一下子站了起来,脸色被说得难看,但同时又很是难言。
而所谓的难看,也不过是因为实在“无言以对”的难看——若是有人抢了他的饭碗,他必然不可能轻易放过!
所以……所以若是换位思考……
马秀英不由得叹了一声:“重八……”
朱元璋也是一声叹息:“大妹子,咱大概是错了吧。”
“有错就改。”
马秀英握住朱元璋的手:“这有何难的。”
朱元璋哎了一声,得到些许宽慰:“大妹子说的是。”
【不过话说回来,嘉靖年间,因为汪直既无法完全剿灭福建以及广东的众多海盗,同时又无法约束自己的部下袭扰沿海之行径,于是最终造成了汪直与明朝之间的矛盾激化。】
【是年三月,明朝派遣官军偷袭沥港汪直。】
【之后汪直与明军交火失败,遂败走日本,其中双屿港与沥港相继被毁,使海商的海上贸易网络遭受重创。】
【而为此,汪直开始联合各方海上势力,大举入寇东南沿海一带——当时“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这些地方同时告警!】
【由此,因为这次海患自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年开始,于是也被称为“壬子之患”。】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啧两声,这因果缘由,可真是不太好说啊。
【可以说,随着倭寇之患,明朝海禁政策愈加严格。】
【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到永乐后——洪熙到弘治年间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再到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这些政策对明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嘉靖年间——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明朝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
【于是在此之后,明朝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是以,朝廷接受建议,封锁了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断绝了海上交通。】
【如此严厉的海禁政策下,遂导致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经,于是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并出现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如最大的,汪直的武装走私集团。】
【虽然在嘉靖三十六年,即公元1557年,当时的浙江巡抚胡宗宪成功诱降了汪直,并在两年后将其正法,但这场倭乱并没有因为汪直的死而终结——】
【因为明朝采用诱杀的方式,企图扑灭来自海上威胁的做法,无疑失去了走私商人对明朝的信任,于是导致东南海患愈加严重,一直到嘉靖四十五年,即公元1566年,在戚继光等将领的努力下,这场海患才最终得以扑灭。】
“从嘉靖三十六年,到嘉靖四十五年……”
朱元璋张了张嘴:“这……近乎十年啊。”
而如此倭乱的发生还不是最初!
海禁政策……竟是影响如此之大吗?!
【其实若真算起来,这次的海患前后一共持续了十五年,波及了整个大明海疆,沿海地区的经济也由此遭到严重破坏。】
朱元璋:“……”
不止是想叹气,更是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这样沉重的损失,使得明朝开始反思海禁政策是否有必要继续施行。】
【于是这之后,朝堂之上开始掀起了一场关于是否开放海禁的争论,也就是所谓的“筹海之争”。】
【有支持的,自然也有反对的。
只是虽然反对开禁的声音一直都存在,但是随着明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开禁显然已经迫在眉睫。】
【嘉靖四十三年,即公元1564年,福建巡抚谭纶以回籍守制,上陈善后六事,遂指出——】
【“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禁之而私通如故不若官明通之,而制之以法,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鱼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宜稍宽其法。”】
【因此他请求朝廷允许有限度的开放海禁,这个主张在当时得到了明朝大部分官员的认可。】
李世民不禁点头,倒是不错,堵不如疏。
【其后,一直到隆庆年间,明朝政府再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东南沿海各地的民间海外贸易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明朝也由此出现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开放局面。】
【——明朝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并以月港为治所设立海澄县,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不过对日本的贸易仍在禁止之内,所有出海船只均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则处以“通倭”之罪。】
秦王宫。
嬴政也是不由得点头,后面对日本贸易的“禁止”规定非常之不错。
就合该如此!
【也由此,对于倭患这一困扰明朝多年的顽症,自隆庆开关之后,因为解决了倭寇出现的这一经济根源问题,于是东南沿海从此“倭渐不为患”。】
【当然——其实隆庆初年的开关政策并不彻底,不过虽仍有诸多管理和限制,开放的月港也只是一处小港口……而且明朝依然通过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对海外贸易进行控制。】
【如制定了非常苛刻的出海贸易规定——
对出海商人的船只到货物,从时间到路程都有严格的规定,并要求官兵严加盘查,同时为了能更好的监督出海商人,不仅对商人们实行连坐制度,甚至规定了举报者的赏格,以及诬告者不受惩罚等。】
【但是民间被压抑了两百年的商业活力,终于能够被释放出来。】
【而且失去经济诉求的走私贸易也随之开始根绝,成效还是非常明显的。】
【于是除倭患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失之外,与此同时——史载隆庆初年,仅月港一地,“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所以显而易见,开关成效的确非常之明显。】
【不过总的来说,“隆庆开关”虽然为明朝带来了很多方面的益处,但这次开关对于明朝而言,其实更多是一次带有实验性质的尝试而已,如果缺乏持续的政策支持与产业提升,势必无法继续下去。】
【而且明朝在开关条件,以及规模上的诸多限制等,最终没能让这项良政得以推广到全国,使之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所以……其说到底,还是可惜的。”
朱元璋摇了摇头,深深叹了口气。
他哪里能想到,实行海禁政策,竟影响如此“深远”。
所以这偌大的一个国家,是由此慢慢落后于西方的吗?
【不得不说,明朝海禁政策的确是个历史教训,固步自封,拒绝与世界文化交流,终究是错误的决定。】
【于国本身,以及潜移默化出现的负面影响,都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单对明朝国内而言,都可见海禁政策对于明朝发展的限制和沉重严峻的影响,更何况是对外的整体发展而言。】
是啊,明朝自身都是如此“受创”了,那再与世界发展对比,岂不是越发的落后掣肘?
海禁,实属是不可施行之政策。
尤其更不该如此严厉施行!
明朝朱棣时期——
永乐年间,朱棣对于海禁的想法倒是不如他爹那般严格,但听天幕之言至此,也算是深刻明白了海禁的“弊端”。
与其带来的好处相比,这弊端更不可忽视!!
所以海禁,当真是不可再继续施为。
【好了,海禁政策对于明朝的影响就讲到这里。】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讲,“宰相”废除之后,于明朝之后又发生了何种演变影响。】
【是滴,现代明朝影视剧经常出现的东厂西厂,锦衣卫什么的要来了。】
【尤其是宦官专权带来的影响——其实往前倒倒,明朝著名的“土木堡事件”也与此脱不开干系。】
朱元璋:“……???”
所以……这难道又是他的罪过?!
“东厂……”
朱棣也紧紧锁着眉,他爹废除宰相后,到他这里设立东厂,还有恢复废罢的锦衣卫……到后来会导致宦官专权?甚至什么“土木堡事件”?还有——那个“土木堡战神”称号究竟是怎么回事!
【宰相,在废除宰相之前,将近两年前,我国古代封建官制下的中央政府,一般是这样的——】
随着天幕说话,天幕画面之上出现了一个结构图。
【站在最顶端的是皇帝,而在皇帝之下是宰相职位,并且宰相这个职位上的人可以有多个,而后宰相之下,则是九卿或是六部,即是其他的分管部门等。】
【然而在胡惟庸之后,即废除了宰相这一职位后,情况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咵嚓一声,天幕画面上的结构图中,位于中间的宰相标注裂了。
【结果就是,宰相没了,皇帝直接管理六部——】
【胡惟庸很可以啊,不仅终结了自己的宰相生涯,还把宰相这个职位也给终结了。】
【可以说,他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宰相。】
【但除此之外,朱元璋也很可以啊,宰相犯了错,直接从根上就给砍了,这叫什么?】
【——是一刀切,也是小农思维。】
【生怕再出现个像胡惟庸一样的宰相,然后威胁到自己,于是干脆就把宰相职位给毙了。】
【但问题是,明明有问题的是人,而宰相这个职位,不过是给了这种人得以膨胀欲望的资本罢了。】
【不然为什么往前数那么多朝代,虽然奸臣宰相不少,但却也能出现那么多明君贤相?】
【可结果到了朱元璋这里,出现一个奸臣宰相,就要把宰相这个职位也给做掉。】
【其实归根结底,是朱元璋骨子里的小农思维仍旧影响着他,所以解决问题的角度从根本上就不同。】
朱元璋:“……”
他着实心情复杂,皱眉啧了一声,不知道该怎么说。
觉得没面子?那是肯定的。
但天幕这么分析……让他反驳的话,却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去反驳。
总之就是……哎。
【胡惟庸之后,朱元璋撤掉了宰相这个职位,但这样就完了吗?不不不,朱元璋还是不放心。】
【不止中央,他觉得地方上的官员也可能搞事,所以也得改。】
【以前地方上的最高领导机构叫“行中书省”。】
【这个“行中书省”中的“省”,可和我们那现在说的省份不一样,我们现在说的“省”是指某个地方,但最早这个“省”字,其实是个官署名称——即古代的“行中书省”。】
【像行中书省这个机构,大权在握的话,也很容易自我膨胀,就和胡惟庸这个宰相一样,于是朱元璋也把行中书省砍掉了,然后换成了三个部门,分别掌管民政事务,军事,以及司法这三个方面。】
【而由此分化出来的部门则是——】
【承宣布政使司,掌管民政事务。】
【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
【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
【由此一来,这三个部门便可以互相牵制,谁也搞不了事,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司机构。】
汉朝未央宫。
刘彻啧啧两声,这明朝,可真是大刀阔斧啊。
还有那朱元璋,倒也是真的“很有想法”。
【从一个赤贫叫花子,一路坐上至尊皇帝的位置,朱元璋真可谓是白手起家的绝对典范。】
【如果把朱元璋这一路当做是“创业”来看,那他当上皇帝之后,这创业的劲儿还没使完,精力非常之充沛——比如没了宰相,皇帝直接管理六部,这就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要皇帝亲力亲为,那要怎么办?】
秦王宫。
嬴政点点头,要怎么办——
【那还得怎么办,当然就亲力亲为咯。】
嬴政:“……”
【作为史上著名的工作狂,朱元璋没别的爱好,就喜欢工作,几乎全年无休。】
【可能对于别人而言,上班像上坟,但对于朱元璋而言,下班反倒是像下葬。】
【朱元璋很乐意亲自管理所有的事务。
据说最多的时候,朱元璋一天可以处理四百多件政务,因为在他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中央集权。】
唐朝李世民时期。
李世民挑了挑眉:“一天可以处理四百多件政务?”
倒是勤政得很。
【朱元璋对于中央和地方上都做了改革,但是问题又来了,像他这样几乎全年无休的皇帝,就算是直接掌管六部,也砍掉了让地方膨胀的行中书省机构,可是朱元璋依旧不放心——】
【明面上的他可以掌控,可暗地里的……要是有人密谋造反怎么办?】
【所以朱元璋还需要明察暗访——他还需要派人去打探情报。】
【可是打探情报这种事情,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
【正正好,朱元璋身边有个“仪仗队”——其实就是管辖皇帝禁卫军的亲军都尉府。】
【朱元璋将此改成了锦衣卫,即一个可到处搜集情报的特务部门,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
【更详细来讲,锦衣卫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朱元璋直接掌控。
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酷刑十分严厉,比如往往采取剥皮,抽肠,刺心等种种酷刑。】
【可以说,锦衣卫因为直属于皇帝管理,地位非常的高,碰到疑犯可以直接拿下,作出判决,完全跟六部平起平坐。】
听到这里,刘彻不禁嘶了一声。
剥皮,抽肠,刺心……还有可以将疑犯直接拿下,甚至作出判决?
这是酷吏啊。
而且不仅如此,权利竟还如此之大……
那这样一来,岂不是……也会膨胀??
【朱元璋给予的锦衣卫权利大到什么地步?】
【就是说,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廷杖,有很多大臣都惨死在杖下,而且朱元璋还派出大量名为“检校”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明朝的一些大臣们……】
朱元璋:“……”
明朝的大臣:“……”
【不过就是因为锦衣卫权利太大,还干了不少坏事等等,于是到了晚年,朱元璋又逐步废除了锦衣卫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
老朱挠了挠脑门。
明朝的部分大臣算是松了口气……??
【不过朱棣在当了皇帝之后,又恢复了朱元璋时期废罢的锦衣卫。】
朱元璋:“……”
明朝大臣们:“……”
果然还是松个屁的气!
就算他们能活到那时候,这又废除又恢复的……干脆中间死了罢!
朱元璋看向坐在朱标身边的朱棣,眯起眼睛,手指点了点对方,这小子!
他现在倒是对这老四当皇帝,有了那么点好奇了——
听到现在,天幕对老四的态度好像还不错?
所以老四当上皇帝后,究竟是什么样的?
【当然,明成祖朱棣不仅恢复了朱元璋晚年废罢的锦衣卫,还设立了东厂,二者合称“厂卫机构”。】
【东厂,明代官署名,即东缉事厂,和锦衣卫一样的性质,也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或者叫特务机关,以及秘密警察机关,与此同时,也是为了制衡锦衣卫的存在。】
【不同的是,东厂由明成祖的亲信宦官来担任首领。
并且东厂的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由此,不仅天下臣民都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明成祖朱棣还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等。】
【而且还因为设置了镇守内臣和东厂,宦官集团不仅被引入参政,政治势力也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不断发展壮大。】
【特别是将宦官集团的管理部门独立出来,不再由吏部负责,而是由宦官集团的内部机构——司礼监管理,这极大的强化了皇权和专权统治。】
“宦官专权……”
嬴政一点点开口道,随即冷笑一声,任由宦官掌握如此大的权利,强化皇权和专权统治?
怕不是由此而来的弊端也将更大吧?
【锦衣卫和东厂,简直就是明朝两大“特产”。】
【这两者合称的“厂卫机构”,都是直属于皇帝管理,由此一来,朱棣后期的明朝皇帝,真是各有各的闹心事。】
【让我们来跳过“永乐盛世”,以及“仁宣之治”,来到这之后——】
【对,就是跳过朱棣的长子和长子的儿子,来到朱棣的重孙子这里,从这里开始六个皇帝,真的是“闹心事”最多的六个皇帝,而他们的人生,基本上都有着共同的主题,主要可以归类为三大麻烦事。】
【其一,外敌,可以说,“猪一样的对手”换了个身份和阵营,由“狼一样的对手”顶上了。】
【而猪猪呢……】
刘彻:“嗯?”
——下意识嗯了一声后,刘彻又瞬间呸了一声,他嗯什么嗯?!
【谁让老朱家姓“zhu”,于是“猪一样的对手”,换成了“猪一样的队友”,来到了老朱家身边。】
【也就是要说的第二大麻烦——奸臣。】
【而其三,就是还有谋反这一大麻烦。】
朱元璋:“……”
朱棣:“……”
不仅是“永乐盛世”,还有“仁宣之治”!
可是两人还没从欣喜中回过神来,天幕带来的打击也太大了!!
六个皇帝的闹心事最多??六个?!
竟然有六个皇帝这么长时间?!
天幕,你这算账的方式,可真是够“一针见血”……
而且竟还有谋反……谋反!!
这三大麻烦,到底——
【外敌,奸臣,谋反……一个都已经够够的了,那两个麻烦要一起上的话,又会发生什么?】
两个一起……
两个老朱不约而同吸了口气!!
【接下来我们重点要讲的,就是遇到两个麻烦的明英宗朱祁镇。】
【哦忘了,他本身就也是个“麻烦”。】
【毕竟“土木堡战神”说的就是他。】
朱棣:“……”
他朝自己的长子朱高炽招了招手,“和善”笑了笑:“接下来,好好听。”
朱高炽:“……”
爹!我还没孙子呢!您这样让我压力很大……不敢要孙子了怎么办……:
第50章 奸臣外敌 当外敌碰上宦官,刺啦——……
【三大麻烦,各种排列组合,真可谓是带来了各种闹心。】
【那明英宗朱祁镇遇到了哪两样麻烦?】
天幕之上,一只猪和一群狼,分两个阵营冒出了头——
【奸臣和外敌组合套装。】
李世民摇了摇头。
他还记得宋朝那位宋徽宗,也是内有奸臣,外有外敌。
结果就是——他和他儿子宋钦宗,甚至连同赵家皇室都被绑去了金国。
而现在这位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镇竟也是如此……
李世民不禁又摇了摇头,不知道为什么,他现在就有种“既视感”了。
【我们先来重点说说奸臣——】
【首先,之前说了,朱棣设立了东厂,于是这就相当于让太监们咸鱼翻身。】
【从此,这些太监们在朝廷中就有地位了。】
【而共同开创了“仁宣之治”的明仁宗和明宣宗父子两,在缔造了“仁宣之治”后,甚至还教起了太监们读书。】
【好嘛,简直是上赶着“喂饭”吃,为太监们干涉朝政又递了一把利剑,干得不错!】
朱棣:“……”
朱高炽擦了擦额角的汗,还真有他的事儿啊……
【从朱棣开始,三个皇帝,一个接一个给太监们打基础,还打得挺不错,这不到了明英宗朱祁镇这里,问题就出现了——经过三个皇帝的“扶持”积累,于是明英宗身边就出现了一个叫王振的太监。】
【这个叫王振的太监,传闻是自阉入宫,而在这之前,他原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中举人。】
【挺有才的是吧,而且还善察人意,因此而受到明宣宗喜爱,被授为东宫局郎。】
【之后服侍太子朱祁镇的时候,被称为王伴伴。】
【这不怕太监会谄媚,就怕太监不仅会谄媚,而且还有文化,同时还是看着太子朱祁镇长大……于是乎,在朱祁镇继位之后,就将王振升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
【起先,王振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朱祁镇以重典治国,但因为朱祁镇祖母——张太皇太后,以及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等齐心辅政,故而不能干预政事。】
【但是正统七年,即公元1442年,张太皇太后逝世,并称为“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也相继老死,于是再也没有人能够阻挡王振,其地位权势由此进一步提高,开始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
【王振不仅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专权八年,还被明英宗朱祁镇称为先生。】
【除此之外,那些公卿大臣也称之为翁父,以争相攀附王振。】
称一个太监为先生??
嬴政一脸难解,满脸疑惑。
不过能把宦官推到这个地位,这明朝也是可以的。
汉朝未央宫。
何止是嬴政不能理解,刘彻也很不能理解——
宦官专权……他是真没想到还能到这份上。
先生,翁父?
啧啧,真是够可以的。
【显而易见,王振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身边的大奸臣。】
【那么在简单介绍完王振这个大奸臣后,让我们再来简单说说朱祁镇遇到的外敌。】
【明朝取代了元朝,于是建立了元朝的蒙古族退出了中原,主要是分成了两大部——即西边的瓦剌,以及东边的鞑靼。】
【瓦剌和鞑靼这两边的争斗挺多的,经常互斗,然后轮流当老大。】
【不过他们倒是对明朝都一视同仁——时不时就会过来骚扰明朝一下。】
【并且这两大部,对于见缝插针跑过来明朝捣乱,简直是异常的执着,打完一次,下次还能再见,其后所有的外敌麻烦,基本上都是这两大部,简直就是明朝皇帝“闹心”之标配。】
【而在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西边的瓦剌成功上位,是蒙古老大。】
【于是,当外敌老大碰上专权宦官,只听刺啦一声——碰撞出了火花。】
朱元璋直接捂头,完蛋,这不好的预感……
还有瓦剌和鞑靼……朱元璋真是连连冷笑。
现在这两大部,再加上一个兀良哈,尽皆臣服于明朝,每年还要向明朝献马朝贡,结果后期又不怎么安分了是吧?!
那后期究竟都发生了什么事?
【事情是这样的——】
【正统十四年,即公元1449年一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
【但是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瓦剌赏赐,甚至还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于是就开始借机制造事端挑衅,并且还于同年七月,统率瓦剌各部,分四路大举向明朝内地进行骚扰。】
【这个蒙古族瓦剌部落吧,好歹祖先也统治中原大地将近一百年,后来被朱元璋赶回蒙古草原,以及东北等地,再又经朱元璋多次派兵攻打,内部发生诸多混乱,逐步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分,当然都不可能甘心了。】
【于是永乐以后,在蒙古三部之中,瓦剌部日益强大。】
【而后宣德时期,即明宣宗朱瞻基时期,瓦剌逐步控制了鞑靼,再到正统初年,又征服了兀良哈,于是瓦剌就此统一了蒙古三部,而瓦剌在统一蒙古以后,对明朝更是骚扰不断,逐渐成为明朝北方的严重边患。】
【当时瓦剌的首领是也先,正好一直想着早晚都要打回中原,就是一直找不到借口。】
【结果好嘛,王振这是瞌睡送来了枕头,正中下怀。】
明朝朱棣时期——
朱棣深吸一口气,还是不由得咬了咬牙。
宦官专权……后期宦官专权竟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吗?
其弊端竟是如此之大?
【其实按照原来规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贡使不得超过50人。】
【但是后来,瓦剌贪图明朝回赐的**越来越大,贡使人数日益增加。】
【到正统初年,瓦剌贡使的人数经常增加到2000余人。】
【而到了正统十四年一月,瓦剌首领也先竟然派出2500多人的贡使集团,为了多领赏物,又虚报为3000人。】